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诗歌·便条集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
ISBN:9787222031081
作者:于坚
页数:222页

作者简介

收入于坚在1996~1999年间创作的诗歌214首,配有40余幅插图,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便条集”是指作者以便条格式创作诗歌。


 于坚诗歌·便条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1月16日,诗人于坚老师的个人读诗会在文化巷的夏沫莲花酒吧举行。原定开始时间晚上八点半,按照中国惯例推迟半个小时,于九点举行。我七点多到的酒吧,在等待的一小时内,读完了于坚老师的《便条集》。老婆一如既往地嘲笑我的快餐式阅读速度,“就像狗熊扳包谷嘛! ”她说,但实际情况是我这只狗熊是个背包客,并不是扳一个丢一个的白马狗熊。于老师的很多精彩诗句,已经收到包里珍藏了. 最后晒晒最有感觉的几首,这里先晒晒对诗的感受。我一直觉得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诗人们,和六十年代的英国海盗电台的DJ们一样,有三分之一混在这个队伍里泡妞,有三分之一是因为生活太他妈无聊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就像现在网.络、整·风下网络青年的状态),只有为数不多的那么一小部分人,才是推动诗歌进步的真正主力,真正的诗人所占的比例,大概也就符合5%的法则。咱们的云南同乡于老师,算是这5%里的一个。诗人很象古代的剑客,每天都在磨练自己手中的剑:诗人的剑是文字,是意象。诗人需要离群索居的孤独来营造练剑的气场,需要淡泊名利的心灵来保持自己的洁净,也需要走进生活,却用一种悲悯的胸怀来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当年听柴科夫斯基的《悲怆》时,有人评价其中的第二乐章就像一个孤独的人走在热闹的舞会中,周围无比欢乐,但作者的视角却冷静得近乎残酷,诗人就需要有这样的状态。至于那些嚷嚷诗歌受关注太少的其他所谓诗人,他们其实不是诗人,写诗只是他们赚钱买房或是把文学女青年忽悠上床的瑞士军刀而已。很少读诗,更是第一次读于老师的诗,于老师也算是位顶尖剑客,他没有象海子那样决绝,却也持续三十多年用自我风格不断舞着剑花,这也证明坚持本身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所以名为“于坚”嘛!)现在读诗,已经不会想去问“这首诗到底什么意思啊?”这样的问题了,因为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现代艺术没有唯一的标准,有的只是作品和流派。一部部现代艺术作品就像是一个个电源插座,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气场,如果你在欣赏它时感觉自己被击中了,那么说明你和它对上了接头暗号。其实不光是现代艺术作品,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如此,他们就像是《哈里波特》里霍格沃兹魔法学院的分院帽,玩的就是对暗号。所以诗评乐评影评的核心价值,在于自己的情感感受是否能够打动阅读者。至于以及其专业艰深的理论和词汇对艺术作品进行外科手术式分析的评论方式,除了在教育体系里有一定价值之外,也就是供文联大院里的有些不创作,只评论的作家们不至于只是白领国家工资罢了。自己以前的影评书评也有这臭毛病,一定要改:你又没拿国家工资,干嘛写出网络枪手般的感受呢?p.s. 李欣频在《创意的十四堂课》里说,做广告行业的人一定要读诗。我觉得李老师第一应该还是希望别人读的是自己写的书,第二位才到各种诗──但这个观点无疑是绝对正确的。只是现在做广告的情愿在机场书店买几本叶茂中策划案,最多也就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直接搬到楼盘广告上。你要是问他凯鲁亚克是谁,他可能会反问你是不是凯迪拉克的老板……───────────────────────在漫长的旅途中在漫长的旅途中我常常看见灯光在山岗或荒野出现有时它们一闪而过有时老跟着我们像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穿过树林跳过水塘蓦然间 又出现在山岗那边这些黄的小星使黑夜的大地显得温暖而亲切我真想叫车子停下朝着它们奔去我相信任何一盏灯光都会改变我的命运此后我的人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但我只是望着这些灯光望着它们在黑暗的大地上一闪而过 一闪而过沉默不语 我们的汽车飞驰黑洞洞的车厢中有人在我身旁熟睡(一九八六年十月)────────────剃光头的人 和大家一起坐在会议室里  所有的人都看清楚了他的脑袋  但他们都留着头发梳成各式各样  看不见他们的头只知道  是王主任的发型  是李科长的发型  是小李的发型  是曼莉的发型  剃光头的人是勇敢的  因为他一根头发也没有  还要和头发一起开会  --于坚《便条集,四》 ──────────────闹钟 不报告另一类的时间(略)其他大家自己看吧。有喜欢的就买一本,支持一下。
