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书评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531057567
作者:[日] 黑川雅之
页数:157页

阴性否定的霓虹精神

看这本书的时候刚看完《天皇的料理人》,总是相通,总有联想。日本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才有对法式料理的热衷,以及大正时期欧洲人对日本人的欺凌和不屑,称呼其为“小个子”。阴翳,逆光之美,日本人的房屋多高宽屋檐,导致屋内阴黑。在意别人的感受是日本生活的传统秩序-进入天皇御厨时,厨师长都吩咐要小声说话,不然会影响到天皇,尽管相差十万八千里。-挂在嘴边的是“会不会打扰你”-擅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一期一会”说的是,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重来。不考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与这个人的相见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对未来的自己是否有理,也不会觉得,反正以后还会再见,所以今天差不多就得了。支撑日本审美意识的,是死亡破灭,带着否定性质的特殊感觉,而不是阳性的,所以,他们欣赏樱花飘零,感叹月光之美,都是阴柔秀气的,而不是熠熠生辉的女性或英雄豪杰——物哀,俳句,夏目漱石的情书“月光”,8种审美意识X6种孤独

感官世界的日本审美评价

“原来在我们的过去,早就蕴含着未来的至美。”抱着对日本美学观的好奇心理,我阅读了黑川雅之先生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一书。感慨于日本审美意识的多元复杂的魅力,亦有感于黑川先生对日本美学热情洋溢的礼赞,以及中日审美意趣中常被忽视的巨大差异,略做小议。首先,黑川先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平面充分展开、时间充分延伸、多维立体的日本美学文化长卷。许多关联性的研究方法、发散性的思考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从“工具是身体的延伸”的认知角度,对工具通用性设计持批判态度,对比了中国、日本、西方餐桌的不同餐具配置,用以诠释日本文化中的“并”的观念,一种多元并列的平等组合,一种尊重相对个体价值的和谐美感。这也许也是当代日本产品设计给人强烈的舒适感和美感的原因之一。再如,屏风画所蕴含的“间”的概念,在解读《松林图》时,作者写道“西方绘画先有整体,日本绘画先有细节,两个细节分别单独看没有问题,并列摆放在一起却又如此精彩地合成一幅整体的画面。这是因为多个平等的细节取得了合理的间距,构成了‘间’的美感。”这种横向上东西方审美文化的对比不仅比比皆是,而且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比如提到餐具问题,我注意到餐具的传统材质,西方餐具以金属(刀叉)、瓷器(碟盘)为主,中国餐具以瓷器(中产阶级使用的碗)、木器(筷子)为主,日本则以木器(漆器)为主,反映的是不同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工具和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亦有不同文明之间的渐进交流和传播。对于“间”,东方的“间”,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指向一种柱与柱的距离、能量的距离,潜藏着气的流动,而西方的“间”,是一种房间的概念,更具功能性,关注的是人的流线和动线。作者认为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筑,西方建筑内部可以穿鞋进入,或坐在椅子上,或站立;日本的房屋内部是家具式的,或者房屋本身就是个逆转后的家具。我发现,西方的室内外在空间和视线上是对立的,在使用上却又是延续的,日本的室内外在空间和视线上是贯通的,在使用上却又是异质的,这里面包含的复杂的矛盾关系并不能用简单的二元论理解。然而,此书给我最大的感触不在于作者对日本美学深刻的剖析,而在于其反映出的中日审美文化的巨大差异和误解。曾有位日本友人向我们请教中国风水,提问道“清陵的大碑楼等建筑在选址时,是依据‘气’还是依据框景?”一时让人有点糊涂。从黑川先生的论述来看,中日两国文化对“气”的理解显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气”是自然、宇宙和神灵的形态,来自外部世界,具有与风雨雷电并行的客观物质性;日本的“气”是一种身体的感知(体感),物体的气场,存在于内心的一种力量,它来自于人的内部或物体的内部。在王贵祥著《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一书中,指出中国建筑的原型——“间”,目的在于为“气”的降临营造一个非永久性的场所。中国有句古话“人活一口气”,也是说“气”不是人主观散发出来的,是天地万物之灵的凝聚,“气”寄居在人体内,人才有了灵。而在黑川先生所论的“气”,更强调主观能动性。柱子散发出“气”,当多个柱子围合起来时,“气”产生的是一种暧昧的连续,既分隔内外,又贯通内外,柱与柱之间产生了“间”。在提及柱子围合的空间时,作者反复提及柱子的气场。在谈隐秘为美时,作者赞颂了“不重视准确信息表达,却又设法刺激对方的想象,期待对方加入主观感受的”作品解读;在谈“并”的美时,作者再次以肯定的口吻赞扬了日本文化中“人际间的在意、体谅的和谐”。如果说西方的审美观反映的是一个“思辨的世界”,那日本的审美观则无疑是一个“感官的世界”。正如前面所说,任何复杂的矛盾关系并不能用简单的二元论理解,如果对一种文化过度沉迷而陶醉时,则陷入一种泛滥的同情,一种简单对比之下过度自信的民粹主义。尽管全书建立在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但作者对“感官的世界”的推崇却影响了理性客观的表述。耻感文化并不优于罪感文化,绝对性的尊崇容易失去相对性的理智。读罢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日审美意趣的巨大差异,此书本适合于作为透过日本审美重新反思华夏美学的一面镜子,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译者却在后记中大肆宣扬以中国为源的华夏文化对日本等其他各国的深远影响,“汉字对日本人审美意识的长远约束力”,不看差异只看共性,不知是不是在鼓吹一种共享相同文化背景的似曾相识的大东亚共荣。

