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的父母》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中毒的父母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1
ISBN:9787538266160
作者:苏珊·福沃德
页数:328页

勇敢的对峙是对自己的赦免

我承认发现这本书是父亲节的时候我无聊又爬上了父母皆祸害小组。《中毒的父母》这本书的架构并不算完整,至少我家的案例就不在其中,但已经足够具有代表性和系统性,分析也比较独特,前半部以案例为主,后半部则是教孩子——也许已经是几十岁的人——如何摆脱中毒父母的操纵,这部分是全书的精髓,它直接将一本厕所读物提升到了自救手册的高度。在看这本书之前,私心里,其实我是在寻找一种认同,一种对我种种冷漠行为的认同。我大概真的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面对父母说出“你不要说话,请听我说完我的想法你再说话”的孩子,我至今记得那天是炎热的夏日午后,我要一个人坐傍晚的汽车回老家,回去之前我和我娘坐在客厅的地板上,我把从小到大她对我造成的心理创伤扒了个遍,还总结说“我觉得你应该了解一下每次我听你说那些话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心情。”最后的结果是我妈泪流满面地听完之后问我:可是我也苦啊,需要一个人说说啊,你要我怎么办呢?(我娘是比较典型的中毒父母,按书里说法就是完美主义+一度的共存者+情感绑架都比较严重,但我还是靠自己的挣扎走出来了,这件事一直让我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我大概只跟三四个同学提起过这件事,她们无一不觉得我伤我妈很深,事实上我自己也有内疚,何况我妈本来就是出了名的玻璃心,但不得不承认,自那以后,我跟我妈相处真的毫无芥蒂了,我妈会在夸我的时候说“你当然聪明了,也不看看是谁的女儿”,我就很识相地接下句“那是,XXX(我爹名)的嘛。”我妈就追着我满家跑——这才是我喜欢的关系。尽管如此,好几年的时间里(谈话是在高中)我还是觉得那次事件把我妈伤到了,前几天更是重伤了我爹,在微信上丢了一堆我一直想对他说的话,说完不等他回复就把他的联系方式删了个精光——也不能怪我不等他回复,在那之前我发了五条微信打了四个电话他都不接!注意,是不接!挂掉!不是没听到!感觉我才是被甩的那个真是不爽(女王脸——事后越想越觉得自己简直是冷血大魔王。直到看到这本书的“对峙”部分,作者苏珊竟然觉得这是中毒父母的子女不得不走出的一步,而我竟在看此书之前把这件事完全践行了,之前因冷血而产生的内疚也缓解了很多。苏珊直言,很多中毒父母的孩子会找各种借口“原谅”父母的伤害,却把一切责任都归咎到自己身上,而事实上,他们什么错都没有,他们需要赦免自己,学会对父母表达怒气——对峙这件事是只有非常独立自信的、完全脱离了父母纠缠的子女才能做出的行为,看完此书,我也比较庆幸自己做到了。比起我妈,我爸并不是非常典型的中毒父母,甚至小时候他一度是我最宽心的存在,即使他吃喝嫖赌样样来,但从来也没有过醉酒打人这种事,跟我妈打架也永远是比较怂的那只(还好他是比较怂的那只),只是个人生活真是糟到不能更糟,比如会找我借钱,且借了不还;而且对待感情非常简单粗暴,过去无数次明明做了错事,却会抱着你说“我也不想伤害你的,但是我没有办法,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之类之类的话。非常、恶心;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恶心。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跟我爸断绝关系其实有很大程度是原因是我在他问我借钱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拒绝,所以我干脆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绝后患,断绝关系对我来说比拒绝借他钱要简单得多,其原因或许是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过过我这辈子最穷的日子,也可能是我对他心里永远存在着“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的该死的0.01幻想。但看完这本书,我想我的做法并不是错的,苏珊认为面对无药可救的父母,如果孩子想要完全摆脱纠缠,断绝关系是不愿看到、却不得不走的一步,而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对峙的结果,对峙的方式可以选择面对面交谈(如我和我妈),也可以选择书信(比如我连发了好几条长微信给我爸)——我也没想到我在看此书前就把这两种方式都践行到了,不过我觉得跟我妈的对峙确实是勇气的支持,跟我爸的对峙有挺大一部分还是在于逃避,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只是之后的事之后再说吧,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几条微信就能搞定,苏珊也不用出书了XD书看到后面的时候,有两件事我还是比较庆幸的。第一是我家没有乱伦,因为我也认识被乱伦过的同学(9岁被禽兽叔叔→_→),而且关系还不错,所以我大概听过一点那方面的羞耻。苏珊说有乱伦经历的孩子在对待性的问题上会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对性的极度羞耻以至于难以维系正常的男女关系,二是会不断地找性伴侣,但每一次都依然会觉得恶心——我那个同学是后者,而且还是双,既找男也找女,我以前直接问过她,你记得自己谈过多少男朋友吗,她说,大概接近200个吧,记不清了,有些连名字都不记得了。看这本书的时候一度想起她,就莫名庆幸自己家没有这种事。第二件庆幸的事是看完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家庭畸形却没有成长为心理变态的一大原因——就是我在家里还是有很充足的表达空间的。虽然小时候每天为了取悦我妈疲于奔命,但长大以后因为心理一度扭曲,爸妈都对我宽容了不少,我也就走上了自由表达之路,苏珊说“健康的与中毒的家庭体系之间惟一的显著区别就是家庭成员在表达自己个性方面存在着多大的自由度”——这也是我初中时家庭关系一百八十度扭转之后能够逐步自愈的主要原因吧。最后再庆幸一件额外的事,便是我喜欢读书,初中毕业以后逐步逐步走出阴影,在人生观的各个方向和维度上不断成熟没有跑偏,不得不说,在这个过程中,书是最大的功臣,我习惯了不把家里的事说给朋友听,谈不上刻意隐瞒,只是说了也白说,我对人类信任度低、寻求慰藉的需求更低,所以大多数的鼓励和认同都是从书中得来,再内化成心智和自信,这基本就是我的自我成长之路了。以前谁说的,爱读书的孩子,都不会太坏,这一定是在夸我了(不要脸。读后感写得很随意(因为我赶着写论文啊混蛋!!),但总之,还是感谢在这两天的阅读里寻到的认同与反思,感谢苏珊的这本书带给我这么美妙的一段旅程。因为对我爹所做的事的那一点点内疚,也请翻篇吧。中毒父母的孩子们,希望你们都能赦免自己,是的,不需要原谅父母,但请赦免自己。我们一起努力。

