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焉知生》书评

出版日期:2014-11-1
ISBN:9787301248466
作者:[日] 上野正彦
页数:252页

不知死,焉知生——一个有趣的名字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不得不说这是翻译者的功劳。就书而言,它与我之前读过的法医的书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或许以下两点算是它的特点:故事性色彩很淡,作者就在平实的讲述,没有将法医的生活故事化;还有就是,他从死者的角度的出发,写出了许多对生者的感悟。怎么说呢,看完这本书,还是觉得最有趣的是它的名字。

老法医朴实的随笔集

老法医朴实的随笔集,并没有特别“浓缩”——短短13万字里里出现了不少重复。本书一版出版于1989年,写作时间更早,因此书中介绍的很多知识与理念在现在看来,尤其是对于熟悉医疗/法律/犯罪/刑侦/推理题材(作者上野正彦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会员)的读者来说,已接近常识而有些过时(例如通过血型判断亲子关系),一些甚至有所偏误(例如关于饮酒的益处)。作者对法律/医学/人生/社会的很多议论,现在看来也实在偏浅,只有一段印象比较深刻——“时至今日,人们还在使用‘豁出姓名去工作’这种振奋人心的表达方式。但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真的要我们拼了命地工作,而只是传达了‘要努力地工作’这个意思罢了。从事法医这么多年,我接触了太多的死亡,才深知生命之可贵,也愈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舍弃生命为之奋斗”。事件的描述也难以满足“重口味”的读者——本书描写的口吻颇为业务化,显然没有任何艺术加工,因此有些平淡无奇;一些事件甚至没有给出圆满的结论、不明不白地就过去了。不过这些质朴之处也令本书显得更加真实,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是这种作为史料的价值吧。法医的朴实行动切实促进了日本法律与福利制度的一步步发展,不过作者在书中期望的保护死者的人权的“法医制度”(監察医)的全面推行仍旧面临种种困难(感谢hzl指点)。作者在后记提到,2001年日本有五大都市(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神户)实行法医制度;到了2015年的现在,读者们大概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一范围扩大了——但实际上,仍在正常实行法医制度的地方仅剩东京、大阪、神户三地。(根据日文维基百科,来源是 山田敏弘 (2008年2月6日). "変死体とともに葬られる犯罪". ニューズウィーク日本版 第23巻 (5号通巻1089号): 44–50. ISSN 09122001.)

不知生焉知死

难道只有我觉得没劲么,两百多页的文字,一天可以完成,可看了一百多页真的读不下去了…就目前看到的故事多半不是情人就是老人,再之就是智商有欠缺的孩子…

很久之后买的第一本书

不知是第几次走进方所。很多时候我只是想去浪费闲暇时光,随手翻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吸引我的书籍。前几天和老师一起吃饭,我们聊到文学,他问我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这个问题立刻就让我愣住了——是啊,我到底喜欢什么类型的书,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这个问题。这学期里下定决心要提高自己的内涵,也丰富一下课余生活,所以把之前买了一大堆书都堆在了床头,每晚临睡前都要抽点时间看看书,也奇怪,这样竟然把我的睡眠质量提高上去了,再也没有出现过上个学期那种失眠到凌晨的痛苦时刻。在那堆书里,有《审判美国》这种偏向近代史的书,有《看见》这种反映中国底层故事的书,还有龙应台的爱子三部曲,甚至还有《消费社会》这种经济学方面的晦涩难懂的书。回到老师的问题,我突然想到,这几本书都不是我最爱的类型,那我究竟喜欢看什么书呢?说着,手边翻到了一本书《不知生,焉知死》,说实话,书名并不吸引我,我会翻开纯粹是因为其“可爱”的外衣。看到法医,看到司法解剖,看到检尸仗,这些有冲击性的字眼,立刻把我内心深藏6年的那个梦想和兴趣又激发出来了——当初一心报考医学院就是想学临床麻醉法医这些专业,我想去了解尸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想知道世上是否真的有鬼怪之说等等,对我来说太多未知的人体科学使我迫切地想通过学医来解答。阴差阳错的却读了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却变成了研究抗癌药物的,总之还是与医生无关。完全忘记了床头还有一堆书的“后顾之忧”,还是拿起了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着这份对医学的向往,至少我觉得这本书很能满足我们——让曾经梦想着成为医生,还期待着对人性能有些自己的思考的人……

