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出版日期:2016-10
ISBN:978754476494X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页数:420页

内容概要

汉娜•阿伦特(1906—1975) 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过去与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书籍目录

致读者
德文版前言
一 正义之殿
二 被告
三 一位犹太问题专家
四 犹太问题解决方案第一阶段:驱逐
五 犹太问题解决方案第二阶段:集中营
六 犹太问题的最终解决:屠杀
七 万湖会议或彼拉多
八 守法公民的责任
九 第三帝国的遣送:德国、奥地利以及保护国
十 西欧国家的遣送: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意大利
十一 巴尔干地区的遣送: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
十二 中欧国家的遣送:匈牙利、斯洛伐克
十三 东部屠杀中心
十四 证据与证人
十五 判决、上诉、执行
结语
附言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 汉娜·阿伦特与艾希曼审判(汉斯·蒙森)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是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为《纽约客》撰写的一组专栏结集而成。这本书材料来源于1960年德国党卫军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接受审判的庭审记录和案件资料,大致回溯了艾希曼一生纳粹在对犹太人进行“最终解决”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本书探讨的问题很多,很多都很有趣,例如纳粹种族屠杀下犹太领袖首领有怎样的反应?以色列总统本-古里安如何通过操纵耶路撒冷审判来构建犹太民族的“世纪审判”?但是,这些有趣的问题最后都遮蔽在一个光芒万丈的概念之下——“平庸的恶”。诚恳地说,这个出现在本书副标题的概念,虽然直到最后一页才真实登场,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本书当中。从艾希曼一登场,他的外形就被冠以“平庸”的形容,嗣后阿伦特开始描述艾希曼的升迁之路。阿伦特笔下的艾希曼无疑是一个幸运的凡人,他没有什么超常的能力,但却能从无数党卫军中一路升迁,成为一个犹太移民专家,最终负责犹太人的“最终解决”。这一概念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妨碍大多数没有读过此书的人不断援引这一概念解释许多事情。由于不学习道德哲学,本人无力评价这一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但就艾希曼事件而言,这一概念的解释力未必有字面上这么直摄人心的力量。关于纳粹行为的反思,阿伦特无疑其中权威。但是,就艾希曼此人此事而言,阿伦特所反思的焦点无疑有些问题。艾希曼本人外貌上和经历中的平凡构成了阿伦特对他认识的底色,这恐怕算得上一种观念先行。一个不能解释的问题是:如果艾希曼真的如此平凡,在数以百万计的纳粹军官中,为什么偏偏是他成为了“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者?阿伦特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解释,作为党卫军军官的艾希曼有尽职尽责之处,虽有糊涂,但不影响其作为党卫军军官的“优秀”。从审判的细节也能窥见,对于艾希曼来说,犹太人问题其实不重要,他并未对屠杀犹太人有病态的执着。相比于是否屠杀犹太人,他关心的只不过是如何在纳粹内部有更好的地位与权力。从“移民专家”到“毁灭专家”的转型,并不是人变坏了,只是职责有变动而已。阿伦特称此种“尽责”为平庸的恶,从字面上来看就有一种文字的力量。但诚恳地说,从艾希曼在案例中,“平庸”恐怕不能算得上其罪行的主要构成要件。或者换句话说,阿伦特所创造的“平庸之恶”这一概念,与其说在艾希曼身上可以得以印证,不如说在比艾希曼低得多纳粹军官身上才更加合适。例如,什么情况下才会有所谓“平庸而不恶”呢?虽然阿伦特没有说,但今天的读者心里大多会浮现的例子是所谓“枪口一公分”的良知。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大致是说,对东德的士兵而言,他们无疑拥有枪口抬高一公分,而不射杀穿越柏林墙的人们。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是真实的,但对于身处纳粹德国体制中相对不低位置的艾希曼,他是否有权力和机会做这些事情?