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101092585
作者:梁晓声
页数:26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儿子·母亲·公仆·水 在福建省东山县,曾听人讲到这样一件事。——当年,谷文昌们初登岛时,岛上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沙患严重,草木不生,而且极其缺水,一遭旱灾,十井九枯。水之宝贵,如同西部水源稀少之地。 那种情况下,即使某井未干,井水也浅得可怜。可怜到什么程度呢?以分米厘米言之,非夸张也。 这么浅的水,又如何汲得上来呢? 办法自然是有的。 便是——用一条长长的绳索,将小孩子坠下井去。孩子须在井上脱了鞋,以免鞋将浅浅的水层踩脏了。孩子被坠下时,还须怀抱一个瓷罐,内放小饭勺一只。孩子的小脚丫一着井底,便蹲下身去,用小勺一勺一勺地往罐里装水。对于孩子,那意味着一项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仿佛汤锅里注油,要以很大的耐心和使命感来完成,急不得的。急也没用。罐里的水满了,便被吊上去。由守在井口的大人,倒在盆里或桶里。每每吊上几罐水去以后,井水被淘干了。孩子就得耐心地等着水再慢慢浮现一层。孩子只能蹲着,或站着,等。那时,守在井口的大人,也只能更加耐心地等。如此这般,吊上去的水差不多够一家人做饭和喝的了,总需一个来小时,或更长的时间。而孩子那一双赤着的小脚丫,是没法儿始终不踩在冰凉的井底的。水干了,踩着的是冰凉的井泥。水又慢慢渗出一层来,那小脚丫便在冰凉的井水里浸泡着。而有时,井口等水的大人们会排起长队来;那就需有几个孩子也排在井边,轮番被坠下井去。从井里被用绳索扯上来的那个孩子,他解开绳子,一转身就会朝有沙子的地方跑去。朝阳地方的沙子毕竟是温暖的,孩子一跑到那儿,就一屁股坐下去,将两只蹲麻了而且被冰凉的井水渗红了的小脚丫快速地埋入温暖的沙中…… 有一户人家的房屋,盖在离别人家的房屋挺远的地方。这一户人家的屋后有一口井。某年大旱,那口井很侥幸地将干未干。孩子的父亲到外地打工去了,只有母亲和孩子留守家中。母亲别无他法,不得不天天将自己六岁的儿子坠下井去弄水。一日傍晚,孩子在井下灌水,母亲却由于又饥又渴,还病着,发着烧,竟一头栽倒井旁,昏了过去。孩子在井下上不来,只有喊,只有哭。喊也罢,哭也罢,却没人听到。天渐渐黑了,孩子既不喊也不哭了,因为他的嗓子已喊哑了,他的眼里已哭不出泪来了。后半夜,母亲被冷风吹醒了,这才急忙将孩子拽上来——孩子浑身傈抖不止,连话都说不出来了。然而,却紧紧地搂抱着罐子。罐子里,盛着满满的水…… 后来那孩子的双腿,永远也站不直了。 当年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也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对县长发了一个毒誓:“如果我们县委不能率领东山百姓治除沙患,不能让东山的老百姓不再为一个水字发愁,那么就让我哪天被沙丘活埋了吧!” 当然,他并没有被沙丘活埋。 因为他在任县委书记的十四年间,任劳任怨,百折不挠,制伏了东山县的沙患,也为东山县的百姓彻底解决了用水难题…… 我听罢,始而震动,继而感动。 何谓公仆? 公仆者,爱百姓如爱父母者也。 倘有此情怀,皆大公仆也;然这等“情怀”,不会是天生的啊!前提是对百姓的疾苦,耳能听到,眼能看到。听到了,看到了,还要心疼。谷文昌是农民出身,在河南某地任区委书记时,便天天与百姓们发生着亲密的接触,将为人民服务,视作己任。恤民之情,在他是一件自然而然之事,无须别人教导,故他到了东山当了县委书记以后,凡十四年间,公仆本色,一日也不曾改变过。这是与现在的某些官员很不同的。现在的某些官员,往往一天也没有与百姓的生活打成一片过,仅靠走通了“上层路线”,平步青云就成了“公仆”了。“公仆”倒是越做越大,离百姓们却是越来越远,最后远到老百姓想见他们一面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些个“公仆”,有耳,那耳也只剩下了一个功能——专听上峰旨意和官场动向;有眼,那眼也不再看得到别的,仅见上峰的脸色如何和官场的晋升诀窍而已。对于百姓之疾苦,自己有眼视而不见,自己有耳听而不闻,彻底麻木,心冷如石,如铁,连一点儿一般人的恻隐最终都丧失了。别人的耳听到了,别人的眼看到了,告知他们;他们往往陡然变色,心特烦…… 在某大学,当我将孩子、母亲、公仆和水的一段往事讲给学子们听后,台下有一名女生忽然哭了。 人皆讶然。 我问她为什么哭?

