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现代人生

出版社:上海三联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542625281
作者:傅佩荣
页数:166页

作者简介

《儒家与现代人生》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术语,配合实际的生活经验,清楚阐明了儒家的旨趣,并指出回归儒家的原始精神,就是要暂时抛开历代以来对儒家的不同诠释与具体应用,使现代人的心灵可以直接涵泳儒家的学说。儒家是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其中的永恒因素需要每一时代的人去重新发掘,重新诠释,以便使它展现新颖的活力。孔子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正是今日学者的工作指标。


 儒家与现代人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李零说孔子是丧家犬我觉得很贴切原初儒家的思想要求人反求诸己,以出世的心境行入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颜回故事。原初儒家不是儒外法内的儒家,不是汉服的儒家,不是祭孔读经的儒家,不是官方祭祀的儒家,不是功利的儒家,不是蝇营狗苟的儒家,更不是一个教会的儒家~可惜后世汉武帝的儒家为尊在棒杀儒家的同时,行儒外法内之事,从此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其实这么说也不确切,孔子为代表的原创儒家何时有过家呢?既无家何以丧家?世上几人是儒生?基督教社会以上帝做外在超越,原初儒家以理性做内在超越;路径上,原初儒家无需以花几个世纪的时间论证上帝为理性或存在,并将其替换为大众国民之公意,自然也就不费什么社会契约的劲。原初儒家一出手就是人性向善,以圣贤为榜样,走人间的路。原初儒家在现代社会似乎更有意义,理想主义的有风骨的个人主义,以及有理想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应该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理性的理想主义的有风骨的个人主义是自由的基础,有理想有原则的现实主义是民主的基础,现在只剩圣贤的东风了。
  •     《儒家与现代人生》是傅佩荣先生所作的,由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出版发行的关于人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一本著作。傅先生1950年生,祖籍上海。在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就读硕士,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他的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是台湾著名的哲学家、儒学大师,当代新士林学派的重要代表,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他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教学特优奖。其作品曾获台湾最高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傅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十几年来,他每年举办近200场人生哲学讲座。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可以见到傅先生的身影和足迹。 大陆已出版的作品包括《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智者的生活哲学》、《智慧与人生》、《赢的人生哲学》、《孔子的生活智慧》、《心灵导师》、《自我的觉醒》、《傅佩荣〈论语〉心得》、《人生中不可不想的问题》、《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庄子〉心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解读论语》、《解读易经》、《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线装书局)……不知道傅先生的这些“心得”与“解读”是不是也应了现在的潮流。该书由体例并不一致的33篇小短文组成,分别散在“儒家与现代化”、“现代思潮与儒家”、“孔孟思想与现代人生”三部分中,其中一以贯之的便是“现代”二字,但并没有把儒家传统硬性的和现代扯上关系,而是运用了儒家的思维思考方式配合现代人的观念、术语与生活经验来思考解决现代弊端,回归儒家的原始精神,展现儒学新颖的活力。比如《儒家与选美》这篇文章,开始让我纳闷了一阵,想象着孔老夫子带着副厚厚的老花眼镜,从镜片上面往外望着身穿比基尼的年青小姐们,不知道是紧张的叫着非礼勿视还是三月不知肉味。实际上这篇文章还是十分严肃的,傅先生虽口说无以反对选美,但明显流露出了不赞成之意。重要的理由就是美有形式与内涵之分,并且内涵重于形式,因为儒家认为“里仁为美”,善是美的内涵,人的价值不在形体而在于道德,因此必须借形体以实现道德,然后形体之美才能得到源头活水,以表现充满生机的内涵,达成美善合一的理想。中国的美和善一直纠缠不清,身为中国人,如果能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在儒家,即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即肯定整个人生价值,不断实现自我。当然就能发现这样的选美是无法实现,也是没有必要的。为此作者首先界定了儒家,这也是我不甚明白的事情:常常在想讲仁义礼智信的便归与儒家么?那荀子强调了隆礼重法,分明是个杂家。傅先生认为,原始儒家的基本观念围绕着“人”——人的潜能,这是荀子所涉及到的“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的现实,即人的现实处境,儒家强调要“择善固执,积健为雄”;人的理想——成圣。围绕着“人”,先秦诸子百家似乎都远离不了,但围绕“潜能、现实、理想”却果真可以和目前归于儒家的一一对应。书中人性向善论反复出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他在宣传孟子的“性善论”时一个外国人的诘难:“如果人性向善,那中国难道没有坏人么?”傅先生无言以对,以至于展开了对“人性本善”的思考,提出“人性向善”论。何谓人性呢?人性肯定不能简单的用善或恶来定义,这种定义方式是不符合种差的,所以善只是对人性的一个修饰,但是善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概念,道德是体现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那么两个我们尚不知道存在与否“人性”之间要怎样的道德呢?大概傅先生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于是他便提出了向善。向善是一种朝向性,可为什么会向善?向善的根本是什么?对于傅先生的向善解释,我也是不大明白的。他认为不能询问“人是什么”,如果询问“人是什么”,则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与人的自由性。可是如果这样岂不是忽视了人的共性即人都是由猿猴演化而来的并且有他的社会性?