作为奢侈品存在的儿女

这世界到底有多残酷,我是从认识以下这点开始了解的。没有人没有虚荣心,连父母也不例外。小时候辫子梳整齐,爸爸就会对我有耐心一点。长大了,在我取得荣誉的时候,我妈会特别骄傲。小时候,觉得我拥有世界上最棒的父母,他们平等、幽默、温柔、对我无微不至。我常常偷偷对天祈祷,请让我下辈子还做他们的女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事情起了变化。做的最错的事是大学毕业回到父母身边。回来和父母相爱相杀,互相折磨。三年前我为什么痛苦,现在还为什么痛苦,丝毫没有改变。从小到大做的每件事都只是为了讨好父母,成为他们的骄傲,可是天知道他们有多难取悦。那种无论怎样都无法讨好她的焦虑,无论做什么都无法令她满意的绝望,像一股寒冷的毒气,侵入骨髓。我已经学会被骂的时候忍住眼泪一个人的时候再偷偷抹,再委屈再愤怒也不还嘴不争辩,好像没听见,好像自己根本就不在乎。冷静下来总是为父母找理由,他们是因为爱我,他们是因为为我着想。可是,我无法再忍受这样的冷暴力,一个对待下属温暖,对待老公温柔,对待家人克己为人,对待坏人包容理解的完美女性,为什么对我就变了一副嘴脸呢?她不是不知道如何爱人的,她只是不能公平地对待我。我无法理解他们“爱”的含义,他们想要一个死的学霸多过一个活的学渣。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奢侈品,是被我的父母拿出去炫耀的资本。奢侈品和子女有什么不一样呢?都是让父母骄傲的属性,可是前者是因为昂贵、比大多数人的同类产品高级才令人喜欢,她们耐心地保养和擦拭自己的爱马仕,下雨天宁愿自己淋雨也紧紧把包护在怀里,但不是因为真的爱这只包,而是因为这只包让她们有面子。她们努力把lv升级成爱马仕,越来越贵,越来越高级,并不是喜爱这只包的设计、懂得欣赏这只包的拉链,而是为因为别人看到这只包时候的惊叹和羡慕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唉,反正,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关心她的爱马仕的感受。

又不是写作文,还要标题啊!!!

