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
ISBN:SH10208-86
作者:(俄)拉吉舍夫
页数:258页

内容概要

拉季舍夫全名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1749年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博学通晓三四门外语,和善地对待农奴,培养了拉季舍夫同情人民的心理。他是俄国早期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俄国解放运动史上第一位作家,18世纪俄国最优秀的文学家、唯物思想家、反抗专制政治和农奴制的斗士,《彼得堡--莫斯科旅行记》一书的作者。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
自由颂

作者简介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一部旅行笔记,拉吉舍夫著。他于1790年发表了这部作品,没有署名,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没读完一半,就禁不住大怒,言作者是"比普加乔夫更坏的暴徒"。这部作品以旅行笔记的形式写成,全书共分二十六章,各章以作者旅行沿途所经过的驿站名称为标题,各章之间没有情节上的紧密联系,都可以独立成章。拉吉舍夫以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的描写了沙皇统治下的农奴们贫困生活,明确点出了沙皇专制制度是人民一切不幸的万恶之源。
这部思想深远、充满对专制制度仇恨的书给拉季舍夫带来了厄运,1790年的6月31,拉季舍夫就遭逮捕,他的著作被没收,彼得堡刑事法庭还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授意下判他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十年。作为禁书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被当局焚毁殆尽,人们只能借流传民间的手抄本才能了解到其中触怒沙皇的"危险"思想。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这项禁令才被解除。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基舍夫(Radishev,Aleksandr Nikolaevich,1749-1802),俄国18世纪末期著名的启蒙主义者,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作家。我试图通过对拉基舍夫的生平经历进行梳理,以及对其代表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以下简称《旅行记》)进行剖析,来简要分析在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拉基舍夫思想中自由观念的形成。彼得三世费多洛维奇,彼得大帝的外孙,这个打心眼里鄙视和仇恨俄国的普鲁士人,甚至连俄语都不会说,却成了“俄国皇位的不速之客”。1762年的洛浦舍,这个不幸的人儿惨遭杀害,他的妻子,同时也是他的敌人,叶卡特琳娜二世登上帝位。在当时的俄国,冒名沙皇是社会斗争、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领导了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普加乔夫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冒名自称为彼得三世的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上台,得到了莫斯科贵族的支持,拉基舍夫的父亲便是其中的一位。1762年叶卡德琳娜二世在莫斯科加冕即位后,她命令从贵族子弟中选送40人进入贵族军事学校进行学习,13岁的拉基舍夫成为了四十分之一。所谓的“贵族军事学校学员”其实就是宫廷侍从,住在宫中,一边学习,一边当差。在《旅行记》的“斯巴斯卡亚•波列斯季”一节中,拉基舍夫对沙皇奢靡生活进行了极为细致、极为真实的描写,对朝廷大臣的丑恶嘴脸极尽挖苦,他揭露沙皇其实才是“社会上的元凶,最大的强盗,最大的叛徒,公众安宁的首要破坏者,把自己的狠毒诸如弱者内心的最凶恶的敌人。”这与他在宫中当差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两年多里,他亲眼目睹了宫中穷奢极欲的生活,女皇的虚伪,大臣们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谄媚逢迎、不学无术和精神空虚。1766年,叶卡德琳娜准备改革法制,也许主观上她只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开明的君主”“皇位上的哲学家”,但选派人员前往德国留学对俄国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1765年,伟大的歌德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学,次年拉基舍夫和另外11名俄国贵族青年带着成为“具有高度学术水平的法学家”的期望,也来到了这所古老的大学。