如果完全按傅先生所说的,应该得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因为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又怎能得出人性向善呢?“人是什么”是为了寻找人类的共性以揭开人类自身的奥秘,虽然至今都未能给出一个一点争议都没有的答案,但怎能因为一个“自由”二字,就忽视数千年来人们的探索?傅先生之所以这样,是为了提出“人能够成为什么”的问题,而“人能够成为什么”所沿的轨迹便是善。那追问一句,为什么人类就一定会沿着善的轨迹?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傅先生的解释是“良知的指导”,可他又认为良知无善无不善,这就更让人糊涂了,无善无不善的良知竟有魔力指引着人们向善么?以后,我觉得他就再未讲清楚过,而是又引入了“善端”之类的概念。不过不管人性向善的理论是否符合逻辑亦或科学,都是对我们人类发展前景给予了美好期盼。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儒学不断的碰到批判,从“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到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虽然新儒学家们积极地为儒学寻找出路,时时关注怎样把传统中国推向现代,但儒学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退到边沿地带,进入低谷时期。中国的崛起以及儒教国家的兴盛,使得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寻找本民族自己的东西,儒学为此又首当其冲的被拎了出来,造就这么悠久文化的思想总有其可取之处。本书最大的意义也在于此,回归儒家的原始精神,暂时抛开历代以来对儒家的不同诠释与具体应用,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术语,配合实际的生活经验,清楚阐明儒家的旨趣,然后具体的实践与应用,阐发了儒家文化对于当代人生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儒家如何使现代中国人存在,并存在得有意义。《儒家与现代化》、《儒家思想与东亚发展经验之反思》、《现代思潮与儒家》、《孔孟思想与现代人生》、《儒家能否解决现代人的困境》这几篇文章集中讨论了儒家与现代化的融合、作用。被誉为东亚五小龙的日本、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与中国香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为什么他们能够走上现代化?这五个地区有什么共同点?受到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启发,人们发现,这五个国家同受儒学的影响,是儒家使他们忠于家庭、服从权威、尊敬长者,以及勤奋努力、俭朴自制、互助合作。如果缺乏这些伦理信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体系、生活规范、与社会结构,那么现代化便很难顺利实现。但这些国家也同样没能够逃脱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病,究其原因,是这些国家吸收了太多的西方的价值观,是儒家对待现代的挑战无以应对,还是这些国家根本就没有掌握儒家的精华?儒家的天人合一,和合等思想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深受其害的人们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但儒家所追求的是否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就像大家所憧憬的共产主义那样……现在确实有人提出了儒家社会主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思想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盛邦和把儒家社会理论与西欧与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认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过类似的思想,包括类似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论,及类似于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论,当然这里面夹杂了民族主义的成分,我们的大同是回归而不是进步,只是貌似实质却相差千里,但这种思想却深深地吸引了中国的游民们,作为他们起义的口号与理想,同样也激起了现代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看我们的祖先啊,是多么富有想象与创造力的,貌似文雅的儒生还夹杂着革命的精神。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关于这个丧家犬问题还激烈讨论了好一段时间,那些呆子居然觉得什么有辱斯文.
  •       《儒家与现代人生》是傅佩荣先生所作的,由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出版发行的关于人生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一本著作。傅先生1950年生,祖籍上海。在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就读硕士,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他的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是台湾著名的哲学家、儒学大师,当代新士林学派的重要代表,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他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发教学特优奖。其作品曾获台湾最高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傅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十几年来,他每年举办近200场人生哲学讲座。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可以见到傅先生的身影和足迹。 大陆已出版的作品包括《哲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智者的生活哲学》、《智慧与人生》、《赢的人生哲学》、《孔子的生活智慧》、《心灵导师》、《自我的觉醒》、《傅佩荣〈论语〉心得》、《人生中不可不想的问题》、《傅佩荣细说老子》、《傅佩荣〈庄子〉心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解读论语》、《解读易经》、《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线装书局)……不知道傅先生的这些“心得”与“解读”是不是也应了现在的潮流。
