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的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管理学 > 赤裸的公司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32745210
作者:泰普斯科特
页数:363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透明化势在必行  第一章 赤裸的公司  2002年席卷美国的信任危机,堪称是美国自1929年的市场崩溃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华尔街所遭受到的最大重创。安然公司(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安达信公司(Arthur Andersen)、施乐公司(Xerox)、泰科公司(Tyco)、花旗银行(Citibank)、J·P·摩根公司(J.P.Morgan)、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泰尼特保健公司(Tenet Healthcare),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这些耳熟能详的公司或管理精英,我们还能列举出一长串。在此背景之下,《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Sarbanes—Oxley)应运而生,它给公司提供了新的会计标准,也给公司治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也是自1932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颁布《美国证券法》以后,公司在提高透明度上迈出的最大一步。  与此同时,民调显示:商业领袖在民众心中的受尊重程度接近谷底;消费者信心锐减;雇主和雇员之问的忠诚度几乎荡然无存;警察和示威者在国际会议上冲突不断;官司满天飞;恐怖袭击和接踵而来的战争,使那些主张私下交易、侵犯隐私和采取秘密行动的人士找到了冠冕堂皇的托词。  出现信任危机之日,也即呼唤透明化之时。我们的社会、公司和其他机构的开放程度虽然很脆弱,却需要经受检验。关键在于,透明化并非离我们渐行渐远,而是变得日益重要,它也是导致2002年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  不同的领导者对于透明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些领导竭尽全力地去阻碍透明化的进程;有些领导则认为倘若能够开诚布公,将公司的业务和股东的权益结合起来,并在诸多头绪中权衡作出正确的选择,那么公司就能满足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需要。透明化的大潮滚滚而来,对公司合规化经营的呼声愈发高涨,在这样的时代,聪明的公司都会选择走第二条道路。  “为善者诸事顺”(Do well by doing good)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也许太简单了!圣贤不是已经在我们耳边叮咛了千年了吗?为何和从前相比,这句话如今听来更显得宝贵了呢?原因在于:今日的商业环境建构于信任之上,也迫切需要透明化,而且这种迫切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富达基金(Fidelity)隐藏了什么?”  如果你生活在美国,那么不管你知道与否,你其实都是富达基金的投资者。富达基金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401(k)退休储蓄计划的管理者。到2003年1月为止,它的客户资产高达14000亿美元,其中直接经营的资产达到7600亿美元。  2002年9月,我们决定,要通过因特网来查查在应对公司治理危机时,代表投资者利益的富达基金到底在做些什么。我们期望能找到公司光明磊落的证据,要求代表数千万散户投资者利益的董事们能够诚信守法。我们首先登陆了富达基金的网站,发现公司新闻公告栏中没有一条和这一主题有关,即便富达基金之前曾对这种乱局采取过什么行动,他们也没有公布于众。  我们又登陆了其他网站,很快在一大堆网页中发现了线索,美国劳联一产联(AFL—CIO)控告富达基金背叛了股东利益,该联合会还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采取行动,迫使富达基金披露公司资金动向的投票决策机制。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富达基金表示,披露这方面的信息会降低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有悖于公司管理层的一贯做法,不利于公司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美国劳联一产联指出,富达基金通过所管理的401(k)退休储蓄计划和其他养老金账户,成为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和其他丑闻公司的股东。富达基金在这些公司的股东年度大会上都有很大的投票权,因而要“对这些公司的管理失职承担部分责任,其中包括管理层高薪酬问题,还有公司会计失察问题上的利益纷争”。美国劳联一产联指责富达及其他基金公司“违背行业本身的利益,将利润丰厚的401(k)退休储蓄计划及其他金融服务产品出售给一些公司的决策层,而富达及这些基金公司却是这些公司的股东,对它们的公司治理方案拥有投票权”。美国劳联一产联怀疑富达在另外六七家问题公司中,和公司管理高层沆瀣一气,投票反对推行公司改革,侵犯了股东利益。美国劳联一产联也怀疑,富达基金是否在埃森哲(Accenture)、英格索兰(Ingersoll-Rand)、史丹利(Stanley Works,富达是最大的股东)及其他公司的决策中,支持这些公司把总部迁移到公司税率比较低的百慕大群岛。  “富达基金隐藏了什么?”美国劳联一产联诘问道。