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香港这些年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08658167
作者:徐天成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徐天成,七零后,拥有内地与香港的律师资格。在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曾在美国工作,后赴英国攻读法律。2006年,移居北京,现在在一家IT企业从事法律工作。工作以外,喜欢全国到处跑,通过认识不同的中国人、中国事,思索香港在整个国家中所身处的位置和能发挥的作用。

书籍目录

1977  “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 /我和我家
1978 从劫机事件看香港与两岸关系
1979 从港督访问北京说起/地铁/从“阿灿”到“港灿”——香港人对内地观感的转变
1980 “即捕即解”——关于香港的族群/童年点滴——海与茶楼
1981 我的学校
1982 我的社区铜锣湾——从暴动说起/从梅艳芳、黄霑到粤语流行歌曲
1983 上小学,要取个英文名
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5 僵尸片和香港人的迷信
1986 港督尤德逝世/第一次回内地的经历
1987 搬家/《大约在冬季》
1988 香港电影审查制度
1989 我的中学生涯/我家第一台电脑
1990 星爷
1991 你可能不知道的9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移民潮
1992 日本风/肥彭/“不漏洞拉” /我的1997 /港姐
1993 香港吹起台湾风/巨星陨落
1994 中学会考
1995 香港—北京交流团
1996 港大/《古惑仔》/香港黑社会/珊珊
1997 回归/减薪裁员、通缩、负资产、破产
1998 新机场
1999 大学毕业/打风
2000 去加州工作/科网热在香港
2001 再续北京缘
2002 留学英国/香港的英国影子/香港廉政公署
2003 非典/香港的郊外
2004 香港的选举
2005 迪士尼PK海洋公园
2006 从律师执业仪式到香港法律制度
2007 港眼看北京
2008 TVB
2009 扒龙舟/香港的节日
2010 两地学习的差异
2011 政府派钱
2012 《春娇与志明》——杂谈香港男女的爱情观
2013 陆港矛盾
2014 高官贪污案——香港人一个月究竟赚多少钱?
2015 《我们香港这些年》

作者简介

繁华闪耀的香港,文艺作品里的香港,娱乐明星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疯狂购物的香港,迪士尼乐园的香港,颠沛流离终于回家的香港,充满活力又无所依傍的香港。受关注的香港,被遗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压抑的香港。
你的香港,我的香港。
他的香港。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 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


 我们香港这些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国内有一份著名的时报,如果你在百度上,将这报纸的名字和“香港”这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搜索,所得出的结果,一定会令你大开眼界。假如你是这份时报的长期读者,你大概会觉得,香港这个城市,已经不是衰不衰落的问题——它简直快要沦陷了。当然,将香港以“沦陷前夕”这种末日美的形象展现在内地民众心目中的媒体,数量庞大,战斗力惊人,绝对不肯让那份著名的时报所独美。考虑到香港以壹传媒为代表的阵型,天天对内地的调侃、讽刺,乃至挖苦,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这场中港媒体持续几年的攻讦战,正正就是这几年以来,内地与香港关系的真实写照。再者,比起《苹果日报》动辄以“强国人”甚至“蝗虫”这种直白粗鄙而又带有侮辱性质的词汇来形容内地民众,我们可能还会得出“内地媒体对香港已经非常宽宏大量”的结论。然而,《苹果日报》是香港的一份私营化报纸,纵然它们在有选择性地输出某些价值观,却也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内地的媒体,我们知道,不单全都姓党,而且还有一批,众多周知的,站在我国舆论战线的前锋线上最前沿的猛将。