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事件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536671508
作者:理查德·普莱斯顿
页数:357页

章节摘录

  武器化的炭疽孢子最终会进入人体最大的湿润薄膜肺部。它们停留在肺部表层进行孵化,然后,有机体会很快进入到血液中。感染了武器化炭疽的人类可能会咳出黏稠的黄红色泡沫,那是炭疽痰液。人们一直对被武器化炭疽感染后咳出痰液的形态存在争议。专家认为,生物武器引发疾病的症状应该与同种生物有机体引起的自然疾病的症状不同。动物的炭疽痰液呈金黄色,是带血的水状物。它从动物的嘴里和鼻子里流出。许多专家都认为,人类的炭疽痰液是一种黏稠、不均匀的泡沫带血糊状物,它像胶水一样黏着在肺部。炭疽痰液带有鲜红色的血条,那是因为肺部出血。被病毒感染的人开始会出现感冒症状。他开始流鼻涕和咳嗽。然后,咳嗽会越来越严重。之后,症状会有一段时间的减轻。这是炭疽衰落,就是症状减轻的一个阶段。然后,疾病突然发作,病人咳出带血的痰液,最后死于致命肺炎。  专家称炭疽为一种“古典”武器。它具有威力,可是远远没有许多其他武器有效。一万个炭疽孢子进入人体肺部才能导致死亡。这个数量是相当大的。而对于其他的军事生物制剂,只需一个孢子或两三个病毒微粒进入肺部就可以导致感染者死亡。  1979年,俄罗斯叶卡捷琳堡(那时叫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家名为19号军事混合物的苏联生物武器制造工厂就发生了事故。那时,苏联正在成吨地制造武器化炭疽。它是用来填充弹头和炮弹的,因此生产一直在昼夜不停地全速进行,工人们白天晚上轮流上班。没有人确切知道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但有一个可信的说法是,工人们用碾磨机器把炭疽病毒烘干,制成粉末。有一次,白天负责碾磨机的工人发现,安全空气过滤器(防止炭疽粉末进入空气)堵住了。他们就在换班时取下了过滤器,给上夜班的工人留了个条子,要他们安装新的过滤器。可是来上夜班的工人来了之后没有看到这个条子。他们整夜开着没有安全过滤器的碾磨机。因而,那一晚有多达一千克(2.2英磅)的武器级干燥炭疽孢子被释放到了维尔德洛夫斯克城市的空气中。它们形成一股烟流向城市的东南方向飘去。66个人被感染,死于炭疽热。其中许多人是在事故发生几周以后才开始发病。感染区一直延伸到下风向的4英里处。大多数死亡的平民都在工厂周围半英里以内的区域生活或是工作。  这说明炭疽并不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武器,较大数量的干燥孢子才能杀死较少一部分人。一千克更加先进的生物武器释放到空气中可以形成50英里长的烟流。如果这个烟流穿过城市,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几千甚至是几百万。如果这种武器还可以传播——即病毒有传染性,可以使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死亡人数还会更多。炭疽不是具传染性的武器。你不会因为因接触炭疽病人而被传染。人和人之间不会互相传染炭疽。因此,其他武器——具有传染性的武器——更具威力,不过它们可能会失去控制。在分子生物学的年代,炭疽就像黑火药大炮一样。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被盟军打败后,联合国特别委员会检查小组进入了伊拉克。他们发现并销毁了大部分伊拉克核弹计划和一些伊拉克化学武器。而伊拉克的生物武器计划也就此消失。  伊拉克官员总是把他们的生物武器计划叫做“以前的”计划。但是后来,伊拉克显然还在进行生物武器计划。这个计划就在联合国检查人员的鼻子底下进行。例如,检查小组检查到一个名叫“哈坎”的生物制造工厂,它位于幼发拉底河附近的沙漠区域。伊拉克科学家告诉联合国这个工厂是制造“自然”杀虫剂的。联合国检查人员参观工厂后,相信了伊拉克人的话。在他们对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之后,他们认为没有理由要求伊拉克停止工厂的生产。  一位较为年长的美国武器检查人员作为联合国小组成员也参观了哈坎。他当时早已超过退休年龄,是美国军队生物武器计划的主要科学家。他相当震惊。他说:“他们在哈坎有这么大的一个生物武器工厂。