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家庭》书评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50238901
作者:[美]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页数:360页

家庭运转的法则

这本书通过一个家庭参加治疗的始末,引出了一些家庭运转中的重要法则。简单归纳两条:一、家庭成员出现问题,很有可能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家庭来做心理治疗,起初往往是家中的某个成员(尤其是小孩)的行为问题,变成了一家人的共同痛点。但是随着治疗的深入,这个成员的问题行为有了另外一层含义,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他作为替罪羊替这个家庭掩盖了真正的矛盾,即他通过让自己生病转移了矛盾焦点,掩盖家中真正出问题的成员关系。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不但与父母兄弟姐妹有关,也与其他家庭成员各人背后所隐藏的人际关系有关。” 其中最可能隐藏问题的就是夫妻关系。由于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夫妻之间矛盾的终极解决方案是离婚,即夫妻问题往往关系到一个家庭能否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很容易让整个家庭都感到不安。往往整个家庭都会在潜意识中合谋,把问题转嫁给孩子,让孩子生病,来维持这个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家庭成员出现问题的时候,有经验的咨询师会多留一个预判,即,可能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二、夫妻关系修复的本质,是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内在发展夫妻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跟夫妻双方各自在自己原生家庭中遭受过的不幸有关,即他们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转移到了新的婚姻里。夫妻各自从原生家庭中学到了如何压抑自己的感情、打击自己和看轻自己,他们不知不觉中携手建立了一个互相埋怨对方的系统,借以逃避自省,也免去亲身体验自我。婚姻变成枷锁,成为他们逃避面对自己内在问题的借口,但其实真正的枷锁在他们自己的内心。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夫妻的婚姻问题,唯有从根本的问题着手——夫妻俩必须各自体验他们的自我。两人必须更独立、更有勇气、对自己更有信心。在这段自我成长的历程中,他们需要独自与生命搏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挺过孤独的恐惧,忍受生命最基本的焦虑,并在这种“忍受”之中获得相当的自信、自觉和对自我的忠诚。这段脱离原生家庭获得独立自主的经历,是与另外一个人建立稳固关系的先决条件,也是帮助他们在夫妻关系中创造富有生机的婚姻状态的关键。

剥离共生,独立自强

文/R郭郭本书的故事是从布莱斯家庭的女儿开始的,一个青春期的问题少女,从离家出走到抱有自杀的念头,牵动了布莱斯夫妇的心,为了帮助解决女儿的问题,他们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家庭治疗之旅。这本书看似归属故事小说的类型,但我认为,更像是一本家庭治疗剖析大全。由布莱斯一家人的案例,引进了家庭治疗系统、辅助治疗系统、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等等这些新鲜的概念,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家庭治疗这个话题。本书的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医生和卡尔•惠特克医生,都是很优秀的家庭治疗师。他们比喻家庭治疗师和被治疗的家庭的关系就好像指挥家和交响乐团。只有二者配合默契,才能够演奏出一场完美的音乐盛宴。他们主张,将家庭纳入一个治疗整体,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治疗取代以往的以个人为单位的个别治疗,更为有效的利用个人在家庭中的关系网来引爆出家庭问题的本质。只有先解决问题的本质,才能去修正个人的一些偏差行为,这样对于个人的治疗效果则更为显著。我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城市,上医院挂号看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上医院看精神类门诊,估计这样做的人,比例还是很低的。因为在他们眼中,精神病跟神经病是挂钩的,所有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有神经病,而且全家人都一起上阵去精神科看心理医生治疗,更是天方夜谭。拒绝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很多家庭拥有令人头疼的青春期孩子,令人苦恼的婚外情介入,令人抓狂的亲子关系……但很少人愿意深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那些可怕的事实。你可能有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也可能有个唠叨连天的母亲,或许还有个让你永远无法和平共处的兄弟姐妹。隔离开来看,这些都是问题的个人,但如果用家庭关系网联系起来,或许这些问题都跟你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自己也会出现家庭方面的担忧,先是担忧我以后会不会变成我那抑郁症的妈妈,后来又担忧先生会不会变成顽固而又执拗的公公,现在则开始担忧娃娃会不会像我一样做事没有恒心且脑袋一根筋不会转弯。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原生家庭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力,超出了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范围。在原生家庭里面生活了二十几年,就算搬出原生家庭居住,脱离掉原生家庭的一些行为习惯还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根本就脱离不了。比如受妈妈影响每天都要洗澡的人,如果结婚后搬出来跟丈夫居住,假使丈夫不是每天都要洗澡的人,或许你会开始抓狂,希望他改变他不洗澡的习惯,变得跟你一样每天都洗澡。但是亲爱的们,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因为你丈夫的家里习惯就是不用每天都洗澡,要他改变,就跟要你放弃自己每天都洗澡一样困难。有时候我想,我的担心会不会也有些过虑了,因为我不是我的妈妈, 而我先生也不是我的公公,我的娃娃更不是我。每个人根据生存环境以及人生经历的不同,面对每件事情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只要自己的精神拥有独立的部分,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的傀儡或者一无所知的机器。当然,前提是,他们懂得做独立的那个自己。从原生家庭的共生状态脱离出来,就要求我们自己是自我行为的主人。只有做到了独立自强,才能够更好的从原生家庭的共生状态当中剥离出来。还是刚才那个洗澡的例子,如果你的精神意志力足够独立,丈夫要不要洗澡你根本不用抓狂,你可以每天都洗你的,他可以选择洗或者不洗,因为他是独立的,你不能用你的意愿强迫加载在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上。犯不着为这样的小事变成拌嘴或者动武的闹剧。通常从共生中剥离清晰的人,会很清楚做任何事情的规则和底线。组建家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从出身的家庭当中,完美的剥离出来,不要在家庭中迷失了自己,要让自己独立于家庭当中,而又能享受家庭带给自己的快乐。只有自己独立自强了,家庭的其他成员才会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和典范。祝福每个家庭的个体都知道独立的重要性,因为“组建一个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为重要。”——这就是这本书给所有家庭的启示。

《热锅上的家庭》好句集锦

读完《热锅上的家庭》,我最大的收获是,一览了家庭治疗的全过程,很痛苦,很挣扎,但也充满希望。另外,我有一边读书一边拿笔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话底下划线的习惯,以下是读完《热锅上的家庭》后,我认为比较好的段落。#婚姻# 许多人都抱着一个美好的梦想而结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呵护理解,可以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刚开始时的确如此,但不久最初的热情会被很多因素所冷却。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夫妻双方在依赖的关系中,会为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感到恐惧。如果两人都能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问题也许能解决。#婚姻# 夫妻俩创造出来用以避免面对婚姻问题的策略,同时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外遇。这是夫妻极力想突破婚姻僵局所采用的致命手段,一个常会使夫妻关系濒临灾难边缘的方式。#婚姻# 在一段婚姻中,夫妻两往往会因过分依赖对方而丧失自我,他们对这种状况感到恐惧。其实,他们是可以克服这种依赖感的,对婚姻也不会造成多大威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会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取代依赖感,丈夫常常是工作,而妻子则是子女。#婚姻# 一般常见的模式是,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则是孩子。而彼此都觉得是对方不忠。#婚姻# 我们相信已婚夫妇在很多方面都是绝妙搭档,例如他们的成熟度、亲密的能力、对生气的容忍度、性爱的热度,以及他们对粗俗的容忍度、自发性、诚实及其他众多心理特质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双方带进婚姻的问题也都是相当的。#婚姻# 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婚姻# 虽然研究指出,晚婚的夫妻维持长久婚姻的机会较大,但年龄可不是唯一的变项。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结婚时两个人是否都已经历过一番心理空间的磨练;在这段历程中他们独自与生命格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并且发现自己可以战胜孤独的恐惧。#婚姻# 许多人因太早结婚而失去了那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如何与子女相处# “你应该摸索着在旧系统中做些变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现在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统中你和她之间将更会是人对人的关系。最好的情况是成为她可以咨询的对象,使她乐于接近你。”#如何与子女相处# 善于表现父母人性的一面。一般父母只提到‘为人父母’的角色,但却不谈自己,不谈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想和长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关系,就该开始尝试将自我更充分地表露出来,而不再做只是好像掌握着所有正确答案的训导员。#如何与子女相处# 父母和子女一样,也有怀疑、恐惧和问题,可以和孩子谈论。如果孩子知道这些,他就更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他可以认同的东西,而不仅是看到他一味反抗的东西。#如何与子女相处# 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厉声严斥来表现的。他们可以一种人性化和灵活的方式来表达。做父母的若能如此,则家庭中的权力或许可能民主分配,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适时承担一些责任。 #热锅上的家庭# 20 世纪50 年代,一群人类学家、沟通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争吵激烈起来,子女就会发病,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热锅上的家庭# 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家庭,例如别人口中“完美”的姐姐或哥哥,可能是一个非常紧张和不安的人;一个酗酒者的太太,可能是一个非常脆弱沮丧、苦苦撑持“贤惠”皮囊的人。一旦和这些家人接触,就会不禁惊讶:“天呐,这家里每一个人都有病!”— #热锅上的家庭# 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如何与家人相处# 争吵最宝贵的价值或许在于和解时的亲密感。说来也奇怪,人们常常只有把别人气得痛苦哀号后,才会允许自己表现出关怀。人和人攻击与和解的过程非常神秘,但是这种循环确实在人类中由来以久而且威力强大。#如何与家人相处# 在怒气累积到口不择言倾泄而出时,会让所有当事人都非常害怕,因为不确定争吵之后是不是有和解的保证。对质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使关系完全破裂,另外则是重新开始互相关怀,二者如何平衡大多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集体潜意识。#如何与家人相处# 家庭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学习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击别人。例如厨房里需要帮忙的母亲不该对女儿说:“你只会偷懒!”她应该说:“我在厨房里感觉好烦好难过,你可以帮我吗?”

