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自由起来》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让思维自由起来章节试读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06039130
作者:肯·罗宾逊
页数:200页

《让思维自由起来》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让思维自由起来笔记与感想
参照视频:本书作者肯*约翰逊的视频是极品,必须观看,我也是由视频及书。还可以看舒立时间采访南开校长龚克那集,阐述了中国教育的一些问题。还有比较推荐的是cc讲坛唐敏的演讲关于mooc的,慕课要改变世界!
这本书即使论述有关教育方面的书,是一本极好的重新认识教育的书。我们容易把学术能力和智力混为一谈,把艺术打入冷宫,把学术研究和创作割裂对立。关于教育我们又把它狭隘的理解为智力和学术等等。第四章开始论述创造力及实现的过程,很有启发意义。第五章主要是做教育方法的论述。第六章讲的是创作力需要的背景和文化。最后总结讲的是企业和组织如何发掘创造力。
这本书回答了三个问题。对于那些切实关注创造力与原创性的企业、组织以及国家而言,这三个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1.为什么提升创造力是必要的2.为什么需要开发创造力3.提升创造力是指什么
前言:
导致教育忽视许多能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术主义:教育仅仅关注某些学术能力,排斥其他能力,把学术能力与一般智力相混淆。这种方式浪费了大量的人才与资源。我们无力承担由此引发的代价。随着技术革命的步伐加快,人们认为教育与培训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教育必须使更多的人达到更高的标准。此外,我们需要因材施教。问题是目前的扩招是基于一种根本性的误解:把学术能力与智力混为一谈。多年来,学术能力和智力合二为一,这种观点植根于测试系统、考试机制、选拔过程、教师教育与研究。因此,许多高智商的人获得学历,却觉得自己不够格;许多学术能力强的人从未发掘过其他能力。我们建立研究机构和划分人才等级是基于这样的假设:世界上只存在两种人,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或者更通俗地讲,有能力的人与低能的人。
导致教育忽视其他能力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任务教育与今后的就业有着直接的线性关系。因此,学校迫于压力,优先考虑那些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内容。人们认为国家需要更多的科学家与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必须优先考虑科学和技术,艺术和人文科学必须给它们让道。这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你完全有理由质疑这种教育策略是否对年轻人的发展或社会利益最为有利,甚至怀疑它是否是培养科学家和技术人才的最佳方式。无论怎样,把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直线的供求过程,就像饼干生产或汽车制造的供需模式,这是错误的。
由于人类智力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所以人类的文化也是丰富多样的。我们生来就具有很强的才能,但是我们拥有才能的方式不尽相同。世界上不只有两类人---学术的和目非学术的。我们在视觉智能听觉、运动、数学思维和其他方面各有所长。学术教育只关注某些能力。拥有学术能力的人具有的其他能力常常被忽视,而那那些不具备学术能力的人则常常被认为是愚笨的。由于所受的教育不能发掘出他们的能力,所以,企业忽视或错过了这些高能力的人。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人力资源,首先要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差异性。这才是发掘创造潜力的必由之路。
真正的创造力在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并处于合适的发展环境。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特长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创造力优势,从而获得真正的自我。真正的创造力不仅是一种可以释放的能力,而且是能够持续的能力。
传统教育把智力与感受割裂,仅仅关注智力的某些方面,因此,个体受过高等教育,这并不能保证他也具有情绪智力。认识与感受之间密切相关:我们的感受直接与我们的认识和思维联系在一起。创造力并不是纯粹的智力过程。由于存在其他能力,特别是感受、直觉和生动想象,所以,创造力变得丰富。学者用心流”这个术语来形容创造力的最佳表现,是指在全身心地投入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完全发挥出创造力,同时我们的知识、感受、直觉也参与其中。

第1章探讨一些强烈的变革,这使教育与个人、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本书认为这种革命已经拉开序幕。技术革新正在飞速发展。我们将要经历的变革远远比不上未来的变革。
第2章中,我探究了教育系统执著于某些学术能力的原因。我考察了这种优先性的根源,认为现行教育使人们出现分歧,使自我概念混乱.因此,其优势正在瓦解。我们对智力与人类能力的认识有了影响深远的进展。许多进展都源于脑科学研究的发展。
第3章概述了其中一些观点,以及它们如何提高我们对创造力与人力资源的认识
第4章中,我考察了创造力的意义以及鼓励或抑制创造力的环境。学术主义的教条之一是教育不关注人们的感受。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和提升创造力来说重要的是重建感受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第5章主要思考创造力的发生条件。创造力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取之于个体工作的文化背景,用之于文化背景。
第6章中,我分析了个体创造力和文化背景的关系,考察了组织中创造力文化的内涵。
第7章说明了在组织和社会中发展与运用创造力的关键准则。它把多种观点结合在一起,共同提出解决上游问题,处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平衡性与优先性。
第一章 冲破堤岸
旧有的教育模型
所有的国家教育系统基于两个潜在的模型。一是经济模型,二是智力模型。并且,假设两者之间存在联系。这种观念已经主宰了西方的教育系统。潜在的经济模式是工业主义;支持它的是智力模型—学术主义。现在,问题在于经济模型已经过时,智力模型并不恰当。如果不推翻这两种假设,那么,无论是扩大教育规模还是提高教育标准,都无济于事。
总结:
科技发展与经济变革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直接而又长远的影响,首先,它很重视公司、国家乃至个人追求创造性与原创性的能力。而今,所有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员工的观点和创造力。这就是为们么教育费用如比高昂的原因。
在招聘并留住那些具有创造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员时,所有企业都面临诸多困难。年轻人常常富有这些能力?但是,随着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其中的许多人都不再具有这些能力,工作中显然会出现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在这些因素中,传统学术教育的现存压力与木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国的技术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人才之争以及社会变化囗新月异,许多决策者和其他相关人士彩 续鼓吹提高学术标准的需要。这样,他们把学术与教育.任职资格与能力混为―谈。
第二章脓毒性病灶
前言:
在这一章中,我将提出四个论点,它们影响着人们对创造力与人力资源的看法:
1.从历史上看,教育总是以培养学术能力为重。这源于西方文化关于智力的深层假设。
2.学术能力推动了一些智力活动的发展。它们很重要,但是,并不能涵盖人类的全部智慧。
3.这促进了一些领域,同时也制约了另一些领域。由此,智力的范围被严重窄化,艺术与科学出现对立,造成创造力的浪费。许多人在受教育之后并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智力。
4.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浪费人力资源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尽管教育规模扩大,教育标准提高,但是,现今急需的能力却被忽视。所有的组织和团体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思考一下智力:
智力是这样一种素质;我们认为自己能在人们身上发现智力,但旦要给它下定义,却又无从下手。虽然没有形成意见一致的定义,教育政策和文化却已经形成了普遍性的智力观点。这一观点基于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智商(IQ)另一个概念是学术能力。在我看来,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的智商越高,这个人就越聪明;一个人获得的学术资格越多,这个人就越睿智。这种观点反映了媒体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智力的普遍印象:事实上,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
《智多星》和门萨组织以不同的方式发现了智力的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个是记忆与回忆事实的能力。哲学家称之为陈述性知识。例如美国建立于1789年,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是23.9万英里。如门撒测验揭示的那样,智力的另一个特征是逻辑分析能力,即能够发现一系列观点背后的原理以及趋势。哲学家通常把这和能力称做是逻辑演绎推理能力这就是许多智商测验所考查的内容。但是,这真的告诉我们总体智力的内涵吗?智商真正意味着什么?它与学术能力有怎样的关联?
