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

出版日期:2016-5
ISBN:9787210082859
作者:胡适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胡适(1891.12.17—1962.02.24),安徽绩溪人。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对民国时期整个社会的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910年官费留学美国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于台北

书籍目录

自  序
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序 幕 我的母亲的订婚
金灶夫妻都很诧异,他们都说,这是前世注定的姻缘。
第一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他决想不到,八百年后这三十五个字竟感悟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
第三章 在上海(一)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另另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一个开路的工人。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我在学校里用胡洪骍的名字;这回北上应考,我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所以临时改用胡适的名字。从此以后,我就叫胡适了。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我们一年多的文学讨论的结果,得着了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了。
附录一 What I Believe
附录二 胡适年表

作者简介

胡适先生一生就写过这么一部自传。四十岁开始成圣。
【内容简介】
《四十自述》是胡适四十岁左右写的一部自传,他终其一生也只写过这一部自传。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身世,回顾了从幼年至青年的生活历程、求学经历,小到家长里短,大到民族命运,语言平实晓畅,娓娓述 说。不仅有以小说体追写的“我的父母的订婚”,感人肺腑的“九年的家乡教育”,还有“在上海”的艰辛求学、创办新学、留学前的堕落生活与重新振奋,更有对如何开始“讨论文学革命”的详尽叙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俱佳的经典作品。
【编辑推荐】
胡适先生在《四十自述》的自序中说,“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四十自述》可谓是中国自传文学的“破天荒”之作。
本版《四十自述》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亚东图书馆初版《四十自述》为底本,参校远东图书公司“自由中国”版修订,并收录胡适于1931年1、2月份在美国的 Forum 杂志上连载两期的英文自述“What I Believe”,呈现最真实全面的胡适自传。
【名人推荐】
要了解胡适,《四十自述》应是必读的第一本书。——唐德刚,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
《四十自述》是进入胡适生命的第一把钥匙。——潘光哲,台北胡适纪念馆主任
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李慎之,哲学家、社会学家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一百年。——熊培云,学者


 四十自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四十自述说起胡适,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当年在美国没拿学位的他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传奇而多彩。于是怀着对胡适的这份好奇与崇拜,我入手了这本《四十自述》。《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该书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从中能够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胡适十分推崇写作“自传”,他不光自己身先士卒,还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劝说他人写自传。