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国学普及读物 > 道德经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3
ISBN:9787806263938
作者:陈忠 译评
页数:150页

章节摘录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如果把重轻看作是根与枝叶的关系),那么重就是根,轻就是枝叶;(如果把静和躁看成是君臣关系)那么静就是君,躁就是臣。因此君子作竟日之游,都要备齐辎重相随。这样,虽然遇有参观景点喧闹拥挤难觅休息之所,也能像燕子那样有个自己的窝,超然于喧闹拥挤之外。作为万乘之国的国君又怎么能为满足自身的喜好,而轻易涉险去做游猎之事而置国事于不顾呢?轻率行事则能失掉自身赖以生存的根本;浮躁行事则能使国君失掉王位。  【评点】  对此章的理解古今的大学问家们都认为:老子在此章旨在论述重轻、静躁的关系,当代有些大理论家更是明确地说老子在讲辩证法,在讲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认为老子所讲的矛盾主要方面是重和静,并据此而批判老子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动是矛盾主要方面,静是次要方面。我认为对此章的理解大可不必做那么玄奥的理解。在此章老子只不过是借谈重轻、静躁的关系,对老子之世的一些老子认为有违天道的人之行为的劝诫。在老子之世自然科学对物质的分解认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现,老子只就物质的自然整体存在去考察事物的变化,不可能去做化学的解析物理的精微测试。老子所能考察到的仅是物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并据此做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思考,他从物之终极结果都化为无出发。形成了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观。老子认为凡属轻率、浮躁的行事都是有违天道的,而慎重和自然无为则是符合天道的,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几乎处处可见。  此章老子对重、轻,静、躁的含意是什么没有做出解释,但从下文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老子实在说的只不过是慎重和轻率的关系。慎重而可致宁静,轻率而可致浮躁。慎重是抑制轻率发生的基础,所以慎重是根,根不动,枝摇而不损根本,即“重为轻根”的含意。宁静是抑制浮躁的君王,所以能守得住宁静,浮躁也就难于发生,即“静为躁君”的含意。这就是老子所论的重轻、静躁的关系,讲的是人的修养功夫,而并非是讲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讲的是慎重的好处。“终日行”,做竞日之游,是带否辎重的时间限定,出游时间在一整天或一天以上就都应有辎重随行;“辎重”,外出或行军所携带的后勤物资;“辎”,有帷盖的大车,可载物也可睡卧;“荣观”,繁华拥挤的旅游景点;“燕处”,像燕子那样有窝而处。“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是对当时各诸侯国君沉湎于游猎玩乐的抨击。“万乘”,古时作战以兵车为单位,万乘指兵车之多国家之大;“以身轻天下”,游猎之事是一种浮躁和轻率之举,沉湎于游猎之中就是以治理国家的大事为轻,就是违背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天道。“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是讲违背天道的严重后果。  ……