它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国家每一位国民的思想。我的意思是,既然我们的身份那样严肃,那样庄重,那样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大局,那么“维持香港的安定繁荣,维护内地与香港的和谐关系”是否就是国内媒体在面对香港问题时应该作出的最正确舆论导向呢?无论是出于宣传、统战甚至是国家安全的目的而论,中港一家亲,应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期许吧?既然是这样,有时候你会很难明白,为什么我们有些大报,经常不遗余力地引用《苹果日报》甚至《热血时报》这类,根本在香港都完全走不进主流视线的媒体的内容,然后大加批判,大有与他们争一日之长短的态势。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去年年底曾说过:个别港人鼓吹“中港矛盾”,破坏一国两制!这番讲话,被内地传媒大量转载,当然也连带着对那些鼓吹“中港矛盾”的滋事份子批判了一番。那时候我在想,其实内地媒体,又在“鼓吹中港矛盾”这个问题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旅居北京的香港律师徐天成,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最近推出的这本《我们香港这些年》,是一本很值得我们收藏的,让我们了解香港的科普性读物。虽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概念了无新意——毕竟它借鉴的《我们台湾这些年》的结构;可能有人会认为书中内容不痛不快——毕竟作者讲述的事物比较朴素和平淡;可能有人会认为作者立场不明,想两边讨好——毕竟作者措辞过于谦卑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很多一辈子都没去过香港,只能从身边零零碎碎的信息中盲人摸象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内地民众而言,这本书确实简洁明了地勾勒出香港近几十年来的社会气息和变迁。而编年体这种体裁,也使书本读起来足够轻松。在1997年的那个篇章里,作者说到:估计好多人拿起这本书,一下子就会翻到这页来。当我知道这本书的结构是编年体后,如他所言——我怀疑很多人跟我一样——我确实一拿到书本,就立马翻到一些我非常好奇的年份——虽然这年份未必是1997——我怀着一种恶趣味,想看一下,对于一些难以回避的岁月,作者打算如何处理。当然,结果也如大家所料,碍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一些争议事件并未在《我们香港这些年》里给予显示。相信大家都明白,嗯,在今天——我的发稿日期——这么有意义的日子里,我要说的年份,肯定就是2014年——因为这年发生了香港非法占中事件。尽管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由,使我们即便想要对各个破坏香港稳定的非法占中份子进行批判,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我还是对这本书完全没提及这次非法运动感到遗憾——毕竟如果不是因为非法占领中环事件,这几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发展方向和舆论氛围可能会完全改变。我的意思是,既然一些事情确实发生过,比起极力逃避,何不勇敢去面对,为我们分析一下,非法占领运动之前,那些学生们受到了怎样的误导,以及非法占领运动发生后,对香港的大环境产生了哪些深刻的负面影响,然后再作出正面的引导呢?比起很多感情用事的大众媒体,其实这种普及性的介绍,可能更加适合出现这种充满正能量的书籍里。当然这些小小的遗憾,并没有掩盖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我是一个广州人,作为与香港一样,同样以粤语为母语的城市,对书中提及的很多涉及歌影视的文化符号,比如周星驰、软硬天师、黄子华、《古惑仔》、《包青天》等,简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内地很多喜欢香港的朋友,基本也能够对这些符号如数家珍。令我会心一震的是,书中提及的《Yes!》,使我忍不住在家中的杂物房中,翻出那一本本已经封尘的,放满酒井法子闪卡的集卡簿,以及初中时期同学们在课室里瞒着老师偷偷传阅的《Yes!》杂志。记得那时候,谁能最先拿到当周《Yes!》,谁就能在下课时被女生所包围。假如不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我真的从来没想象过,自己和香港人居然能够拥有这种程度的集体回忆。