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绘画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108047854
作者:(美)高居翰
页数:254页

内容概要

高居翰(1926—201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教授,1997年获该校终身成就奖;亦曾长期担任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2010年,史密森尼学会授予其查尔斯·朗·弗瑞尔奖章(Charles Lang Freer Medal),表彰他对亚洲和近东艺术史的杰出贡献。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李 渝(1944— )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博士,师从高居翰。在中国美术方面著有《清末的市民画家——任伯年》、《中国现代绘画中的民族主义与先进风格》、《唯美与现实——文革以后中国绘画》等文。也从事小说创作、文学及影剧评论。

书籍目录

致新读者 1
致中文读者——原著者序 高居翰 1
就画论画——译者序 李 渝 5
一 早期人物画:汉、六朝及唐(2 ~ 9世纪) 1
二 早期山水:六朝至宋初(4 ~ 11世纪) 19
三 宋代山水:中期(11 ~ 12世纪) 33
四 五代及宋人物(10 ~ 13世纪) 45
五 山水人物及庭园人物(4 ~ 13世纪) 57
六 宋代的花鸟与畜兽(10 ~ 13世纪) 71
七 南宋院派山水:马远、夏、马麟(12 ~ 13世纪) 85
八 宋代文人画及禅画(11 ~ 13世纪) 97
九 元初画家:钱选、赵孟、高克恭(13世纪末~ 14世纪) 111
十 元末画家:四大家及盛懋(14世纪) 123
十一 明初画院及浙派:边文进、戴进、吴伟(15世纪) 135
十二 吴派:沈周、文徵明及其追随者(15 ~ 16世纪) 143
十三 周臣、唐寅及仇英(16世纪) 157
十四 董其昌及明末绘画(16 ~ 17世纪) 173
十五 清初绘画:正传大家(17 ~ 18世纪初) 187
十六 清初绘画:独创主义者(17 ~ 18世纪初) 197
十七 十八世纪:扬州八怪及其他画家(18世纪初) 215
年表、画家小传 226
图序 235
索引 241
参考书目 249
新版译者后记 252

作者简介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图说中国绘画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普通读者,出于对中国传统绘画文化的兴趣,买了这本书。这本书已经再版了好几次了,封面烫金字硬板壳,爱不释手,内页印刷质量却不敢恭维,作为一本图说绘画书,画的印刷尤为重要,但是遗憾的是图画印刷整体灰蒙蒙,尤其是我这种习惯晚上用台灯看书的人,基本看不清画的纹理,水墨浓淡层次基本都毁在不够明亮的光线里。无奈只能挤着时间白天读。吐槽完了,说说收获。作者高居翰,是个外国人。有点意外,有点忐忑,毕竟我是想用这本书当中国绘画史概论看的,一个外国人再怎么精通中国文化,写出的东西也难免片面吧?这种担忧已然在读到一半时就已经消除了,转而佩服,作者显然不仅对中国绘画艺术历史、风格、流派、画作、作者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很高造诣,而且也深谙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偏好。全书以中国朝代来划分不同的画作,以画论画进行评说,贡献了很多平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诸如专业的绘画笔法名称和由来;各朝代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之间的联系、风格的传承和相互影响;读画品画的切入点和方法等。书中说西方人评画,认为画家画出一幅画只表示当时的情绪,并不需要经历画中的感觉,和其他更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人刚好相反,他们喜欢联系画家生平事迹、性格和所处朝代背景来评画,赋予画作很多解读。“他们把画家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并列眼前,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看出,杀了自己太太的人画了哪幅画,而一个自安自足受众人欢迎的人又画了哪幅画”有趣的把我逗笑了,这部分的描述就是作者深谙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行为偏好的有力佐证,也使我开始由衷的尊敬起作者。常逛博物馆,看到很多供于展览的画作,多是走马观花似的看完了事,从没想过两幅画作风格、画法有何不同和联系,我甚至还有过认为山水画都是一个模子的观点。书中通过一幅幅实例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画家不同流派的山水画,单说基于“山”这个形象的不同,仔细看之,确实有不同且风格差异较大,茅塞顿开。书中介绍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仔细观之,总觉得在哪里见过,可是这幅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院,书中又说这是范宽仅存作品,自己从没去过台湾,不可能见过真迹,但这没来由的熟悉感逼迫着我不停的回想是在哪个博物馆的走马观花中撇见过?终于让我想了在天津博物馆看过一幅《雪景寒林图》,一查作者果然是范宽,为这个发现欣喜不已,范宽不同的两幅作品同样描述的是北方的山川景色,一样的气势磅礴、雄阔壮美,穿过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将观者牢牢抓住,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从此可见范宽并不只有一幅作品存世,书中大量引用了台北故宫博物馆院的馆藏画作,而作为中国绘画的发源地大陆却一幅都没有涉及。此书首次出版是1960年,中国处于什么阶段不言而喻,估计当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没有。美国人编写,台湾人翻译,通篇引用的画作皆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国外博物馆、私人收藏家所藏,不免让人有些怅然。但时隔50多年的今天也依然有很大的普及意义,50多年前,从事这项研究的外国人写成这样一本书是多么的令人尊敬。如今中国国内的绘画文化研究应该也有进步,如果今时今日再著这本书,应该能弥补作者的很多遗憾了吧。2014年2月14日高居翰先生逝世,向这位终其一生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致敬!
