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7-10-2
ISBN:9789861733036
作者:史景遷
页数:421页

内容概要

1936 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著作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婦人王氏之死》等。許倬雲形容史景遷:給他一本電話簿,他可以從第一頁的人名開始編故事,編到最後一個人名。從許教授的比喻中,不難了解史景遷說故事的功力是如何高超。而這種說故事的能力,乃是成為優秀史學家的必要條件之一,也往往是一種天分,而史景遷就有這種本事,能埋首在故紙堆裡細心排比資料,但也能跳脫到宏觀的角度,從世界的大格局來觀照中國歷史,兼顧考證、敘述、分析、綜合與理論各個層面。

作者简介

每個人都可獨力打造專屬自己的記憶之宮。
你走進了一棟房子。
房子相當寬敞,但又沒有大到顯得空洞。房子裡的光線很充足,但又剛好不致於全無幽暗。所以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棟房子的四角,各有一番光景。
東南角,有兩個人。一個高大壯碩的勇士手裡舉著一把長戈,作勢要攻擊。另一人則握著他的手腕制止他。
東北角,則是一個女人。很像畫裡的西夏回回女子的打扮。
西北角,有一個農夫。正在拿著鐮刀在割稻。
西南角,則是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孩子在戲耍。
1582 年,耶穌會神父利瑪竇,為了把天主的福音傳到東方,來到澳門,次年進入廣東。那個年代洋人要想進入中國取得定居、傳教的資格,艱難非常。利瑪竇為了入鄉隨俗,結交知識份子與官府,融入中國社會,使盡了辦法。早期他為了方便中國人理解與接納,不惜身披袈裟,以「番僧」的面貌出現,後來則改留髮蓄鬚,儒巾儒服,以更為中國人所接受的儒者而活動。
利瑪竇終於歷盡艱險,得以從廣東逐步往內陸轉進,最後定居北京,在中國前後居住27年而去世,完成他的使命與心願。他所憑藉結交中國社會各界的,除了從西方帶來的一些新奇事物(如西洋鏡、鐘錶)之外,就是各種知識。(尤其天文、數學與地圖。利瑪竇引入中國的世界地圖,讓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唯一中心的中國人大開眼界。)除此之外,利瑪竇還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幫他快速學習中國文字,進而與中國社會溝通,並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國人看一個洋人竟然可以讀中國書,已經夠神奇了,看他表演過目不忘的功夫就更覺不可思議。(利瑪竇可以匆匆看一眼四五百個字,就倒背如流。)於是利瑪竇乾脆寫了一本書來說明自己獨特的方法,送給他的中國朋友。
這本書就是《西國記法》。前面所說的走進那棟房子看到的四個角落的光景,則是利瑪竇在書中敘述他如何以空間結合心像來記憶中國文字的方法。
東南角,舉著長「戈」的勇士有人制「止」他,那是「武」。
東北角,「西」夏回回「女」子,那是「要」。
西北角,農夫拿著鐮刀(?)在割稻(禾),那是「利」。
西南角,「女」人抱著孩「子」在戲耍,那是「好」。
因此這樣一個空間裡的影像,讓他記住了「武要利好」四個字。
在《記法》這本書裡,利瑪竇還舉例說明如何以影像記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方法。
在《利瑪竇的記憶之宮》裡,史景遷以利瑪竇《記法》中四個記憶意象:武要利好,以及三幅宗教圖畫:使徒在波濤中掙扎、去以瑪杵斯的途中、所多瑪的人們為綱,介紹利瑪竇的生平行蹟,並旁及同一時期東西方的政治、宗教、經濟與國際情勢。如「武士」下介紹的是國際戰爭,包括西方的宗教戰爭與中日朝鮮之戰對利瑪竇生存環境的影響,「波濤間的使徒」則介紹當時船旅的危險、耶穌會士乘船越洋,在印度、中國、日本等東方地區佈道時遭遇的恐怖與艱辛。
本書描寫探討的背景,主要以利瑪竇出生(西元1552年)前二、三十年展開的宗教改革與新舊教對立、歐洲各國間不斷發生的戰爭為起點,特別是利瑪竇抵達中國(西元 1583年)後東西方圍繞著宗教所發生的種種,直至利瑪竇逝世後數年為止。這段期間,也正是明神宗在位時期,明帝國面對內政腐敗、對倭寇的恐懼與中日朝鮮戰爭等紛至沓來的問題而無力收拾。
透過史景遷以無數條細微如絲的東西方史料,一棟置放了利瑪竇的傳教生涯,及其大時代的東西方事件交錯所建構的華麗宮殿跳躍然紙上。
=============================================
:::目錄:::
致謝
第一章 記憶之宮的建立
第二章 第一個記憶形象:武士
第三章 第一幅插圖:使徒在波濤中掙扎
第四章 第二個記憶形象:回回
第五章 第二幅插圖:去以馬忤斯的途中
第六章 第三個記憶形象:獲利與豐收
第七章 第三幅插圖:所多瑪的人們
第八章 第四個記憶形象:第四幅插圖
第九章 記憶之宮的秘密
利瑪竇:大事年表
縮略語
參考書目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近才注意到史景迁。此前看到杨念群批判中国当代史学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a41600100096r.html)。鉴于“当今中国史学完全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中国当今史学完全丧失了想像力”、“中国当今史学像个鹦鹉学舌的理论秀艺人”这三大罪状,杨呼吁给中国史学来点“感觉”。其实,要说史学的“讲故事”和“想像力”,恐怕无出史景迁其右者,奇怪的是,杨并没提到史景迁。我是在书店偶然看到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的史景迁作品系列的。那些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翻看之下,大呼过瘾。“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很有点像博尔赫斯的小说,而“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读来如同苏童的小说《我的帝王生涯》,当然,还可与钟鸣的小说《春秋来信》相参照。