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杰娅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567542420
作者:[俄]米哈伊尔·波波夫
页数:144页

内容概要

作者 米哈伊尔·波波夫,1957年2月25日生于哈尔科夫,俄罗斯散文家、诗人、政论家和评论家。先后就职于《苏联文学》杂志社、《莫斯科通报》杂志社(1990—1995年任副主编)。1999年当选莫斯科散文家创作协会主席。2004年起担任俄罗斯作家协会散文理事会主席。曾获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zui佳图书奖、舒克申奖(1992)、蒲宁奖(1997)、普拉东诺夫奖(2000)和莫斯科市政府奖(2002)。作品被翻译成中、英、法、德、阿拉伯和拉脱维亚语。
译者 李宏梅,1979年出生,2005年北京大学俄语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央编译局工作。译有《俄罗斯经典益智游戏——七个小矮人系列(4—5岁)》、《俄罗斯经典益智游戏——七个小矮人系列(3—4岁)》,并参与翻译《鲁赫纳玛II》、《全球化的边界》、《卢比扬卡文献集》、《斯大林的驱逐》、《俄罗斯政党内部规章制度汇编》等。

书籍目录

ПРЕДИСЛОВИЕ Михаил Попов
序 米哈伊尔·波波夫
伊杰娅
译后记 李宏梅

作者简介

中篇小说《伊杰娅》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米哈伊尔·波波夫为母亲撰写的一部回忆录,通过母亲的一生展现了苏联、俄罗斯社会的变迁。


