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300080062
作者:[美] 劳伦·斯莱特
页数:242页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99999页

行为心理学三定律
定律一:看上去很美
这是完整性概念
现在有一家商店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来买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共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而另外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那么,你愿意为这套付多少钱呢?结果表明,人们愿意为第一套付33美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付24美元。
定律二:钱和钱不一样
同样100元,工作挣来的,还是买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的,花起来就是不一样。一般而言,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而如果是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定律三:人人怕风险,人人都是冒险家
有两个选择,A方案是肯定赢1000元,B方案是50%的可能性赢2000元,50%的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都选择A方案,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C方案是你肯定损失1000元,D方案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结果,大部分人选择D方案,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意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27页 - 第一章

我不太喜欢作者的叙述方法,前面那么认真的刻画一个恶魔,后面冷静的分析告诉我们这不过是个骗局,他是一个很好的人,两个女儿都很爱他,在黑箱里住过的小女孩还成了艺术家,没有自杀活得很好。我只能说,前面的恶魔很吸引我,后来我只觉得受骗了,为了一个假象产生阅读的渴望。只能说有点遗憾吧,没有想象中写的好,我还是继续读读看吧。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页 - 摘录

1.艾尔姆斯和米尔格莱姆很难找出一组相对的特质,能与服从—反抗完全对应。他们发现服从的被试小时候与父亲的关系较疏远。服从者小时候受到的惩罚较轻微,如打屁股;反抗者曾遭受严厉殴打或剥夺某些权益的处罚,比如不准吃饭。在军中服役的服从者略多于反抗者,其中多数服从者承认曾对人开枪,多数反抗者不曾这样做。2.米尔格莱姆的实验始终因其外在效度的问题饱受质疑。历来皆有人批评其实验设计与现实不符,以及被试所处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截然不同,所以实验呈现的人性挣扎与抉择几乎不可能发生在你我身边。3.然而,这篇论文却发表于知名期刊《科学》上,这令人倍感意外!因为罗森汉所质疑的正是科学的效度,至少是精神病学的效度。他在论文中提到精神疾病的诊断并非依据个人内在情况而定,而是受外在情境的操控,因此所有诊断过程必然充斥这类误差,结果并不可靠。4.我还是认为罗森汉的实验结果揭示了若干事实:一是标签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感。二是如果精神病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科学,那么它必定还处在起步阶段。因为精神病学发展至今,它对于精神疾病的生理成因依然缺乏充分的了解。三是虽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医生都会草率诊断,但这样的医生确实为数不少,甚至可能为掩盖心虚而更加自负。5.20世纪80年代,抑郁症的诊断方式出现崭新突破,医生从若干抑郁症患者尿液中分析出特定的代谢物,这既是肾上腺皮质酮检验(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6.近来,佐治亚州埃默里大学内梅洛夫(Charles Nemeroff)的研究应该属于精神病学的重大进展。其研究显示,抑郁症病人的海马回比正常人小约15%。7.罗森汉说:“精神疾病的诊断,基本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美国精神病医学学会在近日出版的DSM II 中,不再将同性恋列入精神疾病,此举最能反映精神疾病诊断的这种特性。不管对同性恋有何看法,专业组织能投票表决是否将其列为异常的举动凸显出精神疾病诊断的差异,以及精神疾病的诊断易受环境影响的特质。普通大众如果深入了解了同性恋,改变了他们对同性恋的看法,连带着也会改变精神病医学对同性恋的认定。”8.20世纪70年代美国民众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比率是英国的好几倍,精神分裂症俨然成为流行病。时至今日,抑郁症、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多动症的病人人数急速蹿升,起而代之。这些耐人寻味的现象似乎反映了以下问题:一是多数人的感受和想法影响着某种疾病确诊比例的高低;二是尽管DSM详尽列出各种诊断的标准,可以杜绝草率臆测,可以正确分析病人过去的病史、病况的发展,进而拟定治疗计划、估计以后的情形。但医生们依旧未能严格依据这些标准作出判断。9.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等待越久,会让人越麻痹无能。10.我们总认为,洗脑要能奏效,一定得借助酷刑威胁或重金利诱。但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某人从事与其信念想抵触的行为,所得的奖赏越微薄,此人越有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11.阿尔贝·加缪认为,人类毕生都在设法说服自己的存在并不荒谬。12.我慢慢的说:“我当然选择女儿。”尽管99%的我根据本能反应,或者说是动物本能、母爱天性,而选择救女儿,但剩下1%的我却知道,伤害个体就等于伤害全体。为何这样认为,我无法解释。但1%的自我也许就是理智所在,理智告诉我,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让我们可以去伤害有知觉的生命,更何况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13.亚历山大指出,禁酒运动之前,成瘾比例适中维持在1%左右。他表示,把药物成瘾归咎于容易获得,犹如把肥胖问题归咎于食物,这显然与多数人的情况不符。14.1996年伊朗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居家环境单纯的妇女生育率明显高于住处由多个家庭共享的妇女。换而言之,环境拥挤,生育率就下降。有关监狱的研究也显示,人口密度越高,自杀、谋杀、疾病的问题就越多。置身狭小空间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15.一般人很难明确指出哪些事情改变了自己的医生,通常都是许多事情纠缠不清,逐步酝酿,总的经过多年沉淀,才能看清始末。会不会是托马斯.库恩说的直线性思维,或者是“后鉴之明”。
16.美国国会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委员会调查精神外科手术,原本打算立法予以禁止。但调查结果发现,精神外科手术不仅合法,而且“对若干精神疾病的治疗或症状的缓解,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这完全出乎委员会的预料。委员会进一步指出,精神外科手术“不失为有助益的疗法”。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11页

