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启蒙运动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
ISBN:9787802253094
作者:[美]舒衡哲(Vera Schwarcz)
页数:380页

内容概要

舒衡哲(Vera Schwarcz) 著名汉学家,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生于罗马尼亚,犹太人。现任教于美国康州威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1980年曾作为首批美国留学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除了历史研究之外,她还写作诗歌和短篇小说。
著有《中国启蒙运动》(1990)、《张申府访谈录》(Time for Telling Truth is Running Out: Conversations with Zhang Shenfu,1992)、《在断裂的时间之河架桥:论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文化记忆》(Bridge Across Broken Time: Chinese and Jewish Cultural Memory,1998)、《漫漫回家路:一部中国日志》(Long Road Home: A China Journal,1984),以及诗集《一勺光》(A Scoop of Light,2000)等。

书籍目录

导言 中国启蒙运动的特殊性
第一章 1919年5月4日:新一代的产生
第二章 新知识分子的出现:世代合作与论争
第三章 “五四”启蒙运动
第四章 革命运动的严峻考验:1925—1927
第五章 迈向新启蒙,1928—1938
第六章 “五四”寓言
结论 启蒙运动的持续挑战
附录一 新潮社社员名单
附录二 新潮社领导人员
附录三 参加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新潮社和国民社社员名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诚如克罗齐所告诫的,历史和历史学家无法免于时代的印记。本书即以克罗奇的教诲为戒,其主旨在反应海内外持续不歇的关于1919年“五四运动”意义的讨论。作者最终领悟到的“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


