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世界》书评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544276597
作者:[德] 丹尼尔‧凯曼
页数:277页

你看,我们去探索未知!

未知的世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深入——怀着好奇与热情,理解那最为真实的一面——即使,大多数人在为了现实而忙碌——仍然有人为了无用而探究世界,那无用却成为引导世界的指南。在丹尼尔•凯曼的《丈量世界》中,两条平行的故事线同时进行着,最后终于相交;而数学家高斯与探险家洪堡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知识共同的热情,肆意地嘲讽着世俗的生活。这话说出来是要得罪人的,但反映出大多数的我们在生活中渐渐庸常、麻木;与最初的自己渐行渐远。我们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非思考式的。高斯说到,“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没有人想要真正使用自己的大脑——他们想要的是安宁。他们希望自己吃饱,睡足,得到别人的善待。思考则免谈”。在芸芸众生中,对于多样的生活方式选择,对于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多一份理解与包容是应该的——怕的就是失去思考的能力,成为某些人私欲的工具。书中有一句话是极其喜欢的,“一个人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完全由他自己思考和决定”。当然,不否认环境诸多因素的压力,但我们往往容易夸大压力而放弃思考与决定的权利。这个世界是存在天才的,诚如数学王子高斯,诚如史蒂夫•乔布斯——他们拥有不同寻常的把握未来的能力。书中高斯说,生活充满了可鄙的专制,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出生,然后被束缚其中。它使你在面对过去时,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而在面对未来时又与小丑无异。高斯对于未来的深刻洞察使人佩服,情不禁想起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论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下随便一个普通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都比孔子、苏格拉底多得多吧;但他们的伟大在于思考和开创,在于对未知的不懈追求。《丈量世界》被改编成电影,属于拗口的第三人称描述终于活灵活现起来,而他们的才与傲也高耸起来。读书久了,总有一种道德评论的冲动,有一种不断引申的渴望——但,这真的是一本幽默的、有趣的书;虽然是天才的生活,但我们谁没有过一个天才的梦呢?

喜欢的是对知识对真理纯粹的热爱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高斯经常逛妓院,洪堡(不是创建洪堡大学的那位,创立洪堡大学那个洪堡是这个的哥哥)是个性无能。就连高斯新婚之夜俩人的前戏都写的那么曼妙,我在想这个作者是不是搭了架能隐身的时空机回到了那个时代分别跟踪了高斯和洪堡才知道的这些事。一直把这书当成是人物传记来读,看完了才确切知道这其实是本长篇小说。一本读起来酣畅并且内心灼热的小说。作者写了二百年前同时代的两个渴望真理的两个人:高斯和洪堡。采用穿插叙事的方法,两条主线分别交代了高斯、洪堡的成长和思想性格。两个不同命运的人因为有着对世界相同的渴求人生越走越近,最终两个伟大人物相遇,仿佛遇到了理解自己的人。仿佛是《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高斯的智商之高和情商之低经常伤害到身边的人是他们这些原本已经很优秀的人仍然久久不能恢复,当然,在对待女人方面高斯的情商似乎重新占领了高地。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科学人物传记,觉得那本传记真不要脸,那本书上为啥就不能加一句高斯的智商非常非常高,这样我的挫败感是不是会少一点,对自己的平庸是不是就多了一点安慰?洪堡自小家境殷实接受良好的教育,洪堡兄弟的人生被关心教育的母亲设计安排好了。但弟弟洪堡总是各方面都比不过哥哥洪堡,直到掉入冰窟并成功自救之后,洪堡才从里到外地优秀起来,仿佛变了一个人。哥哥进入政坛,弟弟则散尽家财带着人马和设备开始了丈量地球的旅程。那个时代的地球,仿佛还被遮蔽在帘幕后面,而洪堡是去掀开地球帘幕的人。那个时代人们还不知道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哈里森的天文钟应用还不广泛,华盛顿这个城市还在孕育中,南北美的广阔土地仿佛还在地球的角落边缘。每一次的出发都不意味着能安全返回。那个时代,是个探险的时代,而洪堡这个无所不想求知的人则走在拓展人类认识疆界的最前沿。现在的地球人们上天入地,旅行者2号已经将冥王星甩在了身后,再没有探险,有的是旅游。我也喜欢这本书写作的风格,作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丰富的“添油加醋”,但我觉得添得恰到好处,通过文字将高斯和洪堡最鲜明的性格特点描画出来。流淌在这两个人体内的,是同一种血液,想理解宇宙真理的血液。为何是高斯和洪堡,洪堡的足迹遍布大招大洋,而高斯则痛恨外出,与洪堡的为大会面对他也没有丝毫吸引力,反而像个赖床的孩子,迟迟不肯动身前往。洪堡用心灵和双脚去丈量世界,高斯则用智慧和数学理解宇宙。我喜欢这本书,成名后的洪堡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去探险。举手投足之间被那么多无聊无关的人干扰,人们尊敬他,想与他握手、交谈,可这些都与真理没有关系。高斯开始同情洪堡。早年与洪堡共同探险的合作者邦普兰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境遇更惨。在给洪堡的信上写到:他的每一天都沉重而缓慢,在这个微缩了的星球上,只有他、他所处的屋子,以及屋子周围的土地是确实存在着的,外面的一切,都属于总统拥有的那个怎么也看不透的世界。他很冷静,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等着那最糟糕的情况变成现实,算是找到了最终的安宁把。我想你,亲爱的老家伙,我从没遇到过一个像你这样真正喜欢植物的人。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也让我见识到了真正喜欢知识的人,真正热爱真理的人。当你知道世界上有这种人的存在,你就不能再继续选择妥协和无聊。分享一些书中的文字(还有很多,懒得去一一整理上来了):P3:生活充满了可鄙的专制,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出生,然后被束缚其中。它使你面对过去时,有一种天然优势,而在面对未来时,又与小丑无异。P14:年轻时若怠慢了多愁善感的情怀,年长时就会有令人叹息的情感结局。P21:心上人只会碍手碍脚,洪堡答道,人们结婚,不过是因为生命里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追求了。P29:洪堡在萨尔茨堡操作实践了一年。他测量了那里的每一座山丘,记录下每一天的气压,绘制磁场线,检视空气、水体、大地和天空的颜色。他练习拆卸、组装每台仪器,直到单腿站立、大雨滂沱时,或者在满是苍蝇的牛群正中,都能够闭着眼拆装组合。当地人视他为疯子。他知道,就连这件事他也得习惯。有一次,他把胳膊反绑在背后整整一周,来建立自己与疼痛和不适之间的信任。P32:看到一座山丘,却不知道它的高度,这简直是对理性的侮辱,会让他寝食难安。如果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他,根本无法向前挪动一步。不管是多小的谜团,他都不可能置之不理。P33:邦普兰问他是否从不睡觉。能免则免,洪堡答道。

我更傾向於堅持本身。

是什麼讓自己拿起這本書,除了好奇心三個字,我想不出來其他的。畢竟科學對我來說,太遙遠,我需要的只是一些常識。看完之後,比起好奇心,我覺得還有一如既往的堅持。哪怕會有渾然天成的天份,若沒有人重視,那也只是一潭死水,掀不起太大的波浪。高斯的老師,在看到他對高數的認知時,不是害怕自己作為老師的權威被否,而且讓自己的助理登門拜訪,為的只是可以讓孩子在高數上有更好的拓展。一直陪同洪堡的那個人,哪怕自己怨氣再大,疾病再纏身,也捨不得離開他的這位夥伴,陪著他歷經各種地方,探訪各種那時稀奇古怪的原始森林。當然,如果沒有自己本人的堅持和追求,恐怕也達不到現在世人為之樂道的成果。回顧我們自己,有多少事情被我們自己認為可以為之堅持下去?有多少事情在我們遇到一個又一個險阻的時候選擇戛然而止?有多少事情我們在回顧過去的時候追悔往昔?其實,我們要的是一種精神。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我們還能堅持下去的支柱。我們這一代,很少有信仰,對宗教雖不排斥,但也沒有到達追隨的地步。沒關係,雖然我們會比那些有信仰的人痛苦一些,畢竟我們要看破看淡需要更長的時間,但終究會看到希望。生命雖有涯,但我們追求卻是無涯。願,不後悔。希,往前走。