#读书2015#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出乎意料的佳作

#读书2015#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出乎意料的佳作,作者黑川雅之是日本建筑设计大师。描述审美的题材,挑战在于,可意会,难言传。黑川先生负大才,学贯古今,才总结出“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字。源于建筑审美,又不拘泥于同一个领域,读过之后,再回想《源氏物语》、《失乐园》,似乎有点模糊的感触。日本的房子是树木做的,无法百分之百防御外地入侵。因此日本房屋不是用来保护财产的,而是为了缓和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这样更容易理解日式建筑是开放的、是空间的连续而非隔离。因此日本思维模式是“从室内的细微空间开始,行程微妙的层次后向外延伸,直至宇宙”。“气”的含义很有趣也很常用,大约就是我们说的“气场”。日本人理解的人或物,并不仅仅是指人自身或者物体自身,而是“包含了周围空气的人或物”。对于“气”,与其过于偏重用脑子理解,不如尝试用原始野性的感官,以生物特有的全身感知能力去加以区分。在愤怒的人面前会感到恐惧,在性感的人面前会感到被吸引,说明对“气场”的感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官行为。这似乎是唯一看到的把“气场”解释清楚的理论了。日本民居中幽暗空间的美,与“秘”相通。日本的房屋由于气候、风土的缘故需要有相对宽大的屋檐,但这种相对宽大的屋檐同时也造成了室内光线的相对暗淡,由暗淡的光线孕育出了阴翳的审美情节与文化。“在幽暗的空间里,金色的屏风会捕捉到远处的光线,反射出静谧的苍芒金翳”——大致可以联想到日本电影里一些镜头的表现手法。“素”是对材质的理解,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现代的建筑容易沾上污垢,是因为现代建筑的材料无法与自然呼应。自然素材可以顺应环境,在风化中变得更美、在老化中回归自然,而现代建材则不能。木材在风吹雨打的过程中,可以洗尽铅华展露出优美的木纹,青竹随着岁月的变迁变换着自己的素衣,在成长中讲青翠转化为寂寥的金褐色美丽。“破”与毁灭相连,所有的审美意识都在与某种破裂的风险背靠背。在背后支撑着日本审美意识的,可以说是死亡、破灭、反抗,是带着否定性质的特殊感觉。比如,《漂流欲室》一类,人的身体和精神不毁灭崩坏,审美就不完整。最后,给王超鹰先生的翻译水准,点个大大的赞。英美著作少见有如此上佳的翻译,或许因为中日两国虽然恩恩怨怨,但终究还是文脉相通,同宗同源。

撇去作者建立在民族荣誉感之上的情绪带入,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研读的书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些强烈的反感的,作为中国人大多是摆脱不了这种建立在历史责任感之上的阅读感受的,尤其是作者带有强硬的甚至霸道的民族精神;但真正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之后,会发现,任何人但凡是有一点文化和思想都是会有明确的民族自尊心的,在这一点上,我想黑川雅之先生与我们是不谋而合的,只是我们各自热爱着各自的民族而已;所以撇去黑川自身民族荣誉感等情绪之外,这本书的的确确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我们同样是被西方国家的审美奴役着,却毫无察觉甚至自得其乐,在我们“曾经的国粹”一个一个被变成了“别人家的文化”的时候,我们是真正需要审视自己的;如果细细研读唐宋历史,会发现黑川先生所探究的这八个审美意识早已经在我们的土地上开过花结过果,只是时过境迁,近代这两三百年的断代,让我们没能继续传承这样深厚的美学意识。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是作者黑川雅之总结的日本的八个审美关键字。开篇,作者说道日本是现代西方世界观的奴隶。其实何止日本,经过现代化的亚洲,包括中国都是现代西方世界观的奴隶。日本都是保留了很多日本文化传统。中国却破了很多,丢弃的很多,实在可惜。就如依照长安而建筑的奈良,如今长安不再,奈良依旧。日本文化中很多中国元素,比如气。本书过于简单、抽象化。过于美化了日本的文化。尤其是“并”这一章。作者说“日本社会的整体秩序是基于每个个体能够体贴,在意别人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出色的和谐社会。说日本人,不需要什么上帝、神明、哲学来做指针。其实观察日本的社会,在意别人是存在的,而且日本也远不是一个和谐社会。而看看日本历史,天皇就是他们的神明啊!怎么会不需要神明哲学来做指针!如果说日本人不需要哲学做指针,只能说没能发展哲学起来。以前是中国舶来的,后来是西方舶来的。而作者说到的很多审美观点也是世界性的。比如他说隐秘之花时举例毕加索的画。

