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09750377
作者: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 (Slegfried Lokatis),英格里德·宗塔格 (Ingrid Sonntag)
页数:618页

内容概要

齐格弗里德•洛卡蒂斯(Siegfried Lokatis),在波鸿和比萨攻读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1993~2001年在波茨坦当代史研究中心就职,2006年获莱比锡大学图书学教授席位。
英格里德•宗塔格(Ingrid Sonntag),专业为日耳曼语言文学,曾任莱比锡哈雷东德出版社和莱比锡Gustav Kiepenheuer出版集团编辑和莱比锡艺术自由学院院长。
吴雪莲,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士,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硕士。

书籍目录

在专制下读书
——审查效应研究概述
迷宫与窗户
大墙后迷宫中的读者
东德社会公众与秘密使用媒介
脑袋中的保险柜
——对东德秘密阅读的走访调查
秘密阅读与颠覆性写作
——80年代东德图书审查与反对派公众
“我们从未偷偷做过什么,我们就那么做了”
——奥博格拉本印刷所与领头狼出版社 — 德累斯顿两家私人艺术出版社
“根据‘斜线战术’排兵布阵”
——莱比锡图书制作人的自由空间
经审查的审查官与顽强反抗的读者
海关审查官
——东德海关在国家安全部委托下实施图书审查
向西行,向东行
——西柏林四日记
为阶级斗争参与秘密阅读
——国家安全部邮政审查
关于私自偷带图书的各种回忆
外婆的卡尔•麦
——图书走私商雷纳•埃克特
冷战与低俗之作
检查站的煽动性刊物
——1954年柏林各检查站重要通报
秘密读者
——《月份》杂志及其1949至1951年在东德的传播推广
库斯勒,奥威尔与《真相》
——看反对非人道战斗团以及1948至1959年苏占区和东德的秘密阅读现象
一种“现象”被揭穿
——西德早期的反东德刊物
“低俗之作”令人身不由己
——我的奥威尔
“建议死刑”
——非法书刊与美占区广播电台 — 一段历史的碎片
毒草柜与守夜人
摘自一名图书管理员的生活传记
柏林国家图书馆的毒草柜
莱比锡德意志图书馆
——德语总书库及其特殊背景
我爱德意志图书馆
——讲述一份对图书的热爱之情
隐喻中穿行
——“毒草室”体验
“他们还是半信半疑”
——一个读者眼中的德意志图书馆毒草柜
“图书筛除”
——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图书使用限制
经批准方可读书
——魏玛图书馆1970至1990年图书使用限制
图书展览与图书盗窃
大千世界馥郁芬芳
——莱比锡国际书展与秘密阅读
带着图书和文稿穿越边境
——一位记者在两个德国的文字经历
向两个方向穿越边境
——70年代末莱比锡书展之所见所闻
西德图书之于东德作家
宗教读者群体
“成袋成袋地上缴图书”
——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 教会界向东德运送图书
“仅供教会内部公务使用”
——回顾公务性和私人性秘密阅读
国家安全部为何秘密阅读《守望台》?
——东德对耶和华见证人的迫害
“教会重视独立”
政治读者群体
未能赶上的追赶?