什么是学术?
政治家倾向于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学术的,所有的孩了是学术型或非学术型的。但是无论一般智力是什么,它都不等同于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是非常具体的它是基于陈述性知识与逻辑演绎推理这两种能力。这就是“学术"的含义。当务之急是整个西方社会的教育被学术能力与智商所主导。这两种观点都严重窄化了智力的概念,导致教育、商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才的浪费。
未来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术能力与智力一直被混淆。“学术的”一词常被用做是“教育的”。政治家说,我们必须提高学校中的标准。当被问及何种标准时,他们可能会说“学术标准”。多数人也会这么认为。在我们思考教育成就时,学术能力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分,以至于就像是一般常识。这就是困难之所在。人们想当然地混淆了学术能力与智力。在这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像许多意识形态一样尽管有许多反对证据,但是它依然存在。(貌似我们判断孩子聪不聪明的依据就是成绩好不好)
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
理性主义认为艺术创作不同于艺术评论,因此,艺术创作并不是智力的一部分。音乐创作、绘画创作诗歌创作以及戏剧表演都与学术能力无关。证明这种观念最清晰的证据就在大学里,比如,我为当上英语讲师而奋斗的事例就可以说明这—点。大学致力于教授陈述性知识,培养逻辑—演绎推理能力。大学里的学者通过学术调查的运动模式来考察任何东西,如植物、书籍、天气系统.粒子、化学反应或诗歌。这种模式能够识别出学术研究,而不是所调查的问题。人们假定学术智力具有优先性,这在传统的资格认证体系中是显而易见的。就传统而言,大学用学位奖励学业成就,其他学院授予证书或其他副学位如果你想要学习艺术、绘画或雕塑,那么,你就去艺术学院通过努力获得证书。如果你想获得艺术学位,你就不得不上大学并研究艺术史。你在大学里不用学习艺术,你需要评价艺术。同样,如果你想要演奏音乐并成为音乐家,你就去音乐学院获得证书;如果你想获得音乐学位,你要上大学研究音乐。然而,这种区别正在被打破。现在,艺术学院也提供学位,大学艺术系也开始提供实践课程。但是,人们仍然抗拒“艺术的实践工作应该被授予学位”这种观点。这是由于尤其是大学与整体教育仍然是由学术主义的意识形态占主导。(确实,有些实践的人没有获得学位,如一些很成功的商人,而且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立,商人指责学院纸上谈兵,书呆子。学院指责商人没文化,不过儒商越来越多,但确实大学的学位制度把一部分人挡在了体系外面。)
学校偏袒少数人
学术课程只重视两种能力:批判思维与短期记忆,中学与大学最常见的评估形式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书面测验?若想通过测验,要求你具备良好的短期记忆能力至少在考试结束之前保持事实信息的能力。一些人必须刻苦学习数月,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并形成详尽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考试中才能激发记忆。一些人则只花数周或数天就能做到这一点。由于学术资格贬值,取得好成绩的压力增大这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2001年,大学生牺牲一切,只为在学业中拔得头筹―这些是那些具有强烈学术兴兴趣的人所遭受的压力。但是,那些对学业不感兴趣或能力不在于此的人会怎样?他们感到自己与教育格格不入。教育结构加剧了他们的疏远感:文理分科、一节课为40分钟、上下课的铃声和排队。
总结:
我们想知道该如何测量智力其潜在假设是智力是可量化的能够:转化成数量化的测量。我们还想知道我们该如何提高学术标准.其暗含的问题极其重要即学术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坚信提高标准就能够应对未来?就像中世纪的天文学家一样。尽管所有的证据表明这一体系不再适用,但是.我们仍然会继续相信.我们想知道我们从哪里可以找到人才?然而,我们忽视了周围人的才能我们看到这一点,却不会深思.因为我们对他们能力的常识性评估使我们注意不到他们的实际才能。我们还想知道如何提高创造力与创新性.却扼杀了它们的产生过程与条件。
世界经济正处于真实的范式变革之中。新技术不仅说明我们采用不同以往的做事方式.而且表明全球的商业组织与个人都面临着全新的工作方式.休闲方式以及生存方式我们试图使用教育中智力旧范式的假设与偏见来适应社会与经济的新范式。这对创造力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和经济竞争的整体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企业在人才之战中失败是因为他们无法从自己的员工中发现人才。他们对员工的能力认识常常被局限于员工所具有的教育背景与他们由此担任的工作职责。
教育与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之间的关系被扩展到极致。我们应该反思这些关系.首先要做的是重构我们所拥有的能力继而再评价那些个人实现与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与才能。偏重学术能力是功能谬误的一个实例,即把特殊目的与一般目的混淆的倾向。教育具有开发学术能力的功能。然而,这并不是说教育只具有学术功能。教育同样具有经济功能.这同样并不是指教育只具有经济功能。教育具有多种社会.个人以及公众的用途,这些用途需要与更广泛的经济功能保持平衡。人类智力包括从事学术活动的能力。但是,学术活动并不等于全部智力。为了使人们能够应对未来,我们必须拨开学术错觉的迷雾。找到人们真正的能力,并发现人类的不同能力彼此如何促进,而不是彼此抑制。然而,这些能力是什么,我们需要通过怎样的活动释放这些能力?