尽管遗憾多于感动,尽管胡适自传文字产量也不高,但是,不能不承认他的抛砖引玉,与后来中国文学史的一大批自传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恰恰迎合了他写自传初衷:“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整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书写了胡适的文学之路及其所领导的文学革命,而他之所以有这些成就也是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他的母亲是他教育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方面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政治方面,我不想过多赘述,总的来说,胡适的才华是公认的,他为国民文化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为家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始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旋转。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适酷爱自由。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贯穿终生,造就了一个多面的胡适,如一面多棱镜矗立在世人面前。强烈推荐阅读。
  •     胡适的《四十自述》,以他的求学路为主线叙述了他四十年的求学人生。幼年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在母亲的扶助下的成长之路。文中处处饱含对母亲伟大奉献的感念。人的一生能够顾念的事儿不能太多。写这篇评述之前,我百度了胡适词条。胡适也是饮食男女,但区别于众世间人的,是他以学问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回忆是回忆者的选择,在这本书里,对胡适最重要的便是厚重的亲情,以及在亲情督促下,求得的学问。每个人到世界上都有责任,而胡适的学问之路便是他生为人子所具有的义务。外祖父母身为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是如何克勤克俭,本分明礼,努力上进,为家庭与子女争取光明的未来。而他的母亲又是如何为了家人,不顾外祖母的不甘,且又是怎样年少却有定见,情愿嫁于年长自己二十多岁但正直有为的秀才官人老丈夫为继弦。而胡适的父亲又是怎样一位克尽职守,鞠躬尽瘁的读书人。父亲去世后,从此年轻的母亲生命的全部便是为了胡适的学问之路。这样厚重的亲情,胡适真的也无法选择其余。书中有一个细节是有一天,在学堂同学向他请教日常书信的意思时,他恍然大悟,受异母长兄的气,不易求来的读书之资,母亲为何总要比别人多付给先生一些大洋。年少离家后,他也有与其他年轻人一样轻狂胡闹的时候,但他时刻不敢忘记的是自己身后那双殷殷期待的眼睛,便总能及时背负起自己的人生责任之轭,继续前进。胡适是幸运的,作为才能四乡闻名的秀才官人的幼子,他的人生角色从小便被母亲郑重选定了,那便是读书做学问。他的母亲是如此坚定地认定并培养他,他也有幸,有能、成就了学问之路。
  •     近一个月来心思有所变动,尝求明智辨理,大概是随着阅读数目的改变而激发,似乎想来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然年已23岁整,知晚矣;又知若果不复醒,愚昧一生而已)胡适老家在安徽绩溪,当年绩溪与休宁同属于徽州,这样看来我可算作他的老乡。只是100年之间,中国已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胡适五岁回到绩溪家塾念书,念的是《论语》、《礼记》、《中庸》之类的古文,而自从近代以来其与陈独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改文言文为白话文之后,中国教育随之改变,到我读书时有九年义务教育,且几乎只学习白话文了。自序里胡适解释说写自述是“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丰富的经历往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书里胡适尝试用小说式体裁写父母的婚姻,又用严谨的叙事风格写了自己接受教育、出国留学和开始文学革命的历程。从拜神到无神,是受了念书的影响。因为重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舂磨,亦无所施”高兴起来,不再害怕希望脑子里地狱的惨状。后又因为读《资治通鉴》有范缜反对佛教的故事,“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从此走上无鬼神的路。这大概也算是从舆论中自我觉醒,经过阅读、思考才能从身旁轻信鬼神氛围中走出来。这不单单需要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也需要勇气去表达出来。我想起自己自幼同奶奶生活,每逢鬼神节日都陪同她一块在家里拜神祭祖,直到她去世这种行为才终止。我自小接受“科学”的教育,却始终没能主动去劝说一次也没有反抗自身行为的意识。大概在那司空见惯的烧香祭祖习俗里,我也只是一个小小传承者。只是思想有所萌动之后,总希望问自己个为什么,也知真正了解自身行为的意义。从古至今,很多人不都是不太关注自己的行为以及那行为带来的意义吗?哲学上最基础的问题是追问生命的由来,“我是谁”,“来自哪里”……这些基本问题难道不是我们生而为人应该尝试去求解的嘛?胡适14岁开始到上海求学,经历过转学、从旧公学退学到参与新公学的成立并担任教员、出国留学等,每一次的变动都是一个选择的难题。只是,当一个人有了慎辨的心智便懂得人要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负责。后来胡适与友人争论“文学革命”,逐步坚定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决心,不论是最开始在孤单中坚持,还是后来同陈独秀一块在《新青年》上发表言说鼓励新文学,他开始用自己的独到见解、思想力量踏进改变社会的潮流。