前言

  老子是个谜,时至今日人们仍在猜测老子之为谁?中国人对有所存疑之古人古事向来都是十分认真的,一旦存疑就须有足够的证据才能解疑。中国学术界又向来有一个传统:“例不十不立,例不十不破”,而且这些可资作为证据的“例”必须求之于信史,传说是不算的。然而老子之为谁的存疑,正是疑之于信史。司马迁老先生在中国的第一部信史《史记》中为老子立了一个三百余字的小传:  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  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  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  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  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  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  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  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  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  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  道德之意五千余字而去,莫知其所终。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  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  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  焉。”或日儋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  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  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德而养寿也。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  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  于汉孝文帝。  据此黄瑞云先生曾提出如下疑问:孔子既问礼于老子,老子自当与孔子同时或略长,然苦县属陈国,陈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才为楚所灭。孔子即卒于是年。老子怎么可能成为“楚”苦县人?先秦典籍屡见“老子”、“老聃”而绝无李耳之名,老子安得又“姓李氏名耳”?春秋典籍中甚至没有人姓李。……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三家分晋乃有魏国,上距孔子之卒已一百零四年,与孔子同时或更长的老子的儿子怎么可能为魏将?汉文帝即位上距孔子之卒整三百年,老子的七代孙怎么可能仕于汉文帝呢?据此,黄先生认为:司马迁老先生为老子立传,也只不过是依据传闻而已。也因而黄先生得出了他自己的结论:老子就是老子,亦即老聃,老子与孔子同时或略长;《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但其成书有一个口耳相传的过程,因而掺入了一些战国时代的词汇甚至段落。黄先生之说是也。  《道德经》是为老子所著之书。老子之伟大在于《道德经》之伟大,《道德经》之伟大则在于它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实在说不清有多少万言的文字去诠释它,而且永远地言犹未尽。《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那种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思辩;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也不似同为国学经典的儒学那么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是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的独特的哲学表达,它“大似不肖”。因此,在老子生前和老子死后的相当历史时期内,《道德经》都不如儒学和佛学那么彰显。而至于今,历史距老子已经二千五六百年,《道德经》之学却赫然而显,并且走出了国门,冲出了亚洲,走上了世界。  《道德经》之学被历代学者称为玄学。玄者,神秘之谓也。《道德经》之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神秘的学问,是因为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道”和多次以玄喻道,以玄冠德。老子所讲的道,与和他同时代的同为中国古代的其他哲学家不同,其他哲学家所讲的道,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提出来的,也可以说在其他哲学家那里,道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代称。而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物质世界的未知物质的代称。这种物质先于天地之前就已存在,而且天地万物都是由它而产生出来的。