某人从事与其信念抵触的行为,所得奖赏越微薄,此人越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这种情境会造成知觉的扭曲。假使你竟然只为了一小块糖果、一根烟、一小碗饭,而出卖了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愚不可及,最好想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说过的话收不回,写过的文章赖不掉,你就改变信念,这样既不会如哽咽在喉,又可以摆脱愚蠢恶名。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36页

心灵暗室
阿希Solomon Asch & 米尔格兰姆
【1】有关群体压力的实验(从众实验):
群体意见会影响受试者对线段长度的判断。线段A明显比B短,其他人却都说A比B长,受试者尽管错愕不解,最后也会放弃自己的想法。
这让我想到了我在豆瓣音乐评星级的事情。通常我对没有感觉的专辑评分时,都会选择大多数人所选的星级,这种行为被我认为是无意识的。
但是今天想一想,忽然感觉这貌似跟群体压力有点儿关系,只是我平时没有往这边想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style。当我遇到极度喜欢或是极度讨厌的专辑,都会毫不犹豫的评个5星或1星;但是,对于那些不感冒的专辑呢?我往往都是随大波儿的。可能我是怕伤了那些喜爱者的心,或者我是怕惹怒那些狂热的粉丝,又或者我是怕被嫌弃不懂音乐,没有品味。其实我每一次貌似无意识地选择,都说我潜意识的想法和意愿吧。我这种违背自己本心而去取悦别人的做法大概就是所说的从众心理。
以前没意识到就算了,既然意识到了,又觉得它是不好的,那我还是应该有意的去修正这个行为才对。
【2】米尔格兰姆的实验之所以重要,并非源于集体的量化发现,而是无形的教化力量。“这项实验激发了受试者的自我意识,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05页 - 第四章 别说你不会遇到

第三章怀疑心理学,第四章怀疑大众道德
两个实验都很伟大,引人深思,第三章中还有作者亲自去做的重复实验,既证明心理学的发展,也表明了量度之上确实还不明确,标签的影响也存在无疑。
不过总觉得在语言描述上有太多模糊了。没有给出确切的观点,也许是为了叫我们自己去思考。我觉得我完全当做小说来读了。
然而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梅耶却说:“我不觉得有必要为了摆脱质疑而做出明确的界定,以应对缺乏实质内涵的问题。”不管对同性恋有何看法,专业组织能投票表决是否将其列为一种异常的这一举动凸显出精神病定义上的差异,以及精神疾病的断定易受环境影响的特质。一般大众若深入了解同性恋,致使其对同性恋的观点有所改变,连带也会改变精神病医学对同性恋的认定。海洋般深邃的忧郁,若有似无的醺然喜乐,两极之间还有哪些情绪?若我们能解开这个谜团,若能确定神经元该在何时跳动,也许我们会设法改变情绪,以求得些许安宁。死亡是人类终将进行的伟大实验,至于结果如何,目前还未有人给予反馈。心理学家马勒说:“达利与拉丹的研究结果显示,一般人并不知道,处理潜在危机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谨慎的态度去尝试错误。”袖手旁观多半是因为惶恐犹豫以于致手足无措,而非一般人认为都市人惯有的冷漠无情在作祟。我们宁愿命生命冒险,也不愿破除刻板观念,即使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刻,还要顾虑举止是否得体。有时候不需要语言,我们也能听懂彼此的心声,有时候纵使听到凄厉的尖叫,却仍无动于衷。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23页