 中国启蒙运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中国的今天与一百年前——20世纪初期同样面临着启蒙的时代命题,也可以说,经历一百年之后,启蒙的任务仍未完成,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复杂。而且由于现执政党执政后对历史的歪曲和刻意掩饰,大部分人不清楚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追寻“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所作的努力,其中包括今天那些渴求“民主”“自由”的青年,他们因此而有虚无之感,或是虚妄的自负、悲壮感。历史是我们的老师,当我们穿过迷障去认识那时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会心的欣慰和力量的鼓舞,因为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困惑,他们早已遇到过、思考过。譬如是激进的变革还是渐进的改良、建设;譬如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和角色;譬如主义与问题;譬如对前辈的学习与突破;譬如对传统的和西学的态度和方法。这些问题他们已经有过相当深刻的论辩和思考。今天我们应该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前进而不是从头开始。遗憾的是,我们远不具备他们那时的学识和自由,我们即对传统文化知识和思想陌生,有对西学缺乏系统的了解,而且还有着被愚民教育毒害的影响。可以讲,今天的我们还属于起步的一代,我们还是星星火种。高兴的是,我们要看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了思想传播前所未有的机会,尽管有禁锢,但反抗的力量在增长。终有一天,民意会交流而形成巨大的力量。而另一个巨大的机遇就是:当我们认识到以前的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更快更理性地成长起来。
  •     这套三辉白皮书的整体水平还不错。我最早看的是其中杨联陞先生的书,他应是陈寅恪先生的学生吧 。一套书共十五本,汪荣祖先生占了两本。但我感觉这套丛书里有几本归类得不对,像是完全不搭,比如王元化先生那本《文心雕龙讲疏》。三辉的书都学术味比较重。
  •     启蒙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读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    □张洪彬          其实,这是一本老书了。1984年该书的英文版首先在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面世。1989年,李国英等人翻译的中文版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甫一出版,就引起学界关注。不过,这个版本在市场上早已绝迹。此次新星出版社出版刘京建译本,也正可补市场之需。  一听舒衡哲这个地道的中国名字,很多人以为是华人,其实她是犹太人。舒衡哲原名Vera Schwarcz(因此李国英译本译为维拉•施瓦支),生于罗马尼亚,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韦斯利安大学历史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1980年,她曾以首批美国留学生身份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着有《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申府访谈录》《在断裂的时间之河架桥:论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文化记忆》《漫漫回家路:一部中国日志》等学术专著以及诗集《一勺光》行世,不过,除《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申府访谈录》之外,其它都还没有中文版面世。  毫无疑问,中国的启蒙源于救亡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启蒙运动》一书中,舒衡哲女士认为这样两个问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启蒙运动的开端:中国文化最普遍的弊端是什么,中国人的思想有什么缺陷?首先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就是梁启超。这两个问题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提问者不再把中国的落后主要归咎于外来侵略者,而是更多的躬身自问,因而更多地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以及中国人思想的缺陷,启蒙者要做的就是把国人从礼教传统中拯救出来。顺理成章,这几乎必然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抨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启蒙就是反传统。而且,正如甘阳所观察到的,近现代中国的古今之争与中西之争高度重迭,反传统依靠的是新思想,而新思想主要来自西方世界。因而,中国启蒙运动面临着独特的压力,那就是面临着数典忘祖的骂名。  不过,启蒙者们到底还是顶住了这种压力,秉持着“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信念的知识分子对自己信心十足,乐观主义情绪充满胸腔。然而,这种乐观主义情绪在刺刀与子弹下很快就显出其脆弱的质地。1926年段祺瑞政府对游行示威的学生开枪,当时也在游行队伍里的朱自清后来写了一篇《执政府大屠杀记》,文中写到,鲜红的热血从压在他身上的人身上滴到他的手臂上、马褂上,他努力从人堆中爬上来,算是捡了一条命。后来想起从死尸上越过的事,仍不寒而栗。白色恐怖把启蒙者的阵营冲得七零八落,知识分子们被迫以新的眼光观察革命,他们认识到革命不再是全民族的共同斗争,它只是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而已。相应地,知识分子开始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1927年以前,社会问题还集中在“平民”这点上,如今知识分子们开始探讨“我们这类人”(朱自清语)的问题了。1926年至1927年的冬天,知识分子认清了自己的阶级地位,发现自己是革命的包袱,是多余人。知识分子一度相当沮丧和颓靡,开始惭愧“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工人”。于是,知识分子主动与平民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就是其表现。然而,就在当时,鲁迅就已经告诫这些知识分子,不要对大众阿谀奉承,他要知识分子不要为了让大众认自己作“先生”和“向导”,就急于去讨好大众。鲁迅担心无产阶级文学会“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不过,鲁迅这个告诫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竟一语成谶,后来革命文学的发展的确有迎合和媚悦大众之嫌,文学附庸于政治,文学的独立性丧失殆尽。  张奚若当时也指出:知识分子真正的危险并不在于人家是否打倒他,而在于自己不把自己当作真正的知识分子,在于自己心甘情愿做一个似是而非有名无实的知识分子。如果长期有名无实,即使人家不打倒他,知识分子存在着也没什么用处。在知识分子被权力和市场边缘化,被知识生产体制牢牢捆绑,以致知识分子耻于被人称为知识分子的今天,重温一下张奚若这段话,恐怕不无裨益。  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空谷足音,知识分子的精神仍有一丝残存,启蒙的精神并未被彻底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五四运动中的参与者,还是赞誉者,都是五四遗产的具体化身。舒衡哲谈到,她多次与许德珩、俞平伯、叶圣陶、朱光潜、冯友兰、金岳霖、张申府和梁漱溟等五四元老访谈,她发现五四启蒙运动形塑了他们的思想。五四启蒙精神仍然回荡在知识分子的心中,八十年代中国的新启蒙运动也与之遥相呼应。因而,舒衡哲认为:五四运动还未终结,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  该书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在李泽厚之前就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尽管舒衡哲女士没有这样表述。但是她指出,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们和其它中国人一样,被民族危机的激情所控制,相形之下,启蒙的信念显得苍白无力。不过,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本身就肇始于救亡的需求,几乎从一开始启蒙就从属于救亡,尽管后来启蒙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还是不宜过高估计。    [美]舒衡哲着《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07年左右找老的那个版本找不着,正在苦闷中,就发现新版本了。