第三章了解你的思维
引言
人类智力具有三个特征,这对于理解创造力的本质与过程是极其重要的。
1.智力具有多人维度。
2.智力是交互式的,并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
3.个体具有的智力和创造力并不相同。
智力的个体差异性:
传统假设存在一个问题,即测量尺度的单一。开究者常常根据智商与学术能力的概念来构建单一量表,并以此评价人们聪明的程度,在考查某个人的智力时传统的句法是“他们的聪明程度如何?更确切的司法或许是“他们有多聪明?”我在这里需要强调以下四点:
1.我们都具有多种智慧才能与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种。这就是说,我们所具有的智力远比自己认为的更多。
2.我们在不同领域里都具有不同的智力:一些人的逻辑演终推理能力或数学分析能力更强,一些人的音乐创作或理解能力更强,还有一些人的视觉观点与设计更强。
3.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些模式比另―些模式更重要。一些模式主导着他们的智力。在那些发现自己天赋的人身上,很容易看出这―点;
4.在某―领域具有高能力,并不能保证在其他领域也具有高能力,举―个优秀数学家的例子:他不一定在其他领域(比如绘画、化学或商业)里也具有相同的能力。
世界上不是只有两类人—学术的或非学术的,而是有多种类型的人。我们不应该在单维度上思考人门聪明与否,而是应该认为所有人都具有—系列的智力,即智力的集合这些道理在科目主次分明的学校里常常被忽视。
总结:
每个人的能力范围都是很宽广的,包括不同种类的智力。毫无疑问,一些人总体上比另一些人更聪明:他们在许多领域都有很高的才能,比如音乐、数学、演绎推理、视知觉等等。同样,一个人在某领域具有高能力,不代表他在其他领域也具有高能力。具有天赋的数学家并不一定擅长绘画;具有天赋的诗人也许并不擅长舞蹈。关键问题是,人们常常认为学术智力比其他智力更重要,其他能力不重要。因此它们无法得到同等的开发程度与重视程度。结果,许多个体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特质。说到“实现我们的潜能",从字面上看,它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潜能的范围与种类;其次,我们还需要把潜能转化为现实。其中,创造力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 变得更有创造性
前言:
人类智力的显著特征是想象力和符号思维能力。我们持有的观点与信念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而新的思维方式改变着我们。为了提高创造力,我们必须理解创造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与过程,这包括:
1.介质的重要性;2.控制介质的需要;3.游戏与冒险的需要;4.重要判断的要求。
我将在本章中考查创造力的特征,从人类智慧与能力更宽泛的视角来审视创造力。首先,我将考查些人对创造力的普遍误解。这些误解常常源于发展我有创造力的现实策略。然后,我会形成三种主要的观点:
人类智力本质上是具有创造性的。我们不仅寻找世界的意义,还通过思想与信念的结构来解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创造着自己生存的世界。
我们通过表征能力(即符号思维)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体验世界!使用不同的方式赋予意义:包括词语、意象、声音、动作、手势,等等。
我们的想法与事件相互作用,继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解释事件的同时,它们也可能会被误读和重构。
科学家、技术人员、商务人工、教育者以及任何人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具有创造性。创造力并不是特定活动所独有的能力;任何人类智力主动参与的活动都可能出现创造力。它不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而是人类智力的一种特质。
什么是创造力?
我通过三个步骤对它进行鉴定。首先,创造力是行动的过程。人们不能抽象地具有创造性,而是在某些领域具有创造性,比如数学、工程学、写作、音乐、商业,等等。除非你付诸行动,否则你无法具有创造性。从这一角度看,创造力不同于想象力。
想象的力量:若是我让你想起一头绿色的北极熊穿着裙子,你也能想象出来。这时,你把一些非直接的经验想象出来----至少我认为没有见过这种北极熊。这类的心理表征属于假设在头脑中组合而成的心理意象,而不是回忆起这种意象。它们是想象的。想象力通常是指形象思维与想象思维。创造力与之不同。
创造过程源于想象思维,来自对新可能性的设想。然而,创造力不限于此。想象力是内部意识的私密过程。你可以静静地躺在床上,但是头脑中浮想联翩。私密的想象不会对社会造成任何影响。然而,创造力并非如此。若是你认为某个创新人才只躺着想象,而从不付诸行动,这就让人感到奇怪。无论行动的内容如何,创造力不仅仅是内部的心理过程:它一定会包含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实用性的想象力。如果你说某个人具有创造性,这就是说他主动地创造事物。创造力的首要定义是能够产生社会成果的想象过程。
创造力的定义:产生原创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想象过程。
原创性:创造力使人联想到原创性:其产品是新颖的。但是,新颖的程度如何?我们必须想出那些以前从未想过的事物吗?常识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创新产品的原创性可体现在不同水平上:
1.所涉及的----个人原创性;
2.某一特定的社会—社会原创性;
3.整个人类历史原创性。
科学、艺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极为重要的特征产生具有历史原创性的成果。教师并不期待年幼的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试图鼓励学生创造出对于学生来说是原创性的成果,其中一些成果具有历史原创性―一试想一下莫扎特与其他神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与阶段。因此,创造力的第二个粗略定义是产生原创成果的想象过程。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价值。
理解模式:
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符号。对于你来说,日落象征着悲伤,而对于某个人来说,日落象征着欢愉。这些符号具有个人特个人特征与心理特征。
形式符号包含某些意义;系统符号与示意符号有所区别。
例如,字词与数字都是系统符号。它们有:1.根据彼此进行释义的单独要素;2.影响它们使用方式与意义的规则,
例如,绘画、诗歌、音乐与舞蹈属于示意符号。
示意性的艺术形式可以使用系统符号。不管怎样,戏剧、小说和诗歌都是用文字写成的;这还包括音符。但是,乐谱不等于音乐,就像剧本不等于戏剧一样。这些是示意作品所使用的符号,通过表演或阅读才能解读其含义。
创新过程
创造力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过程。把某事件称为过程,这意味着它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联系:所发生的事件中的每一部分或阶段彼此相之联。那么,创新过程包括哪些因素呢?我将讨论三个重要特征:
1.找到促进自身创新优势的适宜介质的重要性:
2.控制这一介质的必要性;
3.自由进行实验与冒险的需要
以上三点对于创新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介质:可以为乐器、绘画、舞蹈、文字等
