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動的帝國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9865842024
作者:Odd Arne Westad(文安立)
页数:448页

内容概要

文安立(Odd Arne Westad)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歷史學教授,他曾以訪問學人的身分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劍橋大學與紐約大學等校講學。著有十餘本書,包括《決定性交會:中國內戰1946-1950》、《緩和的衰落:卡特時代下的美國-蘇維埃關係》,並以《全球冷戰》一書獲得美國歷史協會(AHA)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作者現居英國劍橋。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將近七十本,包括《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蔣經國傳》、《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買通白宮》、《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秘會》等。

书籍目录

緒論 帝國
第一章 蛻變
第二章 帝國主義的崛起
第三章 中國與日本
第四章 走向共和
第五章 異邦人
第六章 出走海外
第七章 對外與對內的戰爭
第八章 共產主義
第九章 中國孑然獨立
第十章 中國與美國
第十一章 中國與亞洲
結論 現代性

作者简介

「崛起的中國會往何處去?」
乾隆之後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這250年,已給出答案。
顛覆中國近現代史,隆重問世。
英國《衛報》2012年度最佳歷史書,
作者文安立為美國歷史協會最高榮譽得主,漢學界深具洞見的傑出學者,
乾隆年間,中國曾處於全球外交的中心,國力鼎盛,海內外承平。20世紀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又站上一個新的頂峰。未來的中國它會何去何從?它重返盛世之路是暢行無阻亦或是窒礙難行?有國際關係和中國近現代史背景的文安立,他認為:中國在這從帝國轉變到現代國家的250年,其中多次的內部動亂與躁動的對外關係,已給出答案……
這段歷史要從乾隆談起。大清帝國的國力在18世紀達到鼎盛,乾隆14年(1750年),大清帝國已經鞏固了全中國的統治,並把帝國的統治範圍擴張到中亞、西藏、以及東亞沿海從朝鮮到緬甸諸小國。滿洲皇帝和前人不一樣,對於帝國的對外關係訂出規範,在外交體系中,北京處於中心地位,本區域全都明確承認大清的霸主地位。
然而巔峰無以為繼。自乾隆後期,滿清的聲望便逐漸大受傷害。文安立指出:清朝的統治者已經失去交易、妥協的天分,變得愈來愈脫離清廷之外的世界。而此後的世界,就是這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帝國艱難地尋求現代國家轉型的偉大歷程,直至今日仍然躁動不安。中國的近代史並非像國、共兩黨所簡化的那樣,是被動挨打的屈辱歷史,而是帝國更早地與資本主義現代性接觸的故事,也是帝國藉著和外部世界的互動而發生自身蛻變的歷史。
從乾隆到鄧小平,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就不斷地波動變化:日清戰爭、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中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冷戰等等,這些都使得帝國陷於各種外在和內在的不安之中,這不僅僅是處於羞辱和憎恨的情緒,也在於它被迫調整之前在世界外交事務中所確立的三個原則:正義、講究規則,以及中國中心論。
這250年的歷史是彼此有內在邏輯聯接的歷史:越南1978年攻打柬埔寨,鄧小平發動懲越作戰。鄧小平在北京,一定想到兩百年前乾隆朝的清越戰爭,以及乾隆皇帝未能贏取此役如何傷害到自己的歷史地位。1870年起的李鴻章,引領朝廷輸入西方技術,希望直到中國強大到足以自衛之前,能夠不陷入戰爭,而20 世紀30年代的蔣介石也曾面臨此種抉擇。
有些熟諳歷史的評論家認為,亞洲、或至少是東亞,正在回到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其他國家都順服接受中國的權力象徵。即使250年前的情勢與今天的情勢有相似之處,文安立也不認為會是如此。
250年來,中國已經變成蛻變成夾雜著帝國和現代性的混成社會。它的一部分向外看,尋找機會,一部分向內看,注意危險。本書預測了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可能會如何發展。它會變得像融合了不同族群並控制了鄰國的美國嗎?還是會像英國或俄羅斯一樣放棄帝國的虛名?在當代國際關係與東亞歷史中,中國對我們來說最是最重要的國家,而《躁動的帝國》這本書將有助於你深入理解這個國家的近代與未來,以及它複雜的內在動力,如何與它的周邊(如北韓、日本、越南,還有台灣)發生關連。
如何讓歷史在重演時,不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鬧劇?中國從哪裡來?又去向何方?本書將帶給我們無數的例證與啟發。