爱与谅解,爱与宽容

因为是心理咨询师的缘故,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的知识,我曾经阅读过各种和心理治疗有关的书籍,看过各种不同的案例,所有的心里咨询教育中都包含了家庭治疗这个分支,在国外,家庭治疗是十分普遍和能够被大众积极接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然而,在国内,连最普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式都上位普及到被普通人所接受,很多人仍然对心理治疗心存偏见,将看心理医生等同于“精神病”,更不要说需要整个家庭互相配合全体参与接受心理医生问询的家庭治疗。国内人普遍都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就算家庭矛盾一次次升级,一家人因为各种问题撕逼得不可开交,也不过是关起门来互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到了外人面前,也总是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你不会有太多机会,见到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他们也不愿意将之示人。所以,就算明明知道有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会愈演愈烈,明明知道长时间紧张的家庭关系会对所有家庭成员产生相当严重的不良影响,明明知道一直处于精神暴力甚至身体暴力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在叛逆出走向歧途,也很少会有人,会选择找一位靠谱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更很少会有一个千疮百孔的家庭愿意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心理医生谈一谈,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合力解决家庭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这种情况,恰如这本书的标题所言“热锅上的家庭”,他们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明明急得团团转,明明知道在这样继续下去会使整个家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却依旧不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跳出这口正燃烧得沸腾不已的锅,去为整个家庭,为自己谋得一条新的出路。《安娜卡列尼娜》里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当家庭中的一个人员出现问题之后,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却忽略了任何一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部分,无可避免地受着家庭的影响。这本书整体围绕的案例是布莱斯家16岁离家出走开始的,布莱斯夫妇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女儿身上,却在心里治疗师的层层抽丝剥茧地分析下,一步步认清了整个家庭中的现状,进而找出了这些问题背后的那些深层次的原因,到最后才明白,女儿的离家出走实际上是对紧张的家庭关系的无声的抵抗,是在面对父母糟糕的婚姻关系下压力无处逃脱的一次宣泄,而布莱斯夫妇之所以在婚姻中岌岌可危却不自知又是由于各自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不良影响……这本书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一部扣人心弦的推理小说,在冷静专业的心理治疗师的分析下,一步步拉扯出所有人物表现背后的深层动机,到最后,才发现,一段糟糕的家庭关系很可能对个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却让人难以察觉,而这种不良影响在建立了新的家庭后不仅无法消除,反而会受过去的羁绊,不停地重复自己所受过的痛苦,将新的糟糕关系在新的家庭和自己的子女中重复……如果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如果个人无法认清楚自己的行为将会对家庭带来多么大的打击,只怕这恶性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将不幸进行到底。在这本书中,布莱斯夫妇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积极配合了治疗,不仅夫妻间紧张的关系得到了缓解,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叛逆问题也迎刃而解,他们重新学会爱和宽容,在爱和谅解下让这个家庭获得了新生。这本书虽然写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但是,对于在心理治疗方面就落后西方世界几十年的我们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不管是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有关心理治疗的种种方式的英勇,相信还是能够帮助一些面临糟糕问题的家庭解决很多问题的。爱与体谅,爱如宽容,都是爱的方式,你如何去爱,决定你和爱能够相伴多久,愿我们都学会爱,珍惜爱。

热锅上的家庭,杂乱无章

如果你对有关心理学的东西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书;如果你的家庭生活一团乱麻,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却又束手无策,那你可以看看这本书。这是一本有关家庭组织关系治愈的心理学方面的书,整本书就是一个家庭心理学案例,作者把枯燥的家庭心理学知识溶于故事中,再加上西方作者写作的轻松语气,这使得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浅显易懂,具体而生动。同时又保持了心理学方面的严谨与科学,如果你的家庭生活很糟糕,非常建议你看这本书。故事是从一个小女孩想要自杀开始的。当然了,自杀的消息是小女孩的爸妈释放出来的,而小女孩对此表示否认,她只是对这个家感到极度厌倦,因而做了一些冲动、偏激的举动。这些行为在爸妈的眼里,是非常严重的,他们怀疑自己的女儿精神出了问题,因此找了精神病医生,希望能够帮助女儿解决问题。然后,这个神经病医生失败了,不过他向这对夫妇推荐了纳皮尔博士和惠特克医生两位家庭治愈方面的佼佼者。两位医生不愧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从这个家庭的一些蛛丝马迹中,发现了这个家庭不单单是这个小女孩的精神问题,实际上小女孩的精神方面看起来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这个家庭的主角——爸爸大卫和妈妈卡洛琳之间的关系。大卫和卡洛琳之间的关系现在看起来很糟糕,大卫忙于事业,并且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事业之中,不肯给妻子一点关注的眼光,而且他还振振有词:我之所以忙于事业,还不是为了整个家庭照想,如果我不工作的话,谁来养家?!妻子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三个孩子,一堆杂七杂八的家务活,她把整个时间都放在了家庭里,可是家庭的其他成员并不领情,尤其是丈夫对她越来越冷淡,不理不睬的,她渴望得到关注。用作者的话来说,夫妻两人都有了“外遇”,他们在潜意识里,都想隐瞒这个事实,因为谁也不想,也不敢戳破表面的平静,直面问题的根本所在。很显然,随着婚姻生活的长久发展,大卫和卡洛琳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两人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幸运的是,这俩人都是理性的人,他们在潜意识里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理性告诉他们,应该做点什么来缓解这个对立的局面。很不幸,他们的女儿成了他们潜意识里的理想对象,虽然他们理解不了为什么这样说。大卫和卡洛琳需要小女孩串联起他们之间的关注度,于是在他们潜意识里的默契中,卡洛琳找小女孩的麻烦,大卫现身帮助小女孩,以达到夫妻俩联络的目的。上面说了,这是夫妻俩的默契,只是寻求一种两人联络的方式,大卫并不想真心站在小女孩这边,在小孩子和她妈妈争吵的过程中。因为,这个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妈妈因为一点小事,就会找小女孩的麻烦,然后爸爸站出来帮助小女孩说了几句好话,引起了妈妈的不满,然后爸爸调转方向,反而帮助妈妈一起数落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感受到了爸爸的背叛,又因为妈妈的职责,因而对整个家庭感到厌倦,想着逃离出去。于是就有了夜不归宿,有了吸烟,有了叛逆等等在爸妈眼中不合规矩的行为,他们还以为这个孩子精神出了问题呢!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恍然大悟?好像你的家庭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的童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对了,其实这个案例完全可以放到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中,因为中国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夫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这种局面随着婚姻生活的延长而越来越明显。但是中国又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度,你看看你以及你的周围,人们愿意到医院看病,可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看病,即便去,也是偷偷摸摸的,唯恐被熟人认出来。像这个案例中的家庭寻找医生的例子,在中国更是少之又少,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家庭治愈这个概念恐怕还没有吧!孩子有了问题,要么打,要么数落,再不行就放任自流,家长们很少思考自身的问题。所以导致了离婚率越来越高,问题孩子越来越多。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所在!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整个社会着想,我们需要家庭治疗!如果你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感兴趣的话,推荐你看这本书!如果你的家庭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杂乱无章,也推荐你看这本书,你会在这本书里找到家庭治愈的方法!

