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医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
ISBN:9787121216824
作者:[美]埃里克·托普
页数:285页

内容概要

埃里克·托普(Eric J. Topol)是美国心脏病学家,基因组学家、学者。他毕业于美国约翰霍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他曾是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心血管科主任,现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的创新药物研究教授兼主任。他在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基因银行。他还是 Medscape 与 theheart.org 的主编。
东西文库
东西文库(West & East Library)致力于“第三种文化”(TTC)的思考、传播与交流;注重在互联网、科技、商业、媒体、电子阅读等领域的互动;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电子出版,版权引进、策划,文化论坛等。
现已出版《失控》《技术元素》《掘金黑客》《比特素养》《数字乌托邦》《变革的力量》《字体故事》等图书。

书籍目录

作者序 xi
推荐序 xvii
简介 xxiii
第一部分 奠定基础
第一章 数字时代的启现 003
第二章 医疗系统的流弊 025
第三章 消费者的权力崛起?045
第二部分 捕获数据
第四章 生理学 079
第五章 生物学 101
第六章 解剖学 133
第七章 电子病历与医疗信息技术 155
第八章 人类数据收集手段的融合 177
第三部分 数字人的冲击
第九章 具有可塑性的医生? 197
第十章 重振生命科学产业 221
第十一章 数字人与个体 261
后记 281

作者简介

“创造性破坏”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最著名的理论,当一个产业在革新之时,都需要大规模地淘汰旧的技术与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电器之于火器、汽车之于马车、个人计算机之于照排系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创造性破坏”,旧的体系完全不复存在,新的体系随之取代。
“创造性破坏”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被“数字化”了。只有一处,也许是由于其本身的根深蒂固,也许是由于它天然的排斥新鲜事物,医学,却从未被数字化浪潮所影响。
这本书所谈的,就是一个即将被“创造性破坏”的产业,一个即将被颠覆的产业。iPhone、云计算、3D打印、基因测序、无线传感器、超级计算机,这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事物,将再一次地融合在一起,对医学进行一次“创造性破坏”。在这超级融合之下,权力第一次交回到我们自己手中,而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将这场医学革命进行下去,颠覆医疗。


