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选择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501952847
作者:[美]汉姆菲特[Rob
页数:195页

章节摘录

书摘格拉迪丝·乔登坐在椅子上,浑身戒备,仿佛随时准备逃走。她不停地摆弄着粗糙的双手,偶尔停下来拨开前额的一绺灰白头发。她的资料显示她今年53岁,但她看起来似乎有65岁。    一旁坐着的是她的丈夫约翰,抱着双臂,满面愁容。这是一个粗犷健壮的男人,身体结实。54岁,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建筑承建商。    “我来这儿是因为格拉迪丝非要我来,”他声明道,“我可不认为做个心理辅导就能解决问题,一切已经太迟了。”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能够察觉到约翰?乔登的不合作态度。    “你一定觉得今天来这儿完全是个错误,”我们说:“向一个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意味着你很脆弱,没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心智健康的人应该任何时候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是这样吗?”    “没错。”    “约翰,我听说建筑公司是你自己白手起家的。”    “对。我高中毕业后靠着一辆二手小货车开始的。”    “你现在有多少辆货车?”    “七辆小吨位货车,两辆翻斗车,两辆厢式货车,一辆前端式装载机,还有一辆推土机。”约翰的声音里露出一丝骄傲。    “不过,你还是不够强壮。如果你够强壮的话,就不需要这些昂贵的装备了,你可以自己搬货物,自己用铲子铲平地基……”    约翰的面部表情看起来很有意思,是一种从迷惑转为理解(一种恍然大悟的样子),再一眨眼又转回狡猾的神情。不过这一眨,已轻微地显示出他的抵触情绪开始软化了,不过它很快又消失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心理辅导是一种工具,如果我可以坐下来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或者说如果我的信心更大一些——我们就不会坐在这儿了。”    “那也未必。你靠推土机而不是一句话挪走一座山,你使用推土机不是说明你没有信心,乃是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是如此运作的。我们希望帮助你和你太太挪走横在你们中间的大山。”    “格拉迪丝,你和约翰结婚31年,有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对吗?孩子们应该已经独立了吧?他们在做什么工作?”我们接着问。    格拉迪丝的声音急促刺耳就像她紧绷的身体一样,给人有一种压迫感。“小约翰刚拿到了商学硕士,开了一家干洗店。他说工作很忙,不过他干得不错。玛莎在圣约瑟夫医院急诊室当护士。你知道吗,她好动得很呢,压力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至于詹姆斯……”她舔了一下嘴唇:“他过去虽然有一些问题,不过现在在戒毒所接受治疗,他会好起来的。”    “约翰,离婚从不在你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你认为信心对你们是至关重要的。不过虽然你从不考虑离婚,但却考虑过自杀,对吧?”    这名建筑承建商的嘴角微微扬起,笑容僵硬:“你说对了。”他的表情终于开始融化,不再板着面孔,声调也柔和了许多。“我们俩的个性是水火不相容,完全无法调和的。而且从结婚的时候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婚姻本该是幸福美满,可我们的婚姻和幸福美满边都沾不上!如果离婚是一种解决办法的话——如果我们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早就离了!”    格拉迪丝的脸色骤变,自从坐下来那一刻她的双手就没有停止过。“约翰从不听我说话,甚至连试一下都不肯。我跟他说话的时候,费劲得就像穿透一堵墙似的。那感觉太令人绝望了!”    约翰反驳说:“她哪是要和我沟通,她说的每句话都是批评。在她眼里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无论我给什么她都不满足。要么不够多,要么不是她想要的。在她看来我从没做过一件对的事。我做得永远都不够好。”    在乔登夫妇的婚姻生活里,没有一丝的喜悦。他们之间持续不断的争吵已经彻底毁坏了幸福生活中该有的安宁。在距离不过两米远的两把椅子之间,上演的是一幕最让人心痛的人间悲剧:两个真诚、善良的人,他们惟一的愿望就是彼此相爱,但他们却做不到。    在他们夫妇的生活中——也许也在你的生活里——仿佛有一股看不见的暗流不停地造成各种无法言喻的悲哀和痛苦。这股暗流透过潜意识牵引左右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的判断,主宰他们的决定,甚至欺骗他们误以为自己做的决定是明智而正确的。这股暗流,我们称之做“拖累症”。P2-3