我们姑且不论能够产生天地万物的物质是一种还是多种,反正天地万物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也姑且不管老子在当其时代科学技术远还没有达到可以实证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反映的存在性,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但老子在天地万物都是由物质产生的一点上,算是蒙对了。现在我们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用现代的科学成果去思考老子所讲的道,尽管在我们的思考中,仍然无法确知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物质,但科学发展不断带给我们的数不清的惊异,使我们对老子的假说并不产生多少神秘之感。那么在古代呢?在十八世纪以前呢?那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现代科学成果的学者们能不感到神秘吗?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把道作为概念,运用于行文之中,它的含意并不是一元的,在他概述道的本质特征时,道的含意是一种物质世界中的未知物质,而更多之处道的含意则是道的理念。可以说老子作《道德经》并非是以向人介绍一种未知物质作为目的,他是通过宣扬这种物质的特殊功用——能够接收世间所有有生物和无生物的信息,并根据它的特有属性给以反馈——以自然的力量给予奖励或惩罚,把道作为一种类似神佛那样的世界统驭者来警惕世人,从而达到规范世人之目的的。这也可以说就是老子的道的理念。历代解老诸家,多数人把《道德经》一书中所出现的道都诠释为世界的本源,对这一点我一直不好接受。同样对“玄”也是如此,在《道德经》一书中,玄的含意也不是一元的,它既有神秘的,高深莫测的含意,也有对事物的概括抽象之意。  《道德经》虽然伟大,但我仍以为它为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伟大,是在所知范围内的规范性之伟大,更是一种主观愿望性的伟大。《道德经》之学旨在宣化自然无为听天由命,是以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在当其老子时代,内战频仍,战争的性质又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的历史时期,确有消弭战争的重要意义,然而也只有在人们的视界只在中华一隅,不知尚有外族的规范性范围内才有意义,而且也仅是主观愿望性之意义。如在外族入侵,强占我领土,奴役我人民之时,我们还能自然无为听天由命吗?我们还能无欲、少智、守柔、退让吗?对阿Q之属的听天由命守柔少智,鲁迅先生曾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对蒋介石之属的对日一味退让的不抵抗政策,我们呼其为国贼!也许老子在其历史的局限之内,在对世界诸多疑难问题进行苦思冥想,实在找不到任何答案之时,万般无奈之下把一切自然之变化都委之于道,而不像其他人那样委之于神,而他对道的认定是一种惚兮恍、恍兮惚的无机物化的虚幻,而不是一种人格化的意识之虚幻,才是他的真正的伟大之处。于是我们现代人由老子之道联想到了无线电波,由老子的自然无为联想到了大工业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于是我们惊诧: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那种可以接受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所发出的信息,并作出反应的那种物化的虚幻,而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发现了;在本世纪的前半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大工业将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预见到了。对于前者,我们还不能确切地证明老子的伟大发现,但科学始于幻想,说不定什么时候人们就可以证明了;对于后者,我们是确确实实地正在感受着,老子真伟大。老子真是幸运的,不管他当时怎么想,不管他的道和自然无为是否作如是之思考,但他的理念与现代科学相碰了。然而相碰是一回事,伟大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因为老子的偶然灵机一动,就将其神化,让其背负那么沉重的历史包袱,不管是褒扬还是贬抑,所以老子还是老子,是人不是神。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公元200年,又幸运地被奉为道教的经典,并引发了以呼吸吐纳以求取长生的修道修仙的运动。它之所以会成为这个运动的精神之支撑,亦由它的理念“大似不肖”所致。《道德经》还能引起人们多少联想,可也实在使人没法预料了。但作为道教的最高典籍整整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二百多年,以致使即使是儒家的忠实信徒在解老时也难免带有道教的色彩,《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就是明证,这八十一章显然是循着九九归一的道教理念而来。只有清代的魏源才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而我觉着这六十八章确保持了每章的相对完整性,而八十一章则未免支离,所以我取六十八章之分法。  陈 忠