前言

这是我在中华书局出的第一本书。    此前,我为中华书局所出的书写过短评、推荐语。记忆中,似乎还写过一篇序的。我担任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评委时,也曾为中华书局的获奖图书投过赞成票。    现在,中华书局也将出版我的书了。对于自己的书之出版,我竟已有些麻木。好比卖包子的,尽管一如既往做得认真,却早就没了起初的成就感——不论什么事,只要是与人生切近的事,起初做来倘获认同,便总是多少会有点儿成就感的。久之则淡漠。    而我又确实有几分高兴。    “中华书局”——我格外喜欢这四个字,当然也就乐见这四个字印在我的书上。    比之于“出版社”,我觉得“书局”二字将与书的关系体现得更直接,且有种古色古香的意味。“书局”也使我联想到“坊间”二字。在我看来,“坊间”是中国文人从前的民间——区别于民间,贴近着民间,影响着民间。有“坊间”的年代挺令我这种人怀想的。对于中国而言,“书局”不啻是“坊间”的名号遗产。“中华书局”乃是中国唯一的那一种遗产。一想到那时的“华”字与“书”字都是繁体的,尤觉古色古香了。    “书局”二字还使我联想到“书的局面”。这自然非是“书局”的原意,只不过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    那么,“中华书局”四字,每使我这种写书的人清醒,似乎对我能起到告诫的作用——你的写作,客观上介人了“中华”之“书的局面”,切莫等同于跻身“酒局”、“饭局”、“赌局”、“设局”;当好自为之,好自为之!    没有任何“出版社”能使我产生如上一些联想。书之出版何以要由“社”来进行,这是我困惑久矣的事。不知为什么,“社”总是使我联想到“社来社去”四个字,不是多有书香气的一种联想。    以后好了,我也有一本,不,将有两本由古色古香的“中华书局”出版的书了,这能重新唤起我对书香气的敬意,我实在也“社来”、“社去”得太久了,故便麻木。    我想,我要将“中华书局”四字用毛笔大大地写了,贴在墙上,使自己可经常看到,并经常自我告诫——切莫等同于跻身“酒局”、“饭局”、“赌局”、“设局”,而是介入了“中华”之“书的局面”,当好自为之,好自为之!……

名人推荐

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部是契诃夫火的传统,而梁晓声是个例外,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路文彬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节场,始终禀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着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而用心灵发展出的智慧,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则是作家应物的本事。梁晓声有他那一代的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是尤为要致以敬谢的,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新周刊》主笔胡赳赳 我深为梁晓声的骨气和血性而感染……在为梁晓声不泯灭的良心叫好的同时,也不由使我为之一震:原来中国有血性的好人还没死绝! ——经济学家巴俊宇

媒体关注与评论

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都是契诃夫的传统,而梁晓声是个例外,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教授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禀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着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者。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吴义勤教授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而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则是作家应物的本事。梁晓声有他那一代的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是尤为要致以敬谢的,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生活中的梁晓声或许是个乡愿,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力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    ——《南方人物周刊》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陷于理想主义的狂热当中,那实在是太天真了,但是如果在一个民族当中,完全找不到理想主义的痕迹,那又实在是太堕落了,所以我想在今天我们这样一个商业社会当中,我们身边还会有像梁晓声先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是我们所有年轻人的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凤凰卫视· 世纪大讲堂》    我深为梁晓声的骨气和血性而感染……在为梁晓声不泯灭的良心叫好的同时,也不由使我为之一震:原来中国有血性的好人还没死绝!!    ——经济学家 巴俊宇

内容概要

梁晓声,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一位红卫兵的自白》《年轮》《浮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创作了小说、散文、杂文等一千六百余万字。

书籍目录

自序    从“中华书局”想到的
I.公民的底线
( 阳光底下,农村人,城市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儿子•母亲•公仆和水
贫富论
中国文化需要补课吗
文明的尺度
百年文化的表情
中国档案制度质疑
纸篓该由谁倒
看自行车的女人
关于“事实”的杂感
世无大国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仅仅谴责是不够的
问官问法
时间即上帝
巴金的启示

Ⅱ. 人性的质地
(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
少年初识悔滋味
皇帝文化“化”了什么?
羞于说真话
关于良心之断想
关于“跑官”
站直了,不容易
论敬畏
清名
关于张澜
沉思鲁迅
未死的沙威
老驼的喘息

