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校•社会

出版日期:2014-12-31
ISBN:9787562486557
作者:[美] 萨德克,[美]齐托曼
页数:387页

内容概要

大卫•萨德克(David Miller Sadker)
萨德克博士曾在初中、高中、大学任教,在华盛顿美国大学担任教授已有30余年。他和已故的妻子迈拉因研究“性别在学校中的影响”在全美享有声誉。萨德克博士曾先后在纽约城市学院、哈佛大学、曼彻斯彻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撰写了多部专著,并在专业和大众期刊、杂志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被报刊杂志刊登转载;他也被地方及国家电视、广播节目邀请,做客电视脱口秀等节目。萨德克夫妇曾因教育研究、关注女大学生教育等贡献,荣获美国教育界多个奖项。
卡伦•齐托曼(Karen R. Zittleman)
齐托曼博士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她曾在中小学任教,在美国大学任教于依据妇女平等教育法案而设置的在线网络课堂。她所撰写的关于性别、第九法案及教师教育等相关文章,在专业期刊上多次公开发表;创建了多个关于公平教育的网站;她的著作为促进数学和科学教学的公平提供了指导。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基础、教师培养和教育反思领域。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教师和学生
第一章
作为教师的你
教师喜欢教学吗?
专业化的十字路口
从师范学校到持有资格证的教师
今天的教师是如何准备的
对教师教育的看法
城市教育的传奇
各种教育组织
全美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合会
专业协会和其他资源
美国的教育真的比我们想象的好吗?
第二章
不同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
性别是一种影响学习风格的因素吗?
性别泛化和性别刻板印象
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学生
性别话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多元智力
教学技术
评估
情商
特殊的学习者
天才儿童
特殊教育
辅助技术
第三章
多样性的学生
学生的多样性
有失公平
给种族歧视标价
关于“为什么有些人能成功而有些人不能”的理论
“大熔炉”已经融化
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模式
双语教育的争论
双语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的争论
多元文化教育方式
文化回应性教学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威胁
泛化理论
今天的课堂
面对你的七年级
多样性的财富
教学技巧
我们是一家人
第四章
学生的校园和家庭生活
纪律、惯例和规范
“快来取走你的新课本!”——教师的角度
“快来取走你的新课本!”——学生的角度
课堂耽误和社交娱乐
按时间办事
教师作为监督者
关于分轨制
小学教育阶段同伴群体的作用
特约专栏:种族主义的困扰
青少年社会
初中:一个性别分明的世界
高中:和社交地位相关的课程
社会对学校的挑战
家庭模式
赚钱与子女养育
挂钥匙的小孩
离婚
美国新家庭
贫困
隐藏性的美国:无家可归
孩子们:希望还是危机?
辍学
性行为和青少年早孕
各种滥用:酗酒、毒品和抽烟
肥胖与饮食不规律
青少年自杀问题
恃强凌弱的行为
第二部分 基础部分
第五章
多文化历史下的美国教育
克里斯托弗布兰的殖民地课堂
新英格兰殖民地教育:上帝的课堂
新国家的教育
公立学校运动
印第安部落:缺少教育的历史
未婚男女:教学中的性别障碍
中等学校运动
学校改革的努力
约翰杜威和进步注意教育
联邦政府
非裔美国人:为学习机会而斗争
拉丁美洲裔:不断扩大的学校影响
墨西哥裔美国人
波多黎各人
古巴裔美国人
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群岛人:规模的多样性
华裔美国人
菲律宾裔美国人
印度裔美国人
日本裔美国人
东南亚裔美国人
阿拉伯裔美国人:正在超越刻板印象
女性的教育:性别歧视的历史
名人纪念堂
第六章
教育哲学
寻找你自己的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的详细目录
解释你的答案
五种教育哲学观
教师中心的哲学
要素主义
永恒主义
学生中心的哲学
进步主义
社会改造主义
存在主义
教师能融合这五种哲学思想吗?
心理学对教育的影响
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西方经典哲学的三位传奇人物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伦理、政治哲学和美学
逻辑学
你的观点
第七章
美国学校的财政和管理
追随金钱:美国学校的财政
为什么教师需要关心资金从何而来?