艾希曼的辩护律师在审判中做的是类似的事情,他屡次强调,在自己的职责范围里,艾希曼曾试图宽恕和拯救一些人。但是,阿伦特对艾希曼的这种辩护表示了嘲讽,她强调“平庸的”艾希曼甚至无力讲清楚自己的是如何良心发现的。由此,阿伦特认为艾希曼不过是纳粹机器上一个螺丝钉,他并没有对自己的做善恶判断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阿伦特和她所讽刺的本-古里安做的事情倒是有点相似。借助艾希曼的这次“世纪大审判”,本-古里安希望完成对犹太民族的救赎和对纳粹屠犹行为的审判。而阿伦特所希望清算的,则是作为一个产生了康德的伟大民族,是如何沦为刽子手的。对本-古里安来说,无论如何艾希曼都要是一个罪大恶极之人,而对于阿伦特来说,艾希曼则无论如何都不会那么“罪大恶极”。不管是罪大恶极,还是平庸至极,大概都不是一个真正的艾希曼。从阿伦特对艾希曼的描述中,我们能或明或暗地看到他的精明、市侩,他绝非恶魔,也绝非阿伦特所说那么平庸。(除非她的对比对象是希特勒或者戈培尔)通过艾希曼(或者说纳粹的代表者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这场审判,,本-古里安和阿伦特可谓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但他们两方关于艾希曼的批判都算不上足够公允。艾希曼是那个时代和纳粹制度的产儿,将他的罪名升华到恶魔亦或者推给人性中潜藏的“平庸之恶”,对我们反思纳粹与那场人类灾难,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助。最后提一句,阿伦特关于“平庸之恶”所指称的对象有二:艾希曼;大屠杀中的一些犹太领袖。对后者的指控可能比较隐晦,但若细读相关章节,其线索也可以窥见:若无这些人的配合,纳粹的国家机器自然不能完成那么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工作。尽管对后者批判没有那么明目张胆,却依旧招致了惊天的批评。阿伦特的后记和前言里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此事:从学术伦理批判(抄袭希尔伯格)、学术立场批判(为纳粹“洗地”)一直到现实的打击(被犹太群体排斥)。面对今天巨浪,阿伦特表现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它强由它强,清风拂山岗”,毕竟是一代名哲,这种自信大概是一种蛮稀缺的品质。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弃:翻译确实令人读不下去,句子完全没有flow。也许有机会会读一下英文版。
  •     写毕业论文前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     …因为下面一条论坛跟妹子辩了半天到底翻译成平庸之恶还是恶之平庸比较好,但是就像世界上其他的争论一样,不过是两个人各执己见而已。
  •     纪念快乐和悲伤的曾经。
  •     本来是为了b站一部电影补背景,成功被阿伦特圈粉,平庸的恶不是在人人有罪的判定下的廉价宽恕,我们要知道,善恶判断那么常识的事情也可能那么脆弱易碎,每一个主动放弃正义的人,都应当反思自己的罪,那些执行恶行的人就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
  •     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     反思既有的法理框架能涉及并处理的范围,这样看来艾希曼问题超乎寻常,理性满是漏洞。读完对欧洲民族多样性问题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吧,主要还是对阿伦特的尊敬,不管如何,冒天下之大不韪质疑犹太人快意恩仇的权利,并提出这种行为将要遮蔽或者造成的各种问题,真的很有胆识
  •     虐
  •     不像一本完整的书啊……第一次知道犹太委员会这东西的存在,这点太惊人了。
  •     很有现实意义:1. 一台巨大的毁灭机器,其在技术层面的组织管理,跟一台生产机器并无二异。毁灭集体并不是一群疯子,而是一个在技术层面具备很高理性和效率的集体;2. 关于“平庸的恶”,一想到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我们,与文中所描述的艾希曼日常之所思所想所关切,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就感到不寒而栗。3. 国家意志/集体意志,在今天已经发展为世界意志/潮流意志,其力量比以往更大。我儿时部分之价值观与当今之潮流并不相符,然而这部分的潮流我已欣然接受;倘若未来某天当今潮流被判定为罪恶,我是否也应接受审判?
