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上中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经部 > 尚书(上中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8-8-1
ISBN:9787101019209
作者:孔颖达
页数:2812页

书籍目录

一、孔氏传尚书
二、尚书正义
三、书经传说�纂
四、尚书古文疏证
五、尚书集注音疏
六、古文尚书撰异
七、尚书今古文注疏
八、今文尚书考证
九、尚书孔传参正

作者简介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代典章文献的汇编,保存了不少商代及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了给读者研究《尚书》提供方便,我们从历代注疏本中选出了九种较优、具有代表性的九种影印出版。
一、孔氏传尚书
二、尚书正义
三、书经传说�纂
四、尚书古文疏证
五、尚书集注音疏
六、古文尚书撰异
七、尚书今古文注疏
八、今文尚书考证
九、尚书孔传参正

图书封面


 尚书(上中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据《书目答问》,殿本有江南、贵阳、广州、成都四种翻本,《补正》又有南昌熊氏影印本。《郘亭书目》云:“道光中,贵州、广东皆有翻本。”《藏园订补郘亭目》整理本录佚名眉批三条:“福建翻本有玺印而不精,近日印本尤漫漶。”“江宁书局翻本无玺印,颇佳。”“戊戌岁在京,见厂市各书肆俱有厂刊本五经,价十金一部,而印本漫漶,据说为道光年间所印。”据此则翻本凡六:道光贵阳书局、道光广州书局、成都书局、福建书局、琉璃厂、江南书局(即佚名眉批之江宁局)。网上流传两种:一是哈佛燕京所藏乾隆四十八年殿本(较漫漶,当为后印),一是光绪二年江南书局翻殿本。江南局翻本与原殿本的差别主要是:一、版心无“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仿宋本”字样;二、卷端无晋府、季振宜、天禄琳琅诸印;三、字体较殿本秀丽;四、卷末无书人姓名(如“进士臣王鹏敬书”等)。中华所印《尚书》断版与江南局本相同,则底本可知矣。更有甚者,此本竟将匡外书耳修掉,不知何意。
  •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为一部多体裁上古历史文献集,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是我国历代国家治理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上”也,表示尊信的意味;《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即 “公开的皇室卷宗”。《尚书》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10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今天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西汉时期,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另有相传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     1.〖尚书孔氏传〗即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十三卷,旧题孔安国撰。安国系孔子十二世孙,字子国,山东曲阜人,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相传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安国悉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遂开《古文尚书》学派,承诏作书传,世称《尚书孔氏传》(一说孔安国《古文尚书》未列于学官,不曾作传),武帝时安国为博士,官至临淮太守。安国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既未得立于学官,其书遂在魏晋间亡佚。