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的沧桑往事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49557128
作者:方方
页数:308页

内容概要

方方,当代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976年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中短篇小说集《风景》《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现已出版小说、散文集80余部,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书籍目录

故纸中浮出汉口(代序)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红楼前的革命
北岸的桅杆
最早的都市乐园
南洋兄弟大楼
汉口第一路
汉上花园
巴公房子等等
跑马溜溜的汉口
灿烂汉协盛
江汉关
大智门火车站
詹天佑故居
汇丰大楼
渣甸与怡和
西风烈
滨湖的大学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汉口旧事的书。
汉口留有许多老建筑,它们带着异乡情调屹立在扬子江畔。汉口有许多老故事,故事里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在漫漫的时光中,老建筑和老故事都朝着历史的深处走去。这些零星散落的老建筑,就像汉口这篇大文章中的关键词。扣住了它们,就仿佛扣住了汉口的经脉,仿佛听到了汉口久远的呼吸和脉动,仿佛看到了汉口是怎样走到了今天。认识了它们,你才能懂得汉口,只有懂得了汉口,你才能懂得武汉,懂得一座城市的成长。
书中纪录片式呈现“汉口的沧桑”,行文走笔常怀忧戚:为后人常忘前人之开拓而“怅然若失”;为南洋公司和新市场“相互竞争,抢夺地盘”的内斗而悲伤;为民众乐园“60年间,八易其名”,“城头变幻大王旗”“哀民生之多艰”;为南洋兄弟公司这样“早期的民族工业”在外资的倾压下艰难发展,在形形色色强势政权巧取豪夺下“成为短命公司”忧愤不已;为“铁蹄下的民众”而哀伤;为偌大一个城市连一个像样的花园也找不到而遗恨……凡此种种,多少往事俱成愁。方方以人物命运为经,以汉口变迁历史事件为纬,以与汉口历史有关的突出意象为精神内核结构篇目,为历史古城汉口描绘出一幅独具精神气质的人文画像。


 汉口的沧桑往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汉口是靠小河上来来往往的船与人自然形成的。是靠买卖堆积起的人气,靠人气形成的街市。它的房屋随人口的渐次增多而即兴搭建,它的街道随买卖的渐次兴旺而即兴延伸。它沿河而立,自发形成。生意越来越兴隆,于是街市和居家便由小河向内陆一点点推进,一点点扩展,河街、正街、堤街,在人们不经意间便冒了出来。虽然一个荒无人烟的汉口因兴旺的买卖形成了繁华闹市】。一座城市的城记,该书是可以做武汉或者说是汉口近现代的地方志来看的。因水而通,因商而兴。武汉因三镇而得名,可惜昔日的大武汉已然被雨打风吹去了。与古老的武昌和汉阳相比,武汉三镇中的汉口只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作者曾这样写道,“它因水路而发达,因商事而繁盛。尤其五大租界的开辟,带给它屈辱的同时,也带给它全新的面貌,令它一度被人紧随‘大上海’之后称为‘大汉口’,甚至被夸为‘东方芝加哥’。像许多城市一样,它的发达和兴盛过程,充满传奇。”不要觉得当年那个“东方芝加哥”的称号是讽刺,事实上那就跟“十里洋场”一样的艳羡,虽然现在人提起了芝加哥只能想到打字机和黑帮什么的,但是那个时候的打字机、哦不,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商品和物流中心。或许是同为女性作家,同样是文化散文的体裁,同样记述了地域性的土地、建筑与那方水土上所承载的人的羁绊……属于城市的文化散文,和深植于该方土地的人文情怀的关系,读作者的文字都不觉令我想起来另一位同样擅长写文化散文的女性作家:素素。土地与附着之上的建筑物,联系了过去与未来,维系了世人对那段历史的关注,或许,正是同为女性的感性,令她们对这些饱经风霜的老建筑凭然生出了许多感伤来。或者是汉口一书成于庐山之后的缘故吧,感觉作者的文笔要更加成熟圆融了许多。而且,汉口的环境本来也不如庐山如画的风景般引人遐思,所以很自然的作者也就没那么抒情了,写的也更实在,文字也愈加洗练。看似休闲散散的随口道来,给人以娓娓道来的平易。无论是作者写作前下的功夫,前前后后的跑着收集资料进行考据什么的,还是成书后再版时的资料添加,你都能感到该书背后作者的那份诚意与努力。只是毕竟以作者写小说的出身,到了动笔时自然会更偏向情节性与叙事性,而最基本的对建筑专业知识的缺乏,令其写到该部分的时候未免有些避重就轻之感了。大武汉,实质就是大汉口,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战争史,斑斑弹痕,给作者的笔下平添了许多的怆然与悲恸。作者写的是很抒情的,又不似时下安意如、白落梅等“鸳鸯蝴蝶派”的为了抒情而抒情,只关注辞藻的华美,但内容实质空洞无物。