控制介质:创造性成就与介质的控制有关。只要求人们具有创造性还不够,为了具有创造性,儿童与成人需要学习方法与技巧。
实验的自由:创造力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为了探索新观点,你必须在技能学习与激发想象之间找到平衡点。创造力不仅是控制的过程,它还包括推测思索、开拓新视野与运用想象力
创造力的两种模式
创造力包括产生观点与判断观点的动态交互过程,关键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想象活动是产生原创成果的过程提供代替传统方法或常规方法的新方式。它本质上是具有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我们试图通过想象来开发环境中的可能性即从全新的角度观察环境。
以游戏的方式思考观点:正如卡尔*荣格所说新事物的发明不仅要靠智力,而且要靠游戏本能。创造性的头脑以游戏的方式思考它所中意的事物。
创造性的活动包括以游戏的方式思考观点以及尝试其可能性。但是,创新成果的产生,并不需要人们总是抛开约束或处于全然接纳的空白状态。伟大的作品常常受限于某些形式的约束。比如,一些优秀的诗作:采用十四行诗体,这是一种作者必须遵守的固定形式。同样,就像许多其他诗体的要求一样,日本的俳句也对诗歌有着特殊的形式要求。这些形式并不抑制作者的创造性,它们为创造性提供了架构。这种创新成果与美学情趣在于使用标准的形式达到独特的效果,获得新颖的观点
判断观点
创造力不只是产生观点的过程,还包括对观点进行判断。我之前说过创造力不只是产生原创成果的过程,还是产生有价值成集的过程。他人或许对新工作或观点的价值持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创造者也会对创造过程进行总体判断。任何创新过程都可能陷入僵局:观点与设计无法奏效。在最佳成果出现以前,难免会经历失败与变革。关于观点是否奏效的评估过程,需要判断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参与。理解这一点是创造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们留意观点是否奏效,批判性评估包括注意焦点与思维模式的转换。它贯穿观点产生过程的始终:在无声的沉思中不断进行回顾。它可能是个人评估或共同评估,包括立刻判断或长期检验。在许多创新工作中,需要在两种思维模式中进行转换。这涉及创新成果的品质。因此,帮助人们理解与管理生成思维与评估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任务。
逐步近似法:艺术创造的过程不仅是思考观点的过程,还是找到如何表达此观点的过程。通常,这种观点只出现在舞蹈、图像或音乐的创作过程中。
另辟蹊径
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通过建立观点之间的独特联系,看到以前并无关联的观点之间的类似性,这样,创造性的顿悟就会出现。已有的所有观点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质。当观点以意外的方式结合,或应用于以前不相关的问题时,创造性的顿悟就会出现。阿瑟*凯斯特勒认为这是双向联系的过程,当我们把分属不同领域、通常并无联系的观点相结合,这样,我们不再以以常规线性思维的单—角度思考问题,而是同时以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不是逻辑线性的,而是双向联系的。创新思维是指突破不同参照标准及其重组的界限 。
创造力的动态过程:
创造力并不是某些人独有的单—能力,而是多维能力。它涉及多种心理作用、综合技能以及人格特质。这需要人们采用相同的心理运作能力,更有效地使用自己的一般能力;创造力与其说是一种专门的能力,人如说是一种态度:乐于重新思考我们想当然认可的事物。
总结:
我认为智力本质上具有创造性,我们的生活是由我们赋予生活的观点所塑造的。创造力是发现新可能的过程,我们都具有有创造力,但是,这与不同的环境与过程相关。实现这些能力,取决于控制介质、拥有必要的技能以及敢于冒险。创造力并不是严格的逻辑过程,源于智力与人格的许多不同方面。一个关键因素是直觉以及对材料与过程的控制能力。(第四章介绍的方法很有启发,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
第五章感觉更好
引言
创造力既不是某些人独有的个别能力也不是仅表现在某些创造性活动(比如艺术)中的能力。任何人类活动中都可能出现创造力,创造力来自人类的各种智力。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严格的逻辑过程,它既来自直觉与感觉,也源于某些实践知识与技能。启蒙运动的一个产物是把认识与感觉、智力与情绪分开,这种区分可以用划分艺术与科学的常识假设进行解释。人们认为科学与知识、事实和客观现实相关,而艺术与情绪个性展现和创造性相关。实际上艺术与科学的创新过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两者皆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而且,都源于知识、感觉、直觉与非逻辑因素。艺术与科学的这些特征不仅提示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与管理创新过程,也告诉我们应该在教育与培训中如何规划创新过程。
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艺术与感觉的表达、想象的体验相关联。因此,艺术家与科学家被看做是在不同的经验领域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人们认为科学家是有条理的、冷静与客观的,而艺术家是有表现力的,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基于我上述的原因,正规教育大多关注的是有关演绎推理与陈述性知识的智力发展。这种教育优先性转到那些与之相关的学科(尤其是科学与数学)上,以及使用它们的学习方式上。学业成功大多依赖这种形式的智力活动,而不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在教育中,硬学科与软学科之间存在潜在的区分:一些学科被认为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学科,包括科学;还有一些学科被认为是与情绪有关的学科,比如艺术。这种观点表现为:学校上午教授科学,下午教授艺术。
两种思维: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多数时候紧密合作,把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我们的生活。一服而言,情绪脑与理智脑处于平衡状态:情绪把信息汇入理智脑的运作过程而理智脑对信息去粗取精,有时会否定情绪带来的信息。情绪脑与理智脑是半独立的功能,它们反映了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大脑神经线路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这些线路是相互精确的配合,感觉对于思维是至重要的、同样,思维对于感觉也是至关重要的。—丹尼尔戈尔曼
在感觉与思维的协作过程中,情绪能力指导着我们每时每刻的决策,与理智脑共同协作,激活思维或者阻碍思维。同样,有时情绪会失控,情绪脑占主导;除此之外,思维脑对我们的情绪起着监控的作用。戈尔曼说,如果没有情绪智力,挂象理解力也无法存在。保持两者的平衡对于形成平衡的人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整体地看待智力,而不能分解地看待它。智力与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艺术与科学领域里。
两类人?