内容概要

  (春秋)老子,春秋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道教学派创始人。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聃,一曰字伯阳。或曰老子即太史儋,或曰即老莱子,或曰先秦无李姓,老子即姓老名聃。唐奉为玄元皇帝。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后人习称《道德经》,亦称《老子》。分上下篇八十一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则先《德经》而后《道经》。

编辑推荐

  《道德经(第2版)》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因此,还被称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   《道德经(第2版)》之学旨在宣化自然无为听天由命,是以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

作者简介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因此,还被称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道德经》之学旨在宣化自然无为听天由命,是以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退让。

图书封面


 道德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经典的珍品总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浅尝辄止,有的人沐浴其中,有的人为之奉献……我的感觉有如下几条: 1、《道德经》这本书怎么样?听听老子的自我评价吧:道可道,非常道。放在对这本书上的评价上,给读者也有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你认为写得挺好吧,他就谦虚地说:还不够好,有些道理还没有表达出来。你认为有些观点有问题吧,他就会说:“我说的没错,是你理解错了。” 2、作者最后还说:“美言不善,善言不美。”你说他不够美吧,他说是善言;你说他不够善吧,他说够美。其实作者最想大家的评价应该是“美言+善言”,老子是个很清高的家伙,他不会央求大家的好评的。 3、朴素辩证的思想,演绎了人生的美好逻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很多的言语表达了老子对辩证法的理解。 4、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作者怎么对人生的哲理有这么强的理解,因为他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借助身边的事例、自然现象。由点到面,推己及人。这在国外的一些论著中多见,而在我国经典珍品中很是少见。 5、“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何尝不是经历过这个阶段,我们舍弃了环境、资源而换来的经济发展;当我们成功转身,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老子的英明! 6、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老子不提倡竞争,不提倡主动学习。当然瑕不掩瑜,我们在批判地学习道德经里的道、德时候,还是要对老子的渊博学识深深鞠躬! 一句话:经典的魅力,值得学习。
  •     道德经和黄帝内经等经典一样,是上古哲人的伟大智慧。刚开始背诵觉得乏味,当慢慢的品味出其中滋味的时候,就会有无穷的快乐,那种从内心发出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的。无不佩服古代先人的智慧
  •     第一次读道德经,在当当上随意买了一本。不算太厚,为了便于记忆,把原文都抄了一遍。就这样,还是没有搞清楚老子他老人家到底在写些什么。书的质量一般,原文明显有几个字印错了。还有几个字,我对照了别的版本,它直接印上了简化之后汉字。当然,和我能看到的其他的版本相比,语句、词汇甚至断句、分章的不同是大量的,道德经版本众多,这个姑且不论。至于解释,陈忠名不见经传,因此一直抱着半怀疑的态度来读,虽然没有觉得多么好,倒也没有觉得多么的不好。道德经本身玄而又玄,怎么解释都是那么回事。作者给每一章都附会上一个主题,着一章是帝王,那一章是道的形状,反正老子写的乱七八糟,解读也就没有什么章法可言。倒是没有在解读中看到很多关于老子辩证法、世界观方面的说法,似乎作者对于这个主题不感冒。回顾了两遍,觉得这五千言真是厉害。“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老子的文采真是一流的,排比、比喻顺手拈来,时隔几千年,你仍旧觉得他的那些文字相当的美。而且又是采用“玄而又玄”的写作方式,摸不透,看不明,更是让人云里雾里。但总的来说,有这么几个主题:1)道生万物的世界观。2)阴阳相生的辩证法。4)低调无为的生存哲学。5)小国寡民的政治论。(这个占大头,相当大的篇幅在描述一个帝王应该怎么样、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可见老子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报复的人。)老子的哲学太消极了,并不适合年轻人。60岁之后再仔细研究吧。回头找一个好点的版本。