 躁動的帝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谈到中国近代史,除了传统的内部政治、经济、文化角度之外,另一个有意思的角度就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外交政策的变化。毛时代的外交政策以破坏为主,孤立本国于世界体制之外,搞意识形态以求巩固自身地位。邓时代以修复为主,积极拓展对外关系发展经济以保执政党地位。江、胡则善于中庸之道,重大国际事件图小利而无远谋,一与邻邦纠纷则挑拨民意逃避政府责任,造成今天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局面。
  •     從乾隆至今約250年的中國史,是一段令人不忍卒睹的近代史,也是打從學生時代以來,讀起這段歷史便等同感受悲情的差事,而這樣的悲情,總讓年輕的心靈想遠離歷史這學門。直到某一天,當擁有較成熟且健康的心靈,能真正面對這段歷史的如實面貌後,始發覺這歷史陰影其實隱含許多刻骨銘心的人間敘曲,從大我層面至小我層面,它讓人更透悟理解 ~ 身為族群一員,其應有的處世智慧。這一切,盡在不言中吧,我想。在社會學相關領域中,歷史這學門總能出現較多的細膩優質作品,這本書便是其中的典範了。或許,從一位傑出外籍史學家視角來解析中國史的過往與未來,會帶給我們更多的中立觀點與智性啟發。於我來說,應該是這樣的。讀近代中國史,總讓人思古幽情,緬懷起南宋文人的憂國詩情。惟宋朝畢竟還是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的時代,相較處在西風壓境下的近代中國餘韻裡,身為讀者的我們,或許悲情成分還更多了些呢。
  •     这是一本由英国著名学者所著的关于中国对于外面世界的看法,及其中国对外交往的研究著作,却与其他类似的书一样,很难在中国内地出版,即使出版亦是被删得体无完肤。《躁动的帝国:从乾隆到邓小平的中国与世界》一书,在港台已经炒得很热了,但内地知之者却甚少。我比较幸运,正好在此书中文版出版之际,去了趟台湾,在台北诚品书店闲逛时发现,当即买下带回家,细细品读。中国人对于自己所期许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而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还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中国历来以天朝自许,认为自己是文明礼义之上国,而其他皆是蛮荒未开化之地,不仅文化上远超他国,在地理上亦是中央大国,蛮夷偏居四方。因此,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其实是没有与其平等的别国的,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区别。他们自许的形象,则只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形象,一个凤飞于天龙泽于野的形象。他们对于其他蛮夷之国来说,只是展示着中央帝国的气度与风华。这是一种不对等的交往。在这种不对等中,中国人已经失去了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对于其他的种族,我们要么是接纳朝贡,要么就是征服,或者被征服,除此之外,就是让自己安居于欧亚大陆东部这块土地上。他们就像一条巨大的龙,孤独地显现于空中,懒洋洋地注视着这个他们异常熟悉的世界。因此,文安立在此书中,只探讨了乾隆之后的世界,只有在那个时候,中国才从中央大国的梦境之中苏醒,揉着惺松的睡眼,开始打量这个世界。而此时的世界,远非中国人所熟悉的世界,那些他们所瞧不上的边鄙蕞尔小国,已经来到了自己的门前。中国也就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接受自己普通国家的地位,开始尝试着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往。这种接受是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充满了抗拒与挣扎,也逐渐地尝试与适应,颇为复杂。就如文安立书名所说的那样,从乾隆到邓小平,历时二百五十年。这二百五十年,也是中国历史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其中既有帝国数千年运行机制的惯性发展,更多的则是面对远比过去纷繁复杂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形象。而这,是这个帝国从未有过的经历。最开初的相遇,这个帝国满怀骄傲,仍然想用自己已经习惯的方式,将双方的关系纳入到既有的轨道上来。然而这次却遇到了剌头儿,这些海路来到中央帝国的外国使节们,他们不是来朝贡的,他们也非像以前那样,只是从中国趸点稀罕商品回去销售的,他们来的目的让这个帝国充满了疑惑:中国应该向西方各国开放市场,大家平等做生意。当然,这极大地触怒了中国,伤害了帝国的自尊。因此,毫不犹豫地采取了传统的手法,犯我天朝之威者,虽远必诛,战争成为必然的选择。中华帝国数千年来的战争大多凯歌高奏,虽然也有失败的案例,但此次的失败却让帝国感觉到最惨。这是大刀长矛与坚船利炮的战争,这是原始与现代的战争。失败是必然的,而这种失败也是他们最难以接受的。这种失败并非如中国历史上那样,蛮族的野蛮入侵征服了中国大地,而中央帝国的文化反而征服了这些野蛮人。虽然战争失利,但我们却是心理上的胜利者。而此次的战争失败,让帝国在心理上也被彻底摧毁,那是一个从制度到技术远胜于已的帝,对于这个文明,中华帝国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这个在骄傲中沉睡的巨龙,根本不知道世界早已变化,等它刚想认识这个世界之时,就被打回了原形,打得迷失了方向。