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大笑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62486077
作者:[美] 斯蒂文·米尔豪瑟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斯蒂文•米尔豪瑟(Steven Millhauser,1943-),美国重量级作家,曾获美第契外国文学奖(1975年)、世界奇幻文学奖(1990年)、普利策奖(1997年)等多项大奖。米尔豪瑟的小说极具创新精神,涵盖侦探、哥特、爱情、奇幻等各种题材,故事可读性强,且寓意深刻;他的叙事技巧多变,语言凝练,受到厄普代克尊崇。其短篇小说《魔术师艾森海姆》(Eisenheim the Illusionist)曾被拍成电影《魔术师》(The Illusionist),获得巨大成功。其代表作有:《艾德文•穆尔豪斯》、《马丁•德塞勒:一位美国梦幻家的传说》、《飞刀表演者》、《危险的大笑》等。

书籍目录

开场卡通剧
猫和老鼠
消失
伊琳· 科尔曼失踪记
阁楼房间
危险的大笑
烦扰史
匪夷所思的建筑
圆顶
在哈拉德四世治下
另外那个镇
通天塔
异史
在历史学会这里
时装变迁
记一位电影先驱
西奥兰治镇的巫师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米尔豪瑟是普利策奖得主,风格非常鲜明、独特的作家,国内首次引进其作品。
●本书获《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虚构类作品)之首。
●情节奇特、叙述冷静的短篇小说,穿透无趣的表层现实,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旅行,在奇迹与平常事物之间旅行,美丽、深刻、激发想象。
●译者孙仲旭是国内知名翻译家,译文准确且忠实于原著风格。
▉内容简介
十三个黑色、充满奇趣的故事,米尔豪瑟带你去到现实世界的边缘,见识各类古怪而有意思的“边缘人”:
有人用极度夸张的大笑抵达生命的新境界;有人用莫名其妙的失踪惊醒庸常生活中的人们;有人想用匪夷所思的建筑证明“现在”,巨细无遗地复制了一个与现存小镇一模一样的镇子,或建造一座高达天庭的塔;还有人想用古怪的发明改写历史,或者,像某个历史学会那样,直接发明新的历史……
▉媒体评论
一本非凡的书,才华横溢,而且对现实具有某种预见性。
——D.T.Max 《纽约时报》
神秘和陌生的感觉弥漫在13个故事里……米尔豪瑟的智慧和原创性照亮这本书的每一页。
——Lawrence Rungren 《图书馆》杂志
美丽又深刻……米尔豪瑟的小说是我读过的最发人深省的作品。
——David L.Ulin 《洛杉矶时报》
这本书能让读者完好地了解米尔豪瑟这位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危险的大笑》勾勒出了他的想象力的每一个刻面。
——Michael Upchurch 《西雅图时报》


 危险的大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美国小说家斯蒂文·米尔豪瑟(1943—)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不过2006年那部风靡一时的电影《魔术师》(爱德华·诺顿主演)就是从他的短篇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魔术师利用幻术最终劫走被豪门大族利益绑架的初恋情人的故事。米尔豪瑟1997年的长篇小说《马丁·德莱斯勒,一个美国梦术士的故事》(Martin Dressler: The Tale of an American Dreamer )获得普利策奖。获奖之后,他之前发表的多部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也得以重印。其中最有受好评的是一本模仿鲍斯威尔《约翰逊传》的伪传记小说《爱德温·穆尔豪斯》(Edwin Mullhouse: The Life and Death of an American Writer 1943-1954 )。这次由孙仲旭翻译,楚尘文化出版的两本著作《飞刀表演者》(1998)和《危险的大笑》(2008)都是他获奖之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两本书的创作相距十年,都属定型之作,因而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飞刀表演者》的主题无法归类,或者只能归为一类:奇闻怪谈。《危险的大笑》的主题更集中:除了第一个是细致描述迪斯尼动画《猫和老鼠》几个经典片断的作品外,其它分为三个大类:消失、匪夷所思的建筑、异史,每一类都由四篇小说组成。1在米尔豪瑟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等现代派代表作家的叙事风格。卡夫卡与博尔赫斯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位作家,但米尔豪瑟却运用一种容易操作的方式将他们调合在一起,即以卡夫卡的典型手法来处理与博尔赫斯相类似的一组题材,即以白日梦的技巧处理神秘古怪的对象。