      该书由体例并不一致的33篇小短文组成,分别散在“儒家与现代化”、“现代思潮与儒家”、“孔孟思想与现代人生”三部分中,其中一以贯之的便是“现代”二字,但并没有把儒家传统硬性的和现代扯上关系,而是运用了儒家的思维思考方式配合现代人的观念、术语与生活经验来思考解决现代弊端,回归儒家的原始精神,展现儒学新颖的活力。比如《儒家与选美》这篇文章,开始让我纳闷了一阵,想象着孔老夫子带着副厚厚的老花眼镜,从镜片上面往外望着身穿比基尼的年青小姐们,不知道是紧张的叫着非礼勿视还是三月不知肉味。实际上这篇文章还是十分严肃的,傅先生虽口说无以反对选美,但明显流露出了不赞成之意。重要的理由就是美有形式与内涵之分,并且内涵重于形式,因为儒家认为“里仁为美”,善是美的内涵,人的价值不在形体而在于道德,因此必须借形体以实现道德,然后形体之美才能得到源头活水,以表现充满生机的内涵,达成美善合一的理想。中国的美和善一直纠缠不清,身为中国人,如果能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在儒家,即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即肯定整个人生价值,不断实现自我。当然就能发现这样的选美是无法实现,也是没有必要的。为此作者首先界定了儒家,这也是我不甚明白的事情:常常在想讲仁义礼智信的便归与儒家么?那荀子强调了隆礼重法,分明是个杂家。傅先生认为,原始儒家的基本观念围绕着“人”——人的潜能,这是荀子所涉及到的“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的现实,即人的现实处境,儒家强调要“择善固执,积健为雄”;人的理想——成圣。围绕着“人”,先秦诸子百家似乎都远离不了,但围绕“潜能、现实、理想”却果真可以和目前归于儒家的一一对应。
      书中人性向善论反复出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他在宣传孟子的“性善论”时一个外国人的诘难:“如果人性向善,那中国难道没有坏人么?”傅先生无言以对,以至于展开了对“人性本善”的思考,提出“人性向善”论。何谓人性呢?人性肯定不能简单的用善或恶来定义,这种定义方式是不符合种差的,所以善只是对人性的一个修饰,但是善是一个道德层面的概念,道德是体现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那么两个我们尚不知道存在与否“人性”之间要怎样的道德呢?大概傅先生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于是他便提出了向善。向善是一种朝向性,可为什么会向善?向善的根本是什么?对于傅先生的向善解释,我也是不大明白的。他认为不能询问“人是什么”,如果询问“人是什么”,则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与人的自由性。可是如果这样岂不是忽视了人的共性即人都是由猿猴演化而来的并且有他的社会性?如果完全按傅先生所说的,应该得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因为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又怎能得出人性向善呢?“人是什么”是为了寻找人类的共性以揭开人类自身的奥秘,虽然至今都未能给出一个一点争议都没有的答案,但怎能因为一个“自由”二字,就忽视数千年来人们的探索?傅先生之所以这样,是为了提出“人能够成为什么”的问题,而“人能够成为什么”所沿的轨迹便是善。那追问一句,为什么人类就一定会沿着善的轨迹?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傅先生的解释是“良知的指导”,可他又认为良知无善无不善,这就更让人糊涂了,无善无不善的良知竟有魔力指引着人们向善么?以后,我觉得他就再未讲清楚过,而是又引入了“善端”之类的概念。不过不管人性向善的理论是否符合逻辑亦或科学,都是对我们人类发展前景给予了美好期盼。
      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儒学不断的碰到批判,从“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到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虽然新儒学家们积极地为儒学寻找出路,时时关注怎样把传统中国推向现代,但儒学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退到边沿地带,进入低谷时期。中国的崛起以及儒教国家的兴盛,使得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寻找本民族自己的东西,儒学为此又首当其冲的被拎了出来,造就这么悠久文化的思想总有其可取之处。本书最大的意义也在于此,回归儒家的原始精神,暂时抛开历代以来对儒家的不同诠释与具体应用,以现代人的观念与术语,配合实际的生活经验,清楚阐明儒家的旨趣,然后具体的实践与应用,阐发了儒家文化对于当代人生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儒家如何使现代中国人存在,并存在得有意义。《儒家与现代化》、《儒家思想与东亚发展经验之反思》、《现代思潮与儒家》、《孔孟思想与现代人生》、《儒家能否解决现代人的困境》这几篇文章集中讨论了儒家与现代化的融合、作用。被誉为东亚五小龙的日本、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与中国香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为什么他们能够走上现代化?这五个地区有什么共同点?受到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启发,人们发现,这五个国家同受儒学的影响,是儒家使他们忠于家庭、服从权威、尊敬长者,以及勤奋努力、俭朴自制、互助合作。如果缺乏这些伦理信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体系、生活规范、与社会结构,那么现代化便很难顺利实现。但这些国家也同样没能够逃脱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病,究其原因,是这些国家吸收了太多的西方的价值观,是儒家对待现代的挑战无以应对,还是这些国家根本就没有掌握儒家的精华?儒家的天人合一,和合等思想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深受其害的人们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但儒家所追求的是否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就像大家所憧憬的共产主义那样……现在确实有人提出了儒家社会主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思想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盛邦和把儒家社会理论与西欧与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认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过类似的思想,包括类似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论,及类似于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论,当然这里面夹杂了民族主义的成分,我们的大同是回归而不是进步,只是貌似实质却相差千里,但这种思想却深深地吸引了中国的游民们,作为他们起义的口号与理想,同样也激起了现代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看我们的祖先啊,是多么富有想象与创造力的,貌似文雅的儒生还夹杂着革命的精神。
      