我们总要先成为自己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里面有很多话让我心有戚戚或者恍然大悟,唉,原来是这样。可以说这是一本从多维度解析的书,它适合心理治疗师,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治疗师的自述;它也是一本优秀的家庭读物,因为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的以一个真实的治疗案例故事诉说了家庭里常见的状况。它易读,不枯燥。但是这都不是我最想推荐它的理由,我最喜欢的是它透露出来的一种观念:成为你自己吧!只有成为了你自己,才能更好的迈入亲密关系,才能更好的迈入家庭生活。在这本书提到的故事是一个五口之家的家庭治疗故事,作者是心理治疗师的助手,辅助他治疗这个家庭,他以旁观者的目光详尽并客观地把患者布莱斯一家的家庭情况娓娓道来。而这种“家庭病”其实是普适的。家,其实并不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那种印象,它是温馨的港湾,我们的避风港什么的。家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很多的家庭观念并不独立在这个世界之外。我们在外界收到的压迫,在家里可能同样避免不了,干脆那是因为我们最亲密的人,我们受伤更严重。故事的开始是从布莱斯一家因为大女儿克劳迪娅的问题而来的,可是家庭治疗师们却连带指出了他们家庭的问题,实质是因为布莱斯夫妇婚姻出了问题。夫妻关系会影响子女这个观点我是知道的。在以前读过的书和自我感触中,我特别赞成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应该大于亲子关系的。但是我曾经的观点里,只是单纯的认为父亲或母亲过于倾向亲子,这可能会导致另一方情感空虚,进而导致家庭问题出现。或者是夫妻关系不和,一方选择过于亲子为情感填补,从此婚姻得不到补救,而且孩子本身可能被控制成为巨婴或者成长受到限制。但是书里的解析又给了我新的视野,夫妻感情由“好”向“坏”滑落,两人都失去当初对彼此的安全感,无意识之中就可能通过孩子向对方施压,孩子成为替罪羊。或者孩子成为家庭的拯救者,通过制造更大的状况而将父母推向合作的一方。父母也乐意默认这种模式,因为他们不能正视他们的婚姻问题。事实上婚姻问题是家庭病的根本。在这本书中,医生卡尔指出布莱斯夫妇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于双方要求过高。布莱斯太太卡罗琳对丈夫大卫的依赖性又过强。医生们首先估计卡罗琳活出她自己,打破惯常相处模式,尝试一下没有大卫的日子。打破惯常模式,其实就等于脱出两人酝酿多年的共生束缚。我们总是先要成为我,成为自己的治疗师,才能以另一个客观的视角,看出在以前生活中无意识的被卷入矛盾的一些行为,从而避免它,留有余力更好的处理它。神奇的是,夫妻两人间形成的共生模式,往往从小时候就注定了。这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都会被我们内化,我们无意识就会再次寻找和他们相似的人,因为那才是我们熟悉的。往往,我们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孤独,未经自我处理便代入新的家庭,希望新的家庭能给我们拯救的愿望往往会破灭。不必借由婚姻逃避孤独,孤独有它的好。正如书中所提到的,在与孤独的战斗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是能够忍受最基本的焦虑的——“在这个可怕的世界上,我们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对,生命本就是孤独的,没有人能拯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我们的朋友家人能做到的只是和我们互相扶持。如果我们把本应自我处理的问题寄托在对方身上,问题不一定会解决,反而是对自己对方的不负责任。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在上路之前先打理好自己吧。

热锅上的蚂蚁

在豆瓣一直搜索“热锅上的蚂蚁”这个词汇,却一直没有找到书,很是奇怪,拿起封皮再一看,原来是《热锅上的家庭》,那么就拿“热锅上的蚂蚁”作为题目吧。以前读过几本心理学书籍,都以晦涩难懂而停在前10页,《热锅上的蚂蚁》完全不一样,以对一个家庭的治疗为主题,采用记叙的方式,心理学穿插其中,很有可读性。书的初始,就简单的以为,只是一个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少女、不服从管教,搅得一家人不得安宁,由此引发的心理治疗。随着内容的展开,就如一山还有一山高似的,每次自以为是的原因,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原因,由此逐渐引出的布莱斯夫妇的婚姻问题,以及夫妻二人从原生家庭被烙上的影响。有些家庭成员某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个人的原因,很多与家庭整体息息相关。家庭是一个整体,允许每个人有独立的自我存在,但在一些问题上,还是要还原到家庭整体来思考。“替罪羊”,这个词在文中出现的时候,心中一震。导致克劳迪娅叛逆的原因,居然是父母婚姻的“替罪羊”。这种情况,不得不说应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间出现情况,在社会上工作遭遇的压力,回家会找家人发泄。如果妻子温婉,妻子可能会是发泄对象;如果刚好孩子在身边,那么孩子就会成为发泄对象。我曾想过,一面是已度过一半人生的父母,一面是刚刚成长起来的孩子。父母走过的路比孩子走过的桥还多,那么在那么漫长的岁月中,父母自身的修养为什么还没有得到提高,为什么还是动不动就莫名的发火发泄。文中说,父母应表现出人性的一面,而不是一个训导员的身份。每个人平等,父母问题的出现,应该有其他方式去解决,而不是找身边的人当“替罪羊”。布莱斯一家,大女儿的情况刚好转,小儿子莫名的继续背上“替罪羊”的身份。看书可以看到整个家庭治疗的过程,从中会发现原因并加以克服改进。那么对我的感触就是,自身出现问题,要学会自己解决,或者向家人寻求帮助,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替罪羊”,这是很严重的。再一个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布莱斯夫妇之间出现的问题,有部分是来自上辈各自的家庭。作为看书的我,各方面已经长成,那么要学习的就是尽早发现自身存在的原生家庭带来的潜在不好之处,面对改进,不能带进自己将来的新的家庭之中。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整个大家庭是一个整体。愿大家都拥有家庭的温暖。

家庭心理治疗之《热锅上的家庭》

《壹》 一开始看简介的时候,以为这会是一本叙述一个个案例的书,然后我们从中吸取一些道理。但没有想到这原来是心理医生根据自己对一个家庭的心理咨询写出的一本书。作者采用小说式的写法,讲述了大卫一家的家庭心理治疗过程。毕竟是一本写心理案例的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也很容易因为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而导致阅读的停滞。但只要你细心品读,特别是跟随着大卫一家的治疗过程,你也好像随时能发现自己家庭的影子。不管是辛勤为一家人打点一切事物的母亲,还是在外奔波劳累工作的父亲。青春期叛逆的姐姐,以及幼小稚嫩的妹妹,还有夹在中间略懂一二的自己。 好像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家庭的模型。 当然,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个体。即使有相似之处,却也有很多不同。然而作者阐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原生家庭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很大。这不禁让我开始去寻找,也许在我身上也有很多性格,处事方式受父母的影响?《贰》卡瑟琳 因为母亲对自己的过分严苛,而从来不敢对谁说不。导致她结婚后,面对丈夫的指责亦无法正面去反对。青春期叛逆的女儿看似对母亲是一种态度,其实也在受母亲和父亲相处方式的影响。而父亲总是强调母亲对自己不能过分依赖,也跟自己父母的相处方式有关。这不禁验证了家庭成长环境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指物质,特别是父母的相处方式,性格,对待子女的方式。其实对个人的成长,以及与人相处都有很大的影响。读这本书的同时,总会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我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勤劳无私的人,她好像全身心在我的父亲和我们活着。而她自己的情绪或心事总是隐藏的很好,好像大家都不需要关心她似的。小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一定不要成为像母亲那样的人。但事实上,我却在默默的成为像母亲那样子的人。不管是小时候生病了还是长大后独自求学在外,都从来不敢轻易对父母坦述任何困难,生怕给父母带来任何担忧。当然,撇开实际上我制造了很多小麻烦不说,每次只要给父母带来任何的困扰,内心好像就久久不能释怀,倒不是说自己特别孝顺。以前我真的很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对自己的父母都能这么客气。可是伴随着这本书的阅读,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原来我们都在不断受父母的影响中。而家庭之所以是一个系统,就是这么无数个小家庭代代影响所致。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可能受自己父母的影响,而我们又被自己的父母所牵制。所以说,这个治疗其实缺少哪个环节都不行。只有在这个系统中找到理由,你才能去真正触动核心解决问题。而书中的大卫一家,因着全家的努力,也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书的最后,大卫开始不再一副高傲自居的样子,也开始懂得体贴妻子。妻子也终于不再唯唯诺诺,找到了自己的一点事业。子女们也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学习着家庭的相处方式。看到这样欢喜的结局,也为大卫一家由衷的高兴着。然而,家庭心理治疗的案例不仅于此,对于家庭心理治疗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本书不管是对心理咨询师,或是即将组建家庭的读者,亦或是已婚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也许随着阅读,你也能找到自己对待家人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定位。