当然,他有时也仅仅模仿其中一人的风格来创作。总得来说,他作品距离现实要比上述两位作家更远。阅读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作品常常要解读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味,阅读米尔豪瑟则不必如此,读者只需轻松地读下去即可。他们三人之间的区别的主要由他们的题材决定。卡夫卡的题材仍然是延续着经典文学的传统,处理的是人类的命运和希望等不朽主题。把他当成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之一,是因为他运用了新颖奇怪的叙事手法揭示出传统题材的潜意识区域,运用印象进行虚构使事件都带有寓言的色彩。但是斯蒂文·米尔豪瑟完全利用想象力开拓出只属于自己的完全与众不同的题材。他的题材已经不再属于人们的潜意识。米尔豪瑟的题材是一个由“古怪人物、奇异事件、神秘组织、江湖绝技、新科技产品、失传工艺”等组成的集合,与博尔赫斯的题材相类似。博尔赫斯的题材除了前三者之外还包括“早已失传的珍本书籍、神秘符号、巫术道具、异教仪式”等等。这两个题材的部分相交,不相交的部分则有一种平行对应,但是博尔赫斯的题材明显依附于某些历史文献,而米尔豪斯的题材则大多是原创性的。因此,博尔赫斯的小说有一种浓厚的新古典氛围,米尔豪瑟的小说则给人完全是新生代的感觉,以致于有一些读者为自己找不到任何共鸣而愤怒,认为它们在散布一种虚无主义思想。《飞刀表演者》这本书的封面上写有如下宣传语:“打破短篇小说的写作规则/精微编织的细节中/你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实际上,与其说米尔豪瑟的小说要把人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还不如说他在尽力追求“古怪”的趣味。如果读者之前对“古怪”没有意识,一定会不解其意。模仿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者”,也可以将米尔豪瑟之类的作家称为“唯古怪主义者”。以真、善、美为主题的小说家一直占据着文学的主流,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一部分作家和艺术家对古怪情有独钟。而且在文学史中,人们对古怪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一开始作家只是创造一些丑陋、古怪小人物,比如莫里哀戏剧中的吝啬鬼和厌世者。18~19世纪的一些作家则热衷于描绘异域(中东、远东、南美、非洲)风情。到爱伦坡创作出现代侦探小说之后,开始出现与古怪人物相联的古怪事件。最后魔幻小说的出现又创造出极为古怪的社会法则并且它们建构出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至此,古怪在文学中已经无所不在了。一些古典作品也被人改成后现代作品重新散发出古怪而有趣这道独特的光彩,比如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改写的黑童话系列等等。特别是在科学幻想文学中,那一部分人追求“古怪”的趣味的作家被称为奇幻小说家,他们与那些严肃的硬科幻作家完全不同,并且分别拥有不同的读者群。实际上在美术界,也有一些人在追求古怪趣味。比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他所画的溶化的时钟和由人体组成的髑髅都是想要表现一种古怪的意境,而与他同时期的其它超现实主义画家则探索人类的潜意识、符号学、形而上学、生命原动力等等。在电影界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追求古怪趣味的导演。如西班牙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了。他晚期的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古怪有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维莉迪安娜》中趁主人不在家大吃大喝并摆出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造型的那些乞丐和一把刀柄上雕有基督受难的小刀。以及《被遗忘的人们》中那个脾气暴躁的瞎子等等。追求古怪的作家和艺术家群体,其特点就是大家的古怪各不相同。要识别米尔豪斯的古怪,可以将他与被称为邪典作家的恰克·帕拉尼克(代表作品《肠子》)放在一起比较。如果说帕拉尼克是一位腹黑的坏小子,那米尔豪瑟就只是一个闷骚的灵童,有时候还很腼腆。恰克·帕拉尼克喜欢书写有色情和凶杀场面的故事,米尔豪瑟则喜欢在他的小说中安插一段美如童话的爱情,他明显喜欢初恋那种朦胧的境界,以及爱情获得成功的那一刻。这很可能也是米尔豪瑟很多古怪趣味的源泉或者触发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魔术师》的原著小说,以及《危险的大笑》中的一篇小说《阁楼房间》。