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塔斯曼背后的家族》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贝塔斯曼背后的家族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36049758
作者:托马斯·舒勒尔
页数:428页

背后的故事不简单。。。

  很少看人物和企业传记的。拿起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他比较厚(谁不喜欢薄书呢?),一方面这是一个了解甚少的神秘德国企业,另一方面是为它神奇的家族运营感兴趣。   这是一个家族企业,也是一个现代企业;这是一个德国企业,也是一个世界企业  贝塔斯曼其实从第三代就传入外姓人之手,好在纳婿的成功也便没有失掉家族的传承,贝塔斯曼在摩恩姓氏的手里倒是的确焕发出新的活力,直到尴尬的第三代再次为继承问题坎坷不已。  第五代掌门莱恩哈德铸造成功的法则似乎很简单:   没有教条,任何事情都要从背景考虑和接受检验;   盈利和营业额固然重要,但是个人和企业更应对社会有所贡献。      然而这本书值得推荐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写出了五代掌门人的创业和成功,每个神奇点子背后的智慧和机遇,企业的大胆决策和愁肠百结,更提供了许多有趣的资料和值得探讨的商业伦理。这些成功的法则,也许并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而它们本身,也许原本都值得商榷。   作为一家德国百年家族企业,在跨越全球化技术风暴的传媒链条并购及上市中,争论恐怕原本不可避免吧~      在中国读者熟悉的读者俱乐部的背后,我们可能不知道,50年代俱乐部招徕会员的手法已经超出了创新的概念而越过了道德的边界。除了没有奖品的赠书,对学生家长的把戏,广告代理人希望能够至少寄去俱乐部“免费”的会刊,让读者签下了一张“不必承担任何义务”的表格,却凭这份合法的文件要求不知情的读者支付会费。      贝塔斯曼作为抵抗出版史的神话从默勒的信开始,“我们参与了反对纳粹当局的斗争,公司的高层没有谁属于纳粹党,他们没有些微迎合纳粹党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出版社所持的基督教的基本态度,它成了纳粹当局的眼中钉”。然而事实上,贝塔斯曼的三位领导都曾是纳粹党成员,海因里希在任期间曾向希特勒捐助了1.5万帝国马克,鼎力支持当时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希特勒。纳粹掌权之后,出版社的中心层一度从神学转向战争宣传方面。而贝塔斯曼被警告甚至查封的原因,除了因为纳粹审查人员认为其出版的宗教书籍具有“邪恶”性质,更主要是因为私下囤积了战时十分紧俏的纸张,而与反纳粹活动没有任何关系。   从字里行间,看得出贝塔斯曼在未来斗争时的绝望。新邻战后,百废待兴,批文成为瓶颈。对于贝塔斯曼来说,表明同纳粹的接触是纯业务性的,没有从中捞取好处至关重要。只是这种与事实几乎完全相悖的说法,不是天真而是无耻。   不过它达到了目的——这个神话维持了50年,直到最后出现裂缝。   这段目前还备受质疑的不光彩历史,其实却同贝塔斯曼的基因联系在一起。从创立开始,卡尔就在政治与宗教之间寻找和把握机会。这家对于政治敏感且善于寻找空隙利用的公司,当然也会难免留下污点。      在推出后来臭名昭著的伪作《希特勒日记》的时候,关键人物们不愿意接受对其真实性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件事首先是一笔好生意,不应该让编辑部的闲话毁掉,“已经拿出数十万去冒险”了都不再重要。对于自信满满的费舍尔,莱恩哈德表示完全的信任;而三位主编们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不要担心的并不是日记的真伪,而是自己在编辑部里的地位——一位编辑直接找董事商讨自己的发现,是对权威的挑战,在这位空降董事的决绝面前,他们最终同意发表,从而承担了责任。      