《热锅上的家庭》:中产阶级的病和无产阶级的命

展示中产阶级家庭危机的内斗片虽然通常拿不上大奖,但却一直是中产阶级自我反省与救赎的重要题材。无论是像《消失的爱人》(Gone Girl)这样围绕年轻的准丁克家庭展开,还是如《八月:奥色治郡》 (August: Osage County)一般撕开一个扩展家庭的层层病灶,都看得人脸色阴沉,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要结婚。面对电影里M豆一般的各种抗抑郁抗焦虑药,不免让人同情起来,生活优越的西方中产阶级,其实真病得不轻,一天不吃药,出门就犯病。那么,除了有病的吃药,没病的瞎闹之外,一个出了问题的家庭难道就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了吗?《热锅上的家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观察和回答,尽管此时距离这本书写作完成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卡尔·惠特克是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教授以及家庭治疗师,奥古斯都·纳皮尔为取得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跟随其完成实习课程。尽管副标题叫“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但作为辅助治疗师的纳皮尔只选取了布莱斯一家作为完整案例,全程记录了其一年半的治疗过程。仅仅通过布莱斯一家,纳皮尔就清楚地向读者剖析了原生家庭、核心家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的传承与羁绊。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每本经的写法在结构上常常是相通的。如果觉得问题来自个体本身,就选择个人咨询,如果感到问题背后牵涉了不同的关系网,恐怕就只有面对“结构之战”(the battle for structure)了。在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事业有成的丈夫对家庭逐渐忽视缺乏热情,被迫留在家里的妻子面对两三个孩子和繁琐的家务感到越来越失望和烦躁,中年危机看起来完全无法避免。而最可怕的是,源于夫妻之间的家庭危机,却往往表现为教育问题,大家心照不宣地顾左右而言他,把自己深深藏起来。家庭治疗所探寻的结构性问题,往上涉及到原生家庭,夫妻二人各自在成长中保留下来的负面情绪像一个看不见的雪球不断累积。我们很努力地逃离父母的缺点和压抑,但最终还是成为了曾经不想成为的“他们”。往下表现为问题的外化和转移,通过与孩子的亲密、争执来转移夫妻之间的压抑。在布莱斯家里,女儿克劳迪娅、儿子丹先后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被贴上叛逆而无法管束的标签,险些被逼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家庭治疗并不能保证可以抹平家庭裂缝,最大的功效只是把每个人从纠缠不清的相互指责中解脱出来,开心也好沮丧也罢,家人之间即使再亲密,谁也不是谁的代言人。布莱斯一家结束治疗的时候,夫妻之间感情的回温似乎还很漫长,但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在这里得到了成长,妻子卡罗琳开始活得自在,克劳迪娅、丹回归“正常”,他们学到了一起面对家庭问题和困境的新方法。最后的最后,纳皮尔终于提到了家庭治疗法的弊端,那就是价格太贵,而医疗保险也还没有全面负担,所以能够从家庭治疗中受益的只有像大卫这样收入不菲的中产阶级以上家庭。而家庭治疗的另一个问题纳皮尔还没有说,也不会说,那就是结构化的治疗过程也还是治标不治本,换句话说,这种找结构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地革除结构性问题的根源,而那里正是中产阶级症候性之所在。当然,比起中产阶级症候性,中国读者更关心的还是这样一本“如何治疗中产阶级家庭”的书,对我们是否有参考性。中国家庭当然也存在前文所涉及的结构性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往往首先被冠以“命运”之名,比如电影《万箭穿心》。“万箭穿心”是原著小说名《风水》的具象化,房子位置不好,处在几条马路中央,犹如万箭穿心,住在房里的人自然早晚要倒霉。是的,中产阶级可以有病,无产阶级只好信命。中国人观念中的“命”早已根深蒂固,婚姻不幸命不好,儿女不孝命不好。这里的“命”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时代大命运将我们安置在这个国家的某个位置,眼见着社会阶层流动逐渐停滞,日夜劳作的人不得安眠;另一边则是24小时浸泡其中的个人命运,是否可以为改变生活中的痛苦做些什么,比如震惊一时的“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至少部分展示了亲子关系的复杂性。尽管“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家庭观念对老一辈而言很难再改变,但至少子一代可以从现在起有所改变,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尝试自疗。我想这大概便是这本书眼下最实际的意义吧。

阳光下的秘密,共谋的罪行

不得不承认,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是我自己基本观点推倒重建的过程,但这认知并不费力,深入地观察家庭中的问题后,我从内心认同作者的理念。个人出现问题时,首先应该判断的是这问题源头是否来自于他本人,因为人的关系网络是复杂的,外部影响的威力不可小觑,尤其是当这影响来自于与自己忧戚相关的家庭和原生家庭时。在这种情况下,仅关注个体的治疗收效甚微,因为真正的源头——家庭并未做出任何改变,个体最终还是会回到治疗前的状态,甚至会因为尝试未果变得更糟。布莱斯一家的案例贯穿整本书,让我发现以前看待问题的眼光有多么浅薄。布莱斯夫妇紧张的夫妻关系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垂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上,他们对彼此怒气冲冲,却又互相依赖,畏惧冲破这道屏障后带来的结果,于是转而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一方面感知这紧张的气氛,下意识地配合自己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的角色,试图转嫁冲突,缓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由于成为漩涡的核心,左右为难,陷入矛盾的自毁情绪中。这在中国的家庭中并不少见,父母间爆发激烈矛盾后,一方当着自己的孩子面前,大肆辱骂另一方,这种将孩子当做替罪羊或是同盟的方式是极不负责的,孩子突然被当成成人对待,与原本的父母的关系失衡。孩子长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也影响到了以后自己组建的家庭,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新建家庭的深刻主导力量,这种力量根深蒂固。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所感受到的缺陷和不足,都寄希望能在新家庭中得到满足,但在相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会重复原生家庭中的状态,新家庭中的每一个挫折仿佛更深地印证了这种轮回。奇怪的是,我们在选择另一半时,会被自己想逃离的东西所吸引,像是一种孤注一掷的心情,只是这最后的挣扎也不尽如人意。大卫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卡洛琳对亲密关系的渴望都深受原生家庭的桎梏,他们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也不自觉复制了自己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了解原生家庭带来的束缚是痛苦的,也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布莱斯夫妇在付出努力前,都未经历过一次真正的争吵,他们有种“共谋”的默契,其实是已默默放弃了改变的可能。这个循环也不陌生,在一次次小的争端中害怕深入讨论后的改变,但对现状又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离婚成了一个逃生口,但也只是暂时的错觉,因为深层次的问题未曾触及。我很惊讶于作者对外遇的分析,外遇可能是夫妻双方潜意识下共同做出的决定,是在“无辜”的一方怂恿之下发生的罪行,这是非常微妙的,外人所难以察觉的,本质还是消极的寻求改变的呐喊,但大多数家庭看不透这样的迷思,于是原本就脆弱的关系行将就木,情感上的脐带还在,却被现实的剪刀剪断。对于卡洛琳的绝望,治疗师建议她放弃共生,寻求独立,这是有些矛盾的,夫妻间本应相互支持,但要求会变得越来越多,逐渐将独立时能自我解决的问题加诸于对方身上,尤其当一方发现无力承担另一方的要求时,这种共生让人窒息。相反,了解了离开对方,自己也能够独立生活,对互相的关怀便脱离了依存对方而活的桎梏,真正让人从心底生出暖意。家庭治疗需要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积极配合,做出真正的改变是痛苦的,因为这虽然是个隐藏起来,为人所共知的秘密,但将它大白于天下,还是让人害怕和逃避的,家庭本身需要有壮志断腕的决心。对于治疗师而言,也无法游离在外层,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太投入自己的感情,扮演家庭中某一角色,甚至会因为与自己原生家庭的相似,在判断力上受到干扰,这时辅助治疗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动一静,一收一放,其中一人始终保持冷静自持的专业眼光,使治疗师能打入家庭这个私密的生态系统,而又不致迷失其中。家庭治疗的理念其实是对个人与团体联系的重审,我们大多数的问题都藏匿于亲密关系中。夫妻关系为何日趋平淡?为何从前心灵上的熨帖降格,只剩对平日琐事的调侃?为何表面上的一派平静与和乐让我们愈发不安?其实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绝不会毫无感觉,但屈服于现状,我们只能向最糟糕的方向走去。家庭治疗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个比较新颖和难以接受的观念,但我们为了建立一个更好的亲密关系,需要共同的奋斗和协作。热锅上的家庭,战火可是殃及了每一个成员!