  •     今年2月,高居翰先生辞世,享年88岁。4月,高居翰的成名作《图说中国绘画史》由三联书店出版。5月,本书译者李渝女士自杀。因此捧读此书的心境,与往昔大不相同。本书是三联书店为高居翰出版的第8本书。高居翰虽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来过大陆,其著作在80年代被第一次引介——当时名字直译为“詹姆斯·卡西尔”,但是在鉴真赏美的传统中国美术史家看来,这个中文不够流利的圆圆脸外国权威也就只是个外国权威。因为《溪岸图》风波,不少人认为,他对中国美术还是有些“隔”。在某种意义上,直到2009年三联书店一气推出《气势撼人》等四部高居翰专著,方才使高居翰那“他者的眼光”为大陆一般读者所重视。通过《气势撼人》等作品,他使我们意识到西式的形式分析在中国画上一样有用武之地。通过《画家生涯》,他使我们注意到艺术社会学对于传统美术史的合理补充。通过《不朽的林泉》,他使我们注意到绘画与日常生活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通过《诗之旅》,他让昔日不被看重的日本南画进入我们的视野。高居翰像个好奇的探险者,不断拓展着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疆域。纵然他有些“险论”——譬如欧洲绘画对于中国明清之际绘画的影响;尽管他有些“偏执”——譬如潜意识中总以“再现”为尺度来评判高下——他的著作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美术居功甚伟,对于中国读者反观中国的美术史编撰,亦足资镜鉴。在高居翰堪称浩大的中国美术史工程中,这一本《图说中国绘画史》是成名作,也是整个工程的奠基石。1958年,他在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工作,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此前,硕士时的导师罗樾为他取名“高居翰”,日本研修时的导师岛田修二郎为他的收藏取名“景元斋”,加上协助喜龙仁撰写《中国绘画史》的资历,以及经眼美、日、台湾地区多家艺术收藏的阅历,都足以使他成为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正是因此,当瑞士出版商史基拉预备出版一部中国绘画史时,高居翰成为最合适的人选。史基拉奠定了当代美术书籍的出版范式:图片与文字同步编排而不是放在文末,除了全图还配有局部细节图,以及不惜工本全彩精印。充足的资金使高居翰得以带着史基拉最器重的摄影师亨瑞·伯维尔去日本和台湾拍摄原作,尤其是在台湾的几个月,王季迁和李霖灿陪他习阅台北故宫珍藏,这均是本书的质量保障。1960年,《图说中国绘画史》付梓,有英、法、德诸种版本,即刻获得普遍好评。时至今日,它再版多次,相当于一部精简而又可读的中国绘画概论。写作本书时,高居翰刚过而立之年,眼界自然没有此后开阔,但是在才华横溢和元气淋漓方面,却非以后的著作可以比肩。在对画面的形式分析之中,他的洞见和他的文笔精彩地融为一体,比如他写弘仁的山水:“他描绘危峰峻嶂的时候,使用了拖曳的长线条,表现山面上重叠的坡坳。线条上再用淡墨渲染。有时或用极浅的颜色,添加一些疏落的枯树干草,一些玩具似的屋舍,岸边一座孤亭。山水最后便像一纸用细铁丝和玻璃建成的结构,纤弱而不具实质。然而它透逸出寂静的气氛,像是从稀薄明亮的空气中看过去的一座敏感的抽象山景。”对于大陆读者,此书的最大遗憾当是一百幅作品中没有将大陆的藏品编入,因此总嫌不那么“正统”。本来期望可以出修订本调整一下,现在看来只能存憾了。本书译者李渝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1967年左右于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是高居翰的第一批研究生“弟子”。本书译笔之明净优美,堪称汉译中的翘楚。惜乎李渝与先生郭松棻伉俪情深,郭松棻病逝后一直深陷于抑郁症。希望她在告别人世前看到了样书,布面精装,全彩精印,配得上她的典雅文笔。本文已发纸媒,发表时有部分删节。请勿转载。
  •     今日的小文是要向一位作者和译者表示敬意和谢意。数月来床头一直放着高居翰先生写于半个世纪前的《图说中国绘画史》(Chinese Painting—A Pictorial History),几乎每日睡前,都在高的指引下凝视中国山水人物画。目光从唐宋穿越至元明清,从一座峰峦溪流移向另一片远山河川,竟然毫无倦意。在一个外国人的带领下,回望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美的历史,这是一种奇妙的愉快体验。译者李渝为台湾作家,跟随高居翰研习美术史。她深厚的美术修养和优美的文笔使得译著具有与原著同样的魅力。“绘画发展到现代,当氤氲的山林,缥缈的神明都退出城市以外,当工商业的快速节奏和结构不能使人做文人士大夫以后,看画需要有一双不同的眼睛。”