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美学

出版日期:2015-2
ISBN:9787511724000
作者:[德] 彼得-安德雷·阿尔特
页数:616页

内容概要

彼得-安德雷阿尔特(Peter-AndréAlt),生于1960年,柏林自由大学现代德国文学教授,自2010年起任校长。著有《席勒——生平·作品·时代》、《理性的睡眠:文学和近代文化史中的梦》、《席勒》、《弗兰茨卡夫卡:永恒之子》、《古典主义的终场:歌德和席勒的戏剧》、《卡夫卡与电影:关于电影制片技巧的叙事》。
译者简介:
宁瑛,1941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著有《20世纪德语文学史》、《托马斯·曼评传》,译有《斯大林格勒》、《钢琴教师》、《安妮日记》等。
王德峰,1939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历任新华社驻柏林分社记者,首席记者,译审,“资深翻译家”。译有《童话月球》、《谎言》、《法老的诅咒》、《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等。
钟长盛,1939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退休前就职于纺织工业部,副译审,“资深翻译家”。主要译作有《斯大林格勒》、《衣表人才》、《女王和她们的情人》、《赌运》、《美丽的曼陀罗》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神话学中的序幕
一、晨曦之子路西法(Lucifers)坠落的故事(巴多罗买——福音)
二、原罪的讲述和戏剧 (家族谱系)
三、缺失——模式(普罗提诺,奥古斯丁)
四、开端的哲学和美学(克尔凯郭尔和谢林)
第二章 启蒙和心理学
一、一种文学祛邪术的纲领(迈尔,让·保尔,克林格曼)
二、梅菲斯特,作为自我观察者(歌德)
三、撒旦的审美功能倍增 (刘易斯,霍夫曼)
四、心理分析中的魔鬼 (弗洛伊德)
五、里比多——恶的纲领和培植(琼斯,莱克,荣格)
第三章  通过内省的移置
一、黑色诗学 (施莱格尔,黑格尔,罗森克兰茨)
二、恶的灵魂的考古学 (席勒,让·保尔)
三、错综复杂的关系,被玷污了的概念 (克莱斯特)
四、从想象到取消区分(克尔凯郭尔,波德莱尔,
格奥尔格,曼)
第四章 重复作为恶在文学中的显现形式
一、地狱神话和永远惩罚的幻影(布莱克,巴尔拉赫,
萨特,托马斯·曼)
二、放荡的节奏 (德·萨德,米尔博,聚斯金德)
三、撒旦的弥撒 (于斯曼)
四、单调和唯美主义 (萨克-马索克,王尔德)
第五章 逾越方面的美学兴致
一、人造人和吸血鬼(玛丽·雪莱,斯托克)
二、“反常精神”中的犯罪行为 (坡,斯蒂文森)
三、犯罪学的个案调研 (隆布罗索,
克拉夫特-埃宾,格罗斯)
四、精神错乱的诗歌 (普日贝谢夫斯基,海姆,贝恩)
五、一种臆造的性别 (魏德金德,魏宁格,埃韦尔斯)
第六章 荒淫放纵中的瞬间拍摄
一、杀死上帝作为修辞学的庆典(尼采)
二、神圣的色情文学(巴塔耶,热内,福柯)
三、最遥远的写作空间(卡夫卡,罗伯特·米勒)
四、被人们讲述的战争——暴力的大胆尝试
(容格尔,马拉帕尔泰)
第七章 不道德文学的道德涵义
一、奥斯威辛之后的恶的艺术?(阿多诺,凯尔泰茨,
利特尔)
二、后现代的模仿(鲍德里亚,埃利斯)
三、受到自身限制的自主美学(伊泽尔,博雷尔)
四、文学幻想及价值判断(康德,卢曼)
致谢