自古天才多呆萌,德国人竟然也懂幽默

有句鸡汤说得好,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需要有一个在路上。《丈量世界》中的两位主人公,就是各自印证了这句鸡汤。一位用大脑的思考和推算去探索世界。另一位用脚步、用身体、用眼、用手去丈量世界。《丈量世界》作者:丹尼尔•凯曼一、两颗欧洲璀璨之星第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数学王子高斯。他不仅是数学家,还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现在的德国十马克上还依然印着高斯的头像。高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儿时的一则小故事:高斯小的时候,数学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难题,就是1+2+3+4…一直加到100。那时八岁的高斯通过1+100、2+99、3+98……,再乘以50算出 5050的结果。而这本书,却描绘了高斯不为人知的心理活动。当时的高斯已经意识到了他的与众不同,所以他平时在数学课上总是在掩盖他的这种数学天赋以便让自己和周围的孩子们人看起来更像一些。可是那天的课上,高斯走神了,没有控制住自己,一不小心把答案说了出来。下课后,老师把高斯叫到身边,让他发誓说这一定是他算出来的。在高斯给出肯定之后。然后老师给了他一本《高等数学》。第二天,高斯就把这本《高等数学》还给了老师。老师说:这个高等数学虽然对你来说难了一点,但你也不要这么轻易的放弃啊。高斯说,不是啊老师,我读完了,书写得还不错。谢谢啊。就像有一位数学家说的那样,上帝手中一定有一本包含世间所有精妙证明的天书,但上帝相信这本书在高斯手中。大家不要以为自己不是做理工科,或者学理工科的,高斯就可能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在Photoshop中有一个功能叫做高斯模糊,而这个高斯模糊就是基于高斯分布计算出来的。这个高斯模糊做什么呢?就是给你们磨皮啊!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左)与亚历山大•洪堡(右)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主人公亚历山大•洪堡。洪堡是德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第二位哥伦布。此外,他还创造了等温线和等压线并绘制出了世界第一幅全球等温线图。以他名字命名的山脉湖泊动物植物遍布全球,甚至在月球上都有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洪堡环形山。二、亦真亦幻的故事《丈量世界》是一部德国的畅销小说,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它借助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大事件,以一种亦真亦幻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高斯和洪堡这两个伟人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展现了启蒙运动之后,各个领域蓬勃发展的欧洲大陆的黄金时代。2012年德国电影《丈量世界》和一般德国文学的枯燥乏味不同,这本书轻松有趣,有时还有一点德式可爱的冷幽默。比如书中描绘高斯小的时候,他总以为别人在说话或者行动之前停顿的那一下是一种社交礼仪。后来他长大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什么社交礼仪,只不过别人需要思考他不需要而已。而且作者丹尼尔•凯曼还很会自嘲,书中洪堡用“鸟儿不愿去探索天空,鱼类不愿意去探索海洋”感叹人们不愿意去探索世界。这时旁边有人搭了一句,就像德国人不认识幽默。这本书就是用这样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描绘了高斯和洪堡不断地去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去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故事。三、宅男与远行者高斯一生几乎足不出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大宅男。洪堡则几乎走遍了大半个地球。这样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非常的沉迷于探索,甚至偏执。书中描写过这样一段,高斯在新婚之夜跟他的妻子褪去了衣裳准备上床,在这种让人脸红心跳的时刻,他突然想到一个能帮助减小行星轨道测量误差的方法,于是迅速跳下床拿起笔记了下来。洪堡也一样,有一次即将发生日食,因为日食的时候非常有利于进行天文定位,于是他低头专注于六分仪和时钟。而在日食结束之后,洪堡抬头问周围的人,日食是什么样子?周围的人目瞪口呆,问他难道你就没有抬头看一眼吗?他说没有,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和误差。还有一次,洪堡为了求证活体的肌肉纤维是否具有导电性,就把自己的后背割出两道伤口,然后分别插上锌板和银板。之后,他感到后背一阵剧痛抽搐。但这个时候,他仍然坚持写下“活体纤维具有导电性”。 洪堡在用自己的身体感受锌银的导电性看到一座山却不知道它的高度,这简直是对理性的侮辱,会让他们寝食难安。如果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他们根本无法向前挪动一步。不管是多小的谜团,他们都不能置之不理。四、自古天才多呆萌这两个人除了都很沉迷于求知之外,在性格上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就是都有点儿书呆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Nerd。书中描绘过这样一段故事,洪堡和高斯年老之后,高斯的儿子欧根由于参加当时的革命运动被逮捕了,然后高斯和洪堡就去找宪兵队长请求释放自己的儿子。洪堡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了,然后宪兵队长就问洪堡:“洪堡先生你能如何感谢我呢?”洪堡就说,“我一定会好好感谢你的。”宪兵队长又问,“洪堡先生,你到底会怎么样好好感谢我?”洪堡说,“我真的会诚心诚意地感谢你的!”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高斯看不下去了,“这个人想跟你要钱。”洪堡说,“他没有跟我要钱啊,只是让我感谢他呀。”高斯转头指着宪兵队长说,你这是索贿啊,把宪兵队长骂了一通。可这时高斯的儿子,就在宪兵队长身后的牢笼里关着。就是这样的两个人,有些书呆子有些可爱,探索世界的动力,跟功名利禄没有任何关系,仅仅来源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本身。洪堡成名之后,终日被迫地奔波于各种贵族皇室的宴会,不停地进行演讲。在他很高龄的时候能获得了一次去俄罗斯探险的机会,但由于他当时已经成名,所以就给他配备了大批的随从、马皮和物资,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最后当他们准备返航时,船因大雾迷失了方向。这时船员就来找洪堡,请洪堡指出方向,否则燃料就不够了,就永远回不去了。洪堡的眼睛顿时一亮。他问,我们真的再也不用回去了吗?我们真的可以永远不回家乡了吗?我们真的可以和远方融为一体了吗?他露出了孩童般的一种兴奋和愉悦。五、没有主角光环的那些人讲到这里,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本书,那么我们用“好奇心”或者“求知欲”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仅仅是向大家兜售一下好奇心这个概念的话,未免这本书读得有点像励志书籍了。大多数人都不像高斯那样天赋异禀。也不像洪堡有足够的金钱去环游世界。甚至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生在一个人类的认知还没有那么宽广的时代。所以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另外两个没有主角光环的角色。一位是高斯的儿子欧根,虽然跟高斯相比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也很热爱数学,喜欢诗歌。由于那次逮捕,欧根被驱逐出境。但后来在美国成为了非常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还有一位是法国人邦普兰。他是洪堡在探险时候的合作伙伴或者说是助手,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植物学家。他虽然不像洪堡那样有那么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动物植物山川河流,但是他写出了很多植物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这两个人可能更像是平凡人的缩影。最后,我们从一句鸡汤开始,也以一句鸡汤结束吧。去求知,去好奇,不必天才,也不必偏执,不必惊世骇俗,也不必破釜沉舟。不必一举成名,以普通人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丈量世界。豆瓣小站:https://site.douban.com/280743/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可观看书评的视频节目:

学理科的孩子是幸福的

活的越久,越感觉到理科世界里研究的那些,在实用主义思想下认为没用的学科,才是重要的东西。不仅重要,还能够给人以莫大成就感和幸福感。

尺寸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人都知道这句话,就是没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可是我们自己现在依然就在一座围城里,自己羡慕别人,想成为别人那样的人,往往忽视了自己一样被别人羡慕着!想成为别人安阳的人,很好,证明你有目标有holp,可是,当你羡慕的时候请您动起来,调查显示,86%的人只是行动的矮子....年轻的孩子,咱们需要的做还有很多,世界需要咱们去改变,让我们的双脚去丈量世界,你可愿意???

也去南半球看麦哲伦云。

买书的时候一心一意以为这是一本科普书。结果还真是。就像是被科普了两个卓越的炼金术师。表示喜欢的不要不要的。基本科普如下:洪堡哥哥说:“无聊从没有对他造成什么伤害,他只是不愿意太孤独。”洪堡说:“他一直很孤独。但更害怕无聊的人生。”洪堡哥哥对洪堡说:“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人生需要观众的观点,这让他们相信他们的人生就是整个世界。随着年月的流逝,这个世界越来越小。他们现在才意识到彼此拼命努力的真正动机,并不是为了探索宇宙,只是为了对方。”高斯给乔安娜的第一封求婚信直接被拒。彼时高斯已经完成了《算术研究》,觉得余生只剩折磨、衰退,毫无意义。但是乔安娜却答应了第二次求婚,使高斯在最后一刻松开了打算用来了结一切的箭毒。高斯会认为这是注定的吧?延续的生命是乔安娜给的吧?直到多年后才从洪堡那里明确了箭毒不融血液都不会致命。就算乔安娜不答应求婚高斯也不能那么容易那么痛快的提前退场。所以啊。像洪堡说的那样:“这世间没有注定的事。人们不过在假装未来是注定的。但时间久了也就信以为真了。”高斯在与乔安娜的婚礼上说:“他从没指望自己能够找到幸福这种东西,老实说,直到此刻他也不敢相信。对他而言,这像是一个计算错误,一个误差,他唯一的希望是永远不要被修正。” 世间百态千丝万缕,从数学的意义上被区分成了可修正误差和不可修正误差。可是人的记忆就是很容易被自己窜改。垂老时高斯还是会怀疑他自己是不是更爱那个教会他一切的尼娜。也会回想曾经许过要娶尼娜的誓言。还有答应尼娜要学却无限搁浅了的俄语。可是呀。高斯认为只有艺术家才会把偏离真实当作是一种智慧。他本人的欢喜和厌恶、理性与偏执才是他全部的真实。眼看高斯没有洪堡仙气儿足啊。洪堡是个禁欲萌宠。好吧。感谢你们都真实。感谢你们都可爱。最后欧根去丈量美利坚的时候。会是命运更多。还是偶然更多。当然。高斯有的欧根也都会有。不论是智慧。还是情素。书里还毫不在意的提到了麦哲伦云。所以大概某一天我也能跑南半球去,去看看这星云是如何溅撒在银河。