这种感觉真的非常奇妙。就像当年香港开放自由行之后,我时隔十多年重新再走进这个城市,看着地铁上石硖尾、旺角、油麻地等一个一个的站名,数着马路上砵兰街、通菜街、弥敦道等一个一个路牌,这个在我从3岁起就从未涉足过的城市,那些主要地名,居然有近7成是我听过的。从那时我就知道,香港这个城市,不仅仅是活在家中的电视机里,而是真真切切地活着我们的生活中,不知不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20年前,我们去一次香港旅游,就像今天很多人去一次欧洲那样隆重。我们对待香港人的情感,也像今天很多出身于三四线城市的国人,看待北上广深原居民的眼神一样,虽然充满着不服气的情绪,但更多的还是羡慕。随便时代巨轮的翻滚,今天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已经和从前大不一样了。但比起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香港人的心态没有扭转过来,其实内地人的心态何尝又有扭转过来?从俯视到平视,需要一个过程,但从仰视到平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记住俯视的快感和被俯视的屈辱,而失去了平视别人的能力。所以,当天你让我的头仰得有多高,今天我的头就必须俯得有多低。但我们都不要忘记,高仰低俯着的头颅,既不舒服,也难以真正看见事物的全貌。既然大家都看得这么累,为什么不把头扭回最正确最健康的姿势呢?《我们香港这些年》,就是一本姿势正确的书。徐天成作为一个香港人,在面对内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既不优越,也不自卑。只是在淡淡地说着自己的故事,唤醒着维系内地和香港之间的那些记忆——那些靠港产电影、粤语流行歌、TVB以及赈灾援助连城的记忆,而不是今天的攀比、谩骂和对立。 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在176年前,20年前,今天,还是未来,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对于中国人而言,香港人都只会是自己人,不是敌人。这是我们在讨论香港的时候,无论情绪有多么高涨,都应该谨记的原则。
  •     昨晚小熬了一下夜,把书看完了。这本书虽然有300多页,但易读,有一定的趣味性,几个小时就能看完。首先,我没看过《我们台湾这些年》,太火的书,总让我不自觉保持距离也兴趣大减,一如太火的电影也一样。所以不知道这两本书在结构和内容的采写上是否相似。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谁家没有一两个香港亲戚。小时候,不管是自己家还是邻居家,有香港客人来可都是新闻。我们这一代,从小都是一只眼看香港电视台的节目一只眼写作业过来的。现在,又住在与香港仅一江之隔的深圳,再加上自由行的便利,每年少说也会过去一二十趟,香港于我已不再神秘。不大的香港是个很丰富的地方,我得之启蒙,知道了很多新东西,丰富就意味着有趣。这年头,不管是人还是城市,有趣是多么难得。而近年的所谓“中港冲突”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又似乎沉寂了一点,但毕竟双方都有了受伤的感觉,这让我很可惜的同时也希望多了解香港和香港人的想法。《我们香港这些年》是一本私人史,从作者出生的1977年开始,到2015年为止,以个人经历为主,穿插香港社会当年发生的大事件。看着书有时会有好玩的发现,比如香港在70年代才废除纳妾制度,这简直是惊人的发现(此处应该有个表情
  •     香港这个地方对我来讲,还是很好奇的,因为就是这个弹丸之地,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繁荣经济和百花齐放的文化产品。当人后者对我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比如香港电影和香港歌曲,从小学到现在,我最喜欢的明星一直都是刘德华。正是因为这个方面,我对香港的兴趣还是很大的。但是自从2013年奶粉限购、大陆游客到香港跟当地人产生了冲突,以及后来的“zhan中”让我对香港产生了其他看法。越是这种变化,就越是对香港更好奇。读这本书也是偶然的缘故,朋友书店请徐天成在她们书店搞读者见面会。恰好对各地文化生活还是感兴趣,于是便托她给我买了一本签名本。我想了解的就是香港回归前20年和回归后20年的变化,从令人骄傲的经济文化成绩到一步步走向过气的现状,与之相伴的香港人想法的变化。不知道是不是看得太快的缘故,还是比较喜欢看更学术一点的这个方面书籍,或者是作者态度比较温和,350页的内容,看完之后印象深刻的地方竟然很少,这与我当初的预想还是很有差距的。