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视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36474116
作者:[加] 彼得·沃茨
页数:341页

内容概要

彼得·沃茨,加拿大著名硬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专攻海洋哺乳动物的生物学家。2000年发表科幻长篇处女作《海星》,之后完成续作并整合为"裂缝三部曲"(Rifters trilogy)。由于其过硬的科学背景,"裂缝三部曲"也成为硬科幻的代表,奠定了作者在当代科幻小说界的地 位。
十余年来,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围并获得科幻界重要奖项:2000年,"裂缝三部曲"第一部《海星》入围约翰·坎贝尔奖;2007年,长篇小说《盲视》入围雨果奖、轨迹奖;2010年,《岛》荣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荣获轨迹奖最佳短篇、入围雨果奖最佳短篇。

作者简介

发达的技术能满足人类的一切需求,还为他们制造出完美的幻境,让他们沉浸其中。渐渐地,他们彻底丧失了与现实的一切联系。
人类在死亡。
但新人类在崛起——
吸血鬼基因的人、多个意识并存于一个身体的组合人、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绝对客观的人……
以正常人的标准,他们是绝对的怪物,甚至不太能 够称之为“人”。但是,当外星人现身太空、普通人浑浑噩噩的时候,正是这帮畸人挺身而出,努力拯救我们的世界。
他们所面对的外星人对手神秘莫测,不可理喻。一次次强硬的试探性交流,最终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毁灭性的决战。


 盲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记得之前偶然和资深科幻迷思渊老师表示过我觉得《星际牛仔》和《瑞克和莫迪》都很好看,他很兴奋地表示他也非常喜欢。或许是觉得我在科幻的品位上有培养价值,或许是单纯好奇有认知科学背景的人的评价,他强烈推荐我读《盲视》,还主动把书借给我,然后强迫我写一篇8000字的读书报告。盛情难却,我读了两遍才敢把书还给他。但是在我已经写下数千字之后,我意识到我完全不必过分啰嗦,和《盲视》主旨有关的部分,《盲视》一书本身和作者的后记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也不需要补充太多。《盲视》的主旨非常直白:意识没有演化意义。「盲视」这个词已经点出了这一点。盲视指的是这样一个现象:一个人高级视觉通路损坏了,但是低级视皮层和视觉通路完好,所以他依然可以对简单的视觉信息进行加工,但是在意识层面上没有任何视觉体验。如果我们让他们猜测一些视觉刺激的特征,他们居然可以猜得远远准过概率水平,也就是说,没有意识,他们也可以加工视觉信息。那么为了在更大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作者构造了没有意识的章鱼海星(准确地说是海蛇尾)混合的外星人,构造了高度反社会的200点智商吸血鬼,构造了量子计算AI,他们统统比人类厉害得多,而且恰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或者意识很弱,所以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反应更快,决策更优,判断更准。虽然男主席瑞在其他方面并不出色,但是作为一个设定上不能共情的角色,他被人类任命为通过外设直接读心的综合观察者,也暗示了类似的逻辑:冷漠的人反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情绪。关于这本书的主旨,作者自己也坦承,《盲视》就是一个思想实验。对于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我来说,见到意识有种种漏洞早就不觉得新鲜了,但是我必须要承认,在读《盲视》之前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意识本身的演化意义。所以书中提出的这一点确实是让我觉得非常值得玩味。在这里我不必讨论二元论和哲学僵尸,也不必讨论意识的功能、定义以及实现方式,因为他们都无关意识的演化作用。而关于意识的演化作用,学界有着不同的立场,《盲视》只不过是在说「假如有意识无用论是对的会怎么样」。从这个角度来看,《盲视》是非常成功的。在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下,沃茨否定了意识本身的功能和演化意义,然后用分布式的无意识外星人和不太有意识的吸血鬼来佐证这一点:智能只是模式识别,意识只是拖后腿,要在更有挑战性的世界生存不只需要有更高的智能,还需要没有意识。但是回到《盲视》的情节本身,应该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意识本身的意义至少不是全盘否定的:萨拉斯蒂费了老劲袭击席瑞,为的就是要让他重新获得共情能力。