Ⅲ.被撕裂的中国
(中国已经有必要有能力多少关怀一下穷人的生存状况和命运了,再拖延下去就不是回子事了。此国家大理也,符合社会之仁性也。)
我看我们这一代
关于农民的“真理”
低消费,也潇洒
叹北方
万千说法
医生的位置
在西线的列车上
那年的北影电影制片厂
中国中产阶级,注定艰难
副刊的面孔
城市化进程化什么?
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
培养一个贵族是容易的
当“交管”撞上“人文”
三份提案

附录:
文化与和谐社会
——凤凰卫视第220期《世纪大讲堂》演讲稿

编辑推荐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是二十年思考结晶,超值收藏:著名作家梁晓声思想随笔精选,收录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 文学界“异数”,大人文情怀:梁晓声是文学界的“异数”,他的文字兼具作家、思想者、民生问题观察员三个维度,质朴,淡泊,犀利!梁晓声是中国少数敢说真话的作家之一;作为政协委员,他为百姓疾苦拍过桌子。他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为平民代言,思考国家责任,呼唤社会良知,让读者看清社会真相! 附赠精致纪念书签:最深刻、纯粹的思想随笔,随书赠送精致纪念书签一枚,精彩不容错过!

作者简介

【关于中国,关于社会,梁晓声二十年思考结晶。作家龙应台隆重推荐!附赠精致书签! 】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本书特色】
☆ 二十年思考结晶,超值收藏:著名作家梁晓声思想随笔精选,收录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

☆文学界“异数”,大人文情怀:梁晓声是文学界的“异数”,他的文字兼具作家、思想者、民生问题观察员三个维度,质朴,淡泊,犀利!梁晓声是中国少数敢说真话的作家之一;作为政协委员,他为百姓疾苦拍过桌子。他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为平民代言,思考国家责任,呼唤社会良知,让读者看清社会真相!
☆ 附赠精致纪念书签:最深刻、纯粹的思想随笔,随书赠送精致纪念书签一枚,精彩不容错过!
【评论推荐】
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作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 龙应台
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
——评论家、文化学者 张颐武教授
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都是契诃夫的传统,而梁晓声是个例外,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教授
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禀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着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者。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吴义勤教授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而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则是作家应物的本事。梁晓声有他那一代的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是尤为要致以敬谢的,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
——《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生活中的梁晓声或许是个乡愿,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力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
——《南方人物周刊》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陷于理想主义的狂热当中,那实在是太天真了,但是如果在一个民族当中,完全找不到理想主义的痕迹,那又实在是太堕落了,所以我想在今天我们这样一个商业社会当中,我们身边还会有像梁晓声先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是我们所有年轻人的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凤凰卫视• 世纪大讲堂》
我深为梁晓声的骨气和血性而感染……在为梁晓声不泯灭的良心叫好的同时,也不由使我为之一震:原来中国有血性的好人还没死绝!!
——经济学家 巴俊宇
喜欢梁晓声的思考,很深刻。从他的角度解读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很多思想给人启发。
——普通读者 好运08