——70年代末知识分子内部探讨话题 — 以柏林潘科区“阿多诺圈”为例
鲁道夫•巴赫罗的作品与接受
“另辟蹊径的写作之路”
——看罗伯特•哈费曼为在东德传播作品而采取的不同策略
无审查
——看波兰萨密兹达中的德语文学
“他们那么多自由刊物令我们自愧不如”
——看80年代东德萨密兹达中的波兰
萨密兹达 — 文学 — 现代性
——东欧萨密兹达与东德独立刊物
一书难求
卡尔•麦
——秘密读物与极端事件
科幻小说与唱片
——秘密交易与偷运入境
附录

作者简介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介绍和还原了秘密阅读这一主题。这是一段有趣而惊险的东德社会史和文学史。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一书不仅仅是给图书收藏者的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对民主德国社会史的贡献。……该书的独特魅力在于,时代见证者们发言分享自己曾经缄口不言的许多内容。(阅读时)人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在俯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
——《德国档案》
该书不仅仅涉及文学,也描写了东德的反对派公众、反抗行为和媒体发展史。阅读后会觉得自己经历了一次探险之旅。
——《新莱茵报》
这本书中谈论了前海关官员、前国家安全部邮局审查员、反对者和书籍走私者,叙述了一个几乎不敢让人相信的德国-德语的文学关系。
——《文学世界》杂志(德国)


 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高品质读品。译介国外的经典社会科学类理论著作和学术畅销书是我们图书系列的主要方向。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批评!您的任何意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供给我们:在我们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oracode(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上私信或者评论;在豆瓣小站或者甲骨文所出图书的豆瓣页面留言或参与讨论;直接给我们发邮件(oracode@163.com)。甲骨文图书2014年开年新书1.《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 An Exotic History of Tea, Drugs, 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埃里克•杰•多林著 朱颖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27410/2.《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著 杨德睿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80/3. 《迷一样的清明上河图》(谜の名画・清明上河図 )(野岛刚著 张慧君 译)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76316/4.《法兰克福学派史》(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Schule: 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著 郭力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2/5.《资本的内部》(Im Welt-innenraum des Kapitals )(彼德•斯洛特戴克 著 常喧 译)(莱茵译丛)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88846/甲骨文图书2014年拟出版图书1.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2.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的兴衰(City of Fortune: How Venice Won and Lost a Naval Empire)(罗杰•克劳利 著 陈磊 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3.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罗杰•克劳利 著 陆大鹏译)(地中海史诗三部曲)4.血色大地:希特勒与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蒂莫西•斯奈德 著 黎英亮 冯茵 译)5.失败的帝国(Failed Empire)(弗拉迪斯拉夫•祖博克 著 李晓江 译)6.乔治•凯南:冷战之父的传奇人生(George F. Kennan: An American Life)(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著 何慧 董风云 王睿恒 译)7.