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 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308059039
作者:[美] 埃德温•多兰 编,[美]伊斯雷尔•科兹纳 穆雷•罗斯巴德等 著
页数:201页

离经不叛道——荐《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

被哈耶克和米塞斯的著作所吸引后,自然会对奥地利经济学派产生兴趣,要想快速地一窥奥派全貌,《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正是值得推荐的一本书。1974年,首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讨会在佛蒙特州南罗约敦的罗约敦学院举行,会上奥派领军人物罗斯巴德,科兹纳以及拉赫曼就现代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做了演讲,会议文章收录于本书之中。演讲者都关注着两个一般性问题:奥地利学派对经济理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今天的奥地利学派的重要问题和新方向是什么?首届会议迄今已近四十年,奥地利学派的复兴趋势仍持续强劲。而奥派的基本原理仍历久弥新,卓尔不群。因为此书并不是一本教材(奥派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教材,前两年墨菲博士才写了一本Lessons for the Young ECONOMIST,中文为程晔所翻译的《第一本经济学》),而是一本论文集。因此并不太适合初学者。若对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有所了解,从比较的意义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奥地利学派,一门特立独行的非常规科学,与萨缪尔森或弗里德曼所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截然不同的经济学。虽然是对奥地利学派的概论,却非一般的泛泛而谈,充满思辨和观念的冲撞,仅仅背下结论毫无用处。具体而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方法论。其最坚守的方法论原则是,经济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是个人行动,整个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基于对这样一个事实的逻辑推导:人的确从事有目的的行动。奥地利学派的方法是通过文字演绎推理讲述少数几个基本公理的逻辑含意。首要公理是:人的有目的的行动。辅助性的公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和能力;行动经由时间发生;人从经验中学习。由于其立足点为个体有目的的行动,因此,使用统计数据来揭示经济总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成为不可能。奥派是宏观经济总量的典型批判者,彻底拒绝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理论的工具。一位奥派学者认为“奥派经济学从本质上是逻辑学,因此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并不使用数理工具”。由人类有目的的行为进而否定任何形式的经济总量,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显为虚妄。例如:A建造了一座网球场,B建造了一座生产雨伞的工厂,那么,二者之间的价值便存在冲突(天晴有利于A,不利B,下雨有利B,不利A,不可能同时有利A和B)。因为逻辑上存在矛盾,二者的未来价值流量肯定不能加起来以得到这个经济现有资本存量的度量。一个一致的资本度量只有在经济处于充分均衡状态时才是可能的。当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强调,经济永远不会处于充分均衡。第二,货币理论。奥派特别关注通货膨胀对相对价格的影响,较之忽视商业周期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按照假设,货币在相对价格的决定中不起作用),更能合理地解释滞涨困境。首先,它强调货币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并把货币——或者更为确切地说,货币支付流量的变化——结合到相对价格的决定之中。其次,它分析了货币导致的相对价格变动对生产的时间结构,即资本结构的影响。不管是否赞同奥地利学派的学说,看过这本书,你都会同意,它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派。它的与众不同,并不在于它的激进或批判性,而在于其哲学基础和方法论。而它背离主流是认为自身更接近真理,更有雄心揭示社会现象中起作用的真正因果关系。它排斥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干预,赞赏自发秩序,不仅仅出于理想主义的激情,而基于符合逻辑的推导。