我们所在的社会在亲子关系上对父母有极大的宽容,仿佛父母所犯的错误讨论到最后都可以以一句“那是你的父母,生你的父母,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爱你”来完结一切是非。父母犯的错,可以以爱的名义要求原谅;是要求──you must,而不是恳求──could you。原谅的前提在于对方必须先认错并且同意改正并做出弥补,而在亲自关系中这点往往被免去了。亲子关系最痛苦的纠结在于,这场关系里存有你一生最大的爱和最大的痛;爱是不可能不存在的,而痛苦确确实实在蔓延着。

《中毒的父母》

《中毒的父母》在网上看到了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最近引起很多媒体的关注。其中小组里经常提到一本书,就是《中毒的父母》。赶紧上当当查一下,结果无货。于是上淘宝,有卖电子版的,才0.01元,一分钱!呵呵,赶紧买了,很快就传了过来,打开一看,排版可不怎么的,我一边看,一边重新排一次吧。开头还是挺让人震惊的,后面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的确我们的文化中把父母神话了,百善孝为先,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听父母的。可是父母也是普通人,父母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对子女也做了很多错事,也都伤害过自己的子女。我们也会成为父母,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这并没有什么,当时我们堵塞了子女反抗的渠道,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心理问题,让很多父母和子女无法沟通,最后的矛盾越积越多。造成了很多悲剧。《中毒的父母》的作者支持当你受到父母的伤害的时候,你应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敢于和父母对峙,并且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操作方法,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对于那些深受父母伤害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解决心理问题的好办法。

独立和成熟

父母终于答应把工资卡、学历证书和身份证由我个人保管。我明显感觉到母亲对此是很痛苦的。在她的观点中,我是她生的,我的大学是她供的,我工作的线是她牵的,但我最后还是拒绝了她的控制和照顾。昨天打扫房间,我把书柜里所有小学中学和部分大学的课本和童话书从书架上清扫下来装进蛇皮袋,在相同的位置摆上了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弗活伊德的《梦的解析》、《塔木德》之类的书。母亲则一直在一旁发呆。看到母亲这样,我很难过。母亲其实是很溺爱我的。母亲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工作,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儿童服装的设计。小时候我是她的洋娃娃,我的衣服在幼儿园永远是最亮丽而抢眼的。母亲的设计屡屡在相关比赛中获奖。那时候的母亲年轻而才华出众。母亲最快乐的事情大抵就是为我做饭。做起饭来是变着花样。母亲做起饭菜来十分得心应手,从她手中也学会不少。成年后的我年轻而随性。整理房间的时候,我发现母亲居然还保留着大量我刚出生到小学时穿的旧衣服。我知道无论我心智成长到如何,在她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渐渐才发觉,过份深情的付出其实是对对方一种心理上的折磨。我常常对母亲说,我的事情让我自己来吧。我的薪水不多,但我想自己掌握薪水,而不是伸手向父母要钱。我想好好打理下自己的生活,理财、家务、人事都必须开始了,等到结婚时再打理就晚了。结婚的事我要睁大眼睛,宁可不婚也不错婚。我很怀念我的前男友,但我会努力不去怀念他了。争吵随后激烈,半夜,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扔给我,她说,以后你所有的东西我都不会再管你!但凌晨时,还是偷偷潜入我房间查看我把这些资料是否放好在相关的抽屉里。终究还是放不下的。事后,父亲和我语重心长地交谈。大意如下:女孩,要有自己的主见,家事不可过份求助于外人,外人多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过于愤怒只会让亲者痛而仇者快。女孩爱打扮不是坏事,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节制和规划。买来的衣服可以很贵但必须得体常穿。无法在正常场合下穿的衣服再便宜再漂亮在买之前也要考虑。家中的电话费由你承担。张扬个性的时候注意周围影响,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婚姻的事情可提上日程。注意理财储蓄。以后这个家还是要交给你打理的。先从打理自己开始吧。其实父亲和我的性格很像,或许也同是天蝎座的缘故。语言上有情绪化和优柔寡断的一面,行动起来却是异常绝决。父母可能也发现,这个女儿终究不类己。同事小昕曾说我交际面太狭小。其实想想,从不认为交际面狭小的我开始反思这个问题。虽然我参加过那么多的俱乐部、有那么多的朋友,但终究也只是和一类人在接触而已。那就是都在城市里长大的心理还未断乳的成年人。也看到周围一些城市独生子女的婚姻,因父母的控制欲而毁于一旦的故事。他们的父母却口口声声说:不能让子女吃亏。中毒的父母,以为打点好子女的一切,子女的一生便安然无恙。他们忘了,趁着年轻,让子女多栽点跟头,多些历炼和坚强,不是坏事。这应该是所有城市家庭里成年子女和父母所面对的共同的矛盾吧。开始感谢父母在某种程度的开明。虽然他们并不是这样的人,但我还是非常开心地看到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转变。

社会要我们对父母的过错要有极大的包容,但是父母的对我们的过错,我们就只能默默承担

社会要我们对父母的过错要有极大的包容,但是父母的对我们的过错,我们就只能默默承担。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回,童年的创伤孩子,夜深人静的时候隐隐作痛,父亲的语言打击,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认同,让我在过去的十年中身陷抑郁,甚至想过~~~~。过去的心灵的伤痛,只有留给自己,在消逝的光阴中慢慢地疗伤。

中毒的父母大概占家长数的99%

教育即生长,它和生命有关。在这里推荐大家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君子戏谈”,很真实记录大陆家长和自己90后、00后的孩子如何沟通的平台,真实独立的创作姿态,值得钦佩!如何认识00后,如果认识教育,认识高考,写作者保持独立的思考,值得爱思考的你一起去探讨。

谁愿解毒?谁在下毒?

