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7544261685
作者:[德]丹尼尔·凯曼
页数:200页

内容概要

丹尼尔• 凯曼(Daniel Kehlmann)
德国当代作家,评论家。1975年出生于慕尼黑。后考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与德国文学。
1997年出版第一本小说《贝尔宏姆的想象》。2003年,小说《我与康明斯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2005年,刚满30岁的他出版《丈量世界》,被译为40多种语言,销量突破200万册,被誉为二战后德语文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2008年获托马斯•曼奖。2011年出版《名声》。

书籍目录

01声音
02险境
03走向死亡的罗莎莉
04出路
05东方
06答修道院女院长问
07一篇讨论帖
08我的谎言,我的死
09险境

作者简介

《名声》由九个环环相扣的故事组成,丹尼尔· 凯曼将现代人为名声所累的痛苦与心碎,描写得非常透彻且充满了趣味,建构了一个与“名声”同样脆弱的世界。
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无法自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欲念。当你终于放下永无止境的野心时,宽阔才在眼前。
-----------------------------------------------------------------------
★全球超级畅销书《丈量世界》作者最新力作
★出版首周荣居《明镜周刊》《焦点》畅销书榜第1名
★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无力自拔
“现代成功学”源于美国,但欧洲人丹尼尔·凯曼却把为名声所累的痛苦和心碎描写得如此透彻切充满趣味。——《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
"这是一部研究生活脆弱性和关联性的绝佳之作,书中铺陈的因果关系、讽刺意味和幽默之处使这本书极具特色,丹尼尔·凯曼可以称得上是加缪的继承者。"——《出版商周刊》