也许歌德与拉基舍夫二人并不相识,拉基舍夫日后的名望也不能和歌德相提并论,但我相信,当时的莱比锡大学给了这两个青年人一些相同的思考与梦想。18世纪,“光明世纪”!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大陆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启蒙学者宣扬天赋人权,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和理性。而彼得大帝的改革在18世纪初打开了俄国这个落后的农奴制专制国家的国门,西欧的启蒙思潮陆续传入俄国,带动俄国人追求自由、平等的梦想。身在德国的拉基舍夫更是深入的研究了伏尔泰、D•狄德罗、J•J•卢梭、G•B•马布里等人的著作。从《旅行记》的“扎伊佐沃”和“柳班”两节可以看出,拉基舍夫是卢梭“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农民有权对压迫者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他借法庭庭长之口说出自己的心声:“人生下来就是完全平等的。我们都有同样的肢体,都有智慧和意志。谁想剥夺他作为公民的权益,谁就是他的敌人……当初人们为了生存结合成为集体,自愿把自己的权利转交给集体,从而限制了自己的自由,于是产生了社会权利和国家。当公民面临灾难,而政权又不能及时予以援助时,公民就可以利用自卫、安全和幸福生活的天赋权利……”1771年9月,拉基舍夫学成归国回到彼得堡时,这些有高度学术水平的法学家,已经随着叶卡德琳娜二世改革的法制的“热情”的冷却,一同被她抛之脑后。拉基舍夫先后在枢密院、军事法庭、贸易部供职,当1773-1775年普加乔夫领导农民起义时,他正在第九芬兰师司令部担任检察长。俄国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往往使用军官的姓名而不是番号来指称一支部队,所以我并不清楚第九芬兰师是否曾经直接与普加乔夫的“主力军”作战。但在这三年里,拉基舍夫由于职务之便,对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旅行记》并不是一气呵成的,从1780年完成“论罗蒙诺索夫”这一节到1790年全书最终刊印,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因此,书中作者的思想前后存在着一些不一致,这也正体现了拉基舍夫思想的转变与发展。比如在某些章节中,拉基舍夫似乎更倾向于通过上层贵族制定法典约束自身、维护人民权利的方式来转变俄国现状,这大概是拉基舍夫早期的文字。在“霍基洛夫”一节中,拉基舍夫恳切的劝说地主们主动解放农奴,给他们自由。他时而以“上帝的睿智和仁爱”晓谕他们,向他们“启示奴役的不义”,要求他们回心转意;时而以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理论去开导他们;时而向地主们陈述奴役制度的危害。在这一节中,他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的色彩。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拉基舍夫和普加乔夫一样,也是一个“天真的君主派”(列宁语),只不过一个是期待出现明智的沙皇进行改革法律并遵守法律,另一个则是直接冒沙皇之名罢了。而另一些章节明显是拉基舍夫的思想转变后的手笔。在“诺夫格洛德”一节中,他写到:在俄国的历史上,各个民族发生了敌意,为仇恨或者私利自相残杀时,利剑就是他们的法官。谁战死或者被缴械,谁就是罪人;他就得服从这一判决,不能提出申诉。他又把这个道理援引到人的自然权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人都感到饿了,都想以一块食物充饥,那么在这两个人中谁有更大的权利取得它呢?”答说:“是那个比较有力的人。”他深刻的认识到:没有力量为后盾的法律并不是人民权利的基础,他明白这样的权利在执行时永远被当作一纸空文,他不再迷信法律。那么,当时俄国国内局势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普加乔夫所领导的农民战争可以发展到那样巨大的规模?为什么贵族出身的拉基舍夫会转变为站在农民起义的一边呢?18世纪下半叶是俄国贵族专政加强的时期,是农奴制经济繁荣和农奴制鼎盛的时期,当时的农奴制“同奴隶制并没有什么区别”(列宁语)。史料中,农民的骇人听闻的无权状态、所受的欺凌、生活的贫困、所遭受的压迫和无限制的剥削,构成了一副阴森可怕的画面。贵族不断侵吞农民土地,农民的份地日益减少,农民每周通常要在贵族的耕地上劳动三到四天。而《旅行记》中更是记载了一个负徭役租的农民,他礼拜日还在土地上耕耘,当旅行者认为他是分裂派教徒时,他说:“老爷,一个星期只有六天哪,可是我们一星期得有六天去服劳役,”而他自己的小块土地只能在礼拜天和夜间耕作。还有一部分徭役农民转为“月粮户”,没有自己的份地和耕畜,以全部时间为主人工作,按月领取口粮。更有不少农民转变为地主的家奴或家仆,时刻处于主人监视之下,丧失了最后的一点权利。叶卡特琳娜二世把压榨推进到了极点,并且制定了法律:诏令允许地主酌情流放农民(1760年),或将其投入监狱(1765年),禁止农民对自己的主人提出申诉(1767年)。农民变成了“抵偿财产”,可以被赠与,被买卖,用于物品交换。地主的残酷暴虐和胡作非为是没有止境的,他们对农民滥用私刑甚至残忍杀害,干涉农民的私生活,破坏农民家庭幸福。《旅行记》中“彼什基”和“铜村”两节分别记叙了农民生活的赤贫和摆卖农奴的场景,拉基舍夫愤怒的喊道:“贪婪的野兽,贪得无厌的吸血鬼,你们给农民留下了什么?只有你们无法夺走的空气。是的,只有空气。”