非建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非建筑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
ISBN:9787561825747
作者:张在元
页数:890页

内容概要

张在元,1966年于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生毕业后参加国防三线工程建设,任建筑设计描图员。文化大革命十年在从事建筑设计描图的同时,绘制毛泽东主席油画肖像260余幅,并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1982年开始参加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先后获17项奖。1984年开始主持筹备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并获得成功。1998年赴美国作博士后课题研究,先后在斯坦福、普林斯顿与哈佛大学作访问研究。现为广州国际生物鸟总设计师,武汉常福汽车城总设计师,北京国际电子总部基地总设计师,喜马拉雅空间设计(中美合作)总建筑师,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深圳、广州、武汉、威海市政府城市规划顾问,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书籍目录

非建筑宣言1.同一地平线上2.混沌图腾轮廓3.文字时空起源4.生态多元媒体5.都市森林隐居6.超级复合机构7.升空组阁体系8.塔里木音乐厅9.三角洲电脑城10.太空生物基地11.数字密码城堡12.压缩网络社区13.移动机器空间14.星球移居计划15.光影动态空间

作者简介

基于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进展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边缘领域渗透交叉学科,至力于建立一项从基础理论到设计的“模式软件程序”——非建筑。在对未来建筑与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推理、求证及假设的基础上,“非建筑”开始求索超越建筑之上的科学哲学。作为设计技术的“硬件组织”已经相当晋及,但是,在解决建筑与城市所带来的日趋复杂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知识及能力的课题方面,“硬件组织”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导入拟主导设计技术“硬件组织”的“非建筑软件”,将可以使我们在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程序、设计表现等方面突破内因与餐因所形成的障碍,从而在设计哲学至设计体系领域获得实质性进展。