可是我怎么去证实呢?我只是有种感觉,仅此而已。”他无法去证明,而且他还被大多数联合国专家不加掩饰地怀疑,尽管他是联合国特别委员会武器检查小组中少数几个具有实践职业经验的生物武器专家之一。伊拉克那时就在这个工厂里制造着成百上千加仑的棕色液体浓缩液。  1995年,伊拉克生物武器计划的负责人之一侯赛因·卡马尔突然叛变,逃往约旦。许多情报机构都跑去向他询问情况,他也讲出了一些东西。伊拉克害怕他把所有的生物武器计划都公布于众,同时也为了安抚联合国安全委员会,就突然宣布哈坎其实是一家制造炭疽的武器工厂。那些棕色的液体就是炭疽。联合国检查小组关于哈坎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位年长的军队科学家是正确的。1996年6月,经过了官僚政治一年的犹豫之后——在这一年的部分时间里伊拉克被允许继续保持工厂的运作——联合国最终用炸药炸毁了哈坎。那里现在已经是方圆11英里的平地。可是工厂大规模生产的炭疽却没被找到。炭疽不同于许多生物武器,它可以无限期储存。  另外还有一件更加可怕的武器工厂败露事件。卡马尔的叛逃给伊拉克政府带来了一定的恐慌。在那之后,它突然承认一家法国建造名叫玛纳尔的动物疫苗工厂早已变成一家制造毒素和病毒武器的工厂。玛纳尔是坐落在巴格达南部郊区的一家3级生物防泄漏滤过性微生物学现代综合工厂。伊拉克称,这家工厂在病毒武器研究中曾用于早期的遗传工程计划,海湾战争时,它又开始大规模制造肉毒杆菌毒素——军人叫它为肉毒杆菌或植物毒素。植物毒素是目前所知道的最具杀伤力的毒素之一。只需“i”上那个小圆点那么多的植物毒素就足以轻松杀死十个人。它是一种神经性药剂,比沙林的毒素高出10万倍。沙林就是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里释放的那种神经性毒气。伊拉克承认曾在法国建造的玛纳尔工厂里制造了大约9000立方码的武器级植物毒素。它们被浓缩了20倍。从理论上说,这个数量的植物毒素足以把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杀死1000多次。而从实际的军事意义上来说,它可以杀死科威特的所有人。  玛纳尔的生物武器生产线是由一家名叫梅里埃研究所的法国疫苗公司于1980年建起的,这家公司的总部在里昂。梅里埃隶属于制药业巨人罗纳普朗克公司。为建造玛纳尔生产线准备运作,并培训工作人员使用设备,伊拉克政府给梅里埃支付了大笔金钱。工厂的用途是制造一种为动物注射的预防口蹄疾病的疫苗,这种疾病由病毒引起。整个工厂耗资巨大。一些专家说,其实用十分之一的成本就可以建起一座高效的动物疫苗工厂。不过,伊拉克有的是钱。它需要一辆大众汽车。可梅里埃卖给它一辆坦克。  梅里埃在建造玛纳尔时,伊拉克正陷入与伊朗的苦战中。这就是两伊战争(1980-1988)。在那期间,伊拉克于1984年开始使用化学武器。1985年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的消息泄露时,来自梅里埃的法国顾问正工作在玛纳尔,培训伊拉克人员制造病毒疫苗。要制造病毒疫苗,培养病毒必须在生物反应器中生长。制造传染性武器病毒可以使用同样的设备和生产流程。如果工厂的设备是高等的3级生物防泄漏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很容易生产出病毒武器,而且也不会面临很大危险。  联合国检查人员发现玛纳尔的建筑都由防炸混凝土制成,另外还有大量的钢筋条加固。硬化剂也深深渗透到了大楼的建筑材料中。玛纳尔是一种双层建筑,内部的一些防泄漏区域都有钢筋加固。梅里埃的工程师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是在一栋“坚固”的大楼里建造生产线呢?玛纳尔的许多生产设备都来自欧洲生物工艺学和制药公司:有法国的,西班牙的,德国的,还有瑞士的。这些公司都知道或猜测出了什么?对于这一点,公众永远不会知道。  一直到1990年,即法国顾问离开后的第五年,玛纳尔才明显开始制造动物疫苗,它有一批非军人科学家。然而,在1990年秋天海湾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一批军事人员突然接管了玛纳尔。工厂也几乎立即就变成了生物武器工厂。工厂里所有的生产设备都用来制造植物毒素,而且他们用双生产线进行生产。不久之后,工厂就制造了大量的植物毒素。伊拉克负责生产的科学家懂得怎样制造毒素。  ……