午夜将至: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米歇尔•多布斯 著 陶泽慧 赵进生 译)8.前朝旧人:俄国贵族的最后岁月(Former People: The Final Days of the Russian Aristocracy)(道格拉斯•史密斯 著 杜然 译)9.大师与市场:西方思想中的资本主义(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杰里•穆勒 著 佘欣承 译)10.上帝与黄金:西方与现代世界的塑造(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瓦尔特•拉塞尔•米德 著 涂怡超 译)11.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乔伊斯•阿普尔比 著 宋非 译)12.机械宇宙:牛顿、英国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The Clockwork Universe: Isaac Newton,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爱德华•多尔尼克 著 )13.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保罗•约翰逊 著 秦传安 译)14.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与现代中东的形成(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斯科特•安德森 著 陆大鹏 译)15.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裵士锋(Stephen R. Platt) 著 黄中宪 译 】16.中国通(China Hand: An Autobiography)(小约翰•派顿•戴维斯 著 李敏 译)17.中国的翅膀(China’s Wings: War, Intrigue, Romance, and Adventu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Flight )(格雷戈里•克劳奇 著 陈安琪 译)18.亚洲的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刘兴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19.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 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孟钟捷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0.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尤尔根•奥斯特哈默 著 强朝晖 孟钟捷 刘风 译)(奥斯特哈默作品)21.存在的力量:享乐主义宣言(La Puissance d'exister : Manifeste hédoniste)(米歇尔•安弗哈伊 著 刘成富 王奕涵 译)22.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格尔哈特•伦斯基 著 关信平 译)23.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 the Queen)(艾莉森•威尔 著 董宴廷 译)24坎奈的幽灵:汉尼拔与罗马共和国的黑暗时刻(The Ghosts of Cannae: Hannibal and the Darkest Hour of the Roman Republic)(罗伯特•奥康纳 著)25.疯狂的郁金香(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麦克•戴什 著)26.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叶(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萨拉•萝斯 著 孟驰 译)27.哈贝马斯手册(Habermas Handbuch)(豪克•布伦霍斯特 著 曹卫东 译)(莱茵译丛)28.汉娜•阿伦特手册(Arendt-Handbuch)(Wolfgang Heuer 等著 寇瑛 王旭 译)(莱茵译丛)29.德意志灵魂(Die deutsche Seele)(Dorn, Thea Wagner, Richard 等 著 丁娜 等 译)(莱茵译丛)30.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31.德意志文化(1945-2000)(Deutsche Kultur 1945 – 2000)(赫尔曼•格拉泽 著 周睿睿 等 译)32.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真实的战争与和平(Russia Against Napoleon: The True Story of the Campaigns of War and Peace)(多米尼克•列文 著 吴田甜 王晨燕 译)33.