一代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教育

 如你所知,本书没什么问题,但它在我们中国读者这里不成立。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多数读者与家人,无法取得基本价值观的一致。这是一件无奈的事,在1970年代的美国家庭里,家长与孩子因为成长的差别而产生斗争,但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却是较为一致的,而这件事在我们的读者那里并不存在。事实上,以时代作为粗暴的划分方法,你会发祥当下中国的一代人与一代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教育。

那么问题来了。

家庭作为一个单位,简单也复杂,简单的是家庭的构成八九不离十,行为方式也有较高的一致性,因而家庭斗争往往都是相似的。复杂的是家庭关系密集且封闭,就像是满是火药的炸炉,一旦发生问题往往都比较激烈。《热锅上的家庭》的作者是一位家庭治疗的心理专家。知识储备不难想象,多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只是他把场景具体到了家庭。这本书写于1970年代,相较于当下美国的家庭治疗理念,它算是比较过时的,然而,它的过时正好契合了中国家庭现下容易发生的问题。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好像你想要了解中国二三十年前的审美,不如直接去看当下的邻国朝鲜。在1970年代美国中产家庭发生的那些斗争,在当下的中国富裕家庭里反而比较平常了。在我们的家庭观念里,最了解家庭问题的当然是当事人,这也不能完全否认。但是人与人终究是要斗争的,家庭和亲情并不能阻止这些斗争的发生。家庭治疗师存在的意义,是他作为一个观察者,以一些贴近的规律性的方法去重现你的家庭问题。简单说就是,他重建了你的家庭模型,让你置身事外成为一个旁观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在基本价值观和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就更容易达成和解。这道理并不复杂,身在事中会被蒙蔽,忽视掉问题所在,进而情绪化激化矛盾。假如有一位家庭治疗师为大家重建家庭模型,让每个人成为观察者,那事情会简单得多。作者提到的几起家庭案例,基本上都是如此。如你所知,本书没什么问题,但它在我们中国读者这里不成立。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多数读者与家人,无法取得基本价值观的一致。这是一件无奈的事,在1970年代的美国家庭里,家长与孩子因为成长的差别而产生斗争,但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却是较为一致的,而这件事在我们的读者那里并不存在。事实上,以时代作为粗暴的划分方法,你会发祥当下中国的一代人与一代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教育。我相信一些装外宾的读者在看到类似的读物,会感同身受,但一到现实生活立刻又发现完全行不通。这是涉及观念的工具书在我国的一个尴尬,尽管新观念的读者会深以为然,但它并不切实可行。结果是它们只能某种程度上安慰这些有意无意装外宾的孩子,但无法起到一本工具书去解决问题的使命。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理念才是我们解决纷繁复杂问题的工具?从婆媳关系出发,去解释人与人的关系,他们的斗争和和解,进而研究宇宙的运转模式。婆媳宇宙观,就是这么回事。

这本书能告诉你该如何和你的家人相处

当前正在读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无论是封皮上俏皮可爱的人物形象,还是粉白的封面设计,还是热锅上的家庭这一形象直白的书名,都是吸引我的原因,好不避讳的说我是急于找到一些能够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并不仅仅是为我自己,还有身边好多貌似和睦的无懈可击,实则内在满是裂痕岌岌可危的家庭。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详尽的解决家庭问题的案例纪实教材,像许多家庭一样,好多家里有这样的“问题儿童”叛逆不羁,喜欢善于与家长唱反调对着干,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和内部隐患,家长与子女的冲突、夫妻的争执、隔辈人之间的种种。。。各个家庭看起来导火索可能不同,但最终大多发展为了家庭矛盾。搞不清是因为好面子还是什么原因,大家对于影响家庭团聚的事情都讳莫如深,能遮掩就遮掩,很少能够主动的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书中大卫一家,坚定的把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女儿身上,认为女儿的不听话,导致了母女关系不和,夫妻关系疏远,随着认识的增加,认识到其实是家庭问题!如书中所说布莱斯家放弃克劳迪娅的个别治疗转而进行家庭治疗,在我们看来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这绝不但是选择一个新的策略来解决克劳迪娅的问题这么简单。他们之前磕磕绊绊的关于个人自主性、人机关系的因果和动机,以及心理成长的本质的基本假设,都很令人质疑。在决定开始家庭治疗时,他们等于跃过了心理健康专业所发展出来的观念及方法上的鸿沟,而且这道鸿沟在心理健康上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在我看来,好多家庭矛盾,包括与子女之间的,与配偶之间的,甚至婆媳关系等这些人家关系中的大难题,都是沟通不畅造成的,家庭成员有些看似荒唐甚至可恨的举措,有可能并非本意,就像书中问题女孩叛逆的根源也是出于对家庭的在乎一样,人与人间的关系,通则畅,希望大家可以引以为戒,好好享受家庭生活的温暖!

中国家庭面对家庭问题该做些什么

文/河北小珊 评《热锅上的家庭》正在读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前几天的活动没有赶上,好在同事小妹妹有幸获赠,于是拿来读一读,书未读完,感触良多。因为我们身边存在太多的家庭矛盾,叛逆的子女与严厉的父母,严厉的父母与溺爱孩子的祖父母,婆媳直接,受夹板气的丈夫。。。家庭矛盾特别普遍,但在我身边有个特别的现象,大门一插,吵得面红耳赤,出门都说自己家千好万好,子女如何如何听话,夫妻如何如何恩爱,父母如何如何疼爱小辈。。。活脱脱家庭版的讳疾忌医,相比之下,这点上应该学习大卫一家,正视既成事实的家庭问题,寻求专业的帮助!