  •     呵呵。
  •     被遗忘的启蒙,被曲解的五四
  •     对“四一二”给知识人的心态造成的冲击有很好的叙述。启蒙主义即便在今日已不能使人完全信服,但其非理性的追求解放的感性一面依然使人感动。
  •     启蒙不是朝夕之事啊
  •     材料用得很到位,对于五四的两代人的区分也明确且得当,论述相当充分
  •     看完依舊無解。若要堅持啓蒙,那麼“尚未實現的自由”會永遠處於未完成的狀態。知識份子們所選擇的啓蒙對象是否具有被啓蒙的可能性存在嗎?若沒有,啓蒙更值得宣揚的是知識分子本身的覺醒和追求不可能完成事物的完成的堅韌,而非啓蒙本身。關注“啓蒙”。
  •     1.启蒙与救亡的紧张变奏(紧紧关注什么时节,谁,在说什么,能说什么) 2.五四知识分子用历史的眼光评判传统 3.“永远革命”,因为“”旧的偏见被消除了,新的偏见又取而代之。“
  •     这样的朱自清、那样的茅盾,甚至陈伯达,都在启蒙的名义下。
  •     “革命也许能够打倒专制和功利主义,但它本身决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旧的偏见被消除了,新的偏见又取而代之。”——所以现在所谓的“微革命”能实现价值革新么?五四中的每一个体都复杂到难以解读,别说厘清这场新旧交织中西激荡的启蒙运动史。某些地方也要让人感叹,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     把五四从政治运动还原为思想运动的意图很明显,论证也到位。“他只是附着于政治革命的一纸宣言。”读起来还是很感动的。
  •     对“五四”知识分子的心态分析比较细致,呈现出历史的丰富性。感觉外国人真的更加“珍惜”中文文献资料。
  •     很棒的书,感到作者相当敬业呢!
  •     内容当然是很好的,只是小错误太多了,当然多数是文字上的,应该是校对和编辑的问题
  •     新型知识分子的塑成与知识分子的毁灭
  •     三天读完,收获良多,知识分子的任务永远该是理性批判
  •     这个版本的翻译更准确
  •     渐入佳境的一本书。
  •     阉割。  TA为何要怕人民说话?言论自由难道一定会影响党的统治?度量何其之小。
  •     外国写的,颇有隔靴之感...
  •     浪漫主义不能描述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
  •     说实话,常常觉得上世纪头二十年间出了很多牛人,但具体到分为老一辈和年轻一辈也是第一次见,早有耳闻的比如罗家伦,傅斯年,张申府这些人,思想并不是正统记载里明显的倾向性,也是矛盾体。毛爷爷他们这一辈在五四一代看来也只是毛头孩子啊。。。
  •     所有的运动到最后都会被政治所利用这是一定的
  •     讲五四诸子区分为代际,一个细心的做法,值得思考
  •     视野广阔,很有启发。不过翻译和校对都有点不仔细了吧
  •     从外国人的视角看待中国现代史上那个重大事件。中国的启蒙重任还未完结!
  •     整本书都在试图建构——解构一个完整的图像,只碍于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实在庞杂得很,念想始终迷蒙不清晰。。。。
  •     刻画了“五四一代”的新人,在救国的抱负里,为自由思想而战。值得考虑的是,作者似乎将“这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完全限定在“1919年汇聚在北京大学的学生”,为1890年的一代(九十年代),是否周全?
  •     有点啰嗦
  •     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红红火火。
  •     深刻有力。
  •     赶紧出新版吧。翻译和校对简直不能忍,有些语句怀疑完全扭曲了原意。
  •     政治外围中的“外人”描述的更真实立体的五四以及更加现实的五四人
  •     强调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者的不同,让作者对对严复、梁启超对于下两代人的积极意义看得很清楚。但时而说年轻一代谨慎时而又说他们比上一代更着急,感觉有些乱,一方面可能是我囫囵吞枣,另方面或许也是这种代际研究会出现的问题,即容易脸谱化。第六章和结论在八十年代末就讨论了对五四运动的当代回顾、态度和评价等,算是彩蛋。另外有些时间点似乎有误,不知是编辑原因亦或原著问题。略有一二错漏字。
  •     五四是一个多元的五四,不是谁的五四;五四是我的五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五四。
  •     7.5h
  •     应该与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对读。
  •     五四不会老去。。。
  •     对重新了解五四、长期来重新审视五四,有很好的帮助!
  •     还是老外看五四人物更全面客观。
  •     启蒙系指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中国仍需要一场“盛大”的启蒙运动,一场旷古的思想大讨论。
  •     很有帮助。
  •     08年我读过的最好的书。
  •     把五四所引发的知识分子一系列的启蒙思潮做了阐述,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出现分化,知识人本来的地位亦变化。后在论述官方和五四知识人对五四的选择性记忆。结论基本类似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还算平稳的一本书。
  •     “救亡压倒启蒙”论
  •     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不幸的。西方启蒙有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的铺垫,中国没有;西方启蒙有几百年的时间慢慢积淀深化,中国没有;西方启蒙的敌人神学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可以轻易淘汰的对手,而中国启蒙的敌人则是曾经引以为豪的千年传统。甚至就连历史机遇都没有站在启蒙一边,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国共互斗、无产专政,无不将启蒙导向历史错误的方向。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读书人及其领导的启蒙运动的发展历史,概括起来是两条主线:启蒙精神内涵的变迁和读书人地位的浮沉,这便足以反映启蒙思想在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的流变。许多汉学家是令人敬佩的,他们竟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历史,甚至是这些被掩盖了的“冷僻‘部分,实属不易。
  •     后来跟叶老师交流了一下,觉得书里的一些基本思路有问题。
  •     向着这些前辈巨擘,我一直在做低水平重复。怎么办。
  •     哎呀 终于读完可以睡觉了 还原政治史到思想史什嘛最有品了 因为讲知识分子让人更觉感动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