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 理想的使者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
ISBN:9787805544878
作者:张弘 编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书摘这一条理想化的现代文化建设道路,构成了吴宓的文化理想。它意味着以现代性的批判为指导,以会通中外古今为基础,以自我的人格德性为落实处,通过本位文化的建设,缔造一个现代化的中国。这可以说是吴宓反思了戊戌变法以来中国现代转型的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结论。然而,历史的现实并没有按照他的设想前进。就在上述同一组律诗中,吴宓写道:“回思真有泪如泉,戊戌重来六十年”,估计他肯定有感于时局,有感于维新运动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同时诗中还意味深长地追问道:“文化神州何所系?”  “文化神州”借用自陈寅恪《挽王静安(国维)先生》诗句:“文化神州丧一身”,吴宓与陈寅恪的唱和诗中不止一次反其意而用之,称颂陈寅恪是“文化神州系一身”的中流砥柱,如1945年作《赋呈陈寅恪兄留别》,又如1950年作《祝陈寅恪兄还历寿》诗。但某种程度上,也可理解为他对自己的期许。    走这样一条现代文化建设的理想的道路,无疑是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就个人的学养准备而言,就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拿陈寅恪来说,不算在国内的研习,单在国外留学,就总共花费了十八个年头,时间之长恰好等于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印度访求真经的年月。吴宓也同样,不仅下工夫攻读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还发愿回到国内钻研国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娴熟的英文把国学的精粹介绍到西方去(这也是白璧德对他的期待)。回到国内后,他也确实向张尔田、柯劭态、黄节、王国维等经、史、子学方面的专家问学请益。    已经意识到的伟大历史使命,和个人生命能够付出的相对有限,造成了极大的反差。这在诗人气质的吴宓心里,激起了不安与彷徨。感受到伟大历史使命的召唤,不仅让人充满奋发向上的力量,同时也带来力不从心的苦涩。吴宓在留美日记里吐露了心声:“宓自到美以后,平心细想,学问一方,固有诸多进益,此行尚可谓为不虚。若事功一方,则久绝希望,留美与不留美等。”在讲究实际功效的“事功”方面,自己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他几乎不抱希望。所以哈佛时期的吴宓,既是勤勉好学、博闻深思的,也是愁肠百结、悲从中来的。“骚心阅尘世,惘惘集百端。”(《太平洋舟中杂诗》)以“骚心”即诗人之心去面对人间尘世的纷扰,难免怅惘迷失。这两句诗,实为他自我心态的忠实描绘。    如果是一位意志刚毅的铁血英雄,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后,他会一往无前地奔目的地而去,无论前路迢迢、长夜漫漫,也不管脚下是燃烧的荆棘或冰雪的沼泽;又或者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实践家,他会从事广泛的动员,进行严密的组织,做好周到的安排,一步步实施拟定好的计划。吴宓本质上是诗人,这两方面的因素他性格中都匮乏,他的生命力缺少一定的刚性和韧劲。书斋里或纸面上探讨问题与制订方案都没有障碍,激情、敏感、见识高是他的优势,但易冲动、好摇摆、过于拘谨是他的弱点。一旦遭遇实际生活,他未免会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情绪低落以至沮丧,但他独有的意志力,又不允许自己径直颓唐下去。于是他不得不生存在心灵挣扎的痛苦中。    文化的建设需要文化精英的参与投入。吴宓以己度人,既想像也希望留美的中国学生均像他和陈寅恪,心怀大志,胸襟磊落、操行高洁、刻苦好学。然而目睹耳闻之处,无论波士顿还是纽约,来自国内的男女留学生总体情况都无法令人满意。正如吴宓所说:“国步日艰,人才益难。国人责望于留学生,留学生言谈之间自视亦甚高。实则留学生中,可倚赖成事者甚少。””只见有的人挂名学籍,大量精力花费在纵情游乐、寻花问柳上;有的人热心于成立名目繁多的兄弟会、同乡会,排斥异己,结党营私,形成各种小帮派;有的人勾心斗角,玩弄权术,无所不用其极。只为争夺留学生总会、年会或所办报刊的负责人职位,美其名曰“玩政治”;有的人家境豪富,大肆挥霍,召妓狎女,争风吃醋,丑闻迭出;有的人又迫于生计,忙于兼职煳口,无暇顾及学业与知识的长进……种种现状,使吴宓想起曾读过的暴露留日中国学生消极面的小说《留东外史》:“呜呼,《留东外史》之作已久,昔固不知美国留学同人,其牛鬼蛇神之态,亦如此也。”为此他深有感慨:“尝谓在中国内地之人,尚不乏真诚纯正之选,若一涉沧海,大抵皆失其故我,熏染恶习。”    最让吴宓触目惊心的,是这部分年轻人的麻木不仁、放纵无耻和国内国际严峻形势形成的强烈对比。眼见得国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连有头脑的外国人都察觉到问题之所在,有的留学生则似乎无知无觉,甚至制造出一些奇谈怪论来混淆是非。一位叫布兰德(J.O.P.B1and)的外国人的中国重游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游记中正好有一段批评中国留学生的文字:“新派留学生,或则妄效颦西人,倡虚空无当之论,费时费力于无聊之事业;又或则衣饰举动,纯效西人,娶来美国娇妻,携手遨游,而不知日本之布置已周,列强之竞事方烈,若辈乃熟视无睹,燕巢幕上,鱼戏釜中,犹且自鸣得意,酣戏快乐。呜呼,亦可怜矣。”吴宓意识到,其中“虽皆讥毁之词,然实多中肯之语”。但这样的文章中国留学生是不大过目的,偶尔提起,也会被嘲笑为“悲观腐败”。留学生中反而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旧有文章多言愁,不可读,只有像美国近年小说皆以团圆结局,才值得称赞。吴宓痛斥其不符合事实,抨击说:“此等妄论,真亡国灭种之利器哉!”理由是教育人们猛省彻悟、艰苦奋斗既困难也见效慢,但引导人们贪图快乐享受却容易风行:“故少年男女,皆妄从之,不知其所许之快乐,本属幻梦,而实事之破坏损失,已不可胜计,而又万劫不复,不能挽回矣。”    吴宓的深邃目光和特立独行,反而使他在中国留学生中间格格不入,深受排挤。他在日记中历数了留学生有关的劣迹后,愤慨地总结说:“凡不为以上之事者,则众讥其人为怪癖,为顽愚,为无用,为不热心,为不爱国,为自私自利。呜呼,……‘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谓谣诼以善淫’。”“譬犹贞女而堕入平康,不肯效群妓之搔首弄姿,倚门拉客,则必不能见容。””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因备受冷眼而深感孤独的感触与牢骚,不难想见。                        P67-P70