纵观国家教育的历史,“教育应该主要教授客观理性的知识”的主流观点与“教育方式应该以个人发展与感受表达为基础”的观点一直相互抗争。这两种观点分别源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传统与浪漫运动的表现主义传统。它们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个人主义概念。这两种概念都加深了理智与情感的分离。这种张力不仅表现在教育领域中,还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普遍出现在西方文化之中。
理性人:
理性人被认为是具有某些智力特质的人,而这些智力正是教育应该倡导的能力。通过理性思维的培养,个体睿智而又有主见,这样,人们对自我与客观世界形成了更可靠的认识。
哲学体系与科学研究系统多种多样,彼此存在着差异。这些系统由理性主义世界观演变而来。虽然存在诸多差异,但是它们也具有两个共性:
1.它们本质上都是理性的,即基础是“逻辑演绎推理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一假设。
2.它们强调“正确客观的知识不依赖于社会价值与个人感受”这一观点。
基于理性个人主义的教育方法具有三种假设,
1.思想教育,教育应该主要促进理性思想.强调逻辑演绎推理与陈述性知识。
2.通用知识。通过获得通用知识而实现理性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理解这些已有的通用知识。
3.教育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教授孩子们学习这些通用知识。
把理性个人主义完全等同于教育的学术传统,这是错误的;但是,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极大的联系。
自然人
自然个体主义则持有截然不同的假设。每个儿童都被认为是本质上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同能力,教育应该激发孩子的能力,而不是用成人的价值观与看法压制它们。教育不应该基于知识,而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就像理性个人主义一样自然个人主义具有更深层的社会根源。
自然主义者假设应该允许儿童沿着其自然的发展模式,而不是遵循标准的教导模式。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与杜威的工作都与这一假设有关。就像雕塑家一样,教育应该沿着儿童人格的自然发展,逐渐展现其中的独特性。自然个体主义不仅关注智力的发展,还关注悄绪与身体的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然主义观点渐渐融入教育中一部分是因为人们认为自然主义观点代表一种更平等的教育方法自然主义学者主张学术教育而忽视感觉、直觉、审美意识与创造性而这些正是人类应有的品质。自然主义教育模式具有如下假设:
1.全人教育”。教育应该开发孩子的全部能力,而不仅是学术能力。全人教育应该包括情感教育、身体发育、道德教育与创新教育。
2.主观性与自我表达。认识自己与认识外部世界一样重要。感觉心境与个人直觉的开发与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提供想象与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是不容忽视的。
3.引导作用。教师的职责是从每个孩子身上引导出其独特性,提供可以使儿童发展出自己独特人格的教育环境。
正如他所看到的,对技术与工业发展的强调,导致中等学校中狭隘的学术主义以及教育中缺乏创造性。他认为这种教育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失去人性,他呼吁人类价值与个人品质的复兴,教育是以促进与考查特定类别的学术能力为基础的。而今当务之急是发展儿童包括情绪在内的其他能力,他说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个人的人们急切地寻找特定的看法.以及把某种既定的看法转变成技术。我们被告知,作为一个民族.我们要想生存,要依赖于这种不全面且专业化的教育形式。我们的文明不再是关于人性的。机械化处于主导地位,人类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正如他所见,过度重视技术的发展,把中学与大学变成生产线,专门制造目光短浅的专家。教育专业化纯粹是为了迎合工业的专业化:技术的理想境界是完全自动化,即生产出“无需人类干预、就可自行控制"的机器。相应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可以自控的人类大脑,不受任何唯心思想的困扰,无其不受任何独创性的困扰。功能性思维类似于功能性机器:冰冷、精确、呆板、重复、无情、麻木、冷漠。
在瑞德看来,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其关键在于关注个人重视个人想象与感受的世界。物质繁荣不应该以牺牲重要的人类品质.抑制情感与创造性为代价。人们认为“社会日益僵化们的联系正在削弱”以及“先进技术与商业主义遏制创新精神人这些观点为宣扬个性与儿童纯真性的自由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育方法有所谓的“传统”与“先进”之分。先进的教育方法是指那些被看做是鼓励儿童自由表达、不把事实与信息强加于儿童的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指那些教师以训导的方式传授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对于一些先进的教师来说,综合教育能够打破社会地位带来的特权,产生更公平的社会秩序。私人教育的基础是家庭的财力,而国家教育的基础则是关于先天能力与智商的观点。中学升学考试加强了先天智力的观念,忽视了社会机会对学业成绩的重要作用。教育努力培养更广泛的能力,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这会导致出现更具普遍性的教育评估模式,也会导致中学出现更多的非学术课程。
第六章你并不孤单
引言
我已经论述了智力的特性、创造力特性以及感觉与思维相结合的重要性;本章将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提出如下观点:
1.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创新天才富有灵感,不墨守常规。原创观点源于这类人才的思想火花。但是,创造力不是孤立的过程,而是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性。创造力不是单纯的个体活动,而是具有必要的文化背景.这对于发挥创造力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2.甚至是在独立工作的时侯,个体也会借鉴他人的观点、成就以及影响。创造力源于知识思想系统。正如个体智力是动态交互的,文化变革的过程也是如此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清晰地表明了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这影响了新思想的发展与实施。