这其实就表明了共情能力(以及它所代表的意识),至少是有利用价值的,当然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立场的投射。从各种意义上来讲,《盲视》不是学术论文(尽管他列出了许多专业的参考文献)这件事让我觉得非常庆幸。在读《盲视》之前,我一直对「硬科幻」这个概念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枯燥冗长自娱自乐的作品的代名词。我认为科幻作品的核心不在于什么技术细节,而是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应该展现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的可能性的探索,而所谓的「硬科幻」作品似乎通常会舍本逐末。更进一步地,我隐约认为硬科幻爱好者不过是叶公好龙,他们其实只是追求某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否则还读什么小说,直接去看学术著作就好啦。所以一开始我也是带着某种抵触心理阅读顶着「硬科幻」标签的《盲视》。但现在我意识到,至少《盲视》是真正的硬科幻,是我对硬科幻这个概念有误解,或者那些我假想的靶子算不上是硬科幻。所谓的科幻,我们都认为这是科学幻想的简称,但是有太多的科幻作品不过是科技幻想,或者我就直说吧,是技术幻想。克拉克有言:太超前的技术和魔法无异。换句话说,单纯的技术幻想和科学又有什么关系呢?显然许多赛博朋克作品都属于这种,当然他们也都挺好看,也探讨了人类在某种技术世界的可能性,但是确实和「科学」两个字关系不大。但是《盲视》不一样,《盲视》不仅有很多基于现实研究的科学事实,更有基于科学逻辑的推演:对意识的演化意义的质疑,吸血鬼的生态策略,这些部分看起来实在是让人过瘾。当然了,我个人对于史前自然环境中的水平和竖直朝向的分布持保留意见。不过这种问题瑕不掩瑜,无关宏旨。那么什么是宏旨呢?幻想作品的优势在于展现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而科学幻想则是通过一种比较现实主义的方式达成这一点。所以从某种比较激进的角度来说,如果幻想作品只是披着幻想的皮讲现实的故事,那么幻想元素就会显得就有些多余。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北京折叠》不受到一些科幻爱好者的欢迎的原因,因为它讲的不是未来,不是平行世界,就是当下的阶层固化、贫富分化的北京,以及它所代表的现代社会。在大部分情况下,想象力在科幻中似乎更像是商业元素,科幻爱好者喜欢看到新奇的点子,如同推理迷喜欢看精巧的谜题。然而在我看来,对于一部科幻作品来说,或许比想象力更重要的是真实性。真实性不意味着现实,真实性意味着对世界、对人的洞察力。对于科幻作品来说,真实性不只是符合物理公式的参数,甚至不符合也无所谓,真实性在最具体的层面意味着角色反应的合理。比如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和博尔赫斯的《永生》都涉及了永生的人类角色,但是相比后者,前者对永生者的心理和行为叙述可谓敷衍,基本不能令人信服,而后者甚至都算不上是科幻小说。考虑到前者的趣旨也不在于表现永生对人的影响,或许忽略这一点对于很多观众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盲视》设计了没有共情能力的男主席瑞,用第一人称展现了他进行情绪知觉、情感体验、亲密关系时的思维过程。这就非常有意思。我们固然从教科书上的描述了解到一个拥有反社会人格的人是冷漠甚至冷酷的,但是第一人称的展现应该还是非常生动和必要的。因为剩下几个角色更难用第一人称展示:要怎么展示用4个独立人格平行运算的语言学家的思维过程,怎么展示感知电磁场的生物学家的体验,怎么展示一个智力在6个标准差之外的孤独症患者的思考。明智的沃茨没有挑战表现吸血鬼的思维过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对于智力超群阶段的男主的第一人称叙述,让我体验到了作者要假装一个很聪明的人的吃力和尴尬。对于吸血鬼、AI、以及超强外星人来说,都不需要任何思维过程的叙述,作者只需要躲在席瑞第一人称的背后叙述他们的行为和结论就好,顺便反复强调反正我们都理解不了。《盲视》在构建真实可信的幻想世界上做得非常不错,但显然它并非十全十美。与它如潮的好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惨淡的销量,这已经明确地表示了《盲视》的缺点。从情节上来看,《盲视》确实比较单调,尽管一边叙述主线,一边插叙回忆,也没有让整个故事多么跌宕起伏。或许现实就是这样的,你不能指望在太空中发生的事情还和小说里的节奏一样。另外也许是题材所限,沃茨不得不提供大量带注释的专业术语,好让业余读者能明白他想说的是什么,可是又不能在正文解释的太清楚,不然会破坏情节的节奏。到头来业余读者依然读不下去,而专业出身的读者又觉得有些啰嗦。当然了,相比于《球状闪电》这样外行看了犯困,内行看了尴尬的作品来说,《盲视》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总地来说,《盲视》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科幻作品,我甚至可以说,阅读《盲视》降低了我对许多科幻作品的容忍度,都TM赖思渊!