家庭治疗之前世今生

文/清流我在美国主修的并非家庭治疗,但美国几乎所有心理咨询教育中都包含家庭治疗的课程,有时候作为主修课程,有时候可以由学生自主选修。不仅如此,美国还有许多专门教授婚姻与家庭治疗的硕士项目,婚姻与家庭治疗师更是继心理学家、精神卫生工作者(对应国内的“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之后,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第四主要执业领域——这就足见家庭治疗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治疗能够成为一个独立执业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它在操作上需要全家人参与的特点以外,还与它独特的治疗哲学有关。相比西方大多数主张个人主义的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流派及方法,家庭治疗将注意力从个人身上扩展开了。家庭治疗师们意识到个人并不能够单独存在于天地间,而需要作为家庭甚至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存在。每个人的行动和思维都不仅仅受他自己单独支配,还强烈地受到他所在的家庭的影响。考虑到人在家庭中受到的巨大影响,以及家庭成员互动的复杂性和关键性,家庭治疗师提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如果希望从本质上去疗愈一个人,就不能把某个人从家庭中割裂出来处理,而要将他的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干预,去疗愈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段关系——因为它们都是导致问题形成的因素之一,也都有可能帮助问题改善。家庭治疗的这种整体哲学与中国以家庭为核心、注重集体主义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家庭治疗所提出的许多观点恰恰是国内家庭的客观事实。由于传统儒家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亲子、家庭关系在各个方面都较西方更为紧密,而且家人、亲戚之间的互动对彼此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影响巨大,很多时候甚至远远凌驾于某个个体的主观意愿之上——对于生活在复杂的家族关系网络中的中国人来说,有时候个人即使想要做出改变也是身不由己,而只有整个家庭决定改变,改变才能真正发生。在国人普遍重视的儿童和青少年问题的干预方面,家庭治疗的成绩尤其突出。比如本书中所描写的案例家庭,最初会进入家庭咨询,就是为了解决 16岁女儿的离家出走和自杀风险问题。但随着治疗师的剥茧抽丝,问题的核心矛头逐渐指向了家庭中父母的婚姻关系,至于三个子女(包括 16岁女儿)的各种行为,相当程度上只是孩子面对父母紧张的婚姻关系所做出的天然反应。当父母的关系问题解决后,家庭中子女的行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情况在儿童治疗和青少年治疗中屡见不鲜。一些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突出、屡教不改,大多与孩子的本质并无关系,而与孩子所在的家庭结构、关系,以及父母的个性、行为模式关系更密切。只有当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心理治疗中来,甚至成为心理治疗的主体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自身和家庭的问题。从这一点上看,家庭治疗可以说是许多中国问题家庭、问题孩子的福音。不幸的是,这样一种先进而又适合中国文化的疗法,在国内的推行相比其他许多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法来说却缓慢很多,这其中有很多非常现实的原因。既然要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干预,家庭治疗就经常需要家庭成员在咨询中全员到场。且不说在如今忙碌的社会工作生活中,要把一家人的时间全部排开,凑在一起有多么不容易。客观来讲,国内大多数中老年人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本身的接受度很低,一般不愿参与到咨询中来,这导致家庭治疗理念虽然早已随其他许多心理咨询和治疗理念一起进入了中国,但在国内的实际操作方面却依然举步维艰。但随着新一代的 80后、90后逐渐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主流之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更多西方文化,并在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耳濡目染,因此对心理干预不再有老一辈人的误解和抵触情绪。不仅如此,由于长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的传统家庭支持系统也在不断解体,而独生子女们在组建家庭、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就更需要社会、心理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家庭治疗正可以成为心理工作者对当代中国家庭支持的重要一环,为当代国人和他们的下一代的健康生活和成长做出贡献。值此时刻,能看到像《热锅上的家庭》这样家庭治疗方面的重要书籍在国内出版,实在是一大幸事。虽然作为一本写作于上世纪 70年代的心理治疗书,书中的许多干预手法与今日国外流行的家庭治疗手法并非完全一致,但作为心理咨询的介绍普及读物,本书生动活泼的案例故事,和对家庭治疗理念和技术的清晰介绍,一定会成为更多心理专业人员了解和学习家庭治疗的契机,也可以为大众更多地了解家庭治疗这一优秀的治疗手法铺平道路。

《热锅上的家庭》好句集锦

  读完《热锅上的家庭》,我最大的收获是,一览了家庭治疗的全过程,很痛苦,很挣扎,但也充满希望。另外,我有一边读书一边拿笔在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话底下划线的习惯,以下是读完《热锅上的家庭》后,我认为比较好的段落。      #婚姻# 许多人都抱着一个美好的梦想而结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呵护理解,可以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刚开始时的确如此,但不久最初的热情会被很多因素所冷却。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夫妻双方在依赖的关系中,会为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感到恐惧。如果两人都能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问题也许能解决。      #婚姻# 夫妻俩创造出来用以避免面对婚姻问题的策略,同时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外遇。这是夫妻极力想突破婚姻僵局所采用的致命手段,一个常会使夫妻关系濒临灾难边缘的方式。      #婚姻# 在一段婚姻中,夫妻两往往会因过分依赖对方而丧失自我,他们对这种状况感到恐惧。其实,他们是可以克服这种依赖感的,对婚姻也不会造成多大威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会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取代依赖感,丈夫常常是工作,而妻子则是子女。      #婚姻# 一般常见的模式是,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则是孩子。而彼此都觉得是对方不忠。      #婚姻# 我们相信已婚夫妇在很多方面都是绝妙搭档,例如他们的成熟度、亲密的能力、对生气的容忍度、性爱的热度,以及他们对粗俗的容忍度、自发性、诚实及其他众多心理特质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双方带进婚姻的问题也都是相当的。      #婚姻# 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      #婚姻# 虽然研究指出,晚婚的夫妻维持长久婚姻的机会较大,但年龄可不是唯一的变项。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结婚时两个人是否都已经历过一番心理空间的磨练;在这段历程中他们独自与生命格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并且发现自己可以战胜孤独的恐惧。      #婚姻# 许多人因太早结婚而失去了那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       #如何与子女相处# “你应该摸索着在旧系统中做些变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现在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统中你和她之间将更会是人对人的关系。最好的情况是成为她可以咨询的对象,使她乐于接近你。”      #如何与子女相处# 善于表现父母人性的一面。一般父母只提到‘为人父母’的角色,但却不谈自己,不谈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想和长大成人的孩子有更人性化的关系,就该开始尝试将自我更充分地表露出来,而不再做只是好像掌握着所有正确答案的训导员。      #如何与子女相处# 父母和子女一样,也有怀疑、恐惧和问题,可以和孩子谈论。如果孩子知道这些,他就更能在父母的身上找到他可以认同的东西,而不仅是看到他一味反抗的东西。      #如何与子女相处# 大人的力量不是靠厉声严斥来表现的。他们可以一种人性化和灵活的方式来表达。做父母的若能如此,则家庭中的权力或许可能民主分配,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适时承担一些责任。      #热锅上的家庭# 20 世纪50 年代,一群人类学家、沟通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争吵激烈起来,子女就会发病,把生病当作维持家庭稳定的灭火器。      #热锅上的家庭# 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家庭,例如别人口中“完美”的姐姐或哥哥,可能是一个非常紧张和不安的人;一个酗酒者的太太,可能是一个非常脆弱沮丧、苦苦撑持“贤惠”皮囊的人。一旦和这些家人接触,就会不禁惊讶:“天呐,这家里每一个人都有病!”—      #热锅上的家庭# 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都在使劲,每个人都有份。      #如何与家人相处# 争吵最宝贵的价值或许在于和解时的亲密感。说来也奇怪,人们常常只有把别人气得痛苦哀号后,才会允许自己表现出关怀。人和人攻击与和解的过程非常神秘,但是这种循环确实在人类中由来以久而且威力强大。      #如何与家人相处# 在怒气累积到口不择言倾泄而出时,会让所有当事人都非常害怕,因为不确定争吵之后是不是有和解的保证。对质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使关系完全破裂,另外则是重新开始互相关怀,二者如何平衡大多取决于家庭成员的集体潜意识。      #如何与家人相处# 家庭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学习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击别人。例如厨房里需要帮忙的母亲不该对女儿说:“你只会偷懒!”她应该说:“我在厨房里感觉好烦好难过,你可以帮我吗?”

