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狮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北京古狮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501334339
作者:梁欣立
页数:355页

章节摘录

目录

书籍目录

序写在前面的话一、中轴线、紫禁城的古狮 正阳门石狮 天安门前石狮 端门后两对石狮 太庙丹陛石舞狮 社稷坛的外来狮 太和门铜狮 宝蕴楼石狮 断虹桥石狮 乾清门鎏金狮 养心门鎏金狮 宁寿门鎏金狮 养性门鎏金狮 旗杆座石狮 堆秀山石狮 东华门内石桥望柱狮 收集来的石狮 寿皇殿石狮二、寺观古狮 福佑寺石狮 贤良祠石狮 广济寺石狮 白塔寺石狮 广化寺的古狮 汇通祠石狮 雍和宫的古狮 智华寺石狮 白云观石狮 报国寺石狮 法源寺的古狮 觉生寺的古狮 西黄寺石狮 碧云寺石狮 卧佛寺石狮 大觉寺石狮 护国祜民观音禅林石狮 上庄东岳庙石狮 灵光寺石狮 慈善寺石狮 中顶岱岳普济宫石狮 戒台寺石狮 潭柘寺石狮 灵鹫禅寺石狮 云居寺石狮 元圣宫石狮 真武庙砖雕狮 丫髻山石狮三、王府门前古狮 醇亲王旧府石狮 摄政王府石狮 恭亲王府石狮 涛贝勒府石狮 和亲王府石狮 和敬公主府石狮 孚郡王府石狮 豫亲王府石狮 郑亲王府石狮 敬谨亲王府残石狮四、园林、墓地古狮 永安桥石狮 铁影壁上元代狮 华藏界牌坊前石狮 郭沫若故居石狮 箭杆胡同门墩狮 新华门石狮 紫光阁石狮 孙公园石狮 乐善园的古狮 北京大学西门石狮 镜春园石狮 清华大学西门石狮 清华园工字厅石狮 圆明园的石狮 颐和园的古狮 静宜园铜狮 十三陵牌坊石狮 十三陵神道石狮 思陵碑座浮雕狮 利玛窦墓狮头 万安公墓石狮 袁家坟石狮 延庆县烈士墓石狮 东平王朱能墓石狮 金成明牌坊石狮 伊桑阿墓石狮 赵将军墓残石狮五、望柱古狮 西什库教堂石狮 辅仁大学栏柱石狮 十七孔桥石狮 卢沟桥石狮 永通桥石狮 通运桥石狮六、散落京城内外的古狮 北大医院内石狮 电教馆内石狮 柳荫街四川饭店石狮 话剧团内石狮 文津街古籍馆石狮 北新华街112号石狮 东交民巷15号石狮 民间遗留的石狮 回民小学铸铁狮 钓鱼台国宾馆的古狮 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石狮 昌平公园石狮 昌平六街小学石狮 昌平一中石狮 十三陵水库石狮 四海中学石狮 李四官庄石狮 永宁镇石狮 狮子营村石狮 旧县村石狮 大柏老村三石狮 西五里营石狮 密云县图书馆石狮 檀营石狮 古北口石狮 模式口过街楼石狮 芦城石狮 岩上村石狮 通州城石狮七、文物单位收集的古狮 孔庙收集的古狮 先农坛收集的石狮 田义墓收集的石狮 灵照寺收集的古狮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集的石狮参考书目后记

作者简介

石狮是一种雕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在中国有很大的普及性,是中国的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已有之,而北京因为是六朝古都,石狮很多,等级很高,确实值得研究。本书正是梁欣立先生对北京古狮的研究专著,在书中作者林林总总讲述了百来只石狮子的故事…… 
  本书根据古狮的摆放地,按皇宫、王府、林园、寺观、墓地、望柱等分类,对北京地区现存的古狮进行分类。每一尊古狮作者都亲自考察过,因此书中有对每一只“古狮”的细致描写,还有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与文字相互印证,本书既可供学者专家学习参考,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图书封面


