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医疗》书评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
ISBN:9787121216824
作者:[美]埃里克·托普
页数:285页

没意思

没意思的一本书,对现代技术过于yy了,不推荐,浪费时间,讲基因那块说到基因技术都是没有流行起来的测序技术,说的都是个例,不具备普遍意义

《颠覆医疗》:权力所系,数据相托?

2006年,第一支iPhone还在乔布斯手掌上打磨,「技术」尚未成为一门显学,「大数据」远没有今天这样作为各种论坛和科普博客的噱头泛滥而令人生厌,因揭发「万络事件」而被迫离开临床工作的埃里克·托普医生注意到数字化医疗这片蓝海。在他眼中,大数据这一信息化浪潮中的华彩乐章与古老且以「缺乏可塑性」著称的白袍群体将是天作之合,契机则是「量化自身运动」。 「量化自身运动」是由技术界时髦人士凯文·凯利和盖里·沃尔夫发起,意在借助即将无所不在的传感器(就是物联网)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对人体生物学数据的全面监测。被这些形态各异的传感元件(或者说隐在电脑)所解析的庞大生理数据将最终汇入一台具有「多能干细胞」特质的手持终端,例如iPhone,从而为终端持有者掌控。埃里克显然看重这些可以将现有的「基于头衔」和「基于证据」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抛诸脑后,实现医疗「精准化」的乐观远景。然而这种「创造性破坏」相较于对现有医疗产业格局的颠覆,对早已疑虑重重的医学伦理的冲击更令人忧心忡忡。 长久以来,医学界一直享有作为所有健康与医疗信息的源头、经办人和托管人的特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独家销售名为「健康」的商品的医学界在公众心目中有如古登堡印刷术普及前的罗马教会,依靠垄断的堡垒,极力抗拒信息自由流通。而「信息自由流通」作为一个政治正确的标杆级口号,似乎享有不言自明的正确性。美国《消费者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在Facebook上分享自己的症状也不愿求助医疗系统。 这种现象在医学人士看来十分令人忧虑。他们认为,「信息自由流通」的合理性至少要满足两个前提,即信息的高质量和可以解码高质量信息的处理体系。信息的质量涉及对上万种临床指标进行琐碎繁复的工业级标准制定,而高质量处理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由通识课程、基础科研、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医学专业教育。人体作为一架比超级计算机还要精密数个数量级的生物逻辑单元,显然不是hacker精神爆棚的Geek们能够轻易试错的对象。你可以通过短期教育甚至自学修理一台电脑,如果你要修理人体(人体Geek?)——至少要念8年医学院。美国医学联合会便通过对政府进行游说实现立法,要求消费者除非经过医生作为中间人,否则不能直接获得自身的基因数据。 这种饱含智力优越感的观点无法说服越来越多「聪明的病人」,他们认为这是专业主义的滥用。例如,人们并不需要借助太多经济学知识,就可以在股票交易中获利。如果医疗服务被包装成通俗易懂的形式,比如一个App,比如游戏中的HP/MP属性,将有助于缓解冷漠的医院服务导致的大众就医障碍。 这种容易想到的期待背后的实情是,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苛求。在中国,大量普通公众因为担忧下级医院漏诊而来到三甲医院,最后被诊断为常见疾病。而在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矛盾纠纷屡屡发生。「前脚医院,后脚法院」成为多数医生的执业现状。由此可见,公众对医疗风险的敏感性和承受力远比在股市交易中要低,同时对公众对变化莫测的疾病转归导致医疗风险的还认识远远不足。他们宁愿相信这些只是平庸医生的遁词,而「神医」一定存在。这种认知唯有通过启蒙破除,而这需要漫长的时日。 医学界另一个重要的隐忧则是自身病情数据对病人情绪造成的影响。大多数时候,选择自由意味着选择麻烦。例如,一位得知自己病情而愁眉苦脸的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普遍被认为低于懵然无知的同类患者。这种区别,差可比拟为高度集成的iOS/Mac OS与可操作范围更大的Android/Windows的差别。相同数据,在一个可信任后台的掌控下,高度集成显然会带来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而简单的就医行为背后日益复杂的利益图景更加剧了这一困境。医生、医院与生命科学产业属于同一阵线,而生命科学产业对文化景观的染指加剧了患者的不安。众多处方药广告被指「贩卖疾病」,使得「临床试验成为一种营销方式」。而在70万名执业医师背后,是10万名药物销售代表,尚且不算其他营销医疗设备的人士。埃里克本人,作为阵线内的反对声音,因为揭发默克药业隐瞒「万络」不良副作用,从而导致这款年销售额25亿美元的药物全球下架,被取消了在他一手创办的克利夫兰医学院教务长的头衔。 毫无疑问,公众拥有对自身身体情况的知情权和处置权。技术可以产生大量针对健康和疾病的数据,这些数据应当经过审慎的评估最终反馈至患者,而不应仅依靠社交网络。因为「网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用来大肆炒作未经检验的医学程序」。古老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即将面临「消费者权力所系,医疗大数据相托」的新伦理情境。面对前数字时代的束手缚脚与过度数字化「对我们人性和人类特质的缓慢侵蚀」的严厉命题,埃里克医生呼吁公众要勇敢争取数据公开。正如乔纳森·弗兰岑所言:「喜欢(点赞)是为懦夫准备的,要去发掘那些令人痛心的事物」。看来,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医疗民主」或者「医疗自主」,的确需要每个人评估,选择,然后用脚投票。