财产税:导致学校不公平的根源
改革教育财政
罗宾汉新矢:教育的充分性
金钱重要吗?
各州筹备资金
联邦政府在教育经费筹集中的作用
学校财政的未来趋势如何
应有的义务
筛选机会
经济预算对学校财政的影响
地方筹款
陈旧的基础设施
美国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测试
法律对学校的控制
当学校委员会遭到指责时,各州对教育的影响就会增强
学校的督学和校长
学校的隐性力量
商业和学校
让学校更积极
第八章
学校中的法律和伦理道德
课堂中的法律
你的权力系数是多少?
1.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与伦理
保护你的学生
道德教育:教会学生明辨是非
课堂中的伦理道德话题

第三部分 学校和教室
第九章
学校:选择与挑战
今晚这里的会议
学校目的
目的1:传承社会知识和价值观(传递文化接力棒)
目的2:改造社会(学校作为改革的工具)
社会对学校的要求
你站在哪一边?
教育改革
社区公立学校之外的选择
择校的观点
磁石学校
公开招生
教育券
特许学校
网络学校
教育维护组织:营利学校
品牌教育:学校应该向市场开放吗?
家庭学校、家庭教师
什么因素会使学校有效
要素1:强大的领导队伍
要素2:清晰的学校任务
要素3:安全有序的环境
要素4:关注学生的进步
要素5:高期望值
有效学校研究的重要其实
五要素之外的要素
第十章
课程、标准与测试
教师工作室
显性课程
17世纪:宗教和阅读
18世纪:集中建设一个新国家
19世纪:世俗化的学生课程
20世纪初:进步教育课程
20世纪50-60年代:太空人造卫星和更苛刻的课程
20世纪60-70年代:社会关注和相关性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返回基础和标准化考试
隐性课程
课外课程
谁以及什么构筑了课程
教师
父母和社会团体
学生
管理人员
州政府
地方政府
高等院校
标准化考试
教育委员会
专业组织
特殊利益群体
出版商
联邦政府
技术革命
电脑在课堂中的用途
数字鸿沟
教科书的统治
标准化运动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测验和抗议
测试问题:标准测试行不通的七个原因
高风险测试的替代品
冲突的焦点
智能设计论VS进化论
审查和课程
文化素养还是文化帝国主义
剑齿虎课程
课程的新方向
持久的教训:一个谦虚的建议
第十一章 成为一名有效教师
教师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学业学习时间
课堂管理
教学中的循环
清晰性与学业结构
提问技巧
学生的回答
简单的反应还是有益的反馈
多样性的课堂
有效教学的模式
讲授法
合作学习
掌握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
技术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而非技术
教育技术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在掌握学习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在课堂互动中与教师反馈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在直接
有效的反思性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作者简介

本书原名 《教师、学校和社会:简明教育导论》(Teachers, Schools, and Society: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是在美国著名学者Myra P. Sadker和 David Miller Sadker 合著的教科书《教师、学校和社会》基础上,由David Miller Sadker和Karen R. Zittleman合作修订而成的一个简缩本。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活泼,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既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员了解学校教育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教师教育的专业教材,同时又可作为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专业参考书。