内容概要

(美)汉姆菲特、米勒、米尔简介
米勒博士(Dr.Frank Minirth)和米尔博士(Dr.Paul Meier)是高踞全美畅销书榜首的《爱是一种选择》(Love is a Choice)的作者,两人合力创办的心理治疗诊所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诊所之一。两位作者先后毕业于美国阿肯色医学院及达拉斯神学院。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什么是拖累症
第一章 发现拖累症
第二章 拖累症的特征
第二部分 拖累症的起因
第三章 空空的储爱槽
第四章 失落的童年
第五章 反复的强迫行为
第三部分 拖累症延续的因素
第六章 沉溺的滚雪球效应
第七章 否认
第八章 愤怒
第四部分 拖累症者的人际关系
第九章 拖累症者的家庭和爱情
第十章 拖累症式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第十二章 人们扮演的角色
第五部分 迈向康复的十个阶段
第十三章 审视你的人际关系
第十四章 打破觉溺循环
第十五章 离开家,说“再见”
第十六章 为过去悲伤
第十七章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自己
第十八章 新经验与新父母
第十九章 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维修和保养

编辑推荐

不再讨好别人,拖累自己,《爱是一种选择》教你如何摆脱不健康人际关系的权威书籍,畅销数百万册,全美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作者简介

《爱是一种选择》帮助你认识拖累症的成因、运作方式、危害性,最后会带你从拖累症中得康复。“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强迫的义务。”你,是这样的人吗?想替别人扛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与人生目标。当别人有问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有一股难耐的冲动,连珠炮似的向人家提供一些建议或给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当你提供的帮助或者建议不被采纳时,怒气横生。设想别人需要你;当你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时,怨气丛生。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受别人的恩惠时,充满负疚与不安。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觉得自己有价值。如果你有以上特征,你,就是患了“拖累症”!

图书封面


 爱是一种选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2条)