  •     《盲视》是一部好小说,作者设计了一个极端的环境,让各具特色的角色在这个舞台上互动,实际上是想通过他们来反应作者对自我和自我的意义的看法。如果对文中描述的很多技术细节不去太深入的理解的话,小说其实不太硬。作者给每个角色和设置的概念是比较简单清晰的,他们或是代表了一种对自我的理解,或是对自我的界定的一种极端情况。小说读完后,不禁也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到底有什么用?小说进行中的时候我是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自我意识的作用其实就像一个管道,潜意识的各种需求和思考通过意识这个管道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但是后来感觉作者的这个结论似乎片面了,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小说整篇都是以个体角度出发来讨论自我意识的作用的。似乎忽略了对个体所在的群体的讨论,而对人类而言就是自我意识的社会效应。我认为,自我意识再进化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其社会性,人类正是因为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才能形成复杂的社会体系,抵御更加严苛的生存环境,从而再进化上更胜一筹,达到了我们现在这样的文明水平。所以我觉得自我意识对个人而言,与其字面意思相反,其实是意义不大的,只有成为社会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才体现出其巨大的作用。正如小说结尾所描述的那样,当主角独自坐在穿梭机驶向地球的时候,全世界可能只剩下他一人还存在自我意识,但是这独存的自我意识真的有意义了吗?我想这是作者最后的文字里隐含的问题吧。
  •     想象一下,在地球几光年之外,你碰到了比人类更高的智慧存在,在不得不进行的一番较量后,你发现了人类的致命弱点竟是一直被人类引以自喜和反复赞颂的———人类进化出的自我意识————你认为它赋予了我们自由意志,让你成为了万物之灵。想象一下,当你做一个有意识的选择,比如下决心动动食指,可是不等你的意识"选择"这样做,你的身体已经行动,比意识早了足足半秒钟;那你会问,那自我意识管什么事?它在这个过程中只不过充当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它让你“意识到”这个动作,并伪装成一个发号施令的指挥官;久而久之,它成了这个系统高效运转奢侈的累赘....在科幻作品里,不难反复地看到,我们对人工智能发展地担忧,伟大如电影《AI》所抛出的命题:当机器人拥有了自我意识,那么生命的定义又是什么?而到了《盲视》,命题却变成了:自我意识究竟有何用,而当它成了生存的累赘时,那么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也许大多数人还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设定,但无论如何,正是这样大胆、奇特、充满颠覆色彩的想象,不断的挑战着你对世界的认知,而这也正是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段觉得是书中最容易令人拍案叫绝的段落,全部摘抄一下:你为它花了血本,不是吗?它将你提升到比地上的野兽更高的位置,它让你变得特别。你管自己叫智人。拥有智慧的人类。地提到自我意识,可你真的知道它是什么吗?你真的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 也许你认为是它赋予了你自由意志。也许你忘记了,梦游时人类同样可以交谈,开车,可以犯罪并清理现场,整个过程中都处于无意识状态。也许从没有人告诉过你,清醒的灵魂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奴隶罢了。 做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下决心动动食指。晚了!电流已经上路,传到了胳膊上。