图书封面


 非建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里先引用一下石永良老师的理论课笔记:“超建筑”或者说“建筑之上“,指的是与现实中的建筑空间并无对应关系的,突破了三维空间建筑定义,在多维度”弯曲“的”建筑“,这种建筑不仅不是”纸上建筑“,更不是”空间上建筑“。”超建筑“受到相对论和黎曼几何等的影响,欧几里德几何在概念中不再适用。在张在元《非建筑》一书当中,重点强调的貌似并不是这种不在三维世界里的”超建筑“,而是一种我理解的”未来建筑“的可能性。题目里”空想“是一个中性词,正如康所说的,architecture并不实际上存在,”空想“能够让人忘掉现实的束缚,更去想想architecture这个词语。在这本宣言式的书里,”疯狂“的想法伴随着黑白的画稿给人冲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不得不感慨,在量子理论的影响下,世界正在从”科学“空间体系逐渐向”混沌“(chaotic space)发展。【生态】让那些诋毁”建筑生态“的建筑原形毕露”绿色建筑“这个被提烂了的名词,一开始会为一棵树插入一幢建筑的做法着迷,渐渐地发现,这似乎是一个普适性的谎话,是一种伪生态的行为。如隈研吾在《新建筑入门》里说的,建筑从一开始就要背负破环环境的罪名,这是建筑不可否认的前提。而真正的建筑生态(在书中用了”生态权“一词),应当是单元化的,而不是点状的”搞“一下就完事了,这让我想到了藤本壮介的”一树一单元“的”空想“方案。生态应当是和建筑交融在一起的。城市在森林里,森里在城市里。【超级复合机构】加油站=加油站+便利店+汽修+汽车旅馆+······多欲望多需求导致建筑的多功能。复合机构的提法有点类似于”综合体“的概念,不同的是复合机构是一个类群的集合体,不仅仅是商业功能,可以是任何功能类的集体。建筑似乎可以像”瑞士军刀“一样组合,这种提法有颇有意思。(继续看继续写吧~~)
  •     非建筑是什么?非建筑是对建筑的反叛。非建筑不是消灭一切建筑,让人类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非建筑是人与生态的和谐。从混沌的意向到有形的建筑,再从有形的建筑回到混沌的意向——不是原地退步,是旧瓶装新酒,是螺旋式的上升。新的“混沌意向”是什么?淡化建筑的边界,建筑融入此时此刻的环境,融入此时此刻的人文,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宇宙的一部分。这样的理念,不一定是最新鲜的,但作者的表现方式是绘图。能用图画来讲故事的画家已经是一流的,而《非建筑》则是在用图画谈学术,谈科技哲学。想到了熊亮,其实也是这个主题,但他是讲故事,于是有了《荷花回来了》,“我们又和满池的荷花住在一起。”是故事的大结局。世界最不可能的事情是:知道一切都是可能的。在《非建筑》看来,荷花回来了,是可能的。北漂是什么?北漂是城市里水土不服的外来者,北京有,南京也有,只不过北京的多了一点,于是这群水土不服的生物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北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北漂来说,水土,在别处。人脉,也在别处。我们把自己从自己的水土上连根拔起,把根上的最后一点泥土洗刷干净,来到这座城市。我们像外来的旅行者,喜欢后海,喜欢南锣鼓巷,喜欢好吃的爆肚和卤煮火烧,但是,这种喜欢与这座城市无关,我们原以为喜欢这些就是喜欢一座城市,就是融入了这座城市,但并非如此。北京的生态环境,与我们无关。我们永远不会在这座城市大摆婚礼,因为没有足够的客人来参加我们的婚礼。我们永远不会在年三十滞留在这座城市,因为我们总想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水土。SAS是都市病毒,我们也是。我们肆无忌惮地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在钢筋混凝土的转角,我们永远分不清前后鼻音的乡音脱口而出,这个城市其实不需要我们,但我们需要这座城市。如同展厅里的傻展览,把展品借来了,但是水土带不来,不是安排几场民族歌舞展演就有了水土,几千年的水土,是几场表演带的来的吗?生态移植可行吗?张在元先生在大胆地探索。把城市建在半空中,我们真的在漂浮,森林覆盖了地面,让我想起了原研哉的爱知县世博会的大胆设想。然后,我们在半空中呼吸,在半空中讲话,在半空中生活,偶尔回到地面找水土。图真好,黑色和白色居然有这样的魅力。但是,几万里的铁路线可能变成N米高的升降机吗?我们可以移植,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爸爸妈妈,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起移植来吗?我们可以移植绿色的草场,但我们可以把不分前后鼻音的乡音一起移植来吗?生物岛是张在元生态移植的实践,成功吗?我没有去过广州,但是听在广州坐建筑设计的哥哥说,那个东西太花钱了。书的后半部探索更大胆,把人类移植到月球,移植到宇宙,这不是痴人说梦,但确实类似于共产主义的天堂。图仍然漂亮,对于不会画图的我来说,简直可以顶礼膜拜,但是,这样的想象,对现在的建筑,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最后一章终于又回到了现实,回到了光与影的探索。我们自己的理念在哪里?忽而学习西方,越暗越好,让人越晕越好,博物馆的展厅恨不得除了文物一片漆黑,忽而学习日本,要低碳,越白越好,人工照明越少越好,又把以前加上去的东西全都请人打掉。建筑师的理念在哪里?难道建筑师真的是政策的传声筒?这个问题,其实张在元也没有解决,没有解决,所以有魅力。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妈的,实在是没有看懂。。。
  •     只言片语可以理解为随手记录下的感悟,于我即便一条有感悟也是有价值了
  •     草圖頗帥概念不錯
  •     没看懂
  •     我真的想不给星
  •     忽悠简直就是没有底限
  •     当年在图书馆默默的泡了两天,可惜张老师含恨武大,悲哉。
  •     有很多新观点 字少图多
  •     不知所云。
  •     被低估的传奇建筑师+教师
  •     只言片语的附加辞藻,牵强附会的行文之习,造成读者不明就里的困惑与不解。
  •     潜意识里的一些不羁分门别类?
  •     对于超级复合空间以及生态的两部分内容还是值得深思的,现代空间的问题已然不是空间功能的问题,而上升为空间组合空间调节问题了,在趋于复杂化的空间模式下,有机结合应该是最终的解决方法吧。 最后,默默哀悼张老师的离世,一路走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