内容概要

  理查德·普莱斯顿,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普林斯顿大学英语博士,《纽约客》杂志固定撰稿人,普林斯顿人道主义学术协会会员。著作包括《第一道光》、《美国钢铁》、《高危地带》和《眼镜蛇事件》。作者曾荣获颇富盛名的美国物理学会奖,以表彰他的文学作品对科学话题的贡献。美国天体物理会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第一道光》曾获美国文学研究院物理作品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实验第二部分 1969第三部分 诊断第四部分 决定第五部分 至深计划第六部分 行动《眼镜蛇事件》背后的真相术语表致谢

编辑推荐

  纽约市,一个17岁的女孩突然鼻孔喷出黏液,随即,全身痉挛。一种不为人知的病毒在悄悄蔓延……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人死于这种病,而他是个流浪汉。医生必须要在疾病再次泛滥之前采取行动……  这是一本让人不忍漏掉任何字句的作品——作品让远在热带雨林的高热病毒发生在我们身边。  ——底特律自由报  一本让总统颤悚的书:“克林顿总统被《眼镜蛇事件》吓呆了,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名独立作战的恐怖分子,用祖传病毒对纽约城发起的攻击。恐怖分子声称他要让这些所谓的专家们来验证病毒的效用。”  ——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在美国纽约城市,一个17岁的女孩突然鼻孔喷出黏液,随即,在手术室发生全身痉挛,仅仅几分钟之内就死了。五天前,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地铁站台上暴死。一种不为人知的病毒在纽约悄悄蔓延……爱丽斯·奥斯汀,疾病防治控制中心的医生,在最初的几个检验结果中发现,这个女孩的神经系统已经证实被破坏。到目前为止,只知道有一个人死于这种病,而他是个流浪汉。奥斯汀必须把这两个病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诊治,而且必须要在这种疾病再次泛滥之前……除了给大众上了一堂生化武器课之外,该书也对美国的国家防御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据媒体报道,促使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反生物化学武器法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克林顿认真地阅读了此书后吓 坏了,心里产生了巨大的忧虑。果然,几年之后,炭疽病毒就被恐怖组织用来袭击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幸亏有了几年前开始建立的反生物武器系统,才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此事普莱斯顿的贡献功不可没。