——

2016年新年第二天坐在首图二层花了半个上午读完的一本书。作为看过CSI,CSI NY, CSI Miami, Major Crimes, Bones等各路美剧的观众,书中的故事谈不上曲折惊悚,语言叙述也大多简洁中立,虽说作者是日本首席法医,但是60载阅历人生,不可能日日都是戏,所以信息量也有限。读罢,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不知死,焉知生”的题目和作者在面对死者时的态度。摆在法医解剖台上的,是人又不是人;解剖之于法医,是工作但又不只是工作。由死观生,人们往往可以生出诸般感慨,立意也可以升华到“人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哲学问题上。作者并没有,我也不想牵强附会、过分解读。作者的由死观生,大概也就是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抬起头来,说说工伤鉴定、法医制度的情况和问题。其实这样也就足够了,既能低头工作,又能抬头看路。

人死能告诉我们什么

在一年前曾经读过《浮生取义》,文中的人为关怀精神胜似本书。好似只是作者的工作日志,有的评论了死因的惋惜,更多的只是对根本死因的揣测。但是我想本书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揭示法医这个工作的日常内容,内容大于人文精神。对于想充实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可以学习作者对亡者的尊敬已经尽力查找死因的工作态度吧,毕竟死者为大。

生死有命

本书是日本首席法医上野正彦销售65万册的畅销作品,作者将60年法医生涯浓缩成43个真实故事,用质朴却不失风趣的文字,为我们呈现出一幕幕与死亡相关的悲喜剧,深深打动了无数人:被残忍杀害的小孩子眼中最后的景象,被子下被冻死的老人临终前的孤独,用身体做盾牌保护爱子的伟大母爱。这就是拥有2万次医检经验的原东京都监察医务院长眼中生命的尊严,请让作者为你讲述这些生与死的故事

法医学生的有感而发

作为一名法医学系的学生,看到书中的一些内容深有感触 1.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其实代表了大多数法医人心中所想,在面对死者时,除了尊重,法医比身边的人多了一份责任。2.与此同时也有感于医学技术的发展,现今的状况已比书中提到的好了许多 。3.日本的确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它们的验尸制度,在六十年代便对什么时候要验尸有了明确的规定

死去的尸体拒绝说谎

活着的人善于伪装,而死去的尸体拒绝说谎。    如何让尸体说话,这个必要的中间人就是法医。    说来巧合,书中谈及的宋慈就是源自我们闽北建阳,他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法医学书籍,这本书所包含的信息量在古今都有很深的影响。当然,这本书并不是说宋慈,这是一本以真实案例为蓝本,通过验尸、解剖、鉴定等方式去辨析死因,再继而搞清楚与尸体相关的人物是间接还是非间接的关联性。    人性是很复杂的存在。    没有信心抚养智力低下的孩子,母亲亲自烫死小女儿;父亲重病缠身,命不久矣,儿子见痛苦异常,买了农药将父亲毒死;为了获得保险金,不惜以身犯险去杀人再伪装病死等等。

人性是很复杂的存在

活着的人善于伪装,而死去的尸体拒绝说谎。    如何让尸体说话,这个必要的中间人就是法医。    说来巧合,书中谈及的宋慈就是源自我们闽北建阳,他写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法医学书籍,这本书所包含的信息量在古今都有很深的影响。当然,这本书并不是说宋慈,这是一本以真实案例为蓝本,通过验尸、解剖、鉴定等方式去辨析死因,再继而搞清楚与尸体相关的人物是间接还是非间接的关联性。    人性是很复杂的存在。

