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6382725
作者: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所罗门·伏尔科夫 整理
页数:303页

内容概要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维奇(俄语: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英文:Dmitri·Dmitriyevich·Shostakovich,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生于圣彼得堡,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1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7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10、13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所罗门·伏尔科夫(Solomon Volkov 1944- ),
俄裔美国作家。1944年生于中亚细亚列宁纳巴德,1967年毕业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国家音乐学院。他主要研究俄罗斯和苏联音乐的历史和美学,以及音乐感觉和音乐演奏的心理学。
伏尔科夫于1976年到美国,进入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俄国研究所工作。曾在《纽约时报》《新共和》《美国音乐》《音乐季刊》以及美国和欧洲其他多种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述音乐的文章。
伏尔科夫的主要著作有《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与约瑟夫·布罗茨基谈话录——二十世纪诗歌之旅》《圣彼得堡:一部文化史》等。

书籍目录

原版本封面介绍1
序所罗门·伏尔科夫1
引言所罗门·伏尔科夫1
见证
——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25
主要作品以及生平职称和获奖表297

作者简介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范围内知名的音乐家,他的“肖五”“肖七”等名作早已享誉全球,他本人也成为了符号化的传奇。但是,其个人经历却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在肖氏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梳理与回忆。而这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无数的指挥家与乐团对其作品演奏的方式。
在书中,他的回忆以灰色调为主:权力的阴影下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的抉择时失去的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被迫害的悲惨人祸——这些沉重的往事几乎占据了回忆录的大部分篇幅。书中也写到了人性的良善——如其和索列尔金斯基、格拉祖诺夫和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真挚友谊。肖氏对朋友们的回忆饱含深情、非常真挚。书中还涉及不少前苏联重要人物:政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大人物一一登场亮相。本书文风节制、准确、细致、平和。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再次认识这位知名音乐家——在特殊年代里,为了像人一样活着,他付出的努力与饱受的煎熬。
2015年8月9日肖氏逝世40周年,出版此书以示纪念。


