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术》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一般管理学 > 思考的技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08623429
作者:[日]大前研一
页数:284页

思考力绝对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重温三年前就读过的大前研一的这本《思考的技术》,这次不再觉得如上次那般晦涩难懂,如文中列举得有关日本“邮政事业是否应该民营化”的逻辑分析,三年前,觉得这么大的一个题目,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逻辑性的分析,真是有一定难度。但今天再次重温,感觉轻松不少。现代的社会,懒于求知的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而思考力差距也导致了能力和收入的差距。作者的背景介绍:1. 本科是早稻田大学的化学专业,因为考虑到石油化工行业的前景惨淡(当时的研究看来,石油在30年内将枯竭),研究生转行学核能(考虑到这个将来会取代石油);2. 毕业后发却发现,核电站的建设往往都要遭到周围居民的反对,市场前景并不如之前想的那般;3. 一个偶然的机会,到麦肯锡担任经营管理顾问,两年时间参与2000多个案例,由于不喜欢重复同样的事情,所以,只要做过的事情,就做一份手册,让任何人遇到同样的事情都可以快速直接导出结论。第一章 转换思路A. 要相信,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在找到解决对策前,必须先弄清楚问题的原因。1. 不要把假设当结论:分析数据后所整理出来的资料,只不过是假设;2. 不要把现象当原因: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其他都只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象。所以最重要的是在思考各种现象之中,如何找出真正的原因,而不所列举了现象后就停止了思考;3. 要找到真正的答案,就要实地访谈,这是绝对必要的验证过程;4. 结论,必须是能够作为解决方案的。练习题:假设定价不合理是业绩无法提升的原因,你会怎么做?(通过实验了解价格弹性值)B. 科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为印证假设不辞辛劳的行动力,也是为了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努力动脑的深层思考力。1.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只要套上方程式后答案正确,就是100分,而真正的学习,是考验你有没有能力把方程式导出来。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的过程,是否有逻辑。如麦肯锡面试的经典题目:请分析?2. 经营分析和科学研究是同一种逻辑思维:分析客户提供的数据、业界的数据,做成图表,提出假设,再搜集并分析可以让假设成立的证据,简而言之,也就是,假设-验证-修正假设-验证-结论;3. 但所有分析的前提是,必须积累大量的事实,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作者在本章提到的他的两个习惯:1. 同样的事情,不做第二遍,重复的东西就要系统化。对于类似的项目,作者就做一份手册,让任何人遇到同样的事情都可以快速直接导出结论;2. 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法:随时给自己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如,看到一个广告牌,就思考:如果这家广告公司老板要我协助公司提高业绩,我该怎么做?;保持好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和不同身份的人交流,如出租车司机,因为好奇心可以转化成思考的养分。练习题: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你会怎么做?第二章 逻辑打动人心提建议的方法(以作者在麦肯锡的管理顾问咨询案例为例)1. 一开始先报告自己做的事前工作,化解对方质疑,再以此为基础得出最后的结论2. 每部分做一个结论,然后应用所累积的多个小结论,导出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整体结论,再以此结论提出有证据作支撑的建议 3. 一个建议就够了,多了只会让对方犹豫不决4. 建议必须有一堆事实为证。说明充分(这么做会更好)必要(必须这么做)条件。必须涵盖四个论点:市场环境、顾客动向、竞争对手环境、公司对外在环境的反应5. 建议后,是细微零碎的实施计划6. 提案顺序:业界动向、其他竞争公司动向、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改善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改善)、解决方案、建议、计划步骤7. 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理解的顺序”8. 将演示文稿熟记于心,作者提到的两个方法:不看稿子,试着用5分钟时间,把内容全部说一遍;中途抽调一页稿子,让排练的人继续说下去接着,作者提到了支撑结构的“金字塔结构法”。MECE法则,彼此独立,相互穷尽。真正的分析能力是靠信息搜集及反复的分析、假设、验证磨练出来的。让说话合乎逻辑的训练法:练习题:放半杯水在桌子上,然后以半杯水为题,进行20分钟的谈话;通过录音多加练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对自己的启示:必须找到和工作相关,或者和自己能力提升相关的联系方法,反复多加练习。成功没捷径,但是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第三章 洞悉本质的过程洞悉本质,就是看清楚问题真正的原因,并导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作者举了几个例子:1. 嘉娜宝是否应该卖给花王2. 缺乏逻辑的新闻媒体3. 不可原谅的银行对事不对人,才能东西事实;弄清事实,要有说服老板的勇气。第四章 非线性思维的建议线性思维,就是套用公式,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答案的直线式思维方法。但是在非线性以及复杂的世界里,只要初期条件有些许不同,结果就会变得无法预测。不要轻易赞成别人的观点,养成质疑的习惯。询问为什么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朝着有答案的方向前进。不要有先入为主的个人看法,凡事要问一下“如果我错了呢?”作者在本章结束时,提到了一种训练头脑的习惯:通过兴趣爱好锻炼做事的节奏、直觉(作者吹单簧管的经验,训练右脑),以及其他一些能力,比如钓鱼,可以锻炼观察力,以及掌握时机的能力。作者对目前教育的看法:偏重记忆的教育,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思考。现在在学校越认真学习的孩子,越容易与社会脱节。应该考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知识。如麦肯锡的面试问题。(练习题:公司突然派你明天到坦桑尼亚出差半年,能够携带的行李只有一个背包,你会在背包里装入什么东西?)作者在本章的一些建议:1. 忠于想做事:忠于自己、能够找出属于自己答案的人,其生命力比起已经习惯别人给出答案的人,一定更为强韧。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答案,不需要工作手册的世界,敏锐的人已经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2. 思考,就是替自己储备智慧。3. 自我投资:时间应该投资在让自己生存和进步的事情上。4. 生活简单,才能思考:把能规律化的事情和不能规律化的事情,区分清楚。生活中只要可以固定化的事情,一定固定化。如作者的美甲沙龙,长期固定时间;鞋子一次买4双,5年不用逛街;63件款式相同、颜色不同的衬衫,每件搭配固定一条领带,不用花时间思考搭配。5. 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想。最后,总结自己过去一年的时间消耗,并预算一下下一年的时间要怎么分配,并模拟自我投资计划。试着在大脑里描绘一年后自己的摸样。第五章 让构想大量涌现抱持疑问,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通过不断地思考各种问题,在两次、三次的错误实验过程中,渐渐从“该不会是这样吧”的不明确模式中得到答案,将这种模式作为假设,看现实生活是否和假设一样,然后进行验证。不断训练自己进行逻辑思维,然后建立假设,或是先举反证。构想始于假设。摆脱陈旧思维方式的方法1. 使用平常没有用到的感官(感觉、触觉),例如观察天空的云彩,想象5分钟后的样子。通过这样的联系,可以让头脑中产生新的思维逻辑。获取和平常不同的感觉,对于在工作中产生新的构想非常重要(摆脱思维定势)2. 尝试接触不同的东西:平常用日文表达的内容,尝试用英文表达;坐车靠左,观察外面的街景,锻炼右脑;闭眼走路,刺激平常没有用到的大脑机能;记笔记时,从左下方向右上方,3. 用脑的方法模式化后,就很难用别的方法再予以刺激。这方面,可以找找相关训练刺激大脑的方法的书来看看练习题:去平常不太去的地方,走10公里,接触平常上班生活不同的景色,脑部就会灵活起来。接着,试着对自己提出问题。首先,要不要搬来这附近呢,如此一来,开始分析正负面的情形,接着可以想很多,包括10公里的路可以盖多少房子,blabla。。这些问题一定是以前没有思考过的。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努力寻求解答。理所当然的现象,反而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部分。把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将别人平常忽略的地方,用放大镜进行无数倍的扩大。阅读报道时,要有怀疑精神,思考报道的正确性。对报道中,没有写出来的假设进行对话。边走边思考,脑袋运转的机会非常多。思考要有紧迫感,要有“没有答案就会死”的观念。经常保持紧张感,以同样的态度面对每件事情,让自己随时处于准备好了的状态,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好的构想。(严格要求自己,优秀,是种习惯)。练习题:读完每天的报纸后提出5个疑问。第六章 解读五年后的商机作者对五年后的移动手机市场进行推测。“问题是如何将知道的事情进行整合思考,形成一个系统之后会如何,有没有具备能够引导出答案的思考逻辑,看自己是否具备将许多小事情汇成长篇好故事的能力”练习题:今后的五年中,你认为在家庭中普及的新型IT产品会是怎样的?用勤劳的附加价值来赚取收入的人,就像温水中的青蛙。我们需要主动思考,才能掌握主动权。

无他,唯手熟尔。

逻辑思考力,重要的不是假设而是结论。在找出解决之策之前,先弄清问题的原因。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不断重复、假设、实验。金字塔结构,结论只有一个,而其他数据都只是支撑这个结论的证据。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对于所呈现的事实,一定要虚心接受,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不要不去探求什么是真实的就轻易地完全相信别人的话。所有的事情一定都有它的原因,有时原因想通,所造成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当某个人说自己是根据某某学者的论点的那一瞬间,他已经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了。在新经济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不是套用过去的常识,而是观察现在所发生的各种事实。应该思考的事情,彻底思考;对于不太需要思考的事情,则尽量减少思考的时间,绝不要没事自寻烦恼。构想是通过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的。彻底实践假设、验证、与实验这三项解决问题的技巧,那么不管看到任何事物,就都可以预见其未来。成功模式四要素:1、事业领域的定义明确;2、分析现状进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洁而具说服力的假设;3、专注于自己应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的选择,也应该专注其一;4、不能忘记基本假设,排除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但不偏离原则。评论:在拥有锤子的人看来,世界就是钉子。此处并非要盛赞大前研一这种思考的技术有多好多棒,它无非就是解决事情的一种工具而已,打个比方,如果你对人情透彻了解的足够多,能够驱使别人为你做事,那你就应该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人际关系这个领域发挥的淋漓尽致。整本书说透了,就是大前研一在逻辑思考这件事上得到了很多益处,并且倡导大家都这么做。那我们换一种角度,如果大前研一是靠着自己的感性冲动来达到今天的成就,那么整本书的内容都会变化。大前研一在书中提到了两个思维方式,线性和非线性,打个极端点的比方:如果你要托人办事,你不知道送什么,你就送钱,你送了十万,最后事情没办成,假如再出现另外一个人,他也托人办事,但他送的是其它东西而不是钱,事情办成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看待之前自己的行为和他的行为呢?埋怨对方嫌钱少?觉得自己拍马屁拍错了地方?大前研一这种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时间变量,书中他提到自己再上班路上不断磨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他具有了临时发挥的强大能力,加上之后在麦肯锡的一系列职场工作让他的技术更一步深化并且完善。也就是这些不断磨练的时间,让大前研一的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了他得心应手的锤子。但是在此处,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前研一并非是一个只用锤子的人,无论是之前的企业参谋,还是其它几本书,大前研一都提到了细分的重要性,这个细分是要由你自己去做,并且由你自己去决定要如何细分,细分成什么样?无论是市场,还是做事,都有一个步骤,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在应用这种思维工具的时候,记得先把对象细分一下,把自己要做的事细分一下,不然单纯的意味拥有了这种思维就够了,那你就是个锤子。在世界上生存,只有锤子是不够的,你还得有其它东西。所以,如果觉得这种方法自己愿意尝试,那就去尝试好了,世界这么大,没有什么方法是你一定要具有的,不具有就混不下去的。所有的工具,只是增加你提供做事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而已。至于用什么工具则取决于个人。无他,唯手熟尔。

反复练习,任何人都能掌握一门技术

思考这个词,好像我们从小就懂,小时候每天都要缠着爸妈问这问那,“我是怎么来的”,“虫子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因为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思考的过程。但是人越长大,就越没有小时候那种追根究底的天真,当别人和我们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想都没想,就会脱口而出“我也是这么想的”而不是去问一声“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人们想要知道的答案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根本没必要向他人询问“为什么”,可是,网络上的信息一定就是真实的吗?一定就是正确的吗?同一个问题我们从不同的人口中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样不是更有意思吗?这样不是更能增加我们思考的能力吗?为什么我们变得不爱思考了呢?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被新闻里灌输了太多的信息,被那些称之为专家的人灌输了太多的信息,以至于我们我们不再去动脑思考,在这个一切求快的时代,那些真实性好像都无所谓了,我们好像都被洗脑了一样,没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当看到大前研一的这本书时,我想我也该好好思考思考了。思考…所谓的思考,也是需要有逻辑的,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准备开始要思考了,我们一定要带上思考的逻辑,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大前研一前半本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思考让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发现其原本的问题,然后着手去解决问题,使得企业能提高经济效益。正是通过思考,才会完美的解决问题。经过一个个假设,实验,论证,最后得到结论,如果解决的问题没什么用的话,大前研一会推翻所有的结论,重新去发现其根本的问题。或者利用思考我们能从一个个问题中看透事情的本来面目。后半部分书中讲了一些如何利用思考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突破旧的思维,利用新思维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还能利用思考去预测五年后的事。所以人还是要思考呢,懒于求知的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当下需要的就是思考能力

为了这一本书而在当当下单购买,只因为思考两个字,最终阅读完毕后发现对得起自己的选择。当下,一个浮躁的社会里,大众被浮躁的氛围所感染,以至于将浮躁的社会当成一种必然或者必须存在,浮躁的氛围在加强。却没有多少个人能够冷静下来,用严密的逻辑思考,将这个社会剖析个透彻,寻找隐藏在浮躁社会表层的本质规律,向着一个更加理性高效的社会改造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那么一点点也好。而这本书,大前研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一个认知社会,分析社会,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有了这个武器,可以解决的是一切问题。感谢思考的技术,让我对于自己的人生方法论有了一个系统的梳理,也坚定了我继续思考下去的勇气,给我力量的就是你。

找出真正的原因,逻辑分析

1、逻辑思维是企业经营中的最重要的武器,需要不断训练;首要的是不理所当然的相信,而是要问为什么,找出真正的原因后,通过假设验证的科学方法来给出方案;2、将方案呈现给咨询方的时候,需要以缜密的表达方式呈现,更能打动人心。3、洞悉问题的本质的本身很重要;这需要经常否定自己,累积事实。4、当今社会的经济状况已经不是经济学家的模型所能预测,需要的是,类似于心理学研究里面的,假设对照的方法来预测。并跟踪最终的结果来验证假设。所谓的非线性思考方法。5,、6、7当今世界的四大领域;实体经济,打通物流和现金流的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在这些领域中,都需要以新的价值观来看待世界,重新思考,才能让企业焕发活力。逻辑思维需要训练,训练好了,无论是做企业经营还是其它工作,都是有好处的。人类是个环境的反应器,常常凭直觉思维,或者凭经验得出结论而不是依据事实。1、与抬杠的对手聊天,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验证;2、朋友之间的交流,不是交换对报纸电视的评论的信息确认,而是交换没有说到的问题,假设,或者自己推理出的结论。3、训练养成看新闻思考的习惯。

亮点不多

看得出来作者挺自大。又是一本名不副实的书,也许算得上是一本好书,但是它的名头让人太过期望,然后是些许失望。唯一的一点亮点是作者提出的象健身一样锻炼自已的思维,虽然方法可能有些古怪,比如坐在行进车子的左边思索来锻炼右脑。