冰冷的尸体,目击者的讲述

作为一个年轻人,很少思考生死的问题,何谓死亡?除了正常情况下的死亡,还会有什么样的诱因导致死亡的终结?未亡人的情感又是如何?《不知死,焉知生》,略有哲学意味的书名,上野正彦,从事法医工作近60年,至今已检验2万多具尸体,43个故事里,上野正彦与“活着的”尸体的交流与思考,娓娓道来。在人类社会中,死亡的现象被世界上的宗教传统和哲学疑问关注了几千年。然而,冰冷的尸体,本身意味着终结,在法医的侧耳倾听之下,却能挖掘出更多的问题: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利益冲突,人权,健康,对生命的蔑视等等。这是一部简单而不烧脑的作品,没有赘余的讨论,只是点到为止地叙述,轻描淡写却一针见血的见地,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很多事并非表象所展示,一个生命的结束,往往存在着多种诱因。性交猝死并非人们觉得那么的不耻,它的发生往往暗示着已亡人本身已存在动脉硬化、脑动脉瘤、心脏肥大等病变,而非真正是由于性交过程中过于兴奋而猝死;以为是由于跌倒死亡的男子,其实是在跌倒后的电光火石之间的二次撞击而死;一个在睡梦中的人的突然去世,可能是由于几天前受的伤给身体其他器官带来负面影响所致……人心也是真挚的,也是复杂的。一心想与副教授在一起的女学生却被心爱人所杀,为了继承遗产而在情人安乐死之前匆匆办理结婚手续的女人,为拿到保险金而伪造母亲死因的儿子……面对死亡,每一个人的初衷不同,反应也不同,已亡人冰凉地躺着,一个生命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每一根毛发,每一个伤口,都在向法医雄辩,向生者展示一个前因后果。然而,一个法医在根据事实真相、维护死者的人权、维持社会的秩序的同时,也会遇到法律、宗教的微妙问题:安乐死的定义并不能解决人间冷暖中最痛苦、无奈人群的艰难;经过常年的呼吁,关于过劳死的判定也越来越人性化;死亡时间的定义和诊断,往往关乎遗产的份额和分配,分量并不轻;法医与警官结论的不同,最终判定结果对生者人生的巨大影响……一个个案例无一在提醒我们,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不仅仅应该学会健康生活,也要懂得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秩序,更加安定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从这些已亡人的故事中发现当前制度的不完善,去呼吁奔走,为了已亡人的人权,为了未亡人的幸福与心安,共同创造一个温情的、人性化的社会。“有人问我,死亡是什么,我也无法清楚地描述出来。但我觉得,死亡就是一个人出生前的状态,是虚无的世界。死亡就是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变,是归零。但是,我面对的死者也仍然活着。”

