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中的恋人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9567506
作者:陈雪
页数:520页

内容概要

陈雪,1970年生。台湾著名小说家,作品受到侯孝贤、朱天文、梁文道、马家辉、止庵等两岸三地文化名人的一致推崇。早期以写作前卫辛辣而广受讨论,备受文坛瞩目,此后不断拓展创作维度,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样貌,独具一种悲悯而感人的气息。同时,她也是《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台北书展大奖小说类年度之书、金鼎奖等各大文学奖项获得者。
著有《台妹时光》、《人妻日记》、《迷宫中的恋人》、《附魔者》、《她睡着时他最爱她》、《无人知晓的我》、《天使热爱的生活》、《只爱陌生人》、《陈春天》、《恶女书》、《蝴蝶》、《桥上的孩子》、《爱上爵士乐女孩》、《恶魔的女儿》、《爱情酒店》、《鬼手》等。部分作品获得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写作计划补助,并被翻译成英文与日文等。

书籍目录

序:等价交换(童伟格) _ i
自序:迷宫之后 _ ix
上 部
疾病的隐喻 _ 003
海龟通信 之一 _ 025
病的猜想  _ 050
神的队伍 之一 _ 104
海龟通信 之二 _ 123
神的队伍 之二 _ 142
海龟通信 之三 _ 157
下 部
魔鬼的颤音 _ 205
第二次 _ 266
不知梦 _ 332
理想的居所 _ 396
梦见街 _ 471

作者简介

对于这些命运交织的爱的命题,关于背叛,伤害,信仰,守护,自我,他人,过去未来,记忆与遗忘,原谅,宽宥,救赎,重建,等到它们像一颗一颗巨石,真实地砸向我,像巨斧,真正地从后脑把我劈开了,我倒地不起,我以为我完蛋了。后来,我才又逐一地,奋力拨开身上的落石,积尘,真实地感觉到,我必须响应,回想,理解,答复,求助,那些迎面而来,将我拦腰折断的巨大提问。
——陈雪
作者在自传体小说《附魔者》出版后,生了一场大病,然后伴侣离开,生活陷入混乱。本书是作者的复出之作。作者以疾病与爱情为主题,以31万字的篇幅书写生死、爱情、命运和信仰,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小说以自传的叙述方式,将写作推向“自毁与自我创生”。
作者此时已迈入四十岁大关,经历的各种爱情、背叛与被背叛、疾病与疗愈,如今都化为一段段相互交织的故事,透过写作,她尝试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我是谁?我们的爱情是什么?
2013年,陈雪以本书入围台北书展大奖小说类年度之书。
【编辑推荐】
★台湾最具号召力女作家、“拉拉女神”、台湾当下文坛的明星式人物陈雪,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作家,她传奇前卫的经历,不仅令她对于爱之真谛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深刻,也使得自己备受文坛瞩目和粉丝拥戴,囊括《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台北书展大奖小说类年度之书、金鼎奖等各项重要奖项。她在台湾的发布会,几乎场场台下都会挤满热情粉丝,场面如同音乐节。
★自传体长篇巨作,复出成熟之作。2013年,陈雪以本书问鼎台北书展大奖小说类年度之书。作者在迈入四十岁大关之际,之前经历的各种爱情、背叛与被背叛、疾病与疗愈,如今都化为一段段命运交叉的爱情,透过写作,作者尝试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我是谁?我们的爱情是什么?构筑起一部恋人们的追忆似水年华。
★梁文道、李银河联袂隆重推荐,为大陆版首发助力。
【名家推荐】
陈雪的小说一向被人读作某种自传,那是陈雪式的诱惑。——梁文道
真爱无关性向。已经拥有爱的、等待爱的、害怕爱的,或者曾经在爱情上失败的,陈雪在文字里会告诉你——爱情的出路其实就在你的身旁。 ——张惠妹
陈雪是华语文学界少有的特立独行,惊世骇俗,却又完全出于真诚,绝无哗众取宠之意的小说家。——止庵