说到亲子关系,和西方人谈论,实在比和中国人谈论无障碍多了!起码大家可以有一些共识:个体最重要,其次才是你的各种关系,包括各种亲属关系;人有自由意志;是否尊重一个人,要看对方是否值得尊重,而不是看对方的年龄、性别、或与你关系的远近;任何爱都是有条件的。这两本书,简直应当是国人人手一册:《中毒的父母》和《情感勒索》。书里面有些问题可能与国情不太吻合,一是国人道德观有根深蒂固的“孝道”,和无可救药的集体主义,这在处理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时面临的难度更大,尤其是不仅要面对父母亲属的压力,更要面对朋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这一点,只看书似乎是不行的;二是书中有一些注重程序的治疗方法,也许国人不太能够适应。但核心问题,基本是全面的。譬如(根据国情特别选出一些要点并做一些补充说明): “助他者”/“共存者”,即为了拯救他人,使自己陷入麻烦到自顾不暇的地步,此词乃负义,即自认为伟大,实则无能力照顾好自己,也无能力照顾好他人。譬如父母的一方是有问题者,另一方则是软弱的圣母“助他者”,这样家庭的子女往往受到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既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照顾和指导,同时,一方面,被圣母型的父母一方所迷惑而忽视了他/她的“失责”问题,另一方面,圣母还会对破坏型的另一方的“失责”千方百计地晦饰、合理化、以小化大,从而最终让子女无法意识到双方的问题,而导致将愤怒发泄到自己身上。(很奇怪的是天朝影视剧反而特别喜欢歌颂这种“圣母”。)“亲子关系倒置”,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应当保护孩子的时候没有尽到保护者的义务,反而退化为年幼脆弱的孩子,由孩子来尽保护人的工作。这里尤其指精神方面,而非物质方面。这种家庭的子女,往往有非正常的愧疚感,觉得父母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成年后也任其被自身生活一团糟糕的父母来不断地骚扰。这时,成年的子女可能成为新的“助他者”,甚至无法保护自己的恋人/妻儿/夫儿。合理化,即用各种方式来合理化自己所遭受的伤害,尤其是,认为“父母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就不是完美”,或者“父母也有其难处,所以我应当理解他们,不能太过‘苛责’”。这样的结果是积成内伤。殊不知,无论父母怎样有难处,也应当尽到保护子女的义务,否则无论如何,父母都应当是责任人。在亲子关系中,对于年幼的孩子,无论如何,父母都应当是保护者和教育者的一方;任何借口都不能改变其失职的本质。他们的错误是有原因的,并不等于他们没有犯错,没有对你造成伤害。人不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却可以选择生与不生、怎样教养,既然生孩子是一人自己的决定,TA便必须为这个决定负责,而不是任何其它人,包括子女。(关于最后一句话书里倒是没有写,因为本书不是专门给天朝人写的,不需要普及这种“常识”。)愤怒的权力。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不称职,子女会受到巨大的伤害,但如果通过以上种种和其它来掩盖这种愤怒,愤怒就会指向自己。结果往往低自尊,或过度敏感,常常充满自责、愧疚、或对自身有着不合理的完美主义要求。不原谅的权力。不原谅有两种,一种是复仇,一种是正视伤害,前者也许弊大于益,但后者无论做何选择,都无可厚非。这里不得不又说到国人,最喜欢的逻辑就是“父母年老了,是弱势”“你也会老去”等理由来进行道德压制。其实,如果现在是父母年老,而你有力量,如果你伤害了弱者,你的过错是不可原谅的;那么,曾经,你年幼,父母有力量,他们伤害了弱者,为什么就必须被原谅呢?至于“你也会老去/你也会为人父母”的逻辑就更可笑了。一则,一个老年人和另一个老年人是不一样的,年龄与品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二则,且不说你是否一定会为人父母(譬如childfree),即使你为人父母,如果你也没有做到父母应当做的任务,那么未来的子女选择不原谅你,也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是否原谅你,与你是否原谅自己的父母,是不相关的两回事。同样地,你的父母如何伤害你,也不是你如何伤害自己孩子的理由。错了,就是错了;如果一个人错了,那么对方是否原谅你,取决于对方,而不取决于你,或其它任何第三方圣母。即使是,父母既对你造成过伤害,也带来过快乐和爱,但后者也并不是对你是否原谅前者的理由。“我爱你,所以你必须原谅我;(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的、冷血的、自私的)”,这种论调乃天下最无耻的言论之一。“我”的意识。其要诀就是断乳。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你不是父母的附属物,父母也是不是你的附属物。如果你的离开、不原谅、不顺从、和任何你自己处理自己事物的方式与其要求不同(譬如爱情、工作、婚假、生育,甚至性向等你的私人问题,),造成父母自觉生活幸福指数降低,等等,也归根到底是他们自身的选择。(具体例子无论生活中还是书中都有很多)因为,你们三个,虽然彼此牵连,但依然是三个独立的成年人。亲子关系固然重要,但首要的是不能让这个关系影响到你个人的生活。“我”,是永远应当放在首位的。