一些心得

这本书讲大前研一看问题的一条原则,假设-验证。我们日常经常把假设当成结论,这点很值得深入学习。还一个一个麦肯锡的面试题,也很值得记住:问题:公司突然决定派你明天去坦桑尼亚出差半年,只能够携带一个行李箱,你会再背包里面装入什么东西?进入麦肯锡之后能够胜任工作的人,通常在被问的那一瞬间会回答:抱歉,我并不清楚坦桑尼亚在哪里,但是如果我以这是非洲一个炎热的地方为前提,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他们会把问题的前提先做个明确的假设。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因为就算前提有变,还是能导出不一样的结论。下面是读书笔记:向麦肯锡学习逻辑思维1.“思考”绝非“一时的想法”2.做不到“理所当然之事”3. 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分析数据后所整理出来的资料,只不过是假设。但是大部分企业经营者或工商业者,就把这个假设当结论了。于是在认为已经得到结论的安心状态下,忽略了从搜集证据、印证假设到导出真正结论过程中的逻辑思考。重要的不是假设而是结论。4.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不找出真正地原因,就别期望解决问题。所以最重要的是思考在各种现象之中,如何找出真正的原因,绝不能在例举了各种现象之后就停止思考。5. 全方位努力的想法是错的。6. 找出真正原因的实地访谈法。依据我个人的经验,业绩不佳的业务员,最善于说明商品的不良,例如使用的时候会有噪音等等,其实他们只是把平日客户的不满当做商品卖不出去的借口而已。如果事前不知道他们的业绩,就有肯呢过错把业绩不好的业务员所说的借口当成真实的声音,最后导出了莫名其妙的结论。7. 绝对必要的验证过程。面对问题时,只要对所搜集的资料作某种程度的分析,的确隐隐约约就可以看到结论了。但是即使真的如此,在导出结论之前,还是必须到现场实证一番。也就是自己感觉有十足的把握,确定这个结论绝对没有错之前,一定要挪动双脚亲自走访现场8. 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如果不能直接告诉客户这么做就可以解决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地解决问题。而且真正的解决方案,必然源自现场。科学的思考: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不断重复假设、验证、实验。简单来说,就是必须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假设,然后再为印证假设进行现场访问,反复作各种实验。如果自己提出的假设无法获得实证,就必须在重新进行必要的现场访谈或其他的实验,直到有信心认定自己的假设绝对错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为印证假设不辞辛劳的行动力,也可是说是为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努力动脑的深层思考力。36我每天在上班坐车这段时间内,给自己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然后按照科学的思考,把所有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全都组合起来。当脑子习惯思考之后,思考速度自然会加快,于是我从每天一个题目,进步到每隔一站都可以思考一个新的题目。38让别人采纳的逻辑构成法:l 从提案中学习建议的技巧。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在说明中给客户的建议,只要有一个就够了,同时给他们多个建议,只会让他们犹豫不决。l 因为一个什么都想要的经营者绝不会认真采纳我的提案。l 利用实地访谈,整理出比企业领导者所知更详细的业界最新信息及其公司数据,然后再以这些数据为本,适时加以说明,总裁就会采纳了。l 经验管理顾问要做最后的提案时,除了总裁之外,营业部的领导者也都会到齐。这个时候你所提出的建议会对某些重要领导造成不便,就会开始听到各种不同的论调了。碰到这种情况也是实地访谈发挥功效的时候。只要能利用现场人员所反映的事实铲除周边人的阻饶,就能让总裁了解“那些中层领导对事情了解层度也不过如此”,进而做出决定。l 一开始我们可以先报告自己做过的事前工作,以化解对方的质疑,在以此为基础,简要地提出最后的结论。逻辑结构化l 「一个建议」就够了l 有事实为证的建议l 公司虽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大多数都只是”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几乎都只有一个。l 提案的必要条件及充分条件注意整体的起承转合,同时还必须满足说明的必要条件及充分条件。所谓的必要条件就是「必须这么做」,充分条件则是「这么做会更好」。这两种条件必须齐备。l 有了答案之后,「做的心意」最重要。l 只要是人都有情绪障碍;人的感情,有的时候不是用逻辑就可以解释。此为提升提案的实效性必须注意的事项。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理解的顺序。不要看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请在5分钟内,把提案的内容说出来。、一个优秀的提案者,一定能够一边想下一页的内容,一边作这页的说明。64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获利的自由现金流量的8倍。101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同类人构成的群体中时,就会失去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123我最讨厌的就是,不去探求什么才是真实的就轻易地完全相信别人的话。147问题:公司突然决定派你明天去坦桑尼亚出差半年,只能够携带一个行李箱,你会再背包里面装入什么东西?进入麦肯锡之后能够胜任工作的人,通常在被问的那一瞬间会回答:抱歉,我并不清楚坦桑尼亚在哪里,但是如果我以这是非洲一个炎热的地方为前提,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他们会把问题的前提先做个明确的假设。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因为就算前提有变,还是能导出不一样的结论。177好奇心可以转化成思考的养分。178总是说自己很忙没时间的人,其实浪费了太多时间。举例来说,我的学校里有发现问题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课程。这两种课程一年的课时为100个小时,但是还是有人说“太忙了,我做不到”。我告诉学生,如果真没有办法,分两年上也可以。如果连100个小时都腾不出来,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这种人,如果你问他:一年花几个小时观看电视棒球转播?“花几个小时打高尔夫球?花几个小时看电视”这些时间加起来,大概有300个小时。如果直接问:假如你一年都在观看棒球比赛,那么请问你在棒球技术上进步了多少?答案一定是“没有”。既然如次,就不应该把这一年的时间用来看棒球赛,而应该去做一些可以让自己生存下去的投资。181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想,这就是我的生活模式。生活中,只要可以固定化的事情,我一律固定化。183新构想并非是突如其来的念头。抱持疑问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构想是通过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的。通过不断地思考各种问题,在两次、三次的错误实验过程中,渐渐从“该不会是这样吧”的不明确模式中得到答案。将这种模式作为假设,看现实生活是否和假设一样,然后进行验证。反复不断地进行实验走访验证,一定会比别人早一步有所收获。196摆脱陈旧思维方式的方法:l 试着想5分钟后云彩的形状l 试着接触不同的东西。去自己平常不去的地方,会接触到与平常不同的景色,脑部就会跟着灵活起来。接着向自己提问题。209l 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l 不认为理所当然的人容易成功。理所当然的现象,反而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部分l 思考的时候必须有紧迫感,如果因为对象不同就舒缓紧张的情绪或是减弱思考的强度,一旦形成这样的坏习惯之后,就会常常无法全心投入。抱着这种态度的人,就算到哦了老板的面前,有了表现机会,也会因为马虎不负责任的态度而错失良机。216l 拥有可以互相否定打击对方的朋友,我们经常会对电视或报纸报道上没有写出来的部分进行假设,如此展开对话。我用英语说话时,常常能得到更好的构想,把用日文逻辑所思考的事情,以英语说明时反而会更有效果。朝着行进方向坐在左侧靠窗的位子,左边的眼睛与右脑有关,所以应该可以刺激右脑。在走路的时候试着闭上眼睛,当然哟在你办公室附近一个你十分熟悉的地方。依赖你的耳朵及其它的感觉走路,可以刺激你平常没有到的大脑机能。207练习题:读完每天的报纸后,提出五个疑问。然后思考自己可以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怎样的调查,是否可以提出更完善的报道。解说:为了使思考过程可以更丰富、多元化,相关知识越少越好,若是只写自己所熟悉的部分,则只是在进行确认而已,然后你就停止头脑的运转了。事实上,认为自己已理解了的人,是最危险的。理解之后头脑就会在该处停止运转,人就会再自己理解的范畴内,对其他的事情作说明。当你在不确定是否理解、头脑中还有几个疑问,如同处于朦胧的星团之中,在这样的状态下你就会持续进行敏锐的思考,反而比较容易产生好的构想。218

逻辑思考力

大前研一强调一个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假设-验证,假设-验证,得出结论。这是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们认识到应该注重逻辑思考,增强日常思维训练,真正提高思考力。这段摘自本书。还有举例说明当前日本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一些现状和弊端,及做为经营管理顾问所应该具备的条件。有一段比较喜欢,就是在大前先生考试中,做为唯一一个答案正确的,确落榜了,理由很简单,数字是对的,但是对思考的过程,并没有明确说明,这对一个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这是日本和美国考试中的差异。在这之后认识到了这点,对他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还有介绍《中国的影响》一书里面,有些内容确实严厉批评了中国的一些问题等等,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思考

这是一本畅销书,是为了凑足京东100元(满100有20元优惠)才买的。大前研一对于全球化管理,是值得读几本他的书的。这本《思考的技术》的关键内容完全可以缩减为3000字的短文。不管怎么说,思考,让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思考的技术》 拆书笔记

R我是个非常不喜欢重复做同一件事的人,所以后来我决定只要是我做过的事,就做一份手册,让任何人都可以据此导出正确的结论。就像销售人员管理/产品市场发展重力/绩效测评系统一样,先将各个项目详细分类,再做一份份的套装手册。当碰到同一种类型的工作时,我就可以把这些套装手册交给麦肯锡的其他工作人员,再下指示。I这是我一直非常倡导的提高效率的妙招之一。大前研一前辈早早就用上了。如果能够将一件重复的事情做成,并且还能出炉一份别人也看得懂的手册,那真是棒极的事情。就像你写了一篇解决问题的文章,当以后千千万万人再问及同样这个问题,你已经不必多费口舌跟别人解释得口干舌燥,只需要轻轻一个文章的网址发给对方,其中的内容从问题背景/解析思路/解决方案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别人感激都来不及,最重要的是,因为你第一次做这事时花了足够的时间,后面几乎都是零成本投入,而获益却是曲线上升的。我联想到做计划。有的人用心的去做计划,设出优先级,预设好情境,估算好耗费的时间,把计划当成一件重要而有必要精确的事情,这需要他们权衡利弊,合理统筹,过程是烧脑,但这也是为什么在计划之后的他们行动起来从容不迫、循序渐进的原因,因为他们心里有谱。我还想起了那些电子虚拟产品,比如说q币等等,实质上它们是程序,第一次构思和设计这些代码时可能会耗费程序员大量的脑力,等到这些产品成形后,只需要代码的复制这种几乎零研发成本的投入,就能够完成后续数量上的无限扩充。凡此种种,都是相对的一劳永逸的做法。后面的“逸”需要前面的“劳”作为坚实的支撑,但是值得。像我们的拆书战队,刚开始谋划第2季时,因为需要推掉第一季的模式,重新设定规则,是纠结过一段时间的。还好,画了思维导图,又有小伙伴们的热心建议,终于把新的战队纪律明确下来。我很庆幸当时花了这点重新调整的时间,这点时间花费得十分必须而有效。因为从第2季几周来的情况可以看得出,拆书笔记的质量越来越优,并且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还有主动提出在群里进行主题分享的队员,队长和驾驶员团队也相对比较轻松,大家玩得开心,也学得起劲。如果把这个道理摆出来,很显而易见,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磨刀不误砍材工。A然而,很多人是不屑于磨刀的,却狠不得砍材能快一点。比如有高效的工具,马上想象把它用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上如何高效地解决难题,得到大老板的赞赏。可是等到真正让他来学了,他却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工具的教程,不愿意投入这么点学习成本,甚至连百度这些工具教程的时间还不愿投入,纯粹想当伸手党。生活和工作中有那么多无形的“刀”等大家去磨呢,我要学会看清它们,好好把它们磨锋利,才能用在关键的时刻。

科学方法论

最早听说大前研一应该是当年和17同学聊天,说起他的《低智商社会》中的描述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必须掌握的三项技能,分别是:外语、金融和计算机。再然后,他的《专业主义》、《OFF学》以及这本《思考的技术》,就常常在我狠命刷围脖的过程中在好友的更新中出现。今年给自己设定的年度计划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希望在工作中培养老李屡屡向我强调的“严谨思考”的习惯,老人家经常在平日闲聊中向我不断灌输所谓“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于是相应地在阅读清单中就添加了不少思维类的书目,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正是其中之一,也是看完地第一本。虽然有近一半的内容是在地铁上看完的(其余则是周末在家或晚上在图书馆),但确实很认真地阅读,每一个小章节结束后都会有意识地停下思考,每两或三个大章节结束后会在笔记本上整理笔记。科学的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其实早有接触。最早是当年在北京老罗的GRE班上听葛志福笼而统之地介绍整体的方法论,最简单的总结就是“假设——验证”。后来又陆续在张五常的《经济解释·科学说需求》和心理学经典著作《对“伪心理学”说不》中了解了其在这两门学科中具体的实现(实现...貌似计算机词汇啊...Concept vs. Instance,果然挨踢女了...)。但是对于在平时工作与个人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直到这本书为止才恍然大悟起来(触类旁通的境界还是不够啊...)。联系下自己的实际工作,很多老李之前讲的话瞬间就立体了起来。比如:罗列出所有的功能并不能说明问题,要知道这些功能对于系统意味着什么;报告不是把所有做过的事情流水账报一遍,而是要提炼出任务背后对于公司的影响;新人入职不仅是要安排其把工作完成,还要在工作过程中观察如何更有效地让对新人进行培训;不要简单地把事情完成就算了,要思考每件事情背后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他一直强调的每件事情背后的意义/影响(Implication),就是大前在这里所说的事情背后的本质与原因了。另外再扩展下,我以前总觉得自己不善识人(不要说得现在很善一样好么...),总觉得看人是状无比复杂的事情。这两年开始,也渐渐能够对别人的反应做出些基本的判断。所谓识人其实和识事的原理差不多,也无非是基于数据提出假设,然后不断进行验证。嗯,生活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本书精华及主要观点基本都集中在第一章(如何进行科学地思考)与第二章(如何进行有效地表达),后面五章则是对第一章的方法论在不同方面的应用以及配合更多实例的阐述。看完第一章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忍不住想拍大腿感叹:终于弄明白老李成天的念叨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肿么回事了!然后又忍不住想吐槽说:擦,怎么早没看这本书啊...!下回再听他老人家提这个,就再也不用半懂非懂地迷糊景仰状了(额,表面还是要表现出景仰的样子来...)。当然还是扣一星,因为个人看来素材的组织还可以更结构化更精练,有些观点明明属于同一类应当组织在一起却被分散在不同章节,还有些观点则很突兀地出现在某些章节之中。可能性之一:经管类书籍为保证必要的字数难免有些注水的内容;可能性之二:我的段位还不够,不能完全领会作者此番安排的要义(后者可能性或许更大些吧,笑~)。分享下我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吧~一、关于科学地思考(如何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1. 前提/背景(Why)1)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没有唯一的答案)复杂:事物结果受多变量控制;每个变量本身随着时间变化而各自改变2)我们已经步入了“新经济大陆”,旧世界的“实体经济”空间将越来越狭窄旧有的思维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必须淘汰;要在新时代中生成,必须形成新的有效的思维方法。2. 科学思考的方法(What)1)解决问题不是拍脑袋,脑袋里一时冒出的想法并不可靠。2)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先正确地定义问题,定义问题先要将问题的现象描述清晰;但现象本身并不是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要基于现象通过逻辑思考挖掘出背后真正的原因;最后基于原因推导出相应的解决方法。3)方法:搜集数据(尊重事实,不带偏见)——提出假设(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验证假设(量化实验/实地访谈)3. 如何提升思考力(How)1)总体原则A. 仅仅记住答案是无意义的(只要上网就能查找到),要学会得出答案的思维路径,即基于假设导出结论。B. 最重要的是:注重日常的训练,和其他能力相同,思考力也是通过训练而得,注重对思维进行投资与训练。2)训练方法A. 保持好奇心,抓住任何机会向自己提问,并在限定时间内解答B. 抽象出成功的经验,相同问题以后可以交由别人来负责C. 对重要的事情谨慎思考,日常生活中不重要的事情模式化(生活简单,才能思考)D. 忠于自我,不要人云亦云(由其不要轻信政府与媒体,他们所谓的结论往往只是一种假设)E. 调用多感官,对大脑进行不同的刺激F. 进行艺术或体育类项目,有助于多线程并行处理大量信息G. 找到可以进行思辨的友人(读书会神马的是好地方啊~!)4. 科学思考的应用:解决问题;提出新构想;预测未来趋势。经济问题属于物理学范畴,而非人文范畴;不要幻想灵光乍现/神的降临来解决问题,一切都是大量的积累与有效的训练。二、关于有效地表达(如何使得提案能够被有效采纳)1. 提案的基础:45分钟的演讲内容必须有5——10小时的翔实素材做支撑1)事前充分调查所得的数据——重视实地访谈,挖掘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2)信心十足绝对不回城的结论——依据科学方法严谨推到而出的结论2. 提案的逻辑构成:金字塔结构——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步骤如下:1)查看资料及背景,将导出的小结论、主张列成一张表2)把表上的结论、主张根据主题的类似性作分类3)将同一类型的主张、结论按顺序区分4)讨论同一级别中的共通结论、主张,将从中导出的结论、主张放在上一段的位置5)重复以上顺序,直至完成金字塔3. 好提案的构成1)只有一个建议:为最终目标服务(能在1分钟内讲清楚——电梯原则)2)以事实为依据:所有观点的导出都必须依据事实3)采用对方理解的顺序,而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4)首先说明整体结论4. 提案人的准备1)1分钟之内讲清楚提案结论2)做到不依赖辅助文档/素材进行讲解3)事前与听众沟通,照顾到在场听众的情绪,使得建议最终能把采纳以及有效执行4)平时进行充分的演讲训练注:关于提案/演讲的准备,可以参考更多演讲/PPT相关书籍,推荐秋叶的《说服力》系列。再分享下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几乎所有的业务员都不想接受和工作有直接关系的训练,但是事实上,接受过这种训练的人和没有接受过这种训练的人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和10000小时原理,以及刻意/大量/反复的学习理论一脉相承,简单概括不过就是“用进废退”四字而已。方法总是简单的,困难的是自律与坚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吧~!统计:阅读+笔记:5小时40分;全书总结:30分;写书评:1小时50分;总计:8小时。

练习才是真理

小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274637531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读了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是奔着提升思维能力去读的。有些许启示,但是总觉得这十万字讲的东西,如果浓缩成五万字,就更好了。貌似大前的书,都有这个特点。总结了些关键词:逻辑 思维 思考 练习 现象—本质 提案(解决方案)的流程 原因 累计事实 非线性思维 自我提问 为什么 怀疑态度 假设 证据 验证 结论 假设—结论 现象—原因 金字塔p218为了使思考过程可以更丰富、多元化,相关知识越少越好。以及整本书都有的对他们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神似)的批判,虽说方向大致一致,但是总觉得还是有些过头了。“应试教育”被批判的体无完肤,是不是这种彻底的批判,也多多少少忽略了当下教育形式中可取的部分?关于p218原文这句话,不知是我愚钝未能理解作者的本意。但就单从字面意思自己还是挺不能接受的。我时常会有这样的亲生经历,就是当自己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实在太少时,去思考某个命题,尤其容易发生偏差和不全面,甚至无从下手。而对于熟知的领域,运用上作者提倡的思维去思考分析,常会如鱼得水般的顺畅。比如作者提到的经济学方面的一些问题,试想完全不明白基本的供需原理,我可真没办法理解货币发行对经济的任何影响。p151日本为了抑制通货紧缩而不断提高货币供给量,结果只是导致更多的货币流向美国。但是这并无法推翻供需模型的可行性吧。所以于此我也没办法理解【就像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对非封闭经济体系提出振兴的对策。由于互联网经济和无国界经济的出现,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和凯恩斯时代出现相当大的鸿沟,这样当然行不通】这段原文。我到觉得,大前著作本书的目的,无非就是帮助我们个体去提升思考分析能力以弥补这段鸿沟吧,但是不至于“行不通”。只是现实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多!这时作者继续分析了两个原因说明市场实体经济无法有效吸收这部分资金,转而购买国债或美元。但是,显而易见,我倒认为,没有相关知识,可真没法分析出最后这个结论,或者甚至理解。比如三个月前的我,还对经济学最最最基础的知识,一无所知,所谓的“知识越少越好”状态。抛开一两个观点有点没法认同以及感觉干货少、水分重的些许抱怨外,得承认读完此书对自己还是有帮助的!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阐述了7个思考路径:(1)转换我们的传统思路(2)打动人心的逻辑构成法(3)洞悉本质的过程(4)非线性思维(5)摆脱旧思维,产生新构想(6)未来预知性(7)冲破旧思维,成为开拓者其实其中很多内容都是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无数次提到过、听到过甚至向别人说到过的,比如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批判性思维等等,而前言所说的“思考力差距化”在我眼中,究其原因甚至可以归纳为于文字于形式贯穿本书始终的——“练习”二字。正是去实践、去练习的程度造成了最终的差距。否则我们掌握、知道再多再牛的思考方式、思考技术也是于事无补。整个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鲜有醍醐灌顶之感,而更多是似曾相识~而唯一的茅塞顿开,便是来自于作者始终强调的练习与实践!所以,最后,为自己归纳了几条实践的方向,日积月累地提升,想必也是指日可待。1、多问为什么,甚至在博客里写下来;(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房价这么高;为什么这个广告牌这样设计;为什么要在这里修立交桥)2、看见现象去思考本质,做一个旷工,从地表挖到地心去;3、假设归假设,结论归结论,结论建立在事实上;4、每日一个命题,一篇演讲稿小文章(如作者推荐的“半杯水”小练习);【还可以提供演讲、写作能力,哈哈】5、不轻易接受既定观点,持怀疑批判态度看待问题观点;6、假设-验证;假设-验证;假设-验证;

刺激思维

作者结合了自己了的一些经历去发散,然后一边带出感想,更多地结合了实际,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地教你如何去训练这种逻辑的思维。如果是作为一本教人如何思考的书,这本书给不及格。但是零散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学习,例如:“将所有人忽略的部分加以重新思考” “思考的时候必须有紧迫感”……不过这些都感觉不是什么新颖的观点,也许是旧书,也没有趣考究观点的原始性。看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要学会结合实际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至于方法,可以参考作者的方法:给自己问题,然后限定时间回答!