图书封面


 眼镜蛇事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本书开始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但是越看到最后越觉得没意思了,想来还是翻译的问题,这本书挺适合拍个电影的,应该比书好看。
  •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原来自己民族的文字居然可以组合得让人完全丧失阅读的欲望,幸好这本书的两位翻译让我见识到了这一点……唔,很感谢他们让我长了见识。全书让人不忍卒读,不过透过拙劣的翻译,还是可以看出原作者的一点畅销书写作功底:注重情节、注重细节,如果配上一个稍稍说得过去的翻译,再配上某个图书营销大师的运作,这本书可以掀起新一轮的不逊于《达芬奇密码》的轰动效应——当然啦,其实我也知道,原书写的再滥、翻译翻得再滥,只要营销搞好,一样可以卖得很火。谁让今天的人们没时间细细品书,只能跟随着广告走呢?可惜我受不了这样的书,更受不了这样的翻译。我为我从图书馆借这本书而忏悔。明天还掉。
  •     不是每一本书都能发人深省,能启发人的心智。但是,起码有这样一种书,能够在你关注情节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吸收了不少的科普知识,这就是科普作者引以为傲的地方所在。有的时候,何必那么矫情的去苛求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必须是“救世圣言”呢?偶尔放松心情,将自己扔进作者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生化陷阱“中,去重温一下儿时既爱又怕的“英雄梦”又何尝不可呢?呵呵,好吧,我承认:“我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真棒,这小说。
  •     和高危地带同一个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里面说武器有两种,一个是战略型另一个大概是战术型。前者如激光枪,核弹,还有生化武器,由于破坏力是毁灭性的,需要国际力量对国家进行管制。嗯,生化武器就是和核弹一样恐怖的存在,大概就是这本书想强调的
  •     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有很多童鞋说翻译得不好,但对于这个我貌似没什么印象了。 小说的故事性很强,而且主题在当时非常新颖。 整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讲诉的一个观点:“新恐怖主义”,低廉的犯罪成本,低技术要求,超强的扩散能力,巨大的破坏力,这就是生化恐怖袭击的特点。 不得不说,无论翻译得怎么样,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至少你可以把它当做有故事性的科普读物,扩展自己的视野或者知识面。
  •     不得不说,太太太专业了!!对于书后的名词解释我表示压力很大。
  •     太啰嗦
  •     现在我是不可能读完那么厚的一本书了....
  •     这本的翻译比高危地区那本还可怕……
  •     这类型的书还真不是我的茶啊,望天
  •     有意思
  •     快十年前看的了,一直忘不了当时吓得半死的感觉,还紧张兮兮的照镜子看瞳孔有没有变色⋯⋯读后久久记得但完全不想再重温一遍的书好像想不起来别的
  •     死法恐怖哟~
  •     初中时关上门一个人在家看特别有感觉==
  •     通过这个了解了解剖以及生化实验室最基本的知识
  •     初中看完这个和同系列的埃博拉病毒以后对传染病医生充满同情,现在埃博拉病毒又大爆发了。。。非洲人民保重啊
  •     重读数遍,值得看的~
  •     在一个极好的下午在图书馆晒着太阳看的……看得都快睡着了……
  •     没意思。
  •     这种悬疑小说真的让我看到停不下来啊
  •     引人入胜
  •     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复杂的情节设定,以及很现代的故事环境,凶手设定不是很好,不过真的很赞
  •     看过。
  •     图书馆借的
  •     非常优秀的小说,作者的医学、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知识太丰富,绝不是一般的惊悚小说作者能比的,这才是真正的专家级作家。阅读这本书,身临其境,绝对是一本好书。
  •     读这本书已经过去好多年,女主角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但是仍然记得那一段描述,女主角对着镜中的自己,苍老憔悴,在寻找心爱的丈夫十几年后,她已经不是原来的她,而她丈夫却没有丝毫改变…这种悲伤是那么的实际又无可奈何
  •     太惊悚
  •     虽然有点厚但很轻的书 这个尺寸的书 拿在手里很喜欢 情节一般 买它是4年前的事了 另购<高危地带>和<零点时刻> 真是一个比一个难看
  •     叙述高危生物武器的一本惊悚小说,高危生物武器代号为“眼镜蛇植株”
  •     虚幻与现实相结合,此作者很久以前还写过埃博拉,不料一语成谶。
  •     狂爱的一本悬疑推理!神秘的生化病毒威胁,狡猾的逃犯,紧绷的神经!
  •     有点恐怖
  •     老么难看了 破书 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