窥见岛国的窗口

去日本旅游,国人经常会惊诧于我们与日本社会的文化差异,比如:乘电梯必须让出来另一边;公共场合不能大声说话,永远听不到别人的手机铃声;小孩子坐车会自觉地站在角落,不需要别人让座等等,而且这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这让我们感觉到: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生活简直是太轻松了,除了少数民族生活区,几乎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不小心而逾越了某些不熟悉的规矩。日本文化贯彻在行动上与中国文化体现在理念上可能是两种最大的差异。在读到《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这本书以后,我终于明白了一些造成这样文化差异的缘由。黑川雅之先生分别从八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审美意识,分别是“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如同他自己所强调的,“这八个关键字是并列互补的关系,也并不是日本审美意识的全部组成部分。”但需要真正了解日本的审美意识,并通过此来了解日本社会与日本文化,这八个关键字将会带领我们一步步探索、领悟。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微、秘、素、破”这几个关键字。它们基本上能解释国人在日本获得的各种感受,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首先,“微”是日本思想的基石。理解了“微”就能理解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微”着眼于细节,主要表现在“一期一会”“细节中体现整体”和“原始的身体感觉”。“一期一会”是日本人对待事物的思想指导,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日本人,会珍惜现在,不多考虑过去与未来,从而在现有时空中创造出巨大的成就。由此,也就能理解日本的“匠人”精神以及精工产品的背景。而纵观国内各行各业,即使我们经常打出“精细产品、质量保证”等等旗号,但是实际上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认真贯彻到具体工作当中。所以,我觉得这个对我是震撼比较大的,我们的教育从根本上就没有教给学生在生活中认真的理念,我们只会在做题中更加认真,而出了学校以外,那些本来有用的东西却好像直接被大多数人抛弃了。教育除了能够看到的地方(如具体的题目、掌握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是无形的,是通过言传身教与社会的共同秩序参与完成的,而非简单的学校教育能够完成。它应该是发自心底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的力量。“秘”更多的可以用来理解文学艺术等作品,它就像是一位暗中的使者,不动声色地引导你去探索、领悟,“秘”使得作品的理解丰富多彩,并且加入了一种寻求共鸣而不必言喻的默契。对这个关键字的理解,将会使我们对周围的不同多了宽容和理解,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需要感受这个世界的多种多样,更客观的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事物。“素”使我看到日本人对自然本质的追求,“本色最美”使得日本建筑、产品充满了朴质淳真的动人之处。我觉得这一点是我国很多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在产品上下功夫,而非仅仅在包装上变花样。同样,对我这个展览行业从业者来说,“素”意味着我们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考虑,更应该从展览内容本身进行深度考虑,形式设计并不能喧宾夺主,而需要贴切地表现出内容思考,这个是我最大的收获。“破”在我看来即是创新,在熟练、重复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考虑“破”——解除束缚,寻找新意。当然,想到我们今天总会提到的“创新”,我们需要的创新是在现有已经做得很好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提高。然而,很多人、很多行业提到的创新,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不一样就是创新,比如一个新人,旧东西还未掌握理解,就提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总结以上,我觉得这本书对于美学专业学生、广大艺术工作者来说是必读之物,对于想要了解日本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本寻路之作。然而,我觉得这并不是一本专业书,不需要抱着一定的目的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它是另一种文化的讲述,另一种生活的显露,它所呈现的关于哲学、关于生活的点滴思想,是激发我们思考的火花。