以丈量开始,以人生结束

自从人类进化为有思维能力的智人,思考就成了人类最好的朋友,并且被认为是人类有别并且优于其他生物的原因。人类似乎无论何时也不会停止自己思考的脚步,且从中找到了真正的乐趣,而《丈量世界》的作者就从两位天才的奋斗过程中为我们思辨的展现了人类思考的历程。故事总要从头说起,两位天才少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全速“奔跑”,数学王子高斯是个足不出户的“宅男”,任由自己的思维遨游四宇,发现一个又一个关于宇宙的真相,博物学家洪堡则让自己纵身跃入生活,去经历人生一次一次的艰险冲刷,两个人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这世间不同的美丽,思考的高度与行走的广度,发现这世界最简洁美丽的规则与发现万事万物的精彩都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让我们不禁满溢对这个世界的爱。在这两方面他们都达到了时人所能走到的最远处,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苦恼,在这里作者运用高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读者展现了两位天才的生活:高斯囿于昼夜、时代与爱,他厌倦了那个纷乱少秩序的年代,期待着更好时代的到来,洪堡却生活在家庭教育实验的阴影之下,他与哥哥早早被推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不能回头。不得不说作者于两个人物的设定是非常新鲜有趣的,高斯似乎是一个被空投进半荒蛮时代的先知,满腹牢骚,而洪堡则像一个虔诚的受难者,他与邦普兰的游离探险是书中最有趣味也最温馨的一部分,邦普兰尽管风流爱俏,却是“不管多么遥远的距离,我都跟你走”的好伴侣。洪堡尽管一生未婚,得一知音也是幸事。如果这个故事仅止于此,那么精彩也是有限的,但是还有后半部分。即使天才的头脑最终也不得不堕入凡尘,就如高斯所说:自然法则是真正的暴君。即使再天才的头脑,即使再坚韧的意志,也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控制与人生的磨炼,时间更是一位你不得不屈服的暴君,高斯并不精专感情却难逃欲望的摆布,洪堡则失去了旅伴变成了他最不愿意成为的模样,当两个老人为了营救欧根深夜走在路上的时候,高斯研制接收器想听到亡妻的声音的时候,洪堡不得不接受再次上路已经不复当初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少许的幽默、淡淡的苍凉。这是人生的遗憾,却也是人生独有的色彩。其实没有必要去探讨洪堡与高斯两个人谁是走得更远的那个,谁又是一直留在家里的那个。他们即使走过千山万水,也不过是在丈量自己内心的世界有多么宽广。而那个世界总要不断失去并有所妥协,这个故事以丈量开始,却以人生结束。亦舒在自己的书中为喜宝安排的那位迷人的男士,并不是她一直钟意的家明,而是一个德国男人,而作者在这本书中也为我们尽展德国人严谨认真之外细致幽默的魅力,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词句考究精致,文字隽永绵长,时有妙语佳句以及不动声色的幽默,加上基于历史史实下最戏剧化的描述,让这部小说至臻佳境,而作为一名资深配角控,我更关注两名配角人物邦普兰与欧根的故事,他们有着更多凡人的缺点却也格外感人亲切,邦普兰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欧根又开始出走新大陆的旅程,看吧,旧的故事结束,新的丈量又开始了。这就是生命不断延续向前的规则。

常人适应世界,天才改变世界

天才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生活在同一个大地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不仅有着天赋异禀,而且将自己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自己所钟意的事情上面。正是在痴迷和执着下,他们改变了世界。

令人感动的好奇心

无意中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当时被放在推荐书架,于是就买来看看。书中说了数学家高斯对土地的测量,对天文学的研究和博学家亚历山大洪堡的去世界各地,主要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探险故事。两个主人公的事迹被穿插开来讲解,整本书对细节的描写把握的很好。高斯,数学家,天文学家,在物理学方面也有造诣。生活方面,他对女人的态度在我看来很荒诞(婚前和绿茶婊乱搞,妻子去世后又娶了妻子的闺蜜明娜,虽然他并不是很喜欢明娜),但他在对待科学方面的执著又令人感动,从书中描写来看,高斯是一个自负的人,但是书中的一个细节提到:我就像是被造物主扔到了一个不该属于自己的空间,像是梦境一般,令人迷茫。由此可见,也许他并不是自负,平凡人对他的不理解也许会给他们这些天才造成更大的孤独感甚至是伤害。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谢尔顿会对各种事情嗤之以鼻。洪堡,富二代,博物学家,探险家。当他去南美洲探险归来,受到了举国欢迎。虽然是贵族,但是在生活方面,他对人情世故可谓是一窍不通,当他准备为被捕的欧根(高斯的儿子)求情时,竟完全察觉不出来,军官正在暗示他向其行贿。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天真的性格,大自然更适合他。晚年的探险经历更是在许多人的簇拥下完成的——他在人群的簇拥下爬上山,每剪下一株植被的叶子就需要给身后前来围观的民众互相传阅,等叶子传至他手中的时候,已经没有被保存做成标本的必要了。后来他又去了俄罗斯探险,但沙皇派了两名随从和大批军队跟着他,保护其安全,当他们在船上被大雾迷住,不能辨认出回程的路时,人们来寻求他的帮助,他再三确认他们是否真的永远不能回去的真相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于是他给随从指出了方向,随从罗斯在报告船长时,指出了相反的方向,半小时后他们顺利的到达了港口。这些细节都十分的讽刺,也令人叹息。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到晚年有一些交集,他们求同存异,有着对地球,对宇宙,对真理一样的执着与追求。洪堡在俄罗斯的探险考察历史23周,远行14,500俄里(1俄里≈1.0668公里),途径658个驿站,使用了12,224匹马,这些数字让一路上的混乱变得仅仅有条,他突然想到,高斯此刻或许正在用望远镜眺望那些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概括其运行轨迹的天体,他竟一下子弄不清楚:他们中究竟谁走得更远,谁才是留在家里的那一个。很难想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要怎样说出公里,千克这些世界公用的词语,也许我们至今还在沿用各式各样的计量单位;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世界地图,我们要如何去旅游,很可能会南辕北辙···不管谁走得近谁走得远,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都将一生献给了科学,献给了对世界的探索,他们用各自的方法对世界进行测量,为下一代创造出更好的未来。感谢他们,也感谢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

一根筋和缺心眼的故事

看到十几页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高斯就是那个著名的高斯,高斯定律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里学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更别说定律的内容。这对于一个已经工作了将近二十年的工科生来说,除了证明整个教育体系的失败以及就业市场的残酷外,也稍稍打击了一下我对自己智商的自信。因为让我记起高斯的不是那本著名的算数研究,而是书里那个很像是后人编出来的1+100的算数故事。顺便说一句,书里关于算数研究成书过程的描写实在是酣畅淋漓,元气充沛,看得人极爽。推荐我读这本丈量世界的那位身上具备了与主人公之一的“一根筋”洪堡先生不少共同之处:对数据的执迷、对未知的好奇、对新鲜事物的尝试...所以她对书中洪堡先生亲身体验电鳗威力的描写念念不忘,希望以后不要有回响。不过对我来说,缺心眼高斯先生的毒舌和厚颜无耻的自信则更让人欢乐不已。腰封上说,这是一本会让人对科学产生兴趣书,我却只关注了一个又一个的欢乐段子,以及一点点的诗意。阿弥陀佛,希望腰封上那位几天卖出几十万本与本书丝毫无关的逻辑思维图书的鸡汤罗先生的公司能尽快倒闭,免得再出来祸害误导读者了。最后提一句,我手机上的好奇心日报说:大西洋周刊2015年年度书单上,排名第一的新书名叫The Invention of Nature,它的作者就是这位亚历山大.冯.洪堡先生。希望他的书和他的人生一样有趣。

超越现实的诗情画意

一本书,两个疯子。书中两个人,洪堡和高斯,一个是实地探查的冒险家,一个是在房间内探索自然的理论家。书中将两个人的章节错落放置,自然有比较的作用。洪堡怀着“一根筋“的精神,冒着被食人部落吞噬的危险也要深入探索亚马逊河流,冒着坠落山崖或者缺氧的危险也要登到山顶的最高峰。自己和同伴一同探险时潇潇洒洒,却经历了在洪水中差点丧失性命以及所有考察发现的危险。洪堡就像一个自由人,完全不受世俗的牵制,直到他得到了俄罗斯的资助,才不得不在护卫队的陪同下进行小范围的开采。高斯则依旧处于世俗社会中。娶妻生子,曾做着自己觉得毫无意义的工作,也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并不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和她所生的儿子。在这些世俗的枷锁中,高斯依然争取让自己能够进行探索的设备,致力于发现一些定理和规律,并探索天空。在他眼中只有这些是重要的并且有意义的,其他都是对于他这份热情的扶助,是支撑这火焰燃烧起来的柴火。书中这两人的交集是短暂的。洪堡无拘无束,偶尔写封信告诉亲人自己还活着,而高斯到后期很多是对自己的儿子助理以及当时的科研情况不满的情绪,却也执着于自己的探索。文后,洪堡在思索,他和高斯,到底是谁走的更远?表面上,的确是洪堡的足迹遍布世界,但他的发现仅仅是将大自然上已有的元素转化成人类可以懂的语言,以地图勾勒的形式让他们进入人类的视野。而高斯,做出的是只有他能创造出的发现。不论谁走的更远,他们强烈的热情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感谢这两个疯子,让我在数个在地铁上通勤的日子中得以忽视烦躁的人群和燥热的车厢,和他们一起探索世界,超越现实。