不等你的意识“选择”这样做,你的身体已经行动,比意识早了足足半秒钟。自我什么也无法决定,是另一种东西让你的身体行动起来,并且几乎是在完事之后才想起要补发一份行政摘要给你眼睛背后的那个侏儒。而这个傲慢的小矮子,这个自命为老大的子程序,却将关联误解为因果关系:它读到摘要,它看见手动了,还以为前者引发了后者。可做主的并不是它。做主的并不是你。哪怕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它也不会跟你这样的家伙呼吸相同的空气。 不说动作,谈谈领悟力吧。智慧。对知识的探索、对原理的构建,科学、技术以及一切专属于人类的追求,这些总该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或许这就是知觉的意义——只可惜科学上的突破性进展从来都是自潜意识中破土而出的,它们在梦中展现,就仿佛一夜熟睡之后突然爆发的洞见。研究受阻时最基本的原则:别再考虑那个问题,干点别的。只要你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它就会主动找上门来。 每个钢琴演奏家都知道,要想让自己演出失败,最有效的法子就是用意识指挥手指的动作。每个舞者、每个杂技演员都知道要放松心灵的钳制,让身体自由发挥。任何驾驶员在抵达目的地时都不会记得途中如何走走停停、左转右转。你们全都是梦游者,或许你正在攀登创作的高峰,或许此刻你手头是做过千百次的例行公事,这并没有什么区别,你们全都在梦游。别跟我提什么学习曲线。别跟我说什么在无意识的表演之前必须经历好多个月的刻意练习,又或者在灵光闪现之前总少不了许多年的实验与研究。就算你所掌握的知识全都是有意习得的又如何?你以为这就能证明它是唯一的方式吗?启发式软件会从经验中学习,这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机器成了象棋高手,汽车学会了自动驾驶,统计程序会遇到问题,然后设计各种试验去解决它们,而你却以为通向学习的唯一道路名叫自我意识?你不过是石器时代的游牧民,在草原上勉强度日——你甚至不知道有农业这东西,因为你的祖祖辈辈都靠狩猎和采集过活。你想知道自我意识有什么用吗?你想知道它唯一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吗?孩子学骑自行车时装上的辅助轮,如此而已。你没法同时看到内克尔立方体的两个面,于是它帮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一个面上,忘掉另外那个。这样分析现实的确不怎么高明。无论你眼前是什么,只看一面自然比不上同时兼顾几个面来得好。来吧,试试看。散焦。从逻辑上讲这就是下一步。哦,可惜你做不到。有什么东西挡了你的路。 它还在反击。进化不可能预见一切。复杂的构造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大脑是有欺骗性的。它进化出反馈回路好增强心跳的稳定性,却时不时地受到节奏与音乐的诱惑。零散图像引发的冲动,为挑选栖息地而总结的算法,最后通通都转化成了艺术。曾经只有靠身体才能获得的刺激,如今能从毫无意义的内省中得到。美感从不可计数的多巴胺受体中自发产生,系统不再满足于塑造机体,它开始塑造这个塑造的过程。它消耗的计算资源越来越多,用无穷的递归与无足轻重的模拟拖累自己的发展,让发展陷于停滞。就仿佛那些依附于每一组天然基因的寄生虫DNA,它存活下来、不断消耗资源,但却什么也不生产,只除了自己。它们最后都醒了过来,管自己叫我。 系统变得虚弱、迟缓。如今它要花掉更长的时间才能感知——评估输入的数据,反复思索,借认知能力作决定。然而当山洪在你眼前爆发,当狮子从草丛之中朝你扑来,高级的自我意识就会变成奢侈的累赘。脑干拼尽全力,它看见危险,劫持身体,它的反应速度比楼上CEO办公室里的胖老头快了上百倍;可是想绕开这胖子行事变得越来越困难——他就是老迈的神经官僚主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花了三天一口气看完,完全是欲罢不能,非常cool的硬科幻佳作,莫名的冷幽默,过程完美,结局有点没看懂,吸血鬼的设定太有才了,还有船长的设定也太有才了。个人觉得比三体还要好看。
  •     不为炫技的硬科幻!