东晋时元帝求书,豫章内史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乃增益今文为五十八篇,并各为之传,托名孔安国,进献于朝廷,是为伪《尚书孔氏传》,群臣视其为真古文而不疑,并立于学官。至南朝齐姚方兴又上《舜典》孔《传》一篇,另加经文二十八字。书前冠孔安国《尚书序》一篇,概述《尚书》流传承继及作传缘起。五十八篇中,包括伏生所传令文二十九篇,但析为三十三篇:《尧典》下半为《舜典》、《皋陶谟》下半为《益稷》、《顾命》下半为《康王之诰》、自《盘庚》析出二篇;从百篇《书序》中采录十八个篇题,于各种典籍中搜集文句缀成二十二篇,又重新编造《泰誓》三篇,凡伪造二十五篇,以合于刘向、桓谭、郑玄所论的汉代古文五十八篇之数。五十八篇之外,原有由百篇《书序》汇集而成的一篇,此书便把各《序》分插在各篇前后,每篇经文各句下皆有称为“孔氏传”的注,书中体例,大略如此。迨唐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即以此伪本为宗。但自宋代始,吴□、朱嘉等人就疑其为伪作,历经元赵孟俯、吴澄,明梅□、归有光,清阎若璩、惠栋、崔述、段玉裁、王鸣盛、丁晏等学者的考定,证实所谓的《古文尚书》、孔传及孔序惧为伪作,并多数学者认为梅氏所献的伪孔传当为魏王肃所撰。应该肯定的是,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虽伪,但其中却保存了三十三篇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是非常珍贵的商周史料;其余二十五篇虽真伪相混,难以断定,并时代不明,但亦保存了一些上古史料,并不可尽弃而不用。至于伪孔传,作者虽伪,资料却真,它既不同于西汉今文学家空虚繁琐的杂说,也不同于东汉初期古文学家,如卫宏等人故意与今文学家立异而造作的《古尚书》说,而是集聚了八百余年人们所引用的《尚书》文句及四百年来今、古文经师的解说,对每章每句加以梳理,条析,作到每句都有解释,是《尚书》研究史上的一个很大成就。此书总结和承袭了汉代经学的全部成果,着重把圣道王功贯串在全书经文和传注中,并视时代所需,在经文和传注中融进了这样的思想:有惩于王莽、曹丕、司马炎等人都以《尚书》记载尧、舜和周公故事夺取政权,故特别强调维持封建纲常,从《尧典》中分出《舜典》、从《皋陶谟》中分出《益稷》,另造《伊训》、《太甲》诸篇,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宣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的道统,故在伪《大禹谟》中撰写了“三圣传授心法”,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拟厥中”四句十六字,此为后世儒家所奉的“虞廷十六字”,为圣人一贯相承的神髓。所有这些,都在以后儒家哲学理论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影响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史,无论是学术史,还是思想史,政治史等等,伪孔传都是必读的参考资料。 2.〖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574-648)等疏。颖达生平,详见《周易正义》。东晋伪《尚书孔氏传》传布于世后,南朝经学受佛教以义疏解经方法的影响,而各依伪《尚书孔氏传》作义疏,自南朝抵唐初,《尚书》义疏已达十几家之多。唐初,为了给自汉至隋的经学做一总结性的整理,同时,也是为了统一南、北学风,加强思想上的政治统治,及为全国学校颁行教材,遂先命颜师古考订“五经”文字,既而又命孔颖达主持撰写《五经正义》。贞观间,颖达于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撰《尚书》义训百余篇,初名《义赞》,太宗诏改作《正义》,以伪《尚书孔氏传》为底本,搜求采辑自南北朝以来各家,如费□、蔡大宝、巢猗、顾彪、刘焯、刘炫诸《义疏》,其中,主要根据费□、刘焯、刘炫三家,取材于二刘者尤多,之后,加以综合发挥,并把受禅、玄两学影响较深的《义疏》删除,约在贞观十六年(642)始告完成。初稿完成后,马嘉运驳正其失,高宗永徽四年(653),长孙无忌又率人加以刊定,始行于世。本书体例,一仍伪《尚书孔氏传》之旧,今文《尚书》三十三篇,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凡计五十八篇。