当总统撒谎(When Presidents Lie: A History of Official Dece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埃里克•奥特曼 著 王本涛 译)34.杀戮与文化:强权兴起的决定性战役(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维克多•戴维斯•汉森 著 傅翀 译)35.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Invisible Armies: An Epic History of Guerrilla Warfa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马克斯•布特 著 赵国星 译)
  •     《读药》第113期:盗火者——解读《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和传播》 专题地址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special/duyao114/ 读者生而自由,也应保持自由萧轶文/萧轶(独立书评人)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读者生而自由,也应保持自由。”——纳博科夫一、禁忌下的阅读生活虽然阅读作为一种私人化的生活方式本身并不构成政治化事件,但它却在充满禁忌的高压政治环境之下构成了一种反抗政治的私密之举。在极权国度东德,年轻人巴德尔·哈泽尚未从痛苦的初恋失败经历中走出来,收到了笔友雷纳寄来的一本书。封面是荒无人烟的灰色地带之上,飘落着一张写着“Iloveyou”的皱巴巴的纸条。巴德尔·哈泽以为这是一本有关于爱情的故事书,以为是雷纳寄给他疗治情伤的,并相信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患难之交。七个月后,他被国安局逮捕,成为反东德、反党和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犯。最重要的犯罪证据之一,就是搁在床头柜上的那本书——乔治·奥威尔的《1984》。逮捕之后,巴德尔·哈泽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国安局布下的一个圈套,因为国安人员早就写好了对他以及对那本书的一切鉴定报告。他的姐夫是国安局的通报合作者,他举报巴德尔与西德文学青年保持不正当关系,而雷纳寄来《1984》一事国安局早就了如指掌,故意放行到巴德尔手中,为了方便日后给他定罪。但《1984》给巴德尔·哈泽以巨大的思想震撼,因为他在书中读到的所有恐怖,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最后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九九一年,巴德尔·哈泽以合法财产为由从法院要回了那本《1984》,并且将这本书放在了书架的首要位置。像巴德尔·哈泽这种“在东德读奥威尔”的人,并非仅其一人,而是拥有一个庞大的群体。二、禁忌下的禁书传播二战后的德国,苏联接管了东德之后,继纳粹之后,极权再一次蹂躏这块土地。同样的,继希特勒焚书禁书之后,为了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性,以及为了防止西方资本主义腐化纯洁的社会主义,东德政府继续着禁书大业。1946年,东德国民教育中央管理局编辑出版了一份长达526页的“筛除书单”,到了1952年的第三次补充,这份禁书书单已经长达785页。其中,不仅包裹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书刊,还包括殖民史、经济史、地理、前德国东部史等方面的书籍,甚至还包括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被官方认定为对制造武器弹药有帮助。只是在任何时代,书作为人类精神粮食,再怎么“严防死守”的禁书手段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越是禁忌的图书,被极权奴役下的人们反而越发好奇,用尽各种办法以求一窥,哪怕获得一本书之后会被东德警察敲门查水表。哪怕会带来灭顶之灾,也无法禁锢着人们浓厚的好奇心。由于严密的禁书政策,东德的出版和图书的传播变得极为难得,一书难求的境遇让东德人不惜付出生命去获得。当年很多禁书,都是从西德流到东德的,黑市汇率让西方图书变得如同天价。然而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止东德人去换取一册西方图书。很多人到西德探亲回来之时,都会带上一两册禁书,或偷偷地留给自己看,或私底下给朋友传阅,甚至当做礼品赠送给朋友。当年从西德到东德火车里,很多图书是偷偷放在厕所或座位下面带过境的,以躲避审查人员的视线。还有一些从西德往返东德的私家车,将书籍放在车底部或改装车皮来运送禁书。审查人员在每个交通检查站的一项重大任务,便是检查车辆或行人是否携带具有腐蚀思想方面的“大毒草”。每年高速公路过境处被查获的“思想道德败坏”的图书案例多大十万多起。