精彩短评 (总计75条)

  •     书籍不错,对学习很有帮助。
  •     反者道之动。
  •     不晓得某人的书为何在我这,不过只有69篇
  •     读完不需要多长时间,感悟应该需要一辈子。。。。
  •     很久之前的事了。
  •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     我都不相信自己会看这种书
  •     每次读都有不同的领悟。每次背都有新的觉悟。
  •     呵呵~~我名字的由来
  •     老子绝对的大哲人!其思想高深的很,我要花一辈子去读!第一遍只是读原文,结合说文解字看。
  •     值得经常拿出来翻翻
  •     抱歉 评价晚了 物流很快 书一般
  •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     书很好。注释者是个文盲。
  •     陈忠的版本跟以往的不同,这是六十四章的…以其自己的理解所做的分析,
  •     印刷太差,翻版书
  •     此乃大道 我喜欢这个版本的译文和解释 理解的不错
  •     道德必然要存在,而且是不得不存在,他要接着人类的嘴巴和手脚彰显自己的荣耀。但是它的存在却是要一批人牺牲成就的,这批人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为道德立法。然后被后人批判,其中一部分成为道德的模范,另外一部分成为道德的牺牲。这批人必然是那些真正有信念的人,他们自己早就看到了道德的真是容貌,也看到了自己的使命。道德并非是为他们订立的,而是为另外的人订立的,他们却是用来成就道德的。世界上就这两类人,这道德之权柄在一批人手中,其大网洒向另外一批人,两者事实上都在道德的束缚内,但是束缚方式迥然不同。
  •     说道
  •     估计老了还会再看
  •     译评不行
  •     仁兄推荐一本这个人的书,我会去看的。——最近觉得肯威尔伯很不错。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事。不自见,故明;不自恃,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很好的书 讲解的也不错
  •        说起老子,很多年长者都觉得虎,说年轻人不爱看周易,不知我大黄帝内经,不能体会古人的伟大。老子和孔子不一样,老子从来没能出现在教科书里,肯定有原因,为嘛不宣传我大道教的Boss?受我伪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后,少年们嘴里常提“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老子被说成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道——道为天下母——说得好听叫做朴素辩证法,但我们都以己度人了,在老子的年代,他哪里考虑这些,他潇洒的写下只言片语,蹲在周朝的皇宫里当图书管理员,任后人评说。老子确实静观,玄览,但那不能用唯心唯物来割裂前者的统一性。《老子》中的八十一章,进行了很多类比,前后也有很多的矛盾,但大的方向没有变化,如果真的是老子一个人所写,那也是他生命中思考轨迹的变化。初中的时候,看余秋雨的文章,硬是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后来写作文常常套用,当时觉得很美妙。那句话叫做“老子的道止于关外黄尘,孔子的道止于官邑红尘。”这话也确实有意思,老子比孔子大那么十几二十岁,但孔子当过大司寇,老子却只是守藏室之官,待遇差太多。所以前者最后跑出关外,潇洒人生,后者只能病死在鲁国。第三十八章云:故先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并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可以看到,相比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孔子,老子的格局大得多。失去道才有德,失去德才有仁,失去仁才有义,失去义才轮到礼。所谓礼者,最讲礼的人,有所为,可是没有人响应他,于是大声疾呼,一般要众人来效仿。我都怀疑老子是不是在讽刺某人了T T。
       老子的思想。老子并不是泰勒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还是苏格拉底,他们研究自然哲学,争执存在与流变,老子才不管这些,道就是老大,道就是安塞姆的“上帝”,道就是谢林的“绝对”,很简单。老子搞的是统治哲学,他要人们听从圣人,服从王。他说无名,无为,后来被主流文化说成了愚民政策,他说不争,知足,又被说成小国寡民的乌托邦。其实还是觉得他的格局太大,不适合现在的宣传模式。孔子说学而优(张老师说了,优不是优秀,是空闲)则仕,那不是统治阶级一拍大腿就high的节奏,所以必须宣传。我觉得此刻我懂他老人家了。