二百五十年来,这条龙只是蹒跚着脚步,眼神迷茫地看着四方,既想调整着自己融入这个世界,同时又心有不甘放不下骄傲。它躁动着,狼奔豕突,在各种的模式中摇摆,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文安立的这本《躁动的帝国》可谓洋洋大观,纵论着中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实,通读全书,他的整个叙述,只是围绕着两个词在写:躁动与帝国。认真想想,这两个词还真能概括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这两百五十年,中国一直是躁动不安,内焦外困,确属多事之秋,战争冲突不断,政体亦是多有变幻;从乾隆到邓小平时代,中国亦是一直不改帝国本色,行事方式与对外交往,只是在帝国的轨道上运行,从上层到民众,亦总是持以帝国心态。先说躁动。从马戛尔尼拒绝跪拜乾隆,所谓的康乾盛世也就结束了,成为中华帝国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自此以后,帝国即进入不安定期。先是内乱:从白莲教的叛乱到太平天国的兴盛,清帝国兴兵遣将穷于应付;然后是王朝的更迭,短短二百多年,已是换了三个朝廷;各种主义在这块土地上纵横厮杀,中国人欲求中兴与救亡,四处寻求着救国之道,相互矛盾的思想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再是外患: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帝国饱尝战败的苦果;从英法联军到八国联军,清廷更是受尽屈辱;中俄边界的系列失利,更证明了帝国已是摇摇欲坠;而日本的入侵,更是给这个帝国以致命一击。二百多年时间,民众基本未亨和平安定生活。也让民众在对外的态度上,燃起了强烈的仇外情绪。再说帝国。虽说从乾隆到邓小平,中国政权如走马灯式的更换,从帝国专制到议会式的共和国,再到社会主义共和国,将近一半的时间是没有皇帝的。实质上,从政权的运行到普遍的思维模式上,中国却一直仍是个帝国。专制从未从中国政体上离开过,如果说有点民主的雏形,也只是北洋政府那短短的十几年间。从政府到民间,依然无法摆脱帝国的思维。从统制的手段上,中央集权仍很强盛,且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对于疆域的控制,仍是倾向于武力。从乾隆时代到邓小平时代,对于皇帝或者领袖的尊崇有增无减。在民间,大一统的梦想亦是不曾一刻泯灭。因此,从乾隆以来,我们一直均是以帝国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处理对外关系的。在躁动的心态下,又未学会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仍旧以旧式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就像一条暴躁的龙,色厉内荏却又全无方向,拖着笨重的身躯,咬着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折腾,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虚弱。从强盛之时的皇恩浩荡远泽四方,到虚弱之时的紧闭国门拒绝与外界交往,这个庞大的帝国只是在两极之间游离着。上半世纪中叶之后,更是向世界关上了大门,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列为自己的敌人,变得异常的狂躁而好斗。同时,在封闭的国土之内尽情地自我折腾,让整个国民陷于躁动之中。这一切,其实皆源于对外面世界的恐惧。这种恐惧一直延续至今。在乾隆之后一百年,佩里将军率领四艘美国军舰来到日本东京湾,由此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日本对于佩里的到来,与中国的反应却大不一样。中国是以战争对抗之,而日本却打开大门接纳。中国将马戛尔尼仍视为小丑,对于鸦片战争失败至今仍觉屈辱;而日本人却认为国家打开国门避免了战争,至今还在纪念着佩里将军。两种不同的态度,导致着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曾经与日本一样,都曾将自己紧紧地封闭于太平洋的东岸。只不过中国是上国,对于蕞尔小国不屑一顾,而日本从来只是仰上国之鼻息而已。与我们相比,他们少了些骄傲,而多了份现实的考量。在与中国长期的不平等交往之中,更学会了如何与强国打交道,因此当现代文明随着舰艇而来之时,他们能够审时度势,迅速地跟上这波潮流而已。法国人佩雷菲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停滞的帝国》,写的就是本书所开始的那段时间。他认为中国在马戛尔尼来到中国之时,实际上已经停滞不前了。一个静止的文明与一个充满着活力的文明的接触,胜负自然早已注定。两个文明撞击的结果,是让这个停滞的帝国半睁开了眼睛。帝国依然延续了二百多年,只是停滞变成了躁动,但依旧迷茫。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现代化和民族主义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如何解决?不仅是我有困惑,其实,读完发现,两百五十年来中国人并没有找到好的答案。这位著名的lse国际史教授当然也没有。
  •     翻译的一般,表达方式又过于抽象,很多地方没有解释清楚。
