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的墙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42655914
作者:[法] 雅斯米纳·卡黛哈
页数:280页

内容概要

雅斯米纳·卡黛哈
本名为穆罕默德·莫莱赛奥,曾是阿尔及利亚军队军官,工作之余从事写作,在阿尔及利亚以法文出版了多部小说,深获好评。在阿尔及利亚内战期间,他为了躲避军方对书籍的审查,采用了他妻子的名字“雅斯米纳·卡黛哈”这个笔名。一直到2001年,他离开军队迁居法国后,才公布其真实身分。在公布身分后他依旧使用这个女性笔名,为的是表示对妻子的感激,以及对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卡黛哈对于目前深扰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冲突相当关心,重要著作有当代东方三部曲:《喀布尔之燕》、《哀伤的墙》、《巴格达之歌》。被誉为是阿尔及利亚继加缪之后,当代杰出的作家。

作者简介

阿敏和丝涵是一对加入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夫妇。阿敏是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夫妻俩人住在特拉维夫高级住宅区的一栋住宅里,过着令人称羡的惬意生活。但是某天,发生在一家快餐店里的自杀炸弹袭击硬生生摧毁了阿敏一手打造的美好生活。丝涵不幸在这次袭击中丧生,但更为惊人的是,所有证据都显示,丝涵就是那位自杀式袭击者。丝涵的行为不仅毁了自己,以及十几条无辜的生命,同时摧毁了被遗留在人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阿敏。多年来看似和他同甘共苦的妻子,将他排除在自己的生命之外,彻底背叛了他。在痛苦、愤怒以及不解的情绪下,阿敏决心找出究竟是谁将他的妻子变成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


 哀伤的墙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巴以冲突,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时至今日仍未结束,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制造着循环式的暴力斗争,让人们更无法理解的就是自杀式爆炸。《哀伤的墙》诠释了自杀式爆炸背后的故事,展示给世人冲突下最残酷的方式。而“墙”正指向着以色列建造的隔离墙。作者雅斯米纳•卡黛哈,为了躲避军方对书籍的审查,采用妻子的名字,曾是阿尔及利亚军队的军官,代表作东方三部曲《哀伤的墙》、《喀布尔之燕》、《巴格达之歌》。本书主要讲述了身份为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夫妇,本可以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却因为妻子丝涵的自杀式死亡,迫使医生阿敏•贾法理揭开真相,同时也陷入了巴以冲突的危险中。他看到了同一土地上的两种世界,一方是富裕、稳定,另一方却是战火纷飞,苦不堪言。从结构上,一共16章,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1-6章),医生阿姆虽为阿拉伯人,却在以色列过着自由稳定的生活,以及妻子成为自杀式袭击者后,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阶段(7-12章),晶恩陪阿姆去了伯利恒,第一次寻找妻子成为自杀者的目的。三阶段(13-16章),阿姆独自前往杰宁,继续揭开妻子自杀和是否背叛他的真相。文章的开篇就营造了巴以冲突的场面,武装暴力各种手段的斗争,而其中最疯狂的还是自杀式爆炸。丝涵选择了这种方式对抗以色列,造成十几个孩子的生命丧生,阿姆无法理解,无法面对,根据信的线索,决心一探究竟,也使他生命危在旦夕。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巴以冲突的惨状:在杰宁,遭到包围的小村庄;一群群受苦受难的人,挤来挤去;不分青红皂白人就打;抗议的妇女只能用淤青的双手抵挡落在她们身上的枪托等等,在杰宁,坦克车会朝着向他们扔石头的小孩开火。阿姆为了见到阿戴勒,受到重刑,七天住在非常人能住的暗无天日的地狱,当他看到杰宁的惨烈,也许他理解了妻子的行为,当他得知妻子忠诚于他时,他释然了。丝涵在以色列方面是最大恶极的极端分子,而在阿拉伯人心中却是荣耀,她用了最残酷的方式解决战争。我无法对她的行为判断,只能表示惋惜与哀痛。巴以冲突至今未结束,纠结处到底在哪里?书中的末章给出了这样的故事,维萨姆一个孩子朝以色列检查岗哨自杀炸弹袭击,次日祖父的果园遭到以色列士兵包围,摧毁果园,几代人在这里出生,现在要化为灰烬。