他们掀起了一系列抗议活动,包括举行新闻发布会、为会员举办情况沟通会,还在富达基金波士顿总部大楼外进行示威。联合会的网站也在征集访客的签名,要把下面这封信发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投资顾问肩负受托责任,在代理客户进行股权投票时,必须使受托人的利益最大化。披露代理人的投票决定,是本人惟一可以确保共同基金公司履行了受托责任的方法。要求基金公司披露代理人的投票决定过程,也可以大幅提高运作的可靠度与透明度,这两点对于重塑投资人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实属万分必要。  这一诉求果真灵验了。2002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表示,它正在考虑让所有的共同基金公布公司内表决大战的内情,这让美国劳联一产联喜出望外。基金公司则掀起了抵制这一决议的狂潮,富达基金更是头号反对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它列举了如下一大堆理由,想要将透明度妖魔化:  ·信息披露会让公司的股价遭受冲击。(我们认为,倘若这样的股市震荡迟早要来的话,宜早不宜晚。)  ·“我们认为投票过程是私密信息。”(代表股东投票选举董事或是发行新股的决策过程,怎么却变成私密的了?)  ·信息披露的成本太高昂。(诸君,可曾听说过沟通成本极低的因特网?)  ·大多数股东并不在乎基金经理是怎样投票的。(好一个“无知便是福”的借口。)  2003年1月,富达基金董事长爱德华·约翰逊三世(Edward JohnsonⅢ)、首席执行官约翰·布伦南(John Brennan)以及富达基金最强劲的对手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共同署名,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表示:“这项建议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让美国9500万共同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受损。”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信息披露“会给一些激进团体打开方便之门,借用各种名义恫吓共同基金,因为这些团体根本不关心提高基金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基金经理要关注投资管理,而不是成为政治与社会纷争的仲裁者”。  尽管反对者振振有词,但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得到了众议院里两个共和党委员会主席的支持〔迈克尔·奥克斯利(Michael Oxley)和理查德·贝克(Richard Baker)〕。2003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推行这项规定,计划于2004年初生效。  但是,大型共同基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拒绝缴械投降,依旧只是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当成“建议”,而且共同采取了前所罕见的行动,以“不堪文档材料重负”为名,向美国联邦管理与预算办公室提出申诉。  欢迎赤裸公司时代的到来。  这场争论充分反映出了美国和世界正在经历的变化。  首先,这说明了在因特网时代,富达基金和其他任何公司在公众的审视之下,都是透明的,这样的透明度还在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强制透明化”。你可以任选一个大品牌的名字,在谷歌搜索中键入一两个关键词,就可能找到一些网页,告诉你实情和这家公司的一面之词有何不符。·如果你键人“埃克森”(Exxon),就会把你带到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溢油事件受托委员会(Exxon Valdez Oil Spill Trustee Council)的网站,网页上有一个很醒目的蜡笔画标题:“小朋友:你正在做老师布置的调查报告吗?”这个经常更新的网站提醒我们,美国政府调查发现,埃克森石油公司要对1991年的溢油事件负责。这个网站也提醒我们,虽然埃克森公司已经支付了10亿美元的罚款,然而溢油事件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损失却要比这个数字高出好几倍,而且由此引发的大部分民事诉讼即便在10年之后还依旧悬而未决。  ·如果你键入“麦当劳”(McDonald’s),就会让你链接上麦当劳曝光网站(http://www.mcspotlight.org),该网站的本部设在伦敦,是1997年麦当劳赢得一场声名狼藉、控告绿色和平组织诽谤的官司后设立的。这场官司历时两年,而麦当劳最终艰难取胜。如今,当麦当劳宣布计划关闭旗下175家餐厅时,就有人在这个网站上“拍手称快”。当谈到麦当劳在格勒诺布尔施工中遭遇火灾的餐厅时,网站上又会有人幸灾乐祸。在指出“警方怀疑有人纵火”的同时,网站也透露,邻居刚刚从法院获得暂停施工的命令,那种嘲笑揶揄之情一目了然。  这样的例子就像信息海洋中的水珠,多到数不胜数,你很容易就找到或碰到。不管公司是否知情,透明化已经降临。再也没有哪家公司可以把自己的秘密锁进保险柜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会激怒利益相关者的秘密,更是无所遁形。公司越来越需要对社会裸呈相见了。  第二,其实富达基金完全没必要和一个劳工联盟闹得天翻地覆之后才被动地接受透明化,富达基金完全可以另选途径,积极地拥抱透明化。  一些共同基金经理和其他机构投资者,例如多米尼社会投资公司(Domini Social Investments)和资产额高达1350亿美元的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CalPERS),从1999年开始,就在网络上披露代理人的投票情况。