  •     无论在任何法律、任何制度之下,艾希曼都能活得心安理得、顺理成章,他太正常了,正常得可怕,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缺乏想象力,一味遵守命令,没有负罪感,在道德与良知上充满冷漠,总之,他是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但是没有法庭会去进行人性与灵魂上的审判,所以,艾希曼那平庸的恶,也绝不妨碍他作为一枚“小齿轮”在庞大国家机器里的运转。
  •     艾希曼是生不逢时的,若是在现代,他怕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好员工,但身在纳粹德国,他的平庸和执行力恰恰对大屠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思考和质疑恰恰是平庸的根源。而耶路撒冷的审判某种程度也算是平庸的恶,立足于对于一件事的定性,在审判过程中,丧失了公正性,把对艾希曼的恶与纳粹的恶混为一谈
  •     全书虽然中间部分略显冗长(因为是庭审记录),但是整体的叙事仍然能够刻画出这一问题的两个背景。我能从中看到两个问题:首先必然是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面对极权主义体制下服从即为最高美德的道德体系下人的生存问题,后人所说的为“更高的道德含义”而献身的空洞无物,这一审判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匡扶那模糊不清的“正义”,以及类似于大屠杀此般的恶如何能够用人类的法律去度量;另一问题其实是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问题,这一审判中对艾希曼行为性质的判定和“国家行为”之间的张力。
  •     1.平庸会另恶行理所当然 2.流冷汗,事后论他人总是明白,身处其地其时,又会如何?3.上帝子民未必高贵 4.宗教、社团在种族延续上的任何意义可因矛盾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无存 5. 法律适用的界定范围可因人的意愿而变化,公正具有相对性 6.不可明道的利益所求常隐于伟业、正义等光环下,灯下黑 7.对待别人批评除接受、反驳,还可从中分析其见解的根源与趋势 8. 翻译繁琐,望有后来人信达雅。
  •     不知道阿伦特后来想不想把这书副标题吃了,反正我挺想的。人说得清清楚楚:“这份报告探讨的,只是耶路撒冷法庭在何种范围之内满足了伸张正义的要求。” 结果也不知道被什么人买椟还珠式一发挥,全聚焦在“平庸之恶”的探讨上了。 后者是耶路撒冷审判中的重要教训,却不是阿伦特本书要讨论的重点(说实在的,涉及这一概念的篇幅非常有限)。而作者花大力气论证的耶路撒冷审判败笔和“反人类罪”概念的厘清与定义变得少人问津。阿伦特写这书,应该是为了不让以色列在复仇快感中再度滑落犹太人与异教徒二元对立价值观中,同时也防止对犹太人的屠杀演变为"未来犯罪的模版”,是警示和预防作用。但为达成此目的,她大概是做了一些太过简单粗暴的论证。笔记: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01116/
  •     这翻译我也是无语了,德语版前言愣是没看懂。
  •     翻译成恶之平庸更为妥帖,让人惊讶的是本以为凶神恶煞的刽子手其实外表和心理都与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当把个人作为国家的犯罪对象来起诉时,首先引起的思考是当人处于体制庞大的机械之中该如何自处,法律显然不会以个人的良知作为定夺依据(牵涉到法律这次审判依旧有一个很大问题是犯罪者的属地原则)。历史上有数不清这样“不作为”的犯罪分子,它们甘愿沦为庞大机器的零件,漠视良知拒绝思考没有想象力,最后造成集体犯罪,少数保持清醒的人也不得不成为“内心的流亡者”。比较闭塞的信息让我讶异犹太复国委员会在有效屠杀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历史总是不断在重演,我们国家爱国教育基本上就是反日教育,将日本视为低劣的民族似乎习以为常,在未来我们会不会泯灭良知成为新一轮的刽子手,这是一个让人恐慌的问题。
  •     看了六分之一,是在读不下去了-。-
  •     从集体到个人,平庸的恶来自于思维的缺失,施暴之人甚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作恶,阿伦特 很多前瞻性思想在今天人类世界中都得到了印证…附言里说:集权制度就是要让江湖骗子和傻子替代天才和精英,当年的德国如此,如今很多国家亦如此 呵呵。 译林这个足本新版还是不错的
  •     本可以伸张正义的艾希曼审判,沦为犹太人的复仇
  •     完全能理解阿伦特对艾希曼的刻画引起的反弹,但是能跳出苦难本身来看灾难形成的,从而累积更好的经验来杜绝未来灾难的再次发生,确实要比已经看了太多杀戮的描写而来得更有层次。因为发表的文章连载于《纽约客》,也某种程度上让本书的观点更为独特激进,下结论下的更狠,这也能保证阿伦特的观点过了几十年,仍然有一定程度上的生命力。艾希曼这个形象非常的活,但是也许也只是活在阿伦特的笔下,真正的艾希曼,恐怕艾希曼自己也不清楚是如何,但是通过艾希曼也窥见在极权主义下,自以为没有恶的人,是如何走向了真正的大恶。至于这样的恶是不是平庸,从结果看,真的不能叫平庸了。
  •     阿伦特以分析文学作品的手法,不落一个哪怕在寻常通讯记者眼中并不重要的细节,逐步精确推进对审判的描述。真的,千万不要和阿伦特(当然,她已经挂了)面对面吵架,就算你本身有理没准也输……
  •     重点是,庭审观察报告。
  •     论及政治问题,服从就等于支持。……?