 颠覆医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没意思的一本书,对现代技术过于yy了,不推荐,浪费时间,讲基因那块说到基因技术都是没有流行起来的测序技术,说的都是个例,不具备普遍意义
  •     2006年,第一支iPhone还在乔布斯手掌上打磨,「技术」尚未成为一门显学,「大数据」远没有今天这样作为各种论坛和科普博客的噱头泛滥而令人生厌,因揭发「万络事件」而被迫离开临床工作的埃里克·托普医生注意到数字化医疗这片蓝海。在他眼中,大数据这一信息化浪潮中的华彩乐章与古老且以「缺乏可塑性」著称的白袍群体将是天作之合,契机则是「量化自身运动」。 「量化自身运动」是由技术界时髦人士凯文·凯利和盖里·沃尔夫发起,意在借助即将无所不在的传感器(就是物联网)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对人体生物学数据的全面监测。被这些形态各异的传感元件(或者说隐在电脑)所解析的庞大生理数据将最终汇入一台具有「多能干细胞」特质的手持终端,例如iPhone,从而为终端持有者掌控。埃里克显然看重这些可以将现有的「基于头衔」和「基于证据」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抛诸脑后,实现医疗「精准化」的乐观远景。然而这种「创造性破坏」相较于对现有医疗产业格局的颠覆,对早已疑虑重重的医学伦理的冲击更令人忧心忡忡。 长久以来,医学界一直享有作为所有健康与医疗信息的源头、经办人和托管人的特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独家销售名为「健康」的商品的医学界在公众心目中有如古登堡印刷术普及前的罗马教会,依靠垄断的堡垒,极力抗拒信息自由流通。而「信息自由流通」作为一个政治正确的标杆级口号,似乎享有不言自明的正确性。美国《消费者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在Facebook上分享自己的症状也不愿求助医疗系统。 这种现象在医学人士看来十分令人忧虑。他们认为,「信息自由流通」的合理性至少要满足两个前提,即信息的高质量和可以解码高质量信息的处理体系。信息的质量涉及对上万种临床指标进行琐碎繁复的工业级标准制定,而高质量处理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由通识课程、基础科研、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医学专业教育。人体作为一架比超级计算机还要精密数个数量级的生物逻辑单元,显然不是hacker精神爆棚的Geek们能够轻易试错的对象。你可以通过短期教育甚至自学修理一台电脑,如果你要修理人体(人体Geek?)——至少要念8年医学院。美国医学联合会便通过对政府进行游说实现立法,要求消费者除非经过医生作为中间人,否则不能直接获得自身的基因数据。 这种饱含智力优越感的观点无法说服越来越多「聪明的病人」,他们认为这是专业主义的滥用。例如,人们并不需要借助太多经济学知识,就可以在股票交易中获利。如果医疗服务被包装成通俗易懂的形式,比如一个App,比如游戏中的HP/MP属性,将有助于缓解冷漠的医院服务导致的大众就医障碍。 这种容易想到的期待背后的实情是,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苛求。在中国,大量普通公众因为担忧下级医院漏诊而来到三甲医院,最后被诊断为常见疾病。而在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矛盾纠纷屡屡发生。「前脚医院,后脚法院」成为多数医生的执业现状。由此可见,公众对医疗风险的敏感性和承受力远比在股市交易中要低,同时对公众对变化莫测的疾病转归导致医疗风险的还认识远远不足。他们宁愿相信这些只是平庸医生的遁词,而「神医」一定存在。这种认知唯有通过启蒙破除,而这需要漫长的时日。 医学界另一个重要的隐忧则是自身病情数据对病人情绪造成的影响。大多数时候,选择自由意味着选择麻烦。例如,一位得知自己病情而愁眉苦脸的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普遍被认为低于懵然无知的同类患者。这种区别,差可比拟为高度集成的iOS/Mac OS与可操作范围更大的Android/Windows的差别。相同数据,在一个可信任后台的掌控下,高度集成显然会带来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而简单的就医行为背后日益复杂的利益图景更加剧了这一困境。医生、医院与生命科学产业属于同一阵线,而生命科学产业对文化景观的染指加剧了患者的不安。众多处方药广告被指「贩卖疾病」,使得「临床试验成为一种营销方式」。而在70万名执业医师背后,是10万名药物销售代表,尚且不算其他营销医疗设备的人士。埃里克本人,作为阵线内的反对声音,因为揭发默克药业隐瞒「万络」不良副作用,从而导致这款年销售额25亿美元的药物全球下架,被取消了在他一手创办的克利夫兰医学院教务长的头衔。 毫无疑问,公众拥有对自身身体情况的知情权和处置权。技术可以产生大量针对健康和疾病的数据,这些数据应当经过审慎的评估最终反馈至患者,而不应仅依靠社交网络。因为「网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用来大肆炒作未经检验的医学程序」。古老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即将面临「消费者权力所系,医疗大数据相托」的新伦理情境。面对前数字时代的束手缚脚与过度数字化「对我们人性和人类特质的缓慢侵蚀」的严厉命题,埃里克医生呼吁公众要勇敢争取数据公开。正如乔纳森·弗兰岑所言:「喜欢(点赞)是为懦夫准备的,要去发掘那些令人痛心的事物」。看来,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医疗民主」或者「医疗自主」,的确需要每个人评估,选择,然后用脚投票。