作者是一个在北京工作的香港人,受到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启发,从一个香港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来描写香港的发展和对大陆的态度。体系就是把从作者出生的77年开始到2015年每一年发生的事情罗列一遍,再加上自己的看法,也是无关痛痒的,像是日记,没有重点,就像是流水账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强烈推荐的一本书,书评见本人公众号:梦游的Alice。感谢关注支持!哈哈
  •     从作者的视角了解香港
  •     在“唐寧書店”遇上此書。喜歡這本書的裝幀,喜歡書的目錄以年份(從1977至2015)分開敘述,我習慣把每一年發生的特別事情與有趣的名詞標記在每一節首頁的左側作為索引。書最吸引我的是前三分一部分(側重於香港歷史和政治的話題),作者從《香港年報》等權威刊物和從維基、土豆優酷youtube等非官方渠道搜集大量文字影音資料,對內容和數據都加以甄別與嚴謹處理,所以這部分的內容比較嚴肅認真,我看得較慢;至於書裏的後半部分,作者寫字的語氣開始自在輕鬆,文字很通俗(有好幾次感覺文字是堆砌充內容)。不過,看著的時候也不時感到內容有趣幽默,畢竟香港文化還是能夠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鳴,通俗一點也無可厚非。
  •     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把普通香港市民关心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写的很详细,但政治不是大多数香港人关注的,2008年奥运会、选举、香港基尼系数等问题篇幅很小或忽略了,想看港人关于国家认同、两地政治制度比较等政治问题的,绕道吧,本书不适合,这部分内容可看强世功《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
  •     也不是完全的捧臭脚吧,很多地方写的还是很有意思的。
  •     离香港近加上从小看香港电视台,相对了解得多一点,所以看这本书所得的新鲜感反而没有看台湾那本大。可以看一看了解香港市民想法,但是都写到了2015年,居然完全没提雨伞事件,也是有点失望
  •     对了解香港很有帮助啊 读着不累
  •     杂志
  •     算是对香港有了写了解,喜欢书籍的装帧。
  •     看得出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小心翼翼。毕竟目前内地与香港的敏感关系和某些青年人的玻璃心不得不有太多顾忌,全当香港青年成长日记看也行。阅完全书,却最想立刻吃到作者书中一笔带过的浙江杨梅…
  •     对于熟悉的香港,笔者再一次带我重温了它的成长历程。笔者这种平实,趣味性不强的陈述对于我来说,读了也就读了。哈哈~~ 好久没体会这种短时限时性的阅读模式,别说,还是感觉有点无形的小压力。不是很喜欢这种不能随意畅读的模式。嗯~,看来某人说的必须一个月的时限还有满有道理的。哎~~有些人怎么可以这么聪明,比我都还要聪明就有点过分了。
  •     比较具体吧。但对03年哥哥跳楼一事一笔带过,有点遗憾,我还想看详细一点的呢。
  •     香港的繁荣是历史的误会,是这样吗。
  •     很快翻完了,大部分都是我已经知道的信息,也没什么文学性,比较适合对香港基本不太了解的人看。书里讲到港大的orientation camp。L跟我说过这个camp创立就是用来挫刚入学的大学生锐气的,我当时黑人问号???觉得荒谬,不明所以的很,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现在总算知道缘由了...
  •     笔者是个资深文科生,文艺水平还可以。观点大部分公正。春节带娃期间,不能看电视,等娃睡了,看会儿书,休闲一下
  •     徐天成也说这本书的灵感来于《我们台湾这些年》,书的叙述方式与《台》一样,渴望能以小叙事烘托大背景。写得文质彬彬,却没有给读者阅读此书的目的带来极大的意义。个人觉得此书有些浅薄,写得小心翼翼,尽量不与政治沾边。甚至个人觉得作者多年来在内地的生活方式让他写这本书时所处的位置不够客观,也或许这是作者的刻意之做。本来是想从这本书中获知港人心态路程的转变过程,结果感觉好像作者的流水账。越写越想给一星。大概可能装帧设计给我许多好感,才让我失望倍增。
  •     能增进对香港的了解,但写得太浅,打发时间的书。插图是败笔,用手绘的照片还不如直接用照片。
  •     了解一些香港特别记忆~
  •     内容三星,加一星给装帧设计!可以把书摊平的感觉太棒了!