 教师•学校•社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泪流满面。时值我入职满三个月,领导叫我去谈话,给我打预防针,说难免遇到难处的稿子,要摆正心态。我真诚地说到,稿子看到泪流满面,她惊讶地问,什么稿子?这是我进入出版社编辑的第一本稿子,但是绝对不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感情丰富到流泪。只是我当时有种相逢恨晚的复杂情感。看到这个稿子的时候是2013年的7月,往前推10年,2003年,我考上大学,读教育系。我从来不知道大学里面有教育学这个专业,只是填报志愿的时候,看到填报志愿指南的书上,列举了教育学的介绍和培养目标。感觉甚合心意,就果断填报了。虽然整个过程短暂而简单,但是我的选择绝对不是随意的。从小我就立志从事教育行业,家人推测是我在湖南师范大学草坪照百日留念时,就埋下了伏笔。后来我就靠着两块小黑板和甘当学生的爷爷,充实了我的童年。中学时更明确了,我有一个笔记本上,每一页的页脚都写上了BSD的标记,那就是北师大的缩写。忘记介绍了,北师大一直是我的目标。此间,受高中语文老师的启发,我还一度创作我的小说,故事就是我从北师大毕业,进入某中学后开始的。总之就是说,十几年来,我是一直明确自己想当老师的,并且有一个明确的BSD。但是最终我也没有去,甚至连志愿都没有填,就是为了这个教育学专业。当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招生是没有教育学专业的。选专业时,我一个一个看,直到看到教育学的介绍,就决定选这个了,甚至因此不能读北师大,都没有怎么纠结。至今,我也没有弄清楚我的选择机制,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的选择机制。只是恍惚记得那个感觉,就是心安,觉得内心的那团麻,终于有望解开了。因为整个高中阶段,我很煎熬。高中时候的我很纠结。我很适应我们中学的教学体制,成绩不算顶尖,但肯定不让老师和父母担心,偶尔还能让他们惊喜。我却并不开心,总是会想“如果我不是这样的性格,如果我不是自己就喜欢读读写写背背,那么我该怎么在学校中生存?”每次看到同学出现什么问题,我都要想自己该怎么解决。一来二去,关于教育,我就是所谓的,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了。现在回想过去,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为了心中的苦闷,我也想到过读书,可偏差了。那会儿,我们高二的政治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竟然抱着那本教材翻来覆去看了很久。后来,我们隔壁班一个男生突然离家出走,跑到不知道什么城市转了一圈回来,带回来一本心理学概论之类的书,我竟然也小激动了很久,通过朋友关系希望借阅。我就是这么苦恼、纠结和贫瘠地度过了我的高中,大学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突然大放异彩的未来和希望。那么我就要好好放肆绽放我的梦想,我就要纵身一跃,到教育学的海洋中去,痛苦地了断我的纠结。当时我的高考成绩还不错,身边的人急切地询问我的志愿和录取情况。所有的人得知我的选择后,不是摇头叹气表示怜惜,就是劈头盖脸一阵痛骂,恨铁不成钢。幸好我的父母比较开明,他们从来都很尊重我自己的选择。我们家没有钱,但是我始终觉得,他们给我选择梦想的自由,就是一个非常昂贵的礼物。(特别是理想的职业还不善于赚钱的时候)我果然是给“未来”赋予太多重担。事实上,教育学就像是《围城》里面的戏谑,没能像我的想象一样,让我顿悟出个什么来。需要说明的是,我一直是乐观积极向上的,虽然现实给了我不少失望,但是我一直坚持着最初的梦想。我也学着去泡图书馆,试图啃经典教育名著,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跟着老师做一些有的没的文献调查。当然都是无疾而终。我做得最好的,就是去幼儿园和小学实习。然后,我就花了大量的时间泡在附属幼儿园,把一个托班跟到了大班(因为后来我读研了),还看着这个班的老师重新组合又带了一个班。这段经历让我非常明显地看到了自己的偏好,就干脆放弃了从教材和文献中寻找答案。总是看着那些虚的研究和调查,玩着排列重组的文字游戏,我真的不擅长也不喜欢。不想读万卷书,我就干脆去行万里路吧。本科和研究生的七年中,有六年我就是先后找各种机会去学校实习。除了附属幼儿园一周三次的常规活动,我还去小学实习,去辅读学校当代课老师。在武汉下着小雨的冬日,清晨6点倒车一个半小时去江岸的学校,或者晚上和另一个女老师借宿在学校的学生宿舍。学生们晚上都回家,只是在那里午睡,但是特殊儿童因为身体原因,中午尿床的几率更大。所以我们只能中午留意着,挑选两张没有尿湿的床,好温暖我们的冬夜。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我逮着个机会,冒着被人骗的危险,还出国去带了一年的特殊学生个案。就是不愿意天天守着电脑查文献,做一篇文献综述潦草毕业。虽然我现在很容易自然而然痛骂过去的自己不懂事,不多看书,不做研究,不写文章。但是,仔细回忆,那时的我,也是在努力过好每一天,不轻易浪费青春的。坚持至此,终于要有一个好结果了。我顺利毕业,通过老师的关系,也能好好到沿海地区的学校拿一个编制。偏偏此时,我需要从爱情和理想之间做出选择。此处省略很多字,我最中为了爱情放弃了专业。