言论和方案要有逻辑论证

1、有论就有要据。假设不是结论,现象不一定是原因。假设需要论证,现象是原因与否要分析。2、言论或者方案要简洁、肯定。先陈述观点或者结论,再分条、分步说明。3、在演讲、发表言论之前,熟记讲演内容。4、多怀疑,多思考。

成功人,思考力——《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新经济时代给每个人带来了绝佳的机会,而思考力是把握机会达成理想的钥匙。大前说,比别人多花两倍时间思考的人,就可以拥有十倍于别人的收入。比别人多花三倍时间思考的人,就能比别人多赚百倍的利润。以此类推。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大前并没有完全金钱化,他举着个例子并不是要每个人都追求高于别人百倍的收入,只是提醒,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新世界懒于求知的人将没有生存的空间。思考力在新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时代将没有知识的专业人士,取而代之的是思考的专业人士。线性思维的知识在新时代将不适用,在复杂的环境下,掌握思考的技术寻找问题的真实原因和解决方案将是最为重要的。新时代对抱有成功(当然不只是赚钱多)的人士的要求:第一,勤劳,多思考。大前警告说,平时不思考,一有时间就睡大觉的人在21世纪的复杂世界里,将属于落后的一群。要多拿出时间来进行思考的训练,提高思考能力。人类是懒惰的动物,一旦用脑的方法模式化后,就很难用别的方法再予以刺激。所以多做思考训练能够突破人类大脑形成的既定模式,以思考的技术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第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事事都有解决的措施,即使是放弃,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但重要的是,这个方案是经过思考,经过验证的正确的结论。所以不要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烦恼、忧虑,重要的是去思考怎么解决,拿出解决方案,因为烦恼、忧虑都不能解决问题。第三,要敢想。大前说,要有让大型企业突然消失的想法,要考虑10倍的效果,要直接思考把佳能当作下游厂商来使唤,如何打败索尼等问题。大前举例了最近二十年出现的谷歌、iTunes等对传统企业的冲击,畅想五年后的情景,说明在新经济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思考力来创造更多的奇迹。

逻辑思维、科学思维

这本书重点在前两章,转换思维和逻辑打动人心,这两章解释了科学的思考方式,后续几章更多的是举了不少作者经历和思考的案例。第一章首先列举出思维过程中常见的问题。1)把一时的想法当作思考。不是经过逻辑思考,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单纯的把一时的想法当作解决之策。2)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收集和分析客户提供的数据后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个假设,而不是结论,需要基于这个假设,继续收集数据加以分析、论证该假设。3)没有分清现象和原因。把现象当作原因,例如,单位效益不好认为是员工士气低落,其实员工士气低落只是一个现象而不是原因。工作没有做好是没有创新导致,其实没有创新也只是一个现象而不是最终原因,应该多问为什么来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4)为了解决问题,希望全方位努力,其实应该是找到真正原因以后,重点找到影响最大的地方,集中精力发出致胜的一击,而不是疲于奔命,处处兼顾。5)没实地访谈,没有拿到第一手资料,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6)没有必要的验证过程。面对问题时,当经过分析,隐约要得到结论时,还需要到现场实证一番,来证明将要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先分析客户提供的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收集并分析可以让自己的假设成立的证据(P31)。书中提到的值得在工作生活中参考的几点:1)P34页,大前能够在33岁就成为畅销书作者,除了他的逻辑思维外,还因为他善于将工作中的经验等整理、汇总分享出去。2)在碎片时间,在头脑中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暗时间,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P373)工作中碰到问题,尝试从更高级别的职位上去考虑问题,这样不仅仅能提高思维能力,也是提升职场能力的一种手段 。P394) 专业的人只给一个明确的最有效的建议,并且辅以证据充足,翔实的数据材料作为支撑,而不是让别人做选择题。P465)P184页提到了时间管理,注重自我投资,充分利用好时间,将生活简单化,例如一次性多买些合适的鞋子、衣服,以后不用在这些问题上花时间选择。(201402)

重读思考的技术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馆,时隔一年,我想起这本书带给我的,仍然是很震撼的收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自己跟优秀人物的差距,不光是思维层面,更有技能层面的差距,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把自己,从优秀,做到卓越。

磨亮“头脑”这把枪——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读后

单位以前每隔一段时间发一本书,其中便有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记不得哪次京东促销时凑单买回了这本《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曾在麦肯锡工作,有丰富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中也算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吧,他从麦肯锡的逻辑思维方法讲起,论述了多个要规避的逻辑误区,讲述了重视事实的研究方法,当然也少不了金字塔分析法的介绍,书中少有生硬的说教,大多结合具体事例来讲述道理和方法,所以更容易让人信服,让人有所收获。最值得钦佩的一点是,本书日文版出版于2004年,但书中作者思考的一些事情在今天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包括:柯达的消亡(已经破产),iPod与手机(iPhone)整合、手机成为移动钱包(NFC和apple pay)、“说不定移动电话就可以具备和声音结合的完整数据查询功能”(SIRI)等,甚至关于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预言都相当准确,看到这里不由得对他的观点方法更为信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有一个观点是:若一直处于中央集权方式之下,中国在今后100年内还是会处于落后状态,中国一定要成为象美国一样的区域性国家,大家慢慢体会。本书分为多个主题,每一主题均由多篇小文章组成,读时却发现小文章的内容时有重复,感觉更象是本随笔集,好处是读来比较轻松,但组织上却稍显混乱,此外也许和作者经历有关,字里行间总是透露出一点过分自信甚至有点自负的腔调,反而削弱了说服力。作者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便是,把思考当作一门技术去反复练习。让我们也象作者在结尾所期望的,多加思考锻炼这一技术,磨亮“头脑”这把枪,成为一名善于思考的“神枪手”吧!

旧瓶旧酒,大道至简

“何谓畅销书?就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事情说一遍,然后换个方法再说一次,最后还要多说一回”,这句经传是梁文道君所说的话,被不少书友认为是让热炒畅销书打回原形的法宝,而且屡试不爽。如果用这句话来检验大前研一的代表畅销书《思考的技术》,仍然可以发现其具有恰当性。《思考的技术》全书共分为7章,可以分为3大部分内容:1)实务驱动后的思考路径:搜集证据、印证假设、导出结论(提供解决方案:逻辑构成、文案表达、演示要点)。2)摆脱旧的思维方式 3)非线性思维。首先,书的章节组织,感觉比较混乱,并不十分清晰;其次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论述,未能对事实背后隐藏的规律进行有效和深刻的揭示,这不免是个讽刺;最后,文字较为啰嗦,且多武断之语,聒噪之语!总之,精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远远低于我的预期,与《我们如何思维》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想通过阅读来训练个人思维的逻辑,那么可以绕开此书,不能受出版商的宣传语蛊惑。当然,这本书也有值得学习之处:一是,对日本教育的反思,培养富有逻辑思考能力,凡事能够多问个为什么的孩子才是强国之道,这值得我们国内借鉴。当然,我们的教育系统肯定不会借鉴,但是作为父母,可以自己来要求自己这样培养孩子;二是所呈现的实务驱动后的思考路径,即原始数据-分析原因-假设-验证的循环。这两点还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这也是该书值得我在这里写书评的原因!!!

正确的思考可以通过训练提高

大前是个很神的人,本科石化,博士核能源,第一份工作造核反应堆,第二份工作是在麦肯锡做咨询,第三份工作是著书立说。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的思考方式,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着眼于事实,独立思考,精确表达。而他的这些神奇的背后是否具有某些天赋呢?他表述的是需要每日的不懈训练,不断挑战自己,我们都可以不断地开拓思路,提升自我,成为不落伍的人。

我不会思考

“思考的技术,”这个书名太过万能,足以吸引大量买家。但书中的内容似乎并不致力于如何思考而是在于思考有多么重要。作者从他研究生时代到博士时代的第一次失利说起,因为考试答案正确但没有给出推理过程而扣分,由此得出美国教育的优良性;日本教育的刻板教条化。加入麦肯锡之后,将思考研究过程程序化,设立SOP流程,人人皆可采纳。由此声名鹊起。从咨询顾问的角度讲述如何思考,以及思考需要训练,做顾问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提出计划书;接着对日本国内的邮政集团国有化,中国威胁论发一顿牢骚,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又对自己能够正确预测房价的跌势吹嘘一番,借此说明思考能够预测未来因此能够创造财富。但,这本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本自传,叫做“思考带给我的”更为贴切。但全书也有精华之处,总结如下:1、 成就是靠勤奋练就的。作者每天通勤的时间思考如何帮助公司盈利,以此达到了解决商业问题自动化的过程。每天就不同话题做剪短演说,训练自己的阐述能力,逻辑性。对计划书的内容要在5分钟内总结完毕才算过关,并且对内容的熟悉程度达到倒背如流。这一切都说明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辛勤付出所支撑的,天下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2、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成长让我们丢失了对生活的本真和好奇。天空的颜色一定要是蓝色的吗?在其他星球上也是这样吗?为什么是蓝色的呢?生活处处皆学问,抱着这种态度,思考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和成长。千万不要因为恐惧丧失对生活的刨根问底。3、 站在比自己高两层的位置思考问题。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员工那么就站在中层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想如果你是他,会做些什么。公司又为什么不这么做?4、 思考,比大多数早一步=财富很多年前,如果能够预测房价大涨,那么现在一定已经是富豪了吧。其实并不难,但为何大多数没有这个能力?缺乏思考,毫无疑问。从小就没有被教如何思考,对于问题的想象也只停留在奋力得出答案的阶段。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囫囵吞枣,并不想知道背后的原因及为什么能这样?因为既无要求也无必要。况且死记硬背更有效,更能拿高分。为下一代着想,千万别被逼着学习。5、 生活还有其他虽然作者取得了名义上的成功,拥有荣誉和地位。但是他一定是个很无趣的人。从书中透露出的不愿意花时间思考他所认为无用的东西便可看出端倪。比如买同一款式的不同颜色的衬衫,买4双同一颜色,款式的鞋。对生活丧失兴趣,只对商业问题感兴趣的思考是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遗憾的是全书没有探讨如何思考,怎么入手,从哪儿开始。没有得到作者的真传真是可惜了。

从大前研一的思考术谈起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思考的技术》,介绍了“全球500强企业和个人必备的全新思维方式”,分析了新经济时代所应采取的思考策略。所谓新经济时代,即无国界经济、数字经济和资本倍率经济等不同于以往单一固定的实体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只有具备科学高效、逻辑严密的思考术,才能解决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遇到的诸多难题。一、不要把假设当结论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个人工作、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从没意识到,自己一直把假设当成结论来处理问题。比如我们认为公司员工懒散、没有责任心,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或者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上我们认为的结论其实都只是初步的假设,事实上可能由于工艺不合理或管理不善才导致质量问题频发,或者企业生产成本过高主要原因是人员冗余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工艺不合理造成原材料大量浪费等;想要弄清楚你的结论是否真的正确,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所有未经调查证实的结论其实只是“假设”。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假设—验证—修正—再验证”的逻辑思考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际数据分析来不断证实或证伪你的假设,才可能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答案,而不是想当然地按照自我经验和主观判断来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二、不要把现象当成原因从证实或证伪“假设”到导出最终结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很多企业管理者习惯把问题表露出的现象当成产生问题的原因。比如有些企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习惯说,因为我们的研发人员没经验,我们的研发体系不健全,所以导致我们公司很难开发出新品;或者说因为公司产品定价高,市场开拓不力,所以造成订单急剧下滑。仔细分析以上说法,就会发现“研发人员没经验、研发体系不健全、公司产品定价高、市场开拓不力”等只是诸多现象。我们不能把现象当成原因就停止思考,这样无益于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应深入挖掘和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倡导的改善心智模式方面,也提到了我们通常“认为”的情况,其实只是我们“假设”出来的;我们通常会“拥护”一套理论,而在实际执行时却会“使用”另一套理论。只有深刻洞察我们的诸多主观、偏执、错误的思考模式,运用科学严谨、符合逻辑的“假设—验证”思考术,在调查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基础上对“假设”进行不断修正,努力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我们才可能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三、要敢于自我否定和坚持对事不对人原则企业管理者在思考解决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时,除运用“假设—验证”的逻辑思考术进行不断地思考验证,在此过程中还要敢于自我否定,并且坚持对事不对人原则。只有坚持对事不对人,才能真正洞悉事实,发现问题的本质;而如果只是把某些复杂问题简单地归结到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身上就到此为止,则容易导致逃避事实、互相埋怨甚至派系斗争的结局,从而无益于获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同时企业整体上要倡导“自我否定”的企业文化和危机意识,要善于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隐性危机,并敢于自我否定。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公司发展早期,曾经凭借DOS操作系统一炮走红;当公司业绩如日中天时,比尔•盖茨就洞察到DOS操作系统的诸多不便,他率领工作团队自我否定并果断研发出了快捷方便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Windows95、Windows98、到经典的Windows XP和Window7,每一步都是微软公司在自我否定中前行的结果。比尔•盖茨的信条是,与其让竞争对手否定我们,不如让我们自己否定自己。四、要注重团队沟通和跨部门协作在一个多部门或者多人组成的企业,要想解决涉及到企业组织的整体问题或者涉及多部门的重大问题,就必须注重团队沟通和跨部门协作。当信息在部门内部或跨部门之间都能得到高效准确传递时,才会有利于企业各部门员工统一思想、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共识;而如果信息沟通不畅,或者传递虚假、错误信息,则可能问题才发生就受到阻挠不得见光,或者导致问题解决方案无法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局面。在进行团队沟通和跨部门协作时,也应谨遵对事不对人、以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为原则。以科学高效的流程管理为手段,采取系统化思考和整体最佳行动方案来解决问题。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只顾个人利益或过度优化局部利益,正如《新科学管理》作者张新国博士所说,局部最优往往意味着整体次优。五、抛弃线性思维,学会非线性思考术所谓线性思维,就是套用公式就会得出正确答案的直线式思维模式。很多人尽管已经意识到,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一般都是由各种原因和变量所导致的;而他们依然下意识地采用线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产品质量问题,有些企业管理者习惯性地认为,这都是一线操作工缺乏责任心、素质低造成的,只要严加监督和奖惩,就能彻底解决产品质量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维和想当然的把“假设”当结论的思维模式。而非线性思维,其实也就是系统性思考。在新经济时代,不能套用过去的常识或经验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充分认识到企业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运用时空观来看,就是要洞悉空间上的多维度效应和时间上的失同步效应(张新国语)。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可能是由多种变量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这时就不能采取单变量或线性思维的模式来解决问题;其次要努力进行协同变革以消除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种“失同步效应”,最终实现整体价值的最优解。在此过程中,我们均应坚持系统化思考,深刻思考问题背后的复杂原因,站在客观、全局性的高度,采用“假设—验证—修正—再验证”的逻辑思考术和严谨的调查取证,最终得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在推行问题解决方案时,则要谨遵对事不对人和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坚决杜绝背离现实、主观偏执、推诿扯皮和阳奉阴违。切实以科学思考术来解决企业发展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思考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展企业的发展前景,实现企业整体价值链的最优化,最终实现人企共赢、基业长青的和谐发展理念。

水分多了

和低智商社会,专业主义和这本思考的技术,一路读下来。和低智商社会有不少重叠的地方。所以读第一本还有些惊喜,越到后边就越觉得水分多了。归结一下,观点还是比较简单的:提倡终身学习,好奇心不死,多问问十万个为什么,然后自己去探寻答案。不畏权威,养成批判性的逻辑思维及推导能力。大前很爱自己的国家日本,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所以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把自己国家的政府和民众骂的狗血临头,左一个笨蛋,又一个低智商的,不觉于耳。至于日本社会是否真是如此不上进,我倒觉得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危机意识,希望自己国家的竞争力可以持久,而防患于未然。大前也是典型的咨询顾问,学识广而博,触类旁通,一套分析体系走遍天下,但是深度方面,有所不足。因为关注资讯,对于这个世界所发生的大变化,他把握的比较准,搜集信息和辨别信息的敏锐度很够,这是咨询顾问的优势所在。所以读他的书,能把握一下当今世界的大趋势。据说大前在日本实业界的粉丝挺多。柳井正就很推崇大前。我认为是这个圈子的人理念一致,大家惺惺相惜吧。人都会去寻找符合自己内心期许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物,起初可能是模糊的,但通过不断的在现实中得到映证和强化,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本身没有经过很逻辑整理的讲逻辑思考的书

作为也算是咨询行业的从业者,以前听过这个名字许久,但是没有实际看过大前研一的书,这是第一本。我觉得这是一本比较随意,没有经过认真雕琢的书,不知道是我挑剔还是确实随着某些人出得书比较多以后就会出现这种现象。个人总结这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到第四章,从强调用麦肯锡方法,科学思考,用逻辑的观点,打动人心的要点等等,这些关于咨询的方法论的东西,如何拆分和重组逻辑,如何从假设到求证,从目标到问题,从整体到局部,这些东西其实在别的经典书里面讲的更系统,更成体系。第二部分是第5章到第7章,从我看来,就是作者个人的吐槽,一些对于自已很牛的吹嘘,个人闲暇时一些思维方式的锻炼的心得和案例,如此而已。不见得有多么的普适性。

思维固化很难改变

大前研一作为日本战略之父其思考方式确实值得世人学习,但在我们的惯有思维已经模式化的情况下,我们能改变的又能有多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我们从小便悉知的道理,大钱先生的思维技术也就是这个道理的扩展。道理大家都懂,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却非常困难。大钱先生的思维模式我们肯定,但这样的思维是大钱先生从小养成的习惯。这是他的思维,我们能够掌握吗?最近我常常为自己惯有的思维方式感到苦恼,但又苦于很难改变。思维不像行为,做的不对我们常常能够意识到。思维方式是我们长期以来已经养成的习惯,他的活动是隐性的,当事人很难发现。我是右撇子,但最近尝试了用左手刷牙,现在也形成习惯,用起来也算自然。但我依然发现用左手刷牙时,右手常常有些跃跃欲试的感觉。因为行为受制于思维且行为是显性的,所以我能够发现并很好控制。但思维方式要改变的时候呢?我们能够发现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能做到吗?有人能,但绝对不是大多数!