其书虽以伪作为真品,排斥了马融、郑玄、王肃诸家旧注,借助国家的力量予以颁行,使后世学者对《尚书》各种版本的真面目认识不清;但却如伪《尚书孔氏传》一样,保存了三十三篇(二十八篇)优生所传《今文尚书》,为商周文献的孑遗,又在《专》的基础上进行了疏正,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史的珍贵资料。另外,书中对上古社会的典章文物的训诂,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无论在经学史的研究上,还是在史学史的研究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书成后单行于世,抵南宋,始把伪《尚书孔氏传》与孔颖达《正义》合刻成《尚书注疏》《阿传》为注,《正义》为疏),明清两代均将其汇刻在《十三经注疏》中,故通行本为各种版本的《十三经注疏》本。 “厥正人”引“帷厥正人”为证,“日若稽古,帝尧”引“越若来”为证,“德懋懋官”引“时乃功懋哉”为证,则前后显然矛盾,诚为蔡氏之疏略,陈泰交所指谪极是。同字异解者三百二十三条,陈氏皆直录《蔡传》语注,一一排列,不加论断。明代私人著作纠蔡沈《书集传》之失者,如马明衡《尚书疑义》、袁仁《尚书砭蔡编》等,多从典制名物的角度补正蔡传之阙,陈泰交此书从训诂学角度指谪蔡传之失,然陈氏采用以矛攻盾之法,仅就蔡传自注之间的矛盾人手,没有广征博引、援古证今,加以阐发,是此书尚未展开。朱彝尊《经义考》误陈泰交为陈泰来,《四库全书》据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收录。 存,也以此两家为断。自序称,其撰书宗旨,期望与两先生之说相合而已,不敢以私意定夺去取。其所说在名物训诂上多有缺略,甚至有不相及者;而在阐发经文义理方面却较详细,多有为他书所不及者。王氏一生以研经为主,其所撰书并不参以已意,在元儒中可谓少有。本书特点在于:其较多地保留了宋儒朱熹及真德秀说解《尚书》的观点,并将这些说解集中于一帙之中,为后世学者系统、全面的研究他们的《尚书》学术观点,提供了方便。但对其舛误之处,不加已意,不作驳正,一仍其旧而录之,堪称不类之举。这种研究《尚书》方法,说明了元儒除少数几人外,其他皆不能在思想上摆脱前代的影响。有明刻本,庋藏北京图书馆,另有《通志堂经解》本及《四库全书》本。 “奥若、“越若”之前后异训;“三百六旬有六日”为宋历,非古历;《晋书》所引梅□事迹不出《晋书》;“方命”当从《蜀志》;“并州”不在冀东;“医巫闾”即辽东,不得既为幽州,又为营州;《禹贡》所载“鸟鼠同穴”为实有其事;“用爽厥师”之“爽”应训为:“失”;“说筑傅岩”为版筑;“遁于荒野”取苏轼说,以甘盘为是;《西伯戡黎》为武王;“洪舒”通作“洪荼”;“虎贲”不掌射御;“荒度作刑”不连“耄”宇为句等,皆确有所据。也有考证有误、不足为信的,如“南讹”,蔡传注谓《史记索隐》作“南为”,袁仁谓“《史记索隐》现在皆作‘南□’,未尝作“为”也”,是袁仁只据今本《史记索隐》,旧本有作“南为”者;“不格奸”训为“不去正他奸恶”;“鲜食“训为“肉食”;“怪石”解为“资服饵”;“泊陈”训“陈”为“旧”等,被后世学者指为“有意立异”而不可为训者。此书开宗明义,专为纠蔡传而作,故名《砭蔡编》,曹溶《学海类编》收入此书,题为《尚书蔡注考误》。又有《四库全书》本。 “大司乐”郑玄注所谓六律合阳声,六吕合阴声,亦即余氏之律吕分用之说也。所以,书中虽自出新意,亦皆有所根据,并非空言杜撰之论。至于其准大衍之数以制《河图》,准太乙行九宫法以造《洛书》,则前有道士陈抟,宋氏步其后也。元儒研究乐学,多袭宋儒之遗说,如熊朋来《瑟谱》、刘理《律吕成书》等均是如此。而有元一代,著述尤稀,今所能得见者,唯此编与熊、刘二书。其较熊、刘二书,尚能多有新意,虽亦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对于考见元儒研治乐学之一斑,仍具有参考价值。此书《文渊阁书目》著录,但却久无传本,唯《永乐大典》尚录其全文,因屡经传写,故舛误甚多。清修《四库全书》时,馆臣自《大典》中辑出,并给予校正,使其得复旧貌。除《四库全书》本外,又有《墨海金壶》本。3.《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首二卷,书序一卷。清王顼龄等奉敕撰,清雍正八年(1730年)内府刻本。4.〖尚书古文疏证〗八卷。清阎若璩(1636一1704)撰。若璩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伪。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东晋梅□所献《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南宋时吴□、朱熹已疑其伪,清代郝敬亦揭露其伪。