还有一些以工会会员为基础的基金公司,例如教师保险与年金协会以及大学退休证券基金公司,对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提议,开始也表示了异议,觉得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人的利益,投票情况最好保密,不过,在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要推行这项规定之后,该公司又识趣地改变了反对立场。  第三,千百万退休金受益人是基金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但不仅仅只是基金公司的股东。从更广泛的范围去考量,他们还是员工、消费者、明日的退休人士和社会公民。这些多重身份让他们对整个经济、对自己的社区、对自然环境与对基金公司的获利能力都有相同的关注。公司治理改革家罗伯特·蒙克斯(Robert Monks)认为,今日的公司股东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利益相关者,因为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差别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很多基金公司的股东是定额给付制退休金计划的受益人,他们有可能再工作18年后就要退休。他们希望自己退休后,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安全、文明的社会当中。在这一背景下,整个社会的环保、就业与社区利益就跟企业能否正常运转密切相关。一旦你认识到公司的投资者并非套利掮客,也非计算机交易程序,而是再工作18年后要退休的人,你就会意识到利益相关者和股东这两个概念几乎趋同。  当美国劳联一产联提出抗议,指责富达基金可能赞成埃森哲公司为了避税把总部搬到百慕大,联合会的出发点是他们代表着广大退休金受益人兼纳税人社区的利益,也即代表广大公民与社区成员的利益。对于富达基金和任何想在决策时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而言,联合会的这种看法都会让它们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因为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有什么灵丹妙药,既可以兼顾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又能够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呢?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又该何去何从呢?  最后一点,富达基金、美国劳联一产联及其各自代表的存在明显冲突的利益,彰显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结构变化,这一变化也激起了透明化大潮。退休和养老基金大约拥有美国股票总市值的四分之一,是美国公司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换而言之,普通的公司雇员通过退休金计划,成了美国股市的重要股东。此外,有9500万美国人,即近一半的美国家庭,作为散户投资于共同基金,他们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份退休后的高质量生活。  美国劳联一产联的建议直指当前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新出现的退休基金股东阶层要靠什么方法,才能确保基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管的决策符合他们的利益?在退休基金股东和他们持股公司的众多员工之间,有多达五个管理层:  ·负责一家公司或公务员退休计划的基金经理;  ·受退休基金经理委托、请之代为买卖股票的专业投资公司(如富达基金公司);  ·专业投资公司持股公司的董事会,这是投资公司的主要接洽平台;  ·向董事会负责的首席执行官;  ·向首席执行官负责的公司管理团队。  这些不同的个体,经常发现一些有利可图的机会,他们可能会单独行动,也可能采取集体行动,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置于股东的利益之前。很多高管将公司的股东视为一个抽象的、可加蒙蔽的团体,而不是他们需要为之负责的、活生生的股民。  美国劳联一产联和富达基金之争揭示出了本书的核心话题:  ·透明化会带来怎样的挑战?公司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  ·作为行业旗舰的大公司会积极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何种透明化?  ·透明化会迫使公司改变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吗?  ·公司能否通过为善而达到诸事顺利的境界?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公司是否已经这样做了?  赤裸的公司  曾经有一段时间,公司将大部分信息都对外封闭。很多公司甚至都不公布年度报告,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它们才不得已为之。  一直以来,媒体和政府都代表着公司成员的利益,监督着公司的行为。然而,当前有一种趋势愈发明显,很多心存疑虑和掌握权力的利益相关者开始为自己的命运而奋争。无论公司是否喜欢这一趋势,抑或有无联合起来应对这一趋势,它们当下都要面对各种利益社区的直接审视,包括雇员、客户、股东、商业伙伴、社区成员以及其他利益团体。  有些公司一直声称只对股东的利益负责;而另有一些公司,例如强生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就确立了公司的信条,虽然公司的掌门人几经易主,但公司始终坚信如果能够守法经营,满足客户、分销商、供应商、雇员、本地社区和全球用户的需求,那么股东也能因此获益。