RTL电视台推出的脱衣游戏节目将联合会的抗议当做电台的免费广告。以大胆创新出名的托马克也满足于观众们一方面觉得节目的品味太低,一方面有忍不住把遥控器对准这个频道。RTL在业内一度代表性交、乳房和口齿不清,这实在与贝塔斯曼的基督教信仰格格不入。好在拜分散管理所赐,并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关系。         1998年以来,集团家族同经理们争夺权力的冲突至今。而其实质,简言之,便是——   将贝塔斯曼当做一家世界级集团,还是一家地方公司来领导。  莉茨摩恩的权力变更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一家全球性公司里扮演一个不重要的角色更为重要,维持现状比开拓创新更为重要。   公司的未来与上市的决策密切相关。如果保留并上市自己68.8%的股份,而不是交给家族基金会,金融分析师们估计莱恩哈德会变成世界首富。然而尊重投资人利益势必影响到贝塔斯曼自己的企业文化。      然而贝塔斯曼的企业文化还有多少呢?它最难继承的遗产也许是维持可信度。“抵抗出版社的神话”和“人性集团的传说”破灭了。贝塔斯曼似乎正在变成一个非常普通的家族控制的非常普通的公司。 -------------------------------------------------------------------------------------------------------------       莱恩哈德本人的生活在他亲近的人那里也颇受争议。玛格达伦这样说:“他有着很高的道德要求,但他自己不具备这些道德。他说一套做一套。”他对待这位第一任妻子并非总是阳光的。1954年妻子即将分娩时,莱恩哈德还是扔下她,由一位年轻女雇员作陪滑雪去了。1977年,与数不清的年轻女子不停约会却从来没有谈过分手的莱恩哈德就静悄悄地拿了几件衣物和一张沙发椅搬走了,带着“这个婚姻是个错误”的无言的认知结束了30年底的婚姻。   莱恩哈德的接线员情妇伊丽莎白很早就以摩恩夫人自居——她对外宣传莱恩哈德的第一任妻子去世了。当熟人们打电话问候夫人身体的时候,玛格达伦当然气得半死。信奉基督教的小城不欢迎非婚生的孩子,因此这位情妇在莱恩哈德的大力支持下也很快有了人家。15年后,直到这个心照不宣的“假婚姻”破裂, 三个孩子才知道谁是他们的生身父亲,当他们保守的祖母终于不再成为障碍,母亲得以独自带着他们住在父亲附近时,他们对这一新的局面妥协了。毕竟他们现在的父亲有自己的摩托艇和私人喷气式飞机啊!   而利茨终于成为摩恩夫人之后,她发表的自传式书籍把两人的结婚生活描写程田园诗,而隐瞒了大量事实,包括两人各自维持了15年和30年的第一次婚姻。在居特斯洛,即使是对她知之甚少的人,读后都会感到吃惊。但这本旨在为莉茨进入监事会和基金管理公司制造舆论的书不但获得了出版社只有最优秀作者才能获得的资金支持,更是享有被放置在集团总部大厅的殊荣。      风卷残云,物是人非。如今已经不在这个传媒大亨权利中心的曾经的王储们——被舆论选择性删除的莱恩哈德的第一任妻子玛格达伦、互联网风暴中获得80亿美元净收入的最大赢家却被踢出集团的米德尔霍夫、因为过大的继承压力而患上歇斯底里症并不再被家族承认的安德烈雅思……他们似乎都过上了自己平静的生活。   也许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在19世纪便从现在的贝塔斯曼传媒集团分家出来的贝塔斯曼家庭印刷厂已经疲于解释他们和贝塔斯曼之间早已完全不在的关系。当印刷厂同生意伙伴谈判时,阿恩德会实事求是地说:“他是他,我是我”。这让许多人感到轻松。  因为他们能暂时忘记那个强大的公司。  也许所有的强大,都必然与问题和压力相随;走得越远,能够屹立不倒就更加不易。    不知道若干年后的我们,是否还能记着这个盛极一时的强大公司,这个威震一方的家族的名字。后记:由于给《芈月传》的一句热门短评 引来水军报复狂踩本人2015年之前所有长评。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算太烂 麻烦请赏个“有用” 顶一下,以免文章被恶意折叠 跪谢!


 贝塔斯曼背后的家族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