思考的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据说,早在17世纪,著名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就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到了20世纪,被公认为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又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相应的,世上还流传着爱因斯坦的这样一个小故事:第一次到纽约的时候,有记者考他:“请问伟大的科学家,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想都不想,说:“我不知道!”记者都愣住了,这么伟大的科学家,怎么连音速都不知道呢?“我为什么要知道呢?一查书就知道了,犯不着费这个脑筋。”爱因斯坦干脆地回答。进入21世纪,日本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这本书的第四章,也说道,“应该考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知识”,就像下面这个例子:“我绝不会问类似‘自民党政权已持续几年’、‘举出5位历代首相的名字’的问题,因为这种问题只要上网搜索就有答案,根本不值一问。总之,我要知道的是,当有不熟悉的案子找上门时,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思维路径,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四百多年的时间跨度,三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都没有改变在不同领域建树的三位学者形成这样的共识:思考的方法非常重要!(你有理由质疑:笛卡儿可能会说他这句话不是仅针对思考而论的,但我相信他不会说爱因斯坦是错的)甚至,我大胆地认为,思考的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遗憾的是,我还没有找到笛卡儿和爱因斯坦关于思考方法的论著(会不会是他们两位忙于科研,根本没空去总结自己的思考方法?),所以,大前研一这本《思考的技术》就非常宝贵了(其实,以前从爱因斯坦的小故事中,我就隐隐感觉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没想到,笛卡尔等先贤早有论断。)这种宝贵至少体现在:1.大前研一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管理学者。2.大前研一的这本书言语平实,通俗易懂,逻辑清晰。3.大前研一书中提到有关日本教育、企业制度方面,甚至经济发展轨迹方面的某些特征,与中国的国情有相似之处。4.大前研一的思考方法并不复杂,甚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他用自己的文字和逻辑向我们展示出这种方法的魅力,并且让我们感觉到:就算很多人知道,他们却并不会运用这种方法。5.大前研一的文风有点霸气,就像这样,“这些思考技能也可以说是我大前研一的思考方法。”但是并不惹人讨厌,读者能轻易感受到这种文风背后的自信与真诚。6.当我们理解大前研一的思考方法之后,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也会批判性地看待,选择性地接受。总之,“这本书通篇洋溢着思想和智慧,更让我对大前研一的其他著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尤其是那本《企业参谋》!”——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上节选自:http://wuguoren.com/2013/01/11/%E3%80%90%E8%AF%BB%E4%B9%A6%E7%AC%94%E8%AE%B0%E3%80%91%E6%80%9D%E8%80%83%E7%9A%84%E6%96%B9%E6%B3%95%E6%98%AF%E6%9C%80%E6%9C%89%E4%BB%B7%E5%80%BC%E7%9A%84%E7%9F%A5%E8%AF%86/

思考的技术 NOTES

知易行难!!!!!逻辑思路:1. (逻辑思考--->解决之策)+执行力2. 因为假设!=结论,所以需要验证过程。验证首先要分清现象与原因;然后到现场访谈,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最后需要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让别人采纳的逻辑构成法:1. 一个建议+详细解决方案2. 建议的顺序:首先介绍自己做过的事先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最终结论;论点包括“业界的动向”“竞争对手动向”“现状分析”“改善条件”“解决方案”“建议”“计划步骤”;3. 以事实为证4. 说明时提出充分必要条件打动人心的要点:1. 说明演示的技巧:按“对方能理解的顺序”讲述;不可凭现象作判断,应找出原因;烂熟于心2. MECE,若对结论没有信心,要么逻辑有问题,要么证据不齐全3. 自我训练科学的思考:1. 对于重复性工作,整理成手册,指导以后的工作2. 不断地自我训练

传统教育的诟病——《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教育的问题也是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中抨击较多的一个方面,虽然对象是日本教育,但是其中中国教育和日本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值得中国教育思考。特别是做父母的和即将为人父母的,可以参考借鉴。读书的奖励父母总喜欢以物质激励来促进孩子读书,这其实在扼杀孩子出于求知欲望进行学习的动力,让孩子对思考、读书要求对等的报酬,这等于让孩子养成没有报酬就不努力读书的恶习。为考试而读书考试,中国人是天才,虽然大前研一在文中说日本人是天才,但这一点似乎中国人更甚。但是为了考试而读的书,在考试之后就什么都忘了。这一点毕业的同志们应该深有感触,每次在谈到大学中都学什么的时候,都觉得,大学什么也没学到。因为学校教的东西都是有答案的,而不是思考的训练。学校教育现在的学校却成了扼杀人类大脑创造性的凶器,依旧灌输给孩子们没有用的旧时代价值观,一味破坏孩子大脑的思考能力,只教孩子们可以轻松解答的知识,偏重记忆的教育,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思考。这种人进入社会一点用都没有,因为如果不给答案,他就什么都不会,碰到没有答案的状况,更会产生恐慌。学校就用这套落后的价值观,为国家教育一批批对21世纪最不适用的学生;学校的功能应该是培养孩子们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对于无解的问题设法提出假设,并不厌其烦努力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北欧的例子北欧国家现在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国家前列。这些国家禁用“teach”(教)一词,因为教是以有答案为前提的,这些国家有的是“learn”(学习)。丹麦的教育方针是让孩子学习思考,教科书上写着:“学校没有教答案的权利,支持孩子思考的权利才是学校的功能。”芬兰连小学都有培养企业家的课程。北欧的学生通过这种学校教育,了解当今世界复杂的体系,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崭露头角。思考我们逃避不掉学校教育,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郑渊洁一样自己教儿子,所以还是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让社会的教育摧残孩子的大脑,但是这其中我们能做什么呢?第一,让孩子培养自己的爱好,形成“忠于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观念,让他们出于自己的动力来进行学习,而不是强迫、不是刺激;第二,要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经常给他开放的问题,可以与他讨论,不给生硬的答案,不做教条的权威,重要的思考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论;第三,最大程度的保护孩子免受学校教育的摧残,不苛求成绩,可以不完成无聊的作业,缓解变态老师恶语相向,不过这谈何容易,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目中,老师都是正确的,老师是班上的意见领袖,如果让老师不爽,他就让你不爽,而所有的小朋友可能都会用一样的眼光看着你的孩子,他幼小的心灵怎么能承受?提高教师素质真是国家基本工作啊!第四,引导他慢慢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不必一定和自己的一样,可以相互探讨,郑氏父子的关系还是值得父母借鉴的;第五,想想自己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出于广博的爱,而不是以爱之名,为自己脸面的一己之私。多点时间、多点精力和孩子一起沟通交流游戏学习。

生活于随时随地随题作文

这不是一本教授如何思考的技术含量的书。还是一本传输意识信念的书籍。总结为一句话——养成随时随地逻辑思考的习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只在于思考力的差别,准确的说是整合优质资源的智慧。思考力只是投资合伙人的其中一项资源而已,收益最多的无非还是启动资金投入最多的一方。证据、论据、逻辑链与价值链是支撑因果关系的利器。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任何问题都有解决之策,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最不喜欢的一句话是,当然转让或退出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知道在许许多多的个案中,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一定要学会如何找出真正的原因。学习自我辩论。

思维导图、时间管理、知识管理的践行者,绝对的客观主义者

大前研一的思考方式,跟思维导图的模式非常相似,拿到一个问题后,他会进行界定,界定后会分解,对各个分解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在进行汇总。汇总的结论可能很简单,但是必须有详尽的证明。大前研一的思维非常理科化,所有的材料必须有证据,所有的结论必须来自于客观。另外,不停的思考,已经对于知识和时间的管理是大前研一成为大师的关键。最后再补充一点:看到最后,不是很喜欢大前研一对于技术的过度崇拜和对于竞争的过度推崇。

学习问题解决的通用公式

读过麦肯锡系列或者波士顿咨询公司相关理念的书籍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思想都是相通的。当然大田研一也是在麦肯锡工作过,肯定受到麦肯锡公司的一些影响。如果读过麦肯锡系列书籍,权当复习。没读过的话,这绝对是一种需要好好消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对于书中最后几章的案例,也许是本人才疏学浅,感觉不是很清晰。大田先生定义问题后直接给出答案,背后的思路并不清晰。也许是因为对案例背景的理解不够吧,日本读者可能理解更容易些。下面我把书中一些要点进行总结下,供参考。一、向麦肯锡学习解决问题之路:问题解决方法:问题定义→(提出假设)→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结论注意要点: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分析问题的本质,必须先弄清楚问题的原因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假设需要验证,它是可能正确的答案,重要的不是假设而是结论“全方位努力”的想法是错的:不要大而全,要找到最能提升事情/工作提升的关键因素找出真正原因的实地访谈法:让现场告诉事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吧。绝对必要的验证过程:假设≠结论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落地与执行,方案要看实际产生的价值,而不是理论。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法:随时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思考如何解决; 你认为你们公司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你会做什么?但你的公司为什么还不这么做呢?请举出公司不这么做的三个理由,并针对每一个理由写出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你会如何克服?三、让别人采纳的逻辑构成法从提案中学习建议的技巧①一个建议就够了: 同时给客户多个建议,只会让他们犹豫不决。当经营者明白你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武术的分析,进行过许多的实地访谈猜得到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时,就容易得到采纳了。②有事实为证的建议,魅力无穷:事前需要和对方确定已决定的目标,首先解决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利用实地访谈,整理出比企业领导者所知更详细的业界最新信息及其公司数据,然后再以这些数据为根本,适时加以说明③说明时提出充分必要条件:以业界及客户公司的资料为基础,分析市场劳动力、客户公司以及其它同业竞争对手的动向,归纳整理出一个极为易懂的结论。接着,搜集足以印证结论的证据,最后在提案上提出建议。④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调查结论:先报告我们所做的事前工作,也就是直接明示搜集了什么样的数据、作了什么分析、进行过几次访谈、跑过哪些地方、以什么人为对象谈过哪些话等等,以化解对方的质疑,再以此为基础,简要得出最后的结论。结论的论点:围绕业界的环境、顾客的动向、竞争对手的环境以及客户公司对此环境的反应动向,说明问题出在了哪里,为了解决问题,才提出只能这么做的建议提案的构成①业界的动向:分析业界的动向并以此为根基,得出关于业界动向的一个结论②其它竞争公司的动向:在业界最擅长利用人才的公司就这这家公司,并说明理由,接着提出事实,然后得出结论,这家公司的成长能力非常突出。③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相对于最佳实践,客户公司的状况又如何呢,哪一部分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④改善条件:在什么条件下,这种状况可以改善呢,即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⑤解决方案:也就是告诉大家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并且提出策略的替代方案⑥建议:根据整体提出建议⑦计划步骤: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各项目的负责人是谁、组织该如何配合、多久报告一次进度、判断这个计划成功与否的条件是什么……打动人心的要点: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理解的顺序不可仅凭现象作判断:分别现象和原因将演讲稿熟记于心:①把可以畅谈10个小时的内容,归纳整理在45分钟之内②不要看事先准备的稿子,在5分钟之内,把提案的内容说出来③中途抽调一页稿子支撑一个结论的“金字塔结构法”: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而且能偶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寻找证据,再次检验逻辑结构:一句话说明结论,怎么说?有什么证据?每一项都有证据吗?怎么做才能验证中间的假设?亲自去听现场的声音,让结论站住脚四、摆脱陈旧思维的方法:1.逻辑思维中,关于锻炼联想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平时没有用到的感官(感觉、触觉)试着想象5分钟后云彩的形状试着接触不同的东西试着将自己平常的感觉,突然展现在不同事物面前试着对自己提出问题2.“思考”,就是常常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努力寻求解答。在“当下若没有找到答案就会死”这样的强迫观念之下,将自己所拥有的数据从脑袋中调出来加以分析,然后找出自己说服自己的解答。3.经常保持紧张感,以同样的态度面对每件事情,让自己随时处于准备好了的状态,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好的构想。4.拥有可以互相否定打击对方的朋友。利用不知道或是无法理解这种挫折感,就能提高思考的张力,更容易产生结论更确定的构想。五、成功模式的四要素1.事业领域的定义必须明确2.分析现状进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洁而具有说服力的假说3.专注于自己应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的选择,也应该专注其一4.不能忘记基本假设,排除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但不偏离原则。------------------------------------书中一些有用的话对事不对人,才能洞察事实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同类人构成的群体中时,就会失去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可以获利的人,跟无法获利的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思考“为什么”的能力所谓思考,不外乎就是替自己储备智慧生活简单,才能思考。应该思考的事情,我会彻底思考,对于不太需要思考的事情,我则尽量减少思考的时间。构思就是同步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的抱持疑问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

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通篇读完,脑中浮现的只有四个字“逻辑思维”。其实本书的正副标题皆意在表明此点:何为“思考的技术”?“逻辑思维”就是“思考的技术”;“思考力决定竞争力”,“思考力”指什么?指的是“逻辑思考力”。围绕着这一中心,大前研一先生结合生活中的很多实例依次论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它的思维路径和训练方法。逻辑思维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竞争力,也是洞悉事物本质,解决问题、预测未来的根本。逻辑思维的路径:事实--分析--假设--验证--结论,而没有验证的假设不等于结论。至于逻辑思维的训练方法作者也是叙述良多。此外对于非线性思维、金字塔结构等概念作者也涉及不少。以上是本人对此书内容上的总结,由于个人学识有限,自是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以下,则是个人的一点感触。其实自己读书很少,可以用匮乏形容,最近才逐渐开始看书学习。至于本书,虽然大前研一先生对逻辑思维的思维路径和训练方法,包括经济管理等内容著有大量笔墨,但本人真正感触的却是第一次认识到“哇!原来逻辑思维对我的人生都很重要。”。以前的自己虽然认识这个词,但却只把它归于理工科上面,对于文科出身的自己不重要,而且想当然的认为这只对学业和技术性工作重要,对于人生则无关紧要。然而,我错了。想想以前,总是偏重感性,做事又大多仅凭一时意气,现在想来,觉得自己真的像个玩偶,缺少独立的思考,尤其是逻辑性思考,真的走了不少弯路。看着周围混乱的社会,盲从和冲动只会让自己堕入底层,想要生存下去,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凭借逻辑性思考,才能洞悉本质,才能做出最佳的人生选择。我想,这是我今后必须学会的。对于逻辑思维本身,个人感觉本书论述的比较宽泛,也有点散乱。所以我想自己有必要专门再找本逻辑方面的书深入了解下,现在我对它很有兴趣。

思考力的可贵

以前在一些杂志或网站上粗略看过大前研一的介绍,没有放在心上。(大前研一老师在麦肯锡做过,传说中的麦肯锡给我的印象就是训练人的思考力,在各个领域运用和实践)直到孙路弘老师推荐这本书,我才认真读完。思考力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关键是如何培养思考力。作者的一些看法,让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坚定了我的想法。也有一些看法颠覆了我以前的想象,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其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启发很大。 一是不要把假设当成结论。很多调研都没有直接面对调研对象,而是通过数据分析、二手资料等去论证调研假设,居然毋容置疑地把假设当成了结论,导致后面的决策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正确决策的前提是详尽地占有确定的事实,并对这些事实从本质上进行分析,然后才有可能得出可行的结论。这个结论还有在实践中反复的验证,才能成为规则。对调研对象实施调查要认真细致,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取代这种现场感。不能盲目迷恋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只是事实成立基础上的一种佐证。所谓深刻、成长,就是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否定推出结论的前提。否定一次,你就往前走一步。二是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现象是对问题的表征描述,直观。但对问题的概括分析还是要建立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现象来分析是无法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很多人以为现象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把现象和原因混在一起。有时候自己陷于这种思路不清的状态,经高人点拨还不能醒悟,除了感谢高人对我们的耐心,还要面壁思过。这是逻辑混乱的根源之一。三是全方位努力的工作方式是不靠谱的。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集中全部精力和财力全方位突破,要学会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以线带面的工作方式统揽全局。层次越高,越需要把握住重点,不然就是折腾完自己,再折腾别人。四是没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不是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不是得出一个结论,而是要拿出一个可操作性的建议方案,短期可以做哪些工作,长期可以做哪些工作,该如何去做。所有这些工作的基础,就是对事实的调研和确认,确定的事实是所有推论工作的前提。事实都不成立的话,推论不可能正确,正确的决策只能靠运气。因此,思考力的培养,应该是确认事实的能力、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其实,每一项工作都是对问题的部分或者彻底解决,都是训练思考力的重要途径。不能为了思考而思考,也不能埋没于日常工作忘记思考。思考力是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就像生活或工作的一把利器,用于过强的思考力可以所向披靡。修炼思考力需要耐心、信心,更需要脚踏实地、耐住寂寞地的训练,不以一时得失衡量思考力的积累。