  •     很多影视剧,明星,电影,文化的介绍,大众喜闻乐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比较亲切。但深度不够,缺少真正对于香港和大陆底层本质上思考。可以翻翻的书籍,和我的出发点有差距。据说《台湾这些年》相对要深刻不少,有机会找来读读。
  •     书的内容谈不上多深度,毕竟作者的着眼点也不在于涉及文化政治深层的反思。对于我这样的北方人来看港式文化的入门了解倒是不错的,讲述的一些港人的生活细节和琐碎片段也蛮有趣,加上作者所受的教育经历和客居他乡的生活经历,能够比较客观的讲述有关港人与内地人生活方式的差异性,比较平民,尚可一观!
  •     整本书充满了港式吐槽,是香港入门的优秀读本,但没什么文笔。
  •     2017-(1)
  •     挺好的,叙述平和,对强国人和港人的心态都很了解,春秋笔法用得不错,以致不少人都被蒙过去,以为这是真港奸。
  •     政治方面真的是讲的好委婉、好克制。
  •     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Hong Kong,Asia's world city#
  •     聊天体,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比较平淡
  •     彬彬有礼却又中规中矩
  •     读起来很轻 作者对待两地问题彬彬有礼
  •     有很多补充我知识的地方。倘若早两年读到,可能会大不一样。但是很多最近的内容太克制了。有失公允。
  •     从书中知道了这是借鉴的《我们台湾这些年》,文笔不错,语言很生动诙谐。让我们从大陆的角度了解了香港,但是呢相对于香港来说更喜欢台湾,本书相当于传记一样值得一看。
  •     写得挺中肯,文笔平实但带有别样文雅,可能是粤语措辞。
  •     还好。其实对广东孩子来说不是很吸引 毕竟多少知道一些。但让不甚了解香港的人来说确实还不错。作者态度颇温和。
  •     喜欢香港,喜欢看些关于她的故事。作者以自1977出生至2015成书近40年间香港发生的各类事件引出相关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以一长居北京的内地人身份对比两地文化等差异,像朋友间闲聊。如果能引荐些相关书籍应该会更觉得尽兴
  •     比较个体的感受,很多部分有共鸣,对香港变迁的描述很到位,但陆港关系的思考还不够深入。2017.03.27
  •     因为看过《我们台湾这些年》,所以不得不看《我们香港这些年》,何况香港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城市。书中好多地方好多事以前都通过港剧、香港电影了解过,但看了书之后,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香港过去四十年的大事小情.
  •     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喜欢北京。。
  •     还是很好的读本,自觉比台湾那本文风好一些,内容实在
  •     比台湾那本差得多,而且烂尾,不过还是有参考价值
  •     文笔平平 但里面提到的人事物确实解释了一些港陆的现状
  •     作者像一位老友一样娓娓向你道来,他没有将它写成简单的大事记或者是介绍书,而是以第一人称融入了自己切身感悟和生活经历向你讲述,很真实,读起来也很有趣,让人更多地了解了香港。
  •     Albert Tsui Lead Counsel (China), Mobile Business Group, Lenovo
  •     写的蛮好。
  •     我还记得在坑u图书馆里有段时间读了好多港人写的杂书,第一次读到狮子山下时,看到一张满页的配图,突然觉得这个城市太可爱,后来追着书里的足迹和自己列的表去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现在再读这样一本书,觉得香港是以后还要去生活的,一定要的。
  •     一年一叙。港仔北漂,普通话说的挺好,也有许多有共鸣地方。
  •     有些话想说不敢说,有些意见不同也不敢尽力批驳,总体写的比较浅,比较多顾虑,可以更好
  •     了解一些香港法律、经济、政治方面的东西,本来很期待有关香港娱乐圈八卦的 (-^〇^-) 。长见识又看着不累,轻松的很,大年初一看完。
  •     还是台湾这些年有历史的厚重感
  •     以个人的视角讲述些许年来HK的变化,大跨度的时间范围内展示了一个与在平时了解并不完全一样的城市,展现的也是更加客观,更加写实的一个社会
  •     阅读难度系数很低 基本上就是叙事性地描述这三十来年的香港变化 涨了不小知识 也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