  •     中國寫歷史,縱貫面從人物切入,例如清史從歷代皇帝治國來講,橫貫面則專注在某個觀點切入,如黄仁宇從稅務看明朝。這本書寫中國史,是從縱貫面切入,但不是從近代皇帝/領導來看,偏重在內政與外交政策。結論出中國的積弱是由於內政、而非外部因素導致(第8-9章)。最精彩的是第10章,以英國人觀點看中美關係的ups and down,以及第11章中亞關係之微妙改變。
  •     花了两周的时间读完中国近代250年的历史,除去对于国家盛衰的惊叹,更是对未来的惶恐与对现实的困惑
  •     枕边无人,必然书多。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历史家国,置身其中,个人之微渺一时一刻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     提供了另一重现代化世界史下的中国研究视角,对中国人思潮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总体的批评立足在“民族主义”之上,的确,中国之于欧美“既是模仿性的,又对它所模仿的榜样怀抱敌意”。只是批判一方如此,另一方难道就不是了吗?某些章节带着傲慢的口气在揣测,对于某些史实的描述没有文献出处,总是令人不放心的。
  •     没有吹嘘的那么好,有点自说自话和自以为是,翻译尤其不敬业,引用的文字大多为意译,不肯下功夫去找出原文。
  •     躁动这个词用的太好了!最后一章现代性写的很好
  •     一个自大的作者。中苏关系一节感觉问题尤其不少。
  •     250年的中国历史巨著,读起来十分过瘾,很多真知灼见客观而又犀利
  •     娓娓道来的历史 入情入理的剖析
  •     今年读过的历史书中最棒的!
  •     中國與日本那章,以及其他外交方面都寫得很好。
  •     视角很宏观,以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切入点很新颖并能够引发对于当今中国国际关系所收到历史的影响的思考。立场较为客观,但隐约可以感受到作为国外汉学家所能接触到的史料的局限性
  •     没有标榜的那么好 尤其是近当代史,执政党(敏感词)确实没那么合法,甚至可能有点卑鄙,但是一边倒的同情蒋就有点……仿佛一切只因为蒋运气不好……而且说到中美关系,口气仿佛是“我们USA同别的帝国主义不一样,我们殖民完全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且轰炸大使馆也一笔轻轻带过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您能客观点么?
  •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解读。兼听则明,值得一看。
  •     我觉得一个客观的写作者写作时至少应该用中性的词语,而本书明显一褒一贬带有倾向性。
  •     东京首尔或甚至台北新加坡神志清醒的年轻人,没有人会向中国大陆寻找音乐下载,观赏电影或尝试仿效。黑出翔。//最后两章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亚洲知识量最大,非常值得一看(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看的太少=。=)。至于前面从清朝到近代史甚至到文革也都是些基本观点。//外交的短板,只是政治短板的一块而已,天朝大梦醒来又要睡去,经验太少,客观也确实没啥可输出,而看着习core还在转内化,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倒是觉得担心民族主义多余了,CCP消费民族主义真是翻云覆雨的熟练,好用到根本停不下来。异见人士少就算了,看看现在公知的水平才捉急。
  •     终于看完,颇有云卷云舒波澜壮阔的感觉。总的来说,文安立此书角度新颖,叙述比较客观克制,但文法枯燥。对于了解中国清朝已降的历史,预测未来走向,此书还是值得推荐。
  •     七分
  •     总算读完全书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简直吃惊 个人选读这本书也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段历史 但没想到信息量还挺大,前半段感觉特别好,对中日关系的分析尤其精彩,但是后半段新中国成立以及中美关系部分 作者似乎流露出了白人的天然自信,趾高气扬之感时不时跳脱出史实,让人分不清他是在陈述事实 还是表达观点,外国人是有多讨厌独裁者啊……
  •     深入浅出,观点明确。和看过的基本其他外国人写中国的相比,文安立先生显然更犀利。但很多观点,个人认为很中肯。史学研究忌政治化,但又先天与政治关联,所以要写的所谓客观,真的很难。
  •     花了三小时在诚品信义店读完。立论有些弱,但大量细节和历史视角仍然非常有价值。
  •     从1840年鸦片战争叩关写起,直到2010年左右,基本罗列了期间主要历史事件及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但无甚新意。
  •     國家本身給予人民太少可以信從的東西——除了物質進步以外,而它又罕能打動人心。帝國歷史在重演時,往往就是諷刺的鬧劇。譯本措辭極好。
  •     不敢说是过去一年读过最好的书,但至少是带给我最多触动和交流的书。虽然好多观点不太苟同,更有甚者感觉对面坐了一个令人生厌的傲慢英国人,但总体来说让我明白了好多。
  •     脸面都是自己赚的
  •     很不错的一本书——虽然经济规模位于全球榜眼,但是我觉得从晚清到今天,我们的外交地位也只是从南明变成了南宋,仅此而已。
  •     西方专家眼中的中国近代史。可以做一个对比。
  •     有一些敏感的信息,整体以西方视角(美国人)看中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