该书是可以当做武汉近代的地方志来看的,甚至是现在也能拿着书去武汉那里按图索骥这些老房子、老建筑。读这样的书,是会对中国的历史与人事有更深入的了解的。但终归散文不是纪实,汉口一书中几乎将汉口老式建筑的介绍为全部的展开点,内容方面也过于关注历史上的那些名人显贵,未免显得有些单薄。该书由张之洞和他的张公堤开篇,自五百多年的汉口是如何在一片荒滩出现的,到清末民国时迸发式的发展轨迹,详述了大汉口是如何一点一滴的充盈起来的。可惜,时至今朝,旧日那些因当时的人们怀念他而修建的建筑都被后人给拆毁一空了。即便有新修来用来招揽游客的“复建”,但是没了那份时光的洗炼,徒然剩下个相同外型的壳子,未免有种借尸还魂的味道在里面了。而末篇以武汉大学的迁址而收官,或许是作者欲点出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绵吧。在这里,这本书中,人的历史与建筑物的历史交织,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融入了骨血密不可分。比较奇怪的是,书名叫《汉口的沧桑往事》,可书的最后还出现了武汉大学的部分,不如直接把书名改为《大武汉旧事》之类的比较弹性。“中国文化对宗教的轻慢和漠视由来已久,佛教道教花了几千年的功夫、用了几千年的耐心,也没有为自己培养出多少信徒”,私以为如把前面的“中国文化”和后面的“多少信徒”,改成了“传统主流文化”和“多少虔信徒”,才是正确的。必须要承认的是,作者这句话的大前提是没有错的,在中国,宗教和政治从来分的很开。这点和西方大不相同。人们的文化里浸淫着宗教的成分,但无论是佛教、道教都只把它们当做一种文化来看,如果说在这片土地上真的存在有某种一统人们思想的宗教模式,大概也只能说是“儒教”了。比起各种神灵的保佑,我们更青睐崇拜我们的祖先,因为正是有了祖先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传承有序。精装书的质量的确不错,纸张很好,摸上去滑滑的,但是很挺括,很有质感。话说之前才看过“新民说”中作者写庐山的那本,对比下两者再版后所添加的这些老照片,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即便两者中老照片的拍摄时间相仿,但是明显的写庐山的那本上从外文书上扒下来的,比起该书里那些增补的档案馆文献照片可要强的太多了。不知道是那本外文书出版前的老照片修过还是怎么的,按作者的说法此次10年后的再版,书中所有图片大半给换过了,不过没见有多大改善。庐山一书里的图片就像是当下新拍出来的辨识度很高,只是差在了没有颜色而已。可这本书里的老照片只能让人说一句“像素太差!”而且,庐山一书中多是风景照,凡是汉口一书中则主要是图片资料,如老照片和平面的结构图等。就个人喜好而言,还是更偏爱前者。就像作者说的,人们拆起老房子来一点都不手软,可惜照我看,应该是“国内的人们拆起老房子来一点都不手软”才是吧。如果是国外的话,不说是欧洲的捷克或者法国、意大利,就算是亚洲的日本,也是有‘惜物’的传统的。当初费了硕大力气修建起来的房子,说拆就拆,说爆就爆。如何能不令人痛心呢!那是因为现在地皮比老建筑值钱,如果老建筑比地皮更值钱的话,你看看谁敢伸手——眼见着巨大的利益驱使,就这种情况下,可不是“人们拆起老房子来一点都不手软”嘛!北京的地价有多高,紫禁城平白的占了那么大的地方,有谁见能说出拆除一部分腾出地皮来改建摩天大楼、住宅小区的?为什么非要固执的一拆了之?除了拆,难道真的就没有别的选择吗?我是笃信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这一善政的,通过这种家家只有一个孩儿的设定,来消灭我国时下城市中的人口过剩是再好不过了。只可惜,先不说那些林林总总的排卵药,让双胞胎、多胞胎不再只看老天给的渺茫几率,再说这个计划生育政策的破封,可生二胎就够糟的了。当然,国家发展是需要人口,居民的养老问题也的确很成负担,可是也得看看土地的承受能力吧,人是越生越多,老龄潮就算是高峰期也不代表马上就能死掉一大片,腾出新的房屋居住面积来。 我就不明白了,像这种养老问题,不是应该由政府和社会解决的吗,怎么能指望着多生小孩,以后靠孩子来养呢。把应该因为爱喝期待而生出的孩子当做了一种投资,孩子生下来当孩奴拼命挣钱养活孩子,等到老了拼命压榨孩子养活自己还钱,你还不如直接年轻的时候不要小孩,买个几分个人理财产品呢!或者,干脆规定城市户口不能二胎,只有农村户口才能二胎;凡是普通居民可以二胎,凡是政府或隶属于政府的企事业单位不可二胎,军队属人员除外。至于国家的发展,不是都琢磨着转型,不再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了嘛。不明白现在的政策制定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以为你是地广人稀的俄罗斯,还有个西伯利亚在后边给撑着;还是扎堆住个小棚子也无所谓的印度,哪怕城市里人口密集到无处下脚,只要能生就无所谓了。而且,现在的人口都向着城市涌去了,城市的人口越多,就需要土地盖房子。我一直认为,凡是那些始建者抱着百代传承修建的建筑物,还是能留用就留用,而不是一拆了之,原地新建的好。固执的在“不破不立”建设逻辑中挣扎的武汉啊,你的路途又在哪里?
