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原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经部 > 训诂原理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
ISBN:9787040254242
页数:405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引论  一、“训诂”不等于“故训”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一般都把它与《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等同起来,认为“训诂”即是“故训”的同义倒文,二者所指完全是一回事;并且认为,无论是“训诂”还是“故训”,以构词法而言都是一种同义连文式的平列结构,“训”与“诂”(故)是统言不别,无非“解释”之意。自清代以来,这种看法在传统小学领域里就非常流行,几成定论。训诂之学的精神重在辨讹存真,实事求是,不宜雷同相从,随声是非。通过求原探本,夷考情实,我们认为:“训沽”并不等于“故训”,这两个词语来源和取义并不完全相同。  训诂之事在我国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之际便已有之。但是,“训诂”这一词语的出现,从现存文献材料看来,则似乎只是两汉时期的事情。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录西汉刘歆写给扬雄一封求取《方言》的信,及扬雄的一封回信,其中都提到了“训诂”这一词语。东汉班固著《汉书》,其《扬雄传》中也出现“训诂”二字。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词语在《汉书》的另外一些篇目中却都是写作“训故”。先秦典籍中未见“诂”字。  ……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引论  一、“训诂”不等于“故训”  二、“训诂”不等于“训诂学”  三、“训诂学”不等于“词义学”第二章  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一、汉字形音义的辩证关系    (一)义附于形的相对灵活性    (二)义存于声的相对稳定性    (三)音义关系对字形的多方冲击  二、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一)用字通假的必然性    (二)至啧不乱的易简之理  三、因声求义的辩证性    (一)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二)声音不是训诂的唯一依据    (三)训诂不能脱离用字的一定规范第三章  语音和字音的流转  一、音转义存    (一)音转的实质    (二)音转的产生    (三)音转的基本规律    (四)音转与汉字    (五)音转原理的训诂价值  二、声随义转    (一)声随义转说的提出    (二)声随义转说的源流    (三)换读说    (四)声随义转说不容否定  三、异读别义    (一)“四声别义”的争论    (二)异读别义与训诂学第四章  声义同源  一、同源现象的形成    (一)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二)词义的二重性——所指与立意    (三)名之于实,各有义类    (四)义类与表象联想律    (五)命名取象种种    (六)异物同名    (七)义类与名实关系的矛盾律  二、同源词    (一)同源词产生的必然性    (二)同源词的判定标准    (三)同源词与音转    (四)同源词与汉字    (五)语源与字源    (六)语源的推求    (七)语族与类义    (八)王念孙《释大》  三、声训    (一)“声训”名称的提出    (二)“声训”正名    (三)声训的性质    (四)声训源流    (五)声训条例、形式和义类    (六)声训的评价  四、右文说    (一)右文说源流    (二)右文现象的形成    (三)右文说与声训    (四)音近义通说与右文说    (五)右文说的研究与评价第五章  词义的变化  一、词义变化的体现及其基本规律    (一)从所指关系看词义的变化    (二)从类义关系看词义的变化    (三)意义变化的基本规律——引申触类,反复旁通  二、促使词义变化的因素    (一)从语言外诸因素看词义的变化    (二)从语言自身因素看词义的变化  三、词义引申说    (一)引申说的提出    (二)引申的基点    (三)引申的规律    (四)引申说的局限    (五)引申说的突破——论“同步引申”第六章  词义的存现  一、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    (一)“通”与“别”(“圆”与“专”)    (二)“对文、散文”与“统言、析言”    (三)泛指与特指  二、言外之意    (一)词义与“文意”    (二)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三)言外之意的体认与诠释  三、语境与随文释义    (一)语境对词义的制约    (二)训诂家的语境观    (三)随文释义与传注训诂    (四)随文释义与词书训诂第七章  训诂与语言的社会性  一、语言社会性的层面    (一)词汇词义的社会性    (二)言语表达的社会性    (三)文字使用的社会性  二、训诂与语言社会性的历史主义原则    (一)语言社会性的时空因素    (二)语言社会性的个人因素主要参考文献跋后记再版后记

作者简介

《训诂原理》旨在对训诂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行文力求视野开阔、举证翔富、理论平实而深刻、论述浅近而缜密。《训诂原理》着重从学术原理和方法论上对训诂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释;有关训诂学的许多重要观点和理论、方法问题,诸如“因声求义的辩证性”、“音转义存”、“声随义转”、“词义的二重性”、“义类与名实关系的矛盾律”、“训诂与语言社会性的历史主义原则”等问题的提出和有关论述,在学术界均具有创见性和开拓性;对以往教材有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如“四声别义”、“声义同源”、“声训”“形训”、“右文说”、“词义引申”问题等,《训诂原理》亦作了更深入、更科学的分析和评介。
《训诂原理》可供大学中文、历史、哲学、图书馆学等专业在读本科生与研究生作教材,也适合于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训诂原理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保持高教一贯风格 ……
  •     標準的高教范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