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子部 >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7-10
ISBN:9787101000757
作者:[清] 王先谦 撰,刘武 撰,沈啸寰 点校
页数:198页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19页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22页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䲡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䲡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逍遥游第一 - 逍遥游第一

逍遥游第一(集解/补正)
仅庄子原文标记为原文(集解P1-8) 内篇补正(P1-29)
-------------------------------------------------------------------
题解:言逍遥乎物外,任天地而游无穷也
@补正,补释文、要旨
本书‘让王篇’曰:“逍遥于天地之间,而新意自得”足明此意。盖游之逍遥,喻心意之逍遥自得也。
‘天运篇’云:“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是欲心意之逍遥自得,重在无为也。
人之不能逍遥者,有为也,其所为者,名也,功也,己也。此外则有有用之材也。
故篇中揭其纲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大樗无用”
篇中要之曰“其神凝”,结之曰“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本篇之大旨,如斯而已矣。
@补正,析文章结构
游有大小,特设鹏鴳之喻以明之,蜩鴳自以为游之至而逍遥矣,然局促数仞之高,以视鹏之一举九万里,其游固至小而有限也。鹏之游较大矣,然必积九万里之厚风,而后乃今培风。夫游有限与有待,鸟在其能逍遥也?且鹏所适者南冥也,非能游于无穷也,非能游于无何有之乡,犹之于有限也。
此喻之以物也,更证于以人,由效一官以至徵一国者,自视其德,亦犹鹏鴳自以为游之至也。未若宋荣子不随世之非誉而阻劝也,然其尚有内外荣辱之见存,未若列子之乘风,超脱尘垢,然必待风而后行,犹鹏翼必待风而后举。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斯旨也,文更举证以明之,许由之辞天子,无名也。貌姑射神人,物莫之伤,无己而神凝矣。四子使尧见之而丧其天下,无功也。而终之以大樗无用。
斯之为文,由小以至大,有浅以及深,喻之以物,示之以人,旁敲侧击,反托正喻,无非说明无为之大道而已。
@补正 驳 郭象说(郭氏谓,大小虽殊,逍遥一也)。
-------------------------------------------------------------------
字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拊翼徘徊而上」尘埃也「扬土曰尘,尘之细者曰埃」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借水喻风,唯力厚,故能负而行」宿舂粮「隔宿捣米储食」朝菌不知晦朔「晦谓夜,朔谓旦。王力古代汉语一书注释:晦为夏历每月最后一日,朔为夏历每月最初一日。不置可否」
@补正,亦然。则王力一书有误。斥鴳笑之曰「又借斥鴳之笑,为惠施写照。???」
@补正驳之,正注言“斥鴳之笑,为惠施写照”,非也。斥鴳之笑,以小笑大,荣子之笑,以大笑小。前后映射,在有意无意之间。此大小之辨也@补正,此句为通篇关键。鹏之于蜩、鴳,宋、列之于貌姑射神人,皆小大之辨。而庄子所明者在大。盖大道者,至人、神人、圣人也,貌姑射神人则至人、神人、圣人之实证也。“貌姑射神人”一段为本篇之主文,貌姑射神人则为本篇之主人。其余皆为陪衬、反衬也。后段惠子庄子之辩论,则‘大’字余波,且借以明无用之旨意也。虽然,犹有未树也「数,立也。至德未立。言宋荣子不足慕」
@补正,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乃世人通功名荣辱之理,宋荣子虽不汲汲于求世之功名,仅于世未数数然也。然如列子,则并功与名之心而无之,由高荣子一等矣。然定内外,辨荣辱,是尚有物我之见存,犹未脱然无累,卓然自树。且定内外之分,未能无己也,辨荣辱之境,未能无功名也。以游无穷者「无所侍而游于无穷,方是此篇纲要,」
@补正,举“至人无己”及其举证“貌姑射神人”为本篇要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补正,多引五行阴阳乃至医书为证,难懂,暂搁置。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立功名,不以己与,故为独绝。此庄子自为说法,下又列四事以明之。」
@补正,自“若夫乘天地之正”至此,为本篇之主,下则逐一举事证明之。此三句,又为本段之主;“至人无己”句,则又为三句之中。《外物篇》云:“圣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尝过而问焉。贤人之所以駴世,神人未尝过而问焉”。此明言圣人不及神人。尧让天下于许由……「引不受天下之许由,为己写照。言非此不能独全其天。???」
@补正,本书《天地篇》“尧之师曰许由”,故尧谓由为夫子,言若夫子立为天子,天下必致太平。大而无当「当,底也???」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列子黄帝篇“姑射山在海中。山上有神人焉……”漆园本此为说。参看本书评论有称列子系伪书,且在庄子之后???」
@补正,此段引貌姑射神人,证明至人无己。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磅礴,广被意也。言其德行广被万物,以为一世求治,岂肯有劳天下之迹!乱,治也。弊弊,经营貌。???」
@补正,正注“一世”连读,及以乱为治,均非。一世本无连读,且须知“万物以为一”,系本书要语,各篇屡见,而源于老子“万物得一以生”之言。故此处应于"一"子绝句。以治训乱,虽出尔雅说文,然于此文不合。此文以神人、世人相对,世人一有为为治,即“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如是,则不能旁礴万物以为一,不一,则乱矣,故“世蕲乎乱”也。此意源于老子“为者败之”一语宋人资章甫适诸越「资,货也。章甫,殷冠也。以冠为货」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言尧亦自失其有天下之尊,下此更不足言矣???」
@补正,此段证明神人无功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施以有用为无用,不得用之道也」
@补正,按此段大意(自“惠子谓庄子曰”……至此句)借瓠于无用中有一可用,不免有虑而为樽之患,以喻人有一能之可用,即难免招世连累,不能逍遥也子独不见狸狌乎?「狌,野猫」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又言狸狌之不得其死,嫠牛之大而无用,不如樗树之善全,以晓惠施。盖惠施用世,庄子逃世,惠施以庄子言为无用,不知庄子之游于无穷,所谓“大知”“小知”之异也」
@补正驳之,正注言“嫠牛之大而无用,不如樗树之善全”,非也。庄子因惠子谓其言大而无用,乃引狸狌能捕鼠,小而有用,然不得其死;而嫠牛执鼠不如狸狌,非嫠牛徒大而无用,乃不得其用也。引本书《秋水篇》“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嫠牛亦然。今患嫠牛不能执鼠,何不使之负重致远,以喻患大树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补正,按此段大意(“惠子曰‘吾有大树……’”至文末“安所困苦”)。言樗以无用,故无物害,无困苦,以喻人必无用,方免世患而获逍遥也。以心虽无名、无功、无己,苟材有可用,必致如大瓠以一有可用,即被虑而为樽。故无名、无功、无己,又必无用,然后尽无为之量,极逍遥之致。如是,则不仅游逍遥,寝卧亦逍遥也。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30页