史书也可这样写吗?真是叹为观止。余英时认为史景迁的史著有以下特点:第一、他的作品具体而微地展示出一个时代的性格和精神。第二、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和其中人物的言行,其真实性无不建立在充足的文献根据之上。第三、通过对史料的精心取捨和安排,他用小说家的巧妙手段,说出整个故事的真相,读来津津有味。第四、在他的叙事中,用墨或浓或澹,或隐或显,一切都遵守着适当的章法。第五、在人物描写方面,幅度的大小或轻重并不以他们的身分或地位之高下为标准,而是看相对于阐明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一般人性而言,他们究竟可以发挥多少作用。第六、对于人物的处理,他并不仅仅止于外在的描写,而是让读者对他们有亲切的认识,有如曾接晤过其人一样。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杨念群所倡导的史学的“感觉主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a41600100099d.html)。总的看来,似乎就是“心态史”的路子。要谈“感觉主义”,恐怕陈寅恪早就谈过了,而且对“感觉主义”的另一个极端“穿凿傅会”有所警惕——“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否则数千年前之陈言旧说,与今日之情势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然若加以联贯综合之搜集及统系条理之整理,则著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今日之墨学者,任何古书古字,绝无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博者能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国号称整理国故之普通状况,诚可为长叹息者也。”“感觉主义”,作为一种口号,一种标榜当然容易,但是如何落实到历史书写当中,恐怕还需很多努力。而且在意识形态的干预下,历史的“真实”都很难保证,来点“感觉”又何如呢。进一步说,历史如何书写只是“表”,历史学家个人才是“里”。人都没有“感觉”了,又如何写出有“感觉”的历史来呢?历史写作,某种意义上,和文学写作没有什么两样。历史写作固然有知识学上的范例,但史家自身的“感觉”、情怀却是无法复制的。历史著作之优劣拼到最后,实际上就是拼史家个人修养之高低了。在一个史学传统不断被打断、支离破碎的艰难处境下,强调历史理解的个人性也就更为重要了。陈寅恪便是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当时还以为是专门讲房间法的,看了才知道本书更多的是在讲述利玛窦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历史背景。喜欢历史的人可以看看。
  •     本以为是记忆宫殿方法,结果还是自传
  •     只讲了方法,实践上太少
  •     这样..这个能力是“相对”天生的。以前听说过脑积水患者康复后拥有图象记忆能力的可能性较大,不过未得证实。不过在我看来,至于在未发展出这一神奇能力上,必定是有其在性选择方面的意义,打个趣,毕竟太多学术咖会把这个世界bomb掉嘛~
  •     看的电子版,都是在介绍利玛窦在清朝的历史事件 跟记忆宫殿的联系不大
  •     虽然废话有点多。。。
  •     史景迁 故事大王
  •     书是教人记汉字的,对我们用处不大。但是,利玛窦真牛逼。三星都是给他的。
  •     读不下去
  •     有一定的启发
  •     利瑪竇講的很多,記憶法沒講多少~
  •     不仅是记忆术,更是利玛窦的历史见闻。
  •     看起来不是很真实……
  •     武利回好…一种新的理解记忆方式。"通向地狱的下坡路容易走。黑色的狄斯的门日夜大开。还得顺原路返回高高的天国,有困难,也有辛劳"
  •     在一部标有本故事纯属虚构的tvb电视剧里看到介绍这种记忆方法,没想到真的有,只可惜这本书翻译的好像不怎么样。
  •     什么都救不了我了
  •     介绍了利玛窦生平生活中的种种侧面
  •     记忆宫殿
  •     读心侦探后遗症,与其说是记忆法,不如说看着那些图片有点儿像巫术。
  •     对方法的描述太有限。
  •     比照老王……
  •     废话连篇累牍
  •     史景迁
  •     利玛窦传记
  •     一本神叨叨的书。过目不忘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也不需要搞得那么玄乎。我同意空间记忆这个观点,但是空间记忆并不是凭空造成,而是依据事物的本性,找到它在逻辑中的位置。记得《如何谈论你没读过的书》第一章就说,你知道一本书在思想体系中的位置,就能对之高谈阔论。归根到底,过目不忘不是真正的记忆,而是温故知新,找到新知识的合理性。
  •     因为大神史景遷最近来华访问讲学,又因为要参加关于他的读书会,抱佛脚似的把这本书囫囵读完,确实像大家所说不是那么容易看进去,即使看进去了也不是那么容易读懂.我感觉史大神想要尝试一种不太一样的写法去重现历史,或者不如说去重现利瑪竇一生中的无数片断.既然是片断就很散,并且采用非编年体的方式去组织的话就更加觉得无从把握.也有人说这本书翻译得并不好,看来得去找原文来看看了.
  •     原本以为是教授学习记忆宫殿的方法,看了之后才发现不是。。。。更多的是史学或利玛窦的个人研究及介绍~
  •     虽然是本不错的传记……可是怎么建立记忆之宫好像没细说啊……
  •     其实我读的是《西国记法》,利玛窦写的。简直不敢想象,此文竟为外国人所作。双音相切,死活相依法,倒是以前在别的记忆法书籍中未曾见过。不过因明代不曾引进罗马数字,所以数字编码㑼显笨拙。远远比这本书好。
  •     额……虽然很好用,但是语言有点纠结
  •     當是文學作品來看是不錯的。
  •     没看完,但是觉的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