他对农民的悲惨处境表示无限的同情,对专制农奴制表示无比的愤慨,两种感情纠结在一起,拉基舍夫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能够指望这些老爷们良心发现大发慈悲吗?拉基舍夫,就像是《旅行记》中的旅行者一样,在专制农奴制的黑暗王国里,处处事事都感到愤慨和忧伤,但他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那就是人民。拉基舍夫审时度势之后,坚定的认为举行农民起义能够解决俄国历史中留到今天的许多疑难问题,首要的当然就是专制农奴制问题。18世纪俄国农民反抗的最普遍形式之一是群起逃亡,由此导致的劳动力不足成为地主的真正灾难。而一部分逃亡者组织起来采取武装行动,有时会杀死地主和官家,纵火焚烧和袭击地主庄园,形成起义。这些手持棍棒、羽形矛、大镰刀、斧子和火枪的农民,是封建主的心腹大患。而他们的队伍所经之处,新的逃亡者不断补充进来,力量更加壮大。这些起义者希望获得土地与自由,而普加乔夫能够团结到这么多农民,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他在宣言中承诺满足农民对土地和自由狂热的渴望。他向所到之处的人们广发传单,而1774年7月18日的这一份被称为《恩赐给农民的告示》的宣言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中,他答应把“原属于农民和地主的一切”赏赐给他们,(农民)应“做我们自己君主(指普加乔夫冒充的彼得三世)的忠顺奴仆”,赐给他们“永久的自由,不招募新兵,不征收人头税和其他货币税,准许占有土地、草场和渔场,以及盐湖,并且不准买卖,也不收代役租,免除恶霸贵族和贪官污吏从前加予农民和一切人民的种种赋税”。公告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成为自己劳动对象真正主人的意愿,农民就是这样,想用自由的、平权的农民社会来代替现存的令人愤恨的封建制度。拉基舍夫也部分吸收了这种农民朴素的自由观念,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拉基舍夫预言,农民起义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在1783年完成的《自由颂》中,他兴奋的幻想出人民起义的动人场面:“战斗的队伍风起云涌,希望武装了所有的人;人人争用沙皇的鲜血,把自己的耻辱洗尽。我看到处处是刀光剑影。死神变化成各种幻形,飞翔在沙皇高傲的头顶,欢呼吧!被束缚的人民!大自然赋予的复仇的权利,已把沙皇带上断头台处刑。”他确信人民革命必将胜利,他的政治理想则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思想,甚至要高于他学习的某些西欧启蒙运动者,例如伏尔泰和狄德罗,他们并未超出“开明的君主制度”这一政治主张。可以看到,拉基舍夫思想中的自由观念,并不仅仅来源于启蒙思想,也不单纯是受到农奴渴望自由思想的影响,它更像是两者的有机调和。他是一个贵族革命家,同时他又比其他贵族更贴近人民。如果拉基舍夫没有前往莱比锡接受平等自由民主思想,那么也许和无数的贵族老爷一样,他会认为压迫农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许他会踊跃的参与到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去。但如果他没有用眼睛去发现、用良心去感受农奴的苦难,那么也许他的一生都只能局限在编订法律文件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改革途径中。1790年6月26日,叶卡特琳娜二世得到一本《旅行记》,她大致读了几十页,便发现这本书抨击的矛头直指她本人和她的统治。几天后,拉基舍夫不幸被捕,叶卡特琳娜二世对他的评价是“比普加乔夫还坏的暴徒”;刑事法庭判决拉基舍夫死刑,女皇又故作姿态的改为流放远地十年。之后的多年里,警察局一直奉命搜查并没收这本书,但人们把书藏匿起来,私相传抄,流行全国。直到1796年叶卡特琳娜去世,拉基舍夫才被准许返回俄罗斯。亚历山大一世成立法律编纂委员会,拉基舍夫是委员之一,但拉基舍夫提出的再温和不过的改革方案也被沙皇认为是过激的行为——这次无疑又是统治者玩的自由主义的把戏。1802年9月11日,拉吉舍夫愤而服毒自杀,临终前,他说:“后代将为我复仇!”拉基舍夫,这位俄国解放运动史上第一位革命家的希望没有落空,俄罗斯人民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他,感激他,以他为骄傲。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纵几多谬误,几多偏狭,几多艰涩,终究是读到有血有肉的贵族挣脱了阶级和时代的呼告与辩白。【诗句的不顺口是“行为本身的困难的形象表现”?我信了。】
  •     其实没看完……是对俄国史老师满满的爱……
  •     55人民的权利117年龄不相当破坏了首要的自然法则的第一条;如果没有自然法则做根据,良好的法律能是巩固的吗?说得更明确些,这种法律就不能存在142准许任何人印书+审查148书报检查史
  •     著名的“人们所遭受的不幸都是由人们自己所造成的”
  •     精神、勇气可嘉,但写得实在难看。这旅行就像是在玩RPG游戏,你以为你在闲逛,其实每个地方都会有且仅有一个NPC或地上的道具等你点击触发剧情。普希金的苛评非常精准:“非常平庸的著作…野蛮的文体…夸大而庸俗…矫揉造作的感伤之迸发,有时极度可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