又想起自己有阵子一直恍惚地思考终极意义、价值、历史问题等等,还尝试着问别人“你是关心社会还是关心自己?”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矛盾,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关心社会。大概是因为将要踏入社会这场洪流,内心的困惑反而更多。后来有次课上听到老师忽然提起校训:“勤读立耕,立己达人”,恍然明白这不就是解答自己困惑的最好回答嘛?做人,先努力完善自我,而后做到以己之力施与他人。这不也应当是每个青年该有的志向吗?历史总是滚滚向前,洪涛中留下个人的印记并不多见,多数人也只是成了丁点“泡沫”。时间本不具有衡量的意义,但人拥有其独特的一生,便能在自己的时间里抹上色彩。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许多人都应该认识胡适先生,但是你是否读过他的这本自述。他在书中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身世,回顾了自己的生活历程、求学经历。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去读一读。
  •     四十自述,好像没写到四十吧?另外开头写的像小说,中间写的像自传,后面写的是文学论文,这算早期白话文的混乱现象吗?另外,所谓自传,基本都是说自己好的,但我们更想看自己坏的不足的,可惜是没有。
  •     以最平实的文字记录那些过往,不过,年表是看的最有趣的部分…
  •     喜欢胡适先生的文字,读过了这本书,让我对胡适先生有了进一步了解。。。
  •     胡适先生这股文人的倔强和谦逊,值得学习。每每思及自己,言行如鬼,自惭形秽。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倘需迎风而舞,也要意态自如。
  •     君子
  •     此书是胡适传记热中小小的一个表现,是他四十年里的一小部分。通过他的笔,一字一字描绘了他的世界,他的生活、学习。
  •     胡适先生的文字平实易懂,相比其别的作品这本自述也别有味道
  •      喜欢文学的可以一读。大量的篇幅在讲述做文学的事情。 读书时,对所学事物的热情让人很钦佩。 也可以看到胡适的另一面,也有花钱买堕落的日子。 综其成为大师的原因,有其天赋与努力,也有其所处环境之优越。胡适就是富二代,父亲是清朝的省级官员。虽然家道中落,却无法影响他能接触最新最好的教育。后来考取了清华的公费生,得以出国学习。凡是能出国的,自然会有所成就,现在也是一样。
  •     胡适先生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回顾了他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让我们了解了真实的胡适先生。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书中讲述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社会动荡的时代,先生胡适从疑惑到坚定人生信念的心路历程……
  •     语言平实,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自述风格,简明扼要。
  •     前半本成长自传不错,后半本新文化运动有点历史议论文感觉。
  •     胡适在上海新中国公学上学时,有次半夜与友人喝醉酒,醒来后发现被关在巡捕房,身上有淤伤,却不知曾发生何事,有趣有趣。
  •     胡适早年的经历。勤奋聪颖,生逢其时。
  •     这自传里可能也有重塑自我的嫌疑,不过取其精华不过一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闲下来需要整理一份胡适书单,民国大学问家的成长模式可谓去粗取精,学贯中西——儒道私塾,疯狂转校,留洋海外。最酷的是攻哲学,PhD的P就是philosophy,这书完全是在正向鼓励我成为一个哲学系女博士。
  •     中规中矩
  •     一想起这里写得内容都是胡适25岁就完成的,就不得不服啊。前面的故事很好玩,后来写提倡白话文的内容让我搞清楚了不少疑惑。
  •     如果老去,我很怀念青春岁月的你。在读书时代的放纵,工作时期的北漂,成婚蜜月的幸福,四十年的记忆里,十年的童真、二十年的青春,十年的追忆,我想你有很多不舍吧!四十岁的自己写往过去二十岁的信,回忆里装着的是复杂的自我。
  •     想打三星半,引述评论太多。
  •     胡适是位绝对的自由主义倡导者,也是现代中国了不起的文学者,他的自传笔调真挚自然,仿佛就应该是这样的,钱君匋回赠给他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送给他在合适不过了
  •     浅显直白,读来有趣。读书人的志气、傲气和意气一览无余,性格里的两面似乎也可窥见一斑。阅读时间拖得略长。2017.1.27
  •     第一部分自传和第二部分与友人书信阐述白话文与中国文学革命的关系,很好看。第三部分阐述中国古文和白话文发展,引经据典太多,看着有些乏味。ps:终于知道胡适的名字怎么来的了。
  •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 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定的信 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     胡适先生的《四十而立》写的不仅仅是他人生前四十年的经历,更是社会一步步的蜕变,很有文学和历史意义,很值得我们去读,去领悟。