不是基础的基础,且作评价的评价

本书实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在1974年召开的经济学研讨会上的论文汇编,主要作者为罗斯巴德、科兹纳、拉赫曼等当时的学派“干将”。文章论述,涉及奥地利学派历史传统、近代贡献、理论基础、重点问题、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应该说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奥地利学派的整体学术特点和核心概念。然而,由于其是作为一本辩论乃至论战的册子,甚至可以当做对当时主流经济学的宣战檄文来书写的,因此具有较为浓重的火药味。而且也因为这种写作性质,使得本书无法成为一本真正的奥地利学派“入门基础读物”。对于从未接触过奥地利学派思想的读者来说,本书恐怕是要看得不知所云的。不过对于已经对学派思想有所了解者,此书倒是全面整体了解奥派的一个选择。奥地利学派作为一个经济学流派,其思想与正统经济学究竟有何分别?本书导论已经开章明义地指出,经济学所应该关心并不仅是表面的经济现象,而是作为经济现象的参与者的人的行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相信,事件意义上的经济现象不能说出全部故事,因为它必定忽视现实的一个重要成分——有目的的行动”。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以提炼规律的科学吗?在奥地利学派的眼中,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现象”不同于“行为”,前者是可以重复观察到的表观,而后者却蕴含着作为行为的实践者的人的目的。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能合成一个水分子;但当一个人走进商场,他的购物模式却会因为他的身份、薪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龄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目的动机。抛开这一动机而仅仅考察“他购买了什么”的现象,无疑就是忽略了经济生活的真正成分,因此只能得出缘木求鱼的结果。正是基于对人的行为目的的重视,奥地利学派发展了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于其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理论)的核心概念,衍生出强调经济的不可预测、力挺自由市场、反对政府以任何形式干预经济、货币周期理论等诸多理论范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学派别。对奥地利学派的这些理论与范式,我们如何评价呢?且在此试作一二。首先,我们毋庸置疑应该肯定其积极贡献。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上,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几乎与瓦尔拉斯等人同时提出“边际效用理论”,堪称现代经济学的支柱。而且在坚持个人主义方法论方面,奥地利学派做得最为彻底。奥地利学派反对抽离了人的动机的所谓“经济学规律”,反对那些将人抽象为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企图用数学公式得出真理的计量经济学家和数理经济学家,这正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人是其行为的目的,而非手段,离开了这一点,经济学就不能反映实际。可以说直至今日,奥地利学派的这种坚持仍然令人钦佩,其理论的核心仍然是值得赞成和拥护的。然而,我们也有必要对其从核心概念衍生出来的理论范式加以甄别。主观价值理论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生产价值理论,引发了“边际革命”。其纠正了古典经济学将人的因素仅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成本加以考量的偏颇,在某种程度上可称进步。然而全面摈斥客观生产成本,是否过激?需知“沙漠中的水价格可比金玉”的稀缺性范例,毕竟属于少数情况。此外,经济规律是否真的难以被把握?关于此点,学派内部似乎也有不同声音。现实中又是否存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奥地利学派对个人的重视固然可敬,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人”,是否已经成为了现实?虽然已经从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和群体纽带中解放出来,但工业社会中的个人,真的拥有“独立自主的目的性”吗?他难道不依旧是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难道不依旧受到舆论、常识、道德、科学等或明或暗的权威的裹挟与操纵?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也许只是一种“未来的方法论”罢了。世无龙而习屠龙之术,这也许是奥地利学派学者们的悲哀,也是这一学派即使在上世纪末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成为显学时仍被人指为“异端”之缘由。时至今日,世界经济在经历数次起伏后,依旧无法从骤起骤落的经济周期中脱身,无论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的药方,都无法治其标本。究竟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也许这是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思考,以及时至今日其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价值中立与效率至上