 北京古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古狮的形象来源于狮子,狮子本不是中国的物种,是从西域传来的。传说佛祖释迦摩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成了佛法威力的象征。《智度论》中说:佛为人中狮子,释迦以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骑者。古狮的首次亮相,在东汉。那时候,它体态健硕,长有双翼衬翅纹,有的头上还生有虬角。它昂首张口、曲背翘臀,躬躯敛腹、势若气虹,可以像龙一样上天入地。是它在彰显法力无边大能,还是在向这片神州大地告知自己的到来呢?唐代,古狮不再四脚站立,也不再剑拔弩张,而是就地而坐。是它放松了对周围的警惕,还是周遭的过往不再令自认为足够强大的它警觉了呢?宋代,古狮进一步被驯化:项圈、绶带、璎珞、銮铃、锁链等驯化标志开始出现在其身上,那种令群兽慑服的野性正在消退。它遥望北方,透露出俯首称臣的姿态。是它在感怀燕云十六州的沦丧,还是在奢求辽金的宽恕呢?元代,古狮从帝王宫阙镇守、佛教圣兽、道家信仰,逐渐蜕变成更为普罗的能兽,开始广泛现身在寺庙、祠堂、塔、梁、桥等建筑周围。是它觉得自己真的无所能无所不能了,还是感到危机四伏,需要去庇佑的种种,太多了呢?明代,古狮逐步完成了向家狮的过渡,有的甚至戴上了口嚼子。它低下了曾经高高扬起的头,由昂首啸天,威武彪悍变得神态肃然。是它在自身的使命感中内敛,还是在默默冥想,为自己的主子无奈呢?传说明末李自成进京,军队开至承天门(现为天安门),闯王抬头看到牌楼上的“承天之门”四个大字后大怒,他举起弓来,认扣弹弦:“我叫你还承天!”这一箭正中匾额上象征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天”字上。在军队的欢呼声中, 闯王托枪催马,继续开进,离门口的石狮子越来越近。只见石狮子低眉怒目,仿佛注视着大明王朝最后的这段路…“王爷留神,狮子动弹了!”闯王大惊,向着狮子挺枪直刺,顿时火花四溅。直到现在,天安门门口的石狮子身上还留有当年被刺的枪痕。清代,古狮出落得异常精致,开丝、雕花、透镂…极尽奢华之能事。它尾毛盘花、后背盘锦,身子下面压着五谷米、金钱币、和护符。更令人叫绝的是承载它基座,上面满满当当的铺盖着各种细密精湛的纹饰与图案,铺锦地——仿佛华丽的织锦一般。是它在炫耀帝国的物阜民丰呢,还是矫枉过正地证明自己的正统呢?民国,古狮作为一种民族化、程式化、装饰化的元素,开始在大街小巷崭露头角。这头穿越时空的精灵,从最初的原始、野性与粗犷一步步被驯化:翅膀退化了,虬角消失了,鬃毛演化为卷毛,身姿逐渐变得臃肿富态,蹲踞的姿势中带有蜷缩感,曾经锋利的尖牙利爪也越磨越圆了,有些身上甚至出现了哈巴狗的影子。历经了将近2000年的漫长演化,古狮最终形成了“北狮”与“南狮”两种大体风格。北狮,厚重、威武,它那不怒而威的姿态中,透着一股皑皑白雪中北方部族金戈铁马的王者霸气;南狮,灵动、飘逸,它那卓越优雅的身姿,仿佛浸润在秦淮烟水、姑苏画廊、西湖山色间的吴风楚韵中。传统文化中的古狮都是成对的出现,大部分都是雄狮在左前爪按绣球,预示统一环宇、江山永固;雌狮在右前爪按小狮子,预示子嗣昌盛、多子多福。这其中,也暗合了帝王将相的昭穆之制与民间百姓男左女右的审美。古狮头上漩涡状鬣毛纹络也是从佛教造像传承过来的,据说螺旋卷儿的数目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除为帝王镇守的石狮之外,为王公大臣服务的石狮最多能有十三个卷儿,号称“十三太保”。 那时候,想要把古狮安放在目的位置,绝非易事。且不说鎏金铜铸的,即便是汉白玉的古狮,也重达万斤。动辄数十、上百人的团队,先向古狮焚香跪拜,然后用埋土、杠杆、滚木、绳拉马拽等方法,历经漫长的时间,慢慢将它挪动到位。挪狮就是挪佛啊,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路途中,那些人的心灵一定是极为虔诚的。