与其说最高信仰是自然还不如说是感官

先是在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它讲到东方艺术的章节在希腊艺术巅峰期和dark age之间,快速带过的描述让人看的相当不过瘾,这让我产生了想要对比阅读的想法。刚好中秋韩国的一人自由行成行,旅途中百无聊赖,去的又正好又是另一个一脉相承的东亚国家,正是来读这本被选出来作为东亚文化简略代表的的良机。既是对比阅读,先从与西方艺术对比的角度来说。贡布里希讲西方艺术,始终离不开三样东西——建筑、雕塑、绘画。而这三样,没有一样是东亚文化圈擅长的。与其说是不擅长,更多来说,是不在意。这个之间的区别,和艺术的故事中最重要的观点“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西方和东方在生存哲学上的差异。宗教在西方的整个发展史中所占据的绝对引导地位决定了西方人对宗教神论的绝对遵从,也因此衍生出很多关于“思考如何活着”的哲学思辨。而东亚人,特别是日本人,因为下面所述的这些原因,一直在意的是“自身的感知”,这也因此没有形成成套的哲学体系,但这种感知的培养,养成了卓越的审美。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知呢?打散作者的架构,我从两个方面理解。一 ,从对生活的态度上——微、并。这是一切的起点, 眼前这个瞬间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一期一会),斗室中可以有整个世界(茶室),一期一会和茶室这两个最重要的文化ICON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表明了日本“微”的这种生活态度。不像欧洲先有街道后有房屋,日本是先有房屋后来才有顺应出现的街道。因此日本的价值观里是尊重每个个体的,因此在日本不流行通用化设计,日本的价值观里认为,所有好的设计应该都是适合这个人的。这是并。二,对待“物”的理念——气、间、秘、素、假。气和间可以理解为一组相互印证的理念——营造一种氛围把“并”的东西联系起来, 大凡所有暧昧的,即间的部分。秘, 日本没有追求准确传达的沟通方式, 不重视准确传达,却要想法刺激对方的想象,并满足于对方加入主观感受后的解读;不偏重用脑子理解,尝试用原始野性的感官。由此引申来对幽暗中的光感(阴翳)的审美。素,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信赖自然,将一切依托于更大层面的事物上顺势而为,这就是存在于素背后的审美意识。这也是日本房屋的材质来源的缘由。假,不去抗拒,顺势而为的美。例如茶室延伸出去的风景。三,最后是破,我难以苟同这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任何一个想要发展的文明必须具备的基因,再说,书中的举例也并没有多让人信服。所以,框架上,我认为从以上两点来认识就好。基于此,我认为与其说日本文化的最高信仰是自然还不如说是感官来的贴切。

可耻的民族心以及一点我看到的希望

对于民族的热爱光靠政治宣传是不够的,更何况现在中国对民族的肯定仅仅停留在大字报阶段,铺天盖地的标语还有强硬做作的御用文人,艺人,歌姬。唉,真的有点劣根的自卑心在我身上呢,所以从高中毕业开始,就有意识的去接触西方文化,包括那些墙之外的,而现在被互联网引入身边的文化,西方的二十世纪是一场反传统反主流的100年,其中滋生的不免是很多极端的东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可是却正好停在了两个极端的中间,一个和谐的状态。不论是给音乐带来生命的摇滚半个世纪,还是让所有人都闻到艺术味道的现代艺术(不管是丑还是异香),还是生于贫民,长于资本主义的嘻哈群体。以及危机过后全世界的达达主义。这些都是西方的待名词了。可是接触西方文化久了,不免就变成了一个无法自我定位的人,一个失了根的人,所以也自我嘲笑的对别人说,如果以后不是移民,那就是偷渡。可见在当前氛围之内,我也无法不被找不到认同的孤独所打败。闲暇之余,电影永远都是我的首选,偶然从电影中窥探到了日本的一面,分裂。在无意识追寻着日本文化的过程中,日产的电影慢慢的无法满足我了,==========================好烦,不想写这些没用的东西了。我的意思是,没想到身为中国国籍的我,竟然能在日本文化中找到未来缺乏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是西方文化能给一个中国人能带来的。似乎这其中就暗含了中日文化的同根性。当然,我依旧是那个喜欢摇滚,喜欢吉他,喜欢BBOX喜欢极限运动,喜欢美臀细腰,喜欢RAP,喜欢骑车,喜欢毕加索,卡拉瓦乔,梵高,乔布斯的西化的我,似乎身边人总是认为我是一个卖国贼,是一个国家的叛徒。可是谁又能相信一个人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不再孤独的文化氛围,会有多疯狂呢。如果我没疯,那我只是想改变中国的文化气息,而日本文化,让我看到了希望中的一缕新鲜曙光,他不想西方文化需要我们跨越种族的界限去投身于此,也不像短暂而热烈的美国需要我们把五千年的跟全部挖掉,他似乎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

想当奴隶而不得

想玩概念,甚至想造就体系,应该说都不成功。一面警醒不能做西方思想的奴隶,一面自觉的去做奴隶,作者在东西方之间,在理性和情感之间首鼠两端。但这并不妨碍这本书成为一本好书,因为它有强大的启发性。能让我们更深的了解日本,也可以以日本为镜鉴,反观自身。另,书中有一段,从逆光的角度,对谷琦润一郎的阴翳之美有了进一步的生发,认同。

这是一本气场强大的小书

气就像一个人所带动的余韵书中展开说道《源氏物语》主人公所散发的气场之色香,就像意愿,干劲一样,是主人公哪怕保持沉默也会由内而外透射出来的一种气质,这同样也是这本充满气场的小书波及给我的强大影响力。生活场景的过去,早就蕴藏着未来的至美,关于日本的审美意识被总结成8个篇章:微,气,间,秘,素,假,破。你愿意前来一探究竟吗?“长河中的你,随波逐流亦好,逆流而上亦佳”。