  •     这本书看得我心情很沉重。也很绝望。因为发现,书中所提到的拖累症也许发生在我们周围每个人周围。而其实,我不觉得书中提出了好的解决方法,读书之后我觉得作者的意思是,你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把自己交给上帝,那才是永远不会抛弃你,背叛你的人。但是我觉得这本书里介绍的详细的拖累症的解释,却对我们大家都是个提醒,因为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所做的,很多是家庭,父母所带来的无形的伤害。如果你意识不到,那么,你也就不会知道,如果你不扭转,你的孩子也将遭遇到很多你不愿意他经历的,甚至比你经历的更多的伤害。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读的,我觉得这可能是将家族性性格悲剧终止的方法。书中提到,什么样的家庭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呢?才是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家庭呢?1.健全、和谐的父母。没有抑郁症,没有心理疾病,对一般的生活时间不会产生极端的挫败感。即使过去有过消沉的阶段,也都予以适当处理。2.无瘾的父母。包括没有显而易见的酗酒、吸毒的症状。没有工作狂、发怒狂、无法控制的花钱欲,饮食失调等沉溺行为。3.成熟的父母。自我满足,有能力应付生活。4.父母有积极、满意的自我评价。5.父母与上帝有美好、亲密的关系。6.父母双方都致力于维系快乐的婚姻生活。而再看看会出现拖累症的家庭呢:1.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心里不平衡,被某事所占据,沮丧,有不切实际的世界观。如果父母中一人中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另一个人的注意力则被这个“不健康”的配偶所占据。2.父母沉溺于酒精、毒品、工作,因愤怒或渴望而憔悴,一件对一般人来说可有可无的事情,对他们却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3.不成熟的父母。依赖子女供养、援助、忠告、帮忙的父母。4.自我评价不良、自我形象扭曲的父母。5.父母与上帝关系不良。是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或者极端刻板的教徒,神学观点极端严苛,要去子女完全按照父母的神学思想来生活。6.父母离婚、分居、激烈争吵、对婚姻生活感到痛苦,或是“看在孩子们的份上”彼此充满敌意地生活在一起。书中以上提到的问题家庭,或多或少的出现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对孩子深深的伤害,就无形中塑造了各种具有拖累症情况的性格。而对于不健康家庭生活的排斥,却让人往往做出了对婚姻及感情更错误的选择。那就是,以为来自两个破碎家庭的受伤的孩子彼此依靠,把我这一半不完整和你那一半不完整的心灵放在一起,你就可以填满我,而我也可以填满你。这是绝对绝对错误的,当你童年的缺失和她童年的缺失合在一起,只是让两个人相互拖累的更深。我同意书中的观点,婚姻是乘法而不是加法,1/2×1/2=1/4。因此不完整的人乘以不完整的人得出的婚姻依然是不完整。这也许就是延续一代代婚姻悲剧的原因,这也是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原因。所以读此书,特意将此观点提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没有一本书 像她样 读过多遍 每次 沉静下来 想好好看看自己时 翻开书 再一次开始探宝旅程 有时 某处 不能自己 有时 被拉回记忆深处 感受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这时 唯有自己 拥抱着自己 感受童年的伤痛 每次探宝 总有所得 这次 是这行字 牵出屈辱 下次 是那段总结 让我泪流满面 所有的伤心 痛苦 能透过热泪流出来 真好 无论以前经历过什么 我希望自己都能恢复到像没有经历过痛样 可以自由的爱 信任 沟通 挺难 所以 还在努力 好在 有这本书 才获得 无一报答的成长 感谢心理学前辈 感谢自己的努力
  •     读这种书是一种挑战.一个人的时候,静静的躺在床上读.直面自己的软弱,过去隐藏的自我一点点的剥离开来.解开了很久以来的心理困惑,了解了自己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到底来源于哪里.回顾到自己的童年时,印象里真的应该是快乐的,完美的.其实,并不是的.这是一种幻想,一种自我催眠.我想起来了父母几乎不怎么陪我出去玩,我也没和同龄人一起玩过什么游戏,就是一个人在家里.即使是生日的那天,父母也是匆匆的回家问候了一句:生日快乐,就又消失在了忙碌中.我记得很清楚,那晚我一直在电脑前发呆,打游戏,刷网,无聊的过着一个人的生日.这也是我长大以后拼命的记住所有朋友的生日,把他们神经质的输在自己的手机记事簿里,每次都不忘一个一个的祝福,当然父母的更是这样.在一周前,我就会买好礼物,包好放在一个地方.这是一种强迫症.绝对是.因为自己儿时逝去的东西已然不能挽回,就想留住现在的一切.朋友总会说,你的记忆力可是真好,其实不是.每一次给朋友发短信送祝福买礼物的时候,好像父母当年的缺失就能找回来一样.曾经有一次闲聊问父母,他们说忘记了,多久了,我竟然能记住.呵呵.我想去努力告诉自己,不要在纠结于过去的不安了,那些,都过去了.当然,我还是会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祝福,不过不是出于一种缺失,而是真正的祝福了.自我反省的时候那些忘记的回忆一点点的涌出来了,大部分都是不开心的往事,我以为我都忘了,其实没有,它们被我小心的隐藏起来了.却潜意识的危害着我的人生.这本书唤醒了以前的我,就像看完<少有人走的路>和<超越自卑>一样,痛苦的被拉回了过去,但反省之后,却可以潇洒的生活在现在和未来.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读完本书,语言有些拖沓,阐述的内容不差,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不像标题的第一感觉是散文或鸡汤
  •     相当赞,有深度。居然这么少人拜读。