 伊杰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百多页的中篇,一天读完了。感觉得到翻译有些声音,有些不能理解的句子。后来看豆瓣上确实有懂俄语的指出来,确实如此。这是儿子在上海书展买的签名本,他去参加了作者的见面会。刚想说好久没读俄罗斯有关的书,才想起来不对,最近一直在读塔可夫斯基,前阵子还看了契诃夫一个剧本。但是俄罗斯近期的书确实没读过了。有关北方邻居的新闻是满多的,但是也懒得去看,不喜欢战斗民族啊。这本书的推介也看了。儿子是作家,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和在强权专制下成长的母亲观念上不合,在母亲死后进行反思。很关照我们目前的现实,我们和父母也是话不投机,他们说的那老一套我们也总是不理会,也许更强势的把一些丑闻内幕也道听途说的搬给他们听,然后。。。话题渐少,只有嘘寒问暖了。小说就像流水账,他回忆与母亲一起生活的点滴,对和母亲交流少而愧疚。只是在我看来,他对母亲很好了呀,陪妈妈去买鞋,带她去看病,也陪她聊天。回忆了母亲起伏的一生,和中国革命下的英雄母亲们一样啊,也受到冤屈,但是不改初心。儿媳妇和婆婆关系也很好。他还能做到怎样呢?他能转变观念和母亲一样认为原来的强权政治好吗?他去谴责那个时代好吗?也只能这样了啊。篇幅也就是中篇,也没什么太深入的探讨,据说作者波波夫是文体家。但是翻译略生硬,也看不出。想起井上靖的《我的母亲手记》,更细致更能让人思考与上一代的相处呢。当然他们没有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更多日常的生活的交流。
  •     译文总体来说较为生硬,许多地方读译文能直接猜出原文。这种翻译腔或许适合(译者参与了的)《鲁赫纳玛II》这样的圣书,但却不适合这种以文体见长的回忆录。而从细节上来看,许多具体译文的把握、许多译注的关注点让人感觉译者并不能一直把握住文本的点在哪里。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硬伤,还只是我在地铁上一眼就看出有问题的,别处懒得仔细挖了。p. ii,“当基辅‘秘密赌场’种种戏剧性事件还未上演时”——竟然能把maidan事件译成“地下赌场”,译者是生活在真空胶囊里的吗?顺带一提,作为赌场的maidan也不是没有在俄罗斯文学中出现过,可见《死屋手记》和《科雷马故事》。p. 9,“战争期间,她有‘两次’在夜间穿越顿涅茨山给游击队携带某些传单”——“顿涅茨山”,当为顿涅茨河,并不存在顿涅茨山。p. 11,“每当妈妈看到电视报道的改建的监狱和劳改营”——“改建的”,перестроечные,“改革(时期)的”,同样,p. 42 “后改革时期”被误译为“后过渡时期”,译者竟然连perestroika都不知道,让人为中央编译局捏一把汗。p. 12,“喀琅施塔得起义、安东诺夫起义、集体化、纠察队、白海海峡”——“纠察队”,заградотряды,督战队;“白海海峡”,Беломор-канал,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简称白海运河。p. 15,“在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所技校,甚至农业技校总是为‘外国人’留着现成的职位”——“外国人”,"иностранец",这里并不是指真正的外国人,而是指外国语学校的毕业生,应译作“外语人”或“外国语人”。同理后文将英语老师的常见绰号англичанин(“英语人”)译成“英国人”也是不妥的。p. 20,“在一个叫丘的车站车停了。现在我明白了,那不是居民点,而是地图上的旱河,它完全是通向被晒枯的无边无际的空间。丘!!!”——“丘”,Чу,楚河 / 楚城,同时чу在俄语中也是个感叹词,意为“你听!”;“那不是居民点,而是地图上的旱河”,正确的翻译为“那不是居民点,而是钉在地图上的一声叫喊”,这是一个双关语游戏,然而译者显然没看懂后半句话,于是自己创造出了一个旱河的解释,与此同时还把它的名字翻错了。p. 26,她暗中希望“消灭”他,从他的嘴里发出宝贵的音——“消灭”,добить,这里显然不是指“消灭”,而应选择“打到,揍到(某种程度)”的义项,而后半句的动词“发出”(вырвать,拔出、夺下)既与原文有出入,也不符合汉语语法。正确的翻译是:“她暗中希望能‘敲打’他一番,把那个珍贵的音从他口中拔出来”。p. 40,“妈妈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布道是无人响应的波列西耶的呼喊”——“无人响应的波列西耶的呼喊”,глас вопиющего в Полесье,化用以赛亚书40:3 “глас вопиющего в пустыне”(“在旷野有人喊着说”)之典,并没有“无人响应”之说。此处可借用舍斯托夫论克尔凯郭尔书名的译法——“旷野呼告”,化作“波列西耶的呼告”。此外,译者注中称波列西耶为“位于白俄罗斯、乌克兰的沼泽”也是很成问题的(很可能是受了百度百科的误导),因为波列西耶是从波兰、白俄、小俄到大俄的一大片土地,地形上也不局限于沼泽。。p. 42,“科学城、大学宿舍、航空青年编辑部里思想解放、幽默机智的人们”——“航空青年编辑部”,комсомольско-молодежные редакции,当为“共青团和青年刊物的编辑部”,“航空”译法应是译者机智幽默地将“共青团”(комсомол)看成“宇宙”(космос)使然。