对于成年子女的父母而言,他们也应当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如果他们自认为不是这样,也并不能成为“爱”的证据,相反,倒很可能是他们的人生太过空虚,是一种“不健康”的“畸形爱”的表现。(在这里,恋人关系和亲子关系道理是相通的。)出现矛盾,你也许可以尽力沟通,但具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生活,最终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与你无关。中国父母最擅长通过画外音、扮可怜、扮弱者来操控子女,这方面可参见《情感敲诈》。对对峙结果的合理期望。有人认为,摊牌的结果应当是父母认错、理解对子女造成的伤害和不良影响,或能够做到理性沟通,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等等。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失败的对峙。所以有些人就会说,我这样说,我父/母一定暴跳如雷/无法沟通/不会改变/etc., 所以,我干脆隐忍算了。而事实上,如果结局是这样的,也是一种成功的对峙。因为你已经亮出了你的底线,如果最终证明父母是无法妥协的,那么起码你从此不再抱有任何改善亲子关系的幻想,而做出你的决定。或者远离,或者只保持最低程度的联系(在中国可能要考虑到金钱支持问题),而让他们彻底从你的生活重心移开,包括不能理解你的亲属。这也许依然会给你带来伤感,但毕竟,比起需要你耗费一生心血与之纠缠的负面影响,还是大大值得为之的。开诚布公、亮出底牌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的负面情绪发泄不出来,后患是无穷的。你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弥补,甚至往往连累他人。(详例见书)——————————在我个人的生活中,与父母并无激烈冲突的80s,大体有这么三类人:一是其父母确实比较合格。尊重、信任、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明白子女不是自己“翼下”的“半人”,而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成年人;出现矛盾后,也可以理智沟通和解决。父母完全可以有不同意子女的权力和坚持,但并不以此来试图操控子女的个人生活(无论是通过暴力,还是软暴力——情感勒索、道德敲诈)。二是他们和父母的三观本来就一致,尤其在婚假、生育等重大问题上。所以当然也不会有太大矛盾。三是他们自己是受害者,却并没有反省意识,或者“合理化”这种伤害,继而将这种不健全人格的影响,施加给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其中第一类人,要么根本不能理解像《中毒的父母》中所描述的情况,或只是认为那些只是“个例”“无足轻重”,从而认为本文所述的问题“不可思议”“太过偏激“。要么,有着开放的心态,尊重多元价值观和文化观,有着和本文首段所叙述的类似的观念,明白个人的权益的重要性,尊重一个人(尤其是受害者)对其私生活的解释与感受,而不会拘泥于某种”主流“观念,或以某种道德观来横加指责、妄自评判。事实上,一个健康家庭成长出的80后,90后,很多是后者。可惜也许他们很多旅居海外,并不在天朝占据舆论中心。第二类人,是保卫传统道德的卫道士。往往充满了各种直男癌、直女癌、土鳖癌、幼齿癌的气息。事实上,我丝毫不奇怪天朝愚蠢的孝道如此盛行,试看生活中、影视上,多少情侣,不是在找爱人,而是一种找妈、找爸的心态。仿佛自己不扮弱,不被对方照顾(一些本来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就无法表达“爱意”。我丝毫并不奇怪这些人会把父母对自己的干涉、控制、侵害理解为“爱的手段”,并且对持有异议的人横加指责。第三类人,则很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我一开始觉得,这样的书应当推荐人手一册,不仅包括受害者,和即将为人父母的人,也包括亲子关系无大碍的人,以明白所谓”主流“舆论的荒谬性,减少对受害者的社会舆论压力,促进健康的亲子关系的创建氛围。可惜,我看了几个评论下的留言之后,发现我还是太”naive“了。有一则评论道:“父母爱到愿意放手让你做自己。”多么冠冕堂皇的逻辑。如果父母不放手,便是“因为太爱你所以怕你受伤”;如果父母放手,便是“太爱你所以放开”。总而言之,父母总是“掌权者”,是“牺牲者”,是伟大的“受伤者”。无论你二十岁、三十岁,终究是需要父母承让的“婴幼儿”,你的抗争价值,终究是次价值的,因为终究是“父母决定”地放手,而非你抗争得来的结果。这种煽情的舆论氛围背后,仍然是“父母总是对的”“爱你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非成人vs成人的关系”的道德架构,与本书的主旨恰恰背道而驰。事实上,父母放手乃天经地义,恰恰相反,试图操控一切的父母才是人格不能独立的弱者。需要明白,你和父母,是三个各自独立的个体。当你们出现矛盾的时候,你允许父母对你的不良干涉深入多少,归根结底,依然是权力比较的问题:你放不放手,我都要离开。而此后我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是否愿意合作来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我们的亲情固然重要,但我个人的利益才是首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我也只能很遗憾。我可以继续爱你,但我的爱是有条件的;就像你曾对我的爱,也是有条件的——尽管你把它伪装成无条件的一样。