《热锅上的家庭》书评

《热锅上的家庭》书评如果说有些书是必须一口气读完才算“放下心里这块石头”的话,个人感觉,这本书则是完全相反的,读着读着就会联想到自己身上,“原生家庭的影响”、“替罪羊”这些名词为自己一直萦绕却不自知的某些情绪找到了原因。读这本书,我有三大收获:一、被疏导。参与家庭治疗之初是因为克劳迪娅和母亲关系紧张、离家出走、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些在我,以及身边好几位作为家中长女的朋友身上,都或轻或重的经历过。书中解释这是为了维护家庭稳定而衍生出的“三角结构”,其内在是夫妻关系由最初的互助进展到一方先行(大多数是丈夫,忙于事业或者其他),另一方的大多数心血和时间倾注于家庭孩子身上,母亲对于孩子倾注过多、苛责颇多,父亲借此站在孩子一边指责妻子,慢慢的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乖张、妻子情绪崩溃,父亲转而和妻子站在统一战线,孩子成为“替罪羊”。现在回想那些自己记忆中很清晰的和妈妈发生不愉快场景,也许并不是自己真的不好或者妈妈不爱自己,只是独自在家带孩子的妈妈和多数时间在外忙工作的爸爸之间的“不平衡”所致。至于后来自己没有身为“替罪羊”像克劳迪娅那样陷得很深和弟弟没有成为像丹那样的第二个替罪羊,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妈妈开始工作,就像书中的卡罗琳发展了自己新的兴趣。当然,我的这点感悟只是书中、家庭问题的冰山一角。二、提醒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的一句俗语是“媳妇头随婆脚”,和书中关于原生家庭的论述不谋而合。仔细想想不免发现,我们的家庭生活有太多从家里带来的“东西”,且不说饮食卫生等生活习惯,和自己另一半的相处也是如此,某一个瞬间自己都惊诧和他不依不饶的一堆歪理的那个人是如此陌生,依照书中两位治疗师的提示我看到那个自己和奶奶和妈妈是那么的相似,原来即使我们读了很多年的书拿到了毕业文凭却也还是没有去掉那潜移默化的家庭烙印……现在,每到自己感觉火气上涨的时刻脑海里那个提醒的小人会忽闪一下,但愿这个小人最后能凯旋!三、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做“治疗师”。“当治疗师以个人感情投入的时候,有时也会冒着失去专业角色的危险。”“无论治疗师陷得有多深,他都不应该坐视自己比当事家庭还要投入。”(P209)书中类似的实用金句很多,到了人生中这个阶段(已婚已育),总会遇到闺蜜、邻居、同事向你倾诉家庭生活琐事各种不愉快,而我常常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入戏太深”……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自嘲“原来从前专业知识还没及格”。《热锅上的家庭》整本书,我最喜欢译者加在前面的引子,读之前可把握大体内容的方向,读完之后引子又能用来再读以反思。个人感觉,懂的心理学知识越多、读的次数越多,这本书带来的头脑风暴越深刻。

亲爱的,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厌学逃学、行为叛逆、穿着奇怪,时不时还透露出对死亡的幻想。观察者效应告诉我们,当观察到孩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时,我们倾向于把它归因为个人特质。于是,这个女孩被打上了“问题女孩”的烙印。事实上,我们许多家庭都在为“问题孩子”而烦恼,因为这样的孩子专爱和父母顶着干,不愿让父母插手自己的事,糟糕的是他还会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父母与子女冲突,丈夫与妻子冲突种种……家庭成员间彼此伤害,相互责备,恶性循环由此开始,我们似乎有充分理由认定问题症结就在这个孩子身上……《热锅上的家庭》便选了这样一个具体又生动的“问题女孩”作为切入点,告诉我们,事实远非那么简单。打开书,首先会发现一个鲜少听闻的名词:家庭治疗。顾名思义,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书中两名心理治疗师对“问题女孩”的家庭进行干预,目的很简单,协助家庭消除异常情况,让家庭变得更健康。不同于仅仅针对个体的孤立治疗,家庭治疗把家庭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观察,把焦点放在了每一位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强大的依赖关系。很快,两位治疗师发现问题真正所在,而上面提到的问题女孩仅是这个婚姻家庭巨大压力的冰山一角,治疗师视之为“表面上独立的个体,骨子里则是家庭系统的代理人兼替罪羊”。看到这,不禁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个观点既令人惊讶又拍手叫好。毫无疑问,家庭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可是,把问题压在家庭某个个体身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孩子身上,不公平也不负责任。 家庭治疗师,选取不同视角发掘危机根源,清晰认识到问题就在家庭系统内部,在家庭阻止的形态中,在家庭成员沟通的模式和他们的日常互动中。的确,系统无处不在,从工作、家庭、社会乃至世界,即便是人的身体也是一种系统。现在,治疗师已经发现家庭运行也如一个系统,有着残害生命和发挥生命潜能的双重强大力量。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家庭成员遇到冲突大多缺乏沟通,或者不善于表达,甚至家暴,导致出现恶化却又不愿改变的矛盾关系。生病就要吃药,看病就得找医生。作为家庭治疗概念尚未普及的中国,《热锅上的家庭》 无疑是一本良好的自我诊断书,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采用更人性化方法解决问题。 而作为个体,家庭治疗师给出的建议——学会独立,这也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走向自愈的一条捷径。