后者写一对少年少女古怪的爱情,他们每次都是在一个绝对黑暗的阁楼里约会,直到分手也没有看到对方的真面目,最后成了一段似梦非梦的悬案。3最能体现米尔豪瑟风格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关系的是《危险的大笑》最后两篇作品《记一位电影先驱》和《西奥兰治镇的巫师》,前一篇虚构出一位古怪的隐士式的画家,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绘画颜料,作出来的画呈现出像电影一样流动的影像,但是这种独特的才能最终却导致了他的毁灭。这完全是卡夫卡最喜欢的主题和故事模式:从人类一种卓越的才能中寻找导致其人绝望的种子。后一篇小说则是根据爱迪生的真实生活和他一个谣传的发明,虚构出一个奇妙的故事,在小说里被称为巫师的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比留声机更有独创性的触觉机。人通过他可以获得艺术般的触觉体验。这篇小说与博尔赫斯那些根据一个真实的人物和他一本虚拟的书撰写的故事如出一辙。如果说古怪的反义词是严肃,米尔豪瑟的小说就是一面反对古板僵化的旗帜。他的读者属于那些每天被严肃而无聊的工作包围,无暇他顾的人们。米尔豪瑟的小说可以帮助他们暂时从狭隘的思想世界中突围出来,并意识到自己的古怪及其美妙之处。或者理解自己为何会对正常生活感到厌恶。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大于情节,每一篇都体现了某种想法,但写的真让人看不下去,翻译也很差(逝者安息,我还是很喜欢《有人喜欢冷冰冰》的),总之想买的慎重。
  •     又一本孙老师译过的书
  •     《猫和老鼠》《伊琳·科尔曼失踪记》《阁楼房间》《另外那个镇》《通天塔》
  •     荒诞的设定合理的展开,让人触摸到禁忌的边缘,历史终将会给出选择。
  •     对细节的偏执让人坐立不安
  •     一个个小故事,静下心来才读的下。然并卵。《阁楼》比较印象深刻。
  •     觉得米尔豪瑟实在是太厉害了 好多故事稍一走神再回过头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居然看不太懂了 需要从前面一段重新开始看 而且觉得自己跟不上他的想象力 讲述的故事怪异又有趣 感动又心酸 悲伤又圆满
  •     极其聪明的一本书,其它形容词都不准确……特别服
  •     当我们心中不安时,这种睿智的书便派上了用场。他会告诉你如何跳出挣扎,如何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即使世界被隐藏的让我们看不到,却阻止不了我们走向那里。终有一天,世界会因为你的执着,流向你的身边,温暖你,燃烧你。
  •     一万颗星。把每一种妄想推到极致,还有不逊于豌豆公主的敏感。荒诞、精密的逻辑、内心的焦灼无助,每一项都做到十分。“是拔地而起的巨大虚无”。好到站起身又跪下,终身脑残粉。
  •     也许作者本身只是想写十三个奇怪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透出不同的寂寥萧索。如柴老所说,“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我们急于逃离又囿于不安,却做不到超脱,这是真正的孤寂。 也许,人的本质是孤独?社会的本质是孤独?宇宙的本质是孤独?
  •     作者喜欢探索“界限外”——用悲悯的眼识别一般大众之外执拗而孤独的人,描绘普通生活之下的黑暗体验,挖掘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全新而深刻的感受……或许不能说界限外,只是日常生活之流中漂荡的人们因为麻木和本能的自我保护而忽视和漠然的种种……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写得超棒的作家我不知道!
  •     有种理工科博尔赫斯的感觉,充斥了大量零碎的细节,一旦被吸引,就再也找不到走出森林的路。
  •     搭建自己的通天塔
  •     从味同嚼蜡到猝然惊悚,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让我从无中感觉到有吗?
  •     荒诞诡异,脑洞很大,看得出来作者对细节着迷的程度,这得非常非常敏感细腻的人才能好好欣赏,可惜我不是
  •     最喜欢失踪记,阁楼,危险的大笑,另外那个镇,通天塔这五个故事,奇趣黑色
  •     十五岁,荷尔蒙乱撞的年纪,躁动,忙乱,有无数大梦想却心觉自己一无是处,总想做点什么证实自己的存在感,渴望引起别人关注,成长呐(现在我们中间很少有人能回忆起那个危险的夏天。刚开始是一种游戏,一种无害的游戏,突然就改变了方向,朝着一种严肃而执迷的方向发展,我们却没有一个人去抗拒。毕竟我们当时年龄不大,十四五岁,嘲笑童年,距离成年人要求严格而可笑的世界尚且遥远。我们感到厌烦,心神不安,渴望被任何冲动或者热情所攫取,跟随其到自己本性之中最遥远的地方。我们想去生活、去死、突然燃烧、变成天使或...)
  •     毫无疑问,《猫和老鼠》就是“猫和老鼠”,值得一看的聪明。
  •     没太读下去...