一旦我们将自己托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于死地。
记忆不可靠,只会不断退化,那我们该相信、依赖什么?或许我们应该效仿洛夫特斯,堆叠过往的记忆,站上顶端,这样就能触及某个目标。
抛去不重要的琐碎细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进化动力,它让我们得以在远古时期形成的平原上进化出高科技的现代社会。
记忆是部庞大喧嚣的机器,既让我们深陷过去,也让我们忧心未来。我们忙于回忆过去,幻想未来。事实上,预想未来也是种记忆,不管我们投射何种期望,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因此我们很少活在当下。也许我们都不了解全然活在当下,不受时间左右是什么感觉。
认为基金投资的成功原则有五个,三个核心原则和两个附属原则,三个核心原则为‘挑选优良基金’、‘分散投资’和‘长期投资’,此外的两个原则是‘找到符合自己的投资取向’和‘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38页

萨特或贝克特指出现实的荒谬,米尔格兰则去测量究竟有多荒谬。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4页

人类对奖赏的反应优于对处罚的反应。
正强化: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
行为会带来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又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行为。当行为的结果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时,正强化就发生了。在正强化中,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所以该行为会频繁发生。
正强化物:在强化作用下,变得更频繁发生的行为被称为操作性反应(operant response),这种反应所导致的积极结果被称为正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15页

15th,Apr.
平息众生喧哗——费斯汀格的实验
1 #认知失调理论#个体若同时保持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
2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所得奖励越微薄,此人越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
3 #费斯汀格#寻求调和一致是人类追求的境界。所以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符合自己信仰的信息,习惯与认同我们信仰的人往来,当遇到矛盾冲突的信息时,如果它可能危及现有信仰体系的稳定,我们就会略而不顾。
这让给我想起了关于#星座#的事。我不是在完全否认星座这回事儿,但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关于星座的描述是具有普适性的。说白了,就是有些分析是糊弄人的。当我们在看星座分析结果时,我们总是会去自动的将符合我们自身的那些描述摘出来,而那些与我们不符的描述,我们会无视他们。这样,我们就越来越觉得星座测试很准了。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10页

认知失调理论可以解释"人贱"这个道理艾。为什么有些人被压迫的很厉害,但是却越来越心甘情愿去继续付出,付出之后获得的回报又很少或者没有?为了给战俘洗脑,我们党,规定他们,每写出一篇歌颂socilism的文章就赏顿饭赏颗糖,为了蝇头小利改变信仰,于是认知失调了,只好告诉自己,我是信的!哈哈,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果反过来做,先迫其折腰,再赏他五斗米,大概效果好很多哦!所以,想一个人无条件渐进渐强的为你服务,就要把这种服务视做当然,偶尔给点甜头。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87页 - 第三章: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

原来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会扭曲真实的情况,这项实验反应了人类内心难免充满了主观意识人为的隔阂是牢牢不可破的城墙,它可以阻隔一切……也许只差一秒,距离却因为偏见、标签而难以消弭。精神异常者比治疗精神异常的医生更能辨识谁是正常人。若干抑郁患者尿液中分析出特定的代谢物,此即肾上腺皮质酮检验(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Charles Nemeroff 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回比正常人小约15%.此外,被迫离开母鼠的幼鼠,脑部留有较多控制紧张的神经传导物质。
这个实验堪称精神医学界的耻辱柱。不过也促进了DSM-III 的修订。现在的精神医学诊断兢兢业业地强调症状诊断,而且确实也在走神经生理学的路。不过虽然说从心理角度探寻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基本都失败了,但是我仍然觉得很多精神患者的发病和心理状况很有关系。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2页 - 书籍及其他


