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的教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家教方法 > 不教的教育章节试读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10812071
作者:周月明,李雯,徐敏
页数:283页

《不教的教育》的笔记-第一编 第二节 零岁开始的教育 - 第一编 第二节 零岁开始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从胎教开始
事实上,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了胎儿虽然未出生,却已经具备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机敏,具有相当惊人的能力。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已接近成人,各种感觉器官起趋于完善,完全能对母体内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
所以说,胎教的意义显然大于只是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或者保持一定的舒适待遇。从某些角度来看,提前进行的胎教就是为后来的出生奠定基础,也就是打下人生烙记。
进入我们这个科学技术更发达的时代,胎教的意义也被不断宣传,让更多母亲加以重视。当准妈妈对胎儿提供了正常的饮食营养,还需要有意识和目的地给胎儿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使得胎儿的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智力潜能。健康科学的胎教,一定能促进胎儿的各项指标健康发育。
建议准妈妈和准爸爸保持饱满的情绪展开基础胎教,比如同胎儿聊天、玩耍、讲故事,或者让准爸爸触摸准妈妈的肚子与胎儿说话,在宝宝没有出世前就培养出互信互赖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胎儿发育得更好。在进行胎教的过程中,选择节奏舒缓的音乐非常重要,不仅能安抚母亲的情绪,缓解孕中期带来的生理不适,还能让胎儿在美乐中保持心律平稳,刺激大脑良好发育。同时,保证给胎儿提供最安静舒适的生长环境。
因为音乐通过母体的传递,被胎儿的听觉神经感受到时已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声波。所以,需要提醒准妈妈的是,和宝宝一起听音乐的时候,不要拘泥于那些所谓的“胎教”规矩,强迫自己定时定量定点位置倾听,应该遵从自己的正常需要。
准妈妈和胎儿一起听音乐,身体自然分泌一种良性快乐激素,从准妈妈的脑部到全身直至子宫血管,进入胎儿身体,在脐带血管的放松过程中,提供给胎儿更多、更好的养分和氧气,达到了良好胎教的目的。
当准妈妈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会分泌一些肾上腺素、压力激素或是紧张激素,对胎儿及整个子宫环境产生不良反应。想要调节这种激素的分泌,除了经常做出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情外,就是适当的进行运动,以提高身体素质,减少或控制分娩恐惧的压力,缓解妊娠疼痛。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让准妈妈不担心身体状况,保持轻松的微笑,让胎儿的子宫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也算是一种良好的胎教。
越不神秘的东西,越是真实可信能够走进千家万户的。让胎儿摄取到丰富的生活营养,体验到快乐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胎教。
教育不分先后,任何时候都不晚。
但方法一定不能错,错了就南辕北辙,再折腾也是白费力。
在孕前就做好各种准备,给孩子留出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生存空间,胎教的目的就达到了,孩子的未来也有了第一份珍贵礼物。