牛雖多,不以傷刃,物雖雜,不以纍心,皆得養之道也。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163页

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20页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17页

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按:言聖人和通是非,共休息於自然均平之地,物與我各得其所,是兩行也。)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185页

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
沈嘯寰先生這個“唉”字之後的標點大妙啊!!!
專門查了《經典釋文》:
“唉”字下注:哀在反,徐烏來反。李音熙,云應聲。
那誰,學音韻學的,這個“哀在反”,或是徐音“烏來反”,反出個什麽音啊
試發之~~~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12页

测试 pad上输入法好傻。软件界面放大也好傻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16页

庸也者,用也(無用之用);用也者,通也(無用而有用者,以能觀其通);通也者,得也(觀其通,則自得)。適得而幾已(適然自得,則幾於道矣)。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1页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的笔记-第19页

读庄子可以参照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庄子直解》
《齐物论第二》
本体论部分:(今且有言于此……)
探索宇宙存在的真相,追究宇宙的最初形态,
1.“有"与"无":
有、无都是 有。存在有,就存在无。存在无,就存在有。
存在一种:在无之前的状态
无之前的无,无之前的无之前的无。
2.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1)“物”的相对性:大小(空间上的)是相对的,长寿与短命(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
佛家:芥子纳须弥
爱因斯坦: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有空间就一定有东西存在(有质量),空间意味着存在。
现代物理学的角度看,肉眼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秋毫之末>粒子,粒子>量子。量子是完全看不见的,只有能量。所以秋毫之末很大。
而大山相对于地球、宇宙,就又是很小的了。
“道”是绝对的。凡是“物”都有相对性。大小之别,是以我们人类自身的尺度去把握认识得出来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庄子希望我们打破对 时空的认识界限。
大小是意识上的观念。而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人类在经验世界里认识的观念、原则、真理,在别的世界里很可能都是无法适用的。
3.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而,二与一为三……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起码有三重世界
1.最高:“道”的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的理解是类似于西方哲学中的理念世界。
2 庄子说“与万物为一”,意思即他感觉到他 与道的境界合一。
自己觉得自己与道合一——这种“知觉”本身就非 “道”,其实没有达到真正的与道合一。
所感悟到的这层世界,可以理解为 “道”的投影。此为第二层。
3 当庄子把这种感悟用“语言”去表达出来时,这种给 “道”以“一”的名称的行为是第三层言语世界。
这里必须指出: “语言”是一种能指。能指不等于所指。语言的出现,就意味着 主体、客体的明确区分。说话者是主体,被说的东西和听者成了客体。
主客之分,意味着二元对立的产生(?)
从语言开始,人们不断谈论,反而离道这一越来越远。
所以辩论无法达到真理。唯有往回追溯,不断返回,尝试体悟大道
(回看前面的“指物论”和“白马论”、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的出现,使人类有了思维模式。类似这样~)
庄子对语言一直抱着一种不信任的状态。这个在西方哲学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观点。
“圣人无言”真正的高人不会留下言论,如此看来,老庄只是次高的高人。
白居易在《读庄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言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字?
老子尚且为言者,庄子则又用了更多的文字去解读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这样看来,庄子是不是更加不及老子的言者呢?
而老庄二人,都算不上是知者了。
真正的高人,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是无迹可寻的了。
魏晋玄学家王弼认为,孔子的境界又比老庄高。大概的意思是:
因为老庄一直专注于“体无”,证明他们并没有完全达到体无的境界。
而孔子专注于谈“有”,是因为他知道“无”是不可以谈论的,所以孔子的境界比老庄高。
从辨证的角度评价语言。
纵使语言使人类与真理之间竖立了一堵墙,越辩越不明。
但语言书写了人类的历史,使我们得以从只言片语中,通过文字的媒介,了解到影像中的往日,往日的人事,往日的智慧。


 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