1.《人与情境:社会心理学观点》(The Person and the Situation: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sychology)
2 《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3. Psychology and Its Neural Substrates 心理学及其本质
4.海马回
5. 医学教授坎德尔(Eric Kandel)
6.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荣誉教授阿伦森Eliot Aronson,是认知不协调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学者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54页

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让浦朗菲重新检视生命的意义,让他面对天生服从的倾向,设法抗拒。浦朗菲开始认为“同性恋见不得人”的这种想法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服从,是涉及个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因此决定要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也让我产生极大的勇气。我发现自己面对权威时有多脆弱挺身,所以一直密切监视自我,学着抗拒顺从他人期望的倾向。”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3页

人脑有两大学习系统:一是基底神经节,二是前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由绵密网状的神经突触构成,位于脑部深层,是脑部较早发育部分,掌管习惯的形成。前额叶皮层是一大片布满皱褶的突起部位。个体思考或产生情绪时,此区域会随之抬升。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8页

人类各式各样的愚蠢行为,都有一定模式可循。为什么我们做出许多蠢事,即使得不到回报,仍然执迷不悟?
为何我们的好友会痴痴守在电话旁,若候恶劣男友偶尔心血来潮的电话,居然还觉得是莫大的恩惠?为什么有人身心健全,却在烟雾弥漫的赌场倾家荡产?斯金纳让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间歇强化在作崇,也让我们看清其动作历程及随之产生的强迫作用。
这种心理作用威力惊人,自有人类以来,无人不受其影响。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无人能抵挡。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59页

1970年代初期,罗森汉通过实验,测试精神病医生能否分辨“正常”与“不正常”。
找8个人假扮精神病患者,前往不同的精神病医院求诊,若医生诊断需住院治疗,他们在住院期间的言行举止要表现得完全正常。用这种方法来测试精神病医生能否察觉这些人其实精神正常,及其预设立场是否会影响判断。
实现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原来看待事物的角度往往会扭曲真实的情况。实验反映了人类内心难免充满了主观意识。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9页

为什么我们的好友会痴痴守在电话旁,苦侯恶劣男友偶尔心血来潮打来的电话,还觉得是莫大的恩惠?这一切都是间歇强化的作用。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98页

但为何有人要捏造这种骇人的故事?洛夫特斯说:“事实有时候很微妙,言语无法形容。也许这些伤痛看似寻常,当事人却刻骨铭心,找不到适切语言描述,所以才更动原有情节。也可能是当事人已经完全融入自编的故事,且从中找到自我定位:受害者。”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06页

p106
个体若同时抱持相互抵触的观念,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
p111
某人从事与其信念抵触的行为,所得奖赏越微薄,此人越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
p117
矛盾冲突可以让人思想变得深刻,但想得越多也越有风险,一不小心就可能钻牛角尖,走火入魔,受到更大的刺激或伤害。
p132
肢体接触是影响感情或爱的重要因素。
p135
一旦我们将自己交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于死地。
p138
接触、动作、游玩 是与爱相关的三个变量。
p157
一旦药物改变人体自体调节系统,就得再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恢复原先的状态。
吸食可卡因的人,脑部都会缺乏多巴胺。且缺乏程度与想要吸食可卡因的欲望强弱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群体生活的老鼠会抗拒吗啡,可能是因为吗啡的镇定作用太强,会干扰老鼠(个人)能力,使其无法自在吃喝玩乐、求偶,或从事其他可充实生活的行为。
p167
亚历山大认为,成瘾比率提高,并非因为药物取得更为容易,而是人心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15页

寻求调和一致,是人类追求的境界。所以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符合自己信仰的信息,习惯认同与我们信仰的人往来,当遇到矛盾冲突信息的时候,如果它可能危及现在信仰体系的稳定,我们就会略而不顾。
……
我用手碰触郡尊小型耶稣雕像的脸,随即发现我的手沾到油脂,闪闪发光。我卷起长裤,把油脂涂在腿上的一处伤口……皮肤随即吸收油脂,伤口逐渐缩小,连疤痕都消失不见。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59页