精彩的内容,让人吐血的翻译

原作内容涵盖面很广,作者作为一个医学商业化的资深人士,对传统临床医学运作模式和新兴科技的切入点有很深刻独到的理解,粗览本书,一幅医学前沿的蓝图跃然纸上。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翻译实在太烂了,很多地方连语法结构都没改,直接照着字面翻译下来,使得原书的质量大打折扣。

几句话

现在医院,医生对于疾病的最后阶段--治疗疲于奔命。对于疾病,防范重于治疗,加上医疗体系保护和保守,只能靠消费者推动相关变革。当检测设备移动化和医疗知识wiki化后, 而消费者有权利,有需求也将有能力打破医患关系的家长制。现阶段相关病症的分类太宽泛,药物实验和效果也只是某范围人群有效,对其它人群是无效和有害的,随着基因测序的速度和成本快速发展,移动健康的实际使用,更精准的对症施药,更早的预防才是合理的解决方案。

颠覆医疗 –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 - 推荐序

我最早接触到本书的作者 - 埃里克•托普(Eric J. Topol),是来自于他2009年10月,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 TEDMED(TED医疗专场)上的演讲,题目是“The Wireless Future of Medicine”(无线医疗的未来)。他这个演讲视频,鼓励了无数期待进入“移动医疗”创业领域的年轻人,而在中国,直到 2011 年,才获得风险投资者的关注。作者本身的经历,是这本书的重要背景。Topol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做了十四年的心血管科主任,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基因科学家和研究者。后由于他对于美国默克(Merck)制药集团的万络(Vioxx))这款药的副作用提出质疑,让该款年销售额过25亿美元,2000多万人使用过的药从全球下架,为此作者家中收到过死亡威胁电话,而克利夫兰也在05年12月取消了他在一手创立的医学院教务长头衔,夺去了他在该机构担任了5年之久的首席学术官一职(书中有详细描述)。于是Topol 2006年投身进入基因测序及个性化用药的加州斯克里普斯科学研究院(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三年后的2009年,他协助盖瑞和玛丽•怀斯特夫妇,创立了西部移动医疗研究院(West Wireless Health Institute)。再2年后,他的这本书出版!纵观他的职业生涯,Topol 是一位具备科学素养、敢于挑战现有体制、勇于拥抱现代科技的创新推动者。当我初读中译初稿时,与他深深地共鸣。“医疗”与其他任何行业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研究的对象是“人”本身!作为一名传统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首先需要经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培养,然后要经过好几年的临床实践,成为真正医生后,一生都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随着近几十年,人类在分子、基因、蛋白质等各组学上基础研究的突破,通过系统生物学、转化医学的衔接,从“微观”到“宏观”的贯通正在影响整个医学范式!医学知识也呈现爆照式的增长。1998年底前,一名全科医生收到的各种指南合计重达22公斤。如今,一个内科医生如果想跟踪更新知识,每天需要读19篇文章。以前,一个医学大师,可以掌握80%以上的医学知识,医生具有绝对权威;如今,当医学知识分散在不同专家头脑中,尤其一些生物学数据库(如基因组库)已经放在云端遵循开放原则供全球调阅。因此,作为现代病人,他面对的是一个网络化的信息库和知识库,而不仅仅面对单个医生。另一方面,现代医学越来越依赖于具体数据的采集和判断。