对思维方式很不错的一本书

看之前两三章的时候,感觉比较沉闷,后来继续看的时候,发觉书的内容挺不错,对思维方式等有很大的刺激。或许这本书跟我以前的思维方式也有一种共鸣之音吧~~总体来说,这本书值得推荐,而书中说到21世纪没有专业人才,但看到最后的时候,竟然发现作者有另一本书,名为《专业主义》,一时,不知什么感觉,或许没看过那本书,不知道可以提什么评论吧,所以暂时摆着那评论。而书价与字数,感觉,物价上涨,书也涨价了。

迟到的总结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大前的著作。读完第一章,内心就有一种特别的激动,一种特别期待的感觉。一句话,我的偶像。TMD,这就是我这么多年持续寻找的idol。于是,读完本书后又买了6本他的著作。继续研读ing。书里面将的很多细节的点已经记不住太多。有印象的:1. 敢于质疑。2. 严格的逻辑推导能力。3. 基于推导为前提的,大胆的假设与想象的能力。书里提到的未来的4个空间理论。在读完《家是教养的起点》后,我大概能明白,他的其他的著作也应该是基于这个理论为前提,来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比如,探讨在未来这4个空间的影响下,社会会怎样变化、人要如何生存、企业如何变革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单独著书立说的。目前,还只是我的推导。没去看书,但相信应该八九不离十。

无他,唯手熟尔。

逻辑思考力,重要的不是假设而是结论。在找出解决之策之前,先弄清问题的原因。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不断重复、假设、实验。金字塔结构,结论只有一个,而其他数据都只是支撑这个结论的证据。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对于所呈现的事实,一定要虚心接受,这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不要不去探求什么是真实的就轻易地完全相信别人的话。所有的事情一定都有它的原因,有时原因想通,所造成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当某个人说自己是根据某某学者的论点的那一瞬间,他已经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了。在新经济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不是套用过去的常识,而是观察现在所发生的各种事实。应该思考的事情,彻底思考;对于不太需要思考的事情,则尽量减少思考的时间,绝不要没事自寻烦恼。构想是通过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的。彻底实践假设、验证、与实验这三项解决问题的技巧,那么不管看到任何事物,就都可以预见其未来。成功模式四要素:1、事业领域的定义明确;2、分析现状进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洁而具说服力的假设;3、专注于自己应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的选择,也应该专注其一;4、不能忘记基本假设,排除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但不偏离原则。评论:在拥有锤子的人看来,世界就是钉子。此处并非要盛赞大前研一这种思考的技术有多好多棒,它无非就是解决事情的一种工具而已,打个比方,如果你对人情透彻了解的足够多,能够驱使别人为你做事,那你就应该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人际关系这个领域发挥的淋漓尽致。整本书说透了,就是大前研一在逻辑思考这件事上得到了很多益处,并且倡导大家都这么做。那我们换一种角度,如果大前研一是靠着自己的感性冲动来达到今天的成就,那么整本书的内容都会变化。大前研一在书中提到了两个思维方式,线性和非线性,打个极端点的比方:如果你要托人办事,你不知道送什么,你就送钱,你送了十万,最后事情没办成,假如再出现另外一个人,他也托人办事,但他送的是其它东西而不是钱,事情办成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看待之前自己的行为和他的行为呢?埋怨对方嫌钱少?觉得自己拍马屁拍错了地方?大前研一这种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时间变量,书中他提到自己再上班路上不断磨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他具有了临时发挥的强大能力,加上之后在麦肯锡的一系列职场工作让他的技术更一步深化并且完善。在世界上生存,只有锤子是不够的,你还得有其它东西。所以,如果觉得这种方法自己愿意尝试,那就去尝试好了,世界这么大,没有什么方法是你一定要具有的,不具有就混不下去的。所有的工具,只是增加你提供做事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而已。至于用什么工具则取决于个人。无他,唯手熟尔。

一本教人思考的书

本书第一章所阐述的逻辑思维是整本书的引导线,后面部分大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运用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搞清楚结论和假设,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误将假设当做结论,实际上,文中认为所有没有论据的经验之谈都只是假设而已,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对大形势进行分析,实地调查,进而进行假设,并通过不断的实验,验证假设。另外一个比较有启发的部分是对本质的探究,多数人对于问题只能看到其表面最肤浅的部分,而不能认识事情的本质,“每天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你就可以洞悉问题的本质”。虽然个人认为大前先生将逻辑思维摆到最至高无上的境地是不合理的,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对于通常遇到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十分赞同书中所强调当今时代思考的重要性,我们都太浮躁,不能潜心思考,而造成了时代的肤浅。补充一点:请保持怀疑的态度。

时代处于高速的变革当中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在旧经济时代,由于发展速度过慢,经济因素当中的各种变量相对于来说非常的少,所以旧有的经验理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都可以派上用场。但是自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到二战之后,世界逐渐走向融合,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无国界,你需要比肩的不再是本国同行业的人,而是需要在整个世界的舞台上有所作为。那么过去的思维观念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已不能支撑你去做这个事情,同时记忆力也因搜索变的更为宽广,人的区别逐渐成为了,思维的区别,见识的区别,以及性格的区别。思维能力、见识、个人性格也是互联网时代人才的一个标配,拥有这个基础你的世界才会更为精彩。而在本书里面,大前研一,给我们讲述了思维的本质,如何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方法也很简单,以怀疑的心态来接触事实跟表象,同时在追根到底,追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就是指导改进的方向,所有的假设都需要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会发现很多新的解决方案,最后也能直达本质。回到这本书,最值得推荐的就是第一章节,除此之外的其它内容,可能是为了考虑受众的问题,并没有很专业的阐述方法,而是个人观点的剖析,粗略看看就行。附上第一章的笔记第一章 转换思路向麦肯锡学习逻辑思维思考绝非一时的想法职场现状:要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而没有,应该如何思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因为缺乏思考,就会把一时的想法,用来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但因缺乏思考,导致方法是没有依据的,方法建立在一个没有经过论证的基础之上。做不到理所当然要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必须要分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弄清其中的原因,再对症下药,这个过程就是逻辑思考推导出来的过程。有了方案之后,接下来的执行力就非常重要。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如果假设这个行业处于衰退中,成长明显趋缓,应该压缩包含开发新商品在内的各种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处于衰退当中,就只是一种假设,不是结论,而大部分人会已经开始往压缩新产品投资的策略上面去想方案了。在论证行业处于衰退当中,往往会有数据给你以其它的启示,如果处于衰退,那么用户的注意力在哪里?产品研发的资源是否可以向这边靠?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从证实假设到导出结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发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销售业绩没有起色,表象原因:营业人员士气低落,产品质量不佳,价格太高但这些并非原因,只是表象。如果士气低落就去打鸡血,拼命工作之后,业绩依然低,那么士气会更差;如果降低价格提升质量,没有利润又会陷入新的循环所以头痛医头,往往没有根治原因全方位努力的想法是错的考虑公司此时此刻的发展,开源跟节流往往是最要的指标,40%的新增跟40%的流失持平之后,那么既可以做,开源又需要去节流,问题是两种思路其实需要不同的能力,反映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新增需要曝光度,流失需要产品有黏性,方案一,把增长做到50%,方案二,把流失做到30%,方案三,把新增做到45%,把流失做到35%方案三就是全方位努力的结果,但是试想可而,团队的目标就会有两个,不够专注的同时,也没有把握本质的原因找出真正原因的实地访谈法通过访谈的方式,寻求产品此时此刻面临的最大的问题,40%的流失率下面,是所有渠道的流失率都是这么高,还是有低有高,高的是什么样的表现,低的是什么样的表现,同时要区分出个例。即是产品问题,还是流量质量的问题绝对必要的验证过程结论不仅仅是数据的推导,还有实地的走访,访谈过程来验证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及实地的访谈,最终得出来的结论肯定不会是,其一流量无增长,问题不是源自于产品,而是推广方法,其二,推广方式不对,是公司对运营人员的培训有问题以上并不能称之为结论,因为培训并不是一个解决方案,假如内容还是关于微博什么时候发等陈词滥调,培训仍旧解决不了跟本的问题。方案是找谁培训,遴选的方式,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构建内部机制等一系列的方法。如果有任何反对及质疑的声音,你都有足够多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方式。通过试验了解价值弹性值每个折扣下面实际上都会对应着一个产出,当这个产出发生明显的变化时,说明是一个效果最大化的值其次还需要考虑价值与区域,竞争对手等的关联程度

学会独立思考

这本“思考的技术”我读的是断断续续,5月份休婚假那段时间读了三分之一不到,后来就一直束之高阁从没翻开过。11月份整理今年读书清单,于是就重新开始阅读它了解它。因为是作者是日本人,日本在企业高管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成就,台湾企业曾经风靡一时也是因为学习日本的关系,这两年公司的高管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他们的工作思路工作态度处事方法,其实都可以在这本“思考的技术”找到源头。我从3年前开始有助理帮忙处理日常工作当中的琐碎,在跟她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会发现很多像她这个年纪的人考虑或者思考问题奉行“拿来主义”。遇到疑难杂症不会思考引起这个疑难杂症的原因,不会根据这个原因思考解决方法,此次投机取巧解决后不会思考下次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并且自己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她需要借助什么样的资源或者帮助。。。大家大多数的习惯处理方式就是----XX姐,XX项目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看下要怎么办?从来都是拿着问题来找我要解决方案,但是她自己从来就没想过要怎么做,针对特殊问题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拿来应急但不能长期这么干,有哪些方法是需要在类似项目刚开始就要注意的呢?刚开始的我很气急败坏,不过慢慢明白很多东西需要去“传递”。于是等她下次再来问我XX问题怎么解决,我会问她:你的看法呢?你觉得应该怎么解决?可能这样会耽误一点大家的时间,不过效果却是显著的。以后但凡出现任何问题,她都会拿着解决方法来找我,并告诉我自己倾向于哪一种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我很满意。其实这种事情在如今这个社会真是层出不穷,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在问秋叶老师以下问题:如何购买秋叶老师的书籍?举办XX活动如何邀请秋叶老师参加?想拿到秋叶老师的签名书该如何去做?秋叶老师的PPT课程如何购买?秋叶老师我购买了PPT课程如何去上交作业呢?我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呢?诸如此类层出不穷的问题,于是某天秋叶老师终于忍耐不了,写了一篇叫“PPT小白”的类似文章答百问。秋叶老师出了本书叫”学会独立思考“其实可见一斑,这些年看秋叶老师写过很多文章,无论是对热点事件还是某本书的看法,秋叶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一套逻辑思维,这个百花齐放的社会,观点没有对错,思维由占上风。大前老师的这本书更全面的介绍了如何进行独立思考,转换思路是需要很多时候我们要跳出当下这一环境以第三者或者局外人看这个局面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一理论其实不难解释,在很多次微博吵闹的热点事件中,出现支持方和反对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这个因素。因为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出现片面思维。思路有了,那如何探寻事物本质,如何追根溯源。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是要抓本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要走基层调查,还是敢拆开那堵墙,这就要看执行者的全局观。既然思路和本质都有了,那么如何解决该问题呢。解决该问题需要哪些帮助,这些帮助不仅仅是物质资源上的帮助,更是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上面的认可。很多陈年痼疾,很多人都知道问题出在那哪里,你找出问题函待解决,你要做的不仅仅是说服底下员工,你更重要的是要说服老板,说服老板他的恐惧和担忧,他的不安以及顾虑。这一点需要更深的道行才能解决,所以还是得好好磨练吧。构想大量出现问题迎刃而解,这已经是95%人的幸运。很多人做到这里也就收官了,但对于剩下的5%来说,他们还得考虑5年后甚至10年后的事情,如何先发制人抢占先机,如何在这一步就做好后续的准备,如何一眼望穿10年后的规律,这些就需要更深一层的功力和能量了,不过真心可以思考下。是为读后感。

《思考的技术》--书评+笔记

读完这本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觉得邓小平的那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虽然整本书都在讲如何逻辑思考,但是作者提到最多的一点还是实践,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思考力。 整书的开篇,作者便提出了新时代是一个“思考力差距化”的时代,这确实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观点,我们早已经告别了论资历的年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每个人都不甘示弱的时代,是思考力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本书作者大前研一是以管理咨询的角度介绍逻辑思考力的,不过这种能力绝对不仅限于管理咨询上,生活、工作、学习,甚至做一个决定时都可以用到,他自己是研究物理出身,因而很多理论都具有科学性,他一再强调的科学的思考就是从他曾经的研究背景还有多年的管理咨询背景中导出的,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不断重复假设、验证、实验,也就是只有累积事实才能导出结论,这一点作为同样工科背景的我也是深信不疑的,任何有力量的思考绝对不会是纸上谈兵,都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所以这也给我们的思考习惯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实中因为惰性,我们喜欢把一些事情变得显而易见和理所当然化,仅靠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来做出判断,得出结论,这是十分危险的一件事情,这就好比是一个仅由几个脆弱支点建造起来的高楼大厦,更加可怕的是我们仍然信心满满地继续向这个大厦上添瓦加砖,似赌博一般的人生,实在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恨。 在实际逻辑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清楚,什么是现象,什么才是真正的原因,在很多问题中,真正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其它都是因它而起,就好像在河塘里泛起的涟漪,不要急着去数有多少涟漪,而是去找到中心点,泛起涟漪的源头。我想这样的人生,一定会少很多的纷乱,多很多的淡然。 有了好的想法,如何让其他人也接受是一门艺术,作者观点的核心词是:一个观点,用事实做支撑,站在对方角度思考。作者虽然是以企业管理咨询的角度提出的这个理论,但我觉得它可以推广到整个团队合作中去,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好似纵横的溪流,但只有让这些溪流会聚成大海才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实是在争取其他人认同的过程,在这个人人都有自己想法的年代,倾听有的时候会比表述更重要,而让他人以互动形式进行倾听才是真正有效的,所谓的互动式倾听是思维有参与到别人的讲述中,思考、提问、反驳、碰撞、认同,最后达成完美的一致。在我看来,现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还是以很大的规模存在,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这个局面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没有办法达成共识,结果由乱局变成僵局,再到残局。如果做到以上三点,要做到一个定局应该不是难事,在其中,作者还提到了“金字塔结构法”,由下至上的证据导出结论法。 第三章的洞悉本质,于我而言,的确有些难度,这里需要的不仅是逻辑思考能力,而是辩证逻辑思考能力,在这样一个从来不缺少信息的时代,如何透过纷扰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仅是因为本质需要持续的追问思考才能找到,还因为很多现象是错误的,作者以日本媒体为例,讲述了他们如何跟风报导,一个需要进行思考的工作却被他们变成了一个仅靠复制和粘贴便可以轻松搞定的工作,简直荒谬地一塌糊涂,这么看来,以后新闻也要怀着一种批判的思维来看了,不过个人感觉中国的媒体人还是要敬业很多。这一章中又一次浮现“事实”这个关键词,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对于所呈现的事实,一定要虚心接受,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接下来的一章是非线性建议,可能是由于工科背景的原因,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是脑海里闪现出一幅离散的散点图。这一章节作者想要表述的观点是,所谓科学方法,就是对于任何人所说的任何话,皆不抱有“就是这样的”想法,以我的理解,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世界的条条5框框扼杀,在日本这样一个一直很尊崇规矩的国家,大前先生能有这样的远见真的很难得,与日本似的是,中国的教育也是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这么多年的教育让我们习惯了接受,而从不反驳,在结果错误的时候第一反应一定是怀疑自己的解答过程错误,而不会去质疑老师教授的原理方法有误,就这样,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既有的标准答案抹杀。依作者之见,当今世界是一个没有答案,不需要工作手册的世界,这让我想到了不久前看到的一片文章,由于工业革命,单纯劳动力的工人阶层逐渐被机器替代,使得白领阶层日渐壮大,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未来很有可能这些中间的白领阶层也会被取代,如果你的工作可以被划分为几个步骤完成,那么这件事同样可以被智能化计算机完成,计算机是需要答案和工作手册来执行任务的,和它相比,人类的优势就在于创造力的力量,而驱动这种力量的无疑是我们特有的好奇心。另外,对于我们习惯了给出答案的方式,对于没有答案带来的恐慌,我们可以锻炼提出明确的假设,形成一种“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这样便可以摆脱恐慌的束缚。另外,好奇心的好处还可以帮我们进行知识储备,由它驱动的自我投资也是不可低估的,“总是说自己很忙没时间的人,其实浪费了太多时间”,对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如果也能带有好奇心的一路钻研下去,做到这方面的专家,不是件很快乐、很满足的事情吗?那些连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人,又怎么能做好其他那些不是真正热爱的事情呢?请用行动给借口有力的一击。 第五章的让构思大量涌现,又一次不同角度地提出了好奇心的重要性,不同的是,作者也强调了质疑的关键作用,保持疑问是产生新构想的源头,作者提出这个新时代不存在专业人士,的确很有革命性,作者认为只听从专业人士,有可能被他们旧的价值观误导,的确,现在的社会呈现日趋复杂化,仅有一种专长技能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只专注于一个方向可以是好事,但也可以是坏事,一方面可以很深刻、透彻地理解这个方向,但也有可能过分脱离其它领域而导致结论常常脱离现实,突然想到“一专多能”这个词语,这应该是现代人才需求的主流趋势吧,在一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但偶尔也要也走几条岔路,去其它地方看看,可以收获不一样的景色。作者进而提出加大思考的自由度,即把所有的可能性全部加以试想,从而做到让构思大量涌现,但是仅仅有构思是不够的,这里,又一次地强调“假设-验证,假设-验证”的过程,以事实证据去遴选最优的构思。 另外,作为练习,接触不同的事物,去看新景观,这可以使平常没有用到的脑部思维逻辑得以锻炼,在走路的时候一定不要发呆,一定是边走边思考,这样,在面对问题或者是新挑战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对于思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思维放空,而是要保持紧张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每件事,让自己随时处于转备好了的状态,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可以互相挑战对方假设的朋友进行有效对话也是一个锻炼思维的好方式,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的人,是最危险的,也就是要不断否定自己,保有一种空杯心态。 第六章,作者提出了可以预知未来的能力,这是建立在逻辑思考上的预见性,要看清楚现在正在发挥的力量,并知道它在未来是否依然可以持续发挥作用,还要辨别出这个倾向是否会越来越强,依照此逻辑便可以预知未来,将知道的事情进行整合思考,形成一个系统是最困难的部分。 本书最后一章,作者提出了新时代对企业界人士的要求,即要具有突破既有价值观的思维能力,也就是不局限于旧有的价值观,将自己的构思和预知性活用在新的事业中,现在的社会早已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社会,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果一味地固守自封,置环境的变化于不顾,终究会越来越脱离市场需求,最终成为无用的产品,被淘汰便自然是它的命运。另外,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实现双向沟通的“machine to machine”观点,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可以省下很多人力和物力,生活更加智能化,作者在这里提出了挑战性的目标,即把目标扩大10倍,然后去实现它,结果必然是轰动的,对于这一点,我想先不说做,可能连设想的人都少得可怜。 最后,即便是再有效的方法,还是需要每日的练习,只有经常练习,让头脑更加灵活,才能时刻准备着在现如今的社会里战斗。

