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

出版日期:2015-8
ISBN:9787506381222
作者:[中国]沈洋
页数:290页

内容概要

沈洋,七零后,出生于云南昭通大山包。先后担任过乡村教师、中学校长、报社编辑记者,从事过市、县、乡党政机关文秘工作。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散文选刊》《四川文学》《安徽文学》《广州文艺》《黄河文学》《橄榄绿》《边疆文学》《滇池》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小说集《红裙子的流向》《穿透瓦房的阳光》、长篇小说《大救驾》、长篇纪实文学《彝良大地震》《遥远的洛泽河》《他乡是故乡》(与沈力合著)。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编剧之一),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被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列为第三十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入围第三十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像奖”主竞赛单元,获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入围奖。文学作品曾获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省政府文艺基金奖一等奖等奖项。首届鲁迅文学院西南作家班学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班学员,现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昭通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书籍目录

共16章

作者简介

长篇小说《万物生》,全书三十余万字,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为2012年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创作扶持题材和2013年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扶持题材。《万物生》以鹤镇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文雅琪一家三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到鹤镇开展群众工作为主线,见证了苹果村的变迁,书写了一个村庄在挣扎中蜕变的轨迹,彰显了苹果村民和各色人等的世态人心,人性美丑,张扬了中国农民百折不挠、坚韧抗争、敢于创造的拼搏精神,传递了正能量。
长篇小说《万物生》,全景式展现了新世纪的年轻基层干部驻村蹲点,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帮民办事,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以文化提升和文明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引领村民共建美丽乡村的绚丽画卷。小说试图探寻当前新农村建设在物质文明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提升农村文化、精神文明和道德素质的秘码。小说展开了一个广阔的社会面,上至市、县领导,下到村干部、村民,真实塑造了一群有矛盾、有思想、有能力、有作为、有担当的热血青年扎根农村一线为民务实的基层干部新形象。塑造了一群热爱生活,艰苦创业,纯朴善良,不仅追求物质富裕,更追求精神丰富与自由的新型农民新形象,展现了当下农村大建设、大发展、各种矛盾交错复杂,农村事业在矛盾冲突中发生巨变的火热的现实生活图景。
《万物生》,以较小的开口展现了宏大的场面。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小到百姓鸡零狗碎的琐事。涉及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工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反映了时代变迁的阵痛,展现了社会转型期人性的扭曲与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小说紧贴大地脉搏,富有生活趣味和时代气息,同时,又有着沧桑的历史纵深感。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该作品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文雅琪,是滇北市农业局农技科科长,精通苹果栽培技术。因为全省统一从省市县三级机关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文雅琪作为年轻干部培养对象被选派到乌蒙县鹤镇担任新农村工作队队长,兼任镇党委副书记。在鹤镇,文雅琪风风火火,任劳任怨,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看准了鹤镇苹果村发展苹果产业的巨大潜力后,决心在鹤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在说服了书记、镇长后,得到了书记、镇长的大力支持,镇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决定振兴苹果产业,克服了种种困难,改造了大片果园,打造了高科技的现代苹果庄园。