遗憾的是作为读者的我只有一双完全外行的眼睛,但是却在二位使用的最为的贴切词汇的帮助下,对中国山水的历史长卷有了认识和心得。以下的心得来自对全书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归纳。一般说来,人物画与儒家社会有关,山水画的兴起受道家观点和思想的激发,最初山水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出现的,四、五世纪时,山水画独立存在了。从技法上讲,皴法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的成熟。皴笔不仅表现山石树木的线条、力度和肌理的形式美,山水的雄浑、空灵、舒展的内在精神气韵也蕴含在皴法的形式之中。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显然不完全是大自然中的山水,而是画家心目中的山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投射到自然中的自我的精神世界。宋代是山水画的辉煌时期,李成被誉为是与大自然具有同等创造力的伟大的山水画家。《晴峦萧寺》中占据中央画面的巨型山体是不可撼动的自然力的象征,山峦静穆,枯树秃立在稀薄的山岚里。黑树干清晰地矗立在前景,向后退去,渐淡成影后消失,形式上显示一种优美的连贯性和庄严的气氛,表现对自然的威力和秩序的信念。到了三百年后的南宋,“马夏”派山水最具盛名。而此时的自然则完全被诗化了。画面构图大大简化,少量的实景外是一片空虚之境。《溪山清远》是夏珪的杰作。画面除了坡石、叶丛、危桥和孤客外便是一片虚渺,只可见隐约的远山,但是每一部分都以其本身简明而纯净的视觉形象存在着,当目光从实景投向虚渺时,也是观者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与升华。元代四大家中,黄公望和倪瓒对后世影响最大。《富春山居图》 是在画家灵感充沛之时,一气呵成全稿,随后在情绪对时再添加其他,历时三年画成。而这幅画在随意中或者有点似是而非的情况下,居然达到了“正确”而一致的秩序感,实现了“理”这个极致目标。而倪瓒山水透出“澹泊”和“萧疏”的特质,是中国山水画中极高的境界,可谓绝俗的品质。倪瓒也是一再被后人模仿的大师。早在苏轼时期孕育出的文人画传统在明朝得到了发展,吴派中的沈周、文徵明等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反对职业画家对技法的讲究,刻意显示自己的业余性,目的是要在放弃对逼真性的追求时达到“逸品”之境界。“逸”并非狂放不羁,而是收放自如的闲逸与知性,展现文人的节操。 明代的唐寅艺术风格居于文人画和职业画家之间,一部分作品完全以文人风格和趣味画成,另一部分追随其师周臣源自宋代李唐的职业画家风格。唐寅想纠正吴派文人画比较平板松虚的构图,恢复北宋山水画的紧密结构和坚实的形式,他的画《溪山渔隐》《函关雪霁》笔法精致、线条文雅、色彩迷人。前者气氛、色调和谐美妙,后者全景清晰明锐,向远方叠落的景色透出深远的空间感。到了晚明时期,绘画潮流和画派变得错综复杂,董其昌的巨大身影笼罩着这一时期的画坛,董向早期画家学习,从他们那里拿来一些东西,但是最后他总是按照自己的原则重组这些视觉材料。 他的《秋山图》构图与倪瓒的《虞山林壑》的经典构图基本一致,但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法。陈洪绶也有复古和仿古倾向,但是他却是少数能够学习古人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作品中的大家。他把形式和空间做戏剧性的变形,描绘方法怪诞,线条奇特,古拙的笔法中蕴含着深意。清代正传大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王原祁。他的《仿倪瓒山水》用倪瓒的结构作为一种起点,加以复杂的离差和变形,使全图包含了倪瓒的倾向,也包含了王原祁自己的想法。他所致力的不是对现实的描绘而是一个抽象了的现实,画面虚实相生,意在以知性重整外在世界,一如塞尚意在表现苹果的真髓一样。清代独创主义大师中,视野最宽广,技巧最高妙的画家是原济,又名石涛。在石涛那里既没有旧格陈规,也没有预定而现成的笔法,他说“无法即有法”,让技巧配合表现的需要。他的杰作《庐山观瀑图》达到了高度的雄伟感和普遍性, 就像北宋山水将人融入自然的秩序中一样,画面中站在崖底的高士,在画家绘制的不可抗拒的意境中,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再次融为一体。最后要补充一点,书中有224幅画作的图片,是摄影师Henry Berville拍摄的,这些历史名画均收藏于除大陆以外的台湾以及美、英、日等国的博物馆或拍摄于私人藏品,如《庐山观瀑图》是从日本收藏家住友宽一的屋舍里拍摄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终于就绘画本身谈论绘画,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思想哲学或者诗文题跋真伪收藏上。高居翰就画中的布局、动势、笔法和色调的分析替代了传统气韵、神气、意境等的评价方式。看起来很过瘾,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历史原因,书中的画作没有一幅来源于中国大陆地区的收藏。