  •     原作内容涵盖面很广,作者作为一个医学商业化的资深人士,对传统临床医学运作模式和新兴科技的切入点有很深刻独到的理解,粗览本书,一幅医学前沿的蓝图跃然纸上。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翻译实在太烂了,很多地方连语法结构都没改,直接照着字面翻译下来,使得原书的质量大打折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数字时代,医疗何去何从? 作者用很多的例子来引出或印证自己的观点。
  •     无线技术与基因组学的超级融合,构筑数字人世界。这是未来,未来的医学。我在这个潮流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能扮演什么角色?
  •     比一般畅销书内容实在一些。在医疗体系的用药效果不一跟科研圈实验的可重复差有一拼。愿基于大数据下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时代早日到来,满怀希望。
  •     作者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对未来医学发展的视角,在这个框架里,得益于基因科学、数字统计、传感器等的发展,医学也变得值得期待起来。然而,我还是有些忐忑,我不知道这样的“创造性破坏”在在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健全的保障的同时,是否也让我们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健康信息置于所有人的眼皮底下。我甚至怀疑如果能够检测身体相关数据的纳米芯片真正实现量产投入使用,自己是否愿意去迎接这种科技的发展。有关这个想法,我还有一点揣测,可能是我正在老去,变保守了。
  •     作者及文字本身涉及信息量丰富,其中提到他自己当年挑战权威医药公司导致被迫辞去医学院教务长和首席技术官一职,依然在热爱的行业里坚守。光是此一点,值得敬佩。这是一群在推动人类健康长足发展的人。
  •     看来包括基因测序的个体数据,以后真的会颠覆医疗和制药了。美国医学事故同样多,患者同样开始不相信医生而诉诸互联网,但积极的解决方案是让公众拥有数据权利和查证自由,提供有公信力的平台。更重要是改进医疗行业的教育、诊疗、新药实证方式。减一星给翻译,太水了,好几处错别字
  •     内容是很有新意然而翻译吐血。
  •     为医学担忧
  •     科普书籍。新世纪医学四大金刚准备改变世界。
  •     翻译太渣了…
  •     罗列了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无深度。翻译极烂,也没请一个具有医药学专业背景的人审稿。
  •     专业术语太多,只能泛读,但对了解当前及未来的医学发展,已足有助力
  •     大数据的逻辑
  •     如何理解医疗的颠覆?我的理解是首先基因技术带来的对于每个个体差异已经风险的提早发现会让医疗从治疗转向防御,以无线传感器为主的物联网加上云计算会统计人的生理信息来方便预警和疾病决策。但是相信这种颠覆没有那么快速,但是一定会发生,那时候的医疗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比起来就有天壤之别了。
  •     一些地方的翻译有问题。半夜睡不着,快速翻过。话题说得不是太感兴趣。
  •     之前将美国医疗的弊端 讲传感器还是不错的。但一讲到基因突然可读性就大打折扣。我觉得作者没搞清楚这本书的目标群众是谁。还有翻译延迟的问题依然严重。
  •     16年第二本书,专业术语略多,但是有些思想和模式还是很有远见的。。。还有就是有些没看懂了,希望互联网能改善传统医疗挂号难、就医难的问题
  •     翻译差
  •     凑书单,不过也算对医学一点前线的认识,希望我们能够看到奇点的到来
  •     一开始有点意思,后面没啥点了
  •     基因检测、云端数据分析、纳米级实时身体状况感应。医疗领域的创造性破坏,实体的医院需求量大概会有所减少了。
  •     感觉一般,偏科普类
  •     很有远见卓识的一本书,内容几乎涵盖了未来医学科技的每一个热门议题,从便携式医疗设备、基因组到医疗体制改革。专业医学在数年内必定融入互联网科技,虽然革命看似很遥远,但是我同意作者所言,医学的互联网革命必定是由患者群体引导的。毕竟现代医学偏离患者本位太久了。
  •     Extend the imagination of normal guys on medicine and health, like mine
  •     超级推荐~读的过程中脑洞大开 智能医疗前景不可限量
  •     具体例证很丰富。