比起高速公路的查获案例,邮政海关每年查获的数量则比之多几十倍,那里每年大约查获300万起,内含印刷物的邮政包裹总计1200万件。海关管理处作为出入境的必经之地,海关的安保工作极为严密,检查工作的口号被定为“不能放过敌人”。每年,在海关被没收的包裹不计其数。惩罚措施依旧走私的形式和数量而定,轻者进行说教,重者大量图书被没收,更为严重的则被上诉到检察机关,接受刑事处分。而对于一些诸如艺术家、宗教界名流、科学家、作家和记者身份的人,海关则使用针对性措施,以防他们公开发表不利言论或携带“不健康”图书。每年约有12000份来自各个研究领域的专业杂志被没收,因为杂志中刊登有招聘启事,国家安全部担心西德会“有目的地挖走东德的专家人才”,所以这些杂志被国安部认定为高度危险刊物。而审查官和海关检查官自身也同时被高度监控,害怕他们因检查西德刊物而思想被“腐化”。当然,极具反讽的是,海关关员本身也是东德秘密读者中的一员,虽然成为海关关员之前他们都需要经历被洗脑之后才能上任。然而,正如书中所言:“即使严厉的惩罚措施也不能完全阻止这些精挑细选通过考核的统一社会党拥护者,利用西德报纸杂志,越过自己所处的体制这堵思想高墙,看看外面的世界。”另外,二战之后的冷战对峙,西德方面也不断使用各种方式渗透东德,欧美国家在意识形态的对立中也帮助着西德的渗透计划。西德有政府出头或民间组织的文化机构,专门定期印制各种传单或杂志,利用火车、汽车或人本身带入东德境内,送到东德人手中。在东德,参与这项计划的人则定期收到这类杂志,再在自己的圈子内流传这些印刷品。在过境处附近,西德使用高音喇叭宣传西方民主思想和极权奴役危害等。更有如同当下的南韩与北韩,西德使用热气球将印刷品投放免费传单或西方图书。于是,东德边防人员则增加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将飘过境的热气球击落。很多东德人当年就是如此得到禁书的,还有人因为采蘑菇而捡到一本图书,从此启蒙了他的思想之门。在各种“严防死守”的禁书政策之下,东德的图书出版处境也十分难堪。不仅图书被严格地被各种政策或黑名单所钳制,即使编辑认为没有任何问题的图书,也有可能在书籍出版之后被迫无辜接受惩罚。但是,东德的图书管理学典范著作和文艺学专业字典里,读者所读到的却是“审查在东德是不存在的”:“审查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既不存在政治上的也不存在道德上的审查问题……对特殊文献设置使用权限通常是出于藏书保护的目的”。在禁忌遍布的东德境内,图书审查作为一种统治实践活动,不仅显示政府的公开强制及民众的顺应顺从,而且体现出一种以管教和征服为目的、细致入微的统治机制,其独特之处不在于实行压迫,而在于被统治者情愿接受的主观意志。“它不是统治集团的独角戏,而是一个全社会的工程,连同图书走私一起就像一场众人参与的礼拜仪式。”而出版社编辑作为写作者与读者的中间人,作为图书行业能够第一时间接触书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生活也被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曾是东德人民与世界出版社总编的罗兰德o林克斯说,他在国安部的档案有500页,都是阿尔弗雷德记录的。阿尔弗雷德在1958年被判两年多的监禁,在狱中被国安部招募。罗兰德·林克斯调侃说:“要是为我写传记的话,这些档案材料可就太棒了,可惜从来没有人对我做过什么……”当然,异见写作者也难逃罗网。诸如,东德作家希尔毕西与西德某社签约出版诗集《缺席》。1979年5月,一熟人在旅馆将其诗稿烧毁,国安部立马以涉嫌纵火为由将其投入国安部监狱,恐吓其达两月之久。拒绝撤消出版后,好友及其自己遭莫名殴打。出版后被处以2000东德马克罚款。东德图书馆也在政府禁忌之下,像出版社或报刊杂志的编辑一样,一套自主的审查体系早早地就融入了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在图书面前的无能、苛刻、不安、顺从、愚昧和自大充斥着东德各图书馆无处不在的审查。”在经历了一层黑名单的审查之后,馆长及其他图书管理员还会亲自再一次对图书的使用权限进行设置,以免因图书馆里的书而惹祸上身:“审查机制源于社会体制而建立起来,主观性强,透明度低。投机主义、政治责任意识、惧怕决策错误、因祸得福(统一社会党成员去往国外,与西方建立私人关系)还有惧怕被免职,这些构成了审查机制的大杂烩。”如果说,出版方面的审查机制让图书市场变得荒漠化;那么,图书馆的审查则让本是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变成掩藏知识的存库。不仅仅图书馆有着审查,当年的莱比锡书展理所当然也成为审查的重要目标。东德对图书的巨大需求源于图书的匮乏,而图书匮乏与图书供给严重分裂,这就决定着书展的特殊角色。战后的莱比锡书展,所有图书事先已被国安部严格审查过,有些西方的图书只能以空壳无字之书现身于书展。前往书展的东德人,要么站着读完,要么手抄或组团抄书,要么做偷书贼,国安人员扮成学生等便衣身份混入书展,继续审查图书,以及监控东德读书人;涉嫌偷窃西德图书者,将被送去国安部。理所当然的,最拥挤的展台当然是内容多样且又展出“非正常图书”的西德出版社展台,或者说是展出那些未受审查的图书展台。1982年莱比锡书展的第一天,就有44人被抓,其中15人被送往国安部。