  •     还原儒家对人生的反思!非傅之代表性作品,水准偏下,内容有重复。
  •        李零说孔子是丧家犬
       我觉得很贴切
      
       原初儒家的思想要求人反求诸己,以出世的心境行入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如颜回故事。原初儒家不是儒外法内的儒家,不是汉服的儒家,不是祭孔读经的儒家,不是官方祭祀的儒家,不是功利的儒家,不是蝇营狗苟的儒家,更不是一个教会的儒家~
      
       可惜后世汉武帝的儒家为尊在棒杀儒家的同时,行儒外法内之事,从此孔子累累如丧家之犬。其实这么说也不确切,孔子为代表的原创儒家何时有过家呢?既无家何以丧家?
      
       世上几人是儒生?
      
       基督教社会以上帝做外在超越,原初儒家以理性做内在超越;路径上,原初儒家无需以花几个世纪的时间论证上帝为理性或存在,并将其替换为大众国民之公意,自然也就不费什么社会契约的劲。原初儒家一出手就是人性向善,以圣贤为榜样,走人间的路。
       原初儒家在现代社会似乎更有意义,理想主义的有风骨的个人主义,以及有理想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应该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理性的理想主义的有风骨的个人主义是自由的基础,有理想有原则的现实主义是民主的基础,现在只剩圣贤的东风了。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