曾几何时,人们不再对古狮心存敬畏了?曾几何时,古狮成了旧社会的卫道者了?文革时期破四旧,暴露在公共环境里的石狮子,佩戴的銮铃、口含的珠子基本上都被人为敲掉;断腿、削鼻、裂唇、敲牙,已算是轻伤,更有甚者,脸部被整个挖掉,令人不忍卒目。在破旧立新的日子里,古狮迎来了“诸神的黄昏”。解放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古狮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石狮子雕塑品。沧海桑田,现代石狮子开始量产了,可以自由买卖了,老百姓可以搂着它们照相了,公司、饭馆儿、商场、写字楼门口也都可以应景地摆上俩儿了....它从须弥台上摔了下来,变成了城市建筑中的装饰品。虽然石窝的电锯还在刺啦刺啦的响着,呛人的白色粉末漫天,但是古狮的灵魂早已离开了。“狮,以大智慧大威德降伏外道,不在轮回中”。是我们用千万只世俗的手,将它拖入了六道尘境。从威风凛凛到憨态可掬,从镇守护法到装饰型宠物,古狮身形的演化,映射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变迁。是驯化还是退化,是与时俱进还是黯然消亡,佛者无说。图文版:http://www.douban.com/note/68336097/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这本书非常好看,很满意!
  •     文字内容太少,印刷效果也差。
  •     这种类似8寸照片的扁长形翻本,看起来很是舒服,便于翻阅。图像清晰,描述明了。如果是彩色就更完美了。
  •     非专业但资料全啊 谢谢作者
  •     还不错了。没有看完呢!等我看完了再做评语!!!!!
  •     这是个挺有意思的题材。前些时专门去卢沟桥拍了各时代各姿态的石狮,也看了北京电视台拍的纪录片《北京的狮子》。拿到此书翻一下,内容更全面。
  •       古狮的形象来源于狮子,狮子本不是中国的物种,是从西域传来的。传说佛祖释迦摩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从此,狮子成了佛法威力的象征。《智度论》中说:佛为人中狮子,释迦以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骑者。
      古狮的首次亮相,在东汉。那时候,它体态健硕,长有双翼衬翅纹,有的头上还生有虬角。它昂首张口、曲背翘臀,躬躯敛腹、势若气虹,可以像龙一样上天入地。是它在彰显法力无边大能,还是在向这片神州大地告知自己的到来呢?
      唐代,古狮不再四脚站立,也不再剑拔弩张,而是就地而坐。是它放松了对周围的警惕,还是周遭的过往不再令自认为足够强大的它警觉了呢?
      宋代,古狮进一步被驯化:项圈、绶带、璎珞、銮铃、锁链等驯化标志开始出现在其身上,那种令群兽慑服的野性正在消退。它遥望北方,透露出俯首称臣的姿态。是它在感怀燕云十六州的沦丧,还是在奢求辽金的宽恕呢?
      元代,古狮从帝王宫阙镇守、佛教圣兽、道家信仰,逐渐蜕变成更为普罗的能兽,开始广泛现身在寺庙、祠堂、塔、梁、桥等建筑周围。是它觉得自己真的无所能无所不能了,还是感到危机四伏,需要去庇佑的种种,太多了呢?
      明代,古狮逐步完成了向家狮的过渡,有的甚至戴上了口嚼子。它低下了曾经高高扬起的头,由昂首啸天,威武彪悍变得神态肃然。是它在自身的使命感中内敛,还是在默默冥想,为自己的主子无奈呢?
      传说明末李自成进京,军队开至承天门(现为天安门),闯王抬头看到牌楼上的“承天之门”四个大字后大怒,他举起弓来,认扣弹弦:“我叫你还承天!”这一箭正中匾额上象征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天”字上。在军队的欢呼声中, 闯王托枪催马,继续开进,离门口的石狮子越来越近。只见石狮子低眉怒目,仿佛注视着大明王朝最后的这段路…“王爷留神,狮子动弹了!”闯王大惊,向着狮子挺枪直刺,顿时火花四溅。直到现在,天安门门口的石狮子身上还留有当年被刺的枪痕。