国安人员自己也参与了图书偷窃,当然,有些国安人员是在夜里将西德展览区的图书偷走,以免第二天东德人前来阅读或摘抄,但也有很多国安“窃书贼”也像海关关员一样,借助莱比锡舒展中饱私囊,他们也成了体制内的体制反叛者——“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一位作者在书中如此评论莱比锡书展:“从经济上的预期收益来看,西德的出版社几乎没有为书展做出任何贡献,国安部就此认为,本来为促进图书贸易举办的书展仅仅成了服务于敌对宣传活动的工具。”三、禁忌下的“专制育人”在这种社会环境里,书籍成为奢侈品,要想读一本书,并不是金钱的问题,而是书籍有无的问题。莱比锡书展的举办,让东德人在一书难求的精神困境下培养了民主国家里大部分人没有的能力。那就是,东德人为了读书,不得不练就好的记忆力,不得不学会速记,不得不练就快速抄写的能力。另外,有一些人为了获得知识,不得不学习外语。因为只有掌握了外语,才能学到德语之外的知识。除此之外,一些图书的传播或者文章的传阅,让底下文学涌动起来,也就是萨米亚特。有些胆大的艺术家,则利用印刷艺术图书的形式在纸张上附带一些“具有腐蚀性的不健康的文字”。而由于对出版的控制严格,后期出现一些民间出版机构则自己改装机器来印刷出版物。对于这一系列因审查而带来的连锁反应现象,书中极具反讽地称之为“专制育人”。在阅读《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的过程中,有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读与不读,有何区别?别人所回忆的,我们正在经历;别人所抛弃的,我们正在且还将继续。在别人的历史里,满纸都是我们的生活,魔幻现实主义国度总给人时空错乱感。过着他人早已抛弃的荒诞,而我们依旧是如此的无力。值得一说的是,制造恐惧与邪恶的极权机器螺丝钉们,在《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的作者回忆录或口述史里,他们最终与受害人及其荒诞的历史,一同被铭记在册。朱大可说,读禁书是心灵练习,为思想飞跃提供了隐秘而坚实的支点;在恐惧与战栗之中,提前实现灵魂觉醒。上一代国人靠偷窥禁书自我启蒙,这一代国人靠翻墙上网获取认知,不过是新一轮偷窥运动。无论是偷窥禁书,还是翻墙上网,正如本书中恩斯特·蒂利西所说的那样:“对极权主义的反抗开始并结束于每一个人身上。”在另一本关于伊朗高压政策之下阅读禁书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中,阿扎尔·纳菲西写道,阅读造就想象,想象虚构的生存环境,以虚构世界创造出的无限可能去对抗现实。通过阅读,“书籍开拓出一片无际的自由国度,也可以说是将国家权力通过艺术和文学来塑造灵魂的要求内在化并辩证地实现逆转。如果转向文化知识界,那么便无须再柏林墙后弥补经历的贫乏,同时又在遵规守纪的前提下,用微妙的方式体现出反抗精神。”因为,在审查体系之下,无论是被允许出版的还是被政府禁止的,它们都被迫带上了政治色彩,而秘密读者们手里拿起一本禁书来阅读,本身就构成了反抗极权的象征意义,虽然它或许是一种最简单的表现形式。
  •     是本好书,可以看到在专制制度下,读一本书是何等困难。从西德开往东德的火车上,你的行李要被检查,如果带了禁书,就要被没收甚至被国安部谈话;莱比锡书展上,是个读书的好机会,站在那里一整天把书读完或者干脆偷了书就走,虽然有的书商会抱怨偷书的太多,不过也有书商欣然愿意为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东德兄弟姐妹们提供精神食粮,任由他们在自己眼皮底下偷书……似乎东德的时代,比我们的过去,还是要好得多,毕竟他们有很多书可以读。据父母说,他们的过去,也只能读毛的著作了。这本书提供了很多细节和案例,当然,对中国读者而言,不免有陌生之感。所以除了一些有趣的细节外,还有很多陌生而无趣的研究,虽然可见德国人做学问的严谨,然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不一定适合阅读。所以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对这块有强烈兴趣,或者需要做研究引用,这本书其实不甚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体例有些乱。有些文章还有点意思。
  •     翻译精良,内容不乏有趣之处。就是技术性的细节多了一点,看起来时常很枯燥。 建立了一个里面提到的书的书单: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QQHNWMt7ici3ldetjjpn5vJL9v2m9W-R70zdHMb0IQA/edit?usp=sharing
  •     读这类书,会有种读与不读都无大要紧的感觉,因为他们经历过的,我们正在经历
  •     目测比上一本翻译得好,不过,看来又要看很久,最近显然不在状态.......终于看完了.....
  •     一般吧。感觉不是很好。
  •     还不错
  •     挺好玩的口述史
  •     有意义的书。
  •     学术性太强,读起来枯燥无味
  •     秘密读者这本书实际上讲的是秘密结社情况,在民主德国
  •     这是一本2008年的会议后民主德国(东德)秘密读书者和相关研究者的文章和谈话结集。审查及自我审查、图书偷运者、图书馆的“毒草柜”、地下出版等等,像是映着历史与当下的一面镜子。曾经我国的秘密读者(灰皮书、黄皮书、手抄本、自印本等等的读者)的回忆可见于零散的文字,不知有没有人愿意系统梳理这一段历程呢?!
