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枪的社会史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313099914
作者:[美]约翰·埃利斯
页数:182页

内容概要

约翰·埃利斯(Ellis,J.),精通军事技术史、战争史,著作颇丰:《一线直击:二战中的士兵》、《骑兵:马背上的战争史》、《卡西诺战役:有名无实的胜利》、《二战数据手册》、《一战数据手册》、《漫长战争中的一天》等。
刘艳琼,同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军事技术与社会。
刘轶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读博士生,专业为科学技术哲学。

书籍目录

前言
致谢
第1章 新的死亡方式
机枪时代到来之前
第2章 工业化战争
加特林机枪
马克沁和扎哈若夫
国内战线上的机枪
第3章 军官与绅士
轻视技术
对机枪的反应
战斗中的机枪
第4章 血染地图
第5章 创伤:1914~1918
机枪的出现(牛刀小试)
战术成见
机枪的凯旋
第6章 一个时代的象征
第7章 新的作战方式
没有机器的战争
机器与大众社会
军事思想
变化的战争形态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说明
译后记

作者简介

《ISIS文库·兵器文化系列:机关枪的社会史》系《ISIS文库·兵器文化系列》之一。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清晰地梳理了机枪如何产生、为何被采用以及产生了何种广泛的影响。这不是第一本从社会角度剖析军事技术的书,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却可以引发读者对机械化与工业化屠杀的深刻反思。
《ISIS文库·兵器文化系列:机关枪的社会史》不仅包括案例研究,还创立了一种研究模式,可用于考察现今一些新型军事技术研发项目将引发的军事、社会与政治问题。