受多少西方教育,也无法改变的东方文化气质

< 序 >01 在意他人的感觉是日本社会生活的传统秩序,换一种说法,日本人是一个重视他人感受的民族,十分在意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距离,这是十分显著的文化特征。02 我觉得日本人是为了美而活着的,是为了有惬意的心情而活着的……这一发现对我来说无疑也是最具冲击的一件事情。< 微 >03 现代建筑大师Mies Van der Rohe有句名言,叫Less is more。04 比如日本有一句成语叫“一期一会”。阐述的是: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重来。所以要更加珍惜眼前这个时间,这个人和这个地方。……这个理念的精髓是:眼前,这个瞬间,与这个人的关系,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05 关于人,也可以说人存在于个体中。要想知道人是什么,从自己的外部去寻找是看不到的,只有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处,才能看到人的本质。06 在愤怒的人面前会感到恐惧,在性感的人面前会感到被吸引。这种对“气场”,对“气”的感知,应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野性,原始的身体感觉吧。07 剧作家Kuramoto Sou在旅行杂志中写道:旅行的妙趣在于,飞机降落后人从机场走到外面的时候,“轰”的一下袭来的那种全身感觉。< 并 >08 “并”这种审美意识的概念是,单纯地把并列的、没有上下级关系的复数细部聚合起来而产生的和谐关系,这是“并”的基础。09 七福神,由印度教(大黑天、毗沙门天、辩才天)、中国的佛教(弥勒)、道教(福禄寿神)、日本的本土信仰(惠比寿)形成的神佛混合群体。七福神是日本的信仰对象,据称是从室町时代末期开始信奉起来的。10 就像“婚外恋”这种事情,日本人的观点是“因为丢脸,让可怜的妻子蒙羞,所以不应该做”,而“绝非”是违背人道,被上帝禁止的行为,绝对不可以做”。日本人只是不愿意做那些丢脸蒙羞的事情,但只要不被人背后戳脊梁骨,还是会尝试的,会觉得如果这种恋情能达到令人感动的程度,“婚外恋”为之也未尝不可。11 好用的工具应该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制作,所以,对工具采用通用化的设计方式实在是很荒唐的。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就是日本人了。12 西方绘画与日本绘画在构图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西方绘画中往往以神灵、人物、偶尔也会以其它生物为中心,在整个构图中,对画面中心的概念非常重视。在日本,因为价值观的核心不是神灵,而是对自然的尊崇。所以,中心构图的概念在很多日本的绘画作品中是看不到的。13 同一个人物在同一组屏风中会有重复的出现。这是将不同的时间点予以并列的体现。< 气 >14 日本人所理解的人或物,并不仅仅是指人自身或物体自身,而是“包含了周围空气的人或物”。15 人会从身体内部向外释放出一种类似于空间延展性的东西,这个向外延展的区域空间被称为气场,气场也属于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物体也有物体向周围影像和扩张的空间,这个被影响的空间也隶属于这个物体本身。16 人所能散发出的气场,如果带有震慑力会使人敬而远之,如果是带有亲和力则会让人亲而近之。好脾气、存在感、有美感之类的品行和特质,也都作为“气”的元素环绕在人的周围。17 《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所散发的色香,就像“意愿”“干劲”一样,氏主人公哪怕保持沉默也会由内而外透射出来的一种气质。18 英国有句俗语,叫做“有帽架的地方就是家”。带着帽子意味着人在外面,需要用帽子保护自己。摘掉帽子则是一种安心状态下的习惯行为,所以也就有了这个俗语。< 间 >19 所谓人与人的“间隔”,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相互间的在意、关怀和感应。因为一个个“气场”与“气场”之间的人际交流产生了不同的“间”,因而“间”也可以成为“爱”的基本条件和关系。20 “情”作为一种感觉,可以把它理解为“想回到从前的整体”的情感表现形式之一。如果说“爱”是一种积极的、奉献的情节,那么“情”更像是一条与生俱来的红线牵动般的纽带。21 可以被制造出来的对象都是属于“阳”性的。例如,人可以制造光,所以光就是“阳”性的。然而人却无法直接制造影子,而是在制造光的过程中产生了影子的结果,因为,影子就是“阴”性的。22 我觉得,“无”也是一种追求,是“应有的东西-有”的欲望本身。我认为“无的空间”是有着强烈不安与恐惧的空间,是“欲望的空间”。23 大凡所有暧昧的、既“间”的部分,都有着难以言喻的妖艳和绝美。当一个整体被偶然分离时,留下的是令人遗憾的气场,这个气场又会转而成为“间”的惆怅。< 秘 >24 Zeami曾经写道:“隐秘是花”。关于这句话的含义,我的理解是“不是表现全部,而是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对方的创想力”,而且“因为被隐去了,所以看的人才会参与到表现方的共创之中”。25 所谓隐藏起来而激发对方创造力的方法,意味着表达着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读内容,相反是在期待着读者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创造能力来加以独立的解读。也就是说,日本人没有刻意追求所谓“准确传达”的沟通方式。26 大凡莫名的,往往就是一种绝美无比的感觉。27 产生阴翳之美的主要条件就是要有逆光。28 逆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只有当那边比这里明亮时才会产生逆光,于是逆光便蕴涵了“这里对那边的向往”。29 如果未来是光明的,人们就会不顾一切的拼命向前奔跑。如果知道死后的世界也是光明的,那么人们也会欣喜的去面对死亡。30 所以,“秘”也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影响到人们的内心,激越起丰富的想象,促发值得期许的状态。重要的不是让对方去明白,而是驱动想要明白的心态;不是准确的知会对方,而是让对方自己进入到那边的世界里,自己去发现;不是让对方知晓,而是通过“隐去”来引导对方去“探知”;不是去说服,而是为了深深地影响对方而选择沉默。退而求进,隐而求知,默而求解,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 素 >31 "素",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人和杂念的纯真。信赖自然,将一切依托于更大层面的事物上顺势而为,这就是存在于“素”背后的审美意识。或者说要活出本色,莫要人为的破坏宇宙既有的平衡。32 简洁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发挥素材质感所到达的一个结果。所以,许多东西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 假 >33 不去抗拒、顺势而为的美,这就是“假”的含义,也有“借”的意思。禅的问答中关于人生也有着这样的一句名言:“长河中的你,随波逐流亦好,逆流而上亦佳。”34 生也好,死也罢,都是“假”道自然的美丽流程。活的时候要活出生命的精彩,死的时候也绝非以失败而终结,而是作为生命形式的一部分同样美丽,这是“假”的思想核心。35 人们在樱花盛开时争相一睹它的娇艳,是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盛开后的凋零,所以人们更喜欢樱花刚开始凋落时花瓣如雨纷飞的寂寥。日本人如此欣赏樱花凋零的美感意识,时因为对时过境迁的惆怅和惜美之情。36 这一思想背后的审美意识中,还潜藏了对“死”的某种认可。“孤独”和“寂寞”的审美意识,也在这里被联系到了一起。< 破 >37 世阿弥的能乐论中有关“序破急”的阐述,大致意思是:“序是开篇的基础铺垫,破是打破序、对各种精彩纷呈的全力呈现,急则是精彩之后的结语或余音”。38 为了将道修至极至,我们首先要掌握传统的形式,直到炉火纯青已学无可学,就可以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固有形式,加入自己独特思考进行创新了。进一步发展下去,甚至可以发现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理念的融会贯通的新世界。39 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中,包含着某种破天荒的意外美和偶然美的机制。