陈雪擅写同志奇情,笔下众女是圣亦是魔,互相探索身体深处的隐藏秘密,如在波浪汹涌里泛舟,能把读者引入春潮漩涡,激烈地,刺激地,终至没顶。 ——马家辉
陈雪绝对是个具有丰富创造潜力的作者。 ——杨照
以自我为献祭而让它成为一场原本不可能的空间化的这个时间的赎回(透过疯狂)那使我相信只有小说这个发明能抵达的。 ——骆以军
就小说技艺,这个不断演进且自我克服的内向文体,的确成就了比表面艰难百倍的事。就作者心志,陈雪让置身吉的堡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叩问与实践,会换得静好的风景;想象:四十岁出头,以稳健的声音,迎向一个空前宽阔的小说世界,极其美好。 ——童伟格


 迷宫中的恋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初时陈雪,是在《一席》的演讲《强者》,当时我只知道她是台湾作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里写作。当时留下的印象是,这么瘦小的一个人,这么温柔的声音,充满细节的讲述,小小的身体里充满了坚韧的力量。后来我才知道,我喜欢的电影《蝴蝶》,是由她的小说《蝴蝶的记号》改编。再后来,我知道她的身份是拉拉,确切的说,是双性恋,交往过男性和女性,目前的固定伴侣是女性,并且举行了仪式上的婚礼。我是什么时候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买了《迷宫中的恋人》,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因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品质保证吗?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到过道长的提及推荐吗?总之就是在某一次逛书店的时候买了。买了,一直放着,中途拿起过两次,读了不到两页就又无奈的放下了。什么促成了变化呢?机缘巧合,想要看李银河老师在女同志交友app热拉上的直播,无奈错过时间。既然已经装了软件,那就随意看一看,然后发现了两天后陈雪的直播视频。看完当天的直播视频,有一些东西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过于真实的叙述,普通的距离感被打破了,甚至产生了一种,熟悉的错觉。陈雪的讲述一如既往的温柔,而我一直偏爱温柔。为此我重新注册了Facebook,关注了陈雪的公众账号,看了更新的文章甚至是视频。距离感被进一步打破,因此再次拿起这本《迷宫中的恋人》,我无法不把陈雪和现任伴侣阿早代入进这个故事,小说成了一个自己在Facebook上关注的人的自传式叙述。这种读法,迫使我一字一句,读的很慢,甚至会很艰难,但我想也许,这就是适合这本书的读法。这本书在单向街做过一个新书发表会,陈雪到场,还有道长和李银河老师,网上可以搜到当时分享会的文字记录。可以看到这本书本就有很浓重的自传性质,她的病是真实的,与恋人的相恋分手与再次重逢也是真实发生的。她对感情的种种探索,尝试,纠葛,体验全部都放进了这本书里,情感常常灼热到过载,让人透不过气。拉拉的身份也许是显眼的标签,但我想,她所经历探索的情感的强度,已经远远超过女同性恋这个标签化的解读。在中国大陆,至今没有得到法律任何形式的认可,在台湾地区,有某种程度上伴侣身份的保护,但仍没有得到法律婚姻的认可,仍然是某种亚文化的边缘的供人猎奇、消费的群体。因为没有法律形式上认可的婚姻,所以某种纯粹的恋爱,出于理想化的相爱、在一起相伴、彼此承诺相许的感情才更显可贵。在Facebook主页上,能够看到她们的一餐一饭。我本来对于分享自己一日三餐的文章是没什么感觉的。但我想到是陈雪,从病魔中痊愈,在抑郁的泥沼里重生,用自己的身体一次次的去探索,最后她找到的爱,呈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蔬一饭,最平淡也最可贵。确实,好感慨。身为单身狗第一次发自内心的,祝福天下所有的恋人,安好,幸福!附:陈雪一席演讲《强者》:http://yixi.tv/lecture/281新书发表会新闻文字记录:http://culture.china.com/expo/figure/11170657/20150626/19909502_all.html