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同意后者,因为这种观点认为,公司除了从上述个体和团体身上获取自身的权利、利益和庇护以外,也相应地对这些个体和团体富有责任。公司要想基业长青,就需要将这些多元化的利益和企业的使命巧妙融合起来。要想做到这一点,公司就有责任将自身“外部溢出负效应”最小化或是付出代价。所谓外部溢出负效应,指的是企业的经营活动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还要对上述个体和团体负责,需要征询他们的建议,以便更好地兼顾其利益,并尽力兑现自己的承诺。为了做到这些,企业必须对谁是利益相关者有清楚的定位,并努力和他们紧密合作,包括所有和企业经营有关或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的个人与组织。这样做的理由不仅仅是出于责任和道义,更是因为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够走上基业长青的康庄大道。  然而,放眼当下社会,信任缺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少之又少。因此,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雇员、商业伙伴、竞争对手、顾客、股东,还可以是整个社会(有时候通过政府发挥影响),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大功率探照灯,照得公司无处遁形。这是一波多重危机。  ……

内容概要

唐·泰普斯科特是当今公认最具权威的管理思想大师之一。在过去10年中,他出版了多本为人称道的畅销书,包括《范式的转变》、《数字化经济:全球网络生活新模式》和《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生活主张》等作品。戴维·蒂科尔过去20年问,在研究科学技术对商业和社会的影响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于1994年创立了国际知名的智囊机构4Sight咨询公司,从该机构创立之初到2001年,他始终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他是畅销书《数字资本:利用商业网络的力量》的合著者。他们两人经常在《福布斯》、加拿大《环球邮报》、《哈佛商业评论》、《华尔街日报》等杂志上撰文,也经常接受各种报刊媒体的采访。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透明化势在必行  第一章 赤裸的公司  第二章 透明与不透明之争  第三章 开放式企业  第二部分 利益相关者法眼无边  第四章 揭发者和其他雇员  第五章 透明世界中的商业伙伴  第六章 透明世界中的顾客  第七章 社区  第八章 公司所有者  第三部分 敞开公司大门  第九章 掌控新权力  第十章 化解领导危机  译后记

编辑推荐

  这部书堪称当今难得一见的佳作,观点新颖,分析鞭辟入里。《赤裸的公司》向我们揭示了一股新兴的力量是怎样改变公司及其竞争力的。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很多洞察让人产生其鸣。这真不愧是一本好书。  ——百事集团总裁兼首席财务官英德拉·努伊    因特网的诞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开放与透明的时代,这也把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提上了议事日程。泰普斯科特和蒂科尔两人睿智地向我们展示了该如何驾驶这种变革,以及在这个网络化愈加显的世世界里如何走向成功。  ——惠普公司副总裁德布拉·邓恩    《赤裸的公司》令人信服地证明;打造一个成功的公司和信守诚信与透明化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所有希望能在正确商业理念的经理人都应该细读这本书。  ——《引爆流行》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唐·泰普斯科特和戴维·蒂科尔的作品击中了时代主题。社会对公开和真诚的呼唤声从示知此之大。《赤裸的公司》是所有领导者必备的法宝,因为它能够帮助将透明化从威助转变为机遇。  ——宝洁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A·G·雷富礼    两位作者再次向我们展现了他们的思想魅力。他们将全新而又真实的观点与现实世界的案例相结合,为我们展示了新兴网络化经济的蓝图。这不啻一本杰作。  ——谷歌莉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作者简介

我们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透明化时代,所有的公司都必须使自己在股东、顾客、雇员、合作伙伴甚至全社会面前保持完全的透明,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还是第一次。无论是财务数据、雇员抱怨,还是公司备忘录、环保惨案、产品缺陷,抑或是发生在别国的示威游行、丑闻以及新政策,只要你知道该去哪里寻找这些消息来源,你就可以洞晓天下事,所有的好消息和坏消息都逃不出你的法眼。欢迎进入赤裸公司的时代。透明化正在带来变革,这一变革大潮正在冲击我们的经济和各个行业,也迫使公司重新思考并定位其核心价值观。

图书封面