随着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等科技的发展,对“人”的信息感知,已经打破了空间(从宏观影像到分子基因,从医院到家庭到随身)和时间(从离散监测到连续监测)的限制!医学诊断正在演化为全人全程的信息跟踪、预测预防和个性化治疗。病人的“参与性”和“选择权”的重要性,会愈加显现!第三,互联网运动的本质是“开放”和“分享”,基础是“信息”的标准化传递。如今,各个行业都因为互联网,获得了“颠覆性”的发展。而医疗领域的改变是最慢也是最艰难的。这里有体制、固有观念、医学知识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但我个人一直坚信,随着医疗信息技术(HIT)不断演进,以及网络医疗服务行业的不断创新,开放、开源与分享的精神,终将推动医疗往深层次变革,其最终的价值在于让个人获得更大的主动权。我曾在2012年的“一席”上,讲过一个主题,叫“聪明的病人”。源自2005年英国牛津大学卫生科学院创院院长,询证医学创始人,Muir Gray 爵士写的《The Resourceful Patient》。后被香港大学的唐金陵教授引入中国。“Resourceful”这个单词,你也可以翻译成“拥有资源”或“会利用资源”的意思。其核心理念也是:21世纪开始,医生在医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和家长式的地位正在动摇,而病人,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网络及各类工具,来更多的参与自我医疗管理和健康管理的决策。未来的医生不是扮演知识仓库的角色,而是成为知识管理者,应更多的与病人沟通和关怀,为病人提供决策支持,或帮病人进行决策,成为聪明病人的伙伴。7年后Eric Topol 的这本《颠覆医疗》,很好的诠释了Muir Gray 爵士所阐述的 “聪明的病人”所面对的行业及其背后的技术背景。包括:医疗体系结构、医药关系、药品从审批到临床的过程、现代医疗传感器技术、基因检测的来龙去脉以及与治疗用药的关系、个人健康档案PHR与医疗信息技术HIT等多个视角。最终,如作者所说,疾病的分类都将被改写,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也将在医疗领域变成现实。《颠覆医疗》是一本很好的“综述”类著作,具有很广的跨度。包括来自一线新科技媒体的报道,来自产业界的最新产品和商业模式,以及一些优秀著作的观点,从中可窥见作者的信息来源和思考轨迹。例如:作者一定是《连线》杂志的忠实读者,而写作《失控》的凯文.凯利 – KK,恰是该杂志的主编,其推动的“量化自身”运动(“Quantified self”)目前在全球已有500多Group,组织成员定期聚会,分享对自己身体的各种测量所发现的规律。其理念与Topol 异曲同工。同样,《清单革命》(The Checklist Manifesto)的作者阿图•葛文德也是Topol 喜欢的一位医生。我本人虽然学的是 IT 专业,但受我父母是医生的影响,07年开始一直致力于HIT的产业推动和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的事业。经常深夜自问:“我是谁?”,为什么我有这样的生物节律,为什么生老病死?也许颠覆医疗的背后,就是在探寻我们自身生命的秘密!感谢东西网的努力,感谢作者 Eric Topol,让该书得以在中国面世,期待有更多的读者,与我有一样的共鸣!郑杰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 个性化医疗中心 副主任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 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 副主任杭州全科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Founder微信订阅号:(zhengjieing) 微博名:“正结”