3.文化发展并不是线性的逻辑过程,因北,我们应对变化的策略不能基于供求的线性关系。为了发展创造力这就要求采取一种针对整体组织文化与全体成员的系统性战略。文化状况会对创造力产生激发或抑制的作用。理解创新文化对于推动组织与国家的创造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的定义
就像创造力一样,文化也很难界定。自18世纪后期以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智力或社会塑造的过程就这种意义而言,你可以说个体受到文化的熏陶.文化熏陶,尤其与艺术欣赏相关联。推而广之,文化也可以指艺术与智力活动的一般领域。通常,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有所区别。“高雅艺术”一股是指歌剧、古典音乐、芭蕾舞、现代舞、美术品、严肃文学与电影“通俗文化”是指大众所喜爱的商业音乐、大众电影、电视剧、时尚、设计、道俗小说以及其他形式。随后,我们会继续讨论这一差异。
但是,“文化”这一术语也具有宽泛的含义。它也可以泛指一个群体的整体生活方式,包括工作与休闲方式、道德规范、智力活动、审美意识、信仰、经济生产、政治影响力与责任。这一定义是在社会科学中逐步形成的,尤其是人类学与社会学。文化这一社会定义的核心概念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某一群体看重并共同持有的观点、信仰与态度。在本章中,“文化”这一术语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与团体所特有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许多人属于许多不同的文化群体:国家的、地域的、种族的、道德的、宗教的、意识形态的的和专业的。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事方式,即拥有自己的文化。群体文化包括认同感、群体意识以及表达与保持认同感的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共同的语言、方言、口音、词汇、说话风格与语速。而且,文化认文化认同感还表现为从穿衣风格到社会行为模式与体系的多种方式。艺术是社会文化文化的一个特征,不是社会文化中的独立部分,有别于社会文化的宗教活动或经济活动。
文化变革
范式的变化带有重要的特征。思维的转换与新观点的发展再造了基本的思维方式,激发了范式的转变。最初,当人们在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应用、拓展并检验新观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段知识怀疑与知识渴求的时期。随着旧的思维系统与思维方式结合产生新观点,新学科与专业就会出现。新兴知识学科的出现过程是突变与质变的过程。已有的学科进行重组,其他学科从已有学科中衍生出来就像地球物理学来源于地理学、地质学与物理学的新结合那样。学科重组与综合的时期是伟大天才出现的最佳时机。天才属于他们所处的时代。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开始占据主导,发挥其真正的潜力,并最终确立下来。它们成为新范式的一部分:新的思维方式。这些产生新范式的思想渐渐失去活力,最终形成确立的观点与新兴白应用前景。它们成为我们自然持有的观点,进入我们的意识。它们逐渐成为新兴文化的一部分。
培养创造力
1.创造力不是纯粹的个人过程,许多创新过程借鉴他人的思想与看法。在鼓励与激发原创思想与原创性的氛围内,创造性才能蓬勃发展。在抑制人们对话与互动的氛围内.创造性则会消退文化。环境就可以促进创造性.也可以抑制创造性。如果不鼓励提出观点,或者鼓励却不重视观点,创造性的冲动要么消亡.要么独行其是。这会损害或破坏组织。
2.创造力是动态的过程.涉及多种不同方面的专业领域。知识的日新月异导致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组织中,这常常会导致出现大量的独立部门,以及越来越具体的职责划分。但是,新思想常常来源于不同学科的对话;通过对话.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交流思想从而有机会出现新解释与新应用。创造性的文化将提高专家之间的开放性,部门将增加创新的机遇。
3.创造力是不断增加的。新观点不会凭空而来,它们需要借助先辈与不同领域专家的思想与成就。原创性工作依赖技巧,同样,新思想的构建是由理解他人成就所催生的—文化认识。
4.文化变革不是线性而又平滑的过程。它是混乱复杂的,而且会持续很久。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在某一确切的历史时间点上取代旧的思维方式,而是在很长的时期内与已有的思维方式重叠共存。这种复杂费解的变革过程会产生很多张力与不可解决的问题。文化变革与个人创造力的过程相似,它以一系列逐步近似的方式体现出来。
5.文化变革并非严格的逻辑过程。创造力与原创性应该被看做是所有活动的功能,而不是局限在某些个体身上或某些过程之中。其挑战在于促进系统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单独的专业成就。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考察影响文化变革与创新成就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总结
引言
组织应该如何提升创造力与创新性呢?这一章将考察我所提出的些论据的实际意义,并且识别出在组织内系统发展创造力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主要原则。组织需要优先考虑三件事情,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1.识别:系统性地识别并开发组织内所有个体的创新优势与能力。
2.促进:在整个组织内提供积极支持并促进创造力的条件。
3.雇用:控制针对组织关键目标的创造力成果。
个人创造力并不局限于某一智力领域,也不局限于特定的脑区。它是智力的系统功能。企业创造力应该被理解成是组织的系统功能它不应该局限于组织的某一功能或特定部门。应该在整个组织内实行提升组织创造性与原创性的策略。这种策略应该鼓励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的观点交流,以及支持人们的自由思考与勇于冒险。
寻找创造力
如果组织真的关注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创造力资源,首先就要识别什么是创造力资源。企业的员工具有许多不同的背景与个人特质。其中,影响他人对其看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教育背景与日前的工作职位。但是教育并不等于一切一许多人都具有些目前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这是因为这些能力不被需要或重视。许多人在公司工作时思维僵化.这是由于目前的工作或职责并不能发挥他们的最佳能力。若想充分利用组织的创造力资源,首先要做的是系统地识别创造力资源的内容。