自然才是最高信仰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方面写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一直很喜欢日本文化里的一种很让人感觉舒服自然的东西,本书的各种解释里可以寻得一二,气和间的观点很有意思一些摘录如下:------------------微------------------少即多:从建筑物、产品等的细节上最能体现它的理念一期一会: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重来。眼前这个瞬间,与这个人的关系,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眼前的这一瞬中包含了过去和未来,细节中包含了一切,这就是"微"的精髓借景:将远处的山景借入成为家庭景观的一部分从市内的细微空间开始,形成微妙的层次后向外延伸,直至宇宙看世界的坐标轴,在于极致微观如同整体体现于细微处一样,社会也体现于个体身上,我们应该在自己身上修炼圣性-----------------------并----------------------当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了对整体性的理解后,他们所形成的社会自然也就能够保持和谐,进而打造理想的社会环境了。这就是“并”的思维方式。单纯的把并列、没有上下级关系的复数细部聚合起来而产生的和谐关系细微事物的并列聚合因为喜欢那个人,所以要懂得珍惜。不要去做自己认为令人感到羞耻的、丢人的事情。这种朴实却深入本质的和谐,就是“并”的审美意识。人会被感动到的东西一定是因人而异的好用的工具当然应该是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制作,所以,对工具采取通用化的设计方式实在是很荒唐的。有主体性的复数人物或事物是被一种互相看不见的链接在一起的,这种关系就叫做“并”“并”的意识是在着眼细处的“微”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在“并”的个体并列之间,由细部关系所散发出来的“气”,又导致了“间”的出现。以人为例,因为现有了珍视个人的思想,才会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并列关系,现有了在意他人感受的心态(“间”的本质),才会有更强的凝聚力,产生一种能够将人与人之间的并列关系保持下去的能量。留白部分让观赏者的自由想象成为了一种可能,甚至由此发挥了观赏者的自我创造力,让观赏者在脑海中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创想空间。-----------------------气-------------------------“气”也像一个人所带动的余韵,对于这个人来说,更像是一片看不见的领地。“气”就是宇宙中的人、树或物体等,为了与整个宇宙保持浑然一体感而不断向外释放出来的生命能量。自然界所具备的“能够吸引世界的力量”,在人的身上也是与生具来的。柱子是气场建筑--------------------------间----------------------------把一个细部和另一个细部在很久以前曾经是某一个整体,因为偶然的因素被分开成两个,就容易产生一种彼此希望能够回到从前的能量,从而相互吸引,相互召唤。“间”可以理解为由“气”所构成的时间或空间“气”是生命力,是能量,“间”是生命的空间,也是能量的距离可以被制造出来的对象都是属于阳性的“间”是阴性,属于被动型的存在“间”是由“气”创造的空间,充满了丰沛的能量日本人创造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试图打造出由物件所生成的“空间”所谓“秘”是指“越隐秘越能激发对方的创造力,是叠加了对方的自由创想后另有一番美感”的理论“间”是这种源自于同类所产生的在意、关怀之情“间”就是两个人之间、或两个物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学关系“间”是连续的世界被切断时所带来的余韵和残像。随着世界上每一个生命和物体的诞生,其周围形成的如同记忆般挥之不去的就是“气”,由“气”再生成了“间”相互吸引的事物之间会形成一种特定的气场就是“间”-------------------秘-----------------------不是表现全部,而是通过部分的隐秘来驱动对方的创造力,而且,因为被隐去了,所以看的人才会参与到表现方的共创之中大凡莫名的,往往就是一种绝美无比的感觉自然成形:不同的个体在必须相互参与下,共同完成某一个自然形态时,会形成主体里面有客体,客体的思想中有主体的现象,也就是自己的想法要让他人能够完全理解。