  •     从冷战时期西德读物在东德的影响为切入点,反映东德在思想上的衍变。读来很有意思。
  •     专制制度令我们许多人成为秘密读者。
  •     纪实与论述的结合把握得不大好,以至于内容稍显零散,冲淡了这个题材应有的趣味和深度。为什么我要读这本书呢,说来其中内容并不比今天更加荒诞可笑,大概或许是东德的种种终究成了历史,所以才给了我一些微妙的安慰与盼头吧。
  •     介绍和还原了秘密阅读这一主题。这是一段有趣而惊险的东德社会史和文学史。 最重要的主题就是,人们如何在“民主德国”传播禁书,他们用了什么方式,躲避了哪些审查,当然,并不止限于东德。“被禁止”有时候反而往往会对传播推波助澜,呵呵。
  •     难得这么有趣的的题材被写得这么乏味……。不过还是蛮喜欢前言里“专制育人”这个说法的,可见东德当时专制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呢。
  •     读后:1所有专制都害怕并钳制自由言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2审查之不可见,源于审查的不可言说。3秘密读者有可能形成社会变革的主力。
  •     (阅读本书时)人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在俯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
  •     文章比较散,没想象中那么好,但对了解东德图书审查还是有帮助
  •     感觉“禁书”的味道不是很浓郁,后来一想,这本书很有后现代的基调,一种社会史的书写。尽量地容纳更多的线索,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所见的“秘密读者”并不很能被清晰定位,而很像是社会共有的而且不断流动的记忆。
  •     今年又值得推荐的好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久,总被无谓的事情打断,今日总算读完,可以入选年度十佳了。
  •     这样一本书如果只被拿来作当代史来看就真是浪费了 这本书的关键词是走私文化与萨密兹达 它们最终在专制背景下在审查与操纵、传播与利用之中被孕育出来 在谈政治之前请先谈文化
  •     总之就是……散……
  •     審查無論多嚴格 讀書總會有出路
  •     是个严肃的学术书,现在看太早了,没事先通读冷战史。偶尔有写东德人民偷运书籍的机巧,比如夹在饼干桶里什么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大的趣味……
  •     今天正好柏林墙拆毁25周年
  •     内容很多,涉及的面也比较广,从普罗大众、作家、教会、出版社、图书馆、权力机构等角度出发展示审查政策及各方面影响,每个人“都使自己顺应社会局势”,“这样也就恰恰造就了社会局势”,所有的专制都害怕言论自由,历史上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而具体涉及哪种专制并不重要。禁书单并不是最新时代的发明,焚书也只是科学意识形态化的最终结果。但本书太过零散和碎片化的内容冲淡了整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加上翻译原因,有些文章读起来像在做中文长难句分析阅读。希望有人能梳理一下中国这方面的历史和当下,也想看看东德类似《1966-1976的地下文学》的书,特定历史境况下产生的文学总是很有趣。
  •     记录民德时代秘密阅读、秘密写作、偷运图书、秘密出版等内容。这是一次论坛,所以所收文章文体也很杂,有专业论文也有回忆录也有访谈。
  •     东德不能读尼采,弗洛伊德
  •     这书一般,没什么意思
  •     挺有趣,如果中国的研讨会能搞成这样就好了。
  •     非常棒,任何独裁都是害怕人民知道更多外界事物。民主德国在文华封锁已经很棒了,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不过现在天朝做的更好更棒,天朝建立了三个强大系统,第一中华局域网,第二长城神盾防火墙,第三过滤系统。
  •     参差不齐的合集;对译者的担忧还是成真了。
  •     高墙于越,禁书于读。
  •     从读者、偷运者、出版商、审查者、秘密合作者多个方面刻画了民主德国时期的秘密阅读生态。《未能赶上的追赶?》一文尤其出色,推荐阅读。读完后产生两个问题,半开放的图书环境(禁书不能公开出版,但是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严格地审查)对人们的阅读趣味有什么影响?“秘密”,这一手段本身,是否意味着反抗?
  •     翻译质量不高,书中内容放到任意一本三流文化杂志中都不会显得突兀
  •     书的翻译太烂,严重影响到阅读! 举例p.81并对从事反体制论坛活动的人给予刑法制裁。 什么叫论坛活动? 同样在81页,反对派公众就可以形成反对派对立势力的要素。 到底和谁对立? 随手翻了一页,总之这部书翻译的很糟糕!
  •     这书收的几十篇稿子分别由各行各业的人所写,有好有坏,但德国人的表述大多都有刻板的毛病,这么惊心动魄的书名下面却尽是白开水一样的文章,见过好几个读书人说这书好,自己读了觉得真没那么好,史料价值大过其能提供的阅读乐趣,这么说吧,这基本上是一本写给德国人自己看的书。
  •     虽然我没看完,但还是觉得很好看
  •     不錯的書。其實寫的就是中國,只是對於東德,這已是歷史,對於中國,還是現實。雖然裏面提及的禁書,多數在中國已不再被禁,但這絕不等於中國比那時的東德有任何進步,因爲裏面提到的審查、封禁等等手段,完全一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