《丈量世界》:不求还原历史,但为摇曳人心

文/吴情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德意志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总是显得异样夺目,诸多伟人诞生于此。例如,影响了哲学史进程的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著名作家特奥多尔·蒙森、盖哈特·霍普特曼、君特·格拉斯,数学家欧根·高斯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等。他们照亮了人类思想的夜空,为人类深刻认识所处的世界及人类自己最初了不容忽视的贡献。然而,在教科书中,在冷冰冰的文字之下,他们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似乎生来就注定是伟人。个人的思想和情绪都被有意忽视了。或许,该是文学干预并试图打捞的时候了。《丈量世界》是一部以著名数学家欧根·高斯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为主要人物的小说,作者丹尼尔·凯曼以文学的方式向两位大家致敬。在他的笔下,高斯和洪堡虽然天才禀赋,但也有着常人的情感经历和心理历程。这些早已蒙上历史灰尘的个人行迹,恰是解读的密码。这样的文学尝试虽然免不了先入之见,却暗含了另一假设:没有人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伟人,我们的内涵由自己丰富,现在的我也由过去的我造就。伟人令人尊敬,常人未必不值得仰视。在这本书中,凯曼将高斯和洪堡两人的故事分开来写,一前一后,其中不少内容彼此穿插、扭结,造成了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两人看似不相干,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分别丰富着德意志民族文化;两人看似彼此隔绝,却又受到了同一使命(calling)——实现你自己——的召唤。出身于普鲁士一贵族家庭的洪堡,自幼喜爱自然万物,富有探索精神,“只要老师放任不管,他就一头扎进森林里,捕捉小昆虫,并以自己思索出来的体系进行分类整理。”青年时期,他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学习经济学,却又几近沉溺般决心“研究生命”,“揭穿世界的本质”。与洪堡同而不同,高斯在幼年时期即表现了杰出的数学天赋(你不得不承认,某些领域确实需要且诞生天才),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总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和玄机。同时,在凯曼的笔下,高斯对母亲的依恋得到了张扬。高斯个人“其他的回忆,都跟他的母亲紧密相关”。“他爱她,爱到无法言说。”母亲给了高斯近乎一切,从全然身体到行为教育,从无私之爱到细心呵护。然而,“他知道所有人都这样(会衰老,会长皱纹);但她这样就令他无难以忍受。”迟钝。衰老。演戏。人世间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柏拉图曾对此嗤之以鼻。对高斯而言,现象世界背后的数的世界,永恒不变的才是一切。他像毕达哥拉斯,却凭借个人能力创造了新的巅峰。在醉心博物学研究之后,洪堡走上了探索世界的道路,在旅途中测量这一世界,在常人看似怪诞的行为中表现出对理性的推崇和膜拜。他最先确定了等温线与等压线的概念,绘制了全球等温线图;他研究动植物群落与地球环境关系,在一次对火山的考察中,认识到了岩石水成论的局限。另一方面,高斯在数的世界中继续遨游。他推翻前人不少谬论,树立个人权威,最终成为与欧几里德、牛顿并称的世界三大数学家,成就斐然。以名人为创作题材的小说很不讨好,写得好不一定有人会褒奖:他们认为写得好本就应当;写得差却一定会遭到贬斥。在某种程度上,《丈量世界》实现了对傲慢读者的疏离和规避。凯曼写名人故事,在特定的地方加入个人想象,内容却多半与人们从轶事中所得相辅相成,不过分夸饰,也不矫揉造作。读毕《丈量世界》,我们始终无法忘怀洪堡和高斯,对个人而言,生命中追去的一切最终都会尘埃落定,唯有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求,永远不会走向终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另一方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追求知识应该是一次智识性愉悦,是在好奇心激励下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哪怕需为此奉献一生。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好奇心比雄心走得更远

说到德国电影,我们总有个印象就是:探索的人很多,会讲故事的人很少(比如《铁皮鼓》)。我还记得高中英语课本上有篇文章用“stiff”这个单词来形容德国人,当然这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大家的普遍印象,德国人比较刻板,不爱笑(喜欢看球的妹纸可能不太认同哦

天才间的对话

这是一本小说,主人公是德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很年轻时就知道如何用一把尺子和一个圆规画出正17边形、发现了钟形正态分布的高斯,和一个到南美洲探险、现代并不是那么知名的博物学家洪堡。作者凯曼生于1975年,只比我大一岁,书中很多情节应该都是杜撰。作者的文风有些德国式的飘逸,看德国人写的《拿破仑传》也有着种感觉,另外德国人向来崇尚英雄,作者的这种膜拜在文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谁将拥抱疼痛,谁就可以掌握原先他所不能。。。”高斯的那个正17边形的画法如下(那一年他19岁):本书是逻辑思维极力推荐的一本书,估计是罗胖收了出版社的钱,因为老实说这书很一般,我也只是很常时间没看小说了才看了它。如果你没看过,就不要浪费时间了,除非你也非常崇拜高斯这样的天才。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可能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将其读完,或者根本就读不完。之前买来读书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我也已经习以为常。书的封面设计很枯燥很学术,整片的深蓝色上画着一圈圈等高线,看完后才知道那也许是洪堡的杰作吧,新书买来我总是习惯先读几页开个头,如果觉得还行就先留出时间读完,若是差强人意就留到以后有时间再读,如果阅读体验很差,那就拜拜了。这本书开头的部分是老年的高斯接受洪堡的邀请去往柏林参加科学家会议,当我从书页上看到一个絮絮叨叨不停抱怨又有些任性的老头高斯时我是懵了滴,我简直不相信作者竟将数学王子高斯描写成这么个令人生厌的老头形象,而这本书还是德国的国民读物,我并没有读过任何关于高斯个人生活的书或是文章,所以我想也许真的高斯真的是这个形象呢。经过痛苦又无聊的旅程,高斯来到了洪堡的居所,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洪堡这个天才,我原以为洪堡是个一个身材魁梧精神抖擞性格豪放不羁的天才,足迹踏过大半个地球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谁知书里的洪堡竟然是身材矮小又唯唯诺诺的形象。读到这里才明白这是一本基于真实史实经过过文学创作的小说,虽然对于高斯和洪堡的印象很糟糕,可是很奇怪我并不反感这样的两位人才,相反有种读下去的渴望。于是我又继续读了下去,事实证明,这真是一本让人颤抖的书,我花了三个天里的空闲时间将其读完。当我读完最后一页,掩卷长叹,既有对两位天才对真理追求无畏、偏执的敬佩,也有对英雄迟暮的感伤。不过我相信他们两个肯定不会有什么后悔,他们的一生是极其充实极其灿烂的,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亲手推动着世界向前徐徐前进,他们被世人称之为英雄。永远不要屈服于任何事物,永远向前进,而高斯和洪堡正是将这句话作为了自己一生的格言,他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从来不会在乎自己身处何时何地,高斯甚至在成婚的晚上因为忽然想起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立刻跳下床来撇下新婚妻子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的推到着一个个公式,而洪堡为了分析电流通过死去的青蛙时青蛙大腿会跳动的现象,竟是将自己当做了青蛙成为了实验体,他承受了身体被生生撕裂的疼痛,每次被点击昏迷后挣扎的清醒过来用迷糊的思维以及麻木的右手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最终将自己的发现整理成论文进行了发表。他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名利,只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用一系列的成就讲自己深刻的印在了历史的铭牌上,从此后,在他们死后的千千万万年,人类都会怀念,感激他们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没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只是普普通通的普通人,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拿什么证明我们曾经真实的存在过这个世界,我们做不到,我们只是历史尘埃中一抔松松散散的黄土。但是即使作为黄土,是否也可以有所不一样呢,就像高斯和洪堡对真理的态度,我们可不可以以那样坚定而无畏的精神去度过我们作为普通人的一生呢,很多人都渴望成为画家、音乐家,大部分天赋不行注定无法成为举世瞩目,但最起码总可以成为一名最普通的画师最普通的音乐工作者吧,毕竟我们还是在喜欢的领域里度过我们的一生,我们一生注定平凡,但就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平凡却快乐的度过一生吧