用谦退一步的形式,让对方走近自己的世界,使对方在没有感受被引导的状态下,把对作品的直观理解和真切感受印入心底作者期待让观众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并形成独到的见解逆光还有着另外一层含义。只有当那边比这里明亮时才会产生逆光,于是逆光便蕴含了"这里对那边的向往"前方的空间越亮,越会让人产生对那边的期待感。重要的不是让对方去明白,而是驱动想要明白的心态;不是准确的知会对方,而是让对方自己进入到那边的世界里,自己去发现;不是让对方知晓,而是通过"隐去"来引导对方去"探知";不是去说服,而是为了深深地影响对方而选择沉默。退而求进,隐而求知,默而求解,都是逆向思维的结果------------------------素-----------------------"素"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信赖自然,将一切依托于更大层面的事物上顺势而为。要活出本色,莫要人为的破坏宇宙既有的平衡。能够被风化的素材是美丽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会产生闲静寂寞的感觉。“素”强调的是,人类不应该过分自负于自己的才能,面对自然时应保持谦卑的心态。没有刻意的人工干涉,才是与自然之美相协调的真正创造,这也是人类对大自然无条件的朴实信赖。自然素材建造的房屋刚完成时并不是最光鲜的,但会逐渐与自然融为一体。日本人简洁的造型背后,是对材质的追求,对素材的重视,否定的是刻意的设计制作,注重的是如何将人为的技术“无痕”的表现出来。制作东西时将制作量控制到最少,本着尽可能不添加人工制作痕迹的态度来做,这是实现原创造型的基本思路。“素”的思想,首先来自于对材料有着敏锐感觉的身体。并且,是考虑如何竭尽全力去展现材料的长处,以及可以产生自然形态的造型。对那些为了造型而进行造型的表现,“素”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素”是尽可能不要有过多的、可以的个人表达,以及去除强调自我意识的部分。完成原创的设计不是去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探求物体深层的原型真谛。----------------------------假(借)---------------------------不去抗拒、顺势而为的美,就是“假”的含义生也好,死也罢,都是借道自然的美丽流程。活的时候要活出生命的精彩,死的时候也绝非以失败而终结,而是作为生命形式的一部分同样美丽,这是“假”的思想核心。自然界“无常的变”和“丰饶的无”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居住空间是暂时的、“假”的,人生的历程也是短暂的、“假”的。在“假”的审美意识背后,似乎是让人们去坦然接受宇宙自然法则支配下的世间一切。这种审美意识的主基调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它不会产生固化的城市概念,不会产生建筑的概念,甚至也不会形成家具的概念。它打造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转的环境。---------------------破-------------------艺术不能仅仅说是偶然,而是经验和才能对这种偶然的引导后所带来的无限美。当我们最终放弃计划、创作等人为的意志,将一切托付给自然规律的偶然性时,就是宇宙成为自己朋友的一刻了。序破急 守破离:序如风,破是对序的各种冲击,急为破的尽力与延续;对于规矩礼仪的守护,决定了突破的秩序,这是不能忘记的重要原则。序是开篇的基础铺垫,破是打破序、对各种精彩纷呈的全力展现,急则是精彩之后的结语或余音。首先要完全遵循既有的规矩方法,进入突破、创新阶段以及融会贯通开始超越的阶段时,也不能忘了根本。为了将道修至极致,我们首先要掌握传统的形式,直到炉火纯青已学无可学,就可以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固有形式,加入自己的独特思考进行创新了。进一步发展下去,甚至可以发现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理念的融会贯通的新世界。“微”是对整体这一宏观视点的否定;“并”是对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结构予以否认,主张的是浮游式的自主性;“气”和“间”谈的是人、物或声音的存在在其存在之外所生成的间接空间,是一种被动概念;“秘”是以退为进,通过隐藏来表达,是对传达过程中沟通的否定;“素”的核心是尽量不去刻意的创造,不要添加人工修饰,也是属于消极的思想“假”的理念中更是在完全信任宇宙规律的前提下顺应时势