医疗的未来就是身体控制大权的争夺战

春节过年的一个饭局上,恰好当天也是立春节气。遇到一位高人,高人问:“今天早上6点03分立春,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昨天和今天的气有所不同?”在座的都是我辈俗人,无人给出肯定回答,高人接着说,“其实立春那个人时间点的前后两分钟,气也是不一样的”。看到在座几个脸上的表情,高人感叹一声:“人类已经丧失了对自然的感知力”。高人的叹息并非危言耸听,而且人类不仅逐步丧失对自然的感知,也将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感知。人类从狩猎到农耕再到机器生产再到如今的比特时代,借助与工具的一步步更新,人类逐渐把自己的感知力转送给工具。如今,我们用汽车高铁感知速度,用气温压强感知温度,用时间感知饥饿(譬如说几点需要吃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人类原有的那种能力,或消失或退化。如果说上面所述失去的几个感知力可以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功绩,那么接下来,人类失去的感知力则将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对自己身体控制大权到底属于谁?而这些乃是《颠覆医疗》一书所谈的,依靠强大的数字技术、基因技术,人类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程度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当你的身体发生了某种病变,住进医院之后,你的身体再也不是医生可随意摆弄的木偶(希望这样说不会得罪医生朋友们,从某种意义上说,病人与医生的关系的确就是如此)。你终于第一次比医生还要了解你的身体,从内到外,甚至连基因情况也非常了解,此时,你和医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诊治,而是互相平等的对话。医生像是一位咨询专家,和你讨论病情,研究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谭?会不会有人质疑病人的医疗专业性?医生难道就这样的甘愿失去特权吗?别着急,我们来看看一个大趋势: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几乎重新塑造了一系列传统行业,衣食住行这一系列的链条上都有着技术的烙印,然而有一个行业却一直以来无法撼动,那就是医疗或者医院行业。虽说医疗行业或医院也在接受信息化的改造,但速度已远远落后。医疗行业的抗拒当然有它的道理,毕竟医院不像百货商场,医院要求绝对意义的安全与专业。但现在,变革或着说颠覆的时候来了,埃里克托普给了我们几个思路。数字技术,改变了病患者的习惯《颠覆医疗》一书的作者埃里克·托普曾在“阿拉伯之春”的时候发了一条tweet:“埃及......突尼斯.....美国医疗”。这样一个简单却又意味深长的tweet表现出作者对美国医疗同时也是全球医疗行业的大趋势——解构权威,去中心化,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支持作者这一判断的有两个依据:首先,大量病人开始热衷于在社区内讨论病情,而且专门关注某种疾病的社区也涌现出来,因此很多病人转而求助社区内的专家,而不是直接奔赴医院寻找医生。另一方面,支撑这些社区发展的技术逐渐成熟。比如类似维基百科的医疗维基,就极大的增强了病人的知情权。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结合,则大大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发展,所以这些都让传统意义上的上的病人看病,医生诊治的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智能手机到可穿戴设备2007年诞生的iPhone对于医疗行业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iPhone让屏幕成为手机的唯一(来自乔纳森传),更重要的是iPhone的App经济,给医疗App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依靠iPhone,医院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便于患者诊治的App,提升医院就医效率。而对患者来说,大量移动App帮助了他们就医,还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比如一些记录人体睡眠状况的App,从整个睡眠时长,以及睡眠中的声音波动次数,来展现一个人的睡眠状况。但手机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关于手机放在枕边是否会有辐射的争论一直没有结论。在这种背景下,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就极其自然了。可穿戴设备最接近皮肤,可保证数据的正确性,而且能耗少,保证数据的连续性,辐射也非常小。这些优势使得可穿戴设备成为医疗行业的天然好助手,人类利用这些穿戴在身上的设备,全天候的监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提供社区与朋友们讨论这些数据,还可以实时将数据传给医生,并得到相关建议。全基因组测序作者在2007年曾大胆预测:“全基因组测序即将进入实用阶段,其检查费用会大幅下降”。这几年的发展情况也验证了作者的预测:第一次测序,历时13年,耗资27亿美元。2007年 历时四年,耗资1亿美元。2008年 历时四个月,耗资150万美元。2008年11月,历时一到两个星期,耗资十万美元。2009年,历时一周,耗资五万美元。2011年,有公司宣称只需28000美元。全基因组测序有何意义呢?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将揭开一个人的生命密码,通过测序,很多隐形的的疾病会提早发现并及时治愈。2007年,普利策奖得主哈蒙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名为《了解我的基因,了解我自己》的文章。《连线》杂志编辑托马斯·高茨撰写了封面文章《你的生命:破解密码。只需花费1000美元,DNA测试告诉你你将如何活着,以及如何死去。欢迎来到基因世纪》。《时代》杂志将个人基因扫描称为2008年最重要的发明。尽管个人全基因组测序还面临一系列法律和伦理的困扰,诸如隐私问题,依然使得人们怀疑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但一如曾经的互联网和IT产业,一项没有实现民用的技术,也往往很难得到爆发式的增长。不妨再回到刚开始谈的感知力丧失的话题。一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延伸”,技术也是人感知力的延伸。换句话说,我们把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力转嫁给了手机或可穿戴设备。那么,当一个新生命诞生时,就可以利用全基因测序确定可能的疾病以及不可能得的问题,从而减少对疾病恐惧;判断自己睡眠状况好坏的标准再也不是回忆昨晚的睡眠状况,只需查看睡眠数据即可。这一切完成后,你还可能把数据上传到云端,与你的朋友分享,或交给你的医生——不,应该叫健康咨询专家。这就是最有可能的现实,而被摩尔定律诅咒的数字化技术,移动设备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则将继续塑造一个全新的医疗行业。(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医疗科学在十年间会有巨大的变化