奔向山川湖海,囿于天地昼夜

这本书讲的是数学王子高斯和博物学家洪堡,用两种非常迥异的方式来丈量世界,一个几乎没有离开欧洲,一个足迹印在世界各地。高斯靠数学和实验室观测遥远的星球,测量土地;洪堡和搭档一起背着气压计,踏过雨林和高原,穿过亚马逊河,爬过活火山,走遍世界的角落。他们一个是自负的天才,一个是酷爱自然不懂人类的科学家。但他们相遇了,有了交集,并且成为朋友。书中没有花很多笔墨来写他们成为朋友的故事,而是交叉着讲述了他们的成长故事,就像是高斯领悟到的那个平行线定理,他们原本没什么相交的机会,但其实,所有的平行线都会相交。不仅是他们终于有一天面对面走在了一起,而且,歌德、康德……这些人都成为了他们的交汇点,当然,高斯和洪堡也是其他人的交汇点。他们两人都表现得非常偏执,因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都超越了时代,凡人的生活之道对他们而言简直是累赘。高斯还在读书的时候因为牙疼而不得不拔掉那颗仅仅是发炎了而不是被虫蛀的牙,他想:明明不久以后就会有消炎药产生,明明拔牙的时候打点麻醉就不会疼成这样,可是,现在的医生并不知道这些,这一切终究会出现的,但不是现在,而是在以后。一个站在旧时代的人看见了新的时代,并且只有他看见,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他说:这既古怪又不公平,生活充满了可鄙的专制,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出生,然后被束缚其中。它使你在面对过去时,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而在面对未来时,又与小丑无异。而洪堡呢,痴醉于自然,痴醉于探寻生命的真理。在他拜见那位坚信“地心水成论”的导师时,导师问他是否结婚了?他说:“心上人只会碍手碍脚,人们结婚,不过是因为生命里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追求了。”尽管他害怕这句话冲撞了导师,旋即改口,但是他却一生都在追逐着自然的脚步,终身未婚,甚至可能终身都没有爱过一个女人,除了母亲之外。他有着德国人的严谨,是严谨得可爱。一言难尽,简直举手投足都是可爱,这得归功于作者和翻译,寥寥几段对话,就能展现德式冷幽默。还是举个例子吧,洪堡和邦普兰打算观测一次日食,在每周大陆的最深处,这可以“使在海边城市进行精确的天文学定位成为可能”。那天下午,太阳消失了。日光变得惨白,群鸟尖叫哀鸣,向着高空飞旋,连带着刮起一阵狂风。一切都被吞噬了,一道黑影浮过,太阳化作一面漆黑的圆盘。邦普兰头上裹着绷带,举着投射出地平线的投影仪。洪堡将六分仪固定在上面,用一只眼睛斜窥天文钟。时间停止了。之后一切恢复正常……洪堡问,日食是什么样子的?他什么都没看到,洪堡说,只看到了投影。因为他当时正专注地查看六分仪里的天体位置,还必须监视那只钟,根本没有机会抬头。Unbelievable对不对!可能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了,可真的连抬头看一眼都没有。洪堡答:这下这地方就永远在世界地图上确定下来。能借助天空的帮助来纠正时钟的误差,这样的机会转瞬即逝,有些人对待工作,就是比其他人严肃认真!这样的片段几乎充斥着他生活的时时刻刻。这本书是两个人片段的传记,仿佛是从他们的人生中截取了一面,可是这一面也是他们最动人的之一。全书快要结束的时候,高斯在哥根挺一心扑在实验室里,盯着一根铁针测磁场;洪堡远赴俄罗斯,想要继续探索大自然,却被困于数不清的宴会之中。他们互相通信,诉牢骚,谈发现,有时候还互赠明信片。生活在电子时代的我,始终不能体会两个科学家之间的鸿雁传书,努力想象一下:一肚子的牢骚,写下来,寄出去,再到达那个人的面前,真是太可爱了。天才嘛,科学家嘛,kinds of nerdy, kinds of freaky.从俄罗斯归来的时候,洪堡突然想到,高斯此刻或许正在用望远镜眺望那些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概括其运行轨迹的天体,他竟一下子弄不清楚:他们中究竟谁走的更远,谁才是一直留在家里的那个。嗯,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天地昼夜呢?最后再称赞一次,这本书真的很棒,翻译得也很到位,你看,连德国人那细微严肃的幽默感都被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了。不知道该怎么用言辞夸赞了,索性就摘抄一些片段吧,以飨诸君。靠近去观察,可以窥知藏在每处表象之下的无穷因果。退远了看,又可获知整体全貌。所谓自由和巧合,不过是观察距离上的问题。人类志向的多样性应在一对兄弟身上显现,他们身上应分别体现对进行丰富实践和享受完美现实的向往,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出事先排演好的舞台剧,赋心灵以希望,赋灵魂以沉思。年轻时若怠慢了多愁善感的情怀,年长时就会有令人叹息的情感结局。和生命的存活相比,人还有许多其他任务。生命本身一无是处,不值一提。写小说,洪堡说,在他看来是将稍纵即逝的当下保存至未来的王道。我们彼此独立又不可分割,你是我不该是的样子,而我,也是你不能成为的样子。很多年之后,他们仍说不清楚,是否当时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隐隐约约的暗示或者征兆,令他们认定,对方其实比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更重要些,又或者这只是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会有的感觉。他问,他们还会相见吗?肯定会的,哥哥说,在这个世界,或者另一个世界,以凡胎肉身,或者以通透的的灵魂相见。那棵树高耸入云,树龄得有好几千年。这棵树,早在西班牙征服者到达,甚至岛屿原住民居住之前,就已经长在这里了。这棵树,在基督、佛陀、柏拉图和帖木儿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洪堡听了听他怀表的声音。这块表滴答作响,承载着时间,这棵树则在抵抗时间。它身处悬崖之上,盘根错节。洪堡摸了摸它沧桑的树干。树梢高处,张开的树枝彼此交叠,数百只禽鸟的鸣唱于此间回响。他温柔地抚摸那棵树的死皮。死亡不可回避,所有人类、所有动物都在劫难逃,只有它还没有死。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没有人想要真正使用自己的大脑—— 他们想要的是安宁。他们希望自己吃饱,睡足,得到别人的善待。思考则免谈。但他为什么会感到烦扰呢?也许是因为他正看着自己的母亲老去。也许是因为这世界表现得太令他失望,它的整体架构如此脆弱,编织的人间万象如此简陋;它的背面如此粗糙。也许因为只有秘密和遗忘,才能够让他勉强忍耐这一切。如果没有每天将人拖离现实的睡眠,一切将不堪忍受。见不到来路是一种悲伤。清醒是一种悲伤。可怜的巴特尔斯啊,彻底的认知即绝望。你知道为什么吗,巴特尔斯?因为时间流逝不停。上帝授予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却又让人不断地为上帝所授予的一切求得原谅,逻辑上说不过去。光明,洪堡也提高了嗓门,那跟亮度无关,跟知识相关!数学不会使人脱离现实世界,恰恰相反,数学牵引着现实,让人更加接近现实,让现实更加清晰。就好像真理可以在任何地方,却偏偏不会在这里。也许,他以为,一个人可以远远逃避自己。乔安娜怀疑,高斯会把他身边每个人的生命和力量都吸过去,就像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取光、大海从河流中汇聚水一样,在他身旁的人,注定会像气泡般苍白无力,如同幽灵。他被创造者送到这个世界上来,拥有其他人无法企及的智慧,然而,他所做在的却又恰恰是个无论做什么都举步维艰、烦琐费力甚至肮脏不堪的时代。这莫非是在逗弄它?那些从喉咙深处发出的暗语,从矮树林间精准射出的毒箭,还有入夜后的微光,但是,最深刻的,应该是真实世界暂时向虚幻过渡时的微乎其微的变化。在那种时刻,虽然树木看起来依然是树木,缓缓打转的河水看起来也仍然是河水,但你会毛骨悚然地发现,一切巡场之物似乎都由陌生之物伪装而来,这是一种拟态。要多加小心,教士回应道,否则一生一世会很短暂。高斯站起身来,咽了一口唾沫,说他从没指望自己能够找到幸福这种东西,老实说,直到此刻他也不敢相信。对他而言,这像是一个计算错误,一个误差,他唯一的希望是永远不要被修正。一个人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完全由他自己思考和决定。人类创造实务,也发现事物;彼此之间交易买卖;找到爱人,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生儿育女,孩子可能很聪明,也或许蠢得透顶;守着所爱的人,直到他们死去:先是衰老,渐渐痴呆,受病痛折磨,最终尘归尘、土归土。人们总以为自己可以决定一切,而死亡统计学,头一次告诉他们:人类其实什么都决定不了。人总是喜欢宽敞大道,那些独裁者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这些话!王侯们也不过是些可怜的猪猡罢了,他们的人生跟其他所有人没什么区别:活着,受苦,然后死去。真正的暴君,是那些自然法则。这个世界确实可以用数学来计算,但这远不等于说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既然有那么多的星星,为什么天空不是一直明亮如昼呢?为什么宇宙之中的黑暗会如此杳无边际呢?他不得不思考一种同明亮完全相悖的原理:在光明之间的黑暗地带,充满了阻隔之物—— 宇宙空间本身,能够让光线熄灭。世界并不会因为这样偶然的探险发现而变得更加明晰。有时候必须承认,洪堡说,人就根本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要掉落的,只得让它掉落,洪堡说,这话虽然不好听,但也不过是人生旅途中比较严苛的一面而已。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人生需要观众的的观点,这让他们相信他们的人生就是整个世界。随着年月的流逝,这个世界越来越小。他们才意识到彼此拼命努力的真正动机,并不是为了探索宇宙,只是为了对方。有人测量过的事物就不再是或者不可能是从前的样子了。正如那次同皮拉特尔乘热气球让他理解了什么是空间,现在他也终于能够理解大自然内心的悸动了。不需要爬到山顶上,也不需要在热带雨林里艰难跋涉,只要观察这根铁针,就能窥见这个星球的内心。这跟国家大得疯狂,询问距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个概念已经消解在抽象抽象的数学世界里。有一天,死亡将作为一种对非真实的认识降临。那时他就会理解究竟什么是时空,什么是线的本质,什么是数字的本质。或许也有机会理解他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是个被发明得不算成功的东西—— 像是某个存在的复制品,被一个没出息的创造者囚禁在奇怪的二流宇宙里。他(高斯)会想到洪堡:他真想祝他归途顺利,但实际上旅行者永远都不可能顺利归来,每一次都会变得更虚弱,到最后根本回不来了。也许那时刻都在消逝的以太,真的存在于某处吧。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我时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就是执着,到自己身上就变成了任性?看完《丈量世界》,我明白了,任性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任性。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两个主人公,一个做做做,一个想想想,最后殊途同归——测量世界。洪堡,一个身体力行的疯子博物学家,他为了研究生物电,让仆人切割自己的后背,插入锌板,看到这我就突然想起豪斯医生去尝病人的呕吐物的镜头,整个人当时就不好了。于是琢磨着,这种无我的方式终归不是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罗胖纸不是说,只要保持好奇心,足不出户也能完成梦想吗?那就看看另一位选手,鼎鼎大名的大数学家高斯是怎么牛逼的,高斯宅属性一级强,如果你有心去看看试读,就是书的开篇写他第一次离开故乡的不!情!愿!咦?这个赶情好。可是,没等我高兴多久,就看到高斯大人看个星星,大脑都能立马启动后台计算模式,脑构造差异实在太过悬殊,这完全不让人活的节奏。疯子和天才真的不应该成为励志鸡汤的主人公。怀揣了一身的热血,看完书凉了大半截。是因为我上年纪了吗?我自诩还算是热爱科学和知识的好少年,可是看完这书,连对科学本身的喜好都没发挥出来,更别提增进求知欲了。难道是因为我地理学得太烂了,下意识地觉得丈量世界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缘故吗?丈量世界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到如今量子力学都从娃娃抓起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仍是浅薄的。而不管世人的评价,按照自己的节奏过日子的勇敢,才是更值得追求的。我倒是觉得对内心已经开始麻木的成人来说,要翻一翻这种书,看看少数派走的路,去感受下牛逼人生的马太效应。《明朝那些事儿》结尾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完一生”。然而,很多人对未来没有想法,浑浑噩噩地过。无法像洪堡和高斯一样,简单粗暴式的喜欢冒险或思辨。大多数人都在左也行,右也行的徘徊着。因为不坚定,所以服从外力的安排,或是父母,或是从众,平庸地忙碌着。我相信谁都有梦想,但梦想不该被搁浅,它是值得你拼尽一切去做的事情。重拾起被淡忘的激情吧,试着当一回疯子,说不定你是个天才呢?最后,我想说该书的译者文泽尔先生就不逊于两个主角,德国留学,工科出身,又会写书又会画画,简直十项全能,叫我见识了大拿不是盖的。我曾跑去听过一次他给自由撰稿人做的分享,为人那是十分的低调谦和,就算问他很白痴的问题,他也耐心解答。很多人都知道他建了个私人图书馆,把很多爱书人的梦想都实现了呢,这样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持续的好奇心从何而来