 中国人,你缺了什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中国越来越强大了,特别是对于90-95后来说,我非常对生在这样的时代心存感激,难以想象我以前的年代有多少人没有钱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在农村更能看到因为教育改变人生的案例:差不多一类人,一个复读了以后在大城市生根,可以享受更好的卫生,医疗,教育,娱乐。另一个缺却依旧在农村为了生存挣扎,贫困夫妻百事衰,在农村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一辈子就这样子了。中国人正在变强变大,更是更是变得唯利是图,为了物质的享受(我自己也要检讨),很害怕中国的成功不能持续,中华民族的复兴失败的话是所有人的责任,是所有人应该承担的追责。有空好好读这本书吧,第一次读的话蛮有意思的。
  •     1.梁的文笔总是很犀利、很批判、但不愤怒很平静;2.中国人的良心、中国人对人的尊重精神、中国人的奉献精神、中国人换位思考的能力,是不是还在;3.那些劣质的贵族、那些入锅的牛羊、南瓜换了宝马、换了汤药没有换,总是有些人那么的急功尽力,你又有什么办法;4.想想这几年后悔的那两件事,除了不敢强硬,是不是水平还不够,看看人梁的语言,那一句是强硬的,那一句又不是那么强硬,打铁还得自身硬,有时候睿智不是靠手里有多大的权力、不是靠有多少钱,而是靠你对着件事有多了解,而且多么坚定的把他拖向你认为对的方向,而且就能够拖向那个方向;5.一个大国,要成为一个强国,我们还缺了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太琐碎,是随笔还是杂文啊?有点混乱
  •     喜欢梁晓声的书,内容还很多,适合高一的孩子看。
  •     平实质朴,洞穿一些社会现状
  •     看前半分 只觉这是本好书 作者姿态放得很低 以小见大 细致入微 急忙荐给友人。后半部分,作者格局一展开,就变得很烂。建议只读前1/3 。
  •     写小说可以,写随笔不行,没什么思想,不过总体态度还是比较有骨气的。
  •     梁晓声是个诚恳得有些粗粝的作家。前面几篇写写身边的人和事,倒有些以小见大的作用,后面越写越大,也越写越不好看了。
  •     书刚到,“中华书局”
  •     看梁的第三本书
  •     没看完,看不下去,觉得这不是自己能改变的。
  •     所谈甚广。。。感觉挺无聊的…坚持才读完。
  •     知识分子就应该像这样思考问题
  •     内容好,书也很完好。
  •     麻痹的买这书后悔了,恶心程度跟余含泪不分伯仲。
  •     思想性较差,文笔较差。
  •     前些年看来还能令我思考,而今回想不过尔尔。
  •     书的质量和内容都非常不错
  •     已经说出了他看到的问题,只不过不够犀利。
  •     但凭一批穷人的命运的改变,永远比几个富人的产生更值得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欣喜便直回了书钱
  •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梁晓声这样的人,思想偏激片面,缺乏专业知识,到处乱喷,自以为懂得13多亿中国人似的
  •     包月看的电子书,内容比较少,有些之前的作品集里看过。梁同学生活很质朴,淡泊,但是对社会现象的评论绝不含糊!
  •     我觉得评分有点对不起这本书
  •     印刷比较好,纸张也可以
  •     质量很好的!帮朋友代买的1
  •     大部分文字平淡
  •     是时候该沉下来认真思考了,看看自己到底是缺什么,缺什么就得补什么,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     思考很重要。
  •     买了放着有一年,今儿无意中拿起来看,前两篇文章倒是不错,有故事,有共鸣,但是后面梁的一些思想我并不苟同,比如说,他说仕途无非是为了官服,美女伺候,为了钱,可是有的人因为考仕途为的是百姓,那是一种权利,只有那种权利才能帮助百姓。后面的都是揭露一些名人的思想,然后互相抨击,再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感觉头不头,尾不尾,没有共鸣感,实在看不下去。。。。
  •     有诚意没深度
  •     梁先生的文章很犀利,但有些看的不是很懂,可能跟个人的见识有关吧
  •     很平静的语言 很深刻的反思
  •     《看自行车的女人》 。
  •     文字有一点点艰涩 不过读起来 还是有一定味道的。觉得不足的是 很简单的道理 好像有时候过于绕圈 读者读起来不费力都难。
  •     这本书比较不错,个人认为还可以
  •     感觉不错,很久之前就想买了,这次发来了,还没看,不过看封面就很喜欢。
  •     其中不乏眼前一亮的文章,但总体而言魅力其实也不是很大,可以一读,但是否精读,要看个人
  •     我爸看书居然还有批注。。。
  •     好书
  •     不是我的口味。
  •     有热血,有思想才能写出这样的一些篇章,中国人缺少很多东西,但是也正在一点点获得,成长缓慢不足惧,就怕止步不前。
  •     随着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多,我们似乎已没有以往的纯真和善良,不知不觉会被周围这个社会所影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吗?这是一本劝人为善的书,当代中国人需要这样一本书!
  •     读了很久没读完,语言没太大吸引力。说的理儿到是那个理儿,敢想敢说,可文笔不算太好,浅而且糙,还有故作高深的感觉。我觉得梁老师讲课是错不了的,奈何文字不如语言灵巧。 有几章有些事梁先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有时候我也怀疑那个疯狂的年代,一直想真正了解它是怎么让中国变成这样的。
  •     还好
  •     写得比较浅,由于体制的限制吧。
  •     我很喜欢梁晓声的书
  •     文章都是自己抄自己的。。
  •     喜欢这句话,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国和连机械化都未能普及的农村中国,这是一个撕裂的中国。
  •     梁的文,始终有一种悲悯的人文关怀,暂且不论文笔怎么样,但就内容来说,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温情。
  •     独特的思考,心怀天下的情怀,他带领我们用不同的视角认识这个世界。
  •     不喜欢
  •     杂文集?
  •     不太喜欢他的笔调,可能是看现在的作家看多了,看他这种半文半白的笔调一时还不能习惯。作为一个杂文集,我觉得写得很不错,有很多地方很有共鸣。
  •     非常棒 虽然内容还没看
  •     讲中国社会,更多的是良心的问题
  •     此书可见梁晓声先生的敏感、细腻及其人文情怀。但此书的文字太过草草。封底上路文彬教授写了这一句话“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都是契诃夫的传统。而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读完此话,心有。。。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