先抄书,摘自书中“人类行为学、价值判断和公共政策”:米塞斯的情况尤其有意思,不仅因为他是现代奥地利学派和人类行为学的领导者,还因为20世纪的所有经济学家中他是放任主义的最不妥协的支持者,同时又是价值中立经济学的最鲜明和强硬倡导者,也是任何类型的客观伦理学的反对者。那么,他如何调和这两个立场呢?......米塞斯写到: “一位经济学家研究措施a是否能够带来受欢迎的结果p,发现a并不带来结果p,而带来结果g,它甚至是措施a的支持者甚至也不希望有的一个结果。如果这位经济学家宣布他的研究结果说a是一项有害的措施,那么,他并不断言一个价值判断。他只不过在说,从那些追求目标p的人的角度看,措施a是不合适的。”米塞斯还写到: “经济学不说,......政府干预一种商品的价格......是不公正的、有害的或不可行的。它说,从政府和那些支持政府干预的人的角度看,政府干预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这的确是一个天才的尝试,使经济学家既能宣称“有利”或“有害”,又不做出价值判断。这是因为,这个经济学家被期望仅仅是一个人类行为学者,一个技术员,仅仅向他的读者或听众指出,一旦他揭示了其全部后果,他们就会认为一项政策是“有害的”。固然它十分巧妙,这个尝试完全失败。这是因为,米塞斯如何知道一项具体政策的拥护者希望什么呢?他如何知道他们现在的价值刻度,以及当这项政策的后果表现出来时,他们的价值刻度是什么?正如我在上面指出的那样,人类行为学的伟大贡献之一是,除了一个人的具体行动演示的价值偏好之外,人类行为学者和经济学家不知道任何人的价值刻度...... 作为一位人类行为学者,米塞斯可以证明,物价控制(使用他的例子)将导致一种商品的未预料到的短缺。但是,米塞斯如何知道物价控制的某些拥护者不想要短缺?比如,他们可能是社会主义者,盼望着把控制当作迈向集体主义的一步;有些人可能是平等主义者,他们宁愿短缺,这样富人将不能用他们的钱购买得比穷人多;有些人可能是虚无主义者,渴望看到商品短缺;另有一些知识分子总是抱怨我们的社会过于富裕,或抱怨能源的巨大浪费,商品短缺也许使他们兴高采烈;还有一些人可能赞成价格控制,甚至明知会出现短缺,原因是他们或他们的政治盟友将会有薪金丰厚的岗位,或者在物价控制机构中享有权力。这些都是可能的,它们中无一和米塞斯的断言一致,即物价控制—或其他政府干预—的全体拥护者,在学过经济学之后,必定一致同意,这项政策是“有害的”。事实上,一旦米塞斯承认,物价控制或其他干预主义政策只要有一个明知其经济后果的拥护者,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拥护它,那么,作为一位人类行为学者和经济学家,他都不能把这些措施称为“有害的”或“有利的”,甚至不能说“合适的”或“不合适的”,同时又不插入他的经济政策判断,即他本人坚持的不允许人类行为科学做出的价值判断。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266550/,p93________________我看来,上面的困境可以通过效率简单地解决,在政府政府干预商品价格的例子中,两种情况分别是:1)如果干预的支持者不期望干预导致商品短缺,而结果是干预导致了商品短缺,干预是无效率的。2)如果干预的支持者预计到干预导致商品短缺,但并没有说明这点,那么这里的无效率是干预预期信息的无效率。更加一般地,价值中立必然导致效率至上。

这本书很好,也不很好

这本书其实是1970年代奥地利学派的一次会议论文集,在这里,Lachmann几乎算是才被人知晓。他们讨论的东西并不基础,不是米塞斯和门格尔的入门知识。而是在深入地讨论方法论。比如市场过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重要性。这些话题对后面奥地利学派的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他不好便是因为没有接触过奥地利学派的人读之几乎会毫无收获,因为他其实并不基础。说他好便是你可以从中窥到奥地利学派1970年前后的转向。