每读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

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但家庭不能脱离大的外部环境。中外的家庭模式还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这个苏珊写得一些东西,有些可能不太适合与中国。包括与父母的对峙与断交。在中国的大环境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家庭就像是1984里面提到的那个培养皿。出生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基本上就决定了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既是先天基因的提供者,也是后天环境的塑造者。特别是人的童年,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庭中生活。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来说,权威型的家庭比较多。好像是《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提到的,对于中国这样的集权国家,个人所能拥有的真正权利就是对于自己的家庭的自治。所以中国人格外的注重家庭,所以才家有家规。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放任式的民主式的家庭很多。西方人很少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是神赐予的借由他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独立的生命而已。曾经参加过豆瓣“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后来给退了。因为有熟人在豆瓣上回问我,哎呦,你还在这样的小组里啊。口气中透着不善。后来想想反正也是只看不发言,也就把组给退了。不定期的还是会看一看。看了就会发现,原来这本书里写的很多情形,在中国家庭中也是存在的。父母的敌意、蔑视、嘲笑、虐待。看回复也很有意思,有些人会觉得“天啊!你怎么能这么说你的父母呢!”或者也有很多人都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其实这个小组真的挺好的,很多有相同的经历的人,能在一起相互帮助,最起码能够倾诉。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大多数的父母勤劳的把孩子抚养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有一些父母,只是给了孩子生命,并未给孩子耐心的照顾和足够的爱。父母不能选择,所以只能接受。在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孩子应该有权利做出适当改变。孝顺很好,但在孝顺之前,得做一个幸福、阳光的自己。

心理成熟的重要一关:找到勇气实事求是地看待父母。

人无完人,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地在神化父母们,他们种种的做法,无论是否对帮助自己心理成熟有所帮助,我们都能够找到种种理由来为他们开脱,进而不断强化自己有很多的缺陷、无法独立面对这个社会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于是我们的心理与小时候一样:依赖父母,恐惧独立。我们长大了,离家独自上学了,独自在远方的城市工作,挣到了人生第一笔收入,收入超过了父母,找到了一个自己很爱父母却不一定欣赏的异性,结婚了,有孩子了……尽管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可是我们总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一样,在各种事情上都要参考父母的意见:父母一辈没有读过大学也不了解各大学的优缺点,任课老师等信息,却在指挥我们考什么样的学校,攻读什么样的学科,未来是否读研是否读博……父母没有去过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更没有漂洋过海见识过纽约伦敦巴黎墨尔本,却告诉我们那里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让我们对这些陌生的城市无限向往仿佛不在这些城市生活人生就无比失败……父母对社会各行各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并不了解却在告诉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以及收入应该如何如何……父母心中对自己的另一半有着各种条件和指标,他们认为我们会因为彼此的条件在后半生中建立深厚的感情……父母并不完全如自己般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经济情况,爱人情况,未来人生的规划,却敦促我们到了某某年龄就要结婚,某某年龄就要生孩子,否则就和左邻右舍的孩子的生活不一样,就不是正常的生活……不反抗父母指挥并主动将各种人生决断交予父母的我们,从心底里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父母的孝顺,符合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主动放弃了心理成熟;反抗父母指挥的我们,将自己的行为归纳于青春期反叛的延续,却丝毫没有意识到父母本身在阻止自己心理成熟。听了父母的事情,尽管也许走错了仍然为父母开脱:他们是为自己好;没听父母的,得到了父母的埋怨:早叫你当初听我的,看你现在人生多么失败……于是我们更加依赖父母的决断,放弃自己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知、思考和探索。这是自己的人生吗?父母们这样做难道不是一种错误吗?如果自己能够意识到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独立的生活,独立的判断,哪怕错也好,对也罢。主动地摆脱甚至与父母的“呵护”去抗衡,是自己能够开动脑筋思考人生的重要一关,这意味着:心理断乳。心理成熟,重要的一环是自己能够客观认知自己、认知外部的人和社会。树立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是心理走向成熟的标志。多少试图这样做的我们,在父母不断的埋怨之下丧失了继续走向心理独立的勇气,所以这社会上就多了这么多身体健康心理残疾的人。