颠覆医疗,这是未来十年医疗、健康界可以遇见到的。巨大的变化,除了因为基因科学进入临床实践,大数据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个人的健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市场很大的一个份额,可是我们国内管理部门至今为止并没有准备任何这方面的规模与指导。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也充满了期待。

摘录

医生们开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药,诊治着自己不甚了解的病情,评判着自己一无所知的人体.除却多任务并行处理与短暂的注意力,持续不断的在线状态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为了处理随处而来的大量数据,我们在思考时更倾向于网状思维而非线性思维。尼克-比尔顿(I live in the future):信任的转移是其中一个原因,我想,我们的注意力与信心正在转向网络中的个体,而远离传统的公司与他们的品牌。消费者的权利崛起潮流正在汹涌而来。广泛使用抑制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替代终点”(surrogate end point)。替代(surrogate)意味着“使用其他东西来代替原本的东西”。“替代终点”这个词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尽管医生为患者开具抑制剂的目的是预防心脏病/中风/死亡(真正的终点),而血胆固醇指标则是很好的度量衡。医生会将“替代终点”----降低血胆固醇作为患者的治疗目标。即使一个假设能够被证明,这也并不代表它就是正确的。我不想过于消极,但是在对待任何新数据时,消费者的正确态度都应该是质疑,而不是简单的接受。不像我们的法律系统,被告在认定有罪之前都会被认为是清白的,新的科学数据或者医学数据必须驳斥和超越所谓的“虚无假设”。换言之,由于默认研究假设中的预期疗效是无效的或不存在的,所以实验的数据所表明的趋势必须绝对占优,才能得出使人彻底信服的证据,从而推翻默认的虚无假设。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当我手握榔头的时候,我看什么都是钉子。”在全部的600万碱基中,只有1.5%的碱基真正是编码的要素,称作基因外显子。大多数基因组不参与蛋白质的编码,而是在做调节。基因中的激活子和内含子,也不参与蛋白质的编码。激活子启动和关闭外显子DNA复制为信使RMA的转录过程,自身读序并转译为氨基酸和蛋白质。内含子也不参与蛋白质的编码。虽然内含子转录为信使RNA的前体,但内含子在最后形成和翻译成熟的信使RNA(mRNA)过程中会进行编辑(拼接)删除。基因组中特定的碱基在不同人之间也不同。最简单也是最普通的差别形式就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现代成像诊断技术分两大类:一类是依靠某种电离辐射成像(包括X射线成像设备或电子粒子成像设备);一类是不依靠电离辐射成像(超声波/磁共振成像MRI)。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患者在制造或分泌胰岛素时遇到问题;另一类患者是体内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出现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耐受性出了问题。

颠覆是个慢动作(文/顾贝妮)