 赤裸的公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和大多数刻意求新的管理作品一样,《赤裸的公司》也是应景之作,是对华尔街道德危机的一个仓促回应。2002年,被丑闻包围的华尔街遭遇重创。美国第七大上市公司安然因为做假账而破产,包括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和数据服务公司世通在内的多家公司爆出惊人财务丑闻,投资者对美国证券市场和工商业界的信任一落千丈,跌至谷底。这场危机既催生了一个新的会计法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Sarbanes—Oxley),也催生了无数献计献策的马后炮著作。出版于2003年的《赤裸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之一唐·泰普斯科特是一个精于炒作概念的畅销书作者。他对互联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拜,他发明的诸多概念都和互联网有关,如“数字鸿沟”、“网络一代”、“范式转移”,也包括这本书提出的“赤裸的公司”。他通过多个公司的实例证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都将变成“赤裸的公司”,其信息无论是财务数据、雇员抱怨,还是公司备忘录、环保惨案、产品缺陷,抑或是发生在别国的示威游行和新政策,都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被无限放大,接受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讨论和质疑。发生丑闻的那些公司就是因为无视透明化的趋势,而聪明的公司则会顺应这一大势,将之变成公司新的竞争力。五年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泰普斯科特过于乐观了。“公司赤裸”的这一预言并未应验,华尔街也没能摆脱周期性发生信任危机的魔咒。互联网的力量的确强大,但并不具备泰普斯科特所期待或相信的魔力,可以将公司置于显微镜的监督之下。有些公司在主动变得透明,但同时往往是通过这种透明变得更具遮蔽性和欺骗性。分散的网民在组织起来,自由地地发布对公司的意见,不断地反抗公司的各种新旧遮蔽手段。但这一切努力并未改善公司的德性,否则我们怎么解释美国的次贷危机呢?美国次贷危机恰恰说明公司是封闭和遮蔽的高手。所谓“赤裸的公司”只是泰普斯科特的一厢情愿。在书中,他所定义的透明化就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影响其利益的事项能够得到必要的信息”。简单地说,“透明化”就是要求企业关心利益相关者。说白了,“透明化”不过“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包装而已,其意义充其量是再次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在环境:信息环境变得越来越开放,与其被动曝光,不如主动地透明。为了鼓励和引导公司变得透明赤裸,唐·泰普斯科特还以“新竞争力”作为诱饵。显然,这样的游说理由并不是一种新的德性主张,其本质是强化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很难形成对资本主义本性的有效约束。正因为公司社会责任这套游说理由的软弱无力,我们看到越来越的公司变成“公司病人”。《公司:对权力和利润的病态追逐》一书的作者,乔尔·巴肯(Joel Bakan)根据《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标准,对各大企业进行人格检查,其结果是公司的人格异常:精神变态。根据其临床诊断,主要由于“惟利是图、剥削成性”,“公司”患有漠视他人感受、人际关系不能持久、为自我利益而持续诈欺、罪恶感等心理疾病;病情进一步恶化的话,将危及整个地球生态、人类健康和社会形态,并将导致它自身的崩溃。华尔街每次在遇到危机之后,总是要装模作样地进行道德清算。但这种清算除了部分应运而生的法律,并无多少有价值的遗产。遗憾地是,这些法律无益于改善资本主义的德性。追根溯源,资本主义德性的丧失源自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和韦伦·桑巴特所说的“贪婪攫取性”——只剩下了一个:贪婪攫取性,新教伦理的宗教冲动力被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耗尽了能量。思想、文化和艺术中的主潮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未能取代宗教,完成对社会的维系和聚敛,填补宗教冲动力消散之后的巨大精神空白。世界万物不再神秘和神圣,整个社会变得高度离散,发展、创新与变革成为新的唯一信仰,但并不能为人们提供工作和生活的终极意义。在这种道德虚无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沼中,公司不再重视致富的手段,盲目畸进,丧失德性。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里,我们能否找回失落的公司德性呢?韦伯对此表示无能为力。他曾经悲观地说,对现代人而言,资本主义像牢不可破的“铁笼”一样,紧紧桎梏住人类的命运,直至烧尽最后一吨煤炭,方才罢休。今天公司已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新教堂,牢牢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和命运。对这样的命运人们心有不甘,反抗资本主义铁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左派曾经风云一时,而现在归于沉默。丹尼尔·贝尔曾经在1976年说:“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看来对于灾祸就根本缺乏道德和心理上的准备。” 斯言极是,我们现在正在承担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后果。如果我们无法找回失落的公司德性,唐·泰普斯科特所谈的企业变革就是一种奢望,一种弥天大谎。《赤裸的公司:透明化时代将如何推进企业变革》(美)唐·泰普斯科特 戴维·蒂科尔 著 蒋旭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6月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