  •     四年前把《便条集》送人时还有那么点不舍,前几天在西安的打折书店又看到这书,买下,于是有了这次重读。便条集的陆续发表似乎是在他名声大噪以后,某几条虽然注明了一九八几年作,但多出题目,被括号架住放在编号之下,显然和其他"便条"不同,大约是已悔的旧作,在功成名就之后的某次检阅时又感到了无怨无悔,被插回正在进行的"便条集"里。便条集,顾名思义,于坚可能是想体验某种非专业化的更日常的写作状态,然而这是信手拈来还是守株待兔只有他自己知道。看着这不断累加的编号,我似乎听到工厂车间的轰鸣,流水线上整齐排列的罐头抿住嘴唇静静等着,出厂前被敲上一个日期。他似乎享受着数字绵延带来的帝国版图的幻觉。编号是为了放宽作家自我审查的尺度吗?"穿西装的男子/在秋天的公园拾起一片/红枫叶 他靠着一座亭子/试图像古代的平民那样自然/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但他无法放松 他的爱人走上去/为他整整领带 于是他扔掉叶子 挺直/像一位总统在签字后那样憋气/等着快门响起 几乎倒下"。这首在集子里已算优秀,既保留着于坚式的嘲弄和冷笑,又有即景速写的那一份萧洒利落,然而枫叶和领带之间简陋的二元对立终究缺乏批判的张力,比起尚义街6号的肉感和作品X号的无所挂碍,此诗贫瘠得像一篇才华横溢的博客日志。如果此论叫人觉得是求全责备,那么不妨看这两首:"那些小说家都是/诗歌之蛹变成的/但在那些真正的蝴蝶中/没有小说家"以及"像一只大胖子鸟 飞机/咣咚一声 撞在城市的肚子上/立即病狂地跑起来/仿佛在倾刻间/被滑雪队录取了",依旧才华横溢,比喻扣人心弦,同时从博客滑向了饭否。剩下的更失败的作品就不用再提了,从这几首已经可以看出便条集的由来:愤怒琐碎成牢骚,嘲讽空虚成调戏,于坚大叔知道,只有把诗笺裁成便条才算践行黑格尔形式与内容必须通一的教诲。良莠不齐的背后,是松懈和殆惰,是对难度的遗忘,对苦修的背叛,是功成名就和志得意满——原谅,这都是臆断;我过于失望了。"秋天的阳光越过昆明附近的高原/照耀着穆旦的大学/青云街和翠湖依旧遮蔽在乔木之中/在树枝下 避暑的职工的学者同样空虚/在他们中间没有穆旦其人/在昆明以远的各站/也没有"。这首诗,也在便条集里。书里这样水平的,有却不多。要十分耐心地在这两百多叶没有题目只有编号的习作中苦苦寻找,才找得回于坚。既然他生产诗集时计算了读者的耐性,那我读它时就不能不计算上定价了。四十页彩图,性价比不错。
  •     我知道这不是他最出色的诗歌。但是我知道这是他最随性的东西。这本小小的书。有他的一些图片。第一张就是他坑坑洼洼的脸。216个便条。穿插着他5个小画集。是一些经过处理的照片。或者涂鸦。他总是很幽默。他总是说一句暗暗让人心酸的话。他总是不声不响让你开怀大笑在别人莫名的眼光里。但他本意不止这些,也不要这些。空旷的纸头上。他不过写了几个字。我却轻易看见温暖和微笑。难道因为那圣经一样的大小。难道因为封面那个荆棘环。难道我们应该用昆明话读他的诗。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其实我更喜欢这样的随意性和灵感性,应该说这是诗歌灵感的坯子。
  •     朋友送的,很棒。
  •     给我感觉是第一次有整本诗集打动我
  •     辛辣的唐辛子,呛得人掉眼泪却不置可否
  •     读的不是这版
  •     小本,有图,云南诗人,市井诗歌。当年不时翻翻。现在觉得一般。
  •     买了2本,一本给亮亮,开本小了,诗也一般,真正好的就几个,图片也不行。失望之书。
  •     语感倒是其次的,我喜欢诗中如此近在眼前的家乡的市井和世俗——虽则它偶尔让我抓狂。炸洋芋、克哪点.....
  •     特别喜欢,一棵树,和到黑暗中去。
  •     形式高于内容
  •     泥沙俱下 要的就是这种
  •     俯拾间的意味深长。
  •     @麦田、火车站 这个时候能看到触动内心的诗歌真是感激
  •     三颗星给得也很勉强。诗歌很一般。
  •     唉那時候我還不懂詩歌。
  •     我读的是麦田书店出的再版。收录了《于坚集》中缺的两首。算是重读。于坚不会让人失望。
  •     果然很“便条”,有些还可以,有些觉得没有美感没有意义,起码对于我这个读者而言
  •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他的很多首诗,我都觉得好想笑……
  •     自己玩的文字游戏,还挺好玩的。有些形容词很新奇。
  •     多是词语的准砌和图景的构建,没有太多的真情。至少对我来说,没有共鸣。该不该继续他的《彼何人斯》呢?
  •     生怕别人不知道是诗人……ps 乌鸦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     这位写诗很一般 也许老夫武断 喜欢他一首叫飞行的诗 于坚拿到鲁迅文学奖不过诟病的多 些人所谓的先锋诗只是下半身写作 废话连篇···
  •     贴心的随身口袋之书啊
  •     在与GRE鏖战之余,读些地道的汉语作品平衡下。哈。
  •     一般
  •     绝版很久了,可是文字闪光
  •     很简短有力的当代体验
  •     于坚大概是出诗集算多的诗人了,当年便条集的出现,也是为我这样鄙陋的文青提供了及时学习的文本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