 万物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员郭艳出席《万物生》研讨会并发言沈洋非常有勇气地挑战了“新农村题材”创作,这是一部特别有生活的作品,是一种有根的写作,是一篇探讨新乡土叙事的长篇。近十年来,昭通人文丰盛,作家云集,文风郁郁,形成非常惹人注目的昭通文学现象。这的确改变了昭通的文化风貌。与此同时,这种现象对于昭通作家,具体到沈洋而言,也必然意味着文学水准上新的挑战。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乡土叙事已经取得非常高的成就,但是在涉及到当下的城市和乡土经验重新叙事的时候,尤其如何叙述当下中国的乡村社会式微中的艰难蜕变等等,这都是非常难把握的。在这样的时代、文化和地域中进行新的乡土写作是有难度和风险的。第一,这部长篇表现了新一代乡镇青年干部对于人生新的思考和认知。70后、80后乡镇干部大都有接受大学教育的背景,有着和前辈基层干部有全然不同的知识结构,由此他们对于现代社会认知和理解和前代大相径庭,他们心中的中国乡土也远远大于农村社会本身。对于这些人来说,城乡差别的含义已经不再是吃不吃商品粮的问题,而是有了不同文明对比的含义。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现代人的价值观已经内化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当下乡村现实才会有着更多超越传统的理解。长篇小说《万物生》研讨会于11月5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第二,这部长篇小说在乡土叙事中提供了“新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小说将人物放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将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很多情感和行为方式内化为主人公新的思维和情感表达,对于农村现实有着更理性的判断和把握。宗泽作为一个文学叙事对象,可能不会像女主人公那样有着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然而他无疑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宗泽是个性格较为懦弱的人,但是却难能可贵地表达出现代人最突出的一个品质——在处理自我和现实关系的时候,表达“我是我自己”,他不用父辈的恩怨去影响自己对当下现实的判断,同时用理性的观念去把握当下,他能够同情性地理解自己的祖辈,对自己的现实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知。第三,在过去对于乡村的叙事当中,作家更加注重诠释宗族血亲和复杂的乡村伦理关系,尤其是人和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这个长篇则重点落在新一代村镇干部的具体工作和在工作中的成长。作者在这个方面写出了新意,这样才有着女主人公对宗泽的欣赏,这是一种对于理性务实改变乡村现实能力的一种欣赏。小说结合新农村发展,尤其在文雅琪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了某种精神力量的色彩。那么新农村的建设,对于年轻的70后、80后的乡镇领导来说,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小说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更着重于主人公个体的新的思路和想法,而对于乡土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芜杂和混沌摹写不够深入。第四,在阅读这个乡土叙事长篇的时候,有这样几个想法。中国当下乡村文化和价值伦理结构日渐坍塌,那么乡土创作如何持续?《万物生》长篇小说在技术处理上有着扁平化和简单化的处理倾向,但是这个长篇的确提供了新的乡土叙事的路径,叙述了新农村经验和具有新质的农村干部。那么如何将故事的内涵进一步的提升?在新一代的乡村建设过程当中,作为现代人,作为国家的工作人员,如何在国家建设过程当中,树立起新的责任意识,那么这种责任意识是不是真的能够成就主人公这样的英雄式的人物?我相信在沈洋后面的创作当中,能够写出内涵更为丰富的主人公,而不仅仅是理想主义的主人公。这代人也会成长,他们会从懦弱中成长为更加有力量的人。与此同时,作为现代个体的村官或镇官,如何敏锐地表达自身对城市和乡土的双向的体验?因为这代人是有城市经验的,也是具备现代人的感知能力的。那么怎么处理好自身村干部身份与城市生活经验成为小说精神内核非常重要的部分,显然,在这个维度上的叙述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最后,小说主人公在面对自己的父辈和祖辈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作者面对历史的态度。如何面对乡土历史?具体到这个长篇,宗泽作为土生土长又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村官,他对祖辈的态度尽管清晰,但是从精神上来说却很游离。作为后苦难时代长大的一代人,如何面对我们的现实和历史,在这样的瞻前顾后中建构小说文本?期待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实现前后双向的突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于当下复杂的中国现实有着更为有力的言说和表达。 作者简介:郭艳(笔名简艾),安徽舒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评论家,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天涯》《小说评论》和《文艺报》等核心报刊上发表论文几十万字。出版批评专著《像鸟儿一样轻,而不是羽毛:80后青年写作与代际考察》,出版长篇小说《小霓裳》。深入当代文学现场,从宏观视角和文本细读进行当代文学现象研究,探讨中国写作的现状与特征,密切关注转型时代与文学新格局的关系,及时评论当下诸多实力派作家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刊物推出新锐青年批评专栏文章,参加各类全国性的文学评奖,是当代文学现场活跃的批评家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184530102w84a.html