14th,Apr.
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精神诊断的实验
#罗森汉# #斯皮策#
1 也许思想不能主导人类,而是人类依据种种外加的标签,决定思想的内涵。
2 1966年 罗森塔尔R.Rosenthal 和雅各布森L.Jacobson #哈佛习得变化测验(The Harvard Test of Inflected Acquisition)
3 标签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感。
别说你不会遇到——达利和拉丹助人行为五阶段
1 #马勒Susan Mahler#一般人并不知道,处理潜在危机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谨慎态度去尝试错误。
2 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等待越久,会让人更加麻痹无能。
3 旁观者人数众多往往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
4 袖手旁观多半是因为惶恐忧郁以至于手足无措,而非一般所认为的都市人惯有的冷漠无情在作祟。
5 #责任分散#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会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越多人分摊责任。
6 #社会暗示作用# #旁观者效应# #多元认知#
7 #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维特效应”:若有自杀案件发生且经媒体大肆披露后,坠机和车祸的死亡人数顿时增加很多。
8 达利和拉丹助人行为5阶段:
1)觉察 你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你可能帮得上忙
2)理解 你认为有人需要帮助
3)责任 你自觉应该帮忙
4)判断 你决定要怎么做
5)行动 你采取行动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页 - 1

社会心理学主张,人格(你是谁)不如环境(你在哪)来得重要。米尔格拉姆表示,他的实验证明,只要所处环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人类行为只有部分源于稳定的内在人格,绝大部分随外在力量的改变而变化。
行为缺乏跨情境一致性。 cross situational consistency.
偏见与情境是左右我们感知现实的关键
一般人并不知道,处理潜在危机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谨慎态度去尝试错误。
所以如果你遭遇劫机事件,最初3分钟内若没有反抗,就可能不会有任何行动了。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等待越久,会让人越麻痹无能。这点请谨记在心。
群体让我们盲目愚昧
我们宁愿拿生命冒险,也不愿破除刻板观念,即使面临生死关头,还要顾虑举止是否得体。这是多么不合常理呀!
助人行为五阶段。
觉察:你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你可能帮得上忙。
理解:你认为有人需要帮助。
责任:你自觉应该帮忙。
判断:你决定要怎么做。
行动:你采取行动。
个体如果同时持有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观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
我们总认为,洗脑要能奏效,一定得借助酷刑威胁或重金利诱。但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某人从事与其信念相抵触的行为,所得的奖赏越微博,此人越有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
他认为人类并不理性,只是懂得寻找合理解释。这种思想接近存在主义。卡默斯(Camus)认为人类毕生都在设法说服自己的存在并不荒谬。
调和一致,是人类追求的境界。所以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符合自己信仰的信息,习惯与认同我们信仰的人往来,当遇到矛盾冲突的信息时,如果它可能危及现有信仰体系的稳定,我们就会忽略它。
如果无法放手,并不是因为某些物质难以抗拒,而是因为动物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中,没有比慢性自我毁灭更好的抉择。
换言之,环境拥挤,生育率就下降。有关监狱的研究也显示,人口密度越高,自杀、谋杀、疾病的问题就越多。置身窄小空间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
我要回到正常的生活,我的世界并不完美,但已美好到让我感到幸福。
一般人很难明确指出哪些事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通常都是许多事件纠结不清,逐步酝酿,总得经过多年的沉淀,才能看清始末。
常人不过一层薄皮覆盖肌肉与骨骼,任何东西都穿得透,当然难以抗拒暗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短期记忆像一见钟情,长期记忆像婚姻。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黄帝内经》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11页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某人从事与其信念扺触的行为,所得奖赏越微薄,此人越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假如你竟然为了一小块糖果、一根烟、一小碗饭,而出卖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愚不可及,最好想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50页

不过哈洛也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美丑,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40页

社会心理学主张,人格(你是谁)不如环境(你在哪)来得重要。米尔格兰姆表示,他的实验证明,只要所处环境需要,任何正常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电击实验 http://baike.baidu.com/view/612103.htm#3)
米尔格兰姆还经常以电击实验来解释纳粹军官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行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27页

米尔格兰姆的服从权威实验过程虽不算极端的严谨,但至少结果不是完全的无意义。我们有必要纠结于如何解释65%的服从与35%的反抗吗?只要我们能有所意识并对自己日后的行为方式的判断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足够了。想起《论语》里的“狂狷”二字,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确定了一个自己接受的行为准则,明确了有所不为,在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结的同时也让自己更加心安理得吧!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88页 -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处理潜在危机的最佳方法就是以谨慎的态度去尝试错误。
人格的影响力不如情境。
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等待越久,越会让人麻痹无能。
旁观者人数众多往往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
“没有下定决心要行动”。关键就在“可能遭遇危险”。
惯性。
社会暗示作用,旁观者效应,多元无知。“责任扩散”。
模仿是人的本能。
觉察,理解,责任,判断,行动。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35页

