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逃难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213069144
作者:白杰明 (Geremie Randall Barmé)
页数:371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白杰明(Geremie Randall Barmé),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文化批评家、汉学家和翻译家,也是电影制作人,现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17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史。主要作品有《西洋镜下》《赤字:当代中国文化论》《紫禁城》等,还翻译了巴金、杨绛等中国作家的大量作品。代表作《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曾获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
译者简介:贺宏亮,1975年生,文学学士,公共管理学硕士,文史研究者。现居成都,任职于四川省通信管理局。

书籍目录

引言 1
这本书不单纯是一部传记,不仅仅是根据文字资料如实记录一段生活,它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位文人、艺术家生命的描述,讲述更多的故事,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
第一章 师自然 13
写生自然,他把这叫作“师自然”。这是对唐代画家张璪(8 世纪)首倡的著名美学观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新阐释。那段时间,尽管丰子恺还不能探究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源泉,但在李叔同的指导下,他在杭州的自然天地间尽情地寻找着艺术的灵感。
第二章 东渡日本 46
丰子恺离开日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却又不断经受政治骚乱和工商业抗议的上海,只身搭乘轮船前往大正时代的日本首都东京。自五十年前明治维新开始,这座城市的景观已经大大改观。日本帝国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推动了范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现代化,引发了一场城市革命,创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光明和喧嚣的大都市。
第三章 抒情漫画家 72
因为它们只是记录一种感想,暗示一种真理,而并无其他作用。因此,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情感的人始能欣赏。所以说这是最艺术的一种漫画。
第四章 古诗新画 100
诗意与图画的结合,以及配以题跋的诗词—无论这些文字是出于画家本人或假以他手,自宋朝起就已成惯例。在丰子恺早期发表的作品中,用线条表现中国古诗的画作就属于此类的典型。它遵循文人画或墨戏,特别是诗画结合的传统。丰子恺将其称为“文学的艺术表达”。
第五章 儿童崇拜者 131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第六章 护生与存我 161
“护生”就是意识到你只是所有生命中的一分子。“情与无情,犹共一体,况同类之生乎!……知画,则知心矣;知护心,则知护生矣。吾愿读是画者,善护其心。”
第七章 市镇与山林 196
对一些知识分子而言,紧随五四个性解放时期而来的,是个体竞争和成功的压力,以及对于“可怕城市”的反叛。他们在寻找回家之路,试图恢复一种更好更和谐的社会。很多人发现,在农村能够找到解决个人焦虑和困惑的答案。
第八章 中国视角 240
只有艺术家在自己身上重新发现传统,并在自己作品中找到表达它的方式,艺术传统才能传承下去。如果艺术家只是机械地重复惯例,即“泥古”,而没有展现出任何个性,那么,毫无疑问会沦为可悲的盲从。传统,是过去再生于现实的“我”中。写生,是“我”生于对象的现实中。
第九章 解放之后 273
对佛教一如既往的虔诚,使他和一些人维系着友情,这让他在新时代的躁动与混乱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抚慰。
第十章 迟来的爆发 315
每次丰子恺总会给他一个封好的信封,让他藏好回家再拆,每个信封内装着一两幅画。周周如此,从不间断。不到两年,胡治均存画已有七十多幅。1971 年秋的一天,丰子恺送给胡治均一个亲手糊制的大信封,上面用铅笔写着“敝帚自珍”四个大字。
尾声 艺术的逃难 347
丰子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在20 世纪变幻无常的政治中始终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当许多人在艺术创作与政治活动之间进行痛苦的选择时,他没有完全被现实击溃,也不为历史所出卖。