  •     这本书我是哭着看完的,感觉里面说的好有道理。让我走上了一条和父母作对和自己作对的不归路,要在一年前打分我会毫不犹豫的给五星。现在回过头看你自己就是个傻逼。生活确实有很多残缺,这些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     谈到心理有问题的部分倒是没有太多新意,但是谈到说心理有问题的人和周围的环境经常是一个均衡,有问题的人互相吸引,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     可以看出来是一本结合了很多实际治疗经验的书。书中案例丰富具体,富有同情心的笔法直达人心,理性的思维让人保持警醒。不要害怕,那个黑黑的陈旧的的房子没那么可怕,鼓起勇气,打开门,仔仔细细地看看它究竟装了些什么,直到光将它照亮。
  •     虽然这种类型的翻译书行文都不流畅,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从糟糕的情绪和关系中走出来。
  •     co-dependency
  •     这本关于拖累症的书给我的感觉很黑暗。事实上,大部分以心理疾病(如拖累症、囤积症)为主题的书都给我这种感觉。正如黑暗的绝望感一样,这本书给读者带来极强的心灵冲击,因为读完这本书我们会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累症而不自知。突然间,总是爱上同样的人、总是陷入同样的关系,这些原本令人迷惑不已的现象竟然都有了答案。这份答案迫使我们惊醒,并将眼光投向我们可能不以为意或早已遗忘的失落的童年。
  •     自由才能导向真正的爱
  •     略鸡汤,偶尔喝喝,翻译得实在不怎样
  •     好多都对上号了!
  •     现在老老实实、认真地读书的人少,而认真地将自己读懂、感悟到的道理付诸实践的就更少了!梁漱溟先生曾题字曰:“行其所知!”虽仅有四字,然而真正做到它,难哉矣!
  •     这本书的价值大概在于:自身还有问题的时候千万别走进婚姻。
  •     突然很想了解,自己为什么总是倾向于跟自己不喜欢又看起来不会离开自己的人在一起。 也许,这就是在不断重复童年经历吧。 希望之后多看一些相关的内容,早点走出来。过上敢爱敢恨的生活。
  •     拖累症的是一种循环:否认-沉溺媒介-沉溺行为-后果带来的羞耻感-继续否认。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功夫才能真正治愈。书里列了十个步骤,最后,悲伤是一种治愈力量。分清我与上帝的责任?我负责接受与原谅,上帝负责审判与报复。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先买了一本,介绍给朋友看,又买了一本留给自己。
  •     甜甜圈一样的人,永远需要被填满。
  •     你必须先抚养自己长大。
  •     看过一些家庭和个人成长疗愈的书,本书新意不大。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是强迫的义务,检查自己是否患有拖累症,追溯到童年遭遇,应激模式。挖掘更深层的原因,之后呢?实践还是困难重重,往后这种书少看,多在行动中破除自己的执念,加油!
  •     书中提到拖累者在恋爱时会吸引同为拖累者的人,也会选择另一个拖累者,而不是选择一个非拖累者。回忆了一下我的个人经历,还真是这样。书的最后提出了一个自救方案,共十个阶段,感觉非常有必要去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回忆,唤醒,悲伤,宽恕,然后重新建立新的认识。
  •     我老老实实的把书看完了一边,没想到没成功解放自己,弄的自己脾气糟糕了一个月,让我再选一次的话,我说什么都不会看了。
  •     整本书围绕的是 拖延症这一内心空虚无爱的人的表现,还有根治方式,结合观察所见,奉为神书
  •     看完这本书,忽然有种被骗的感觉,不是说被这本书骗了,而是被周围的世界骗了。我的周围的一切告诉我,真正的爱情是撕心裂肺的,是唯一的,是非“谁”不可的,是完全的拥有和结合,是依赖的,是可以生死相许的,是浪漫的跌宕起伏的,而这一切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本书告诉我,不是的,这不是爱情,依赖不是爱,占有不是爱,浪漫不是爱,虽然我没有完全相信,却也足以让我开始质疑到底什么是爱,甚至开始质疑我自己的爱情。 这本书挺好的,尤其是关于家庭中的积极虐待和消极虐待,对于已经当妈妈的我很有帮助。 爱,绝对不是一味的情感,还应该有理智和自制在其中,否则不是爱,而是自私,自恋。
  •     揭示了关于"爱""恨"事物发生的本质有些偏重心理学的理论,需要耐心静心读下去
  •     储爱槽,语言暴力,重复循环。
  •     通过关注心理学教授武志红而得知此书,实际生活中会用得到,起码不会太钻牛角尖。
  •     我所理解的“拖累症”是由于某一部分情感的缺失,导致整体情绪失衡,滋生焦虑和抑郁,如果不能自给自足,只能不断向外索取,导致了对所有亲密关系的拖累。
  •     治愈我心灵的书籍,让我对过去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明白了很多难以想通的事情,从这本书,我开始改变。
  •     这又是一本骗稿费的书籍吧,没有太大的价值
  •     用正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不要忽视自己内心的需要;愤怒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学会合理的使用与表现;这些话如醍醐灌顶,释放内心的挣扎。里面老是提及“上帝”的重大作用,这是减一⭐的原因。
  •     本书用身边案例来分析,实用性很强,会发现有些事也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对爱的理解我认为很正确,有些我们自认为家庭中很“正常”的事,其实有很多问题,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来阐述我们不曾留意的生活问题,并告诉你如何解决,来平衡生活工作婚姻。
  •     如果读过一些心理学,那么这本书就没有太多新意。书名是最有感触的一句话:爱是一种选择,永远不是强制性的义务,自由是爱的基石,而人其实一直享有着自由。
  •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爱不是沉溺,纠缠,感天动地。那只是上瘾和依赖。真正的爱一定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     第一遍读的时候很抗拒,很痛苦,感觉在揭露自己的伤疤, 第二遍读的时候没有了痛苦的感觉,像是在考古.. 相信以后还会继续读它,一些思想需要慢慢的吸收,在脑子里形成理念, 然后才能慢慢的作一些改变.