 机关枪的社会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写于2013年11月《机关枪的社会史》系江晓原主编ISIS文库兵器文化系列之一,是一部将机枪的技术史与人类社会史相结合、记叙机枪发明路与应用史的经典著作,1976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美国作家约翰•埃利斯(John Ellis)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侧重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揭示机枪产生的根源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对武器机械化、工业化后带来的高效屠杀人类自身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机枪产生之前的时代,起初人们考虑增加每次射击的弹药量,并没有考虑枪支的连续发射速度,这样必然使枪支的威力不能适应战场的需求。后来人们意识到开发出能够连续、快速地补充弹药的枪支,可能更具有作战威力,于是机枪这一机械便被诸如帕尔默(Palmer)、詹姆斯•帕克尔(James Puckle)、理查德•加特林(Richard Gatling)、西拉姆•马克沁(Hiram Maxim)、勃朗宁(Browning)等对机枪产生浓厚兴趣的人发明出来,并且不断加以改进、完善。然而,对于机枪的认知和接受却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也是较为艰难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国家的军官们普遍不接受这种武器,在他们的头脑意识里,取得战争的关键仍然在于作战的士兵数量以及冲锋战士的个人勇气,机枪只不过是一种机械化的作战附属品。这当然与当时机枪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较低,战时机枪的可靠性偏低也有一些关系。然而,本书作者也特意提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被早期欧洲殖民者侵占的非洲地区以及亚洲的中国西藏、印度等地区,机枪作为一种镇压和屠杀当地土著和居民的有效手段,起到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当这些殖民者返回欧洲时,为了坚持自己一贯秉承的个人英雄主义作风,却不愿意承认取得殖民地的胜利不是因为自己的英雄主义信念,而是因为简单的机械设备。另一方面,欧洲殖民者为了可以安心地使用机枪进行大规模的杀戮,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理所当然的借口:白人天生就比黑人或者被殖民的人类优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参战各国才逐渐意识到和接受了机枪作为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竞相制造和购买了大量的机枪来装备自己的作战部队。另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地球另一端—美国,机枪得到了迅猛发展。从世界首挺马克沁自动机枪到更高发射效率的勃朗宁全自动机枪、号称“战壕扫帚”的汤姆逊机枪,等等,美国无疑是机枪发展的温床。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枪械公司把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全自动机枪兜售给了黑帮和警察,一时间美国的黑帮文化也被重重地烙上了机枪的印记。130年前,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了世界首挺自动发射的机枪,这种机枪可以实现:一旦扣下扳机,就能连续发射直到放松扳机。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美国人威廉姆•勃朗宁也研制出了他的全自动机枪。这些版本的全自动机枪与以前的靠笨重的飞轮或者曲柄来驱动连续射击的机枪相比,射击效率更高,火力更猛,工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更好。机枪是19世纪加速发展的制造业和经济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产物,代表着工业技术的一次重要飞跃。从另一方面来看,机枪的产生,也使人类掌握了一种可以批量化、机械自动化、高效化地屠杀同类的一种操作工具。正如西拉姆•马克沁所说,机枪就是一种杀人机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枪在战争中也逐步失去了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因为另一种新型武器产生了,人们借助这种新型武器可以轻易突破机枪以往对进攻方的火力封锁,使机枪失效。这就是携带更大杀伤力武器的装甲车——坦克。无论机枪的发明还是新型作战武器的出现,都有其自身的技术发展史,这些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观存在的。总之,社会的每一步发展,总会驱动着人类去发展更新型、更具效力的武器,直到今天,核武器已经完全具备了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如何对待武器技术史和社会史的发展问题?可能引用本书最后章节所叙述的文字更为确切:“或许,我们能以更清晰和真实的视角去接近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但机枪的历史至少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所具有的自我毁灭的潜能。希望本书所描述的故事不会成为大规模战争的脚注。”
  •     随便写两句。枪械刚被发明之时,并不比弓弩具备更多的优势,而弓弩的发展早已到达极限,枪械的威力只是方兴未艾。军火商和发明家们开始追求更高的射速、更多的枪管、更远的射程、更快的装填。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加特林机关枪就被发明出来。但遗憾的是,大量的欧洲部队将领甚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都未对机关枪的重要性予以重视,机关枪、铁丝网、战壕共同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绞肉机”。机关机关枪很早就被发明,并被欧洲各国广泛用于殖民地的战争中,但并没有太多的军事家意识到这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直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送上战场去面对这种可怕的武器。究其原因,尽管机关枪在殖民地镇压当地土著的过程中表现出众,但无论是媒体还是军事专家都更愿意去赞赏士兵们非凡的勇气,这样的故事远比枪械的威力更能吸引人。因此,器械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都被低估了。在我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中,也是更多的强调人是武器的操作者,比先进的装备更加重要,但实际上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更有可能的是操纵战争机器的人无法看到某款武器的潜力,而忽视了继续的研发。比如中国的火枪及火炮不对。我们的成语里更有“奇技淫巧”这个贬义词。事实上,机关枪导致了一系列的火力变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突破机关枪、战壕、铁丝网组成的封锁线,英国人发明了坦克,而坦克最早设计的初衷不过是运送士兵携带机枪和弹药去占领敌军的战壕。而对坦克的使用也只有到二战早期在的德国人的闪电战中才发挥了真正的威力。实际上,新技术一定是粗糙的,需要打磨的,只有赋予远见之人才能将新技术的潜力彻底发挥。而现在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这样的新技术了,比如无人机,需要我们将想象力投入其中。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尚可。但是我觉得在完全不讨论具体技术的前提下是不太可能说清楚机枪的革命性的。
  •     坐在西西弗一下午翻完了,内容不错,翻译略渣
  •     贵族战争的最终终结者
  •     可读性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总有种小题大作之感,花了两个半小时读完了此书,基本上给我一种英国人盲目自信,不肯迅速接受先进技术的印象。虽然英国人的确是偏于保守的民族,不过在此书里显得有些迂腐了,感觉深层原因还挖掘的不够。里面的小故事挺好的,可以作为谈资。建议读此书前先大概了解一点点枪械的历史。
  •     书是好书,翻译真特么渣
  •     落后于技术进步的人类组织方式,必然会受到技术的惩罚。
  •     一挺机枪,可以消灭成建制的英勇士兵。这就是工业化的力量。
  •     翻译确实够烂,译者遇到不熟悉的领域不能查一下通用译名么?160页把电影《日落黄沙》翻译成“疯狂的攻击”,还把Bunch写成了Punch……让我想起克朗《文化地理学》中译本把银翼杀手翻译成“持械走私者”……
  •     不管是左狗还是右狗,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该读阿。Sir Isaac Newton 给了三个力学定律,Benjamin Robins给了枪和炮的弹道学,Sir Hiram Stevens Maxim 和 Mikhail Kalashnikov 决定了近两百年的斗争方式。后面会出现核生化领域的后者么?
  •     军官阶层对机关枪的忽视简直不可思议。哪怕是机关枪在殖民地、远东已经大显身手,欧洲列强在一战开始时竟然还敢不把机关枪当回事。这种短时简直快赶上义和团了。
  •     我们一方面是工业化的发展和机器的增加,而另一方面则是军事部门内部的保守主义。
  •     弯刀战马代表的荣耀、勇气、坚毅在加特林、勃朗宁、马克沁面前显得荒谬到可笑。即便如此明显的事实居然也花了几十年才让人理解。在科技进步面前,所有贵族传统都显得那么矫情迂腐。可是作者最后居然没写卡拉什尼科夫,真是败笔啊 #这个版本中文翻译太烂#
  •     这书的翻译实在太烂了,我很少批评翻译,但这书真的有种需要在脑子里翻译回英文句式才能通读的感觉……
  •     过于卖弄了
  •     2014.06.05
  •     如果不是翻译系列,想看的和看到的不是一回事儿系列。参照作者对一战的解读,北洋初年的火力水平应是极低的,因此黄埔学生军单靠较高的训练水平就能有压倒性的优势。
  •     总体战和马克沁终结了公学军官的贵族战争,当然最终旧世界的颠覆还是要靠东方集团的输出革命和卡拉什尼科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