高斯和洪堡两个人是两类人的代表,一个是不爱出门的理论家一个是四海为家的实践家。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一直令我疑惑的是他们是如何摆脱倾向平庸的引力而脱颖而出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怎样拥有了持续创造的原动力----好奇心。高斯的家庭并不是一个富有的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家庭,父母之所以同意他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当一名普通工人是因为巴特尔斯的威胁和被许诺会成为有头有脸的人物的期望。而高斯本人则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赋是他意识到自己在数学领域会拥有很大的成就是,而不是其他。洪堡则与高斯相反。他出生于富足的家庭,母亲早就为两兄弟安排好了人生的剧本,她认为人类指向的多样性应在一对兄弟身上体现,至于如何分配角色则是由掷骰子决定的。而洪堡年幼时呢,成绩勉强,喜欢扎进森林里,捕捉小甲虫,并以自已思索出来的体系进行分类,并且仿制了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等等。但是与其说小洪堡喜欢科学实践,不如说出于孩子的本性,在父母给予的教育框架下的贪玩,但不可质疑的是只是一种好的贪玩。这种贪玩奠定了洪堡一生的价值贡献方向。一个人的好奇心可以说决定了他人生的方向深度和广度。从书中可以看出好奇心是基于人性的并由人性持续引发。高斯的好奇心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超越他人的优越感,对社会的认可的渴望上的,对金钱的需求,对自己欲望的满足上和好胜心。这些可以从他毫不润色的嘲讽普通人甚至他的儿子,和对选择薪水较为丰厚的测量工作,以及老年的时候进行地磁的研究以期望能和自己的亡妻乔安娜说话得到体现。而洪堡由于和哥哥一起成长的原因,他对自然的好奇心有一部分是因为为了证明自己并不落后于哥哥,一部分是因为别人对他的期许,比如证实他的老师维尔那提出的水成论,一方面是作为第一人的优越感,如第一次登上他认为最高的山峰等等。其实好奇心本是天生存在的,在我们刚来到世界的时候尤为旺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渐渐的淡去了,我们开始对周遭发生的现象熟视无睹,我们对内心细腻的变化不加理睬,也许是世界太复杂,乱花入人眼,看不清就不愿再看,也许是在反复的思考后并没有得到任何正面的反馈从而丧失了兴趣,更重要也许是人性里的懒惰是驱逐好奇于千里之外,所以不论是像高斯还是洪堡一样的伟大的人还是如我们一般平凡的人其实都需要外在因素对自身正面的反馈,刺激与引诱来激发好奇的。套用书里一句话,年轻时怠慢了多愁善感的情怀,年长就会有令人叹息的情感结局。好奇心也一样,年轻时怠慢了好奇带来的激情与热忱,年长就会有平庸到如空气般存在感的人生结局。

丈量世界

一个出生贫民,拥有天才智商,一个出生富贵,拥有惊人毅力。两个人对科学有着同样专研、执着的态度。高斯不善教子,洪堡不喜交际。不过觉得两个人都很可爱,里面有很多幽默的地方,哈哈。不太好的地方是,里面对话内容没有相应标点符号,有时候不知道说话的是哪个人……

尽力去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吧

尽力去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吧!努力地生活,闲暇时思考会儿人生,按母语的标准来掌握英语这门技能,每天保证定量的阅读,以及为完成以上内容,投入我的全部生命,最后形单影只也在所不惜。成为一个志趣高雅的人,并坚持一生,与个人的毅力与原始欲望作斗争,与高处不胜寒和曲高和寡的现实落差角力,习得孤芳自赏与云淡风轻的生存技能傍身,时不时抬头看看前方的路途是不是通向生活的本质和世间的真理,埋头瞅瞅地上的脚步是不是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这条路很艰辛,要不耶稣不会在圣经中说道:“前来者无数,选中者寥寥。”孟子也曾提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两位圣人先贤都在言语间昭示了一个贯穿人事本质的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容易得来的东西早就贬了值,人人有份,都不稀罕了;费尽千辛万苦挣来的,拥有者凤毛麟角,成为了人上人,毕竟物以稀为贵。以上即我看过本书后产生的一些关于个人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值得我一生回首和借鉴。

在路上看世界,在家里阅世界

人生其实一直都在做两间事,行走在路上,看着花开花落,体验着人生百味,感受着分分合合,听鸟语花香,观潮起潮落。。。。。宅在家中,一壶茶、一柱香,一本书、一段音乐,一部电影,听家人话长话短,看孩童哭哭闹闹。。。。。都是一种生活,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丈量这个世界。

好奇心比雄心走的更远

“好奇心比雄心走得更远”是本书封条的宣传语。高斯的野心是世界和乔安娜,洪堡的野心是量遍整个世界,改变世界,让世界迈向进步。乔安娜死了,世界也并未因洪堡而进步。壮年的梦想似乎都落了空,但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什么呢,除了知识还是知识。他们有超凡的毅力和超凡的智力,这使他们对表面的世界有异于常人的清晰意识。他们如上瘾般探求世界的面目,对世界的好奇心,是使他们坚持走下去的动力。官员的鲜美,媒体人的恭维,名声的远扬,通通成了束缚。不如自己的一方天地,不如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老了,时代变了,旧时代原始的测量方式已经落伍,世界不需要他们的数据,只需要他们的头衔、经历——“《XXX》的作者”、“XXX的探险者”。无知者满足于刺激、无需思考的故事中,不愿深入挖掘探险途中所勘测的一切事物,他们从未关心顶着冰雪、气压的折磨到达峰顶的目的,他们只关心“到达顶峰”这个结果——即使没有真正攀上顶峰,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不同。数字使他们头疼,对与他们无关的星体轨道也不甚关心,对世界未来的预测更不愿相信。享乐是他们的唯一目的。“你有了名声,你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但你为什么要花半小时甚至几小时不动地测量这些数据呢?真是没有意义。这与我们有关系吗?能改变什么吗?……”他们不需要思考,咒骂追求知识的人。悲哀,除了悲哀还是悲哀。为什么愚昧的总是大多数?真正的天才总是少数,但他们能改变什么,愚昧能够连根拔除吗?即使使这个世界向前进,人类的根性能改变吗?难道这就是结局吗?不管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解释,人们也无法从内心真正理解他们所做的涵义。这种无力感根植在每个伟人的心中。热情也许也会渐渐消磨殆尽。可是不行,我们还是无法接受,无法放弃!即使不再为了改变周围而努力,雄心也已不再,或已步入生命的尾声……此时支持着我们的,应该只有自身了吧!对未知的渴望,这便是“好奇心”。我希望“好奇心”能够伴我一直走下去,尽管会在黑暗混沌中迷失,但我恳求你,“好奇心”,请你将我带离这个烦恼、欲望缠身的世界,请你让我的心灵保持纯洁,不被虚无给迷惑。

两个平行又交叉的人生

本书写了数学天才高斯对世界的测量与科学探索,探险家洪堡对世界的探险与科学研究。两人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有类似的地方,又有明显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也走过了不同的人生旅途。最后一章树木描写了欧根的去向,不知道作者用意为何?叙述的时间地点有些交错,让人有些时空错乱之感,不知道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作者讲故事功力有限,但是罗胖推荐的书,我宁愿相信前者。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节奏