作者简介

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作品
融合传记、艺术与历史
第一次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完整描画丰子恺
丰子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在变幻无常的时代始终保持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
——白杰明
-----------------------------------------------------------------------------------------------------------------
这是一部融合了传记、艺术和历史的作品。讲述了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政治动荡中,出现的最有天赋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丰子恺的生平。作者在书中呈现了一幅交织并行的图景:作家、画家、翻译家丰子恺的生活和20世纪中国动荡的历史。他考察了丰子恺审美眼光的形成,以及它如何与中国传统及当代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作者认为,丰子恺的写作与绘画根植于自我表达的哲学。难以归类的丰子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谜:他同情劳苦大众,并得到很多政治化的知识分子的认同,但也是个浪漫的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是自然和儿童的近距离观察者;他的艺术看似温和,却常常传递着强烈的信息。在众多关于丰子恺的著作中,本书第一次检视丰子恺在五四作家和知识分子中的位置,第一次在中国的艺术、宗教和文学传统的背景中讨论他的位置。


 艺术的逃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对丰子恺知之甚少,有限的印象就是他是弘一法师的学生、佛教徒,以及充满童真的画作。也不知为什么在豆瓣里标记了这本书,从图书馆借回一读,很快就有了读下去的兴致。应该说,吸引我的,是传记作者的写作方式,详实的引证,多角度的阐述,富于洞见的观点,透视时代的眼光。不得不感叹,老外做学问的严谨认真,这样的传记,甩了那些一味煽情说故事的传记不知多少条街。读这本书,不仅认识了丰子恺,也认识了那个时代的波澜起伏与人心的困顿,对弘一大师、夏丏尊、马一浮、林语堂等同时代人也多了一些了解。林语堂说:“中国正统派文学的目标:明明是在于表现古圣的心胸,而不是表现作者自己的心胸,所以完全是死的。性灵派文学的目标:是在于表现作者自己的心胸,而不是古圣的心胸,所以是活的。”“发乎本心的文学,不过是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一种好奇心。”我想,丰子恺当是很认同这样的观点。那些从细微处观察生活而来、从孩子的日常里而来、从信仰的守护里而来的画作,是那么活泼泼充满生命力。然而,在一个动乱、政治纷争的时代,要做一个顺从自己心意的知识分子,是多么不容易。要么赞成革命,要不就成了反对革命,要么支持某党,要不就成了没有立场。社会只有左与右,是与非,没有中,也没有自我的自由。看到丰子恺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妥协、顺从、改造,有种深深的无奈和心疼。1949年后,在随时面临各种威胁的境遇下,丰子恺一直未间断的,是履行对恩师弘一法师的承诺,完成六卷本《护生画集》。这大概是在风云突变、纷纷扰扰的世间,最可以让他安静的角落,最能给他安慰的创作了。这样的坚持,不只是师生情谊,也还有广阔的同情与爱意。或许,《护生画集》里的丰子恺,描摹孩子的丰子恺,才是丰子恺最愿意的自己吧。他以自己所秉持的同情之心,温和且坚定地传递出人性之永恒价值。
  •     丰子恺的名字,随教科书里的插图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人牢记的是他善于发现童趣的慧眼,是《护生画集》里博爱慈悲的佛教徒的心,是他谈起艺术史、建筑史的如数家珍,或许还有他生前的官衔身后的名。可是,谁曾了解他的失意呢?深爱故土的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失乡之痛,离开予他生命和灵感的土地,创作即是“授人以柄”,而他还是挥毫不止,遁入艺术的桃花源。桃源难再觅,在地球另一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白杰明却幸而得见。在他的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作品《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中,丰子恺颠沛流离的一生清晰再现,不仅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是对艺术家的失乡之痛最好的解读。