如今,“大数据”与“颠覆”这两个词同时出镜的频率很高,这种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借用大数据分析的理念得出结论:哪里有“大数据”哪里就有“颠覆”。虽然大数据说:如今人们只需要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了。但人类并没有因此放弃思考的权利,我们仍旧可以在这两个词之间加入“如何”一词,并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要解决“如何”这个问号,没有比走深一步,对所谓的新兴高科技应用于具体某一个行业做些了解更恰当的方法了,那么阅读这本《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正是个不错的选择。《颠覆医疗》的作者埃里克·托普是位著名的医学工作者,而非信息科技从业人员,更不是传媒界人士,这样的作者身份可以打消大部分炒作新概念的嫌疑,也令此书更显得平实和中肯。然而阅读此书,令人颇有感慨的并非医疗界被颠覆后充满无限可能的愿景,而是实现颠覆可能经历的艰苦过程。事实上,“颠覆”作为动词远没有它看上去的那般刺激,如果能用时间来测量词汇,会发现“颠覆”在这里真的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词。举一个例子,如今医生们诊疗必备的医疗用具听诊器,你能想象从它被发明到被医学界接受,最终获得广泛应用居然耗费了二十年吗?听诊器这项十九世纪里的的新玩意,现今看来简单得理所当然——不涉及隐私权益、法律惯例、文化伦理、宗教信仰……面表看它只是一个再单纯不过的发明,却仍旧耗费了二十年才“颠覆”西方医学的诊断流程。既是解脱也是束缚医疗产业属于信息敏感性行业,对普通人而言,医学界高深莫测,医生资质考核严格,想从医学院毕业也往往比学习其他专业要耗费更多时间。信息极度不平等造成了病人与医生之间的鸿沟。而长久以来,病人们往往自认为无知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一心指望医生的万能。然而数字化在医疗领域的渗透令渐渐填埋这个鸿沟有了一定的可能性。例如 PatientLikeMe 这类病情分享网站,令许多病人们跳过医院、医生找寻治疗方法。此外,科技革新令普通人获取必要的医学数据变得日渐容易。一些过去价格昂贵过程复杂的医疗检测或诊断方法如今却可能变成人人可以自己使用的家用医疗工具。例如,发展相当迅速的可穿戴设备在医学界的使用,使得 24 小时的心率监测、血糖指标检测都变得十分可行,甚至我们可以期待人手一份的个人基因图谱。没错,非专业人士的我们获取信息的难度被成百倍地降低了,也因此病人们可以拥有更多权力。然而,在医生们随时可能被揭开面纱的时代,病人们却得学会更大程度地自负其责。这既是解脱又是束缚,对双方皆如此。重新适应总不如维持现状来得轻松,即使是大势所趋,也仍免不了过程的艰难漫长——是的,面对颠覆,不是总能敞开胸怀坦然接受的。系统顽疾医生和病人还仅仅是医疗生态圈里其中的两个群体,在整个系统中还有制药公司、药品零售商、监管部门、医疗健康保险机构、医疗设备提供商,以及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庞大供应商群体,等等许多利益相关群体。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系统,它的运行和绝大多数系统一样存在某些系统顽疾,有损有缺。尤其在以商业逻辑为基调的医疗生态系统中,“颠覆”将朝向何方?拥有最大霸权的利益方势必干预其中。虽说所有科技突破都意味着更多选择和更低成本,然而看看持续不断攀升的新药价格就可见一斑了。走在数字化科技前沿的美国,却在全民讨论日益攀升的医疗费用——MIT 科技评论杂志 11 月号将“为何药品变得如此昂贵?”列为了封面标题;而 10 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却称在医疗质量相当的情况下,印度治疗癌症的费用只占美国的一个零头。虽说凯文·凯利们始终相信科技令世界变美好,然而在科技赋予的力量却很有可能被霸权者的铜墙铁壁阻隔,更有可能被滥用。即便最终到达彼岸也是用最慢的交通工具“渡”着去的,而无法一飞冲天。更难理顺的逻辑除了霸权利益、系统顽疾,医疗要被颠覆,科技还需要攻破更艰难的防线,例如文化伦理、秩序规范。埃里克·托普预言:医疗将进入个性化时代。然而个性化与隐私权是项难以调和的矛盾。设计个性化服务方案的基础来源于对无数个体隐私信息的挖掘。你在今日授权使用的隐私信息无法知晓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使用。更糟糕的是,你所贡献的隐私信息目前也无法直接相关与你个人获得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换句话说,即便你不贡献自己的隐私,也有可能获得个性化医疗服务。想要理顺这项逻辑,恐怕路途遥远。埃里克·托普坚定地拥护数字科技创新医疗,是位摇旗呐喊的倡导者,正是本着缩短颠覆耗时的目的,托普撰写了这本书并积极开展着各种相关研究与活动。事实上,英文书名直译应当是“医疗的创造性破坏”,这比颠覆一词少了些冲击力度,却多了些能体现过程的内涵。或者,我们还是用另一个不悲不亢——不悲观、不亢奋的心态来期待这场颠覆吧。(文/顾贝妮)原文发表于《商业价值》杂志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30395.html

医疗前沿成果介绍,用极小篇幅描绘大数据对医疗可能的颠覆

本书大部分篇幅在介绍与大数据有关或者沾边的医疗方面的信息:需要使用大样本做测试的临床试验的困难,基因测序,针对特定基因起效的药物(因而也可以看作个性化的药物),等等。作者是专业的医学工作者,内容相当专业。比较小的篇幅谈到了目前的IT应用给医学带来的变革:便携式、穿戴式医疗设备,社交网络等。极小的篇幅憧憬了可能出现的大数据对医疗的颠覆:在家远程就医,对大脑活动的检测与控制,数字乌托邦,数字人,等等。个人认为值得有医学基础的读者看看。否则的话看起来比较枯燥。