《热锅上的家庭》笔记

每个家庭来接受治疗时都带着它们自己的结构、步调和规则。他们的组织、模式都是长年累月营造下来的,对家中的成员而言,既意义重大同时又非常痛苦。如果要放弃熟悉的一切,尝试重组家庭的结构,他们势必需要强而有力的支持。布莱斯家看来似乎与我见过的上百个家庭无异。它们都努力保守着一些秘密,但显然每个家庭成员都很清楚每一件事。他们所要隐藏的、害怕别人知道的,就是他们的痛苦。在这样的疏离隔绝中,他们都很孤独。大多数人都是抱着美好的婚姻梦想而结的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呵护、照顾、关爱、和理解,甚至得到一些在原生家庭中都没有获得的甜蜜和希望。以为婚姻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自尊,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 在婚姻刚开始的确如此,夫妻可以形成一个关系紧密、互相依赖的统一体,以各种方式相互扶持,例如劝告、同情、抚慰、教导等,好像彼此都有很多可以给予对方。但好景不长,最初的热烈需要会被错综复杂的因素所冷却。其中部分的原因,我们保留到后面再谈,但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夫妻双方在这种依赖的关系中,会逐渐失去自我认同而感到恐惧,例如他们像以前一样在原生家庭的成长中失去的一样。婚姻开始变成陷阱:一个原生家庭的复制品。于是夫妻开始互相疏远,不再信任对方。他们的不信任是对的,谁能放心信任那个与你挣扎在双方支配权边缘的另一半呢?此时如果夫妻双方都能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并忍受短时间的孤独,问题也许就解决了,他们可以克服依赖感,对婚姻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会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取代依赖感。你们是因为惧怕亲密而互相退却,然后找到替代品,大卫过分投入工作,你的过度关心孩子和母亲。但婚姻中的相互依赖感和其他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变,他们只是潜伏在那儿,随时都可能偷袭你们。这绝不表示我没反对争吵,而是在第一次家庭治疗中就发生他们惯常的争吵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离开时会有‘还不是老样子’的感觉。在我们看来,母女两人面对争吵时都同样极为无助,他们不得不攻击对方,同时却也痛恨这种争吵的过程。因为互相视对方为麻烦的根源,所以他们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努力让他们知道,真正的问题在于整个家庭,在这场家庭舞蹈中,每个人都不得不采用复杂而又痛苦的方式跳着舞。我们提到舞蹈二字时,大家都皱起了眉,他们仿佛自己正穿着一双金属鞋跳着舞,而且步步都还在其他家庭成员的脚上。家庭治疗将个人与环境做更合适的归位,使每个人都在合适的地方,彼此间更自由也更亲密。系统的概念使科学家对一个人的困扰重新予以定位,发现很多困扰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酝酿出来的。家庭犹如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家人之间的作用力此消彼长,每个人多的事情,都有份。所有系统都是有组织的,并能保持某种平衡的状态。系统是按照高低层级而组成的。一般而言层级越高越复杂的系统越倾向于控制较小较不复杂的系统。现代社会系统中带给家庭最大压力的,或许是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但除此之外还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例如工作系统,青少年团体,当然还有核心家庭的动力,包括母女关系,或者夫妻关系等次级系统。将压力区分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问题以及不同层级的问题,不但提供给观察者一个以简奴繁的方法,还能指出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一旦开始思考系统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他几乎无所不在。工作家庭社区,或者大至整个世界,人的身体是一种系统,办公室里的八卦也是一种。对治疗师来说,问题并非在个体间复杂的关系、超我或自我之中,而是摊在阳光底下显而易见。其实就在家庭系统内部,在家庭组织的形态中、在家庭成员沟通的模式中,以及他们日常互动之中。当研究者把焦点从个人动力转移到家庭的历程上时,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会首先发难促使家人面对问题的‘病人’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他贴上家庭压力下的牺牲者的标签。这位病人是家庭的替罪羊,代人受过的孩子或殉道者|——为了使家庭维持稳定,而甘愿公开承受整个家庭的压力的人。一个家庭可以接受治疗,也可以参与治疗。家庭是一个小型社会,有他的社会秩序,隐秘的规则,微妙的用语,矛盾,互相较量,封闭的生活风格,和思考方式,外人不易一眼看穿。家庭中有很多是治疗师不安的东西,如压力,家人对立两极化,争吵白热化,父母子女三角关系,都是寻找责备怪罪的对象,全家共生过度扩大的认同感,担心生活停滞与生命死亡等,这些都是家庭基本冲突的来源,且均源自夫妻原生家庭的不安全感。卡罗琳和大威虽然是两个成年人,在过去生命中有一些未解决的情绪在掺杂在彼此关系分、合之间摇摆不定,于是克劳迪娅变成父母的战场,他们通过他争取分离的自由,通过他呼喊对亲密的渴求。所有家庭都生活在压力中,我们的社会里的压力很大,一般前来接受治疗的家庭所承受的压力早已超出了负荷,通常压力的来源似乎都难以解释。生命本身就存在着压力,这是恒久不变的事实。1.突如其来的情境压力,指任何人在生命某个时期中可预期的危机,他可能是一场大病,搬家,家人死亡,等等。2.人际关系中的压力,包括原本应该互相合作的人之间产生的冲突和不和,我们有时非但不会处理生活中的无数的实际问题,或较小的突发事件,反而常去攻击自己的朋友同事,和家人。家庭的分裂非常复杂也最令人费解,因为通常与上几代所发生的事有关,这些事件残留的情绪遗传给了下一代,家庭的认同感由家人所持有的冲突模式所维系,这种想法似乎很奇怪,但是这就像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价值观和事实时一样,他们同时也学习到了冲突和压力的情绪模式。3.个人内在的压力,个人与自己的战争,人内心的冲突并非源于自己,而是外在压力内化的结果,一个屡遭父母伤害的小孩,长大以后会内化转而攻击自己,然后将会把自我攻击转移到与他人的关系上。父母在感情上互相疏离,在极端的孤独之下,连累孩子也过度介入与他们挫败的情绪之中,当这些孩子在困扰中长大成人后,他们也会不自觉地重蹈上一代的覆辙。家庭最痛苦的挣扎就在于它迫切寻求某位成员都可以怪罪的对象,怪罪是一个具有强大威力的过程,家人不但互相谩骂指责,而且轮流推卸自己的责任。人对于他人的认知根源于自我的经验,而家人之所以无法将对方视为活生生的人,便是由本身的经验所限,我们无法在认知上教他们如何对别人有不同感受,但首先,他们必须对自我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家庭治疗所采取的途径,发现。在家庭中还有比敌对成员之间政治性的战争更严重的问题,通常全家共生的意图会抑制家中成员的个体性。家庭的规则就像钢爪版操纵着全家人,这种由压力而产生的共生集合体反而制造出了新的压力,它威胁到家人的个体性和自主性。在这场困境中每个人都为失去自我感到恐慌,家庭为了适应这种失去自我的恐慌就会创造一些冲突,其实战争正显示了家庭成员独立分离的需求,而从中脱离独立的方法就是与某一位成员起冲突。但不是冲突的程度还不够就是过于激烈,破坏性和代价都太大。他们的不安全感如此强烈,竟然愿意为了追求安全感而屈从于这种共生关系及其他需求之下。所以威胁和奴役他们的并不是某个家庭成员,而是这种共生关系,这个系统和这场家庭舞蹈。刚结婚时,一般人往往会幻想另一半是理想的典范:父母伴侣朋友和伙伴等,一个能够满足所以我们对婚姻的渴望和需求的人,甚至会期望另一半能帮助我们解决那些成长过程中一些困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令人困惑的是婚姻有时的确有疗效,已婚的人平均说来都比单身的人长寿,这也许是因为他有人在身边分担生活的担子和压力,同时婚姻还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它使人们变得更灵敏,更关切,更有责任感,也更了解他人的需要。能与一个人坦诚谈论自己的问题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因为在和配偶分享生活苦痛和挫败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一些问题。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有安全感的人,相当独立和强韧,因为有基本的自信和自立,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向对方要求过分的帮助,他们接受生命的苦痛孤单和压力,事情严重时他们会自己处理这些事,虽然他们知道如果这时和别人分享一些压力,生活将愉快些,但他们通常不会逃避生命基本的要求,不会逼迫另一半替自己承担自己生命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当人们感觉害怕并且需要依靠时,也会大力寻求配偶的支持,要求配偶做其生命的’主要‘支柱,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另一半可以提供具有魔力般的,图腾般的安全感,当然我们也需要刺激陪伴和实际的帮助,以及许许多多的要求,我们真是将太多需求带进婚姻了。通常是以向对方提出小的要求开始,但这种向对方求助的方式却会滋生出更大的问题,因为假如小的求助很受用,为什么不要求更大的?因此向对方的索求也就越来越多,不久双方也将更重的压力带进了婚姻之中,他们通常不会直接提出要求,但恳求帮助的愿望无处不在,事情很快变得复杂起来,配偶将开始害怕自己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而每一方都在拉远和对方的距离,因为对方提出的要求变成了压力,然后他们又对彼此退缩的态度感到惊慌,于是恳求很快转变成愤怒的要求和压力,于是他们将兴趣转移到替代品身上,他的工作孩子母亲,情人,他们努力想让对方嫉妒,试图表明,自己目前在某人或某事上得到了支持与参与感!这些正是他们想从对方身上获得的,但是他们现在身段摆的很高,不愿直接提出要求,这种交互作用又会变成气愤和纠缠,无边的压力间接的要求,以及需求不能满足的痛楚,在这时候愤怒和责备交加的风暴之下,夫妻其实就像两个寂寞受伤,孤单瑟瑟发抖,在一旁哭泣的孩子,这一副大人的姿态。虽然彼此都知道对方心里有个要吃糖的小人,却不敢承认它的存在。在帮帮我的历程中,还有一些并发症,其一就是在长期奋战中双方会开始将对方视为父母,这种将对方向象征化的过程,非出于自愿,有时甚至不会被意识到,但这种向对方求助的经验的确开始诱发她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实际上,我们将为数不少的象征现象轮流投射在配偶身上,使他一下子变成母亲父亲兄弟姐妹甚至祖父母,我们在婚姻中创造各式各样的家庭关系,用以解决过去发生的一些问题,然而我们并未就此罢手,甚至很快将下一代的孩子也牵扯进来,这些毫不间断的的尝试,就是为了重新创造我们的原生家庭。由于母亲————子女关系是我们亲密生活的最初模式,因此它成为婚姻亲密关系最深层的基础。母亲和孩子心理受到任何困扰,都将会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的婚姻状况,所以配偶间相互请求帮助时,他们其实在要求对方完成“母爱抚慰”的过程。我们希望你们家中每个人都可以从治疗中获得足够的指引,必要时将成为自己的治疗师,你们将不再感觉那么需要对方,也不再感觉那么依赖对方,一旦你们每一个人都确信自己可以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基本压力时,帮助对你们而言将有崭新的,不同的意义,她将代表分享生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再因为家人未给予你足够的保护而挫折沮丧,也你不再因为自己未保护家人而感到罪恶愧疚。夫妻俩创造出来用以避免面对婚姻问题的策略,同时有可能将他们引向另一种模式,那就是外遇。这是夫妻极力想突破婚姻僵局所采用的致命手段,一个常会使夫妻关系濒临灾难边缘的方式。外遇常常意味着婚姻即将结束。夫妻不明白他们处境背后的意义,反而会在谁对谁错的剧烈争吵中变得两极化起来。“冒险”的一方被受伤很深的“无辜”的一方道貌岸然地赶出去,两人都可能暗暗哭泣,渴望对方了解原谅和重新来过,但同时却又摆出自尊骄傲的态度,冷酷严肃、丝毫不为所动。在惊吓后的自我防御中,他们的立场渐渐变得坚定不移,彼此间的嫌隙随着争吵不休而扩大加深。最初一时冲动的外遇,便会慢慢演变成取代苦涩婚姻的满意选择,这时离婚便可能保证结束他们的痛苦,但不一定真的是痛苦的终点。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许多人因太早结婚而失去了那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你应该摸索着在旧系统中做些变化,以前是父母控制子女,现在应该试着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新系统中你和她之间将更会是人对人的关系。最好的情况是成为她可以咨询的对象,使她乐于接近你。”家庭应该发展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学习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击别人。


 热锅上的家庭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