痴迷于绘画的丰子恺早早醒悟,相比于临摹,记录真实更重要,相比于形似,气韵和情感更有魅力。绘画是他内心的真实表达,是他人无法左右的净土,自然也不能沦为谋求权利的工具。他描绘故乡风土,感怀于熟悉的一草一木,哪怕夷为平地只剩断壁残垣,昔年日月犹历历在目,故乡的名字从未改变。他记录儿童的天然之态,也接受他们自我为中心的真实,他自己同样不失童真,无需刻意拔高的评价,他坦承只为表达对自己孩子的爱意,并非为了儿童创作。他在艰难时世下,加紧完成《护生画集》,对生命的热爱是他真实的抒发,也是迫切要诉诸众人的。他将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倾注于画卷,即使被误解、被中伤,仍我行我素,胸怀磊落。真实地表达自己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却随阅历增长越发稀缺可贵。丰子恺的虚怀若谷真有几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白杰明提到两件鲜为人知的轶事:其一是丰子恺被盗画,心中念念乃是画未题款,但求小偷归来补上,定不追究。其二是政治风波下赠画如故,被歪曲而不惮,坚信爱他作品的人都怀善意,年近半百仍不失儿童般的纯真,着实令人感佩。而丰子恺自己心中的隐痛又要如何诉说?艺术的逃难,不单单是几度背井离乡,几度重建故土,几度魂系桃源,出世的精神世界再美终究要直面入世的衣食住行,以及周遭不理解、不友善、不纯粹的攻击,这一切不是那么容易找到解答。佛教是丰子恺的精神寄托,却不是全部,他要承担对家庭的那部分责任,无法恣意洒脱;艺术是丰子恺的灵魂庇佑,也不是全部,他栖身的物质生活同样来源于此,清高不得。动荡之下,他享着虚衔,无非是为家人谋求生计,所坚持者,也只有心底无悔的艺术选择:向着更深处精进和探索,不为权贵驱使的独立和自由。被夺走的部分半点不由己,丰子恺执著的缘缘堂也只剩画笺上孤独的题鉴,好比一去难返、缘断故纸的桃花源。白杰明屡屡将丰子恺和陶渊明作比,为他唏嘘:“当《桃花源记》中孤单的渔夫偶然发现了平静安宁的理想世界,又返回喧闹而混乱的世界,他以为如果愿意,仍能找回桃花源。但是,当人们跟随渔夫的指引,想再次寻找那个村落时,却再也无法寻到通往彼处的路径了。”渔夫失乡地,怅怅日暮西。前尘难再忆,片语不足惜。缘尽无舟楫,桃源何处觅……——乙未年读白杰明《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
  •     丰子恺画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逃难”一词,有凄惶奔突之意,然而冠上定语“艺术的逃难”,恍惚有一种藉由艺术于乱世中求宁静的感觉。若将之与“丰子恺”这个名字勾连,我眼前浮起一幅漫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座雕楼,一弯弦月,一个背影。寥寥几笔即有无尽意绪。这幅漫画展现的丰子恺特色,近年来广有称颂,然而在这艺术的源初,丰子恺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绘画创作时,他是被质疑的。有人讥嘲“李后主穿大褂”的怪异,也有人痛恨“五卅惨案”之际居然还有这等闲情,就连丰子恺的挚友俞平伯也撰文对这种脱离传统规范的绘画表示异议。这段旧事可详见《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一书。澳大利亚汉学家白杰明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留学中国,后来又在香港天地图书公司任职编辑,他在此期间开始探寻漫画艺术的传承和20世纪“后文人画”,他的目光渐渐聚焦在丰子恺身上。白杰明多年沉潜专心做研究,这部获得“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的著作,每一章都附有百余条参考文献,深挖细剖,条分缕析,作者之严谨、之深情,着实令人感佩。序言说:“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历史的故事,也是一段个人的故事,述说了一位艺术家如何与传统相遇,创新它、改革它。……它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位文人、艺术家生命的描述,讲述更多的故事,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可见,这本书是紧扣着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历程以及时代背景来讲述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属于丰子恺20年代的“古诗新画”系列。这一系列的灵感来自于丰子恺阐释诗歌的爱好,一定程度上也脱胎于他对历代著名绘画的重新诠释。它们的艺术价值较高,但与当时的中国政局格格不入,丰子恺应对文化激进分子的反对意见时,竟然还要为王摩诘与李后主的失节竭力辩护,“什么宗庙、社稷,肮脏的东西!只有情是真的、善的、美的!”尽管丰子恺只是想要强调一种审美的趣味,而在当时的情境中,他的确太蠢或者太纯。对于政治的厌倦回避,一直是他内心的企求,虽然后来他再也没有这样激烈的反抗,他只是一径地逃、逃、逃,逃向他的漫画里,逃向用艺术构造的精神世界的深处。