作者简介

自浪漫主义以来,恶就是一个吸引人满怀兴趣地进行艺术渲染,并得到无数人同情的客体。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充斥着魔鬼和吸血鬼、幽灵和重生者、谋杀者和疯子、玩世不恭者和撒旦式的人物、着魔的人和蛊惑人心者。犯罪、暴力和亵渎神明、打破戒律、疯狂和黑弥撒都是浪漫主义经常采用的主题。彼得-安德雷·阿尔特用令人吃惊的篇幅追溯了恶这一观念的起源与发展,揭示了一种非道德文学的秘密,在这个秘密里,恶的美学在其价值的彼岸渐渐浮现。通过这种方式,美的另一种历史从欧洲现代派的阴暗面被讲述出来。
内容推荐
没有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像文学那样,能够在虚幻的场景和人物身上生动形象地将恶表现出来。在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人物和荒诞不经的故事人物形象身上,恶有了具体的表现;在心理分析小说和巴洛克时期高贵人物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故事中,恶的描写有了心灵上的透彻、尖锐的深度;在戏剧中,恶赢得了一种灾难性事件不可避免的巨大动力。然而,从浪漫派开始,文学才脱离了从道德的角度上看,把恶置于人性的阴暗面上的观点的束缚。文学将在一种纲领性的意义上变得与道德无关,并且在耸人听闻的罪行中,在欲念的深渊里和暴力的恐怖中发现恶的审美魅力。
在本书中,彼得-安德雷阿尔特探究了各种类别的作品,诸如悲剧、侦探故事以及幻想小说、恐怖故事和战争报道等,恶的美学通过放纵、逾越、重复和讽刺改写的结构得出了一个大致轮廓。在从歌德经过霍夫曼、雪莱夫人、波德莱尔、于斯曼、王尔德、格奥尔格、卡夫卡直到容格尔和利特尔的欧洲文学广阔的光谱上,人们注意到了有一种恶的现象学,这种恶的现象学直至今天一直意味着一种道德丑闻。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对奥斯维辛之后恶的美学和伦理学准则进行了思考,这种伦理学准则也规定着后现代条件下文学的价值判断。


 恶的美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只觉得是百度翻译的 过于差劲
  •     翻译略差。
  •     没看完 翻译看得好累
  •     大量句子不通,关键性术语翻译不够明晰,作为学术著作竟然省掉注释。翻译扣两星。
  •     别的不说,就说Tannhäuser被翻译成“针叶林里的房子”,Galgenmännlein被翻译成“上了绞刑架的矮子”,这翻译是得有多大的脑洞。。。
  •     很有趣的一本文论,也是全面覆盖型的,就是语言有些晦涩了,看看原产地德国,也就什么都不用说了(
  •     从目录和主题看,原著应该很精彩,可惜啊,翻译真的是太差了,把这本书生生糟蹋了,细节根本看不懂。特别渴望看到英文翻译,可惜没有找到,应该是没有被翻译成英文,太可惜了。
  •     一个不错的梳理。作者真是渊博啊!各种引……知道了很多“变态”作品,比如巴塔耶的把眼珠子挖出来塞屁眼里~(>_<)~,很多文本没读过导致很不爽【气】
  •     与福柯的《古典时代疯狂史》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图从恶的内部展现恶的图像。恶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只有在文本中才是可能的,它经历了一个由“缺失”到逐渐完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善恶的界限模糊了,道德的主体地位也遭受挑战。
  •     我看的黑皮版本翻译确实比较晦涩,不过这本书读起来比较有趣,里面有大量黑色情节。人对恶一直都是既向往又忍不住臣服,迷人的反派、利落的罪行,恶的张力和吸引力使它具有绝对的美学价值。美本来就不应该受到拘束,所以别用道德和文明去审判恶之美,文学的结尾一般都是邪不压正,但恶的永存才是现实啊,上帝死去的世界不代表恶的胜利,相对的魔鬼败阵的结局也不代表正义永远占据优势。善恶真是一对好基友啊,恶太值得好好研究了!
  •     从人类传承文明的结论来看,最重要的东西最先会被有意识地保存下来,而对于早期乃至现代人来讲,繁衍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总体来说人类对于恶的态度应该是禁止或谨慎的,这样的内在动力导致了诸多恶的美学话语的某些共性特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