  •     浅显易懂,读两遍~
  •     开篇首句“画,界也”,就引起了自己无限的思考,原来在中国古代,绘画最初是为了框定四界模样而生的,之后,由将线条解读为一切的开始,慢慢觉得这本书没有选错……从书中明白了,中国绘画讲求的“动势”,明白了“破墨”“皴(Cun)笔法”等不同的绘画方法,知晓了原来充满了印章的画是从北宋后开始流行的,为什么中国画家画山水的偏多(因为从原来的爱好画人物到政治渗入绘画,如文字狱等,只能寄情山水,比较安全)……欣赏了很多无款亦不知期的画家的作品,觉得这样的喜欢最简单,纯粹~认识了画《富村山居图》的黄公望,喜欢李成、郭熙的山水画,张风的《秋山红叶》中的洒脱自然,喜欢高其佩、高凤翰的《牡丹》,也因为徐渭杀妻而不喜欢他的画,也知道了文徵明和儿子文嘉的故事……总是就是科普了很多中国绘画知识。
  •     简略顺着梳理了遍中国绘画演变。
  •     翻遍图书馆,中国绘画史里面写的最好的一本,精装彩印绘画加分很多,看完之后自己又买了一本以便随时翻阅。受限于当时条件,缺了很多名家精品,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再版补一补这个遗憾
  •     值得一读再读。早日去Freer Gallery看真迹。译文不能更好。
  •     中国美术史入门书籍,脉络清晰,选取最具代表性画家的最有特色作品。读后又不会觉得假大空,对画作也有分析赏析,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另,倪瓒真是山水画的高峰,各朝各代都有名家仿其画作,了不起
  •     文笔优美,就画论画,让曾经对中国画存在偏见的我入坑啦!
  •     读着玩
  •     译者文笔极佳 加分不少 风格分析用的好 有种类似叶嘉莹谈古诗词的到位 虽然缺少必要的扎实文献为基础 可读着爽快 排版也极用心
  •     写的比较浅显
  •     只可随意翻翻…
  •     第一次看国画的书,老外写的读起来挺别扭。
  •     就画论画的写法很可贵,译者的文字细腻优美,只是由于年代关系选画有些局限了。
  •     印象最深的是唐寅和八大山人
  •     写的很好,个人观点见解独特。由文笔可见,他内心对艺术的真诚以及专业素养。
  •     可与蒋勋中国美术史对看
  •     书中写到“中国绘画核心是…跃升为某种特殊技巧的笨拙画法,接拟古风格以造型的独创个性,迂回在暗喻中的直接感受,假装诙谐的严肃观点”。即使是西方人站在西方美术体系的角度做出的评判也有些太过挑剔了。亨利·卢梭难道不是手法笨拙的大师么,新古典主义不是对雅典罗马艺术的偏爱么,行为艺术是用暗喻表达感受吧,漫画算是诙谐的表达严肃观点吧。读完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后再读此书,前者好像是阅历丰富的长者却谦虚谨慎,后者像急于表达观点的愤青咄咄逼人。据说是作者读博时期的作品…也难怪如此。
  •     高居翰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他会仔细看一幅作品,尽量给到详细的描述并糅合自己的观感。作为西方人,他关注到一些被传统史论忽略的画家,比如陆治、张风、高其佩、高凤翰。或许是因为他本能地被画面中的表现主义情趣所吸引。艺术史真残酷,画家一生其实漫长,心理活动与创作行为是丰富的,书写下来唯短短几行字。心里不是滋味。
  •     草草读完第一遍,没有仔细看画。
  •     看完后发现自己有能力用中国画的审美来重新欣赏家乡的山水。果然对我而言家乡是个百看不厌的地方
  •     想看的画都不在国内
  •     角度很好。耳目一新
  •     很多东西不一定能看懂,但是好喜欢。
  •     对于一个没有了解过中国绘画史的人来说 读完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但只会产生更多的疑问 或许是没有太多专业性的在里面 还是把这本书看作是高居翰对中国历代代表画派作品的评价会更容易接受一点 译者是台湾人 有些的确翻出了中文的意思 不容易 但是还是有很多翻译是让人看得有点绕和不知所云 总体来说不是很推荐作为入门的书
  •     高居翰写的很深入,但作为一个初渉绘画史的人来说读的略吃力.本书要读上个三四遍才能体会其精髓.