看完书后的书评,推荐

推荐这本书,首先要打破我们心中父母完美的神话。我们的父母大部分是普通人吧,真正的伟人在上下五千年中又有多少?只不过由于子女崇拜父母的心理,我们才觉得他们是完美的,他们说的、做的都是对的。书中的很多例子比较极端,真实的生活中应该不常见。但是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子女、经常责骂子女的父母还是很常见的。子女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即使我们长大了,这些问题还是会继续困扰着我们。书里面推荐的方式是“对峙”。我可以理解这是个办法,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办法。痛苦的回忆会随着一个梦、一则新闻、一个故事、一件东西而重新回来。紧张、焦虑又充满期待的一口气看完全书,但是我却没有找到我期待的解决方法。但是,至少作为一本书,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从无力中生出有力

看了很多心理书籍,其实不过是想取得安慰。一次跟朋友聊天,我说,有时候想到自己比别人晚成熟,不知错过了多少机会,总感觉要比人差一截。朋友说,人要经历过才会更珍惜当下。这个理由是在安慰我,并且没有任何实际效果。是啊,更珍惜现在,但是逝去的还是逝去了,有些东西就其一生也追不到了!我常常会心疼幼年的自己,多么弱小无助。但转眼看当下的自己,却同幼时无二,只不过更懂得掩饰而已。我常常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悲伤和厌世而惊慌,即使是在理智的提示下也不得开脱。我常常怨父母。情感上埋怨他们,理智却告诉自己,这没有丝毫用处。逝去的将永远逝去。于是我浑身无力,陷入沼泽。当然你不能选择你的父母。其实你的父母也不能选择他们的孩子。我找到原因了,所以这事到此OK,我以后不想再提:我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还好我还年轻还好我找到了原因还好我不再死究着这些伤痕不放我决定从现在起,告诉我自己:你已是个成年人,请对你自己负责!在父亲的吼叫中我告诉自己:你爸爸是爱你的,这是他的方式,你小时候不懂,但你现在明白了;在母亲的冷言冷语中我告诉自己:你妈妈从小也没得到她父母足够的爱,她只是想确定你是否依然爱着她,你只消满足她的愿望就行了;在社会中行走时,我告诉自己:他人的情绪我无须负责,我只负责自己的事情。我只负责自己的事情。

重点不在讨论父母,而在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得书把个人出现的问题追溯到父母身上。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我们都要承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没有缺点的。我们的父母受自己的出生和成长环境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有自身情感上或性格上的缺陷。然后我们才能再来看这个问题。如果父母出现了以上的问题,应该怎么认识和解决。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地认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他教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想法,给出了粗浅的步骤和方式,并且教人怎样应对某些很极端的后果。它鼓励受伤的人去反抗,面对自身真实的情感需求,而不过分地用道德压制情绪。最好的地方是,它并不就此结束,还教人如何正确地疏导。

对症下药

在底线方面,你国父母还是远远强过美帝,中毒的点随文化差异有所不同。但固执己见,自私,不愿沟通或是不愿接受对方观点是一样的。根据固有生活习惯和个人经验,单方面去要求或实施对子女的“好”,你不接受我这样的好,就是你有问题,你变了,你精神失常,我这么好的东西都给你了,你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本书着重从对子女的实质伤害出发,以帮助子女走出阴影,重新面对阳光的生活为己任,是名副其实的治愈系书。但我更为关心的是父母与子女矛盾甚至对峙的本质,从本源上出发,找到一个solotion,才能惠及千千万万家庭,我更关心和实质伤害比起来,更广泛深远的固有观念问题,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平等的父母-子女关系才是健康的,对于这种观念,至少在我们为人父母之前,烙在心里,以避免日后成为自己现在讨厌的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心志是第一关。