将书读薄了,目录已经摘录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

书籍的目录前言“思考力差距化”的时代第一章 转换思路向麦肯锡学习逻辑思考思考绝非一时的想法,我们常常把当时的思考和想法,当做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执行,结果在错误的方向,把事情做对而已。做不到理所当然的事情 找到解决之策之后,就要开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执行下去的力量。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 分析数据整理资料得出的都不过是假设而已,很多人会把假设当做了结果,实际上需要把假设通过逻辑思考,进行事实验证后才是结论。现象和原因不同 我们只能看到现象却往往忽视了原因。比如,市场统计接入的工作重复性很大是现象,原因是我们的SDK可复用和接入成本太高了。全方位努力的想法是错误的 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同时要考虑效果提升的核心竞争力找出真正的原因实地访谈 接触到问题的本源。比如,用户不在线的问题,只因为大家开启了省电模式,如果不看用户的手机,是发现不了。绝对必要的验证过程 通过数据和材料,或许可以看到隐约的结论,必须要到现场验证一番。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 结论是要作为解决方案的,具体如何去做,一步一的分解我们的结论,形成可以操作的步骤。科学的思考科学解决法 在解决问题前,必须不断地假设,验证,实验。经营分析的思维逻辑 依据数据、资料和图表,提出假设,再搜集分析可以让自己假设成立的证据累积事实才能得出结论 将自己的工作心得模块化,提升可重复使用的效率,以及知识的传承性。 在日常训练中,给自己提出一个题目,并去解决它。 本章练习题 公司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你会做什么? 但是公司为什么不这么做? 列出公司不这么做的三个理由,并针对每个理由写出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你会如何克服? 第二章 逻辑打动人心让别人采纳的逻辑构成法提出一个关键的,但是具体可以操作执行的方案,胜过10个方案 建议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证据,说明是要表明必要(才能做好)和充分条件(做的更好) 先讲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再提出我们的结论 提案的构成 业界动向、竞争对手的动向、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改善条件(需要什么)、解决方案(如何去做)、建议(做那些)、项目计划打动人心的要点要按照对方能够理解的顺序进行解说 不要通过现象去做判断 即便不看演讲稿,自傲5分钟内,也可以将内容说出。 支撑一个结论的金字塔结构法 不遗漏不重叠的分类方法,一开始提出结论,然后是论据支撑,那么一层一层说证据,最好说出结论。寻找证据,验证思维的逻辑严密性 没有证据的假设,都是没有意义的。去现场听声音,让结论站得住脚 靠数据和材料 提出假设,用证据证明假设,去现场做的工作是证明结论。锻炼自己面向用户演讲的能力 练习一定是有作用的,另外的一个方法,是通过工具,起码要说法自己才行。试着向执政者建言第三章 洞悉本质的过程你能洞悉问题本质吗?在我们接受外部的观点,报道和信息的时候,都要有追问的心理,用when where what who why +how去追问和分析,多问一个为什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坚持对事不对人,企业就可以重生有说服老板的勇气 好像任何时候没有争论的勇气,在这些环节中,我是不是该有自己的专业和判断?否定自己,接受新知 U和J信息模型的悲催 在u的模式中,有底层的员工进行信息的传递,j在干脆到了某个层级,信息直接耗损。第四章 非线性思考的建议线性思考行不通要用科学的心态面对问题,凡事都要在心理面问问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固有的定律,在现在的时代或许就适用了,要根据事实来进行判断,而不是用原有的,旧的思路想问题。为没有答案的问题寻找答案思考会带来大量的差异性,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只有基数巨大,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学校破坏了大家主动思维的能力 重要的不是知道了什么,而是如何知道了答案,并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学习的思维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锻炼思维的办法和途径。 固定化可以固定的东西,减少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思考 本章练习题 1.如果公司突然派你出肯尼亚出差,只能带一个背包,你会装些什么东西? 回答问题的技巧在于,先做假设 ,最后通过假设,进行推论,么有前提的问题,非常的不好回答。 2.拿出去年的记事本,试着去分析自己的时间。 除了睡觉和吃饭,统计一下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在交通以及工作上。然后,看看计划表上还有多少时间是空闲的,占用了醒着的时间?在这些空闲的事件里面,我做了什么?在今后的一年里面,我还会用同样的方法,投资自己的时间么? 为自己预算一下,这一年的时间要怎么分配,子模拟自我投资的计划。 试着在大脑里面描绘一年后的模样。 第五章 让构想大量涌现产生新构想的思考逻辑抱着怀疑的心态,不想要相信权威,是产生新构思的源头 任何构想都是由假设到论证的过程。 互联网时代的“大前法则”人群的使用习惯相同 对咨询的获取方式相同,信息充分 跳出传统的思考方式的方法改变一下 平常的工作方式 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 偶尔改换下环境 不能认为理所当然 时刻都要期待有最好的表现,是代表自己的品质 1.以赏花的中国人,为题目写一篇论说文章2.每天都要通过资讯文章,找到自己的疑惑的问题?第六章 解读五年后的商机谁都有能力预测未来能预知五年后的世界的思考逻辑先分解功能在进行思考 日常的细节能反馈出问题 功能模式的四要素:事业领域的定义必须明确 2.分析现状推到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介而有说服力的假说。3.专注自己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也应该专注其中,4.不能忘记基本假设,排除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形但不偏离原则。 本章练习题 五年后,我该是什么样子? 第七章 开拓者的思考冲破老旧商业的障碍itunes 让音箱租赁店消失,同样的道理,让手机QQ没有了,不是另外一种即使通许软件,而是微信,颠覆...可能性存在看不到的地方,柯达的破产来吧!让我们迈向荒野所有问题的解决逻辑均是:假设 验证,实验,结论需求,原型与demo,灰度发布与上线,数据分析与结果严密的逻辑思考和方法论比依据公式套得问题要更显得重要。对自己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的锻炼方式是,问题无处不在,地铁路边都存在问题。时常问自己,如果我比现在的职位高两位,我会怎么处理现在这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据客观的数据画出图表并进行分析提出假设性的解决方案寻找保证假性方案正确的方案,以保障其可行。提案的构成:1.业界的动向2.竞争公司的状况3.我们的现状分析4.想要解决现状的改善条件是什么5.解决方案有哪些6.实现的步骤是什么样的7.行动恩计划常常容易被现象当成了本质入寻找解决方案。实实在在的调查数据比漂亮的报表有用。支撑结论的方法金字塔:1.由证据来证明结论2.证据来证明证据,挖掘深层次的证据3.去现场听到声音,接受检验锻炼自己公开阐述观点的能力,可以自己给自己说话,从而进行分析。要质疑别人的看法,并且要有自己科学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拥有前提就一定结论,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恐慌。要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尤其是可以通过报纸和网络的报道获取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对时间进行管理,对自己进行投资,让自己能够收获更多的东西。查看自己的时间管理清单,看看有哪些时间是被浪费了。保持思考 的状态,时常去质疑自己,让自己给自己找出解决方案,一定要让自己保持思考的状态关于手机的作用,个人家庭服务器的预测都是相当准确虽然还是有部分的偏颇,吃惊的是他并不是业内的人士,说明好的思考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验的不足很多的思考时候,逻辑的思考能力是一方面,还有日常对于用户的观察和积累,比如观察移动贩卖机的行为,在功能的创新也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预测未来五年的能力,强调功能的分解这是创新的首要,其次日常数据的累积,细节的了解,推断要按照事务的一般发展规律成功模式的四要素1.事业领域的定义必须明确2.分析现状进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洁而富有说服力的假说3.专注于自己应该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的选择,也要专注其一4.不能忘记基本假设,排除已经发生变化的情景,但不偏离原则我五年后应该是什么样子???M2M的模式被证明已经实现!!!

读书笔记 理论偏多,更像是基本情商培养的书,与思考关系不那么大

总体来说:就是养成思考的习惯,看到不同的问题,都尝试训练思考如何解决,同时要学着打破常规去思考,尽量要进行现场调研。解决方案要经过验证。再按照一定逻辑进行阐述或者宣讲。第一章:转换思路向麦肯锡学习逻辑思维不能把现象当原因:例如数据分析整理的结果只不过是假设,不能将此作为结论,现象和原因不同,所以不能列出现象后就停止思考实地访谈是找出真正原因的有效方法交给客户的必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须经过验证,真正的解决方案必须源自现场科学的思考反复刻意练习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大前先生每天公交车专注思考如何解决身边看到的问题,让脑子习惯思考后,思考速度就会加快先分析客户提供的数据、业界的数据,做成图表,提出假设,然后再搜集并分析可以让自己假设成立的证据经过无数的假设、验证、实验才能得到的绝对不会错的结论。经实地访谈所累积的事实,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麦肯锡的菜鸟备忘录成了畅销书”:大前先生刚到麦肯锡,将在项目中的积累做成笔记,最后出版成为了畅销书第二章:逻辑打动人心让别人采纳的逻辑构成法“在给客户的建议时,只给一个就够了,同时给他们多个建议,只会让他们犹豫不决”,“不但给出建议,还要提供相应的计划、预算、负责人等”保证可执行性”公司虽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大多数都只是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一个。因此,首先解决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利用实地访谈,整理出比企业领导所知更详细的业界最新信息及其公司数据,然后再以这些数据为根本,适时加以说明,总裁就会采纳。只要能利用现场人员所反映的事实铲除周边人的阻挠,就能让总裁了解‘那些中层领导对事情了解的程度也不过如此’,进而做出最后决定“——比客户还了解他的企业和问题给客户提案的构成:业界动向-其他竞争公司的动向-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改善条件(如何改善)-解决方案(从最有效、成本最低、最有可能实现的方面入手得出最合适的结论)-建议-计划步骤打动人心的要点按照对方能理解的顺序,不可仅凭现象作判断,宣讲时要将所有内容记在脑子中,优秀的提案者,一定能一边想下一页的内容,一边作这一页的说明使用金字塔结构逐层表述亲自去听现场的声音,让结论站住脚试着向掌权者建议第三章:洞悉本质的过程洞悉问题本质坚持对事不对人,企业就可以重生世界优良企业的共同之处,都能吸收异己特质进入企业文化,并让这些异质推动企业向前迈进。通用公司杰克韦尔奇采用“冲突对抗”的制度,即当自己和对方意见无法统一时,引入第三者裁判,在裁判前各自陈述意见,请裁判裁决第四章:非线性思维的建议线性思维行不通不去探求什么才是真实的就轻易的完全相信别人的话。思维朝着有答案的方向前进新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我们不可能将其模式化,过去的体制公式都不管用了为没有答案的问题找答案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保持好奇心将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想第五章:让构想大量涌现构想是通过对自己提出不断的质疑,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而产生的,不断加强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练就的不具备专注精神就无法取得胜利不局限于就有价值观考虑“10倍”效果

《思考的技术》——来喷喷

妈的,发现此类书都带自传性质,说着自己的英明,谈着自己的高见,让我等苦逼加以崇拜。然而,急需苦逼们去做的是,对日常的琐碎打理的井井有条,对以眼前的现象解释的头头是道。苦逼们需要形成自己的主见,此等书籍只是参引。当然,参引也很重要,能将原有的主见变更。此书比起妖魔鬼怪般的成功励志类书显得真诚多啦,真希望成功人士不要再出书啦,你们可复制又可粘贴的脑残想法,加剧了这个时代的焦躁。书上说:看不见的新大陆的四个空间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OMG~ 我对经济这东东不知不解。

村夫思考的技术

其实说句实话,我本人是不太喜欢看大师级的作品的。原因:1.大师级的作品离我们太远了,就像我在三层楼的高度,但是大师已经在三十层了,他的很多的建议都是越级的,他的建议和想法对离他近一点的同学更适用。2.大师级的作品很容易出现他们一直习惯的东西,比如说坚持,他就会告诉你要坚持,至于怎么坚持,遇到困难要怎么坚持,他都不会告诉你的,因为这个在他的方面已经是一种习惯了。3.大师级的作品,说是有创新,其实很多东西都不会再怎么变化了,因为他们的思想早就形成了一个系统了,新的东西很难再打破他们固有的系统。至于为什么会读这本书,那是因为看了多贝课的老王微课的三十分钟学会**的系列的课程,老王一直推荐的一本书,整本书看下来才发现每本书对于不同层级的人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因为作为一个出入职场的村夫来说,第一经历不够。第二成长不够,很多问题思考的高度和全面性都是不够的。但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是为自己设立了目标:找到思考的一些技术,对自己有用的例子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思考的一些技术。1.不盲目地相信任何人和机构。要想学会思考的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独立思考。我自己在这个方面有一点心得:就是不管你听到了,看到了什么,你都可以从另外的一面去看问题,如:大家都说这次公司的培训哪里不好?但是你就可以从为什么公司会这样安排?因为要照顾到大家的感受,所以针对性可能就没有这么强。又要使培训系统一些,所以一些简单的东西也会再被提出来,等等。但是在和大家沟通的时候,不要让人感觉你总是不合群就好了,有些时候放在心里就好。2.定好位。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你定位的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组织者或者说是负责人。如果你是定位一个旁观者的话,那你仅仅是玩得开心,你怎么也不会过多考虑别人的满意度,或者在下一次有没有更好的点子。而作为一个组织者就不一样了,在活动之前他就会考虑怎么把这个活动办好,在活动进行中怎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活动后要总结还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要需要注意一些什么,自己在活动的事物是否做到了负责。看到了吗?当你的位置不同,你的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曾经听过一个演讲:当他是一个业务助理的时候,他就在考虑业务经理会怎么想,怎么做。当他是一个业务经理的时候,他就在想部门经理会怎么想,怎么做。当他是一个部门经理的时候,他就在想总经理会怎么想,怎么做。就是这样,他在工作的时候远远比别的同事进步的快,职位晋升也很高。3.注重平时的练习平时就应该多多练习,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注意分点,各个点不重复,这个慢慢也能练习自己的逻辑性。4.要有持续学习新事物的兴趣例如,很多人会觉得学习社保很麻烦,什么五险一金,比例?有什么用?交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肯定学不懂,但是当自己静下心了,慢慢学,就会发现只要只大学毕业生都能够学懂,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些外表看上去很难的纸老虎吓到。5.学完一样东西,一定要总结。包括读书、听讲座总结是内化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一般我听一个课程之后,我会问自己这个课程的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构,用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结论,例子还能用在哪里,对我有什么用,我怎么把它用起来。6.要勇于去新的环境去用新的角度看问题。有时眼睛用多了,其他的感觉就会麻木,这个时候你可以闭上眼睛走路。你也可以去一个新的环境,就如书中所说的一样,去一片郊区,然后思考这个面积多大?能建多少的居民楼?这样能不能解决市中心的用地紧张的状况?思考是一种习惯,要习惯思考,你就会发现越思考,灵感越多。ps:这是我结合这本书自己总结的思考的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随着以后自己的进步,又有新的体会,但时候再和大家分享。

拒绝似是而非

本书的关键词:逻辑思维。作者反复强调,但是却没给出明确定义。读罢此书,我认为作者想说的逻辑思维是强调人们要清晰地思考,而非似是而非地思考。清晰地思考,好像说得还不是很明晰。回想在学校里,我们的思考其实都是有许多隐含假设条件的。首先,这个问题一定是我们会的,用到的是学过的定理。其次,问题一定有答案。我们的假设被人建立,并得到了结论的保证。但在实际中,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现象不是原因,现象不是结论,我们要自己去假设,自己去验证。而大前先生正是要为大家树立这样的观念,或者说明确这样的观念。面对问题要学会假设、有正确的目标、洞悉问题的本质、实地验证。完整的过程是这样:假设——推理——验证——结论——建议——跟踪总之,不要不去探索什么是真的,就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一本将来可以再读的书