  •     稀稀拉拉看了一个多月的500页,今年最喜欢的书。刚开始啃的很困难,开篇医院那章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全是意识流而且略显冗长,一次最多只能读几页。到后面剧情慢慢流畅起来,读者的代入感也越来越强,特别是我也作为一个同性恋。后面有些段落经常读着读着就合上书眼泪流下来,每天睡前也舍不得多翻几页。故事到中间节奏很好,后面又开始反复和啰嗦,到结尾两个人为了同居在一起租了一个破房子那部分尤为感同身受,想起那年和恋人同居在充斥着下水道臭味的老房子里,整个没有格局的空间,甚至都不存在“房间”,睡觉洗澡厕所都连在一起,只挂了块称不上窗帘的破布,走进狭窄曲折的院子里拐个弯,有一扇掉着铁皮的大门,陡峭的水泥台阶上去就是我们睡的床。尤记得那样的夜晚:忽明忽暗的灯光摇摇曳曳在雨夜里,弥漫在空气里腐朽和动物尸体的味道,光秃秃的四壁家里空无一物像极了牢房,又像是孤独的老人临终前最后要死去的地方,外面狂风大作水滴打在窗户上啪啪作响,路灯把树枝倒映在墙上如同妖怪的爪子,钢丝床上躺着无比恐惧着想要逃离这一切的我,在那样的屋子一刻也呆不下去打心里排斥这个地方的我,为了爱情也竟忍受过这些。当时我们是多么相爱啊,尽管我还不懂爱是什么,要如何正确去爱,如何在现实生活里实现一份爱。但也就是那些日子里,开始好像有什么不断隔绝我们,使我们无法接近,无法互相理解,埋怨、争吵、冷战、攻击、伤害……迷失自己,两个人走进了那走不出的黑暗迷宫。记忆一再自我改写和模糊,最后留下的只是彼此伤害和各自委屈的过往。我们都慢慢习惯谎言和背叛,在经历过一段段感情的萌芽死灭之后,还是愿意相信找到一条爱的生路,愿每个人都别再痛失所爱。
  •     兜兜转转终于在这个午后看完了这本书,一个月内每天花上几分钟看一点。书整体写得枝繁叶茂,读着读着就会陷入找不到树干的困局,看评论说作者是拼了命在写,读的人何尝不是拼了命在看。不过还是喜欢这种迷宫式的写法,乍一读仿佛被投入一个陌生的空间,不知道自己将被带向何方,书中的细节描述特别精彩,但又不能去刻意记住,只用跟随住脚步,去体会去感受去判断。以前一直无法理解同性恋双性恋这些群体的想法,传统的思维与环境束缚了我对于爱的认识,但对于这些突破约束的感情愿意去理解去感知,哪怕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并不代表会去辱骂去践踏去嗤之以鼻。鹿月与阿撒,鹿月与小津,鹿月与阿爹,阿撒与钟,小津与小君,这些复杂的纠缠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线,伴随着鹿月或腹泻或手僵或脚疼或风湿或免疫紊乱的怪病,让人想去理清脉络却又越理越乱的线条,终于只好承认,紧守住当前都是那么艰难。鹿月40多,还能这样去找寻自己,去找寻爱是什么,去找寻心中的欲望与最初。普通的人40岁是怎么样呢,应该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吧,或许该操心父母的养老,子女的教育,工作的扩展,是啊,40岁是多么承上启下的年龄,哪有时间再去寻找自己,仿佛就该给自己套上枷锁,去勤勤恳恳的养家立业。如今不到30都有种这辈子过去一半的感觉,那到40岂不是在过着下半场,就等着死神降临的那天。而鹿月的40岁让人觉得这是人这辈子最精彩的年龄,可以与小16岁的小津谈恋爱,可以与多年不见的阿爹共叙前缘,可以与阿撒结婚,可以在烟花冷却后蓦然悔悟。鹿月是博爱的,是自私的,是不会放弃自己爱上别人的。她可以与任何人有感情的交互,有肉体的纠缠,但不会有灵魂的沟通,她的思想只有她自己能够理解,她就是爱情这个金字塔顶端的人物,其他人只能仰慕臣服迁就,鹿月折磨蹂躏着这些低层的恋人,却没有任何的快感。哪怕最后对阿撒的忏悔表白,也只是靠向阿撒的肩头,这不是鹿月本身的翻然悔悟,而只是对阿撒的付出的一种感觉感动还是触动,她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怎么能对她的猎物手下留情。最精彩的一段还是鹿月与阿撒的婚礼,没有亲朋好友,没有教堂神父,没有父母姐妹。四个女人,两对情侣,一个是证婚人一个是司仪一个是新娘一个还是新娘,有宣誓有戒指有爱情有烟花。婚礼是那么简单,却又道出了婚姻的本质,哪怕这时候鹿月和小津还没断,阿撒和钟还是情侣,但这又如何,两个相爱的人在另一对非传统的恋人见证下成为配偶,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健康疾病,都会相守到最后,白头偕老,至死不渝。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不下去,尽力了