《丈量世界》最近真是很火,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摆着这本等高线图案作封面的书。不算太厚,依然是新经典的经典装帧模式,很高大上。价格嘛,如果网店买的话,也可以接受。跑个题儿。我一直没怎么听逻辑思维,倒不是因为他讲得不好,只是我接受不了他的形象+声音这个搭配方式。我宁愿听马未都很痞很北京大爷的那款talk show。罗胖卖的那个版本还加一个笔记本。笔记本封面是书的内封(是叫内封吧?)。就是深蓝色+等高线的硬壳图案。这个设计比白底的封皮看上去更高大上一些。跑题归来~~~这本书我还只看了个开头。但开头确实挺有趣。不想出门,一肚子闷气不想出门的高斯,真是深得宅男宅女们的心。谁说一定要出门?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事情要出门。普通人也就罢了,我堂堂高斯啊,科学家啊,为啥还要为这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出门?书里开头并没有写那么多。但我却因之而有些浮想联翩。其实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想出门,而在于像高斯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的人,不愿意去配合自己之外的节奏。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节奏就是那么重要。无节奏,也就等于丧失自由。这具体可以表现为隐居桃花源,也可以像Mozart那样,债主都要敲漏门了,他耳朵里依旧只有正在谱写的旋律。想来也真是奢侈。看网友的评论,据说罗胖在推荐这本书的节目里,一直在强调“好奇心”。要我说,不光要有好奇心,还要有自己的节奏。这年头人们都太没有自己的节奏了,或为生活奔波,或为功名牵累。钱、房子、乌纱帽、出国旅游……统计下来,谁和谁都差不多。更悲摧的是,差不多的模式形成了人多势众的舆论场,打击着那些试图走“少有人走的路”的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自由奋进、束缚垂死

题眼: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出生,然后被束缚其中。它使你在面对过去时,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而在面对未来时,又与小丑无异。这就是全书的题眼。无论是高斯还是洪堡,天资聪慧,一头扎进自己的爱里畅游,如此的单纯直接。为了获得这种“爱"的自由,洪堡等到了母亲离世;高斯得到各方的”帮助“却又不停的忍受世间的周遭。最终,他们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功名的到来却又让他们被世间绑架与束缚,无法单独的享受那纯粹的喜爱。他们不仅被“时代”束缚",同时也被“人情世故”所束缚。这是我们生生世世,每一个人和每一代人都会看到的。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的困境,将“我们”拖住,不得前行....他们是“奋进”的,又是“孤独”的,也是“束缚”的~~

以丈量开始,以生命结束

看完之后,一时语塞……值得一看的好书,建议教育部门的“砖家们”好好读读

对科学的深爱

记得看过一篇短文,描述一位家庭清洁工,因为有事要休假1个星期,在她离开之前,她在雇主家的垃圾桶里套了7个垃圾袋,这样每天雇主只要提走当天的垃圾就行,无需再重新放置垃圾袋。而短文的点评就是:只有深爱自己的工作并且用心践行的人,才会想得如此周到。而对于科学,也只有热爱科学并且视探索世界为自己生命的人,再面对各种艰难困苦甚至未知的恐惧时能够义无反顾,无所畏惧。

书摘丨丹尼尔·凯曼《丈量世界》

注:“【】”内为“章节名”;“『』”内为“书摘”。【1 旅行】『这既古怪又不公平,高斯说,生活充满了可鄙的专制,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出生,然后被束缚其中。它使你在面对过去时,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而在面对未来时,又与小丑无异。』【2 海洋】『赋心灵以希望,赋灵魂以沉思。』『成长必须直面黑暗,不了解形而上学式的恐惧,就永远没办法做一个德意志男人。』『年轻时若怠慢了多愁善感的情怀,年长时就会有令人叹息的情感结局。』『写小说,洪堡说,在他看来是将稍纵即逝的当下保存至未来的王道。』『人们结婚,不过是因为生命里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追求了。』【3 老师】『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没有人想要真正使用自己的大脑——他们想要的是安宁。他们希望自己吃饱,睡足,得到别人的善待。思考则免谈。』【5 数字】『《算术研究》总算如愿出版了。那一年他刚满二十岁,毕生的著作业已完成。高斯知道,不管再给他多长时间,他都不可能获得与此等量齐观的成就了。』【12 父亲】『威胁民族的不是敌人的力量,而是自身的虚弱。』【13 苍穹】『一座城市,不过许多房子罢了。』『有太多的人把自己眼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当作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14 幽灵】『事实又一次证明:女人根本守不住什么秘密。无论什么事情,只要被妻子知道了就会路人皆知。』【15 草原】『女士们,先生们,死亡究竟是什么呢?从根本上来说,死亡不是生命之火熄灭前的那几秒钟时间,而是那之前的长期衰弱过程,是经年累月不断延伸的衰老。一个人还活着,但他同时也在消失,他的壮举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烟消云散,而他居然认为仍可长存。就是这么回事,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造物主正是这样安排死亡的!』『这世间没有注定的事,洪堡说,人们不过在假装未来是注定的,但时间久了也就信以为真了。其实,很多事情都跟命中注定无缘,为了让它们看起来真像是“命中注定”,人们有时不惜动用暴力去实现。』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丈量世界》这本书已经读完两周了,按照之前的经验教训,如果想写点读后感而继续不动手的话,基本就永远也不会写了。所以这里赶紧补一篇。这本书我很喜欢,所以基本上也是一气呵成看完的。主要讲了高斯和洪堡两个有着截然不同性格和经历的天才,用各自的方式来丈量世界。本书的文字很奇特,读起来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也有一部分来自我当时的阅读环境:捧着书看到深夜,直到困意渐渐袭来,然后毫无控制力的睡去。高斯的大名我们当然如雷贯耳,小时候就知道他是个神童,是数学王子,到了大学微积分里面还有高斯定理。但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仅仅只是一个符号,我们并不了解他。洪堡我就更不了解了。所以,这本书最直接能给读者的,是将本来符号化的两个名人立体化了,将他们的性格、谈吐、抱负、家庭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还有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孤独。那么好了,作为一篇读后感,写到这里似乎就没什么可写了。但是为什么我会看的如此投入,被如此的震撼呢?这实在很奇怪。其实想明白了就不奇怪。如果你曾经被《明朝那些事儿》里当年明月的那句“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打动的话,你应该会喜欢这本书。如果你喜欢看历史、文学,能被长河落日、大漠黄沙等意境打动的话,你应该也会喜欢这本书。这些打动我们的东西,其实是相通的,它们都很美。所以我就会喜欢独自一人在望远镜下观察星空,在稿纸上构筑数学王国的高斯。会喜欢在星夜爬过一座座高山,路过一片片原野的洪堡。高斯是个真正的天才,他足不出户即可通晓许多宇宙的奥秘,他用大脑和纸笔丈量世界。洪堡不是智力上的天才,但他有勇气和决心,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脚步去丈量世界。这就是一种美,而且是壮美。----来自我的博客:http://pureage.info/2016/05/27/254.html

很软的软文

这是一本很软的软文。高斯祖师的部分基本上没有硬货,注释也挺垃圾。但是如同 火星救援 的 硬 可以硬得让人感动,这本书的 软 也可以做到。让那么些贤士与名人出现在同一时空,确实在那种英雄的时代才不令人反感。然而这也是软文的特点。我是先看到电影,后看的书。自然文字比镜头明白。下面是几个印象深的地方。祖师入洞房。星辰,134页洪堡走雪山。峰峦,158页两个老人对话。苍穹,227页洪堡指路。草原,266页大约活到一定岁数,可以去死了。