  •     四十不惑,胡适也给自己写了个自传。但四十不惑的人有多少呢?人的一生总是在困惑之中,胡适亦如是。他所能确定的,只是他幼年之事,以及对于母亲的感怀。至多也就写到他于文学革命上的贡献,作为自传来说,显得简略了些。其实他的人生在此之后更为精彩,也更为圆熟。后面所附英文有意思,大师的英文一看就知是中国人所写,很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
  •     还不错的自述传记,越来越爱胡适
  •     看到他的父母亲那段,对幼子的教育泪流满面以及后来胡适先生推广白话文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深感佩服。他才华横溢,也苦心孤诣。
  •     胡适的书,喜欢
  •     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看完这书对胡适之先生最深的印象就是,这个沉稳有深度的老人家,亦有欢脱可爱的一面~浅显又生动的文字中又透露出一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高洁。
  •     在这本书中我不是跟胡适的年纪比较我在十七岁是怎样,我是看胡适的妈妈的年纪,那样柔韧的女孩,十七岁只想帮父亲卸一块石头
  •     有人说这部作品不如胡适的其他作品。我倒觉得这部作品是胡适最好的作品,是走进胡适必读书。相反胡适大量谈论政治改良的文章读起来没有这一本书来的有血有肉。作为唯一的自传,其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白话文大家,运笔自如,文随心走。 2017.3.23 读完
  •     太少了.....文字平实清晰,多大的事在先生笔下总是一点一点的实践、去做。读过引起了读《自由论》《论美国的民主》《民约论》的兴趣。另外就是严译文言白话的《天演论》。(读书要趁早啊)
  •     太短啦!
  •     现当代文学史上这么耀眼的胡适啊,怎能不阅读他的这本自传。谁说自传只能在垂垂老矣之时回忆一生过往?这本书告诉你,壮年之时写自传,同样有重大意义。
  •     1.胡适少读书 2.母亲教子 3.新文化(白话)运动与死文字(文言文)的废弃
  •     很好读的文字,今日在书店读的,读完很有些羞愧。为什么羞愧?凡人会因为大师的伟大而羞愧不已吗?我猜想或许是这样。从文字里感受那个年代的动荡与思想的碰撞,大师都很有思想,好普遍好腻味的两个字,到现在却其实离好多人远。不以读书为苦。
  •     和现代社会也一样,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胡适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现在我国的子女教育,无论是理性认识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     真正的幽默,或许就是阅尽人性百态之后温和的调侃,是嬉笑间说着并不顺遂的过往。大师要是放到现在,应该会是一个有涵养有内容的超级段子手吧
  •     我们终将缅怀那个大师云涌的年代,我也不解为何那段时光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胡适的母亲)在那样的生活重压下用尽心力让胡适去读书,教他为人处事,今时差太多了。胡适早慧,前进之路虽有好友,但在激荡年代里也常举灯独行,他有心中坚守,只为自己的智慧所转移,不以他人智慧所动摇。今天我们的鸡汤与成功学都不过是兜售无聊自负和精美包装的人生素食,大部分人的一生与猪狗无异,活的粗糙又被动。聪明的人们又多自私利,不自觉想起对胡适影响巨大的梁启超的一句话: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
  •     初次如此近距离接触胡适先生,虽然觉得他有些问题太过片面,但是我还是不敢擅自批评。胡适之在十多岁年纪尚能如此这般,而我又在干嘛。“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     舒适易读,从胡适的自传中体会人物
  •     在既定的年纪做当作的事情,胡适一生在文学、哲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不知道我的三四十岁会是如何?
  •     看的是中国画报出版社的书,豆瓣竟然没有我看的版本。很平实的文字,与他倡导的思想一致,有空好好写读后感再详述
  •     特别喜欢胡适,温和的,建设性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     前半部分很有趣,后面着重写白文运动的争执对我来说看不太进去。
  •     读着很过瘾的一本书,读过之后,你会发觉这是一位情商高、有魅力的男子,会让人不自觉的喜欢他、欣赏他。
  •     《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本书讲述了胡适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一种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胡适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好书,值得一读。
  •     英文部分没有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读到这句时险些落泪。后面描写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时,吸引我拓展阅读。全文没什么华丽的辞藻,只用胡适主张的白话徐徐道之,受益匪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