 见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肖实在毒舌,能把人往死里黑,不过夸起来人来也十分卖力。用他自己的私人经历、对周围知名或不知名人物的点评勾勒出一副苏联历史画卷,没有大历史的描述,只有一个个私人事件的回顾。唯一的败笔就是全书都不分章节,看着很容易迷糊……
  •     “我们要努力只讲真话。这是困难的。”
  •     不管真伪,看了这书多多少少都能体会一些当年肖氏也好、左琴科也好如是为之的原因。
  •     “颠僧”!
  •     老肖全程自带高能刻薄弹幕,对那些音乐家作曲家的描写很生动有趣!还有对斯大林时期历史的见证,看起来荒诞恐怖的故事却是真实而又熟悉的历史。
  •     据说是杜撰的?不过本身内容很有趣
  •     新版《见证》,装帧和行间距什么的都比旧版舒服很多…… 对格拉祖诺夫和尤金娜的回忆尤其生动,说是“有趣”也不为过,斯大林对后者是真爱
  •     跟中国某段历史对照来看……
  •     见证历史
  •     非常好。
  •     这是一本被严重误导的书,他有控诉,但绝不止于控诉!肖斯塔科维奇是这么的活泼活宝,好多地方笑得我直不起腰了。谁说他只是一个收拾好包袱皮儿随时等着坏人来敲门的苦瓜?挤怼起同侪同行,俏皮尖酸,屡屡让我想起了钱锺书的《围城》。他太调皮太可爱啦。伟大的艺术家怎么可能一直愁眉苦脸坐在那里等死呢?高压之下,他们也是敏感的、丰富的,善于观察并且长于表达的,足量的幽默,真好。那些只强调“控诉”这一面的人,都该拉出去打一顿。
  •     没有章节停顿,一气呵成的一本书,肖老全程高能刻薄弹幕。消失的好人,独裁者的肖像,这些荒诞往事却都那么熟悉。
  •     出新版了。不管它是不是伪作,如果有一本书shape过我的少女时代,那么就是它,和奥威尔的《1984》。翻译巨好,字字珠玑。里边有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肖斯塔科维奇说,自己可以在任何情形下工作,不管周围是炮火震天,还是孩童喧闹,他只需要一角桌面,一张纸头,一支铅笔。当时年轻。现在想起来才明白能做到这一点有多么了不起。
  •     苏联历史的重要见证人。很少见到如此坦率的回忆录。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为的是“能对比我年轻的人有些用处,也许他们不会像我这样不得不面对可怕的幻灭,也许他们对待生活会比我更有准备、更坚强,也许他们的生活会摆脱使我的生命蒙上灰色的心酸。”
  •     仲夏夜凌晨读毕
  •     老肖真是高级黑!好多次都忍不住要鼓掌!他说自己的一生都不愉快,可是通过他的回忆录看来还是比较幸运,生活也算丰富多彩,至少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说了好多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人物,都很生动。格拉祖诺夫超强的记忆力,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柴可夫斯基活着的时候完全无法作曲,梅耶霍尔德和夫人的悲惨命运,左琴科大概是被黑的最彻底的一位……这些之前没听说过的人物现在都在心里留下了亲切的印象。相比鲁宾斯坦的长篇自传,老肖高级多了,一对比显得鲁宾斯坦太自恋!我对前苏联的历史一点不了解,政治运动真可怕,和我国的某个时期很相似……
  •     渐渐理解肖斯塔科维奇音乐里的两种特质,一是疯癫激烈的荒诞,二是理性内敛的冷漠。
  •     能活着讲述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吧。肖老记忆中的苏联无论怎么看总像是照着《1984》的模版来的,虽然语言轻描淡写,某某人消失了某某人被带走,这些隐忍的低语可以想象出几十年来处处防备着的恐惧,精神折磨加上肉体病痛,其实活着这么煎熬谁说不会更痛苦呢?倒是尤金娜、格拉祖诺夫、穆索尔斯基是有意思的人。极权政治啊,真是罪恶。
  •     全篇没有章节划分,全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口述回忆录,作者能整理到这么通顺流畅的程度,实在是不容易。
  •     要在我们脏的时候爱我们,因为在我们干净的时候谁都会爱我们…心疼老肖~
  •     人物口述,第一人称的口吻非常亲切,语言平实,感觉就像一个人面对面讲自己认识的人自己经历的事。很伟大很勇敢的人,越到后半段那种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和对斯大林的讽刺就越来越明显。有几处对斯大林的走狗和斯大林本身比如他不懂音乐都说的非常搞笑。一个时代风云人物,这样孤独又无奈被命运折磨,来自西方的喜爱却毁了他。对他,对他介绍的人,对交响乐都非常不了解,感觉一家之言不能定性所有吧,但仍然从个人角度留下了纪念
  •     超喜欢这部作品,拿命在怼园丁工程师领袖与神……里面很多的故事都刻画了当时的奉承者和坚守者,许多段子读起来让人会心一笑
  •     “等候处决是一个折磨了我一辈子的主题。”
  •     老肖这个大毒舌!
  •     看到屠杀乌克兰盲人歌手那段还是很震惊。某党的黑暗历史实在太多。对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尤金娜等同时代音乐家的回忆;对萧伯纳、罗曼·罗兰、索尔仁尼琴等“著名人道主义者”的看法;大行其道的剽窃之风;对斯大林的描述也出乎意料。肖斯塔科维奇的道德困境以及他的应对方式是富有启发性的。作为回忆录是很简洁的,有些句子很见功底:一部庞大的机器在运转,而他却想把手戳进去;他们都像鸡一样在他手上啄食……不过不分章节的写法,读起来还是有些杂乱。也可能是我看的的时间太久了。
  •     一气呵成。不隐恶,不献媚。可贵
  •     很多段落看了十分激动 艺术家的人生是如此坎坷 如此胆战心惊 如此再听老肖的第五第六 真的会落泪啊
  •     俄国血泪史啊,话说这注释是不是有时滞?
  •     真的是从头写到尾,无章节。
  •     肖斯塔科维奇以一种极为个人化的叙事对人文主义者、大师与巨匠当然还有革命导师一一袪魅。对音乐深入生命之爱指引着他触类旁通地对文学做出了充满充满洞察力的判断,无论是对于果戈里、契诃夫这些其实俄国人更偏爱的作家的认知,甚或对于莎士比亚的理解,肖的叙事都洋溢超越文学学院派的感受力。尤金娜被翻译为“癫僧”,不知和“圣愚”是否为同一词。
  •     20世纪的这个国家,人是无足轻重的,唯一要紧的是要使国家机器无情的运转。机器只需要齿轮,齿轮与齿轮没有什么区别,换一只很容易。虽人人都有为之一哭的人或事,但是只能无声的哭,蒙着被子哭,得面无表情的面对那个政权里的玷污与幻灭。他们可能败了,历史也许花枝招展、粉饰太平,但是艺术胜了。它终将更洁净、更纯正,具有更高的道德了。
  •     印象最深的是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 ,艺术家如果被迫要给当权者创作,应该怎么处理内心的矛盾?答案是,不妨看作就当为自己真正的理想交税了。的确 除了刚烈或者屈从,这无疑是一种更人性的态度。
  •     真是段子无穷(这种段子是只属于肖斯塔科维奇的),好欢乐,好痛快
  •     需要一阵子缓口气
  •     终于在火车上看完,感觉作者可能是天蝎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