散记

增加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频率,如微信、邮件等,可大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及对健康的关注;如何与保险公司合作,实现口腔医疗保险?提供在线保险服务+牙医预约服务在开放医生平台的同时考虑患者的保密性。没有完全保密的网络,信息的发布与同步意味着泄密的风险如何实现效果担保计划——费用中有一部分作为担保费用,无效不收取。——如何进行标准管控?远程监控、数字健康档案、虚拟家庭出诊如何将医疗真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有效医疗资源严重缺乏的同时,如何在管控私营医疗的发展同时,又能启动社会驱动体系,使患者、医生、医院实现良性沟通,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现代医学存在的疑惑——1、医药实验数据不是建立在足够多的实验数据基础上,大量的药品在被过度使用或无据使用;2、数字人随着物联网的发展,逐渐进入医学视野,被多种研究所亲睐,未来的世界是数字人的、真实人的还是机器人的?3、医疗研究需要大世界的力量去统一,去参详,去深入,去扩展4、逐渐个性化的医疗,最终必将替代大型医院的存在而进入人类的生活,通过远程监控、数字健康档案及虚拟家庭出诊,以最直接的最小的时间成本进行诊治;5、牙科医生面临的变革,可能远远需要十年二十年,如何使用碎片时间进行诊疗,如何获得更多的医患沟通机会以提升个体的影响力,将成为未来牙医的竞争归宿。或许,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后,会回归到私人牙医的原点。

新技术促进旧体制的改革

计算机互联网背景的我看这本书过程中有很多生理、心理的不适,会害怕自己也得书中描述的病,中间停了一段时间,然后接着看完。作者是美国优秀的基因科学家,因为对默克制药的万络药物的副作用提出质疑,让巨额利润的药品下架,受到死亡威胁,被夺取行政职务。书中描述了美国医疗体系的现状,以及可以结合智能无线传感器(包括智能手机)、基因测序、电子病历、影像学、社交网络、数据等先进技术改进整个医疗现状。美国是医疗大国,中国也是,美国有医疗体制问题,中国更加严重,每年都花费巨额医疗费用。作者从现代循证医学入手,阐述观察的问题,比如:把有效性只有10%左右的药物通过审查,在发病率只有5%左右的疾病在人群中大规模筛查,还有很多假阳性产生,浪费大量医疗资源,也给患者带来无尽的副作用和痛苦。每个人性别、年龄、种族、生活环境、基因特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循证医学是从统计入手,所以就产生了如上所说的冲突。那怎么办呢?网络的兴起意外着消费者权利的崛起。病人可以上patients like me 这样的社交网站来讨论病情,公开医院的死亡率、并发症数、重复收治率、对医疗服务评分等重要数据,公开医生的累积病例数、并发症数据、发表的文章等评价数据,寻求更高明医生的第二意见。这些方式尽管科学又富有竞争性,但把患者当ATM取款机的医疗机构和医药公司不会公开这些东西。还有什么办法?数字化人体,颠覆式创新。1.通过无线传感器监控生理指标:血压、血糖、心率、每天步数、睡眠状况,达到改善生活习惯,预防危险状况的目的。不远的将来能结合更加精确方便的硬件,更加智能的数据处理,做到实时监控多种人体状况的理想。2.基因组测序,能够发现除了孟德尔显隐性遗传疾病之外的其他80%多的遗传疾病,这方面仍然在探索。基因药物学有一定发展,现在已经发现很多跟特定基因变异、分型相关的药物有效或副作用特性。测序竞赛加速发展,成本降低、靶向治疗癌症,但什么样的病人应该测哪部分的序,测序中大量病人与大量正常人对照,发现某种疾病跟基因的关系,这样的实验以及数据分析都存在难度。现在临床医生知识无法把基因组学引入临床实践,基因相应的隐私与安全还没有好的管理方法。3.现代高分辨成像技术,结合3D打印,将来有可能打印人体器官。但需要注意电离辐射成像对人体的损害,尤其是对心脏的放射性核素灌注显像和脑扫描。4.电子病历和医疗信息技术。试想如果有大数据处理以及全民的医疗数据反馈系统,那么根据症状的检查,根据检查的诊断,根据诊断的用药,用药和治疗情况的反馈数据都能给医生指导,减少误诊、误治、配药错误、医疗差错的发生。这样互通的医疗信息监测、记录、反馈系统,能极大改善当下医疗服务准确性状况。这些资料的录入要花不少人力成本,同时需要保证数据安全性、隐私性,患者不会遭到歧视、遭到保险企业的拒绝。通过互联网技术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优化了现有的就医过程和体验。在新型药物巨额的研发成本面前,各大药企之间、药企和高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甚至产生了维基医学、担保药效的新模式。医疗教学形式和内容(包括跟患者的沟通)也在结合互联网发生着改变。现有的技术和新的方式,能够颠覆旧体制,让医疗系统焕发光芒。现有体系难以融入这些发展中、部分很成熟的技术,正是我们要去推动和努力的地方。医学的详细分工与专业化需要更多优秀的医生一起参与颠覆。