       我以为,老子的政治立场,其实是一种精英政治,圣人无所不为,王应得道。而作为百姓,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将治理天下的大任委托于圣人的人治,等级鲜明的封建统治,我觉得挺好。虽然那八十一章里面,诸多矛盾和不可理解的地方,按现在的逻辑觉得很可笑的地方,但是大方向还是很稳的。起码那个时代的人,敬畏自然,敬畏生灵,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分工越是冗杂的社会系统,人越不容易感到不公平。赫西俄德描写宙斯打雷山崩地裂的时候,难道想过愚蠢的人类会发明核武器么?卢梭写《社会契约论》的时候,难道想过愚蠢的人类会发明避孕套么?什么自由,民主,不都是时代变迁之后,有文化又没有权力的人去发明的词汇。说到底就是想要个他妈的公平。什么经济腾飞,科技发达,不就是加速攫取地球资源,自私的一b。人家老子的世界,早就有考虑这些,“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如果有人代替统治者去杀人,就好像代替木匠去砍木头。想不砍伤自己的手是罕见的。妄想代替天道的愚蠢人类,怎么能理解我大老子的威武。
       只是,老子相信人治,现代人相信法治。老子希望无为,现代人希望为所欲为。老子将希望寄托于像他自己一样的圣人,但是也对统治阶级的要求太高了,他们更愿意残酷的剥削自己的子民,无聊了就把孔丘叫来扯扯礼乐,好在老子想得开,潇洒人生去了。不然要不就做于谦,那是真男人;要不诸如李白杜甫,失落了还可以寄情诗歌;最惨的,像某些知识分子,说好的马克思主义赛高呢?!
  •     即使读了 也没懂。。。
  •     翻译很一般
  •     读的不是这一本。道德经要经常读
  •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治国天书。
  •     更多是智慧
  •     写得这么好,支持一下!
  •     和道德经什么关系?
  •     解释都很到位,除了有个别错别字,但瑕不掩瑜。对于个别难解字,都会参照说文解字的,但自从近代发现了甲骨文,说文解字很多解释都是牵强附会,漏洞百出了。
  •       老子的道德经,完全可以阐述人生巨大的道理和因缘,无中生有的道理,在几千年文化领域,老子作为一个大家,写的道德经,源远流长用到今世,仍然为用。
      国外的文化是正螺旋能量 ,而中国的智慧是八卦图案,所以中国文化可以和自然和谐共处。
      作为神作之一, 启迪心灵,开发智慧,老子的书可以说给人们开了一扇窗,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世界的原理构成,人心,民心,千百年了一直为后人膜拜~~~~~~~~~~~~~~~~~~~~~~~~~~~~~~~~~~~~~~~~~~~~~~~~~~~~~~~~~~~~~~~~~~~~~~~~~~~~~~~~~~~~~~~~~~~~~~~~~~~~~~~~~~~~~~~~~~~~~~~~~~~·增加字符的分割线~~~~~~~~~~~~~~~~~~~~~~~~~~~~~~~~~~~~~~~~~~~~~~~~~~~~~~~~~~~~~~~~~~~~~~~~~~~
  •     英雄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三体.沉默的大多数.苏菲的世界
  •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     二次加工的部分可略过
  •     大二的时候伊菲让我帮她写有关《道德经》的论文,于是买了这本回来看,当年的文章也还在,虽然现在读来吓人,但当时就那么想的。
  •     哥没看懂,但是看出了女性崇拜的痕迹。
  •     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我们每个人从开始接触教育起,就开始被人灌输一堆所谓的道德准则,就像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娃娃就开始普及道德教育这事又不为中国独有,只不过各国都会加入些私货而已,比如说对比下中美两国的小学生守则是很有趣的,中国新版小学生守则前三条分别是: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总之热爱遵守是最常用的词语,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前三条是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3、提问时举手。美国的是具体规范下行为准则,如果仅从字面上看中国的小朋友的道德境界比美国的高很多,当然啦,美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道德水准实际程度我是不知道的,我只知道我小学那会儿要是调皮捣蛋了肯定是要被罚抄写小学生守则的,每次抄第一条时,我都会疑惑是不是我犯了不热爱祖国不爱人民不热爱共产党的罪行啊!那时候小啊,可是长大后有时候看新闻你就会发现中国的道德水准相比美国的真是高不到哪里去啊,比如说在我们这个国家,新闻上总是有报道老人摔倒没人敢去扶的,而美国新闻报道不报到这样的事情我是不太清楚的,这事如果从小学生守则来看是件挺不道德的事情。因为从小就被灌输热爱人民的我们怎么长大了对我们摔倒了的人民怎么就不爱了呢?
      