 名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前几天,“知乎女神诈骗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男人,借用一个美女头像,在知乎编了一些鸡汤故事,骗到手十几万真金白银。案发后,许多人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是:知乎用户不都是高智商、技术流吗,怎么会给鸡汤贩子骗了?无独有偶。我曾经很喜欢的一个知乎名人“灿妞儿”,热爱健身;学霸一枚。她在健身话题下回顾自己成功减肥40斤的血泪史:晒跑步机的跑圈数、晒自己健身前后的容貌对比、饮食秘籍、各种部位的力量训练技巧。她在“过一种高度自律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问答下晒出她满满当当的计划本,讲到自己获得奥赛一等奖、成功保送大学的经历。很多人都爱上了这个超级自律超级努力超级美丽的女生。但是,有一天,她却突然消失了:知乎上所有的问答都删除了;新浪微博被卖了,成了卖粉丝的营销账号……原来,“灿妞儿”被扒皮了:学术造假、家庭背景造假、容貌造假、奥赛成绩造假……这个酷酷的“灿妞儿”的形象轰然倒塌,空留一个在空中瑟瑟发抖的空壳供人们凭吊。当一个人被很多人关注的光环所包围的时候,有的时候,不,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做自己,而是得做那符合那个形象的事情了。一个网络形象坍塌的原因,实质就是网络形象和真实形象对比之下的虚妄与落差。人心有个怪圈,他人的关注赋予的光环就是那个圈子的边界,这个怪圈有个名字,叫“名声”。这个怪圈人人都有,所以“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无法自拔”。如果说凯曼用《丈量世界》展现了理性的高度,这次他丈量的是世人的内心世界。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物,在冥冥之中好像有种无形的力量迫使他们在彼此的生命里出现交集,并且在无意识中对彼此的人生产生影响。知名影星和小人物的命运交织:小人物拿到的手机号码被重复发放,因此冒充了影星,几个电话就毁掉了影星的公众形象;知名影星被一个模仿演员挤出了自己的生活;畅销作家米盖,其倡导的回归自然、和自己和平相处的鸡汤文风靡全球,但自己却郁郁寡欢,拿起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些曲折离奇的故事里,我仿佛透过万花筒窥见了“知乎女神”“灿妞儿”们,或许,还有你们还有我们内心的自己;窥见了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人的身份认同崩解,只因为人们使用无时无刻不在蓬勃地资讯科技,并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放大了心底的怪圈。这些故事构成了一个与本书主题“名声”同样脆弱的世界。凯曼在这本书里想取消白昼与黑夜的界线,取消清醒与梦境间那壁垒分明的真实性。无论是在凯曼的小说里,或者书中作家莱奥的小说里,我们都能体会到:当主人公终于放下永无止境的野心时,幸福就在眼前。怪圈便不攻自破。
  •     这本短篇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名叫《声音》,而实际上它是关于手机的。读过之后,我忽然发现这个故事和冯小刚2003年的电影《手机》有些相似。相似之处并不是因为它们都关于手机这个物件,而是因为它们都关于虚伪、谎言、背叛。电影的结构并不复杂,中年小有成功的男主角厌倦了平淡的婚姻生活,找了个年轻貌美的情人,手机是联系的工具,曾给了他许多激情和享受,也最终带给他困扰。最后男主角在奶奶的葬礼上,把手机扔到了烧金纸的火堆里。那是冯导在中国社会刚刚开始被手机,或者说是早期的智能手机所主宰的时候,发出的某种议论。他把一个老掉牙的出轨故事,加上了新的道具。而凯曼的这篇小说,读起来没什么时代感,好像是个旧故事。一直坚持不用手机的男主角,终于没顶住周围人的压力,买了手机入了网。紧接着,他发现这手机号码是某个演员的。然后接到了各种与他自己本不想干的电话,来自演员的情人、朋友、有利益关系的种种人物……他由最初的愤怒,到后来发坏冒充那个演员,用这部手机搅乱了演员的生活。而到了故事的最后:“‘不久前你还根本不想配手机呢,现在却一步也离不开它。放轻松些,没什么火烧眉毛的事。’罗格勒停了停,咽了口唾沫,又把一块肉排塞进嘴里,‘别多心,可是,说真的,谁会给你打电话呢?’”此时的男主角已经开始迷恋这部错误号码的手机,在冒充别人、戳穿别人、搅扰别人的戏谑中得到了快乐。这自然比他单调的芯片维修工程师的生活要有意思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种出轨吧。手机,让人们有了说谎、假装的便利,人不在身边,声音却在。只是但愿《声音》里的人,不要像严守一一样,到头来不过是嫌弃自己。
  •     特别喜欢这种每个故事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交织的风格,这篇故事中埋藏的线索,在下一篇故事的字里行间里不经意的解密。故事的主人公们也在故事内外穿梭,上一篇故事中任人摆布的角色,翻到新的一页,就成了操纵另一篇故事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无法自拔。于是沉溺其中,最终因为自我矛盾而走向无底的深渊。这是现代人的通病,没人能独善其身。
  •     过瘾!推荐!
  •     直击生活现实,招招见血!
  •     第一次读这样叙事风格的作品,作者就像神灵一样,轻轻勾动一下手指,就能让自己想象中的人物走进原本成熟的故事中。翻译后的句子都是短句,字字简洁蕴含丰富,完全不需要人花精力去理复杂的关系。对安乐死的老太太那个故事很好奇,这世界真有这样的地方吗?
  •     故事最后,里奥说“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我们永远都无法得知一个故事会在哪里结束,另一个故事又会在哪里开始!事实上,所有的故事都交织在一起。只有在书里它们才界限分明。”