为了谋生,去了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做事,职业生涯规划离题十万八千里,更别谈当年的梦想了。后来家庭变故,干脆辞职回了家乡。再后来结婚生小孩。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突然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因为我这么一个和明确理想青梅竹马的人,竟然莫名其妙都辜负了理想,或者是被现实辜负。就在一切好像偏题到回不去的时候,又有了一线转机。某天,我在招聘网站看到有出版社招教育学的编辑。终于向来不为人看好的教育学,为我的求职争了光!经过出版社长达近半年的傲娇的层层考核,我回归正途了。然后,入职后的第某天,领导丢给了我一本教育学的稿子。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什么!教育学概论?一切好像回到了原点,10年前,大学的第一节课,教育学概论!我悲愤又悲喜交加地接下了我第一本稿子,然后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了。我多么希望此时此刻真的发生在10年前,在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我猜想,我那个时候读到这本书,也会流泪的吧!又或许,我安慰自己,正是因为绕了这10年的圈子,我才能有现在的心境,更能体会作者写下这段的心情。他说:在本书作者当学生的时候,很不喜欢那时所用的教科书,感觉它们枯燥乏味,并进而担心自己对将来的教学工作也会失去兴趣。尽管最终喜欢上了教学工作,但是对那些教科书还是很厌烦。希望本书与那些教科书不同,能做到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喜欢它,却并不是因为它仅仅“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因为作者所说的趣味性是很有针对性的,是教育学的趣味性,不是轻松的趣味。在我埋头整理好稿子和眼泪后,我的同事们还是会尖锐地说:“恕我对你们教育学不理解,什么概论的书我是不感兴趣的。”对,它就是一本带有专业性的图书,如果你不是对教育感兴趣,没有耐心听一个人细数当老师的种种好处和种种不好,不关心那些孩子上课交头接耳背后的缘由,这书确实不是那么有趣。但是,如果你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纠结的中学时光,或者心灵深处偶尔会被学生时代的往事触动,这书会引起你的共鸣。还有同事建议,就应该以书中某个小标题命名这本书,叫“美国的教育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吗?”以这样的冲击力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本书是规规矩矩讲的美国的教育概况。视角是批判性的,没错,但是并没有拿美国的教育哗众取宠。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教育的关切和中肯。不叫“教育概论”,也正像作者提到的那样,怕吓坏了对教育概论敬而远之的人。说是“概论”,其实只是涵盖面广,概括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每一个主题,作者是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写的。更像教育的故事,但是比故事更深刻,更有体系。译者说,你们这封面也太美国了!您听我们解释,真的只是从装帧的角度挑选的封面。正如译者所要强调的,这本书绝对不是讲讲美国而已。教育无国界,它有各个国家特色的东西,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文化的教育、老师的教育哲学、课堂管理等等这些,不都是每一个老师所关注的么?书中的人是美国的名,发生地也是美国的校,我却总能看到我的老师和自己的影子。所以这本书仅仅是做给老师看的?这个选题的策划人(也是一位教育学专业出身的编辑)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有两个职业,一个是本职工作,另一个就是教育评论员。”据说原话是“电影评论员”,但是他说:“我相信,关心教育的人,比爱看电影的人多。”对于这个回答,我不能同意更多。年少的时候,我无知无畏地追求理想;年轻的时候,勇往直前地追求爱情;现在也还不算晚地追求了一把事业。中途我不能免俗地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为什么我一直追求着真善美,但是没落得应有的好处?为了梦想,我也是拼了,但是梦想为什么总是不能实现?其实,细细回想,我追求的一切,都是得到了的。哪怕这教育概论的课,10年后,不还是回到了我这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