若璩于此书中广泛搜集材料,进行详细考证,共提出138条理由,证明梅□所献,托名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并非真古文,而是伪作。内容较稍后的惠栋《古文尚书考》为详。自若璩乃引经据古-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考证中亦有不实和疏略处。如谓“马融、郑玄注本亡于永嘉之乱”,“郑注者即为其所注之逸篇”“《史记》《汉书》但有安国上《古文尚书》之说,并无受调作传之事等等”,深究之,体例亦有未善者,如繁而非要、滋蔓卷秩等。然此书反食厘剔,以祛千古之大疑,功劳赫在,研究《尚书》者不能舍弃是书。本书亦为考据之学的楷范。书中卷一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三十条、卷三第三十三条至第四十八条,卷七第一百零二条、一百零八至一百一十条,一百二十二条至-百二十-七条,皆快佚。有清乾隆十年(1745),眷西堂刻本,嘉庆间天津吴氏重刻本,《皇清经解读编》本。 5. 〖尚书集注音疏〗十四卷。清江声(1721一1799)撰。声三十五师事惠栋,为《尚书》之学。其说多阎、惠二氏所末及。因知《古文尚书》及《孔传》皆时人所伪作,遂于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之研究基础上,搜集汉儒经说,以注《尚书》二十九篇。不取伪古文及孔传。汉儒不备的则旁考他书,研精古训,有集注和音注两部分。(附补谊九卷、识字一条,《尚书集注音疏前后述外篇》一卷,《尚书经师系表》一卷)。书中或自注自疏,或采用其师惠氏《周易述》之例,凡经文注疏皆以古篆书之。本书在刊正经文、疏明古注方面超过了阎、惠二氏,该书辨《泰誓》最详核、原刻本有篆书、真书两种。有《皇清经解》本。 6.〖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三卷。清段玉裁(1735一1806)撰。玉裁为“皖派”考据大师之一,本书是其研究《尚书》之重要专著,利用音韵训诂、小学为基本方法,立足于古文、今文相异,认为古文所遭厄运最多,迭经秦火,汉博士压抑,魏晋间出现伪古文、唐天宝间改字,宋天宝间改释文等诸多事实,遂根据伏生以下欧阳氏、夏侯氏、司马迁、董仲舒、王褒、刘向等人之今文系统,自孔安国以下刘歆、卫宏、贾逵、马融、郑康成、许慎等人之古文系统,对三十一篇古文暨书序,进行参照,钩考异同,略于经义,详于文字,以求“正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取贾逵传之话名书。考述中多有切当之处,然亦间有劲挺疏谬之辞,如谓司马迁《史记》全用《今文尚书》,今文必皆不如古文,古文书宇毕竟胜于今文,梅□所传之古文三十一篇,字字为孔安国真本等等即是。虽如此,然其广搜博证、足备参启,其不失为一有价值的经书注疏之作。有《皇清经解》本。 7.〖尚书今古文注疏〗二十九卷。清孙星衍(1752-1818)撰。本书是一部《尚书》注释文献汇编。卷首有序并凡例。经文依孔颖达《正义》本,参用《唐开成石经》,且注明今古文文字同异。以《史记》、《尚书大传》马融、郑玄说为底本,尽收《尚书》散佚古注,又仿《诗》疏体例,遍采汉魏至隋唐诸家旧注,惟不取宋以来诸人注,以其时文籍散亡,且无师传,恐滋臆说。又多采清人王鸣盛、江声、段玉裁、王念孙父子诸儒《书》说,合其所长,削繁增简,自己作疏。使《尚书》今古文注疏趋于守善,远远超过王鸣盛、江声、段玉裁等人的今古文《尚书》注释。是清代学者《尚书》注释中比较完备的一种,然正如其所言,仍有“疏漏谬误之处”。是书创始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迄于嘉庆二十年(1815),竭二十余年精力编纂而成。收入《皇清经解》。有《平津馆丛书》本、《皇清经解续编》本、《万有文库》等本。 8.〖今文尚书考证〗三十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清嘉庆间,崇尚今文经学之风日兴,如刘逢禄《尚书今占文集解》、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不仅认孔安国《传》是伪,即马融、郑玄所传之古文也伪。皮氏是晚清今文经学大家,平生以教书治学为业,尤专经学,著述多达三十余种,晚年又总结一生研究、讲授经学之心得,成《经学历史》《经学通论》。又汇有清一代《尚书》今文学研究之精要,集成《今文尚书考证》一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行,王先谦为之《序》。