  •     其实可以从这本书来看到人生有多苦,我是当成传记来看的
  •     不敢看的太仔细,鹿月有时像我又像她,下半部没有看完,太低落。“你并不确知自己身在何处,为何总在赶路。除了爱,还有什么理由让你们奔波。”
  •     正在读着,像是遇见了自己,内心混乱不安,看书的第一晚就严重失眠。
  •     不知道为什么 我的感觉没有前期的书好
  •     真实
  •     前半部还行,后半部啰嗦。
  •     无关男女,非常真实而细致的情感纠葛,人称的变换像是一种换位思考,使恋爱中往往一叶障目的部分得以厘清。
  •     开始注意到台湾陈雪也是因为一位旧人,从附魔者到迷宫,以前常常和朋友谈论觉得另一族类的情感过于细腻琐碎,可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没有投入吧。搞文学研究的人还是要让情感再充沛一点呢。
  •     失恋的时候读完的 在故事里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     很厚的一本 看得时候很难代入 可能是因为女同可能是因为过于呢喃式的碎碎念到大段大段连字体情绪 小乏味 进入到叙述多重一夜情及老爹那一段 却把我内心深埋的伤痛牵引了出来以至于深深的产生了极大共鸣 我们每个人在处理情感的时候都会犯很多很多的错走很多很多的弯路 痛有时伤心有时还好最后结局不坏
  •     终于读完了,洋洋洒洒将近500页,不够好读,因为基本上都是大段大段一连串的描述,故事性也不够强。还好描写够详细总归会有让人有代入感的地方,比如龟毛的我同样排斥同居,但是相比下主角未免太作,想是台湾文艺女青年的通病吧,何况还是拉拉。
  •     这样自说自语,让我深深的想起一句话:事情过后只有我一个人,冬蚕一样吐著细细的记忆,织成思念。
  •     簡直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     还是觉得啰嗦了一些,觉得每个阶段的心理描写有许多的重复,缺乏点睛之笔而只是一味的涂抹,着墨缺乏轻重之分,使整个故事少了一种跌宕起伏之感,仿佛一首曲子没有高潮,只是从头到尾细密的鼓点。或许换句话说,少了浓墨重彩与留白的不同设置,对于一部这么长的小说来讲,读来让人疲累。
  •     拉拉版山河岁月
  •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     四五百页的书都是琐碎日常,作者也没有过人的文采,看着看着就甚觉乏味……开头关于就诊的篇幅还不错,其后关于爱情的部分无法产生共鸣,但有句话还是打动了我“你们都是女生啊同性婚姻根本不合法”,台湾现在已经初审通过了婚姻平权法案,时代的进步真令人动容!
  •     第一次读陈雪,虽然读得很累,但比想象的好很多。也许太长了。
  •     同性的背景并没有成为这本书的重点。 关于爱情的模样,从迷恋冲动,到实际生活,与异性恋无异。 好长的篇幅来讲一个爱情故事。
  •     爱情里人的本性暴露无遗,多虑猜忌,患得患失,欲望横生。虽说真诚的爱情错误百出,但实在难以耐心招架背后这些嘴脸。同时有生命里的影子,作者应该想叙述深刻,可惜文章冗赘地方多,文笔也是不很得我心,和邱妙津朱天文有差。
  •     谈写着爱情与爱情之间的辗转反侧 欲说还休 主人公鹿月与她的恋人们 藕断丝连 有些却又不顾矜持做了爱情的背叛者 她成全了自己又毁了自己 不过 还好 到最后 还一个爱她的人 能和她依偎在微风夕阳下
  •     作者活的很恣意。看完后,很恐慌,三十几岁就开始疾病缠身。马上三十岁了,老了怎么活。
  •     下半部看起来比上半部要顺畅许多,同性也好,异性也罢,如何爱人,爱己,相爱的人在一起的好好相处,不爱了之后好聚好散,这些问题,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倒是书里对于疾病的描述以及那种痛楚,很让人唏嘘。
  •     难以想象我竟然看完了这一整本,全部都是作者的血与泪吧。两个再相爱的人,无论以何种方式相处,互相将就都是必不可少的。
  •     台湾现代医疗系统被黑得体无完肤! 另外这不就是lgbt文学最好的状态嘛,重点不是关于lgbt话题的lgbt文学哈哈哈 丰富的性爱经历太有趣了,陈雪这种算身体写作么?本人真的好美,瘦小像洛丽塔讲话很好听~ 终于看完了,不知道说啥QAQ幸好早餐人和阿雪在一起了幸好!