  •     2016年第41本。读的慢且费力。虽然最近看过的好几本书中都引用了其内容,但远没有《创新者的处方》和《基因组》写的精彩。把专业内容写的艰深晦涩,专有名词太多,尤其基因一章我基本是囫囵看过来的。虽然文中频有观点的亮点,但因之前读了不少相关的书,却也没感觉十分醒目。
  •     写得一般,我只记了一些案例
  •     数据医疗确实需要,想想我们看病,挂号的拖沓、医生疗诊不经心、,,,
  •     全在常理之中。信息汇总的价值,门诊过程、药品研发过程的改革应该会很快
  •     尽管翻译很烂,但是书本身很有前瞻性,对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方向做了很好的梳理
  •     书中主要观点时候医疗与信息技术基因技术会进行融合,并为医疗带来革新。新医疗下,个人回归,信息更透明,医疗技术会有很大不同。
  •     医疗圈的人应该看的一本书吧,从对询证医学的质疑(样本量,以及集体和个体的关系,以及副作用的警示等),到互联网时代开始的病患权利和知识量的崛起致使医生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到各种基因工程,或者体外的诊断方式以及电子病例等(这一些中出了达芬奇以及可追踪的app如好医生等在慢慢开展,感觉其他开展很缓慢)。美国的医疗环境优于中国,而一些道德问题和患者的信任问题却不是中国才有的。毕竟这是时代和人性的问题。
  •     作者四颗星,译者倒扣一颗星
  •     对提点到的很多概念和平台还是很陌生,得花时间去看看。
  •     介绍了高科技医疗改革的前景,通过新的检测手段,将人体各项信息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高精准和个性化的医疗方案。看到了未来医疗的前景,非常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     这本书具有良好的时新性,但让是对于刚出版时的2012年而言。这类书籍,很容易过时,因为所研究的生物科技、无线技术、大数据等领域而言,内容很容易过时。 从本书中的收获: 1、基因测序的实用性时期还没有到来; 2、个人基因测序的作用类似于苹果手表,提示你每小时要活动一次; 3、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王道; 4、禅定内观,精神的自足是解脱之道。 另,本书的翻译水平不高,印刷有错误。
  •     由于技术的进步,医学从群体走向个体。从对症下药到对人下药。演进过程中,政策支持,患者参与,技术和医学进步都是必需的。当前,技术和医学处于初级阶段,患者仍需教育,而政策似乎有些裹足不前。 本书行文资料整合太多,虽有助于理解作者观点,但略显冗长。总体还是值得推荐的。
  •     垃圾书中的战斗机
  •     和中医中药结缘已经多年,遇过庸医,医者无德真是败,乱治病开药,有时国人的底线是毫无底线,18岁他给开一堆西药对身体的伤害,有时就想说人最可怕的是无知无畏,因为你绝望不知能信该信谁。这本国外的医疗书籍真是颠覆了我对医疗对医生的态度和看法,就是都是庸医啊,病理学和医学的进步不知道在哪里,用小概率的实验论证药理,然后药是巨大的利润,所以涨价换包装,医生治病预约推行不下去,药理实验数据惊人却还要推广新药,但好在国外机制调查局批准后药推广,发现副作用验证后还可以允许下架,中国是不会这样的,就是这个药治死人也不下架,翻译得很好,因为我常常因为翻译就不喜欢一本书了,这本前半部分我更喜欢,后面偏学术看得枯燥明显速度慢了,最郁闷的是我一定要长记性长记性啊,因为不同的出版社真心质量不同啊。这本书用了一个多礼拜
  •     人体数字化的趋势,Everybody on the Net. 基因组学、生物传感器、影像技术、个人健康档案技术的融合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这些信息汇总起来会构建一个人体的医疗数据记录,为未来的精准医疗奠定重要基础,改变之前群体医学的惯性,而将此前完全不经济的个性化医疗变为现实。在这里几个问题比较关键: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获得成本、数据处理能力的获得和成本。感觉个体数字化、镜像化将是mirror world接下来要大展宏图的地方,医疗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当人体数据的获得门槛得以降低,真正围绕个人的医疗服务就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疾病预防才有实施基础。
  •     不是圈内人士,无甚感觉
  •     从101页开始,就是我想要的内容,比较有启法性
  •     创造性破坏,医疗方面的大数据应用场景。
  •     没什么内容,基本上都是已知科技的应用举例。医患关系的对调比较有趣,可以延展的东西非常多。
  •     2016年从北医借阅。生理学、基因组学、影像解剖学和电子病历等四个方面有巨大突破,要善于抓住机会!
  •     我觉得适合非相关专业的人去读读,知道更多可能的疗法。
  •     是央视推荐的书单上有的书,以为是养生类的,结果压根不是……只能说打开了医疗世界的新大门。
  •     美国人还是靠硬件来吸流量……
  •     相对系统的对最前沿的技术进行了分类总结,很多新的case。想要有个MKT版本的就好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