王《序》云:皮氏“治《尚书》最,尚为《大传疏证》、《古文冤词平议》二书行世矣。近复以《今文尚书考证》视余,其条理今文,详密精审,兼诸大儒之长而去其蔽,后之治今文者,得是编为前导,可不迷于所往”。《今文尚书》传凡二十九篇,皮氏《考证》篇各1卷,末一卷为考证今文《书序》之作。皮氏坚信《尚书》经孔子手订,本有《序》,也出孔子之予。西汉伏生所传今文经文、经说,包括《尚书大传》在内,应是《尚书》学之根本。师承伏生的欧阳和伯、夏侯胜、夏侯始昌三家的《尚书》学是今文之嫡派,司马迁当时所见《尚书》也只能是今文,故《史记》五帝、夏、商、周、秦诸《本纪》及鲁、燕、卫、宋、晋诸《世家》所载《尚书》之经文和《书序》确信可靠。崇尚古文者矣”(本书《酒诰篇考证》)。故书中一以今文为折衷,对马、郑所传及《伪孔》古文,则采取“合于今文者录之,不合于今文者(或)去之,或于疏引而加驳正”(《经学通论·书经篇》)。对清代《尚书》学著作也是只取合今文者,偶举古文家说,则意在“其说尤足惑人及人所误信者,乃加驳正使句迷眩”。可见其门派立场是很坚定的,使古今《尚书》古文家之精要多抑而不张。但是书作为清代今文学派的晚出代表著作,有其得以总结前人研究成就之自然条件,加之皮氏学术根深,故此书能博洽古今,取材极其丰富,融汇前人之长。每篇均有考证性之解题,或以词为节,或以句为节,每一考证皆以“锡瑞按”、“按”,或随证文直接阐发己意,辨释训解,凡今文《尚书》经文所涉,均在考证之中,内容广泛,文字校勘、训读,山川地理、人物事件、时间年代、典章制度、名物器具、文化典籍、天文历象、生活起居等考辨,言必有据,无武断臆测之说,在清人今文《尚书》学考订著作中,也最为详尽精微。其收集的资料,阐述的观点,对今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历史及文化源流,俱有较高参考价值,对研读《尚书》者,尤为必备。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刊《师伏堂丛书》本,1989年中华书局作为《十三经清人注疏》之一出版盛冬铃、陈抗新校点排印本,较佳善。 9. 〖尚书孔传参正〗三十六卷。清王先谦(1842-1917)撰。王氏政治反对变革维新,然为学博览群书,通识名物典制。治经循乾嘉遗风,重考证,然于小学则不深究。著纂其多,大都搜集众说而成。是书也为搜集整理汉儒马融、郑玄以来历代学者《尚书》传注疏笺而成。书成约在光绪三十年(1904)。《尚书》今古文之议,自清阎若璩辨东晋所出古文尚书为伪,其说信于海内。乾隆时有议重写二十八篇于学官,时直上书房者庄存与以为不可,遂止。王氏是作,凡经传原文凡四十九篇之数,附请考证。于今文古文皆兼收不弃。自《史记》《汉书》《白虎通》《论衡》诸书,至《熹平石经》。凡可发挥优生、欧阳大小夏侯、张生三家经文者,采集略备,马融、郑玄古文注传也辑征不弃,只于注中明标“古文”‘今文”‘伪孔传”。又旁及古今诸家义训之可采者,仍有未能尽达经义者,间下己意。皮锡瑞《经学通论·书经》称是书“详明精确,最为善本”,其评可谓真言足信。王氏此书、在清人《尚书》诸多家疏注中,其有其突出之处,书又晚,一代治《尚书》之成果,多能得以吸收,故可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相伯仲。惟说《禹贡》“三江”犹沿近时风气,遵阮元“《三江图考》,博引繁征,未免辞费。皮氏曾说:论《禹贡》当据经文或汉人古注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并认为“浙江当南江,经文邪,汉人古义邪,后起之说邪。斯抑王氏干虑之一失欤”。卷首《书序百篇异同表》。详列伪古文孔传,马融、郑玄古文,《史记》大传今文,伏生二十九篇,欧阳大小夏侯二十九篇之异同,表列-览可见,却也有意义之功。有清光绪三十年虚受堂刊本。中华书局新辑校点本《十三经清人注疏》拟收此书,尚未印行。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星辰之错行”
  •     真的好难。粗粗的看了一会,里面记载了上古中华尧舜禹到夏商周时期的辉煌的政治文明,印象最深的还是周公旦辅佐成王的那一部分。
  •     大者,谋也;小者,计也。 好
  •     慢慢慢慢失去耐心。唯一的发现就是好多简单有效地句子发源于此。
  •     作者赠书。
  •     诘屈聱牙,可见一斑
  •     一本散文历史书而已 但还是会被自己读过如此高端的书而感动
  •     看了,看不懂。。。
  •     旧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