《不教的教育》的笔记-第二编 第七节 - 第二编 第七节


2、千万不要发生能量的固着
一位妈妈咨询这样的问题:她的孩子今年7岁,很喜欢吃蛋糕、碳酸饮料等食品。爸爸不让吃,他每天都要偷偷地缠着妈妈要;到别人家的时候,只要有蛋糕、可乐,就会不顾爸爸妈妈的反对,美美吃一顿;出去点餐,也要缠着大人点……就为了这几样吃的,家里常发生亲子大战,父母之间也常发生争执。这到底为什么,该怎么办?
很显然,孩子已经发生了“能量的固着”,他的注意力常在这几样吃的东西上面。当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能量全被这些事情吸引的时候,他哪还有精力做别的事情?
孩子的爸爸当然是出于对孩子负责的角度,希望他吃健康食物,多吃饭,少吃零食,这都没错。这是任何育儿理论,无论你是哪一派的,都赞同和提倡的。
可是,一个孩子发生能量固着,是一个更可怕的事情:他把精力花在这里,用在建设性的事情上的能量就少了;当环境不再约束的时候,他会加倍寻求满足,你能时时盯着他,盯他一辈子吗?
到底让他喝一罐可乐弊端更大,还是,让他一辈子惦记可乐弊端更大?
其实孩子的能量是流动的,只要一件事满足了,他就不用永远惦记着它。即使是孩子最爱吃的糖也是如此。有些孩子见到糖就非吃不可,有些孩子就可以拿着糖也不吃,因为他心里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求,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吸引走。
所以,千万不要让孩子发生能量的固着!宁愿短痛一时,不要长痛永久。这也说明,任何一种理论,坚持过头都是错误!顺其自然,当曲则曲,当直则直,才是最重要的育儿之道。
为什么孩子会发生能量的固着呢?
首先,家长对某些事情限制过多。孩子适当地满足就不会贪恋此事,而家长紧张的态度强化了孩子对这些事的注意。
其次,家长在限制时可能采取了强制手段,或者态度激烈。如果是“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对孩子的情感伤害小,孩子发生固着的可能性也小,而受伤的情绪让孩子对这件事刻骨铭心,更加容易固着。
发生了能量的固着怎么办?——放手。
放手,撤掉强拉他的外力,让孩子的内在机制自己起作用,孩子的不满足得到了补偿,他的能量就会流动,就不会总在这件事上打转了。
有人说,放手还不乱了套了?比如说孩子吃糖这件事,哪有孩子不爱吃糖的,放手让他吃去,那他还会吃饭吗?
本来死死卡着,乍一放手,是会出一阵子乱,但是只要你能坚持,相信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柳暗花明!实际上世上并不是只有糖好吃,即使再好吃的东西也有吃腻的时候,如果只让他吃糖不让他吃饭,很快他就觉得还是饭好吃了。
你会不会觉得这简直就是“本本主义”,没有实践可行性,或者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不是的,请看一位妈妈的纪录。
我的女儿曾经非常喜欢吃糖。一岁半以前,我们几乎没有给她吃过糖,后来姥姥偶然给她买了袋橡皮糖,小姑娘这下可是爱上了吃糖。我们常常只能给她拿一个糖出来,要是把糖袋子给她,她就把住不放了。平时好像也相安无事,可是一到别人家,只要桌上有糖,她就老想去吃,连饭都顾不上了,很没“品相”。
上幼儿园后,不知是不是适应期的缘故,有一段时间孩子突然变得超级喜欢吃糖,每天早晨一醒来就说:“妈妈,今天我吃糖了吗?”然后开始粘着吃糖。说好一天只能吃一两颗,她会想各种办法来缠你。一会儿说:“妈妈,我不记得今天吃糖没有。”我说吃过了。她会说:“我不记得了,不记得就是没吃,我再吃一个吧。”或者是跟你说,吃了这种糖,没吃那种糖,所以还要再吃一个。每天这件事都弄得我很烦,有时候忍不住发脾气。可是无济于事,第二天这一切又重来一遍。
春节回到老家,我看到侄子、侄女好像并不怎么恋糖,家里管的也不严。我心想,可能是我卡得太严了。怎么办?放开吗?一开始,我和很多的妈妈一样,有很多顾虑,对“放手”这一招到底管不管用心里没有底,害怕孩子真的会光吃糖不吃饭。但是想一想,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一试。
我对孩子说:妈妈以后不严格限制你吃糖了,如果你很喜欢吃糖,吃一些也没有关系。进了超市,每一次都由孩子自己来挑糖,她挑各种花色的糖,买一把回去,很高兴。幼儿园放学,一接到孩子,马上给她递一颗糖;有时即使是吃饭前,只要她想吃,也给她吃一颗,奇怪的是,她吃完糖也不耽误吃饭,反而是老惦记赶紧吃完饭吃糖的时候才不耽误吃饭……当然我还是不够洒脱,有时不愿意让她吃,但是我会和她商量,而不再强求她。
总之,当她觉得她只要想吃就能吃到糖的时候,她倒不那么急于吃糖了。变化的标志就是,有时候她可以拿一袋糖玩上一天,也不吃,而以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然现在她还是喜欢吃糖,但是可以商量了,而且一天也就吃一两颗。整个变化过程也就一两个月,时间并不长,阵痛也不像我想像的大。我嘲笑自己,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果一开始就自然而然,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不教的教育》的笔记-第140页

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仅罗列了0-6岁这几个时期,就可以看到,人从小长到大是多么不容易,要经历一道道关卡,而能量就是这样一点点漏失的……
看到这里,为人父母者会产生怎样的想法?或者,深感责任重大,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担心自己一时的失误会影响孩子的终生;或者,为自己的某些问题找到源头,因为自己为此吃了很多苦,于是下决心让孩子规避这些雷区,为孩子创造完美的人生……
如果这么想,父母就会感觉到强大的压力,而且时时生活在担忧和焦虑之中。但是,无论你怎样小心,都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更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
因为,首先,人生就是不完美的,按照佛家的观点,人生就是有“漏”的。 就像人一出生,从“与世界一体”到“与世界分离”,人就不可避免地感到无助、恐惧,能量就已不可避免地漏失了。而此后的每一个阶段,让孩子得到百分之百满足的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出生到成人,就是心理能量不断减少的过程,父母所能做到的,只能是让孩子
心理能量最大限度地保全。
其次,父母也是普通人,只有普通人的智慧和七情六欲。那些理论都是完美的,但是能做到完美的父母几乎没有。其实,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比在孩子面前装圣人对孩子更有利。
第三,同样的境遇,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人生,因为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孩子也是如此。有一个故事叫做“谁叫我摊上这样的老爸”,有两个兄弟,父亲好吃懒做,没有承担起父亲的责任。长大以后,老大同样好吃懒做,不负责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谁叫我摊上了这样的老爸!”而老二却非常勤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常挂在嘴边的还是这句话:“谁让我摊上这样的老爸!”
所以,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人生。
但是,如果你松下一口气:“我就这样了,谁叫你摊上我这样的老妈(老爸)!”那就又错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放下包袱,修炼自己。谁叫你选择了为人父母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不教的教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