审美即审己身

得到一本好书,初欣喜若狂,待到开始打开这本书时,一定要从容淡定,才不负好书的缘分。《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这本书带给我的喜悦,远超出最初的欣喜若狂,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内心的状态,让我思考我真的有善待家人,善等身边的人吗?而且这本书一点都不晦涩,不像英译本那样,读起来,艰辛难懂。这本书很有点看小说的感觉。直白吸引人,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高潮,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是对现在日本审美的认识,都是非常不错的读物。日本是一个多神共存的地区,人们信佛,信上帝,信真拉……一个人竟然可以有多种神信,而相互不影响,奇妙共存。作者说日本人是为美而活着,是为了心情惬意而活着,心情舒服了,多信也就情理之中了。其中有一个特别诗意的词“一期一会”,说的是在这个时间的相处,这个人物,这个风景,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这个当下的瞬间,一生只会出现这一次,所以对当下要慎重,要珍视,要顺着自己的心情,留着适当的空间,让别人与自己都感觉舒服。一期一会,令我更加理解刹那即永恒。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懒惰,没有全心情对待当下,恶心恶情待人对事,导致的后果,可能人情散,事情败。或者后面要用更多的时间点弥补,实在是不应该。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自然的,就是美的。说的不是自然的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自然的时间规律而变化,春有春的自然,夏有夏的自然,秋有秋的自然,冬有冬的自然,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用身体去感官自然世界的,用身体去感受延伸自然。就像日本的茶室,多喜欢用竹子,用纸糊门制成,这样,房屋会随着时间的感觉,与自然融为一体,时间带着自然的刻记,房屋就是自然的一物。这是何等的奇妙。印象深刻的还有“隐秘是花”,人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要相信在对方的心目中,存在着与自己相通的部分存在。抱着谦退的一步的心态,引发共鸣,去影响对方,因为,重要的不是让对方明白,而是驱动对方想要明白的心态。物理学也有个观点,说的是二点之间最短的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意愿是引,对方是本,本动,引发,自然水到渠成。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审美,每个都会有特别的体会。虽然有的地方,作者观点有些偏颇,就像译者后说的话一样,二个都有些“大国心态”,但就像作者所说的破,破坏也是一种美,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即美了。

罪感与耻感

黑川雅之这本书很有意思,虽然又小又薄但是内容丰富,配图很生动,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作者知识驳杂,论点展得很开,虽然有些推论略微偏激,但大致在理,文化与设计的因果关系梳理的很清晰,两者相互影响的讨论有诸多精妙之处,很值得一读。开篇的序言就很抓人眼球——“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这话又准又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几乎是全盘西化,二战战败后,美国投入巨资扶持日本,使得日本得以迅速崛起,而在崛起的同时,西方的文化也在向日本固有的东方文化中渗透,文化的错杂导致日本的审美观走向一个很奇怪的方向,不中不西,很多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里都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细致描写。比如日本的生死观就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普遍较为忌讳谈论生死,顺应自然,而西方则认为“自杀是原罪”,日本却是独有的赞美自杀和殉情的情结,国民作家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一大票都是自杀而死的。通篇读完,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日本的“耻感文化”的讨论,日本是个极度重视他人感受的国家,一切以不给他人造成困扰为前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距离的界定十分明显。西方则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罪感文化”占据主流,对于同样的一件错事,西方人会觉得我不能这么做,因为会受到上帝的制裁,而日本人则会觉得我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会让我和我的家人蒙羞,丢脸在日本文化里是比死要可怕得多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以道德作为准绳,这也许是日本人做事的最高准则。但并不是说耻感与罪感有高下之分,很多时候两者相辅相成,只是在东西方文化中两者地位不同。关于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讲的深入浅出,比如“微”,less is more,从细节中来看整体,以细节来表现整体,书中讲到,眼前的这一瞬中包含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微”的精髓。“原来在我们的过去,早就蕴含着未来的至美”。日本有个词叫做“一期一会”,眼前的这一瞬间,就是值得珍惜的一切,细节与整体也是这样吧。在“并”这一章里,对耻感与罪感又做了一次讨论,西方的罪感是绝对的,是以上帝的意志和法律为准绳的,而日本的耻感则是相对的,重要的是他人对此事的感受,如果别人觉得可以接受,那么耻感也随即消失,这一点很值得玩味。在“秘”这一章里,对于“藏”的艺术我觉得和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以及白居易那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表现全部,而是通过部分的隐藏让观者发动自己的想象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全部都表现出来,反而抹杀了很多的可能性。“素”也是日本文化及设计的精髓之一,但简约而不简单,比如MUJI。“素”体现在不自负于自己的能力,而更多顺应自然,面对自然保持谦卑。很多时候,过度设计只会给人带来不适感,精雕细琢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设计作为艺术的分支,从来不是理性主导的。最后一章的“破”是前面七个完成以后的结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现有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创新甚至创造全新的领域无疑是设计的终极目标,但我有个疑问——设计中的“破”与文化的“破”不知谁先谁后?越写越散,文不对题,以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作结吧——“长河中的你,随波逐流亦好,逆流而上亦佳”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