读后感

朋友一直推荐这本书给我,最近终于在读远上下载阅读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很多观念将会被颠覆,医疗也不例外。医疗一直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到器官移植小到发烧感冒,科技在进步,生活节奏在加快,太多奔赴在工作一线的人们,身体的健康程度正在一步一步衰退,很多人出现了过劳死和早衰,为了不被这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太多人正在拿命换钱。对于医疗知识知之甚少,完全把身体交给医生,自己不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太多人不了解疾病、药物及治疗方法,只知道挣钱来迎接医疗成本日益昂贵的今天,看病难、看病贵,还要被大量的药物和保健品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所笼罩,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忍受医疗所带来的高成本的支出和不当的药物和手术造成的并发症,其实好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建议大家广泛阅读医学知识,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即使成为不了医生,也应该对于疾病和人体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突破

从医学的角度讲述科技创新的影响。虽然有很多医学专有名词不是很能读懂,但是不可否认书的价值。作者揭露了医学界的弊病以及医学的现状,尤其是由于医疗事故的死亡人数超过交通事故和乳腺癌死亡人数总和,警醒世人。未来各行各业都要与科技联系起来,用科技去推动发展。

在iPhone6发布会之前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杂想

很高兴能在苹果即将发布iPhone6的前几天读完这本《颠覆医疗》,目前苹果官网上“剧透到此为止”的倒计时牌显示,距离苹果2014年秋季新品发布会还有1天20小时余。与iPhone6同期发布的还有iOS8,估计也快提供普通消费者下载安装了,之所以要说这个,是因为WWDC2014上苹果已经介绍了iOS8上的healthkit和homekit,据说还有一款专用于手机健康数据的应用Health。最近半年我开始使用Jawbone公司、Withings公司、Netatmo公司的一些产品对自己进行数字化采样,我将其称为数字化生活,后来也知道了KK提出的“量化自我”的概念。怀着进一步探知这些新潮概念以及领域的需求,我买了这本《颠覆医疗》,想看看这些智能穿戴设备的采样以及苹果的iPhone智能机将会给医疗行业以及个人健康带来什么新变化,但没想到这本书其实讲了比我预期的要更多。这本书从各个角度介绍了IT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愈发流行的个人化、社群化的IT技术——将给医学的各个方面带来的冲击性变化,书中囊括了许多方面:个人数据采集与隐私、远程医疗、药物有效性试验、新药品监管、医学生培养、医疗公司与医生的利益关系……等等等等。我之前从未想到过数字化对医疗的产、学、研三大领域都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就本书的内容含量来说,我觉得本书的副标题“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与封面的形象(戴着诸多传感器的虚拟人体),似乎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本书所包括的各领域内容之广泛。反过来说,如果我只关注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话,这本书又显得太广了一些。不过我的情况与本书推荐者之一郑杰类似:出身于医学家庭却本身不学医,学IT。所以这本书我看着还是蛮感兴趣的——除了书中一些太过专业的领域被我跳过了,例如基因测序那一章。此外,作者似乎是因为十分相信基因测序结果的指导意义的人,书中各处都有他认为当基因测序与现在的医疗水平结合后,将把药物治疗的准确性提高一个层次的观点。我对基因不了解,因此我对这一点抱持怀疑态度。更何况就如同书中作者所言,在美国,懂得基因报告的医生也不过几千位,更何况是在中国呢?试想,要是我没事去做一个基因测序玩玩然后去拿报告给一位专家门诊老中医看的话,会怎么样。不过好在人们的认知总是发展的,社会与学术也会发展。陆陆续续看到一些新闻,说是阿里集团和联想公司都正在试图进入医疗领域展开业务,也不知道在这医患矛盾日趋紧张的中国医疗界,是国产电商吃得开还是苹果吃得开?愿这改革能早日到来,就像《颠覆医疗》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那样。而苹果蒂姆·库克即将发布的iPhone6和iOS8中的Health,可能正是敲门砖。


 颠覆医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