  •     提纲挈领之作,感受细腻敏锐,又有想象力,文笔也美极了。忍不住低回流连。
  •     2017年买的第一本书,光是起始的三篇序言就足以打满分!
  •     书印刷的质感很好,基础史论普及。
  •     新鲜视角 新鲜观点 反复看
  •     最讨厌评通史类的 没有这个鉴赏力 大概看到的都是好的吧
  •     过于主观
  •     插画清晰,必然100。虽然就100副画,但是就是为了清晰的图,打五星!内容也不错。我觉得比苏立文的中国艺术史内容要看着感觉更个人喜欢一些。
  •     中国绘画的入门级
  •     这本书可是没开启我对中国绘画的大门,阅读感受枯燥得很,好吧,我水平不够吧,只觉得不管对画派,画家,画作都是泛泛而谈,没说清更没说透,我是没明白人文画追求的纯稚美在哪,感觉作者也没觉得好。看看图画,更喜欢徐渭,朱耷的作品。
  •     洋人眼中中国画
  •     高居翰是很厉害的,可是这本书真的很简略。我读下来的感觉就是以倪瓒为中心,划分之前和之后。
  •     特别钟爱西方人的这种用技术手段分析中国绘画的讲解方式,很容易入门。
  •     艺术的价值在于让人回归本真。“在他的画中,一种曾经呼吸过温暖的生活和人的情感的风格,在经过数个世纪和无数鉴赏家的尊崇以后,今日呈现出冷静、古典主义的气质。”
  •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书
  •     书中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的解说,最大的感慨是,一旦绘画这种技术性的东西被文人所占据,那就只能是圈子里的事了。
  •     2011年在台大读过,那时是为了应付“中国绘画史”课程的考试。2016年再读,读出许多新体悟,这些年观过的画、见过的风景,都在书中有了更深的共鸣。艺术史一定不是在书本里,也不仅限于画作本身,而是要有更浑阔的眼界呀!
  •     虽然也只读过这一本中国绘画史,但是我想说如果关于这个主题只能选一本,就读这本吧!
  •     中美史中很有趣的一本了 讲得很好
  •     嗯,总体来讲很不错,一个外行人看起来觉得有点意思。但是翻译用词读起来很不顺畅,难道是台湾和大陆的用词产生了分化? 另外,全文旨在归纳分析中国绘画史发展规律,但是收集画作来源于海外,日本,台湾,大陆藏品却只字未提,这是几个意思?采样不具有代表性那么怀疑归纳的结论可靠性就可以理解了。
  •     内容上比起后面的几本专著还是要逊色不少的,受条件所限,选画范围也偏窄,但脉络还是很清晰的。本书装帧印刷极好,翻译也不错,值得入手。
  •     就画论画,点到为止
  •     解读不是非常准确但颇为特别,当正经的中国绘画史读或不足够,但本来也只是想借外人之眼观画,果然中外有大不同。作者的眼光很天真直率,”香菇似的树”,看时笑了好一会。画作的选用不是很好,但这毕竟为高先生的早期作品,做到这般已是不错。到底是传播了中国文化,对此不胜感激。
  •     天人合一心中山水的中国画好美 = =
  •     虽然有些评论不是很赞同作者 因为感觉西方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画 但是作者在评画上还是很客观 作为一个歪果仁 对中国画的理解已经相当不错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