为了发展创造力,你需要区分两种创造力:一般创造力与特殊创造力。
一般创造力:一些可以教给多数人的技术,程序与实践技能,会促进某些创造力。我在第1章中提到过大脑风暴技术的使用。这种技术尤其是为了促进仓造力活动的首要步骤(即产生各种观点)而设计的。在产生观点时,个人或群体常常受到任务本身的阻碍或抑制。仅仅让人们给出观点,这还不够。如果使用得当,不进行过早评估或立即批评,大脑风暴便能够让个体与团体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多数人的创造力冲动会受到负面批评、讽刺贬低或轻视话语的扼杀。在大脑风暴的过程中要鼓励人们说出头脑中的任何想法。这一过程持续到所有观点都产生的时候为止。只有在那时,创造过程的第二阶段才开始:对观点进行批判性的评估。其他一些特定的技术也能促进群体的创造力思维。爱德华·德·博诺发展了一系列的思维工具,包括“六顶思考帽”和“CORT”实践思维技术。这些方法的深层原理是为了区分创新工作中的多种任务与阶段,这样,人们就可以按恰当的顺序控制它们,而不是让它们互相干扰。共同研讨法是一个能够在群体中产生与评估观点提供具体思维方式的体系。
特殊创造力:为了释放个人创造力,找到合适的介质是至关重要的。前面提到的技术适用于多数人,还需要个体达到文字、想象与数字技能的一般水平。有些创造力则需要个体具备某些领域的特殊技能:比如音乐、数学、诗歌、舞蹈、设计、工程学等等。贯穿本书始终,我举例说明了“个体的创造性成就表现在特定的专业领域”这一观点。他们的创造力源于他们对使用材料与特定活动的态度。任何组织都具有许多专门的职能部门以及多种专业水平的员工。这并不是说,处于专业岗位的员工都完全发挥了自己所具有的专业技能。我在第4章中提到一位文学编辑,她的真正兴趣在于文字,但她所受的是音乐训练。在组织内识别创造力,也意味着观察有关特殊才能与创造力的领域。
提高标准:若想激发特殊创造力,拓宽相应的专业知识、一种做法是让人们处于有挑战性的新职位,这会拓展他们的技能或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技能。
企业可以采取四种方式形成有利于创造力的文化氛围。
1.学科与专家之间的联系
创造力与原创性由于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联系而得以发展。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期是学科与思维方式之间的传统壁垒逐渐融合的时期。通过产生独特的联系、看到相似性发现以前并未发现的观点与过程中的联系,就会出现创造力。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最具创造性的,团队是跨学科的团队的原因。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彼此交流,相互借鉴.推动了因特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这些专家包括技术专家、作家、电脑程序员、音乐家图形设计师等等。组织发展中最具创造性的时期常常是发展的早期阶段;这时,组织尚未形成固定的体制结构与例行程序,人们还具有探索可能性的激情要想激发或复苏组织中的创新冲动,这常常需要打破或消除已有的界限,这样.以前无法沟通的专家就可以进行自由的观点交流。专家协作的作用不是让不同的专家把自己的工作方式强加于他人,而是从彼此的专业知识中受益。"活力团队”是美国艺术家与工程师的教育研究团体,这个团体的中要成员乔卡苏曼诺指出人们对跨学科团体持有普遍的误解:
认为“我们试图让工程师研究美学或反过来让艺术家研究确实的实证主义”的看法并不确切。我们的目的是这两个团体都能以不同的方式研究这两个领域。我们的团体通过形成学科与视角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2.打破部门结构之间的壁垒
在不改变部门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促进不同学科的专家之间的联种较欧进的方法足的化或去除这些结构: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取:决于组织的性质.规模与工作内容.许多组织发现如果不受限于固定的部门结构.把专家聚集到聚焦项目组中.这对组织的发展更有益。Intervel研究院是一个由科学家与艺术家组成的跨学科的多元化团队,目的是探讨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他们在实验氛围下一起工作,是出于两种主要目的:支持跨学科研究与实验:探索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前景将把人们带向何方。
这个团队鼓励其成员打破区分计算机工程师与设计师艺术家与物家的学科壁垒。我们没有按照学科组成的部门团队或结构。我们承认在雇用员工时会考虑其主要的学科背景但是我们使用的组织方式是项目任何在我们这里工作的人至少致力于两个项目在我们的组织中.我们管理员工的投入度,但不控制他们的时间在研究室中,强调时间没有任何意义。消除或削弱部门界限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思想交流与鼓励实验的氛围。创造力依靠观点的交流,观点的交流会在鼓励冒险、以游戏的方式对待观点“失败不受惩罚而被看做是成功的必由之路的组织氛围之中出现。
3.混合经验
创新过程既源于知识与专业技能也源于推新力与想象力。当已有知识以全新的方式相互结合来满足新环境的需求时,新观念就会出现.把具有不同专业技能与经验的新老员工聚集到一起创新团队会从中受益.我在第1章中提到劳动力的总体年龄分布正在发生变化,多年来,雇主一直倾向于雇用更年轻的员工.而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却过早退休.这种情况出现了专业技能的失衡.这影响着许多企业.但是.许多年过半百的人不愿继续从事全职工作.通过把新老员工聚集到—起,公司会从其经验与专业技能的融合中获益。工业协会最近的项报告表明许多企业都出现了这种趋势。工业协会群别出企业所需的老员工具有的五种主要技能:
A.身经百战的老兵。网络公司急需的老员工是成熟老练的老兵具有以前经济发展的经验。有一项研究表明.50多岁的企业家创立新企业的存活率是20多岁的企业家建立新企业的两倍。这表明经验在新企业的建立中很重要。
B.可信的指导者。在混乱的竞争市汤里寻求指导的消费者更相信年龄与经验,而不是年轻与热情。
C.关系联络员。想要建立国外联系的企业需要老员工的联络技巧例如在亚洲(亚洲人极为尊老)经前的企业发现派庭年长代表他们的工作将进行得更顺利。
D.联系人。多雇用自由职业者与合同工的企业需要团队建设者、指导者与联系人.以形成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老员工更擅长增强组织凝聚力。
E.战略家。企业需要某个人站在信息的江洋之上以关注长期目标.根据风险投资者的观点,新兴的企业开始疼觉自已需要老员工提供战略性建议。
4.放宽层级结构
人们认为组织内的新观念不可能是自下向上产生的,如果新观念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也不应该受到鼓励。这种认识抑制了创新过程。上级压力会抑制创造力导致在错误的时间出现错误的结果:通过要求员工担负起不应承担的责任。实际上,放宽层级结构也意味着让企业员工更容易接近管理者,管理者应该鼓励意见交流,明确表示自己欢迎并重视员工的意见。
创新成果的应用