  •     论举国闻名的城市,除却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历史厚重的洛阳、西安、南京;风景秀美的大理、桂林、海南等,享誉中部地区的城市里绝然不能少了武汉。提到武汉,提到汉口,论及往事会说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论及交通会说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论及教育会说是全国高校云集最多的城市,论及发展会说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曾名震全国……老天没有亏待这个城市。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半个汉口人,城市进化的速度装满了记忆,却未曾用心的去了解那些充满的故事的过去。曾无数次坐着公交车抑或散步在江滩边略带异国风情的建筑楼前,无数次路过江汉关或在这里换车,曾无数次和好友在江汉路和民众乐园逛街吃饭、曾无数次在循礼门换成地铁……却从不曾清楚的知道,这些老建筑里沉淀的岁月、承载的故事,时常看到有人拿着单反在江汉路那些民国前后建的建筑前拍照常觉得奇怪,对武汉人来说,这里太熟悉、太平常,以至于我们并不觉得它有何特色,值得拿着单反细细流拍。印象里,只隐约了解一些历史课本里关于汉口的介绍,知道她昔日的繁华与地位胜过今日武汉的百倍。所以在武汉今日满城挖的项目里,市领导是说,武汉这是在弥补欠账,弥补前几十年的欠缺,鼓励大家克服苦难。老百姓在“堵城”与“看海”当中,熬过了一年又一年,几年之后,流光溢彩的缤纷夜景也许会证明当下的忍受都是值得的。汉口的往事里,要列一张近代重要人物志,张之洞、刘歆生、黎元洪、詹天佑、曹南山、简照南、沈祝三等一个也不能少,与人相关的故事里,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当中还能隐约看到当年他们留下的影子。江汉关的大钟、江汉路及沿江的老建筑、六渡桥的天桥、武大的老教学楼、民众乐园的繁华、守望的张公堤等等,都还提醒着往昔的岁月,如今,武汉人已不知道这些我们原本应该了解的历史,对老建筑也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趣味去查找它们的故事,年轻人更关心的也是浪漫好玩的新去处,熟悉历史的老人也随着岁月一一故去,没了讲故事的人,少了听故事的人,这座有故事的城,独独陪着她的“老朋友”,也只能将故事埋首在岁月里,空留遗憾。方方老师查尽史料,通过一个个的老建筑还原了那些原本精彩的岁月和造就往事的英雄,在写书的过程中,她数次前往这些故事的发生地,看他们今时今日的样子,为那些没有好好打理甚至被拆毁的建筑痛心,我也萌生了这样的冲动,循着方方老师的足迹,重新带着故事在看看这些走过无数次的大街小巷,重新欣赏上百年前的建筑,带着对城市的热爱,感受武汉人特有的骄傲,也争取能为这样有底蕴有故事的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做些什么。
  •     ——评《汉口的沧桑往事》文/蓦烟如雪作为久居南方的人,虽行径过帝都,路过清丽的江南,可武汉却从未踏足过一次。这少许的遗憾系上了我与武汉的一书浅缘。说起武汉,最著名的要属四月武汉大学的樱花道,其次就是“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还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说到吃,全国有名的“热干面”也是出自武汉。而《汉口的沧桑往事》是一本关于汉口旧事的书籍。它并没细致描述过黄鹤楼抑或者是热干面。作者的视角独特,以地势、河流开头,简要说明了汉口是一个水路运来的城市,它历经多年,从明清到太平天国到解放直至现在,从分割租界到西方先进化的传播再到改变脏乱差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强调“认识了它们才能懂得汉口,懂得汉口,才能懂得武汉,懂得一座城市的成长。”确实,这些深藏的往事,都是故纸堆里的东西。我们从书中细密的文字间,只能窥见一阕,作者梳理着这一丝一缕的回忆,我们也只能配合着这些许的图片去找寻过去的影子。而过去,就是不再回来的往事。我们就从这一页汉口看去。