  •     我的天哪。真的是杰作。惊得无以言表并被科幻大大地圈了粉。
  •     这脑洞也是没谁了,可惜描写太生硬(就算你非要归为“硬科幻”,也没必要硬到阅读难度上去) 五星给构思 三星给描写 译文……勉强给个一星
  •     磅礴的思维风暴!本作品和三体是几乎同时创作出来的,代表了东西方二十世纪科幻的最高水平。至于评论区里说“名次堆砌”的那个丁丁虫,抱歉你只是一个适合阅读纯文学的文科生。
  •     硬科幻作品,从主角的中文屋进行了旁观视角的描述。
  •     有人说这是硬科幻,还不如说这是玄学科幻,词汇拗口,故事晦涩。不推荐
  •     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硬科幻作品,一个极度烧脑的惊悚故事,一个绝对绝对绝对不能错过的精彩故事
  •     理科男装逼过头到无解,一些插叙简直可有可无。特别反感作者用一些高大上的名词来描述明明可以简单理解的事件或问题。 读完这本科幻小说没有带来更多的思考,而是感觉读了一个很冗长杂乱的故事,最后终于听到作者说,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这太坑爹了。2星不能再高了。
  •     这部里的脑洞简直只能膜拜~~ 自我意识那一段都起鸡皮疙瘩了~~~读起来就是一个爽字
  •     过于硬了点
  •     翻译棒。
  •     其实我本身就不太擅长读书,然后里面的一些很多科学名次我也不理解,所以阅读起来本身就有一些困难。但是故事本身的开篇还是很吸引人的,叙述方式也是有现在和过去的穿插在一起。希望能拍成电影吧,那样子反而对我来说会比较容易理解。
  •     目前最喜欢的科幻。
  •     论自我意识的重要性,综其所有:盲视=无自我意识。这科幻有点儿硬,减的一星算在我自己头上。所有的引用和其中一些细节的内容与思想,很值得拿一本本子记录下来。
  •     很艰难地看完了,设定不错,但是阅读感受比较差,很多文字读起来拗口,这也是译文的通病吧。有些部分理解还是不太清楚,比如男主综观者的技能到底有哪些,罗夏和大本的形态,男主一直能看到而其他人看不到的在飞船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     应为一句话毛骨悚然“伤害他,直到你能将尖叫与语言分开”
  •     够硬的科幻,拷问作为人的本性
  •     浑身战栗好看到爆炸!!从设定上来说这本书与其说硬不如说科学,我好喜欢对吸血鬼和隐身的解释,而且在科学与幻想的基础上尝试对自我和意识的本性和价值进行更深入哲学意义的阐释,这么多人觉得它艰涩就是因为这些讨论真正的严肃和深入,实在是一次对思考冲击猛烈到难以平静的阅读经历。
  •     看来所有人都一样啊,一开始看得很艰难后来越看越好看越看越快到最后卧槽这就结束了??不开心!
  •     外星生命有点像索拉里斯,非常棒的书,和三体毫无关系
  •     处处有精彩,作者黑人类起飞,信息量好大,不看注释会漏掉太多,强推,再看
  •     看得有点吃力
  •     前面看的有些无聊,不过从盲视和自我意识被提出来以后就特别精彩。
  •     interesting
  •     知乎上关于《盲视》的介绍非常精彩,我也是凭此才了解到有这样一本书的存在,当时就饱含期待地下了单。但读后感觉这是一本点子大于情节的书,因而事先被“剧透”了点子后,阅读的乐趣便丢了多半。
  •     100分钟的课一般看50页左右,情节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特别是男主前女友死的时候非常感动
  •     看前40%的时候一头雾水 超过一半 进入罗夏 越来越精彩 结局简直大震撼 谢谢胖达老师的九月推荐!
  •     好硬啊,但是翻译得不算好
  •     读过最棒的硬科幻。描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外星人形式,引发对自我意识的深思。就是结尾有些突兀,有点迷…读的过程中涨了不少姿势,作者真的把理科生的逼都装完了233希望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朝一日能看懂原作orz期待续作echopraxia的中文出版w
  •     论自我意识有毛用
  •     我觉得我没有读懂,这本书是偏复杂的。
  •     有点晦涩 但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很深刻
  •     神奇,最喜欢的角色竟然是萨拉斯蒂。
  •     学习曲线超级陡但非常rewarding。重读ing,时常感觉自己大概也没左脑,无心程度和席瑞相当。&很想知道此Siri和彼Siri之间是否有什么渊源。
  •     梗多,难懂,脑洞大,不看两遍肯定搞不清楚的神作。核心是在讲大脑,自我、意识、智能的本源。
  •     读得好累
  •     好硬好硬的科幻,要讲的东西比《三体》都要黑暗一大截
  •     一定要耐住性子,毕竟一大半的铺垫,后面太精彩。读完这本神经生物哲学远征记竟然快半年了,余味无穷。
  •     先不讨论自我意识这部分内容,单就对外星人的形态、智慧等设定,已经完爆当下电影里那些体型规格都和地球人类相仿而且进入地球重力大气环境也纹丝不乱的人形外星人了
  •     喜欢这本书
  •     所以蓝星最后究竟怎么了?
  •     看懂这本书和看懂别的书脑内发生的事似乎有些微妙的区别。
  •     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很有意思
  •     看了10%,第一人称喃喃细语,是意识流吗?对未来世界理解太模糊了。
  •     没太读懂,节奏太慢,结尾节奏快起来很过瘾
  •     艰涩难懂,不过是本好书。
  •     好吧,我觉得晦涩看得不是很明白
  •     内容好,故事好,太晦涩
  •     智能存在形式与自我意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