《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简单笔记(慎入)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结果,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货币化”,生活质量和幸福度逐项指标化,社会发展数据化指数化。我们的生活被一个叫做GDP的指标衡量着,但是它真正反映着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质量了吗?不同的人对价值对幸福的内容和评价是如此不同,能用一个一致的模式来估计吗?这正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和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派相比,奥地利学派只能算小派,甚至不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学范式。关于奥地利学派的介绍可以参考这个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8610.htm据说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不写教科书,他们的学生直接向大师们学习”。不过要了解他们的基本理论的话,这本书可以当做基础教材看。此书是1974年首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讨会的文稿集,观点散落在不同人的文章中,我的笔记概括自然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疏漏和误差,看者慎入。要点:一、方法论1.个人主义方法是奥地利学派的基本,它是人类行为学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它强调的是:个人,行动,手段,时间,目的。试以如下框架来表示:手段/资源(稀缺) 人 --------------------------------------- 目的(结果不确定)价值观,知识 时间 |-----------------------------------------------------------------------------|行动它的任务是对这个世界用人的行动加以解释。唯有个人有感觉、价值观、思考和行动。人有心智、意识、主观性以及不同的知识(包括信息,经验)。个体人的行动背后的价值观、目的性不同,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是有稀缺性的,每个人偏好不同,价值观不同,对不同手段的价值评价不同,“效用”和“成本”都是主观(心理)概念,一个外部观察者无法度量,甚至无法估计。人的行动结果可能实现也可能不能实现他的目的,而人的意志、知识和价值观总是在变化,且人与人不同,行动也在不断变化,所有人行动的结果——即可观察到的总体数量,是处在不断变化中,无法测量无法检验的,于是无法统计出一个所谓的“行为常量” 。主观价值,人的行动的非一致模式,结果就是经济学中不存在不同数量之间的不变关系,即不存在常量,所以奥地利学派不认为数量方法有效。基于此,无论微观宏观领域,奥地利学派都坚持贯彻了个人主义方法。2.行动公理的演绎如上,既然经济学无法用数量关系来揭示,那么奥地利学派通过文字演绎推理讲述少数几个基本公理的逻辑含意。这可以视为建立在亚里斯多德的行动公理哲学基础上。“在自然科学中,演绎过程必须从某种假设出发,而这些假设来自归纳。然而,在社会科学中,演绎过程直接从已知经验要素出发,并利用它们去发现复杂现象中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是直接观察所不能确定的。可以说,它们是以经验为依据的演绎科学,是从已知要素达到复杂现象中不能直接确定的规律性。(哈耶克)”二、哲学和伦理基础:“纯粹研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 “罗宾斯给经济学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的一个附带性质是,经济学家的价值判断和他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兴趣丝毫无关。”“米塞斯……十分注重确保经济学的科学真理不应该被贬低为政党宣传。”经济学的目标通常都自称为了实现大多数人的福利,它的困境在于每个人主观价值的不同质(每个人都会与别人比较各自的福利),不同质的福利如何加总?但缺乏客观伦理学,则又无法为经济学家对公共政策做出价值判断。这是一个未决问题。三、应用1.均衡与市场过程: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理论的核心是均衡模型,奥地利学派则强调市场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生市场均衡状态的一组相互协调的价格、质量和数量。他们认为,市场过程是永不停息的知识流的表现(注:我非常怀疑“知识”这个词的翻译准确性)。知识是如此复杂,每个人的知识不同,人不可能知道知识在未来的变化,但又必须做出关于未来的行动,这种行动中自然就带着预期。当市场信息变化,市场参与者就改变预期与行动(关键点:企业家)。不同的预期带来不同的行动,市场整体的行为就难以说是同一趋向。所以市场的一般均衡不会出现。市场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2.资本理论:资本与投资相关,投资在宏观经济学中是核心内容之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如上述基本原理,资本品是个人化的生产目的的物品。首先不同形态的资本品在质上不同,其次对不同人来讲,其主观上所评估的价值不同,即使用未来流量进行估计,也由于个人预期及回报率的不同而难以获得一致,所以社会资本总量无法度量(无论存量或流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承认这一点,但在宏观经济学上,他们总是用生产函数或单一产品世界的假设来躲避因果关系。资本不同质意味着重视现有资本组合,做出选择和放弃的决定,这不是所谓边际调整,而是企业家的决策。在非均衡市场过程当中,企业家不断重组资本,以适应各种变化(请记住市场过程的要素:知识,预期,行动)。市场动态非均衡过程意味着不良投资的出现和预期、行动的不断修改,结果是不可能有稳定的增长。3.货币理论:米塞斯将供求与货币结合的概念:供给是特定时刻一种商品的总存量;需求是增加和持有现金余额的总市场需求,其基础是在市场参与者的价值刻度上货币的边际效用的排序。货币的价格=货币购买力,货币的购买力是一篮子具体商品,它与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作为单一价格倒数的货币购买力概念不是一回事。(汇率理论,可以参看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有关论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忽略了相对价格和产出结构的微观重要性,而其货币供给与利率的的单方向理论是个短期的非完整的利率理论。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理论强调货币扩张仅仅影响价格水平但不影响价格结构(相对价格),也即货币扩张是均匀地让所有人得到货币(所谓加百利模型),而萧条是货币存量增长速度下降的结果。(可以参看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有关论述)奥地利学派看来,货币注入经济体系,首先即使是加百利模型下,由于主观价值的存在,相对边际效用影响了个人的价值刻度序列,需求结构变化也会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其次,在中央银行信用体系下,货币扩张也并不是加百利式的,而是在某个特殊点进入,并被支出在特定商品之上,然后才逐渐影响整个经济系统。先得到货币的人先获益,沿着生产品到消费品的链条,通过破坏价格信号,(造成预期的变化),影响了支出结构、相对价格,造成私人储蓄和私人投资计划之间的失调,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所以政府干预只会加剧经济波动。他们提出的方案是自由竞争的货币发行体系。


 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