虚构小说的「真实」—《丈量世界》里的科学与科学家

洪堡(Humboldt, 1768-1859),地理学史中的「自然地理学之父」,因为进入亚马逊森林探险而广为人知。高斯(Gauss, 1777-1855),数学史上的「数学王子」,22 岁写下的《算学研究》(Disquisitiones Arithmeticae)让他名震四方。在本书中,这两个看似关系「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有了交集:无论是踏片四方的洪堡,还是足不出户的高斯,他们都各自使用他们的方式「丈量这个世界」。作者安排他们在一场 1828 年举办的「科学大会」上相遇,接着交错地倒叙了他们在 1828 年之前成名的过程(洪堡的探险历程、高斯的数学研究),最后,作者将时间拉回 1828 年,成为好友的洪堡与高斯,在 1828 年的交会之后,各自走向自己的后半生。这不是一本严肃、学术的「科学史」,而是一本精彩、生动的「科学史小说」。我们应该问,除了娱乐、趣味之外,它还有什么?答案是:作者写出了「有血有肉」的科学家,而不是我们传统预想中「与世隔绝」或「与世无争」的科学家。我们看到的是爱往妓院跑的高斯、迷恋妓女的高斯、成天抱怨的高斯、把其他人都视为笨蛋的高斯;我们也看到视女人为无物的洪堡、在热带雨林里一直打蚊子的洪堡、跟着食人族土著吃人肉的洪堡、在高山上冷得半死的洪堡。很夸张吗?不。根据许多的科学史研究,科学家常常不是大家预想的「英雄」模样:伽利略(Galileo)不只观察自由落体,他还跟教会阿谀谄媚,只为了出版他的作品;牛顿(Newton)不只研究物理学,他还大搞链金术;爱迪生(Edison)发明电灯,不是因为他「千次试验」偶然找到了钨丝,而是他在以赚钱为目标的「成本考量」下,计算出应该使用高电阻材质。或许我们应该这么说:《丈量世界》虽然是一本虚构的作品,但在呈现科学家的形象上,它却没有离开事实太远。在写作手法上,《丈量世界》也有它独具一格的地方。这本小说,有许多的对话,但是阅毕全书,全然不见任何的冒号(:)与引号(“”)。试想,我们如何能在行文上让主角们聊天、沟通,却完全不需要这些标点符号?几乎难以想像。由此,我们不难想见作者的写作功力(当然,译者亦功不可没)。另外,许多推荐者与推荐文都把焦点放在这本书的娱乐性、冒险性之上,甚至赞颂书中主角对于「科学理性」的崇拜,值得做为读者的模范,但我认为,这些可能不符本书原意。娱乐与冒险的成份确实存在,但仅在于全书前 3/5,越到结尾,剧情越显沉重,无论是高斯与洪堡,都被现实生活所困扰:高斯的年老让他思考逐渐迟缓、洪堡的名气反而让他不能自由来去地进行探险。「科学理性」也不是不存在于书中,而是到了最后,高斯与洪堡都开始感叹「科学理性」的缺漏与遗憾,有太多他们所面对的事无法用科学理性来解决。因此,从写作手法看来,与其说作者企图提供阅读的趣味或是赞扬理性的优越,倒不如说作者希望呈现出科学家的生活百态与对理性万能的反思。更重要的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丈量世界」这个行动作为洪堡与高斯的交会点?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作者呈现出了科学哲学讨论里「世界观」的意涵。所谓「世界观」,指的是科学家在看到一个现象时,如何进行「解读」的过程。在传统科学史的描述中,科学家常常藉由「客观地观察」某个现象,然后量测某些数据,接下来便藉由这些数据来构筑他的理论公式。这样的观点其实有问题,举例来说,伽利略提出「单摆等时性原理」(摆动周期与摆锤重量、摆幅大小无关,仅与摆绳长度相关),但是伽利略在「观察」一个单摆时,他怎么知道要去量测「周期」、「摆锤重量」、「摆幅」、「摆绳长度」?他为什么不是去量测「摆锤形状」、「摆绳重量」、甚至「摆动的弧度长」?换句话说,「观察」从来不是「客观的」,而是包含了许多预设以及先入为主的意见与观点。再举一列,哥白尼之所以推测行星呈现球状,其运动轨迹为圆形,并非因为「观察」纪录所得,而是因为他坚信:世界上最完美的形状,是圆形,而宇宙属于「神的领域」,因此必定是完美的。也就是说,虽然科学排斥这些常被视为「形而上」的信念与偏见,然而事实上,正是这些信念与偏见开启了科学史上重要的发现与学说。不一样的科学家,抱持着不一样的信念与偏见,意即,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世界观」——正如洪堡与高斯。洪堡坚信,唯有确实对大地进行量测,我们才能够掌握世界的尺度,所以成天到晚待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知道世界长什么样子;高斯则完全相反,他认为,要认识世界根本不需要东奔西跑,那些人之所以跑到世界的另一端进行量测,是因为他们不懂数学。我们可以看到,同样以「丈量世界」为目的,但「世界观」的不同却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法与途径。哪一个世界观比较贴近真实的世界?哪一个人比较能够发现科学真理?我们并没有答案。也难怪,洪堡在晚年渐渐开始疑惑:「他们俩到底是谁去到比较远的地方?谁一直留在故乡?」有次,洪堡与高斯讨论起了艺术,洪堡除了批评油画不过是伪造世界之外,他说:「还有小说,根本就是谎话连篇的童话。作者自己鬼话连篇也就算了,却老爱假借历史人物之名大书特书。」即便作者藉由洪堡之口揶揄自己一番,但我们实在很难否认《丈量世界》确实是一本精采绝伦的历史小说,它不只让读者想要一次读完,也让读者阅毕后心情低回不已。如果《丈量世界》真的是「谎话连篇的童话」,我想,我倒宁可被骗。

丈量世界,人皆如此。

丈量世界,人皆如此,区别只是在于态度和程度。说到底,这是人关于生命、世界、人生、社会等本质问题的思考,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这些问题,我相信,都会必然的去观察和思考,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人类社会的源命题,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答和解释。于此而言,《丈量世界》这本书,我读后深感,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丈量世界的方法,但绝不仅仅如此,作者还想深层传递的是丈量世界的源动力究竟是什么?显然对于这个问题,作者采取的是开放的态度,由读者自己去思考,也许作者对这个问题亦未有答案,亦在努力思考。关于书中高斯和洪堡两位科学家,作者显然是精心选择的,其精心之处,远非小说人物选择和构架,可谓处处精心,非常耐读和思考。读书中,我展开世界地图,打开度娘,甚至铺开纸笔演算,做了很多扩展阅读,不光是读书的意义和乐趣,是正真引发了我思考的兴趣。特别是探险中很多人体反应,包括高原缺氧的反应,幻觉,我在想作者是怎样去体验从而细致描写的(看过国内某人关于登珠峰书,通常描写是不适、呕吐、头疼、无力等)。还有书中对话和书信部分,若仔细阅读和玩味,处处都有哲学和政治思想背景,以及东西方文化和民族性格引起的冲突和幽默,毕竟作者所描写的时代正是现代地理发现、哲学发展、科学学科建立的重要时期。最后,必需要说,“一切再现这整个宇宙的真相,不过要剔除谬误、幻象、梦魇、雾霭所造成的迷惑,数据和数字,或许能拯救一个人”,书中的此句话揭示了我们丈量世界的要诀,数据是观察和记录,数字是思考和演算,和在一起就是规律和真相。今天,细想我们美好世界和生活的一面,不正是大数据和数字化吗?在这点上,更敬佩高斯,显然,思考和思想让人类走的更远。读完全书,除了感叹,还是感叹,对于数据,我是何等粗心和懒惰,对于数字,我又是那样的迟钝和笨拙。但我还活着,每天脑子也没闲着,总在思考着什么,总想知道点什么,这或许就是我丈量我自己世界的方式吧……

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感性

今早读完了《丈量世界》,描写了两个天才的故事,高斯和洪堡。起初买这本书只是因为我成为了一位理科生,该从文学中找些理科的信仰。不错,这是一部将科学信仰和逻辑思维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说不上这本书有多好的叙述手法和表现方式,也许是因为不习惯德语的文风或者是翻译的问题,全书对话很多,但是竟没有一个冒号和引号,一开始很不适。后天才发现慢慢的喜欢上作者这种另类的风格,很容易被情节吸引,也能轻易分辨这句话是谁说的。(刚开始我要想好久才知道谁说的)“理性的思考,理性的感性” ,这部书描写的两位天才,高斯和洪堡,具有所有俗人都具有的俗气,又具有所有俗人都不具有的理性。书中的高斯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逛妓院、喜好嘲讽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儿子不管不顾。洪堡,在森林里喂蚊子,和食人族一起吃人肉,自己吃毒箭上的毒药。我看到的是一个身为人都会有的普遍性。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即使到暮年,洪堡也要颠簸着去俄国考察,高斯也在家潜心研究着电磁学。最令我感动的,高斯想通过电磁学与亡妻交流的时候,我突然明白高斯为什么说“自然法则才是真正的暴君”;当洪堡最后收到被囚禁的邦普兰的来信,看到“亲爱的老家伙,我我从没遇见过一个像你这样真正喜欢植物的人”,我突然就哭了。作为全书最具存在感的酱油,邦普兰随洪堡探索巴西雨林,测量亚马孙河,登上一万多英尺的山峰,被冻半死,得热病,但两人一直不离不弃,最后洪堡成为名人,而他却被囚禁。而最初,他也只是想离开家乡,但光阴从两人身上滚过的时候,他喜欢上了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天才不需要情感,如果有,就连感性也是理性的。此外,全书的德式幽默很有笑点,作者像是一个段子手,不得不说,天才的世界,高调而呆萌。一个用双脚丈量世界,一个用头脑丈量世界。本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人,却因好奇心走到了一起。正如高斯发现的——两条平行线会相交。两个天才的世界只能仰望,一个时代的终结只能怀念。

通向自由和理性之路

啊,这本书看得时时流泪,看到洪堡用自己身体做导电实验,看到洪堡到森林看到母亲的身影,看到高斯惊人的天赋:八岁就只用一个晚上时间看完《高等数学》,20岁就完成了著作《算术研究》。1.天才不仅是不甘于平庸,简直是无法忍受愚蠢。高斯不明白为什么要假装和同学一样的思考时间,为什么很多重要的问题人们从来不思考。洪堡测绘地图,就像是天赋使命一样,深植于他的DNA中。他们无法忍受自己要做的事情凑合。2.归纳与演绎能力超强,不受现有理论框架限制。高斯坐热气球到空中发现平行线都是相交的。洪堡否定了地下很冷的理论,并发现地球同一纬度都生长着相同的植物。3.自然科学家成名要趁早。高斯19岁时已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了。4.洪堡就是个可爱的死宅。5.伟大的科学家并不因他们的天赋而能摆脱人生的苦难,相反,他们要忍受被我们这样庸常的人包围,被局限的时代所裹挟,忍受少人探询的内心世界的孤寂感。然而,他们追求自由和理性几乎发自天性,他们拖拽着人类认知世界的眼界和想象力的边界不断延伸,拓宽。面对如今已被视为常识的规律,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忱要去探索,去发现,并展现了超越时代的远见。这让我想到《星级穿越》的原声,舱外是浩瀚、美丽、危险的宇宙,信号那头是已经消失的家园和以为已牺牲的战友,只有唯一的自己,像普罗米修斯传播火种一样,肩负人类神圣的使命去寻找合适的聚居地。我热泪盈眶。每当我的悲观主义上头,觉得人类快被自己作死的时候,总会为这些伟大又可爱的人的美好而折服。还好总有一帮开挂的人在拯救地球。谢谢你们。


 丈量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