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新哲学"

出版社:聂锦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05出版)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16125212
作者:聂锦芳
页数:62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概括起来说,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最根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再生产过程不仅再生产物质生活条件,也再生产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政治上层建筑,人们的精神、意识都决定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其运动变化使得社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当然,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各种关系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说只有在承认决定性要素的前提下,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从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从而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当时的形式必然总是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关系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发现最隐蔽的秘密,发现隐藏着的基础。不过,这并不妨碍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彩色差别,这些变异和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上已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 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是由资本榨取雇佣劳动者的无酬剩余劳动这一独特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这种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产生的,反过来它又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对于任何独特的国家形式,都应从当时的生产条件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中,去找出它的“最隐蔽的秘密”和“隐藏着的基础”。

内容概要

聂锦芳,男,1966年生,山西寿阳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秘书,并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经邦济世——周恩来评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民族出版社,200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超越“后发展”困境——社会发展理论图景中的当代中国发展观》(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

书籍目录

导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形态? 一 理解世界的“哲学方式”的超越 二 一种新的“世界观”的阐释 三 社会、历史的全新把握 四 社会认识论和“历史阐释学”的探究 五 鲜明的“人学”归旨与思想特征 上篇 第一章 马克思“新哲学”的产生 一 时代变迁与现实境遇 二 黑格尔哲学及其解体 三 社会主义思想的嬗变 四 启蒙教育与早期探索 五 思想的传承、剥离与重构 第二章 求解“社会之谜”和“历史之谜” 一 自由、自我意识和理性 二 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三 国家与市民社会 四 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 五 劳动异化及其扬弃之径 六 唯物史观的建构 第三章 资本逻辑的批判 一 政治经济学“转向”的哲学意蕴 二 资本的逻辑和把握现代社会的方式 三 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基本经济范畴 四 资本的逻辑和财富的双重含义 五 资本的萌芽、扩张与最终命运 第四章 世界史观与社会形态的演进 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二 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三 社会有机体的层次结构 四 东方和古代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 五 “唯物史观”的科学界域 下 篇 第五章 “第二小提琴手”的理解和阐释 一 恩格斯参与了马克思思想的创造 二 世界模式论:自然一社会 三 人类起源论:家庭、所有制和国家 四 辩证法“本质论”、“规律论” 五 重新审视“马克思一恩格斯思想关系” 第六章 “列宁构想” 一 “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 二 辩证法的要素、原则与体系 三 政党、国家与革命 第七章 俄一苏模式 一 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两种类型 二 普列汉诺夫的阐释 三 德波林首次提出的“提纲” 四 布哈林对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 五 阿多拉茨基:文献专家的理解 六 米丁所完成的体系化工作 七 四十余年的理论论争及其后果 八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四章二节 九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学者的反思 第八章 当“革命机遇”丧失的时候 一 物化、阶级与意识革命 二 理论与实践关系再反思 三 实践哲学的基本意旨与构想 四 批判理论与否定辩证法 第九章 另类视角——现当代西方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哲学 一 黑格尔主义者 二 “历史主义贫困论” 三 “人学空场论” 四 现代系统论 五 马克思的“幽灵” 第十章 再生形态——当代中国境域中的马克思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当代境域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景观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探索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比较视野 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面向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书名、刊名索引 主题索引 

编辑推荐

《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由聂锦芳主编,《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历程的梳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在《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的视野内,“哲学形态”是就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理论思维的特征、哲学理念形成、演变,表述和论证过程而言的。“熟知并非真知”。我们可以看到,言说了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人们明确的认知,反而愈益陷入聚讼纷纭的境地,很多言说离开了经典作家的原始文本及其思想演进。

作者简介

《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由聂锦芳主编,《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历程的梳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在《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的视野内,“哲学形态”是就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理论思维的特征、哲学理念形成、演变、表述和论证过程而言的。“熟知并非真知”。我们可以看到,言说了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人们明确的认知,反而愈益陷入聚讼纷纭的境地,很多言说离开了经典作家的原始文本及其思想演进。而就20世纪而言,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其原生形态,而更多地依赖于其后继者在特定的现实境遇下的阐释、发挥与重建。过去的历史已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分情绪化地指责或为其辩护,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但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性质及其在21世纪的命运,清理这段学术‘公案”和历史“公案”对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工作。《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对马克思所阐述的“新哲学”,以及其身后恩格斯、列宁、前苏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哲学形态的理解、阐述和推进一一作出梳理,甄别出它们之间在哲学观念、问题意识、体系内容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别,最后,分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状况、阻障和可能的前景。


 马克思的"新哲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将整个作品梳理了一遍。按照思想发展脉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