只开发个体的创造力还不够,组织还必须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以重视并利用那些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创造力。这意味着以恰当的方式识别并奖励创新成果,避免由于短期收益而产生抑制冒险或扼杀探索活动的问责氛围。在企业职位以及学术领域中都存在关注短期利益的倾向,讽刺的是,这些压力源于那些需要人们关注长期利益的变革过程。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竞争,出于快速盈利与即刻见效的考虑,削减了实验研究、无实用价值的思考以及长期发展的预算—结果抑制了这些创新来源,而企业若想取得长远的成功,最终仍要依赖这些创新来源,大卫利德描述了“在传统生产企业中设置创新实验室所遇到的基本文化问题”。生产产品的企业倾向于在可预测的时间内建立与奖励目标;鼓励项目成员按照他们所想的那样完成项目。这种文化无法培养出令人惊喜的发现,更不用说奖励这些发现了。他继续说:在研究中,你需要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以正确的方法做事情。研究室的生产力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其创造力,因为你所做的多数实验并不会证明你的观点。成功的企业需要平衡金融账簿。在未来,它们只需平衡人力资源就可以做到这—点。那些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企业会发现其员工也极为重视它们。
危机中的创造力
“危机下的美国创造力”的国家研讨会的核心观点:
当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与经验的人一起工作.就会产生显著的创新合作现象。这种创新合作会使问题顺利解决.以及在艺术与科学领域中产生看待、思考与处理反复出现的日常生活冲突的创新方式.
创新环境让人们有机会进行实验、失败、再次尝试、提出问题不断发现、思考以及在看似孤立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这类实验或研究或许在很长时间都不会产生艺术作品或科学应用----那是由于所有的创新观点与产品都源于最初的实验阶段或不产生价值的阶段。有时这似乎是漫无目的的.但是,它是创新过程的核心。
创造力是基本的人类特质;每个人都会拥有创造力,不仅限于艺术家与科学家。这是指学习、创造冒险、失败或质疑、努力成长的自由;这是美国的道德基石提升各行各业、各种经济地位与种族背景的所有人的创造力,这对于人们的共同利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次研讨会总结说现今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运作模式就像商业一样,关注着盈亏底线;这常常有损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质量。过去,基础科学研究带来了我们现今理所当然认为的学应用比如计算机与激光技术;然而,这些基础研究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这是由于从基础研究到应用之间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这对于现今社会所追求的短期经济效益来说太过漫长。这种观点绝不仅限于美国。全球的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都面临着类似的压力。这些压力尤其给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中国的政绩观使得项目建设的短视)
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必须重新得到均衡发展,并符合以下三条准则:
1.课程之间的均衡:
2.学科教学之间的均衡:
3.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均衡。
教育体制与枷锁
在全球的许多学校系统中,课程设置都存在失衡的现象。重视科学.技术.数学与语言学习的同时,忽视了艺术人文科学与体育教育。均衡这些领域的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这些学科都了年轻人应该同等学习的文化知识与经验。其次.科学与艺术分别培养智力与创造性发展的不同模式。任何个人可能具备其中—种或两种领域的优势。狭隘失衡的课程设置即使不是针对所有年轻人,也至少会给一些年轻人带来狭隘的结果。就像欧洲的许多教育系统一样,英国教育系统假设世界上只有十类学科.设计相应的教育体系来教授它们。为什么教育机构首先进行课程的设置呢?这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论的原因,课程设置与知识结构有关。课程是指有关知识.理解与技能的特定领域.提供了教育与学习的基础结构。我们把经验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这是非常重要的。抛开教育与习俗的束缚,即使没有这些范畴,人们也能很轻松地应对。我们会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但是,教育把世界划分成不同的知识组块,这样.我们把我们认为重要的材料、观点知识与技能教给孩子,然而,还有许多学校不会教授的内容,例如.多数学校都不会教授魔法与巫术。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在文化知识与经验中发现合理的部分.在某些知识与经验上盖上同意的印记,含蓄地暗示其他知识不如它们重要。教育区分了正统文化与异瑞学说。
人力资源生态学
在瞬息万变、日益复杂的世界里,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我们若想成功地抓住机遇,就必须具有创造性,重视个体的独特性,以及有足够的勇气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必须不仅要做以前未做的工作,还要必须改善已经做过的工作。在这种新形势下,赢家是那些能够吸引人才的人,是见解卓越的人,是改变商业方式、把真实持久的价值标准带给顾客的人。
未来的赢家无疑是聚焦的,也是迅速的。在过去的六个月,我们采取了新的商业措施与结构,其核心是迅速、简捷以及周到的服务。在我们企业规模超过以往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将以客户为中心的小企业,变成更为灵活的营业单位—我们称之为星状策略。此策略的核心是认为如果我们更重视个人表达,在我们的商业领域内更多地采用以顾客为中心的策略,我们将会把更多的东西带给顾客、求职者以及合作者(即所谓的星)。……我们的新结构以小型团队为特征:并采取星状策略,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不像传统的企业,更像是风险投资公司。这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而我们把自己描述成“风险投资人”。我们未来活动与投资的重心首先是人 。


 让思维自由起来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