巴以冲突是无理性的,循环式的。他们有着各自的说法:在阿里•沙维特的《我的应许之地》中,犹太人以为阿拉伯人的土地是他们的根,当时的巴勒斯坦还没有稳定,十年没有人打扰。后来阿拉伯人对犹太人进行暴力,犹太人才还击。而在赫尔曼•沃克的《希望1,2》中发现,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争土地结果,以色列占55%的土地,人口才10%,大多为平地;而阿拉伯人则占45%的土地,90%的人口,大多是丘陵,这样的结果促使巴勒斯坦不断地斗争,而以色列的报复,两者恶性循环,无终止一日。历史遗留造成了至今解决的问题,《哀伤的墙》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巴以冲突的惨烈,给予同情与援助。
  •     智识可能闭塞,但是情感不然,身为世界公民的一员,我有破除封闭的心智的义务。我们所处的时代,挞伐责难与陈腔滥调完全扭曲了议论。这是一个黑白不分,众说纷纭的时代,充斥怨恨与怀疑,偏激的种族主义、荒谬的争战以及令人迷惘的离经叛道横行无忌。这是一个政治操纵一切、媒体哗众取宠、乱象丛生的时代,这个时代里,贫穷弱国被强权大国玩弄于鼓掌之上,智慧不再与时俱进,天分、抱负、甚至是合法正当性都受到危害。这是一个怒火滔天,不容异己的时代,人类仿佛丧失伦理道德,骤然失去理智与判断力。我发觉,日复一日,由于无知或误解,人类关系遭受越来越严重的伤害,令人扼腕。情况愈演愈烈,世人竟浑然不察,教人沉痛又忧心。世人似乎丧失良知,任由不公不义不受挞伐、横行霸道。世人面对败常乱俗,竟噤若寒蝉,而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形象,宁可放弃信念,妖言惑众。我期待明智的回应,以便揭露失落的人性;按下警铃,唤醒陷入险境的人,以免天下变乱纷呈。我察觉到谎言与仇恨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讨好卖乖与优越感俨然以美德自居,媒体的出版立场与方针勾勒出个人行为的准则,真是可怖。为了不让自己绝望,为了不弃械倒戈,为了不认输,我写了当代东方三部曲:《喀布尔之燕》、《攻击》(即《哀伤的墙》)、《巴格达之歌》,期能为我们沦落成漆黑深渊的白昼,带来一丝光明。我庆幸自己接受过东西文化的洗礼,笃信回教,并曾参与战争,打击基本教义派的恐怖主义。这个经验虽然可怕,却对启迪心智,解释那些使我们丧失人性、攸关意识形态的事故的来龙去脉,实有必要。我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我到过许多国家,遇见各行各业的人,无论我走到那里,总被问及:”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该往何处去?这些野蛮残忍的行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小说回答了这些疑惑,帮助那些亟欲追根究底的人。透过这些小说,读者得意获得一些概念,他们从而握有通往当代伊斯兰现象与文化冲击之钥;透过我所提供的真相片段,读者可以自行拼凑,还原部分图像。不幸地,有些人拒绝对不同的族群敞开心扉,宁愿囫囵吞枣电视新闻,外加几个商业广告和愚昧的综艺节目。这些人在虚幻的世界里固步自封,执迷不悟地生活在历史的洪流之外,对于世界的动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为问题仅局限于少数地区,事不关己。这些人忘了国界不复存在,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当一地爆发冲突,其冲击力亦可传送到地球的另一端,无人能置之度外。于是,我从事写作,期能唤醒每个人的责任感。我的小说借用通俗的手法,处理某些当代现象,我希望引领读者来到“误解”的核心,掌握错综复杂的情况,识破暗藏的密码。当文学对它的内容和主题握有主权,它便成为学习人生、了解复杂人事物的最佳工具。文学可以带领我们探索未曾想过竟然存在的地方,熟悉远方的群落,深入那些思想跟我们南辕北辙的人民心理,使我们明了彼此的关联,并发现罅隙,加以弥补,进而尽情享受人生。唯有体悟到世人有相识、对话以及相互滋长的迫切需要,这个世界才有救赎的可能。唯有这么做我们才能走向成熟。因为有时我们以为的“野蛮”,往往不是真正的野蛮。真正的野蛮乃是:我们太怠惰于努力维系彼此的沟通,不愿促进双方的关系;真正的野蛮乃是:我们不愿或不能承认“彼此的差异并非分裂的根源,而是生生不息的空间,更是相互鼓励的契机”。我认为,一个快乐的人能在每一个宗教里,找到敬爱的圣人,从每一种民间传说中,听见悠扬的乐章;他将明白这个世界何去何从,并且愿意为世界努力付出。无论原住民、俾格米人、黑人或白人、印第安人或黄种人、亚洲人或美洲人、北欧人或非洲人,我们都隶属于同一个命运,我们亲手建立的命运,因此也独独由我们主宰它。自蒙昧的时代以降,人类即是磨难的制造者,亦是权威的建筑家。他是自身的神祇,因此也该由他自行决定,经过千年历史与文明的洗礼,他将成为什么人。我认为,没有理性的决定,就没有救赎的出路;欠缺智慧,就没有光明磊落的荣耀。我们的幸福首先取决于我们身上最良善的优点,亦即我们爱与体谅的天性。至于我们最顽劣的缺点,在于智识未开,它也是引发胡作非为的祸首。唯有我们——我们自己——可以一起决定,我们究竟希望成为什么人:传递光明的使者,抑或冥顽不灵的纵火狂。雅斯米纳·卡黛哈摘自 当代东方三部曲 繁体中文版序陈蓁美 译
