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作者简介

《新周刊》是一本杂志。但她更着力叫卖的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视角、方法和观念。是的,她提供对趋势的把握。我们的读者群不是含混的、广而泛之的所谓“白领阶层”,而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注重趋势的“意见领袖”们。


 新周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别看标题,看内容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这本杂志应该说还是很吸引人的眼球的,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还喜欢标榜自我的人群。因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美食阅读评论包含的基本上差不多了,有时候还有惊人之举,惊艳的画面。可是总觉得还缺点什么,感觉就是定位的问题,你弄了那么多的内容,反倒没有自我。如果定位于新潮那么尽管新潮好了,如果定位于格调,那么就做精致了,如果喜欢惊世骇俗,那么就去做好了而不要像现在这样,什么都涉及什么都没有说痛快了。温吞。
  •     《新周刊》(2009年第02期,总第291期,2009.1.15)一期的封面专题是,“向讨厌的人学习”。可现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了忙碌的社会,对于讨厌的人,我们甚至不愿意与之再交往,选择种种方式将相互的关系淡漠。抑或,连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每一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又怎样去向一个讨厌的人、不想理睬的人学习?从前,上学时代的我,也是一个视师长为神的孩子。那时的我们,总觉得师长都拥有着某种巨大的能量,操控着我们的思想,我们因此“臣服”于每一个老师。我们做着种种讨巧讨趣的事,以期师长能够多看我们一眼,仿佛这一眼,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不过,那是年少无知的我们才会有的想法。包括小学时,抽出放学做完作业以后应该拿来和同伴玩耍或者看电视的时间,帮班主任老师抄写同学们的学籍档案;包括初中时,英语晚自习时,帮英语老师抄满满一黑板的英语练习题答案;包括高中时,当地理课代表收作业,发试卷……那时的我,是否很开心呢,为老师那多看我的一眼?一天天的岁月流觞,面对着的是越来越多的无聊无趣的人。这是我不想太深涉世的原因。我不想与这些无聊无趣的人打交道。而最近一段时间所遇见的,恰好是因为教师所引起的。教师是神的信仰,也便被自己的所见所得打破。听到家长孩子们找“1998年5月第2版的‘哈利·波特’”,我就想大骂几句。这是一个大大的难题,不但是给孩子们的。因为孩子们遇到这个问题时,往往就直接把问题抛给了父母,他们根本不懂的事,也肯定不愿意去多想。太费脑筋了。而父母,绝大多数也无法根据老师们提供的信息,“1998年5月第2版的‘哈利·波特’”,找到最合适的那一本书。“哈利·波特系列”总共7本,分别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如何将“1998年5月第2版的‘哈利·波特’”与这七本书对应起来,找出那其中一本,抑或几本,确实是一个大难题。初高中老师跟大学教师在推荐书这一点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初高中老师推荐的书并不一定是自己看过的,大学教师往往不好意思推荐自己没看过的书。教参教案就是初高中老师的标准,他们自己或许都未曾看过那些为孩子们推荐的书。就这样,他们也不懂得工作的乐趣。在他们眼中,工作就或许是单纯的过日子的一种手段。在他们眼中,孩子死学死用,考好书本知识,另外的,都不那么重要了。这个炎热的夏天,孩子们难得的暑假,他们都耗费在了一句话上,“1998年5月第2版的‘哈利·波特’”。未到开学,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是否值得。因为找了整整一个夏天,家长孩子们都不知道自己所买的那一本抑或几本,是否是老师推荐的那一本抑或那几本。可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在跟着你们学习。这条条框框的学习方式,到底有否改变的可能?你们(初高中学校中“不懂事”的教师)被我视为讨厌的人群之一,可我只是曾经向你们学习。不是我忘恩负义,我们那个时代的老师,不会做推荐书籍这件事。虽然年少的我们,几乎没有阅读的机会,学习课外知识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我仍是感谢,至少没遇上那种自作主张,乱推荐一气的老师。2010.08.11
  •     今天买了期《新周刊》,冲着“2006电视榜”。发挥榜样的力量,把“榜”搞大的专题化运作思路,一直是这份杂志比较成功的内容和营销策略。仔细看了下榜单,好的不说了,说点缺少的东西和遗憾所在吧。一、多了点市场味、少了点公共性。获奖理由中表扬年度电视频道东方卫视成功实现从新闻大台往娱乐大台的转身。我不知道,说东方卫视跟着湖南卫视走,算是表扬还是酸人家。电视本来就足够简单、快餐和娱乐化,东方卫视放弃了原先大张旗鼓的新闻立台,转身投入轰轰烈烈的娱乐大潮,为原本娱乐至上的中国电视消费盛宴添油加醋,从阵势上看的确更热闹了,观众也多了快乐,但对整个电视产业的多元发展和责任担当、对公民社会电视娱乐之外教育功能的实现、对上海试图打造国际影响的电视传媒,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略感欣慰的是, 最佳选秀节目给了《舞林大会》,而不是超级女声或加油好男儿,毕竟前者能跟舞蹈文化传播拉上关系,而后两者即便有再多“励志”口号也难免陷入与往年的重复和对国外节目模仿的窠臼中。二、多了点知名度、少了点扶持心。整个榜单中,除了一些台湾、香港节目,不是“广大”观众能够收看到外,其他节目多数知名度都挺高。可能是处于个人偏好吧,总感觉,有些非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未必高、影响力不太大的节目,没上榜挺可惜。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见证*影象志》,记录时代进程、回顾百年中国,借助历史影象资料的再开发,以记录片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历史,以个人命运截片串起社会变化轨迹。这样的节目,应该多多扶持和鼓励,建议2007年能够重点考虑。我总感觉,一个榜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评选标准内含的精神趋向和价值归属。而对于中国电视进行评选,其价值体系中不仅应该包括影响力、收视率等市场指标,也应该包含知识性、创新度等价值指标。这点,《新周刊》做的不错。不过,值得追问的是,这份榜单到底应该更现实些,还是更理想些?它是不是需要站的比公众的需求更高点,比当下的表现更远些?比如,它是不是应该在评选背后,透露着一种追问:中国电视对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最应该贡献的到底是什么?倘若这个国家,最需要的不仅是热闹喧哗还需要冷静理性,不仅是某个行业的狂飙突进更需要社会整体的和谐生态,不仅要满足具有消费能力的市民还需要培育现代社会的公民,那么,电视榜上出现的恐怕就应该再多点冷门和偏僻吧。当下,浮躁的中国电视似乎都在为收视率不惜一切、处心积虑乃至痛不欲生。虽然电视台搞的是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但归根结底,都还是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缺乏精神约束和责任要求、过度宣扬娱乐的做法应该受到质疑和批判!看看吧,现在搞电视的,玩起娱乐来不惜血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问题在于:堆出来的收视率、炒出来的影响力,其价值真那么大么?批评者永远可以被指为“站着说话不腰疼”,倘若出于真诚总还值得一听。想当年,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被电视台进去做演讲,说的却是对电视进行严厉批判,后来他的演讲内容结集为一本小册子《关于电视》。今天的中国,有哪个张扬娱乐的电视台,会请一个专家到自个的地盘上“大放厥词”批判娱乐呢?最后,套用毛主席的话:电视是公众的,也是电视英雄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公众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