知生难,知死更难

生死,人之大事,一生唯两次而已;生死,人之无能为之事,因既不能定己生,亦不能知己亡,当真是来去混沌,醒眠两茫。发现这本书是在北京晚报的文学连载版(这个版不错,经常能有些比较好的书在其上连载个把月,供读者品评。其保持报纸本色程度,仅次于苏文洋先生的“嘲讽文”版面吧),由母亲推荐看了看。首先看看内容,典型的具有不错水平的日文翻译类读物,具有日式随笔类娓娓道来又不失内涵的文风。其次看看作者,从业三十多年,检验了两万具尸体的老法医,符合高要求随笔类作者的条件(随笔这玩意儿,没有长久的人生阅历积累,只能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咀嚼起来无味的白文)。再次看其日文初版是1989年,文库版是2001年,中文初版是2014年的新书,二十多年的质量检验。最后看到是北大出版社的有度系列,以上四点基本确定可以去书店翻翻以做最后的决定。三联书店找到这本书,粗略一看就决定要了。如果买自己有兴趣的书,翻看了几页,觉得这书可以花上一天时间一次性看完,那就基本可以入手了。以上就是我对这书的推荐评价。下面可以贫两句内容的感想了:我第一次明明确确感到死是个问题,那还是在初二。那时间不断思考的都是:死是什么感觉,死后什么感觉,死离我还有多远,等等。去学校藏书有限的阅览室看书,无非是排解这种压抑感;那段时间不学习,一天到晚浑浑噩噩六成也是受这东西影响。大约两个月后,想明白了:这事儿我想不明白,因为没经历过;别人也告诉不了我,因为具有经验的都不能再交流了;这事儿我解决不了,只能等待那一天的到来,迎接就好了,和不知道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估计感觉差不多,大概就是睡着了不做梦那种境界吧。总结了以上几个感想后,我才会说了被初中同学们念念不忘的一句话:大家天天这么高兴生活,努力学习,交朋友叙友谊,几十年后不过是四十多个骨灰盒子。这就是我对死的看法,或者说对“死”这件事儿关于其对于“生”影响的看法,人如此脆弱,的确对生死无能为力,但人也是如此强大,如果不死可能还是件更有害的事儿。对死最有发言权的只能是死去的人,可是让他们谈谈感想,大家可能就不会太乐意了。那么退而求其次有发言权的就是处于生死临界点上的人,要么是重病之人,要么是经历生死的战斗之人,可他们的生死感觉孤立且短暂,逐个叙述必然单调无味。那么只能找有大量生死积累,例如是深切感受他人众多生死之人,这犹如常年徘徊于阴阳两世间的生活,让他们既能与死者对话,也能与生者长谈,所以他们看生死的经验想必是值得学习的,这些人只能是医生,最好是法医。我能想到的法医只能是王雪梅,这个上过电视做过节目,长期在最高检担任首席法医的,说好听是开朗豁达,说难听感觉有些二的西北女汉子。不过她的性情不一定就是如此,我坚信她的性情是后天从事工作慢慢积累和培养起来的,如果不能如此生活,人作为一种本能救生的动物,大概是不能长期高质量从事法医这项工作的。这和性情高尚与否没有关系,这是本能的抵触,再热爱也是如此。这个观点在上野正彦,这位被称作日本法医之神的随笔中,貌似有所验证。他通篇的中心思想是法医的责任,即为死者说话,维护死者的人权。这是从业者强迫自己坚持下去的崇高觉悟,是一个“匠人”的操守,但绝不能是一个人六十年间面对过两万多具尸体的本能反应。从对自己姐姐的死,到与杀人者、殉情者的通话,到为了农村夫妻寻找被火车碾压致死独子的残肢,作者的本能笔触第一时间的反应都是悔恨、痛苦、压抑。而后崇高的精神和使命感在工作中逐渐压制住不良的本能思绪,使工作回归正轨,是作者回归正常。而就是这矛盾纠结的两万多次生死冲击,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生死经验,看到了生死间人的本性,这些都是被生死这至高之事逼迫而出的最纯粹的本性,即极度的恶与极度的善。如果不以人类认知的品性去归纳,那都是极度的生物本能,只不过它有让你恐怖和温暖的两面而已。所以,作者最后对着种种表现都看得很平淡,不因为评判为恶就去大加批判,也不因为评判为善就去大加赞扬,人性纷繁复杂最后却都化繁为简,实际并没有多少可以评判的价值,自己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也没有评判的资格,如此而已。这本书原版叫做《尸体在讲述》,着实是一个为了博人眼球提高销量的商业化书名,中文译为《不知死,焉知生》,意境提高了不少,文艺气息浓了许多,但是却也有些文不对题。作者有如此多的阅历,文中也不敢谈知死,更不用说知生了,生死本就是无法搞明白的一件事儿。我初二时不明白,十几年后的今日依旧不明白,估计再过几十年也是不能了然。生不能以己意而觉,死不能以己意而感,切身的客观经验积累都是空白,怎么能坐下谈主观感受呢?这只能是说胡话、瞎话、妄言和诳语。见过生死,起码见过孩子的生,他人的死,所以为他们代言?一个见生死几十年的法医都不敢这么说,敢说这话的人估计要么真的不知道生死,要么就是在求死吧。知生难,知死更难,古今圣贤皆不能解之惑,诸君又何必纠结于此呢?


 不知死,焉知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