  •     阿敏是入了以色列籍的阿拉伯人,并且是位在当地很有名望、受人爱戴的外科医生。他深爱着他的妻子——丝涵。那是他的梦想,他的一切动力源泉。他们在特拉维夫的富人区有一座豪宅,过着令人羡艳的生活,与许多明星、政要、军人等上流人士关系密切。然而这一切都有如梦境般虚幻,随着餐厅的那声炸响轰然垮塌。心爱的枕边人成了屠杀十几个幼童的自杀式爆炸袭击者。阿敏自认为完美的生活破灭了、崩溃了。他不接受警方给出的结论,他不相信和自己同甘共苦多年的发妻会做出如此残忍至极的暴行。直到在邮箱中发现了那封信,那封不清不楚的最后一封信,阿敏变得“疯狂了”,他不能理解丝涵的选择,甚至憎恨她就这样抛弃了自己。阿敏跟随丝涵的脚步,去到伯利恒、杰宁,凭着坚持和冲动见到了玛尔万教伊玛目,负责恐怖行动的指挥官,甚至玛尔万教中更接近核心的高级头目。在经历邻里的迁怒排挤、恐怖分子的毒打羞辱后,他终于得到了寻求已久的答案,找到了温婉善良的妻子变成暴徒的源头,也许这次的苦难已然到了尽头,但是阿敏仍将去追寻自己作为外科医生的真理。就在阿敏放下心中执念,准备回到特拉维夫继续救人行医事业时,被视为家族精神支柱的老宅遭到以色列军队报复性强拆,阿敏的叔公的孙女法丹失踪。为找到法丹,阿敏在清真寺等待机会,结果没有等来法丹,而是遇到针对玛尔万教长的导弹空袭。一切都发生的太快,等到阿敏恢复意识,只能看到躺倒在不远处的“焦炭”,哀嚎从四面八方冲击耳膜,脑海中闪现出儿时嬉闹的果园、母亲的面容、父亲的教导……然后他看见,一位老人跪在他面前,召唤真主之名,将手放在他的脸上,合上他的眼皮。直到合上书那刻,我依旧没有弄清楚到底应该怎样才能结束这场无休止的混战,用爱吗?为什么一个“入了以色列籍,嫁给知名外科医生,并且这个医生还常常令他居住的城市引以为荣,又是种族融合最佳典范”的好女人会是自杀式爆炸袭击者?从侄子阿戴勒口中,阿敏得知,丝涵选择“牺牲”是为其他人的梦想,为自由,为他们的“国家”。丝涵是一个不被命运之神眷顾的可怜人,“在她十八岁时,她的母亲死于癌症,她父亲也因几年后的一场车祸离开人世,哪怕是在接受阿敏长久的追求,嫁他为妻后,她仍然担心幸福易逝”。丝涵是背负苦难生活的人,她无法心安理得的享受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家乡正遭受着炮弹和枪支的侵扰,同胞还在生存线上挣扎。她无法无视民族正经受的不幸,她必须做些什么,皈依玛尔万教,为抗争的组织成员提供资金、秘密据点。可这些在她看来还不够,她要在特拉维夫献身,用炸弹惊醒平和的城市,让无辜的人感受她的同胞们所尝过的痛苦。这个丈夫眼中善良无害的女人变成了自杀式爆炸袭击者,一个疯狂的恐怖分子。与丝涵不同,阿敏没有体会过那般苦难,他的祖父是大家族的族长,拥有自己的果园、农庄,他的父亲是个自由画家,教会他“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的价值胜过生命。并且,你的生命价值和别人的生命价值是相同的”。当他离开母亲,远离故土,去做医学实习生的时候,杰宁还是一座热情、充满魅力的大城市。在这场战争中,阿敏既不赞同以色列的行为,也不认可巴勒斯坦的做法,他只会救人,不会杀人。正如阿敏在山冈和隐士札伊夫的那段对话。“为什么在同血缘的近亲中会有这么多的仇恨?”“因为我们既没搞懂先知说的话,也不懂生命的基本规则。”“那么,我们能怎么样呢?”“首先就是还上帝自由。上帝被我们的过分虔诚挟持得够久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第一次读法国小说,感觉还不错
  •     这样的主题并不好写,国仇家恨加上历史原因,宏大又复杂。读到最后一页感觉是整个故事沉重的高潮,就这样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仇恨叠加的个体,循环往复,没有结局。
  •     最恶毒的敌人就是想在你心里播下仇恨种子的人
  •     很好看的一本书,在巴以冲突的大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个人救赎的故事。同一片土地上的不同信仰,各种矛盾和冲突,身处其中时,孰是孰非,真的很难说清楚~~~
  •     对我们而已,提起人肉炸弹就觉得恐怖,认为只有疯子才会做出这样的事。作者从他的角度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概念。男主角一方面表示不能苟同教派的认知,一方面又将教派思想写的细致。只有深处其中,才能真正理解,人怎么会像疯子一样做疯事。我好像被洗脑了呢?