  •     猜得到开头,到最后也感觉好厉害
  •     人人都被故事纠缠,总有一个暗扣指出彼此关联。喜欢“安乐死”故事里人物不分虚实,无论生死,都难以摆脱被他人关注;也喜欢“鸠占鹊巢”的故事让大明星找到走出“自我不真实”的出路;还有“东方”那建立在毛骨悚然效果上的讽刺。
  •     在三星半到四星之间犹豫,但爱极了那个走向死亡的故事,就慷慨一次吧。
  •     趣味不够。
  •     所有的故事都太悲凉了
  •     猎奇写法+诺奖文风+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丹尼尔凯曼
  •     一开始以为是长篇,没想到是短故事。说名声,也可以说身份吧。拉尔夫失去了电话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到处都是替代,是延展,是现代人的焦虑。 人都是轻信的,他们想不到别人会骗自己。……每个人都心不在焉。
  •     其实我只喜欢那篇 走向死亡的罗莎莉 不过足够啦
  •     理会不深,还是更爱解忧杂货店的风格。
  •     伪装是人活下去的盾甲。
  •     文字跟叙事技巧不错,但故事不感冒。
  •     看似独立的故事 实则环环紧扣着 人物间若有若无的关系掩盖不了故事的独特 鲜明的个性让人又恨又爱 这就是故事 就是人生 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 什么时候又已经开始
  •     每个人都存在在别个的故事中 WTF 我本就不是我
  •     不喜欢写着写着 把作者写小说再带进小说,感觉瞬间削弱了凝重感,觉得自己傻乎乎。
  •     几个小故事之间各有联系。有的分不清是故事,还是故事中的故事。喜欢老太太安乐死的那个,还有大明星模仿自己的讽刺。但总体没有太多的代入感和共鸣。总结,以后看书尽量一气呵成,中间放一段时间再拿起来真是一头雾水。
  •     一个人从内而外思考自己,就会发现越来越不是自己
  •     德国人真是有意思
  •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却又都息息相关
  •     故事中的故事,卡尔维诺的感觉哈,喜欢这类写法,重点是言之当下,一针见血。作者挺讨厌心灵鸡汤类畅销书吧?
  •     这个作者有点厉害
  •     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
  •     有趣。
  •     生活真是脆弱啊。
  •     当代,中国畅销书作家和德国畅销书作家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上啊
  •     我们一直在故事里啊。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
  •     很有趣的写法,九个章节,各成一个短篇,其中联结,看到最后才有答案。 全书剑指信息时代自我意义的迷失,讽刺之处入木三分。手机号码丢掉,就丢掉了自己;找不到网络去发论坛,就找不到倾诉的出口;一段婚外情,也成了列车表和电子设备精心统筹的用武之地。 我们何以成为我们呢?我们有何独特?我们不过是故事里的人罢了,是别人故事的插曲,是网络和信息编制的大网上被四面八方的丝线牵扯着移动的小虫。我们拥有最大的自由,殊不知正身处最大的牢笼。 最后,喜欢作者的行文风格,一针见血,节奏明快。颇有海明威的风范。如果能保持水准多些创作,拿诺奖也不是不可能。
  •     就是喜欢丹尼尔·凯曼 语气 断句 节奏 想成为一个一直伴着你的书迷 这本书看的时候很有代入感 内心深处那种幻想其他人生的共鸣 想逃离现在生活又不敢的那种感觉 但看完以后又有点迷茫 反正很喜欢 很现代
  •     渐入佳境
  •     很流畅的看完了,感觉是我读过最快的一本了。看的时候心理不是滋味,作者想要表达啥呢?其中的一点我感受到了,人啊一定要善待自己,光吃好玩好是远远不够的,最最重要的是最自己坦诚,要不迟早会憋死。解放心灵吧人类!
  •     有因有果,但是并没有始和终。因为我们都活在故事里.......
  •     丹尼尔的故事很有意思,一系列的连环故事串起来,同时以作家写作故事的视角,特别独特,更因为丹尼尔的描写和叙事很细腻传神,让人分不清哪是真实的世界,哪是虚构的创作,或者两者本身,是彼此分不开,又合二为一的
  •     声音 走向死亡的罗莎莉 答修道院女院长问
  •     好玩儿。
  •     刚开始读时有海明威短篇的感觉,构思巧妙,文字有张力~
  •     有点看不懂。。。。。。。
  •     这是一部实在阅读时十分流畅感觉很爽快的小说,然后之后确实细思极恐。活在故事里的人,和人写故事里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区别。叙事手法非常流弊。故事间的联系也很好!很喜欢!
  •     这焦虑不安的感觉根本停不下来。
  •     在写法上与《解忧杂货店》有几分相似之处,但可能是篇幅和人名的问题,感觉阅读体验并不如《解忧》
  •     脑洞太大,作者牛逼
  •     我们生活在技术世界,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变得程式化、机械化,故事也有类似的特性,一环扣一环,盘根错节,一个构置精密的机器和一个无懈可击的故事又有什么差别呢?除了位高权重者,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恐怕只是自命不凡的零件罢了吧。
  •     老妇人选择安乐死的故事精巧又深刻,读到最后忍不住会心一笑。
  •     其中的《出路》不觉得和安徒生的《影子》很像吗?模仿者鸠占鹊巢,影子替代主人,套路很像,只是结局不同。毕竟一个描述的现实,一个描写的童话!
  •     活在故事里外的人,几部相互关联的小说仿佛现实世界的经纬线,串起了所有人的思维。短促有力,对现世关照。
  •     "事实上,所有的故事都交织在一起。只有在书里,它们才界线分明"。最后一篇,这一句话,完全解释作者的构思世界。
  •     串联起来的九个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