  •     原载《作家通讯》2015年11期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来自云南昭通大山包山区,一个直到十二岁才独立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山里人。说来惭愧,这次参加《万物生》的研讨会,我第三次来到北京,第一次,是2012年,来北京参加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包裹》全国首映礼,这是快四十岁的我第一次来到首都;第二次是2015年8月,有幸参加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第九期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剧)高级研修班培训;第三次就是来参加《万物生》的研讨会,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以如此隆重的方式进京,会有这么多全国顶尖级的文学评论家、期刊编辑和专家老师们亲临现代文学馆,为我的文学成长点灯、指路。因此,我非常感动、非常幸运、非常幸福。但同时,我又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的小说还没有写好,功力还远远不足,工夫还下得不够,艺术水准还很差,辜负了各位专家老师的期望。因此,我特别感谢在百忙之中,拨冗出席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和朋友。因为文学,我从一名乡村教师一步步从大山里走出来,成长为今天一名执着于文学创作的业余写作者,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倍感荣幸。但当从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杂志到后来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文学期刊发表,再到出了几本书还拍了电影,自己也身居小城,过着人模人样的日子之后,我才发现,多年的机关工作早已让自己与曾经熟悉的土地格格不入,自己也变得畏难、怕吃苦、怕深入、怕麻烦了,甚至已经变得麻木。我深知,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麻木才是最可怕的绝症。我选择了回到乡村。从2009年开始,我就以个人名义,深入全国文明村三甲村体验生活,2012年,又正式被组织部任命为永丰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镇党委挂职副书记、三甲村党总支常务书记,一直干到2014年初。近六年来,我把三甲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开着一辆破旧的面包车,有时骑单车或步行,走村窜户,遍访农家,成了三甲村的一个编外村民,成了一名泥腿子村干部,成了村民的邻居和朋友。在永丰镇和三甲村挂职期间,我带领我的工作队员为镇村争取了500余万元的资金和项目,实施了“文化十个一工程”和“廉政文化十个一活动”,还组织三千多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农民群众自己的电影《我和三甲有个约定》,并获得了全国和省的一些奖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所以选择到三甲村去挂职体验生活,是因为我想在这个昭通已经率先富裕起来的有昭通第一村之称和全国文明村之称的村庄里,试图去探寻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农民群众解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之后,下一步他们需要什么,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自己又该干些什么?是文化的提升、是传统道德的重塑、还是新时期农民群众对精神自由、对幸福指数的深层次提升?这些,都是我想去实践并探寻的答案。因此,我是带着深厚感情去驻村工作的,并身体力行地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想以三甲村为实验田,去真诚倾听乡亲们的心事和脉动,去真切感受他们生活的酸甜苦辣,去零距离感知他们的人情世故,去体味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向往。在之前体验生活的五年时间,我不敢动笔写下小说的任何一个字,生怕写不好、写不深、写不透。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等精辟论段,为我这部小说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理想。我试图以昭通苹果产业改造提升为背景,以挂职干部文雅琪深入鹤镇开展群众工作为主线,融入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种种复杂问题和尖锐矛盾,去展开当前农村发展的真实面貌,去打开一扇认识新时期农村现状的窗口。但由于自己功力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小说《万物生》的创作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多的遗憾。幸运的是,在《万物生》的研讨会上,各位专家老师对我的不成熟的小说作品给予了精准的点评,既鼓励了我,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说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突然间豁然开朗,深受启发。这不仅对于修改完善修订这部小说有利,更对我今后的创作有利,让我十分感动。我来自乡村,乡村是我的衣胞之地,永远给予我健康的食物、水分和空气,给予我精神动力,给予我创作源泉,乡村才是我的归宿,我会万分珍惜各位专家老师的中肯批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力争创作出更好的小说作品。(原载《作家通讯》2015年11期,发表时有删节,此为原文)作者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沈洋,七零后,出生于云南昭通大山包。先后担任过乡村教师、中学校长、报社编辑记者,从事过市、县、乡党政机关文秘工作。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散文选刊》《四川文学》《广州文艺》《黄河文学》《橄榄绿》《边疆文学》《滇池》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小说集《红裙子的流向》《穿透瓦房的阳光》、长篇小说《大救驾》、长篇纪实文学《彝良大地震》《遥远的洛泽河》《他乡是故乡》(与沈力合著)。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编剧之一),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被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列为第三十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的十部优秀影片之一,入围第三十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金字塔金像奖”主竞赛单元,获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入围奖。文学作品曾获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云南省政府文艺基金奖一等奖等奖项。首届鲁迅文学院西南作家班学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青九班学员,现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昭通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184530102w9c5.html