  •     宗教信仰问题一直无法感同身受,但即使身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也不应该磨灭个人的独立思考和梦想,总之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     唉,历史不让和平
  •     宗教信仰的力量真是可怕……
  •     并不是任何惨无人道的事情,都可以拿“信仰”来做幌子。
  •     读完心情是沉重的,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深刻体会到生活在没有战乱的国家是多么幸福!宗教信仰的力量很强大,“国家”在人心中的分量远远不是简单的两个字可以概括的。留着再读几次。ps.结局不喜欢,太残忍了,扣一星。
  •     想看些书回答为什么,但是书里的人也在追问为什么,故事很精彩很伤悲,虽说从医生角度暴恐伤害无辜百姓的确是天理难容,但是从对方口吻角度出发,的确啊,国都没了,家和命真的重要吗?是偏激,但是活的没有尊严的时候也许是条解脱的出路~~~所以,生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是国家对你强有力的保护!
  •     個人對幸福 自由 平靜的追求在種族衝突和戰火中無法實現的故事
  •     再好的题材也不能掩盖作者叙事/文学技巧的孱弱。读到后面,越读越尴尬。另外翻译出戏,有些地方翻译成“老公”、“条子”合适吗?
  •     以巴以冲突为背景,作者想表达出双方在思想和信念上的激烈冲突,但是实在是有些距离,找不到代入感,篇幅也短了些,要是能再展开些,也许能有更深刻的感受。
  •     题材大于一切。
  •     我爱你 她送的书怎么能不爱
  •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作者带入一个危机四伏充满硝烟和死亡气息的场景。 死是唯一的自我救赎。曾经阿敏对妻子丝涵的质疑和不满,对战争的厌恶,现在在死亡面前早已烟消雾散。最后一刻,阿敏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家园和回忆的留念。
  •     说实话这本书我一直没有太大触动,身为一名穆斯林看得如同行尸走肉,不过最后一段话彻底征服了我,心中蔓延出来无法言说的情绪,也许是身为一个民族的为信仰的共鸣,久久触动;也许只是为自己的迷茫人生找到了出路。
  •     我不喜欢这个结尾,不过总的来说,还不错。
  •     信仰本身没有罪过,错在人内心根深蒂固的隔阂、偏见和仇恨。。
  •     以色列
  •     对狂热的宗教信仰很难理解。觉得作者并没有从某个视角很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     听高晓松说过:在欧洲,宗教即等于民族。但始终无法理解这些由宗教或民族引起的纷争,甚至战争。就算不同信仰不同血脉,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因为这些非要你死我活呢? 本书的主人公是生活在犹太人中的阿拉伯裔,就如同生活在阿拉伯人中的犹太裔,少数人在多数人里都是个异类,尤其在两个争锋相对的民族里。不停的自杀式袭击,只会让两个民族的隔阂更深,让哀伤的墙更哀伤。
  •     差点被说服,差点就能认同他们的自杀袭击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所做的牺牲。为了救赎而施展暴力,毫无理性的愤恨和仇杀,没法感同身受他们的选择或者被选择。战争到底是何面目,尊严荣耀,爱人朋友,能被夺走的通通夺走。总有一些东西不能被毁灭,它活在风里活在水里,最后会重新创造那个你被没收了的世界。
  •     很好看
  •     感恩我生在我的祖国,感谢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     心灵与民族之墙
  •     看完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沉重太沉重了 信仰宗教的力量太大了 只能说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国度
  •     故事情节简单,心理描写占很大篇幅。原本我期待对历史纠葛有细致的介绍,落空了。不过巴以问题确实无解。
  •     这道墙,不仅仅是以色列沿着约旦河西岸建立的八米高的隔离墙,更是阿拉伯移民与以色列人的高墙,也是靠坚持挽救生命的医生阿敏与以做人肉炸弹的丝涵为代表的巴勒斯坦原住民的高墙,亦是身为族长的阿敏祖父与一心想当画家的阿敏父亲的观念高墙。小说大量的内心剖白,细腻的情绪刻画,像电影般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行文像熟手解剖一条鲜活的鱼,可见肉可见血可见骨头,然后一切又戛然而止,也让读者一滞,缓不过气,然后翻回首页,竟然已有先兆,何其妙!“他们可以拿走你的一切,你的财产,你最美好的时光,你所有的欢乐,还有你所有的荣耀,乃至于连你最后一件衬衫也得拿走,但你的梦想会永远留在你身边,重新创造这个你被没收的世界。”
  •     还好,希望世界和平!