内容概要

张弘  浙江桐乡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校繁荣学术委员会委员,东方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包括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理论、欧美文学史、西方美学、艺术哲学及文化批判。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学在英国》、《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临界的对垒——1989—1999学术文化论集》、《美之魅——20世纪前的西方艺术和审美沉思》、《我心中的缪斯——西方文学经典的现代解渎》、《西方存在美学问题研究》等八种,译著《阐释学与文学》、《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等四种,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九十篇。专著和论文曾分获教育部和上海市历届科研优秀成果奖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生命弧线的起始  一、长安公子别有愁  二、乱世清华砺壮志  三、中西汇合的范型陶冶  四、道德和诗情之间第二章  文化理想的拓建及现实  一、文化立场的分野  二、新人文主义的基石  三、现代文化的另一可能性  四、智慧和良知的痛苦第三章  献身《学衡》:思想阵线的开创坚守  一、孤独的守望地  二、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纲领  三、形上真理的发扬  四、燃烧荆棘中的绿洲  五、文言与白话之争第四章  “文教中华”:人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一、清华研究院的志向  二、光荣与陨落  三、“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诗教”的乌托邦  第五章  《文学与人生》:多—谐和的哲学诗学  一、诗和哲理的分析综合  二、观念结构中的文学空间  三、人性和道德  四、  自由意志与文学的审美创造  五、“一多”问题和哲学重建第六章  “华严境界”:小说、诗与人生的贯通  一、小说中的真理  二、《红楼梦》研究  三、“理想小说”的蓝图  四、古体诗的现代性  五、为近代诗史奠基  六、求真意志的书写未完的尾声吴宓生平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吴宓或许声名不够显赫,但他独特的思想轨迹、率真的人格品性和坎坷曲折的悲剧命运,却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罕见的壮怀激烈而又孤兰幽馨的独行者形象。本书从文本出发,根据吴宓的文字遗存,对他的文化观念、文教志业、诗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建树与贡献作了分析梳理。全书研究有深度,叙述到位,资料翔实,视角独特,是读者认识吴宓先生的一大著作。

作者简介

吴宓以诗人兼学人,留学美国,游学西欧,以外语讲授西洋文学却酷爱中国古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行南北时创办、《学衡》杂志,提倡新人文主义的人格修养而婚恋情感浪漫多情,筹建清华园学研究院又随即辞职,“思想改造”积极表态但又在八十高龄的老残病弱之年坚决反对“批孔”……终生充满了矛盾与传奇,同时也屡遭社会与舆论的误解。以前他被:当成“复古派”、“国粹派”,近年又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其实都没有完整全面地看到他的本来面貌与真实品格。
本书从文本出发,根据吴宓的文字遗存,对他的文化观念、文教志业、诗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建树与贡献作了分析梳理。本书的评述,突出了吴宓的思想理念、情感和意志的特点,还原了他的文化理想。吴宓无法赞成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也不同于一般的“国粹派”或“文化保守主义者”。虽因时代限制和本人性格因素,他未能成为这一文化理想的实施者或完成者,但他所做的种种努力使他成为文化理想坚忍而光荣的使者。


 吴宓 理想的使者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发货及时,完好无缺,正版是我想要的,赞。
  •     没什么触动。
  •     张弘先生的这本著作显然颇费苦心,比起同一套书卷的某些册子,我更喜爱这一本,他不仅道出了吴宓思想的精髓,更同情地理解着吴宓人生的执着。只可惜我不通古文,无以读懂雨僧先生长达六十余年日记中心血几何。但我终于通过这本书看到了真正的学衡派,而非教科书上被新文学挤兑的“反动、保守、复古者”。本书伊始,张弘先生悉数吴宓儿时的成长轶事,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其思想文化背景渊源,更通过“爱骡情深”等常人难以理解的小事,让我们对其独特的人生执着更加了然。书中不避吴宓的弱点和不足,常以实例叙述其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人生困境的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漂移或懦弱,然而,雨僧先生的博学广识、融贯中西的文化视野,对于新人文主义的坚定立场,对于重振教育的良苦用心,都使我肃然起敬。可惜他的《文学与人生》残本不全,不知当日被谁据为己有了。
  •     时代交替之间的学者思想传记
  •     此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作者对于吴宓先生历史地位的重新审视,其中的第五章专论他当年的讲义《文学与人生》,对照着看就会赞同作者的许多基本判断。吴宓先生不愧是一个满怀文化理想的学人,时至今日学界对他的价值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在我看来,现代中国最大的魅力就是对现代化道路多元的探索,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可能性,吴宓先生的选择正是非常值得重估的一种。
  •     书的各方面都挺好,就是邮费贵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