      要解答这样的事情恐怕得写篇长论文才能分析的详尽,当然了,像我这种一写论文就头疼的人这种事情还是敬而远之吧,只是在这里谈些自己的愚见而已,也算聊以解闷吧!谈道德不是一件无聊的事情,而且你会发现一件有趣事情,在网上中国人谈道德的比率是很高的,比如说网上最常见评论就是,这帮官员真缺德,这帮商人真无良,这个社会真乱套。。。。恐怕大家都在新闻评论里都看到过这些意义的字眼吧,但是具体怎么缺德,或者什么样的算是不缺德,大家每个人都有个自己的标准,但是必然的是骂的人肯定认为骂的行为是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的。这么多标准到最后一般都弄成了一个标准:没有标准!
      
      关于道德的标准这件事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可以拿来品读品读,那就是哲学史上的著名的拨火棍事件,波普尔来到了剑桥大学道德科学俱乐部发表一通演讲主题是“是否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去挑战维特根斯坦,波普尔问他: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认识事物吗?我们可以通过归纳获得我们的知识吗?维特根斯坦把这些问题作为逻辑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加以排除。波普尔又提出是否存在潜在的或者实际的无限的问题,维特根斯坦把它作为数学问题排除了。 问题被一一排除之后,波普尔终于祭出杀招:道德问题以及道德准则的有效性问题,而这时维特根斯坦正坐在火炉旁,神经质地摆弄着拨火棍,一听波普尔此问,就随手举起正在拨弄火炉的拨火棍,指向波普问道:"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而波普尔随即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维特根斯坦听后扔下拨火棍,开门扬长而去。这事后来被波普尔当成了一次辩论的胜利在自己的书中大书特书,可是于我看来却也未必是维特根斯坦输了,一来维特根斯坦并没有要威胁波普尔,二来当一个人沉浸在思考当中随手拿些东西或者做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我们也都干过,维特根斯坦,这位被罗素定义为天才最好的范例曾说过一句话:凡可说的,都是可以说清楚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道德这种事情是被他列入不可说的,他曾在幼年时有次出门时突然就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说谎给我带来好处,我为什么要说真话。就这样一个问题让他思索良久,除了初次读到这个故事有趣之外,渐渐留在心里品味时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坦诚的人啊。从这种意义上讲不谈道德的维特根斯坦又是多么有道德的一个人啊!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待久了,你就会发现一个道理:越是大谈道德的人未必是个有道德的人。越是要证明自己的道德的人可能却是一个缺德的人,或者究极意义上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一种普世的道德,或者有一种标准意义上的道德适用于所有的文化背景所有的民族呢?我想答案大概是不容乐观的,举例来说说在古代的中国忠君既是一种美德,而现在再谈忠君估计会让人觉得是个脑子有病的家伙吧!或者在西方国家性开放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但是在伊斯兰国家这是一个很背德的话题。道德的指向标准又是如此的繁复,怎么可能定义呢,可能我们想到道德总是会想到善良吧,而关于善良加缪也说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我们当然不愿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罪恶,当我们谈论道德的时候,当我们挥舞道德大棒的时候,可能我们挥舞的是一把双刃剑,割伤别人也割伤自己,因为道德噬人这种事情历史上不胜枚举,所以与其去追寻富有德行的生活,倒不如去追寻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活,去追求精神世界的高贵,追逐智识上的乐趣,与柏拉图为友,与老子作伴,与那些美好的灵魂高贵的灵魂同行,这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有趣的有道德的生活呢?
  •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经典的珍品总是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浅尝辄止,有的人沐浴其中,有的人为之奉献……我的感觉有如下几条:
       1、《道德经》这本书怎么样?听听老子的自我评价吧:道可道,非常道。放在对这本书上的评价上,给读者也有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你认为写得挺好吧,他就谦虚地说:还不够好,有些道理还没有表达出来。你认为有些观点有问题吧,他就会说:“我说的没错,是你理解错了。”
       2、作者最后还说:“美言不善,善言不美。”你说他不够美吧,他说是善言;你说他不够善吧,他说够美。其实作者最想大家的评价应该是“美言+善言”,老子是个很清高的家伙,他不会央求大家的好评的。
       3、朴素辩证的思想,演绎了人生的美好逻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很多的言语表达了老子对辩证法的理解。
       4、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作者怎么对人生的哲理有这么强的理解,因为他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借助身边的事例、自然现象。由点到面,推己及人。这在国外的一些论著中多见,而在我国经典珍品中很是少见。
       5、“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何尝不是经历过这个阶段,我们舍弃了环境、资源而换来的经济发展;当我们成功转身,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老子的英明!
       6、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老子不提倡竞争,不提倡主动学习。当然瑕不掩瑜,我们在批判地学习道德经里的道、德时候,还是要对老子的渊博学识深深鞠躬!
       一句话:经典的魅力,值得学习。
  •     上善若水
  •     非常赞的一本书~
  •     杯子就是用来装水的,所以杯子虽然空着,但始终会有水。
  •     国学,看了也不懂!!!
  •     道就是上帝,这样这本书就可以读懂了。
  •     难道不是以直抱怨吗
  •       《道德经》宏扬的“以德报怨”在现代社会是看不大到了。只有听说是要求别人的。没有什么人自己能做到。个人认为对“怨”要如何去报,还得看对方的秉性,如果对方是死不悔改欺软怕硬的人,你的纵容只能增加了他犯错的胆量和次数。到那时宏仰的“德”便成了罪,就不能严格属于“君子”,而是乡愿:只敢捧孔孟,却不敢破陈朱。这样的人,当别人受到坏人侵犯的时候,他只会袖手旁观,并要求别人“以德报怨”。 反正侵犯不到他身上。或是有别人替天行道了。反正他是不会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的。
      再说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社会蜡烛太多。
      翻译不赖,不过据说范季融翻的版本更精简压韵。比如那个“甚爱必大费,多藏而后亡”,译作“Great gathering leads to great loss, heavy love leads to heavy disappointment."感觉更对仗?
      