  •     我爱中国
  •     一本好书能够给一些问题提供答案。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仇恨来自于耻辱,受伤的自尊以及自己的无能为力。一旦仇恨与某种信仰融合在一起,比如爱国主义,就会成为最有力的武器。任何人的潜意识都可能被仇恨侵入,这种如熊熊烈火般的念头让自己的生活与生命都失去意义,唯有壮烈的牺牲可以结束这一切。作者又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是高于生命的,自己的生命和任何人的生命一样重要。这两种观念激烈地对峙着,任何一方都无法说服另一方。而我觉得,的确有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去守护的人。只希望人们的狭隘少一点,愚昧少一点,不要执迷于自己心中那偏执的念头,不要为唯利是图的恶人所用,不要只看得见非黑即白的世界。
  •     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是,原本他一直纠结的是身在幸福中的她为何会去选择做人肉炸弹,可是当他以为他的妻子不忠于他的时候,崩溃才是最激烈的,而当这个误会消解了,瞬间的烟消云散甚至冲淡了妻子离去的痛苦。
  •     作者对巴以冲突的理解的肤浅导致了充当人肉炸弹的人的动机没有说服力。
  •     以一个妻子突然在餐厅自杀式爆炸,杀死了十几个孩子,医生很是不解,那么优秀的妻子为什么就这样了,拉出来巴以冲突。一本很有深度的书,值得一读,不仅仅的是巴以冲突
  •     大概是有点浮躁,最后一部分没太看得进去
  •     就是一个题材优势嘛,从作品本身来说很弱的
  •     真正的敌人,是将仇人灌输进别人脑袋里的人
  •     以色列和阿拉伯的纠纷错综复杂的缠绕在一起,到底是对错有分还是个人或国家心中的执念,压抑 恐惧 神圣 无法触及的世界
  •     三分给题材和视角,文学性上零分吧...这可比加缪差远了....主要还是作家思考力的肤浅,最后妻子丝涵投身人弹行列的刻画,比起康拉德《间谍》笔下维罗克太太,更是判若云泥。
  •     一种惨痛。翻译有种台湾腔是怎么回事
  •     只能说题材很好,其实读好简介和读完全书并没有大区别,我不知道是翻译不好还是文采有限,文学家可以把触目惊心写得波澜不惊,普通作家大概就变成其貌不扬了吧
  •     “他们可以拿走你的一切,但你的梦想会永远留在你身边,重新创造这个你被没收了的世界。”
  •     没有想象的好
  •     写得既矫情又啰嗦,拿来和加缪比,让人觉得是不是加缪也仅仅只有这个水准。。。 袭击平民再怎么粉饰都是罪恶的,国际社会对伊朗核问题的敏感也不是空穴来风。古兰经告诉我们,我们只能爱自己的和平,不能管异教徒的死活。
  •     痛心
  •     震撼人心的一部小说,字里行间是血与泪,这片自古以来就多灾多难的土地,身处和平的我们永远不会懂得,就像,白天永远不会懂得夜的黑。
  •     与你朝夕相处的,枕边耳语的人,可能我们并不了解他,虽然我们经常自以为很了解,很懂他们的内心。其实,往往并不像表面上看见的那样!当真正的他在我们面前展露时,受到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伤害!巴以冲突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千百年来的战火与纷乱,并未对冲突的缓解有什么影响,这矛盾仍旧要持续下去
  •     因为不是我期待的内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