严格来讲,这是一本写给企业领导者的书,但作为企业普通员工,读这本书也有不少收益。先见,构思,行动,这是作者在书里重点阐述和强调的三个概念。之所以要将先见放在最前,是因为我们总是会用过时的经验和方法来面对和解决未曾出现的问题,这是一个悖论,所以先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之后很容易陷入一种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境地,对外界的变化失去敏感,对未来失去热情,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也许这是这本书目前对我最有益的启示。

思考的技术来自科学的训练

大前研一是当代管理学大家,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他提出了7个思考路径,帮助企业管理者和上班族“磨亮”头脑这把枪,以应对世界的快速变化。现在有很多管理学、经济学著作,都标榜“实用”,阅读者也期望通过看书,找到成功的秘径。据说有人看了某本书,一生因此改变。对于这种说法,我非常怀疑,读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长期养成的品格、习性?世界上真有这么神奇的书吗?如果有人想读了《思考的技术》就能拥有科学的思考方式,我劝他还是去看看那种标榜“秘密”的书,因为在这本书里,大前先生特别指出,思考的技术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科学训练才能掌握。该如何训练呢?这本书里有许多实例,可以帮助读者练习。概括一下,书中所谓思考的技术包括7点:转换思维、逻辑打动人心、洞悉本质的过程、非线性思维、让构想大量涌现、预测未来和开拓者的思维。对于安于现状的老板、每天按部就班工作的上班族以及企业顾问行业从业人员,特别适合看这本书,因为它能使你眼界开阔,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事业、生活都有不同。当代人每天要接受大量信息,思考的技术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人是懒惰的动物,固有的思维总是处于上峰。要想能够科学的思考,那必须有着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说来简单,却没多少人能达到,否则我们身边就不会有那么多“愤青”,也不会受到那么多“冲动的惩罚”了。

大前先生

只讲了两件事,一是逻辑的过程思考力,提出假设-搜集数据-得出结论-再次验证假设-收集数据-得出结论。二是提到了要改变线性的思考方式,培养非线性思维。究其本质,不过是大前先生在念书时候所受的教育。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思考力决定竞争力

和很多的朋友聊天,觉得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真的很差,讲话等一些方面抓不住重点,最近比较关注逻辑思维方面的书籍,第一次看大前研一的书,书中的一些思维训练的方法还是很值得应用的。刚好最近看了稻盛和夫的书,感觉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作者都是相对而讲对中国是比较亲的,而不是极端的反华的,同时也很关注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同时他们对日本政府的一些做法也是有抨击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真的是很少见的,政治文化的不同。 如何训练逻辑思维,首先要转换之前的思路,那要转变成什么样的思路呢,技师任何存在的现象先要找到原因,用数据和竟对的一些情况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同时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论点,不断的提出质疑,提出解决的方法。这些方法如何用于未来的商机预判呢,先分析该事物目前的功能,未来可持续的作用,未来是否往强功能发展。想要成功 达到预知性充分必要的条件是什么呢,事业领域的定义必须明确,分析现状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设立简洁高效而有说服力的假设,专注自己应选方向,排除优先级,不忘基础假设,排除已发生的情形,不偏离原则学到的几点后期可以用到的训练方法有1)公司现在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如果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会怎么做2)每天用一个题目联系自己的思维,5分钟后云朵的变化,一杯水,花与人等等3)不准备任何稿子,把提案说出来4)用金字塔的原理,推到结论验证5)不断的提出质疑,找出解决方法6)分析自己花费的时间,一年后自己的模样是什么样子,5年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7)让自己感受体验反常规的东西不管怎么说,要想要有好的逻辑思维要多质疑,多思考,不断的假设验证实验

读书笔记《思考的技术》(推荐PM阅读)

最近心理状态纷繁复杂,今天下午抽空在公司写完了这篇读书笔记。看着前段时间写的读书笔记,因为对咨询公司有预设立场,所以文字偏激,现在读起来心惊胆战。之所以有预设立场,是因为此前接触过咨询公司,产生了刻板偏见。第一次是在2012年,当时我在给客户做一个项目,遇到了一个咨询公司的一个团队,一副运筹帷幄、雄图大略的样子,领导说大忽悠。第二次是公司培训,因为公司规模很大,请了咨询公司进行培训。中间有一个人,30多岁的样子,带着圆边眼镜,四六分的发型,听他讲话,每个字都明白,但是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知云云,我心里问候这他,你Y到底要说毛啊!?我在第四排坐着,看着他唾沫横飞的样子,顿时感觉他被套在了电视机里边,下方出现“XXXX电视购物”的飘文字。然后他站了起来,在身后的白板上写字,转身之后,慷慨激昂,就好像某华人用天价兜售他的成功学,对着台下一双双渴望真理的眼神描绘美好的未来;或是某传销机构洗脑训练营的XXX老师在给学员灌鸡汤、打鸡血(话说现在除了学校,一旦有组织机构管某人叫“老师”,我身上总会一个机灵)。终于1个半小时之后,一世繁华散尽。所以,我之前的读书笔记难免有偏颇之处(读书笔记的一部分附在文章最后,有兴趣可以批判地看)。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意识到原来咨询界不完全是大忽悠。这本书中的几个地方,大前研一虽然有比较明显的自我炫耀,与日本人谦虚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让我这80后总是发自肺腑地“卧槽”,但是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嚼头,也不影响大前研一的地位。现在正式开始说真本书《思考的技术》。序中一开始就谈到了广场协议后日本失去的十年。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广场协定。广场协议,是1985年日本政府是被美帝逼着签订的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协议,通过强迫日元对美元升值,逆转美元贸易逆差等目的(和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有类似的地方)。签完协议后,一系列经济恶果便开始暴露:日本企业就将日本政府的错误照单全收,日本政府接连推出各种具有争议的政策——企业裁员、银行合并、房价泡沫、量化宽松、通货膨胀、零利息存款、日经指数腰斩、巨额资金流失等等。这给之前买下了美国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大厦和大块地产、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日本当头棒喝!(之后日本深刻反思,《金融败战》就是反应那时候的作品。2008年在中国房地产如火如荼、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笼的时候,这批日本学者受邀来中国,大部分学者并不认为中国和当年的日本情况相同,不必太担心。本人不做评价。)大前研一认为,失去的10年是日本政府和企业家对新经济体——全球化下的世界——有认识偏颇而造成的。当然,这么说不能算错。但是我觉得这么说对于日本政府和企业家来说非常不公平。毕竟但话又说回来,凭什么要求公平?不公平又怎样?多公平算公平?说“公平”的话题为时已晚,好在大前研一提出了思考的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套完整的思考方法——尽管日本政府和企业界当时没有采纳。这本书讲的就是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上到政府政策出台,下到企业战略管理,无不受用。书中还提到“思考力差距,会导致收入的差距”,有一定的道理。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总是把他最珍贵的时间和思考,投入到最基本的生存中的话,他是没有多余精力去思考更有价值的事情的。当一个人进入这种不幸的状态的时候,也就和动物无二致了。这也就是“人穷的时间长了会变傻”的理论依据。我想起一个有趣说法:人类文明的起源,不是制造和使用武器,而是人类在武器上雕刻的毫无意义的花纹。就是说,当原始人类吃饱了没事的时候,才会去做一些无聊的事,去创造艺术,去发现美,去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经存在“收入”差距了。由此可见,“思考力差距”实际是在远远满足温饱层次之上,才会产生的东西。大前研一说日本人不会用头脑,不会学习逻辑思考。理由在于在学校期间,父母用物质奖励孩子学习;还有考完就忘的应试教育。看来应试教育不光是中国特色的。顺便说一句,社会阶层、选拔制度、竞争机制、精英和淘汰,都是资源稀缺性造成,因为地球上的物质总量一定。前段时间,我看《锵锵三人行》聊到一个话题,根据欧洲某个组织或个人的研究结果,贫富分化一直在加剧,从未被弥合。因为存在思考力差距,书中建议在新世界用致胜的思考方式——正确的逻辑思维。但逻辑思维是非常成熟的学科,属于哲学范畴。无论新世界是否到来,正确的逻辑思维都是必要的。看完这本书,(特别针对PM)你至少会有以下收获: 1,科学的思考和培养优秀逻辑思维的意识。锻炼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对PM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 在生活中,如果不是巨大的困难,遇到一般的事情人们都会“凑合”着过去,或者“拖延”着过去,这是生物自我保护机制。比如在很久以前,下雨天的时候人们总会把鞋子弄湿。下雨前,出门的人期望千万不要下雨。下雨的时候,湿了鞋的人又是各种抱怨,生气和无可奈何。下雨之后,人们又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暂时忘记了处理以后要避免湿鞋的问题,或者压根就不想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凑合”的时候,人的内心是想要解决掉这个问题的,但是可能没有能力做,或者懒得做,或者抱着“下次不会遇到了吧”的侥幸心理等等原因,没有去解决。同时,心里会想着,要是有个东西能解决掉问题该多好。这正是PM的机会。快速、完美地解决问题,是锻炼PM策划产品、以及后续迭代产品的能力。于是,直到某天,某个偏执的人有了发明了新鞋的点子——有防水功能的鞋子。继续实现想法,有防水功能的材料有塑料、金属、皮革、橡胶,成本不同,体验不通。经过筛选,终于发明了雨鞋。2,学会 假设——验证。这种方法被大前研一称为科学的思考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假设,仅仅是假设而不是结论。要通过验证来确认它的正确性,如果是错的,修改假设。3,企业改革方案 。在诊断的过程中,学会用金字塔方式处理问题,找到关键症结。提案的构成:1、业界的动向2、其他竞争公司的动向3、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4、改善条件5、解决方案6、建议(解决方案和建议有啥区别?)7、计划步骤4,看清楚本质:新闻,国家政策,公司行为 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当前日本媒体界的水平仅是把政策或者事件搬来发表,媒体之间相互抄袭,相互印证,丝毫没有自己的思考。(话说回来,媒体的定位就是传播,阅读受众没有大量时间,所以保证了传播的速度,牺牲了思考的深度。在稍后的书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把阅读分成两类,一类是增加资讯的,一类是增加理解的。很明显,媒体属于后者。)退一步讲,把新闻做的深刻,对于受众来说,恐怕也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对于日本兑美元升值,把日本经济打成重伤。于是日本政府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印钱,试图通过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复苏。但是文中分析,对于一个老龄化国家来说,当时占社会20%左右吧——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本身就很低,再怎么刺激都是购买生活必需品。而年轻人,由于企业大量裁员,对未来抱负面态度,更不敢消费;中产阶级由于之前的经济虚假繁荣,失业后没了经济来源,被房贷套死,地产行业和银行业进入冬天;而真正的富豪和财团,为了财产保值——前期日元升值赚了一笔就走吧,大量资金撤离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真正的繁荣,基本上要经历制造业繁荣、贸易业繁荣和金融业繁荣三个阶段。而日本,制造业在东南亚,贸易业受挫,金融业被掏空,国内经济别说失去十年,没一夜回到解放前就很不错了!5,预测未来(至于预测多远的未来,看慧根吧,别强求)。预测,书提供了很不错的方法,包括政策、经济趋势和科技变革。特别在科技方面对于PM,如果利用结构化思维(因果、归类、程度、时间和空间)方法思考,将会非常有益。对于政策方面,我只说一点吧:中国和日本的路很接近,制造业/加工出口繁荣,贸易繁荣(靠汇率优势),地产繁荣/泡沫,金融业不同——中国不对外开放金融。但是不同的是,政治体制、没有政治制度支持下的改革开放政策、巨大的人口、2014年13%的老龄化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人力成本上升等等。我想看完书之后,中央最近推出的各种政策,大家可以进行深入解读了。6,思维无国界,思考要极端。这一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格外重要。比如小米公司在执行全球化战略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国内劳动力优势(虽然优势在减弱),与联想全球化战略异曲同工。--------------------华丽丽的分割线-----------------------以下是最开始做的读书笔记,批判着看吧:前两天有事,7月10日才拿起这本书开始翻看。这本书《思考的技术》是日本著名管理顾问大前研一的相当有名的著作。这本书的版次是2010年11月第二次印刷,所以如果今年开始看的话,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前研一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视角,另一方面也可以验证一下他在书中对未来世界的种种预见。大前研一在书中提到,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以逻辑思考为基础,介绍企业人不可或缺的思考方法。而我以为,企业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会被大前研一所谓的正确解决之策感动的一塌糊涂,但不必被所谓的“如果当事者不采纳,精英管理顾问所作的努力将毫无意义”这样的恫吓所绑架。要注意,管理顾问和企业家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顾问永远是管理顾问,成不了企业家。顾问的数据、观察的角度、掌握的信息、所处的文职,和企业家完全不同,企业家要对组织架构内部的利益进行协调,这时候咨询顾问就成了开刀的借口。书的一开始,大前研一便通过“广场协定”后,日本经济崩溃,陷入”失落的十年“,来强调世界已经进入新经济的纪元,从前的经济原则和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把日本败战归咎于领导人、曾经获得成功的企业没有意识到新经济的诞生带来的变化。我们常常将,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姑且不谈日本经济的沦陷是否日本政治或企业领导人的全部责任(当然这是多方因素的合力),关于所谓的“新经济体”横空出世的看法,还是让人不禁思考:如果这种突变存在,那么是什么是这场突变的诱因呢?个人以为,这所谓“看不见的大陆”是全部大陆的联合体;“新经济体”是世界经济联合体。这一切,正是由热钱(现金流)、互联网(信息流)、现代物流(物流)引发的全球化的浪潮,聚集、扩散、转移和各种难以预测的效果。--------------------就这么多吧!么么哒-----------------------2014.07.25 00:15 帝都Razor

让思维迈向荒野

大前的这本书向我们阐述了逻辑思维这一他立足于麦肯锡乃至咨询界的利器,简单的来说,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路径就是:对问题搜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提出假设>对假设做现场调研,各种实验>得出结论>提供具体可供实施的解决方案。本书提到的一些思维练习题颇有新意,如:1)你认为你们公司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高两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做?你的公司为什么不这么做,针对不这么做的理由,提出克服的方法;2)为自己预算下一年的时间怎么分配,模拟自我投资计划,描绘一年后自己的模样;3)读完每天你的新闻后,提出五个疑问,然后思考自己可以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怎样的调查,是否可以提出更完善的报道;等等,又例如“金字塔结构法”“改变笔记顺序记录法”等拓展思维,建立逻辑思维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尝试的。虽然本书维持了日本作者的书籍一贯的那种,啰嗦,拖沓,偶尔的不止所云的映像,但作为思维的拓展,极具借鉴意义,仍值得推荐。

最简单的做事方法 1 & 0

假设 - 论证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思考模式了,可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这里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把现象当做了结论,失去了进一步思考的能力;那么什么是现象什么是结论?这里举个例子,某个东西坏了,这就是一个现象,而不是一个结论,因为对于和你说话的另外一方来说,你没有解决对方根本的问题,那就是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样才能解决;那么问题引起的原因才是一个结论,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一个结论;而某个东西坏了仅仅是一个现象,如果你只告诉对方一个现象,那么就等于什么都没说。所以,做事三步骤,发现、探索、结论,也就是常说的3W:What Why How 另外一个问题,虽然很多人知道3W,但是从来不知道怎么才能去运用,这也是我的疑惑,因为不知道How what?How why?How how ?那么着就需要抽丝剥茧,一层层的解开这个答案;如果完全没有头绪的时候怎么,不知怎么开始,那么就要用到排列法则;把所有的可能都排列出来,挨个验证,但是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思维黑洞,比如说,当你面前有2条路可选的时候,很多人因为面临的选择几率均等而不知道到底该选择哪个犹豫,停滞不前,最终便是陷入拖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闭眼法则“闭上眼睛,随便选一个”,如果对了,恭喜,如果错了,那下面一个选择,对的可能性就提高了,通过这种方法直到找到答案;虽然这个方法比较笨,但是有时候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选择是有成本的,上面说的拖延就是个例子;要时刻警惕拖延的发生。

思考的技术

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力,每个人每天应该给自己出题目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力。为了让语言能够完整的为我们传达信息,我们必须锻炼扎实的逻辑表达能力,不是“自己想说的”而是“对方能理解的”。不要什么都不去探求就完全相信别人说的话,总是说自己没时间的人,其实浪费了太多时间了。

思考的技术

记录下来觉得非常有用的部分:P19解决方案给客户,要详细到具体怎么做。解决方案往往来源于现场。解决问题之前先要不断假设、验证、实验。P32事实→结论 记录到经验手册中,以备以后使用。随时随地训练思考力。P45在说明中,给客户的建议,只要有一个就够了。同时给他们多个建议,只会让他们犹豫不决。P50提案时,要注意整体的起承转合,不要过之也不要不及,同时还必须满足说明的必要条件及充分条件。

思考也是可以训练的...