  •     这版本译评很差,本来就看不明白,看了译评就完全不知所云.初中语文是裁缝教的,没办法
  •       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好想发现更多这样的书...
  •       此书综合比较了通行本,帛书本,竹简本等,因为《老子》传世的几个版本有好多地方的文字是不同的,此书将所有版本都收录,并比较给出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校正版。
      我觉得保证了内容文字的正确,才能再去得意而忘言。
  •     解老者无数,懂老的人不多;尤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涉及万物起源和宇宙根本的智慧,能懂着更是少。上个世纪有个人的书籍和视频有时间推荐你看看--克里希那穆提(有种彻悟者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道德经的内涵);
  •     经典
  •       儒释道,最喜欢道家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著作里最喜欢的一部。
      值得反复读,读得越久,越有新的感悟。
      推荐赵孟頫的小楷《道德经》,一边读一边练字,非常有感觉。
      赵孟頫的小楷中,我也最喜欢《道德经》,远甚于《汲黯传》。
  •     2011.0210 写不了评论..
  •     境界不够体会不到
  •     我可以全书背诵,有兴趣的可以加群交流:213659991 (暗号:道德经背诵)
  •     心平气和的去读它,总会在心灵深处给予人力量和很大的冲击...
  •     无为之治不一定对,但是虚怀若谷,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确实是为人处世的根本,金枝欲孽里面最为明显,树大招风,锋芒过露招人嫉妒,显是需要时机的
  •        去年突然对儒释道产生了兴趣,于是就顺藤摸瓜的了解了老子,进而知道道德经在全球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讶异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下了电子书准备春节回家看,在等车途中还专门去火车站的罗森买了个本子,准备边看边抄的,抄经也是一种修行。半夜的火车真是坐立皆不安啊,于是在一路的烟花声中,我淡定的拿出本子和手机开始抄经,估计坐在我旁边的人以为这姑娘是怎么了,疯了?
       不得不承认,我阅读古文的功力还是很浅的,无法理解道德经的深意。于是第一次阅读就此作罢。第二次阅读还是很偶然的机会,去图书馆借专业书籍,无意中溜达到了宗教栏,于是就随手拿了道德经的注释版,开始了道德经的徒步之旅。
       个人觉得没有一定阅历的人可能不太会理解老子所要阐述的思想,有人觉得老子的无为是消极懈怠的,没有进取心和野心。只能说这些人看问题都不足够全面,以盲人摸象般的心态来阐释和看待老子。如果把焦点放大到整个苍穹,人类是非常渺小的,而人类追求的这些所谓金钱、物质、虚荣,就显得更无足轻重,那人们耿耿于怀所要追求的虚妄的东西,何必?
       人生在世,生于道,归于道,轮回于道,无形道是安身立命之本,我们要做的,就是知天命,尽人事。
  •        道德经读了很多遍,可真要写点什么觉得千言万语描述不清楚,或者说写不出什么!正如读道德经的最高境界是言而不说,这也符合了老子的一贯风格。
       所以我认为此处最好的评论就是空白,而空白中不断改变的就是人生阅历的积淀以及感悟后再度这位大智慧家的作品的不同体会和感悟!
  •     这个版本依旧不是十分好 hmmm
  •       既然用“万物”这个词,说明“一”、“二”、“三”指的是种类,然而无论世界是否有个开始,它一直都是种类繁多万物齐备的,而不是生出一种生出两种直到生出万物这样的过程(即使其它对本句的解释也是不通)。再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越解释越觉得牵强,乃至整篇文章差不多都是在胡扯(除了像“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样的),这就是我对道德经的感觉。
  •     好像是78章
  •     小学就开始看了吧。。。
  •     译者水平令人怀疑……
  •     年轻人不适合读
  •     上课老师让看的= =。有些智慧可能现在的自己还理解不了吧。
  •       2013年8月9日第二次读完 认真笔记 常读常新 感慨良多
      
      道德经 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每次你想寄养,他都会给你力量和意外。
      
      
      
      
  •       本书英文名字可以叫Integration of Fuzzy Logic and Chaos Theory呵呵呵
      相比之下孔子用所谓的君子和小人去要求自己和他人弱爆了
      不过感觉有的地方有点说不通 是版本不对么 还是我还没理解吧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短你妹啊短你凭什么说我短 老子说过当世界上别的男人都是Gay的时候你可别跪下来求我草拟
  •     这个版本太扯拐了 如果大家要读 千万不要读这个版本 看到第五章就准备把书扔了
  •     个人觉得此书的译评有些问题
  •     相比于孔子这个爱总结出实用道理的小老头,老子更爱任其思想遨游于天地之间,他构造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世界,虽不实用,却浪漫十足。
  •     多年了,有些明了,有些仍是模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