丰子恺的艺术创作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画古诗、画儿童、画社会、画生灵。丰子恺和林语堂、周作人等想要探寻的“趣味”之路前途迷茫,他转而成为了“儿童崇拜者”,他说“人的生活大半是由兴味维持的,儿童的生活则完全以兴味为原动力。”我从前阅览丰子恺的儿童漫画,常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小孩儿偷穿大人的衣服,小孩儿伸手要摘月亮,小孩儿做游戏娶媳妇儿……天真烂漫、童趣盎然。但本书拓宽了我的视野,揭开了温馨背后的悲怆心理,那是一种对童年远去的无奈,对质朴自然的旧时光的缅怀,那是丰子恺在散文里曾感慨的,“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丰子恺对人生失望,对生活苦闷。研究现代中国散文的学者林非认为,丰子恺是一位从佛教教义中获得心灵解脱的现实逃避者。我们可以发现,丰子恺画社会的作品往往僵硬呆板,尤其是他后期的画作几乎全是应付之作,这是他避世心理的投射,意味着他艺术灵感的枯竭、也是内心情感的枯竭。幸好还有《护生画集》。这本画集每隔十年续绘一集,每集增加十幅画与诗,延续了丰子恺继李叔同得来的慈悲,以及他与马一浮的情谊,他对佛教的感悟和体验,他对人生的悲悯和省思。一九五四年,印度学者拉胡•维拉(Ragu Vira)编辑出版《护生画集》的梵文和英文版时,评价道:“只有这个中国的天才,以一颗温柔、宽恕心灵的力量和高尚,抓住并描绘了人对可怜的生灵犯下罪行的残酷的一幕幕,不管是为了食物、游戏还是运动,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颗温柔、宽恕的心灵,正是丰子恺艺术的永恒内核。白杰明的丰子恺传,捧出大量珍贵史料,还原一个更立体的丰子恺。叠叠画作,重重身份,核心是——漫画家丰子恺。中国的“漫画”一词,虽然不是起源于丰子恺,但是从丰子恺起才成为正式的艺术表现形式。本书追根溯源了丰子恺漫画风格的形成,其中有西洋印象派画风的熏染,更有日本漫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而最根本的依然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闲适气息。丰子恺很乐意用“漫画”一词来描述自己融合不同艺术的创作风格。他曾如此解释:“漫,随意也。”只是啊,世上最难随,恰恰就是意。彼时彼刻,世界纷扰,艺术成了一种罪。这一场逃难,只不过想要,追求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可惜多么难!原创书评请勿随意转载,如有需要联系本人。答复评论栏里的一位朋友的疑问:这个才是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补一句:丰子恺曾经大幅度地重新创作旧画,一是因为战乱期间很多原画佚失,另外一个原因是对原来的可能不太满意,很多修改后的画作和原本的会很相似,只是个别细节的变动。这两幅不是特例。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艺术家要在自然中看出生命,要在一草一木中发展自己,故必推广其同情心,普及一切自然,有情化一切自然。
  •     生在乱世,即为难人。“逃难”的重量,在丰子恺一生经历中始终贯穿,艺术梦想和生活现实的割裂,在其创作阶段中多有体现。历史裹挟个体产生的时代感,是回望过去最让人无奈的体验。
  •     学术研究佳作,想去澳洲读白杰明的博
  •     既是个人传记,又是一个时代的掠影。其中的有些画论颇有见地,极能体会先生当年心境,也极想信笔挥毫。当然,最羡慕者,是他能有大量的时间追求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坐享儿女成群,我也像他这样用画笔记录儿子的憨态可是一直顶着家人的唠叨和责骂的,哪里偷闲得起。其中有时代的原因,也是男人和女人的根本区别吧。
  •     在这个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的时代,看这种书很舒服。
  •     艺术的逃难,艺术地逃难。一个有趣味的人,面对苦难会更淡泊从容吧。
  •     书极好。厚重深沉,严谨又大气。传记作品典范。每一章都附有百余条参考文献,作者真的沉潜做研究,唯有报以感佩和致敬。我手头有丰子恺不少著作,以前也看过一些研究丰子恺的文章,但直到读过了这本书,我汗颜自己的所知浅陋,才算真正开始系统、全面地了解丰子恺,他的文艺理论、思想演变以及那个时代给他、给很多人的烙印和扭曲。
  •     太冗长了,有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有些观点逻辑不清地重复了好几遍。 重点在于丰子恺的漫画艺术,有一些有益的启发。
  •     精装,及封面用纸过度减一星。
  •     时代剪影,作者极明白人,这才是传记该有的写法。
  •     这本书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书,他不仅是丰子恺先生的传记,还以丰子恺先生为中心描绘出了民国历史和民国艺术的发展。在阅读的过程我感受丰子恺先生的人格魅力,也看到了那个学术百花齐放的年代。少年时曾读过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受其影响开始接触佛学。