他在书中写道:“个体若同时保持相互抵触的观念(即认知结果),那么细想对立的最终结果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事未必如一般所认为的一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能合理地解释行为。”我们总认为洗脑要能奏效,一定得借助许多酷刑威胁或者重金利用。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默认从事与其信念抵触的行为,所得奖赏越微博,此人越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这种情况会造成直觉的扭曲。
他认为人类并不理性,只是会懂得找合适的解释。这种思想接近于存在主义。萨特主张世界虚无空洞;加缪认为人类毕生都在设法说服自己的存在不是荒谬。赫尔与斯宾斯主张,人类一切依附行为都是为了消除欲望。饥饿、口渴、性欲等,都是人类想要消除的主要欲望。在1930至50年代,心理学盛行用消除欲望来解释有关爱的现象。其传记的作者布鲁姆这样写道:“心碎了,就知道心是什么!”哈洛于是着手进行这项既残忍有美丽的研究。不过哈洛也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丑美,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强化作用无法解释这种行为,我们只看到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景象,揭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事实:一旦我们将自己交托给对方,对方就能置我们于死地。然而仍然有若干让人宽慰之处。我们眼见人类的信仰如此坚定,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筑起桥梁沟通两地,接连你我,让彼此更为靠近。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241页

兜了一圈,心理学又回到了哲学领域,这是它无法回避的宿命。不管新的实验采用多么高深精密的科技,我们都无法逃避人心自有神秘幽暗之处,我们只能带着这些不可知的成分前行,寻找答案,寻遍各种可能性。我们在生命中的感受情绪、努力付出,看见人心的冷漠杀戮、健忘愚昧。每个人都努力活出自己,每段故事都值得深入探索。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页 - 打开斯金纳的箱子-老鼠的疯狂世界

“奖赏”和“强化”对于塑造行为之重大影响。
许多平凡的琐事,却造就重大的改变。
奖赏间隔不规则的情景下,消除既有行为需时最久。
人类对奖赏的反应优于对处罚的反应。
一个人若言行卑微,那么内心也必然感觉卑微,但若内心自觉卑微,举止却未必会低声下气。
我们应该重视的是行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3页

看到英文书的13页了,还是没有开始讲心理学实验,讲的只是一些关于Skinner的八卦和别人对他的评价。算是一堆科学圈子的gossip。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0页

斯金纳认为,绝对服从造就出极端的自由。根据他的构想,人类若能放空思想,全然接受机械式的训练,就能超越所有生理限制,学会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行为。鸽子若能打乒乓球,人类应该能学会更为惊人的技能。只要正确的训练,踏出这一步,就能跨越身体的界限,无所不能。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71页 - 第三章

读到第三个实验了。
第二个实验心理暗室,是一个没有结论的实验,人类的行为实在太复杂了,无法归咎与人格或是情景中的任何,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吧。这个实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是我参与实验,我可能会不停的电机下去,我不会考虑到我的心脏,我的人格不够坚定。也许我也该学第二位写到的实验者一样,刻意的锻炼我的自我意识,保持坚韧的人格,试着不受强大环境的暗示。
第三章简直写的太文学了,文学气息浓重啊!摘录几段我喜欢的吧!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明月高挂天空,披着白斗篷的小精灵和手执南瓜灯的巫婆,相伴在街上游荡。是任其捣蛋,还是好好款待。如果要研究月球,他是不会用望远镜或是显微镜间接观察,而是会亲自站上轨道,实地的去了解情况。单调的冰冷的精神病房,就像另一个贫瘠空旷的月球,形形色色的病人在病房中神志恍惚,仿佛漫游在无重力的世界里。
自然界的毛细现象不适用于人类社会,人为地隔阂是牢不可破的城墙,它可以阻隔一切,没有缝隙可以逐步渗透。你在这里,她去那里。也许只差一秒,距离却因偏见、标签而难以消弭。如果我喝下1升的鲜血,没让任何人知道。然后再随便走进一家医院的急诊室,突出满口鲜血。医护工作人员的反应可想而知。他们若诊断我是消化性溃疡,且予以治疗,而我却以此来断言医学无法正确诊断病人有没有消化性溃疡,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页