  •     一刷的感官是 就像是中国人捉住一个皇军战犯要判个死刑以立国威 突然一个已经移民美国的教授跳出来指责司法程序之类的问题 当然以色列的问题还更加复杂一些 由此可以推想阿伦特当年所承受的压力指摘甚至死亡威胁之盛
  •     看完对丹麦好感度又上一层!
  •     平庸的恶不仅仅指向艾希曼,也指向阿伦特终其一生想要唤醒的犹太人。
  •     德文版前言和附录居然是一样的…是因为猜到读者不会看前言吗?从阿伦特的语气能够知道她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多的非议。收获:理想主义者要防止理想主义者,犹太复国主义要防止犹太复国主义!!
  •     内容有些混乱,头绪不清的样子。书里说“真相是,假如犹太人民的确没有组织、没有领袖,那么就会乱象丛生,灾祸遍地。但是那样一来,受害者的总数则很难达到四百五十万到六百万之间”,所以那些所谓的犹太长老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犹奸的角色。另,欧洲其他国家和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也或多或少充当了纳粹的帮手。
  •     书是不错的……相信我,如果能够看英文原版就一定看英文原版
  •     原来是连载的报道,怪不得前几章读起来有些混乱。打开了很多知识点,补课中……
  •     说是政治哲学,不去如说是纪实文学吧。除了写作野心太大让书显得零碎,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元首是不会让我们落入苏联人手里的。他会提前把我们毒死的。」
  •     以色列复仇罢了,说的那么义正言辞。意外收获是那本欧洲犹太人的灭亡,destruction of European jews, 里面才把德国法西斯的混乱官僚体系搞明白了,以色列人在审判艾希曼的时候还完全搞不懂
  •     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     打算细读。
  •     翻译有点糙啊
  •     没有想象中好,但也终于是读到了。
  •     看完电影《汉娜·阿伦特》之后一直想看,真是拖了好久才翻。“平庸的恶”虽然是一个听上去并不复杂的命题,可在战后那样的解放浪潮里,有一位犹太女性能发出如此理性的声音,足以说明她对哲学和思想本身的热爱。
  •     阿伦特在当时提出“平庸的恶”这一概念,以及质疑耶路撒冷审判在法理上的合理性,自然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壮举,到今天依然振聋发聩,经过时间的证明。不过就这本报告本身,结构上还是有些散,重点不是很清晰。
  •     文化差异还是翻译问题,很多东西不理解
  •     译林今年重磅推荐的一本书,适合高智商高学知的人去阅读,压根没看懂,太专业了………………
  •     真实叙述与主观想法掺杂到一起,感觉很乱。如果不甚了解那段历史,看着会特别费劲。这场审判,多少都有点像一场戏了。艾希曼只是个小齿轮,正是那些与他相似的无数齿轮一起,才让恶的这台机器,造成如此大的悲剧…
  •     一种未必适合观察对象却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观察,也为审视国朝历史提供了一种视角。行文极其毒辣,简直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能得罪的都得罪了。可惜翻译比较生硬,扣一星。
  •     终于有了全译本。50多年过去了,时间证明了汉娜·阿伦特的伟大。
  •     细节充实,作者想谈的、想反驳的内容太多,导致主题不够鲜明——还不如副标题来的清晰。一个心理健康、性格为人称道,却完全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人,以这样的平庸之恶,造成几百万犹太人的灭亡
  •     译文不太理想,论证缺乏体系,然而启发性是最亮的星星。
  •     隔了六七年再读,还是觉得很震撼。其中“平庸的恶”这个概念,特别让我想到wg,想到anti-rightist。让普通人变魔鬼的是极权政体,让宣传的教条取代了最基本的人性。另外,这个中文版相当不错。
  •     这本书让我突然意识到,丁凡师当年对阿伦特的评价——尽管我已不能清晰地记起全部内容——是何其有见地。(错字甚多,另外p251.的译注中是否搞错了敖德萨和摩萨德?)
  •     平庸的恶根植于每个人的心底,当意识形态被篡改,当平庸大众将国家领袖当作神,一切正常社会下的道德与良知都被扭曲,成千上万的人被送进毒气室而被视为必然。阿伦特的伟大在于从人性与国家历史的层面来认识这场审判,是值得任何人去反复阅读的书籍。
  •     信息密集,一遍不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