  •     想象力丰富,寓意深刻,太精彩了!
  •     suburban的隐秘与怪奇、虚构的历史与魔法。主题略有重复,作者特别重视感官体验的拓宽(不开灯的阁楼房间和虚构的爱迪生工作室“触觉机”)最喜欢《匪夷所思建筑》几篇,特别是建造&同步与本镇一样的另外那个镇作为景点。很喜欢简体字版的装帧,黄蓝色彩嗲
  •     新喜欢的小说家!
  •     哲学小说家
  •     可以翻来覆去的读
  •     阁楼房间,那个关于臆想的人物对自己有些启发,但是文句太絮叨,整体想象力也有些刻意,不那么喜欢
  •     一个极擅长写故事的作家,《伊琳· 科尔曼失踪记》。
  •     好恐怖
  •     在哈拉德四世治下
  •     对社会友善的隐喻
  •     聪明。令人不安。
  •     读短篇集是一种捷径,不像长篇那样,饱满的情感总是流不完,这里只有昙花一现,但美得出奇,每一篇都是一个意犹未尽的长篇。最有感的是消失4篇,失去,主动的被动的失去,伊琳科尔曼像一个铃声一样地消失。另外那个镇和通天塔,很离奇的视角。
  •     4.5。《伊琳· 科尔曼失踪记》印象深刻,简直是绝妙的隐喻,人如何从社会中“消失”,有大师气象。《另外那个镇》略觉可惜,原本可以写社会生活之累赘,那样也许会更好一些。尽管如此,仍是一部佳作。
  •     可以用三架卡车来解读:一个过分坦率的卡夫卡,隔靴搔痒的卡佛,飞不起来的卡尔维诺。“异史”部分稍好些,但总归还是太迷恋(并非关键的)细节了。
  •     虚构一种现象,让习以为常的角色逐渐意识到危险,米尔豪瑟用一种写新闻报道的语气侃侃而谈。在每一个不存在的真实里,首先给出的总是现象,巨细靡遗却又在最关键的部分暧昧(例如《圆顶》中对圆顶功能及品种的详述及对其技术实现甚至外观介绍的省略),意义则总是慢半拍。面对扭曲的风景,人们先是自然而然接受,再考虑为何如此。单看对情景的描写,作者功力了得,参考《猫和老鼠》。而由虚构间接生成的,竟是一种SF小说更愿追寻的奇观感,结果是《通天塔》几乎与特德·姜的《巴比伦塔》构成镜像。最后,作者保留着一些乐此不疲的主题,形似《夜晚姐妹会》的《危险的大笑》,形似《我们镇地下》的《另外那个镇》。相比故事性,所有文章似乎更强调静态的描述,就好像你读的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地方小报记者采访并整理好的,一群人的回忆。
  •     特别的想象力
  •     独特的杂耍。“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旅行”,本书的封面如是说。的确,这里的大多数故事都早已被作者的前人书写、分析、嘉奖过了。所以新鲜感并不是它所唯一追求的东西。它追求的,更像是在和平年代里回忆远古战场:带着一点点的全知视角和难以磨灭的叙事激情。
  •     聪明人。不知道为什么,认同的思绪却自始至终有种距离感。
  •     卓越超群的想象力,并不是作者自high,他会一层层帮你建好台阶,让你跟着他的想象力走向通天塔或肉眼无法看见的微缩世界
  •     最喜歡《電影先驅》
  •     原来是短篇小说集,怪我购买前没好好看哈哈。文章很有特色,读完都有一种莫名其妙却有点意思值得思考,怪异的风格很是喜欢,特别是希望 危险的大笑这篇, 哦对了,第一篇的猫和老鼠描述好细腻啊! 超油画面感!学习!
  •     逻辑精密笔触压抑,读完后完全笑不出来。
  •     有点像黑镜。超现实又很现实。作者的聪明劲无处不显,跟不上我也不捉急。人类总有一天,会不需要移动,在壳子里面聊天、旅游、工作。技术也是蛮危险。一切都可以计算,有点无趣。
  •     智商不够,除了《阁楼房间》都看不太懂。
  •     奇异
  •     情节性很强的类型。技术。
  •     翻译真好,可惜孙老师的译作读一本少一本。
  •     很精彩
  •     与众不同的短篇集,有费解的部分但不至于像卡佛残雪那样晦涩
  •     博尔赫斯的笔触,卡夫卡的怪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