斯金纳的理想是全世界合而为一,统治阶层由行为心理学家组成,负责制约或训练民众,使其即具有人性,又能听命行事。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推断人性具有机械物质。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34页

猕猴之爱
哈洛让世人知道: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美丑,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页

1 skinner ,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间歇强迫,如爱情赌博等
2 服从于权威,大多数人会无条件服从
3 精神诊断 ,罗森汉
4 命案与责任扩散。助人的五个阶段,觉察,理解,责任,决断,行动
5 认知失调
6 猴子。接触,游戏,交互
7 上瘾,文化对上瘾的作用。快乐中枢。
置身友善环境的老鼠会避免接触影响其社会群体行为的物质,公鼠抵抗强于母鼠
戒断症状的过度渲染
8 虚假记忆。
9 海蜗牛,书写记忆,后人类,post human
10 生理手术对思想的改变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页

大一读的第一本心理学课外书,非常好的一本书。书中都是心理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实验,但是又不会枯燥(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故事性很强,加上自己是心理学的学生,自然非常喜欢这本书。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30页

16th,Apr.
猿猴之爱——哈洛的灵长类动物
#心理学依附attachment理论#
1 #布鲁姆#心碎了,就知道心是什么!
2 爱源于接触,并非事物。每一次亲子互动都源自于幼时感受到的温柔抚触。P132
3 人生在世,所求绝对不仅是温饱而已。我们不计代价,寻求接触,我们不在乎外表美丑,不论相隔多远,一眼就能分辨哪张脸是我们最爱的人。P134
4 #罗森布拉姆Len Rosenblum#接触、动作、游玩。P138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27页

米尔格兰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曾进行“小世界实验”,该实验启发了六度分隔理论。
六度分割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96页

责任扩散的作用加上对举止得体的要求,让人对某些生死攸关的情境视而不见。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06页 - 平息众声喧哗-费斯汀格实验

认知失调理论:个体若同时抱持相互抵触的观念(认知结果),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股力量,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态度。个体有时未必如一般人所认为的,改变行为以符合信念(belief),反而可能改变信念,使其合理得解释行为。
信念与现实不符,改变信念,缓和与现实的矛盾,重新解释。这是一种心理防卫。信念是个人存在的终极价值。被否定了价值,人存在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
聪明善良的人做坏事,必定有更充分的理由。
某人从事与其信念抵触的行为,所得的奖赏越微薄,此人越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为了一块糖而出卖自己,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是那么“毫无价值”,最好想出令人信服的理由。遭到严重欺侮的新生,对所属群体表现出的服从与忠诚高于其他新生。-----欺侮你的对象能被轻易解散,就意味着被欺侮的你毫无价值,服从与忠诚,只是为了保持组织的存在,进而保持住自己的存在价值。
人类并不理性,只会懂的寻找合理解释,寻求调和一致,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符合自己信仰的信息,习惯与认同我们信仰的人来往。当遇到矛盾冲突的信息时,如果它可能危及到现有信仰体系的稳定,我们就会略而不顾。
当行为和信念冲突,改变信念或者行为,只为自己存在价值的最大化,如果世界不需要你了,你又还合理解释个什么呢?
并非所有人都会依循单一的中心思想,设法为一切事物找到合理化的解释,东亚人,可以安然存在与信念与行为冲突矛盾的环境里。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58页 - 第二章 心灵的暗室

权威型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社会心理学主张,人格(你是谁)不如环境(你在哪)来得重要。行为缺乏跨情境一致性(cross-situational consistency)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社会学者穆克曾在一篇题为《论外在效度》的文章中指出,不该以推论程度高低来断定实验价值:“假设某项实验研究并不以实际应用为本意,那么其实验结果能否适用于现实,便是无关紧要的。”
昨天和青鸢讨论时她提到了觉得和责任分散有关,以及和场依存人格、癔症型人格有关。我觉得很有道理。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87页

洛夫特斯让我们明白,过去犹如繁复多变的织锦,每个人都能挥洒创意,任意拼凑自我形象,不管与现实的落差有多大。
记忆随着时间的消磨,难以持久。信息一传到海马回,印象就开始消褪了。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26页 - 第一章:打开斯金纳的箱子