英国传教士杨格非曾这么描述过张之洞,“卓越的风度显出他是一个完美的最高地方长官。尽管身躯矮小,可是绝不有损于大官的气质。”张之洞对武汉的建树是无法磨灭,甚至是纪念他的张公堤、奥略楼、抱冰堂等等。“区区一迂儒病翁”却是实实在在的实干家,他开办炼铁厂、主持京汉铁路、大修堤防、开办教育,在一个闭关锁国、人亡政息的年代,一个垂垂老矣的人能把武汉变成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已经实属不易,更不要说他的政绩影响百年直至如今。“他不爱财,在这个帝国他可能成为一个大富翁,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穷人。”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任湖广总督19年后,离开了武汉,离开了他的辉煌。武汉需要张之洞这样的人物,现今的中国也需要这样大刀阔斧且清廉实干的人物。一声枪响,满清成为历史,革命的大旗插满遍地。英雄结局总如斯的唐才常、被称为“熊一枪”的熊秉坤、捡了大便宜的黎元洪,还有经不起严刑拷打全部招供的刘同、钻洞逃跑的瑞澂等等都成了那个年代的缩影,如果不是看了此章,我亦不会料到黎元洪是此等角色。接着又出现一批商业的奇才,他们被称为民族资本家,其中武汉商界有口皆碑的宋炜臣、依靠权势的“仁义大爷”刘友才、南洋烟草公司的简氏兄弟,以及呼风唤雨的地皮大王刘歆生,这些风光当年的人物,都在武汉这个地方发光发热,甚至一度超越了旧上海。无论是文艺复兴式建筑亦或者是法国四堡式建筑,他们繁复不是古朴,典雅不失活泼, 我们能在一书里看见六十年间八易其名的“新市场”,看见大小巴公房子,看见跑马场等等遗迹,这里有汉协盛的努力,也有景明洋行的海明斯的设计。一个年代,最值得褒奖的不是拆毁,而是延续,好比詹天佑他力排众议设计了由中国人自己施工完成的铁路,他让国人骄傲,让外国人震惊,而这条铁路依然沿用至今,这就是延续。而此书,我更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詹天佑,他竟然参与过中法战争,甚至勇立奇功,不禁更是敬佩万分。一本书能囊括的有限,无论是各类的花园,还是世人皆夸的武汉大学,这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把流动的历史和波动的人生都囊括在这一篇篇旧事的文章中,这里可以饶有趣味、可以深沉曲折、可以耐人寻味,甚至可以潸然泪下。或许,这就是历史的一页,一页的汉口吧。筱筱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读时嫌弃女作家过于感性,添加了太多的个人感受。读完再想,却常常比她表现出的情绪激动百倍……
  •     爱一座城市要从何说起
  •     武汉去过三次了,次次坑老潘。城市确实不错。第一次去宝通禅寺后面的塔很有意思,户部巷的鸡翅很变态。第二次意外发现了鲁肃墓,走了走长江大桥。第三次去,有大宝和徐青,长江更美,汉水更清,可惜没吃到过瘾的麻辣小龙虾。
  •     城市的故事,汉口的往事
  •     内容还行,但是编辑实在是。。。
  •     好多文章都在别处读过的感觉
  •     看这种书,就要直面历史的隽永啊。最后谈武大差点易址的时候心中也是一酸。不过总体还是有点干巴巴的。
  •     装帧、图文和纸张都很精美,但目录出现了低级错误。作为去武汉之前的背景读物来读的,终于搞清楚:“武昌是官府之地,汉口是商家之地,汉阳是工业之地”。本书由建筑及历史展开来讲,除了人物故事略有吸引力,其余部分干巴巴的,本来寄望于小说家方方能为枯燥的历史增色呢,结果有些失望。这种类型的读物,外省人难以产生共鸣。
  •     闻名全国却又失魂落魄,中原之地多事之秋久矣
  •     在武汉市美术馆里的书店坐着翻完的
  •     看病的日子每周都去黎黄陂路,对街区历史产生兴趣,然后跟着这本书,了解了很多汉口老房子的故事,最喜欢的是怡和洋行高管曾经住过的一栋,病快好的时候,这栋房子也修葺完毕,开放参观,真是美极了。
  •     让我这个历史盲也喜欢上了读史。好想穿越回那些年代,看看老汉口的跑马场,租界,码头,私家花园...
  •     有关于生活城市的故事,武汉的前世今生。
  •     为了稿子而恶补的书 :/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