  •     还原一个丰富、多面且在历史巨轮下艰难选择的丰子恺,最敬佩丰子恺完成《护生画集》的决心和努力。“丰子恺的'同情之心',传递出关于永恒和价值的理念,以温和的方式提醒我们警惕无理性的进步和大众文化的威胁,以及未曾注意到的物质陷阱。它还隐藏有一个追问:当文化中的道德崩塌之时,现代人还能幸存吗?”五星献给传记作者,这是一部客观、详实、理性、有洞见且透视时代的传记。
  •     也是把所有参考资料都给捞下来了
  •     光是如此多的注解就够客观
  •     半归隐在宗教和文学传统中的笃定温和的不妥协,至今已被儿童漫画的标签彻底淹没了
  •     确实是有些话只有外人才能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买传记都买西方作家写的的原因
  •     “不仅是政治流亡者,那些大艺术家和真正的思想者,在他们自己的国度都是异乡人。艺术家身上的独特性和不合群,让自身所有的事情都变得不同寻常,甚至有时会令人奇怪。即使在最熟悉的环境中,也会感到疏离,这使他开始了流亡。即使在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自己最为熟悉的同一处所里,他也是一位流亡者。”
  •     翻了翻,棒!今日5.3看完。写得真好,文字冷静又不煽情,赤子之心长者之爱,抚慰我焦躁的心灵。
  •     能在各个时代都保持独立并不被大潮裹挟,丰子恺的确有自己的本事。但从字里行间看,他并不是本性恬淡全然无争之人,是什么造成这些,作者未有明确揭示,是一不足
  •     虽说是丰子恺的传记,但穿插着也介绍了李叔同,马一浮等艺术家,对20世纪初耳熟能详的一些大家都有点到,本书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想原著应该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进行阐述的,但译本某些地方尤其建国后的叙述略显节操失守
  •     丰子恺借佛教渡了浩劫,缘遇东土梦二诞生了自己的漫画艺术。职业的劳碌,又让他得以回望童年的黄金经验。在政治抗战的风暴中,他选择过份的避讳。但坚守内心不被各种主义蛀化的同时,艺术的情操却在溘然流逝。谁知那些简单笔触颜色背后,有这样一位丰子恺,这些精神交汇塑造。外国学者精诚之作,愧谈文化。
  •     这部传记在记述了丰子恺的一生同时,几乎还是一部民国文化史,差不多写尽了民国的文化人。 用了很久才终于把它读完,几乎每读到一个人物就得想想他是谁干了啥,很多人物最近接触也是高中语文课了。所以真心读得很累,但是很值得。本书从素材收集,到编排布局,到行文及翻译,都让人有种肃然的感觉,一位艺术家的传记当如是。
  •     这本书带我真正了解了丰子恺这个人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总感觉岁月荏苒,此人此景,似曾相识。
  •     拖了大半个月,才把剩下三分之一看完。作者究竟是华人与否,目前尚不得知。但看得出这是一部非常严谨采集很多文字图片材料而作的人物传记,比丰一吟版本客观。那一版,真的是努力勤奋的生活记录,全书无任何批评字眼,有失公允。最后一章尾声实为对丰一生成就生活品格等的集中概括。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这部传记对我是成功的。
  •     对于想了解丰子恺的人,是个好的入手点。讲了丰子恺的求学过程,以及思想的转变,画风受何人影响,画风如何形成。
  •     尾声:“当《桃花源记》中孤单的渔夫偶然发现了平静安宁的理想世界,又返回喧闹而混乱的世界,他以为如果愿意,仍能找回桃花源。但是,当人们跟随渔夫的指引,想再次寻找那个村落时,却再也无法寻到通往彼处的路径了。”众声嘈杂,读完有股淡淡的忧伤。
  •     这么久难得见到的一本厚重透彻的书 丰子恺做人一如既往确实难能可贵 但是人不就该如此么。不说了我脸疼
  •     如果传记都写成这样,世界上的好书不知又增添了多少。用心写作,用心梳理资料,丰子恺的成长、生活、作品等,都有很深刻的解读。
  •     很厚重的一部传记,很多话可能只有外人才说得出
  •     浪漫,慈悲,无限的清凉,客梦中故乡,好似一个雪菩萨
  •     评传类,非线性叙述。 在我可怜的堕落的五月花了二十天读完 看到新中国部分强烈的风声鹤唳感,让人打颤
  •     很值得阅读的一本著作,既是对丰子恺的个人历程的梳理,也表现了20世纪中国艺术家的困境。里面颇多丰富的细节值得思考,比如对漫画的定义斗争,对儿童的定义斗争等。
  •     关于艺术的部分我实在是看不懂。依然对共产党的那部分内容很激动。苦了民国那些大师们。
  •     一本出色的传记往往从标题就可窥出立传者对于传主的把握程度,此书即如此。丰子恺先生的一生实则正是一个在时局逼迫下不断的“艺术的逃难”(Artistic Exile)的过程——逃向诗歌、逃向儿童、逃向佛法。在时代巨力面前,这种逃难仿佛小蚁爬出沙海,极卑微而极伟大。
  •     打破了近年丰子恺研究的沉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