  •     著名评论家顾建平先生发言。《万物生》是一部直接全面呈现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主义作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口号已经提出许多年了,但是社会公众对于什么是新农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这是第一次有人从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新农村指导员这个角度,直接去写新农村的建设,确实让人大开眼界。从市里到县到镇,一层一层布置,这些程序确实大开眼界。新农村是相对于旧农村而言的,现在所谓的旧农村不是时间上的旧农村,而是状态上的陈旧的农村,不是说还处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村。所以《万物生》里写到的农村,土地荒芜,人心涣散,这些问题在全国具有普遍性。而小说中的乌蒙县,因为农产品的价格不断地下跌,再加上不断干旱,农民对于农村的家园归属感消失了。传统的自然农业经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达到了极限,农民转而从其他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经济模式急需转型升级。那么资源能耗大,污染大的企业制砖厂和制炭厂理所应该被取缔。所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文雅琪主张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建设新农村的文化,为苹果村开出了新农村的药方。虽然经过艰难曲折,但是最终得以实施,她的新农村的理念与我们美丽中国的理念是相契合的。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依据。那么新农村建设,让人想起二三十年代,由梁漱溟提出开展的乡村建设,当时普及全国规模非常巨大,影响也很深远。这让我想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国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人口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这跟目前中国农村的状况非常相似。于是韩国政府就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实施一系列的项目。那么改造旧农村,建设新农村,就需要主导时代的英雄。《万物生》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塑造了文雅琪建设新农村的这种英雄形象,这个农业局的二十七岁的女科长,作者把她的身份,社会关系剥离得非常干净。“二十七岁的女科长,没有男朋友,有文学情怀,一心只想钻研苹果技术的文雅琪,她是这样阳光、善良、上进的姑娘”。这是小说中描绘文雅琪的词语。文雅琪当了新农村工作队的队长,这样的人物在中国的官场属于凤毛麟角,这不是写一个官员了,是写一个时代新的小资的女性了。小说里还写到,她对以往朝九晚五有些厌倦,她追求的是小女人的生活,小说写了文雅琪给自己的定位,成天开着车上下班,从容面对生活,偶尔跟朋友小聚,静时练一下书法,这是何等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是文雅琪追求的品味。他后来变成一个有主见的干部,同时又保留了她的新的理想主义成分。小说写她的观念、态度之转变,合情合理非常自然。作者没有把主人公写成高大上的形象,文雅琪没有像以往类似小说中写到的先进的典型。文雅琪是一个更人性化,更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但是又充满了正能量,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所以我说她为准英雄。文雅琪下乡担任镇党委副书记,之后她又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这个心理活动变化写的非常细腻到位。怎么讲话,待人接物,生活得体,到私底下对自己乡镇干部身份的新认识,都显示了文雅琪微妙的心理变化。比如一百页写到了她的发言,“自己怎么一下子变得一本正经,变得更像一个领导干部,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板有眼,她还自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具备做领导的素质了,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感染力”。这个人物写的天真可爱,她努力要保持自己领导干部的形象,但是她的本性,小资女人的本性,一直藏在内心。文雅琪没有被机关所污染,但她又不同其他的知识女青年,她顾全大局不任性。有一个小青年背后骂领导,当面热情的不得了,结果文雅琪看了很不以为然,文雅琪稍稍有点理想色彩,小说把时代英雄这个角色放置在文雅琪这样的软弱的姑娘身上,人物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小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情节描写了。文雅琪的爱情是与这个小说相伴相生的部分,文雅琪和宗泽的相知相爱,作者设置了一个独一无二,非你莫属的关系,这两个人物都是大学生,都是任职,都比较年轻,都是单身,而且长相比较出众,所以一见面就擦出了火花。一个是主持政府工作的副镇长,一个是年轻女科长,把才子佳人设置在一个乡镇里,就像我们在看一个跳水运动员,选择了一个高难度动作,为他捏了一把汗。小说为他们的爱情设置了一道巨大的障碍,就是他们家庭的磨难,他们的矛盾冲突。后半部分又增添了爱情中出现的第三者,就是来帮助新农村建设的康梦旧情复发,爱上了文雅琪,小说中的才子佳人的恋爱模式,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宗泽的形象也相对弱了一些。但小说里头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以及独具吸引力的心理活动描写,让读者克服了沉闷,给人一种新鲜感,所以作者还是相对惊险地完成了任务。总之,《万物生》这个小说,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他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直面现实的一个小说,它在中国一百来年乡土题材的小说谱系中,必将留下它深深的印记。(根据《万物生》研讨会录音整理。)(刘建忠 曹斌 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长篇小说《万物生》,全书三十余万字,由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被列为2012年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创作扶持题材和2013年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扶持题材。《万物生》以鹤镇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文雅琪一家三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到鹤镇开展群众工作为主线,见证了苹果村的变迁,书写了一个村庄在挣扎中蜕变的轨迹,彰显了苹果村民和各色人等的世态人心,人性美丑,张扬了中国农民百折不挠、坚韧抗争、敢于创造的拼搏精神,传递了正能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