这本书是豆瓣上一个朋友推荐我来读的,简单的写一些感受。不应该说是中毒的父母,应该是中毒的人类。有一天你当了父母,尽管你避免重复你父母给你带来的影响, 但是你还是会无形的伤害你的孩子。人类很奇怪,可以对陌生人是一幅嘴脸,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是另一番嘴脸。难道不是么?父母伤害着我们,等我们长大了伤害着我们的父母。人类就是在彼此伤害中变得强大了起来。在《知觉:你不知道的潜力与危害》这本书中讲到了一点我很喜欢。“在一些研究中,压抑的人会经常的想起与父母不接受他们、惩罚他们的经历;没感到压抑的人则会想起与父母更积极的互动。对于成年人也是一样。当他们的情绪波动时,对父母的情绪也波动;当愤怒来临时,直觉告诉他们是性情古怪的人;当情绪变好时,他们就一下子由魔鬼变天使了。”不要因为你自己压抑的情绪你判定你父母给你带来的伤害,当然我承认有些父母确实给孩子造成了伤害,但是你‘自我治愈’的能力一定要超过他们伤害你的程度。这也是对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和人的天生性格也有关系,像林黛玉这种估计就是‘一蹶不振’型的。我写过我以前不是很自信。你有想过我母亲以前当着满院子所有人,追着打我的场景么?不管我表现的多么优秀,他们从来不会表扬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依然爱我的父母,根据作者来说,我这属于一种病态。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病态,因为我理解了他们生育并抚养孩子的艰难。(我第一次做兼职的时候,我妈妈来看我。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我第一次理解我母亲抚养我的艰苦)。我可以说她的教育方法错了,导致了我内心的很多问题。自卑,嫉妒等等。上一代的人有几个懂得教育方法,这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时代人类在进步,我们都只是历史的牺牲品。但是当你用爱化解矛盾的时候,你的世界会出现另一番景象。感谢我的心理问题最后在大学的时候遇见我最好的人生朋友,帮我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母亲现在也对他们以前做过伤害我的事情表示抱歉,我们家人都非常的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解决中毒父母的方式:那些造成的问题,已经存在了。与他们对抗是毫无意义的,只能通过后天自己治愈。像心理长出的刺,很痛。但是时间和经历会帮助你拔掉那根刺,你也会慢慢茁壮成长一颗更健康的树。所以,如果你还处于这种状态,请你自己更加的关爱自己,这种关爱不是通过物质化的消费或滥情的恋爱。而是通过与人交流你内心深处受过的伤害,通过心智模式的成长而化解。※对“试图控制你的父母”说“不”:当他们说“这都是为你好”。大多数可以解释为谬论。20岁成年以后,大多数的人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我承认中国的青年比美国的青年成熟度要晚一些。但是已经有感知是非的能力了。如果你的父母在根本不了解你的前提下,说“我都是为你好”。抛弃这个思想。你可以反驳你的父母“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性格么?你知道我喜欢什么么,如果你不知道,请你较少的干预我的生活。你可以提意见,但是路是我自己的”。大部分的中国父母很少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这里感谢我的父母,在我18岁之后,支持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半途而废了很多,但是在半途而废的过程中,逐步地清晰起来。※如果你的父母有“恶习”:酗酒,打麻将,吸毒,说脏话者,性虐待者。。。该教育的教育,教育不起作用了逃离。这不是你的错误,他们有这些毛病。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改变,如果改变不了即使退出环境,让你不要在其中自己痛苦。※语言的暴力和身体的虐待:(已经存在了,不做解释,根治很重要)我来讲讲如何治愈吧:(结合我自己的经历)1. 找一个人生最好的朋友,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至少是长辈,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耐心。建立全方位的信任体系,这个人是你能信任的,把你的病症说出来。说出来的目的,帮你梳理自己的情绪。不管回忆有多痛,先要挖出来。2. 培养自己爱的能力,爱是化解心理伤痛的最好工具。这种爱不是男女之间的私爱。而是大爱,即使自己曾经受过伤害,所以你更能理解这种伤害。转变这种伤害变成爱的能力,去关爱你身边的人。然后爱上自己,喜欢自己。3. 把你的父母当成朋友,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被父母同样虐待过,所以他们才会中毒。从你开始,为他们解毒。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就解毒了。4. 让你自己成长,强大。让他们相信你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抛弃过去,接受现在。一切只为明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 But a beautiful day.虽然很俗烂的一句话,但是道理很到位“风雨之后见彩虹”。谁的成长没有痛,就让时间和经历变成你的医生,让你变得健康又美丽。 这不是进化论,是钻石要被打磨过才能更闪耀,丑小鸭还要被人笑,在变成蝴蝶之前也只是只毛毛虫而已。。。


 中毒的父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