  •     被这本书带回几年前还能感受到的爱恨情仇,连啰嗦都是必不可少的。私小说好就好在这儿。
  •     好像看到了二十年后的自己
  •     标签#用生命在写小说# 竟然啃完了这么一本几乎由无数微小细节和曲折繁复的内心独白构建的作品,一边叙述的冗长情节的缓慢和心理活动的摇摆让人忍不住想冲进书里把作者打一顿,一边又会在情节爆发的篇幅感到强烈地情感冲击。
  •     拖延了两个月看完,很好看但不敢快看,它真的是能搅动读者的心事,看了会陷进去。它是私小说,是那种灵魂烧透了的写法。它把爱情中的幽微曲折都给剖开,各种难堪束缚伤害都给摊开。小说很有可能包含着作者的真实经历。
  •     放弃…
  •     这是一本不能深读的书,太容易陷入其中。作者对于自己的爱的内核的的剖析很细致,很多层,很深刻。后段喃喃自语,讲言语无法讲明的,描绘出来,给读者自己体会。我也感觉是在剥自己的心,跟空气接触嘶啦的疼,不知道是给自己找到了答案,还是找了更多迷茫与徘徊。
  •     絮絮叨叨真是.. 但是这种能完全剖开自己血淋淋地摆在你面前 算你厉害
  •     不作不die 妈的智障
  •     叙述方式和情节都让人读着累 看完近期都不想再看陈雪…
  •     2015年最爱。
  •     为什么你不会像这些那些其他人那样变成一个回忆呢?
  •     这是我读过陈雪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长期读这种混乱无章的爱情小说脑子肯定会变笨,我要读本马尔克斯压压惊……
  •     陈雪是写恋爱最好的中文作家,没有之一。从《桥上的孩子》《附魔者》开始读她的小说,常常想为什么她私我的恋爱那么耐读,有丰富的层次,细腻的笔触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赤诚当然是优点,但是掏心掏肝的自我抒发本身是会让人反感的,她的回忆回顾重构爱情过程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在对爱的内核、信仰和背叛之间的灰色状态的不断探询和剖析,有我和无我之间的平衡感上,陈雪是优秀的舞者和表达者。
  •     因为是写的拉拉 三个星 另一个给聂永真的装帧设计
  •     作為作家,你沒有才華。作為戀人,你沒有資格。
  •     今年看得最快的就是她的书了。用生命在写作的小说家。。。 “别迷失自己,别走进那走不出的黑暗迷宫里,别这样。我们都振作一点。”
  •     在陈阿姨自传式的曲折繁复的内心独白构建的文字迷宫里头,徘徊了一个半月,作为一个男性,异性恋,看着看着就跳出了,常常会忘了上文讲的是什么。对着满纸的情感体验和无数微小细节生活细节,我想起唐诺的《尽头》,一个人的体验和思索范围能有多大,用文字描述的有千万分之一?
  •     喜欢上部胜过下部。也是费尽心思收拾了一堆烂摊子最后给了一个温和的结局啊。说实话我是不相信她们可以HE的啦/作者实在是太坦诚了以至于我也过分的感同身受
  •     看得很慢,也很累
  •     起初翻看惊艳,后来仔细看了很久很久,看到35%的时候被不停的陌生人一夜情事件拖垮。看不下去了,太累人,放弃。作者的身心都极度疲惫,文字压力越来越大,就像把稻草一根一根一根一根地叠在你身上。我要在稻草山淹没下来之前救走我自己。
  •     啰嗦絮叨
  •     终于走出了迷宫。
  •     套路是这样:写病,引同情;抖荤,抓眼球;恣性,找认同;扯旧,自洗白。有句原文看在眼里实在不能忍,“我会给他推轮椅,我要用我剩余的美丽浇灌他,做他的慰安妇。”是吃错药了吗?是风湿症入脑影响到正常思维了吗?基本善恶都不分辨来写小说给人看是要害人的。
  •     一分给童伟格的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