Skinner's Box
于巴普洛夫、桑代克之后
Variable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不固定强化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间歇强化
Compulsion 强迫作用
行为频率反而增强
人类无自由意志 纯粹受增强物摆布/反射作用控制??
用于治疗重度精神病患
相隔(相同)时间 增加变量
Skinner主张:正向强化 消除处罚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页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代表。由于他的实验,特别是相传将女儿关在箱子里两年,因此名声坏。但科学上的地位被认可。
斯金纳箱
思考由意志控制的行为能否被训练。详细的实验、数据记录、分析、预测,他是第一人
间歇性强化:比起固定间隔奖励,在非固定间隔奖励下,消除既定行为的时间最久。
通过奖励训练动物做本来做不到的事
《超越自由与尊严》《沃登第二》
环境影响人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14页

我轻抚她的前额,底下的前额皮层神经元网络蓬勃发展,我再触摸她颈部,紧绷的肌肉下是海草般纠结的基底神经节。——理科生果然是浪漫的天敌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208页 - 第七章 成瘾实验 第八章 记忆幻境

这两章感触不算太大。这里介绍的成瘾实验和以往的观念缺失相悖,不过戒毒所的同志确实说这么多年来从没有一个人解毒成功的,都是去而复返,最长的持续离开五年,又回来了。
当然有可能和瘾君子们生活环境不佳,所以无法达到处在“老鼠乐园”中的状态。作者将这个实验在老鼠身上成立而在人身上不成立归结为人的需要比老鼠复杂,满足了低层次需要自然产生了高层次需要,我觉得是靠谱的。那些对生活无可奈何的人用毒品来慢性自我毁灭也能够理解。
记得给我们上神经心理学的老奶奶是博导,她的学生就是专门抓老鼠找“快乐中枢”研究成瘾的(她研究的是赌博成瘾)。
第八章的记忆幻境挑战了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这点我之前没想到。不过这本书有点奇怪,现在神经生理已经证明了潜隐记忆的存在,所以想以此来反驳潜意识好像是不可靠的。我倒觉得这个实验和潜意识一点也不矛盾,人记住自己想记住的或者受暗示的,所以把很多东西压抑下去了。
不过,记忆与人格的构成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人的重要经历的记忆可以虚构错构,是不是人的人格其实也不是那么稳定?
想来想去,觉得记忆没有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么可靠,但是也没有我们现在以为的那么不可靠。
真实与虚幻只在一线之间。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36页

阿希的“从众行为”研究:线段A明显比B短,其他人却说线段A比B长,受试者尽管错愕不解,最后也会放弃自己的想法。
Solomon Asch
社会心理学家,他著名的研究是群体中的从众(conformity)行为。 在Asch的标准过程中,受试者是坐在一张有七到九个人的桌子旁,而这些人都是实验者的共谋。 这些人首先会让他们看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条直线,之后再看第二张卡片,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直线,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第一张卡片上的直线长度相同,而这群人被要求轮流回答第二张卡片上哪一条直线的长度是和第一张卡片的长度相等,此时这名受试者是坐在倒数第二个位子。 这个答案是很明显的,而在大部分的试验中每个人会给予相同的答案,但在某一些操弄的试验中,这些实验者的共谋被指示要给予一个错误的答案,而Asch则在观察这样的情况会引发受试者怎样的从众行为。 结果令人震惊,即使答案很明显,但在三分之一的情况中,受试者会遵从团体的不正确答案,而百分之七十五的受试者会至少遵从一次,而团体不够大也会有如此的从众行为,当团体成员有2到16个人,只要有3到4个实验者的共谋在其中,就会如同在更大的团体之中一般,有效地产生从众行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的笔记-第65页

p65 “哈佛习得变化测验”
智商高低虽与天赋能力有关,但机会与期望的影响更大。
p69 斯皮策认为:精神疾病本质上与肺病、肝病无异,它们都是人体组织的病变,有朝一日必能从脑部组织与神经突触的作用来解释精神疾病。
p95
紧急事件中,时间越久越不利。等待越久,会让人更加麻痹无能。
紧急情境不是既定事实,而是随人感受而有不同的诠释。
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人对生活事件的解读。
我们宁愿拿生命冒险,也不愿破除刻板观念,即使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还要顾虑举止是否得体。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