  •     算是一种洗礼吧,我出去走走,完整自己看看能不能和你重新相爱,希望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你值得。
  •     我得承认,我的童年是在虐待中度过的。已经不敢回想那个在天天争吵喊叫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一天天熬过来的小女孩当时是如何的心惊胆战瑟瑟发抖,成为拖累症患者是再自然不过了吧。已经走在康复路上的我看到这本书,很多地方有共鸣。不过有点意外国外心理学治疗中上帝和宗教竟然占的比重不小,那国人应该怎么办呢⋯⋯想想自己的回复过程里,相信老天是爱自己的还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啊!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完全康复,但会更加警惕各种沉溺行为,尤其是“拯救”癖吧⋯⋯说回到书:翻译不行,例子过散。
  •     收到,商品非常的好,谢谢
  •     印装质量好该书能用一种新的话语重新建造人的思想让你明白:如果人的接纳可以建造你,那么人的拒绝就会摧毁你!所以爱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责任!学会好好的爱自己!
  •     很不错的一本书,可以帮助认识自己身上的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有问题的话
  •     书名容易带来误解。本书关于拖累症(codependency)的认识和自疗,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拖累症倾向,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建立与神的依附关系,发展健康的界线很重要。最有效的帮助:圣经、圣灵、圣徒团契。
  •     有部分牵涉到宗教 不是很接受宗教的内容
  •     确实有些作用,康复十阶段已经自己摘录到笔记本中,只是“上帝”这个信仰概念还是存在难度,因为我是无神论者,我只能用超我替代他了。
  •     其实理论基石还是比较旧了。。。
  •     个人修行的好书,推荐这本书。
  •     看这本书其实并不是那么轻松。脑海中会闪过各种人包括自己的各种投射行为。原生家庭又再被搬出探讨。哀伤愈疗是必须的,打破循环也是必须的,找到爱的源头是根本。。。
  •     书是好书。就是纸张跟印刷质量太差,感觉像盗版,居然有错别人和印刷不清晰的情况出现。
  •     这本书帮助我们看到,所有成瘾行为,几乎都跟童年爱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有关,也提出了解决之道。
  •     分析得很透彻,自己在书中找到了最近迷茫的东西的答案,很好!!值得一看。
  •     [2017.03.30][电子版]看来大家都有病。。。。
  •     它帮我更好的了解了我们的过去是如何影响现在,也帮我开始了,自我修复的旅程。感谢上帝在我年轻的时候明白了!没有将错误继续复制!
  •     非常棒的一本书!拖累症是一种沉溺行为,试图通过控制外在的人、物和事来控制内在的情感;拖累症患者是有家庭的代际传递的,沉溺行为可能都是在弥补或满足童年时期的各种心理缺乏。很多人际问题内在都可能是有拖累症在作祟,需要决察与治疗,过上安静、喜悦的生活
  •     看过之后容易对自己造成过度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或者爱人或者家人都深受拖累症所害。请配合《少有人走的路》,《自卑与超越》等书籍自愈……
  •     没有看完,是我的原因,也或者并没有讲到我的心坎里,又或者我没有这样的问题,还是打个高分,有机会在看第二次吧,
  •     你告诉我,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爱的能力,原来我不是应该去爱所有那些说爱我的人。 原来有一种情感绑架叫做拖累症,它不仅让爱的人疲累不堪,也让被爱的人喘不过气,原来,“深情”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拖累一种负累。 原来,我不仅不会爱人,甚至不会爱自己。唯有先学会爱,才可以爱人。我会听你的话,一步步去学习如何去爱,那些遗失错过的时光,我会亲手一一重来。
  •     上一次恋爱结束后,找到了这本书,当时不断地对号入座。书中的方式和观点让我在从失恋创伤中走出来
  •     书的质量很好,就是还没看完。。。
  •     这本书在08年的时候,帮助我认识到我自己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工作狂的耽溺问题,帮助很大~译者是北京教会的朋友。
  •     特别棒的心理学读物。
  •     写的很有深度。其实现代人对爱的理念,真的需要明确起来。
  •     拖累症第一次听说 看完还是有一定收获的
  •     在黄山北站候车读完了最后一页,顺手送给呆呆了。日后有空再来温故知新。
  •     近期读过的最有帮助的自愈书籍。作者和译者应该都是基督教信徒吧,翻译非常流畅(最近看的书都是外国人写的,很难看到如此通顺的)。除了分析原理(原生家庭的问题其实很多书和理论都有写到),更难得的是提供了自我治愈的是阶段办法。我觉得这些阶段我也走过,不过最近好像又在悲伤的谷底了,遇到了这本书,感觉真好。
  •     超级好看,适合于大家思考。
  •     很多问题还是没想明白。
  •     很喜欢的一本书,大学时代就从图书馆借到看了,对我很有帮助,是一本发现自己、改善自己的好书,因着这个关系我介绍给了很多人,一直想买,今天终于拿到了两本,很高兴,会送给表姐一本哦!
  •     想买很久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开始这本书是80多,不过挺好看的。我是看了这里的有一个特别长的评论才心动的,虽然现在我有点怀疑他刷评论的嫌疑了,不过书是不错了
  •     2016年最感恩的事,没有之一——遇到了推荐给我这本书的老师。
  •     看见自己
  •     沉溺
  •     上帝出现次数太多,扣一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