      清代,古狮出落得异常精致,开丝、雕花、透镂…极尽奢华之能事。它尾毛盘花、后背盘锦,身子下面压着五谷米、金钱币、和护符。更令人叫绝的是承载它基座,上面满满当当的铺盖着各种细密精湛的纹饰与图案,铺锦地——仿佛华丽的织锦一般。是它在炫耀帝国的物阜民丰呢,还是矫枉过正地证明自己的正统呢?
      民国,古狮作为一种民族化、程式化、装饰化的元素,开始在大街小巷崭露头角。这头穿越时空的精灵,从最初的原始、野性与粗犷一步步被驯化:翅膀退化了,虬角消失了,鬃毛演化为卷毛,身姿逐渐变得臃肿富态,蹲踞的姿势中带有蜷缩感,曾经锋利的尖牙利爪也越磨越圆了,有些身上甚至出现了哈巴狗的影子。
      历经了将近2000年的漫长演化,古狮最终形成了“北狮”与“南狮”两种大体风格。
      北狮,厚重、威武,它那不怒而威的姿态中,透着一股皑皑白雪中北方部族金戈铁马的王者霸气;
      南狮,灵动、飘逸,它那卓越优雅的身姿,仿佛浸润在秦淮烟水、姑苏画廊、西湖山色间的吴风楚韵中。
      传统文化中的古狮都是成对的出现,大部分都是雄狮在左前爪按绣球,预示统一环宇、江山永固;雌狮在右前爪按小狮子,预示子嗣昌盛、多子多福。这其中,也暗合了帝王将相的昭穆之制与民间百姓男左女右的审美。
      古狮头上漩涡状鬣毛纹络也是从佛教造像传承过来的,据说螺旋卷儿的数目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除为帝王镇守的石狮之外,为王公大臣服务的石狮最多能有十三个卷儿,号称“十三太保”。
      那时候,想要把古狮安放在目的位置,绝非易事。且不说鎏金铜铸的,即便是汉白玉的古狮,也重达万斤。动辄数十、上百人的团队,先向古狮焚香跪拜,然后用埋土、杠杆、滚木、绳拉马拽等方法,历经漫长的时间,慢慢将它挪动到位。挪狮就是挪佛啊,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路途中,那些人的心灵一定是极为虔诚的。
      曾几何时,人们不再对古狮心存敬畏了?曾几何时,古狮成了旧社会的卫道者了?文革时期破四旧,暴露在公共环境里的石狮子,佩戴的銮铃、口含的珠子基本上都被人为敲掉;断腿、削鼻、裂唇、敲牙,已算是轻伤,更有甚者,脸部被整个挖掉,令人不忍卒目。在破旧立新的日子里,古狮迎来了“诸神的黄昏”。
      解放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古狮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石狮子雕塑品。沧海桑田,现代石狮子开始量产了,可以自由买卖了,老百姓可以搂着它们照相了,公司、饭馆儿、商场、写字楼门口也都可以应景地摆上俩儿了....它从须弥台上摔了下来,变成了城市建筑中的装饰品。虽然石窝的电锯还在刺啦刺啦的响着,呛人的白色粉末漫天,但是古狮的灵魂早已离开了。
      “狮,以大智慧大威德降伏外道,不在轮回中”。是我们用千万只世俗的手,将它拖入了六道尘境。从威风凛凛到憨态可掬,从镇守护法到装饰型宠物,古狮身形的演化,映射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变迁。是驯化还是退化,是与时俱进还是黯然消亡,佛者无说。
      
      
      图文版:http://www.douban.com/note/68336097/
  •     三星半。作为一个民间爱好者,花了不少精力搜集整理,值得敬佩,那些被人为损坏的古狮看着心疼。题外话:回想早年看过的唐宋时期的石狮像再一路走来看到清末的石狮,从曾经张牙舞爪、庄重威严,到后来玩弄着绣球摆出这种姿势的“石猫”,似乎看到了国家气质的变化。
  •     古狮
  •     基本上都看过。
  •     内容很丰富,但写的还不够透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