先认识下作者: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著作有《无国界世界》、《全球舞台大未来》等。国际著名企业策略家及经济评论家。日本早稻田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东京工业大学核工硕士、麻省理工学院核工博士。1970年至1972年,任职日立制作所核能开发部工程师。1972年始,任职于麦肯锡顾问公司,1979年升任为该公司日本分公司总经理,1981年担任该公司董事,1995年离职。其后曾先后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大前协会董事、创业家学校创办人。该书简述了如何思考的方法论,但总感觉有些教条、严谨,可能与日本人做事风格有关。不够里面的干货还确实不少,点睛之笔为“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在新世界懒于求知的人将没有生存的空间”,其它总结如下:1、在假设与结论之间,要特别重视假设即前提条件的重要性,如果一开始就错了,后面如何努力都于事无补!确定结论之前还需要进行现场或实际的确认,否则结论无法站住脚!在确定结论之后,要提出明确的建议,且建议应该只有一个,否则会让对方犹豫不决,但是要能解决最重要或最根本的问题。2、在现象与原因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去探索,大多数人浅尝则止,而要寻求真相需要探究问题的本质!要找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必须让自己站在没有偏见的立场上!3、提案构成的方法论:业界动向、竞争公司动向、客户公司状况分析、改善条件、解决方案、建议、计划步骤。类似企业工作汇报结构为:业界或行业动态、现状与差距、工作内容及计划、问题与建议。汇报要考虑从对方理解的顺序准备,而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4、在教育的问题上,我和大师有很大的共鸣:“学校的教育很大程度跟不上现实价值观的改变。学校就用落后的价值观去教育学生。总之,现在的时代最不需要的就是填鸭式教育,也不是在有答案的情况下受教育,而是让孩子学习去问为什么”、“学校的功能应该是培养孩子们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对于无解的问题提出假设,并不厌其烦努力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这样的教育导致孩子都是记忆性、吸收型的大脑,却扼杀了自由思考的头脑、构思新创意的头脑。父母劝说孩子听老师的话,实际上就是帮凶!5、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维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不要随意下没有依据的结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任!6、“人类是懒惰的动物,一旦用脑的方法模式化后,就很难用别的方法再予以刺激!”人类确实因为懒惰创造了很多伟大的发明,但是人的精神层面一定不能懒惰,要保持活力!7、预知性是通过理性思维产生的!企业界人士必须具备的是突破既有价值观的思维能力!未来,M2M所代表的物联网将有大发展!同时,公务人员应该将行政服务(流程性的业务办理)的部分尽量自动化或者外委,并提高服务能力,而对于谋划立案的部分,我的概括是在设计规划等方面要多多思考,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另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规划未来,并从生活、精神两方面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进行指导!8、大前提出未来新经济包括实体经济、无国界经济、互联网经济、倍率经济。不敢苟同,先列上吧!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生活要注重自我投资,不需要思考的就不用想,集中精力去处理那些需要思考的事情!同时日常还是要勤奋好学,对未知保持好奇并不断思考!ps列出有趣的部分:1、半杯水为主题讲20分钟,要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试着想象5分钟后云彩的形状,锻炼联想能力。可以说能力是能够训练出来的,包括阅读等方面的能力。2、莫要轻信新闻等媒体的宣传,尤其是在新闻中看不到“5w+1h”(who、when、where、what、why、how)时,必须要更加留意!3、U形管现象和J形管限产。4、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5、北欧的教育禁用teach,而是用learn。学校没有教答案的权利,支持孩子思考的权利才是学校的功能!

决胜思考力——《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新经济时代,相对于过去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差别将主要在于思考力,即思维能力或者思考的技术,而不在于僵化的知识。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中提醒每位读者,加强思考力训练,提升思考力,对于工作、生活都有决定性的改变。什么是科学的思考方法?科学的思考方法主要程序:确定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的现象设置问题产生原因的假设;针对假设收集足够的资料验证假设,不能充分验证,要么收集更多的证据,要么更换假设。收集资料和事实必须要现场;根据验证后的假设提出解决方案,细化到实施步骤。这其中注意的问题,第一假设不等于结论,没有经过充分数据验证的假设不能成为结论;第二,现象不等于原因,在系统论中,只有少数几个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其他都是临时或者少数因素产生的现象;第三,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结论不是最后的结论,而真正的解决方案必然源自现场;第四,科学的思考方法要对事不对人,对待事实要忠于事实,而不能受个人立场的左右;第五,抱持怀疑的态度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对待任何人的任何话,都不能片面的认为“就是这样”。怎样训练思考力?思考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而思考力的训练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前研一自己曾在上下班的路上每天给自己出一个题目进行思维逻辑的训练,提高对解决问题路径的掌握程度。他还通过记笔记从左下向右上方的方式、用英语讲话、试着想象对不同对象进行演讲、闭眼走在熟悉的环境里、尝试新景观、想象天空中的云5分钟以后的形状等多种方式来锻炼大脑,锻炼思考力。他认为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必须有紧迫感,抱着“当下若没有找到答案就会死”的强迫观念进行思考训练。而对于生活,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想,形成个人简单的生活方式。例如他固定每个周日早晨修脚,一下子就定了一年的时间;看到合适的鞋子,一下子就买了四双;相同款式不同颜色的衬衫定做了60多件等等。这些事情简化了他的生活,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有意义的事情。什么是新经济时代?大前研一曾写了《看不见的新大陆》阐述了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具体说来主要四点:实体经济空间;现金流、信息流自由穿越的无国界经济空间;通信技术产生的数字经济空间;倍数资金流动的倍数经济空间。新经济时代的特点,首先是非常复杂,大前研一认为传统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已经不适合新经济世界,因为这些理论的假设都是封闭性的,新经济时代的复杂性是原来的线性思维方式不再适用;其次,新经济时代信息流和现金流能够虚拟化,而且通过通讯技术能够几乎同步传递,同时倍数效应是个人能够以个人资产的十倍、百倍的规模资金运作,进行倍率扩张的经济空间,这促使很多事情成为可能,也给每个人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能不能抓住机会关键在于,——思考力!

在商业战场中,枪就是你的头脑

这本书我花了一个周六的下午加近两周的下班路上看完的。 看的理由是作者之前听我的老师说起过。重点是我在书店闲逛时遇见了它。第一眼是封面吸引了我,翻开后排版很简洁,读了一小段就决定我要读完它。最重要的是内容对我的口味:经营管理,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经济预测。 虽然是2010年写成的书,里面的经济预测现在已成事实或正在往大前研一所说的方向发展。 书中强调日本的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这也是中国正在面临的。 中国改革开放前邓小平曾专门带领国内负责经济的一行人访日学习。虽然也参观了其他东西方的国家,但中国的国情和日本最相近,他们的经验也就对我们最有参考价值。 日本也经历过战后经济复苏,贸易顺差,日元升值,经济泡沫,通货膨胀,日元自主贬值,老龄化少子化。 中国正走在他们曾走过的老路上,所以很有借鉴意义。下一步经济泡沫会破碎吗,房价会下跌吗? 他提出“中国区域性国家论”,即中国要有所发展,就必须成为区域性国家不可,就像美国那种州自治,给予省尽量大的自主权。 这个我保留意见,因为国情问题,很有可能又来一场混战,不稳定是经济发现的拦路虎。 关于学习到的如何工作: 利用实地访谈,整理出比企业领导者所知更详细的业界最新信息及其公司数据,然后再以这些数据为根本,适时加以说明,总裁就会采纳了。 一份提案的构成包括业界的动向,其他竞争公司的动向,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改善条件,解决方案,建议和计划步骤。(管理咨询行业) 作者讲到当日元对美元升值时怎样使汇率对经营产生的影响减少: 一是在日本境内降低成本。二是进入美国,从事与日元无关的工作。三是进入亚洲,让日元和美元成为中间货币从事交易。 同理,人民币汇率上升时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作者还谈到了为什么业内说了很多年的智能家用电器没能流行起来,因为本质是很多想法是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比如自动补足电冰箱用完的东西这一构想,根本没有考虑到主妇的想法,家庭主妇常常改变主意,凭感觉决定下一秒要买的东西,有时很喜欢尝试购买不同品牌,厂家,类型的食品。如果总是自动补足,她不仅不高兴,还会很生气。 智能家电还有一个诉求是在回家前就烧好热水,但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必要,现在的家电可以同步烧热水,有的提前烧也就是几分钟就好了,根本没有必要在外面提前花费心思设定,如果在外面设定好温度,在回家前突然有朋友约饭局岂不是白费了水电。 另外他的思维很广阔,四年前就想到了很多目前我们都尚未解决的痛点,新思路。 比如m2m技术,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当然不能解决的程度还要看我们运用的程度。原理是在公交车的座位下方放置载重感应器,进行公交车和公交车站信息互动,例如下一班车3分钟后到达,有7个空座,对等车乘客进行告知,其他公交线路的情况也可以随时进行公告,让人们只有选择路线。类似于运用大数据分析需求,定制产品。打通人流和信息流。 最后,他预测了日后经济模式的四大构成: 一是实体经济,传统的实体经济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但不会消失。 二是无国界经济,所有的企业无国籍化,得以跨越国界自由从事企业活动,金钱、人与物也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通。 三是我国最近正热闹的互联网经济,网络人口不断增加,网络消费不断增长,市场不断扩张。他说的移动电话会当成电子钱包带在身上,现在已经实现。从前一段的打车大战,为抢夺移动终端支付的战争可见一斑。 四是倍率经济,即可以以自己资本的100倍,借入价值1000倍的资金来运作,进行倍率扩张的经济空间。例如导致全世界通货危机的对冲基金,就是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还有企业并购的时候也容易出现这一特性。不过我在想现在的p2p算不算呢,第三方网络平台融资。这个是不是要根据借入的金额比例来计算? 对我最有用的一句话就是“在商业战场中,枪就是你的头脑”,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做什么领域,都不能停止思考,即使最终没有胜利,也不能输的太惨。

大前研一的创意思考术

重读大前研一《思考的技术》,副标题“思考力决定竞争力”依然让心为之一动。这本带有浓浓大前研一范儿的逻辑思考法书,虽然对逻辑思考的探讨不那么深入彻底,却是从大前研一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中提炼浓缩而出,实用而易行。书中好些观点让人脑洞大开,不贪多,整理了第五章:让构想大量涌现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小伙伴们。 一、“大前法则”与“大前假设”“大前法则”一: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家的举动变得十分类似。不分国籍地产生相同的举动,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一样的,理所当然大家行动的方向会趋于一致。世界越来越狭小,以前要将微妙的差异性传达给外国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通过网络可以获得更多信息,包括个人经历。信息跨越国家的界限而变成全世界共享,金钱也超越国家的界限而流动。全世界都拥有共同的信息,全世界的传统文化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共同的文化。谈“大前法则,是想引出“构想,始于假设”这个观点,与其说是大前法则,不如说是“大前假设”。在任何构想被确定前,都先有了假设,欲得知它正确与否,就起而行,实际去观察,掌握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即:出现新构想时,在脑海中反复进行假设——验证,假设——验证的过程,进而建构明确的范畴。二、新构想三步法1、“新构想”并非突如其来的念头构想,是具实际情况模拟的一种立体思维。并非借由天才般突如其来的灵感所产生,是通过不断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并持续不断地在头脑里组织东西,不断加强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所理解的新构想:并非是凭空臆造,或故意着眼于提出新的观点。而是在原有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抱持“深挖精神”从多角度提出疑问,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便是逻辑思维的提升与新构想形成的过程。2、保持疑问是解决问题的源头放在阅读中来看这个问题。每次询问老师:“为什么我阅读收获很少?”的时候,老师总会说:“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我们不善长的就是带着疑问去读书(《如何粗读一本书?》中,有略读时问的几个问题)、去生活。带着疑问开读,可以把书本知识提炼或运用;常保持疑问去观察生活,会让生活的真相在自己的脑海中一层层地剥开,最终发现生活的本质。3、对疑问不断地验证与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为印证假设不辞辛劳的行动力,也可以说是为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努力动脑的深层思考力。而在《思考的技术》这本书的观点中,这将是未来,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步,也解决了思维深度的问题,仅仅是保持疑问是绝对不够的,还要有掘地三尺的探究精神,把每一个提出的问题都找到正确的答案。三、摆脱陈旧思维方式的建议1、试着想象5分钟后云彩的形状逻辑思维中,关于“锻炼想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平常没有用到的感官(感官、触觉),书中的例子,是要观察天空中的云彩,在五分钟之后的样子。这比写作训练中的想象力训练更有趣且富有挑战,云彩是动态的,因时间、地点,几乎是无法猜到5分钟后的正确答案,但在这样的训练中,可以让头脑中产生新的逻辑思维,就是英文中“sense”即“第六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通过平常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来进行练习。2、试着接触不同的东西这个观点,也可以叫做:更改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大前研一是个认真而有趣的人。晚间坐在车里向外看街景;朝着行进方向坐在左侧靠窗的位置借此刺激右脑;尝试闭上眼睛走在路上,依赖耳朵及其他感觉走路;还会在做笔记或是寻找构想时,特意去更改记录笔记的路径。但做这些反其道而行的尝试与努力,只为激活头脑,让大脑的活动丰富、活跃,远离惯性思维与思维模式化、僵化。接触不同的事物,可以让构想更丰富,也可以让某些思维上的假设成为结论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3、刺激脑部的假日休闲方式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说:“很少有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的确这样,每一次在远行,我都格外享受旅途中得灵光一现,心底深处久远得观点自然而然蹦出来。但刺激脑部但假日休闲方式,并不是要一趟长途旅行才可以达成。只要去平常不去的地方,保持较长时间散步与专注,新景观与专注,都会激活脑袋瓜。《创意,是一笔灵魂交易》中的“艺术家之约”也是在用这类似得方法在训练寻找创意的方法。爱好跑步的人或许有类似的体验,当放弃耳机,轻装上阵享受一个人在路上的时候,也是灵光乍现,灵感不断的时候。4、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世界上并没有“木讷的大脑”,只有不会举一反三,不善于提出疑问的大脑。”木讷“往往是“照单全收”的近义词。童真的孩子,总是最拥有最快速的学习这个世界的本领,因为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拥有无穷得好奇心,不断地提出问题,得到大然。当这种提问的对象是自己得时候,自然而然就训练了“灵活的大脑”。5、不认为理所当然的人容易成功思维训练第五步,是从理所当然的现象处着手,将所有人忽略的部分加以重新思考。书中举例在商业中:把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将别人平常忽略的地方,用放大镜进行无数倍的扩大,之后衍生出市场需求,具备这种个性的人才会成功。6、思考的时候必须有紧迫感经常保持紧迫感,以同样的态度面对每件事,让自己随时处于准备好了的状态,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好的构想。7、拥有可以相互否定打击对方的朋友这简直是“论损友的重要性”。找到可以直面、坦言,相互挑战对方的假设,试图推翻对方的假设的朋友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保持在讨论“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真正的相互打击。我理解的打击,可以不是正面的打击,和所谓“不同频”的朋友进行交流就是一种对原有观点与思维方式的“打击”。假使能敞开心扉不带主观的判断去和这样的朋友沟通,收获不仅是刺激自己进入更深入的思考,也激发着思维面的广度。要想形成好的构想或是创造出来拔萃的设想,终究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就像是想要锻炼体力就做俯卧撑一样,思维训练必须每天进行。简而言之,我们要训练自己,训练自己成为拥有解决疑问能力的好奇宝宝~

思考也是需要训练的

还真是思路决定出路,抱持疑问就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利用逻辑思考,提出假设,论证,结论,最终给出整套可以实施的解决方案。作者列举了其在做管理咨询顾问时,针对企业进行咨询提供解决方案的一些案例,也可以了解到他们这个行业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调研,与客户的沟通,以及推动实施等,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多点好奇心,善于提问,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总结思考,洞悉问题的本质,锻炼思维体力。作者列举了不少案例,可以从中揣摩作者遇到问题,如何分析的思路,搜集数据,进行推敲论证。书名为思考的技术,而不是思考的艺术,也强调了作者的观点,掌握正确是思维的方式如同一门技术一样是可行的,通过合理的方法论,加上锻炼可以达到不错的水平。

严格执行

    怎样训练思考力?      思考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而思考力的训练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前研一自己曾在上下班的路上每天给自己出一个题目进行思维逻辑的训练,提高对解决问题路径的掌握程度。他还通过记笔记从左下向右上方的方式、用英语讲话、试着想象对不同对象进行演讲、闭眼走在熟悉的环境里、尝试新景观、想象天空中的云5分钟以后的形状等多种方式来锻炼大脑,锻炼思考力。他认为思考就是对自己提出疑问,必须有紧迫感,抱着“当下若没有找到答案就会死”的强迫观念进行思考训练。而对于生活,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想,形成个人简单的生活方式。例如他固定每个周日早晨修脚,一下子就定了一年的时间;看到合适的鞋子,一下子就买了四双;相同款式不同颜色的衬衫定做了60多件等等。这些事情简化了他的生活,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有意义的事情。

最具价值的是那些练习题

整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不要轻信任何论断,需要不断思考,而做出一个方案的步骤是【假设-分析数据(实体考察)-得出结论-跟踪验证】,这部分的想法还是很正确的。其它就是根据很多实务,不断的讲同样的这样一个处理流程。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作者给出的那些练习题,对于平常如何触发思考是很有助益的。1、假设定价不合理是无法提升的原因,你会怎么做?2、你认为你们公司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你的职位比现在搞两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你会做什么?但是你的公司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举出公司部这么做的三个理由,并针对每一个理由写出如果你的职位高两级,你会如何克服。3、不要看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请在5分钟之内,把提案的内容说出来。4、倒半杯水放在桌子上,然后以杯子为题,进行20分钟的谈话。5、公司突然派你从明天开始到坦桑尼亚出差半年,能够携带的行李只有一个背包,你会在背包里面装入什么东西?6、拿出去年的记事本,试着分析时间。除了睡觉以及吃饭,统计一下你花了多少时间在交通以及工作上。然后想想:“计划表上空闲的时间,占了多少醒着的时间?”“在这些空闲的时间里,我做了什么?”“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还会用同样的方法,利用我的时间吗?”为自己预算下一年的时间要怎么分配,并模拟自我投资。试着在大脑里描绘一年后自己的摸样。7、观察正在赏花的群众,以“赏花与日本人”为题,整理出一篇1200字的论说文章。8、读完每天的报纸后,提出五个疑问。然后,思考自己可以运用什么方式,进行怎样的调查,是否可以提出更完善的报道方式。9、请想一想,移动电话在五年之后是怎样的情形。10、请试着在一张纸上写出五年后你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11、请考虑如何提高东京市营公交车的服务质量,并且消除经营赤字。在要结束这篇书摘的时候,想起书中的某个观点——不要只在你熟悉的领域思考,那多只是在确认你的所知。去思考你较不熟悉的领域,更多地注重思考过程。我个人会计划对以上的练习题做些练习,如果有所得,会继续分享。


 思考的技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