p. 52,“丘古耶夫竟发生过枪击事件”,расстрел是“枪决”,而不是“枪击”。p. 53,从译文和注释的质量来看,可以说译者基本没有看懂这个段落。原文不贴了,直接写上正确的译文。“在空无一人的候车棚妈妈遇上了另一群被滞留的人”——妈妈和另一大群被捕的人一起落入了一个空无一人的候车棚。“当时妈妈坐了一会儿,不知道时间,大约五点左右,又一批被延误的人过来了”——当妈妈在这种可怕的不明所以状态下坐了约莫五个小时后,又赶过来另一批被捕的人。“天亮时德国人对她审讯完了,然后不得不认同她是利达,不是他们认定的那个人”——德国人就着光线把她端详了一番,然后不得不承认她与其说是他们以为的那样,更应该是伊达。名字故事的point在于,母亲伊杰娅的朋友在招呼她时叫了她的小名伊达(Ида),而伊达却又是一个常见的犹太女名,这立刻引起了德国军官的警觉(他高呼的Юде也就是德语的Jude,但译者似乎并没看出这点),后者立刻要将母亲立刻拖出去枪毙。但母亲临危不乱,用德语骗对方说自己不叫伊达,而叫莉达(莉季亚的小名),从而救了自己。所以p. 56作者会说:“在她名字的犹太涵义中不仅包含着危险,也包含着益处”,然而由于译者不明白这层关系,于是把这句话生造成了“她的名字在犹太语发音中不光有危险”云云。p. 55,“妈呀!枪管直对着眼睛”——“妈呀”,ахтунг,德语achtung,立正。“你还活着,爬到这边来”——之前还有титку, титку,乌克兰语“阿姨!阿姨!”,显然是被译者有意漏掉的。“那个人肉盾牌”——той що с чупром,乌克兰语“那个有额发的人”,“人肉盾牌”云云显然是译者想象力的产物。p. 56,“悄悄藏起来,不要白白送死”——тай, зря ён,白俄语“藏起来(?,从语境看更像语气词),他白死了”。p. 62,“关于这一切,我是从妈妈上了年纪成为十分正派而相当苏联的女人之后才开始有所知晓的,苏联的,是在‘我们没有发生性关系’的意义上说的”——“我们没有发生性关系”,"у нас секса нет",“我们没有性”,指的是揶揄homo sovieticus的名言“在苏联没有性”。p. 108,“好奇的德国人引来的‘诸神盛宴’”——“诸神盛宴”,гомер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荷马(史诗)般的故事。之所以译者会想出这种奇怪的译法,似乎是因为小科学院词典中给“荷马的”一词的解释强调其与《伊利亚特》中诸神宴饮的关系,但译者看来完全没有考虑到这里的语境。p. 109,“内分泌学家办公室旁边排着愁眉苦脸的一队人”——“内分泌学家办公室”,кабинет эндокринолога,“内分泌科医生的办公室”,即“内分泌科室”。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前社会主义国家,垮掉的一代对话毁掉的一代,家庭再一次被撕裂,感情又一次被扭曲。
  •     作家辩论时常感无力,数不清的是发怒。母子真的吵了很久。母亲轻语“如果不是革命,你也是光着脚放牛的”,诚恳得想流泪。尝试去理解上一代的历程。Эта повесть попытка продолжить диалог.更多描写解体后初期,雨刷电视很幽默。
  •     比上一本引进的作者的作品《该去萨拉热窝了》要好太多,从作者序来看,作者的另外两本《莫斯科佬》和《火红色的猴子》也要引进了。
  •     往往,人们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至死也不能好好地交流思想。妈妈去世了,“我”才开始试着去理解她。这是一部小说,也是写给妈妈的知心话。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小说发表后,首先在俄罗斯中老年读者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大概过了这么久才有人把他们在苏联解体后的生活信仰迷惘和子女的代沟写到心坎里吧。
  •     一个小中篇,硬是撑到了一百多页。就像是《二手时代》里的某个好看的小故事,讲Homo sovieticus在后苏联时代的生存,体裁上也更接近非虚构一些。翻译严重扣星。
  •     还是不够真实感…
  •     故事断断续续的。后记很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苏联进步女青年的一生,甚至在监狱里都是开心的,总希望走在时代前列。另一种共产主义。如果没有改革社会可能更加进步,是这样吗?
  •     两代人之间
  •     感觉并不像小说而是回忆录。小说虽短也有点零碎,但母亲与儿子在苏联转型期的思想上的对立与冲突成为小说的主线。本应亲密无间的母子因为思想对立而无法真诚地交流,而面对注定成为悲剧的母亲,儿子在母亲生前所表现出的傲慢也造就了这一悲剧。作为小说的回忆,本身也是试图重新理解母亲和生活在苏联革命时期的上一辈。我想,人只有在明白自己并不比自己的父母更聪明、更优秀的时候,才是真正成长了。重要的是,不要明白得太晚。
  •     顶着数不清的翻译硬伤和看译文都能联想到原文的不适感读完,我觉得我能理解波波夫面对公众的安静低调了。他就像是一个朴实的storyteller,但是内心汹涌的感情都能让人感受到。忽然很期待读读москаль, 听说他是个写作技巧变化的魔术师~(翻译减分真是难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